2016年厦门大学642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厦门大学642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二里头文化
答:二里头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的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
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体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
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
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前2395年到前1625年之间。
2.均输平准
答:均输平准是汉武帝时期为解决贡物运输和物价管理而颁布的政策。
均输是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由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易地出售,辗转交换,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
平准是在大司农之下设立平准官,用官物在市场上随物价涨落贵卖贱买以营利。
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贩运商和投机商也无利可图。
3.王与马共天下
答:王与马共天下是当时百姓对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的说法。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南方的官僚和南逃的北方士族的首领们于次年拥立司马睿为晋王,又次年立为帝,是为元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
王导属琅琊王氏,是北方士族的代
表人物,司马睿称帝,王导和其族兄王敦的功劳最大。
他以王导任丞相,掌大权;以王敦任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几乎包括当时东晋全境)诸军事、江州刺史,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4.《大云经》
答:《大云经》是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流行的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
武则天统治初年沙门怀义、法明进献《大云经》,言“当今圣母者,弥勒下生也,当作阎浮提主”。
武则天借《大云经》符命之说,正式称帝,改国号周,并颁《大云经》于天下,诏东西两都及各州建大云寺,以贮《大云经》,度僧尼千人。
同时,封僧人怀义、法明等为县公,赐紫袈裟银龟袋,并且令天下各州均建大云寺,各寺均须得藏《大云经》一部,寺内诸人需高坐其上,向世人讲解经内内容。
于是,天下共学《大云经》,凡事文章法度皆惯以引用其经,太学,府学诸生,皆用以成文章;各府州,皆组织官员乡绅学习。
一时学习《大云经》蔚然成风,国内风气为之一振。
《大云经》可以说为武则天称帝,代唐立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舆论基础。
对于巩固武则天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5.钦察汗国
答:钦察汗国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长子拔都西征后建立起的汗国。
1236年蒙古进行第二次西征,由拔都率领“长子军”西征,到1240年先后征服了钦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尔、伏尔加河和奥卡河地区以及第聂伯河流域的罗斯各公国。
被征服的这一广大地区成为拔都的兀鲁思,从1242年以后称为“钦察汗国”。
汗国的疆界大致包括:东自额尔齐斯河西部,西至第聂伯河,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包括北高加索及花剌子模北部和锡尔河下游地区,向北临近北极圈。
6.芬兰化
答:芬兰化是指一个弱小的国家近乎无底线的听命于强大邻国的政策和决定的现象。
冷战时期,芬兰威慑于苏联的强大,为了求生存,只好用实际的臣服换取名义上的独立。
1948年芬兰和苏联政府达成协议,赫尔辛基答应不会参加针对莫斯科的国际联盟,或作为任何反苏行动的基地,换取苏联承认芬兰的自治及尊重其民主制度。
芬兰保持中立的外交路线,维持独立及议会民主制和资本主义经济,但事实上在国际事务上芬兰经常站在苏联一侧。
后来西德总理勃兰特称这一现象为芬兰化,国际上描述此类现象开始使用芬兰化一词。
7.科学革命
答:科学革命是指由科学的新发现和崭新的科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确立而导致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变革。
历史上总共经历了四次科学革命,第一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
第二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9世纪,以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的重大理论突破为内容。
第三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微电子与通讯技术飞速发展,标志着科学发展进入了现代时期。
第四次科学革命是系统科学、新老三论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纳米化学、生物医药等科学的技术集成与方法整合。
每一次科学革命都对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世界朝向未来的走向。
8.赫梯
答:赫梯是公元前19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在小亚细亚建立的奴隶制王国。
赫梯初为小国,巴比伦后期开始强大,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国王铁列平进行改革,确立了长子继承
制,发展到公元前15世纪末到公元前13世纪中期,赫梯进入极强盛时期,不但灭亡了米坦尼王国,而且还与埃及争霸,争霸使赫梯元气大伤。
