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观(经典整理,备战高考)
运用新史观解答历史试题的技巧点拨
运用新史观解答历史试题的技巧点拨运用新史观解答历史试题的技巧点拨近几年来,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这些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
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要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C.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解析解答此题注意阅读题干材料,明确材料观点,运用新的史学观点进行分析理解作出判断。
进化史观强调的是人类演进的历程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文明史观强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吴于廑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一密切联系整体”,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的历史是“全世界的历史”,突出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整体史观,C项符合题意;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答案为C项。
答案 C例2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
他强调的是()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霍布斯鲍姆强调各国在经济上的共同之处增多。
答案 A点拨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又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例3 “我们全都是希腊人。
高考历史中的新史观
高考中的新史观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
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
1.文明史观(1)基本范畴:①人类文明史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②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2)突出视角:①从生产力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②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变脉络,总结人类文明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进步的同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3)立意价值: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
2.全球史观:(1)基本范畴: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2)突出视角: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立意价值:重视人类间的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现代化史观:(1)基本范畴: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新史观与历史高考复习(二轮复习材料)
新史观与历史高考复习随着近些年史学研究范式的突破,出现了史学新观点,改变了传统思维模式,扩展了历史学习视野,重新阐释了一些重大历史问题。
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教学和新课程高考,相关的新史观主要有三个: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
一.整体史观(全球史观)主要涵义:又称全球史观,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注重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对于高中生,着重把握两点:(1)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过程,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基本完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
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说,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横向、整体发展的历史,在这一进程中重视和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二.现代化史观主要涵义:侧重于考察人类历史以生产力为根本推动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全面社会变迁。
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纵向发展的历史,其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点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三.文明史观主要涵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物质文明包括物质生产、物质交流、物质生活等;精神文明包括科技文明、学术思想、文学意识和宗教文明等;政治文明包括政治观念、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行为等。
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史观、史料与历史认识突破 五种新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理论和历史认识的形成(知识
2014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史观、史料与历史认识突破五种新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理论和历史认识的形成(知识讲解+练习巩固,含解析)史观、史料与历史认识突破一、五种新史观近几年来,除了唯物史观外,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史观已成为高考历史试题之魂。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新史观。
用新史观整合知识,提升学生的新史观的运用能力。
1.文明史观(1)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2)人类文明发展的纵向主线是:野蛮蒙昧时代→农业文明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工场手工业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等。
从横向发展看,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文明史观认为,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各个时期的文明又因地域、民族的不同,形成不同类型,并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
世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来就是多元的、多线的。
(3)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①概念: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②相互关系: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新史观在高考中的运用
新史观在高考中的运用近年来,除了唯物史观外,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史观已成为高考历史试题之魂,几乎已是脱离史观不成题了。
因此我们对必须了解新史观。
这几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1.唯物史观(一)唯物史观要求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
(二)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唯物史观要求人们用辩证的观点、方法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四)唯物史观最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五)在唯物史观与具体的研究对象相结合的过程中,推动理论的创新。
2.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正经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既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指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状态。
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世界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将来还有新的发展。
3.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新史观
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 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 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 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人面前表 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
• 文明的结构 • 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 文明演进的阶段 •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当代史学立足于现实社会,以文明为主体,追 溯现代社会存在的人类文明的来源和演变。 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对精神文明和 制度文明起决定性作用,也是划分人类文明历程 阶段的主要标准。 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大体经历了三 个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与此相适应,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 社会和工业社会。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关注的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 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 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 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 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科学 化、大众化等。
文明史观
• 文明就是“人——生产力——社会结构”的 整体进步;
中国近代史的不幸,正是来源于我们在社会机制认识 上的三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只想要工业经济的生产力和军事力, 拒绝对工业经济所要求的社会结构进行社会机制的变革。 第二种错误,是在缺乏对工业经济社会机制的研究和 总结的情况下,一味地想搞一个比西方更好的社会机制。 从太平天国到今天,中国人富有勇气地进行了多次规模巨 大的革命性社会实验,付出了重大代价,却很少认真研究 其他国家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它 们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没有必要一味地做社会实验的 白老鼠。 第三种错误是对传统中国社会机制的全盘否定和破坏。 一个有优势的社会机制一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建立的,社 会发展是延续性的,不能强制性跳跃。中国今天面临的很 多问题来源于对既存社会机制的破坏。
高考历史复习如何运用新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如何运用新史观【摘要】新的史学观点是新课程的灵魂,同时也是高考命题者的指导思想。
因此,高三历史复习中要使学生领会教材所体现的新的史观和理念,并运用它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就如何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指导下有效进行高三历史教学、优化高三复习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历史复习一、文明史观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在新的史学观点中,对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影响最大的是文明史观,必修课历史(Ⅰ)(Ⅱ)(Ⅲ),实际是分别讲述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