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被肢解。
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所灭。
值得一提的是赫梯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
9.律令制国家
答:律令制国家指东亚各国仿照唐朝法律体系建立起自己的律令法制体系的国家。
律令制国家以日本为例,日本以“法制完备”的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进行大化改新,之后改革者仿照唐朝法律体制颁布了第一部律令法典《大宝律令》,确立了律令制国家法的基础。
718年在《大宝律令》的基础上,修订完成为《养老律令》。
这些律令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建立起了天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
10.坊市制
答: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
从西周到唐代,坊市一般是分开设立,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铺。
市的四周以围墙围之,四面设门,市门朝开夕闭,交易聚散有时。
市内商品按品类排列在规定地点。
政府设有管理市场的专有官吏,市内的交易与税收都由市官官吏管辖。
北宋年间,坊市之间的严格规定被打破,而且交易的时间也逐渐不受限制。
政府设立严格的坊市制度,是适应统治阶级为维持封建秩序的稳定而服务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二、材料分析题
1.一个是福建的经济情况和清末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交流的看法
(1)根据材料说福建的经济特点。
(2)结合所学内容,说明清末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联系。
2.英文内容是种姓制度
这则神话故事反映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
三、论述题
1.结合研究成果论述清朝的历史地位。
答:清朝的历史地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总之,可以从两方面给这些看法观点进行分类,一类是认为清的历史地位比较大,为中华民族是做出一定贡献的;另一类认为清朝在历史上毫无地位,是一个腐败屈辱的王朝,下面就从这两类观点进行论述。
(1)正面评价
①领土方面:清朝不但保存住了以往王朝开拓的领土,而且还积极开拓边疆,为当代中国的领土版图奠定了基础。
在清代之前,西藏、新疆地带虽然归中央政府管辖,但实际控制力很有限,要么是藩属朝贡体系,要么实施羁縻政策,即使实际控制也是很有限的几十年。
但到了清代,不但将新疆、西藏、蒙古地区归入版图内,而且经过几代君王的经营,实现了清政府对上述地区的强有力管辖,而且康熙年间还收复了台湾,实现了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②民族方面:清朝统治者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在民族政策上相对元朝的民族等级政策,是有一定的进步空间的,而且在大一统的版图内促进了民族融合与交流。
而且在整个清朝统治期间,不止一次的镇压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叛乱,既稳定了地方,又巩固了政权。
③文化方面:清朝的文化发展还是比较繁盛的,除了政府主导编纂的《康熙字典》《古
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丛书外,还涌现了《红楼梦》《儒林外史》、四大谴责小说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当然,在绘画、诗词、戏曲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④赋税政策: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减低了赋税,使农民能够休养生息,增加了人口,使清朝人口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顶峰。
⑤奠定了近代中国工业基础:晚清时期,清政府在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击下,被迫打开了大门,看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
于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向西方学习,期望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最后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我国近代工业基础却在那时候建立起来,如汉阳铁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
持积极看法的人认为,清朝虽然在很多方面落后封闭腐败,也没有赶上工业革命,更是在西方的压力下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从当时的情况看,清朝还是做了一定的政绩,不能以偏概全,将清朝前期做得政绩全部抹灭掉。
(2)负面评价
①华夷之辨:清朝以少数民族的身份进入中原,统治全国,无论是当时的汉人,还是清末的革命家们,都认为清朝统治者以蛮夷入主中原,是对中原的一种入侵。
如孙中山先生早期就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进行革命。
史学家萧一山给清朝的定位就是“夷酋入主,擅兵专制”。
当然,因为华夷之辨给清朝这样的历史定位是有时代特征的。
建国后,将清朝视为夷狄之思想逐渐转化过来。
②腐败无能:清朝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屡屡受西人侵略,不是忍气吞声,就是以战败签订丧权辱国而终。
尤其是甲午战败,让千年来以华为师的岛国日本打败,更使清政府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任人宰割,还发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声音,使得读此段历史之人心痛悲愤,更叹清政府之腐败无能。
③残酷统治:从满清入关开始,先是“剃头令”,然后是“圈地”,强迫汉人“投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