而选修课的六个模块主要是文明史某些内容的深化和展开。
这样就决定了文明史必然成为高考历史的首选内容。
在对历年高考的历史试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走进文明史已成为历史试题的新走向。
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文明史观指导高三历史复习。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们分别标志一定社会在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的进步程度。
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在复习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
这部分知识既可以与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以及世界近现代的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相联系,又可以与同时期政治文明历程中的宗法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与世界格局的变化相联系,还可以与文化发展历程中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西方的人文精神相联系。
高考文综历史高考复习中几种重要新史观的精髓
高考文综历史高考复习中几种重要新史观的精髓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
这五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问题,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
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新史学理念与高考
新史学理念与高考一、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二、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从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整体史观还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三、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的特点:首先,文明史观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其次,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过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拨的追求文明的诚恳的步伐。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
新高考 新史观-最新文档
新高考新史观一、主要史观1.唯物史观。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该史观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活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统一的社会有机系统。
作为传统的史观,它特别强调政治史和阶级斗争,这种传统的史观在新课程的高考中越来越少。
2.文明史观。
我国文明史观的主要倡导者——马克垚先生说:“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
”[1]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融的过程。
从横向方面来讲,人类文明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方面来讲,人类文明有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
文明史观在新高考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每个省份的高考试卷中都有所体现。
3.全球史观。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2]全球史观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来考察和研究人类整个历史的发展。
在新高考中,通常以全球化进程中重大事件为考查对象。
例如,2009年广东卷第19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2012年全国课标卷35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就是其中的典型。
4.现代化史观。
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开山鼻祖——著名史学家罗荣渠认为现代化指的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个人等方面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动态变化。
现代化史观在高考中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其中,2007年广东卷第29题(材料分析题)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直接从史观的角度进行考查。
5.社会史观。
我国学者龚书铎主编的《中国社会通史》认为:“社会史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本身的历史,即社会构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的历史。
”[3]社会史观强调历史是全体人的历史,而不是个别人物的历史。
例如,2012年广东卷38题,该题选取了社会史的材料,改变了以往老高考材料题偏重正统的革命史、制度史的习惯。
解读高考题型中的新史观资料
探究探究
1、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 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哥伦布交换”在这些生物地 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换,美洲的玉米、 马铃薯、豆类、蕃茄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交换”对当时中国 的影响。
山多地少;三面环海,岛屿 众多,海岸线长
商朝势力所及区域
鬼方
1 都城及迁都顺序
青铜器出土地点
农业生产 渤海
羌
商 陕西 山西
沙丘
甘
安阳
犬戎
7 淇县
3 5 曲阜 6
4 朝歌
肃
岐山 周
1
2
商丘北
黄海
中央集安徽权
四川 广汉
湖南
江西
东海
大河文明
工商航海贸易
民主政治 海洋文明
问题一:异彩纷呈的文明之花
1)新航路开辟之前,中西方基本处于隔绝状态。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 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均以其丰硕的成果,成为人类 文明的瑰宝。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1800- 鸦 2、片外战争部后影签响中英(《西南方京条文约明》的及影附件响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 殖民 地化加深的标记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 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 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 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答案:1、粮食产量大幅提升,2、促进人口增长, 3、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高考题题中的新史观
校级名师教堂:解读高考题型中的新史观任存娣 2012-10-11 20:17:00解读高考题型中的新史观【导入】:地图的另一面一位牧师在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打算在很困难的条件下,准备他的唠叨的讲道。
他的妻子出去买东西了。
那天在下雨,他的小儿子吵闹不休,令人讨厌。
牧师在失望中拾起一本旧杂志,直到翻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大图画——一幅世界地图。
他就从那本杂志上撕下这一页,再把它撕成了碎片,丢在起坐间的地上,说道:“小约翰,如果你能拼拢这些碎片,我就给你2角5分钱。
”牧师以为这件事会使小约翰花费上午的大部分时间。
但是没有10分钟,约翰就拼好了这幅世界地图。
牧师惊奇的问“孩子,你怎样把这件事做得这样快?”“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
在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的照片。
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
然后把它翻过来。
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正确的。
”牧师微笑起来,给了他的儿子2角5分钱。
“你也替我准备好了明天的讲道。
”他说,“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
”【多面、多视角、多元化史观】史观聚焦一:文明史观【文明史范式】: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1.地理环境: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草原文明2.文明史(横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3.生产力(纵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基本脉络】试着从1文明的差异2文明的冲突3文明的融合4文明的转型问题一:异彩纷呈的文明之花(1)新航路开辟之前,中西方基本处于隔绝状态。
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均以其丰硕的成果,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2)综合图片资料,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亚欧文明的差异?问题二:血与火的文明冲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
新史观
传 政治: 统 人治、专制
农 经济: 业 农耕经济、自然经济
社
会
思文: 愚昧、宗教迷信
近 政治: 现 法制化、民主化
代
工 经济:
业
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社 思文: 会 科学化、理性化、世俗化
在生产力发展推动下, 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腊
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
横向发展,联系观点。 全球史观
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依 据下表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史观
解读
①革命史 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阶级)斗争推动社会 演进的历史。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 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阶级的统治。
②文明史 观
人类文明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新石 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分手工工 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 惯等)。 ③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演进历史 ④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 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⑤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 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从横向看: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
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
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
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
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四)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向 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 新航路的开辟。
举例: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欧美国家对亚非拉落 后地区的殖民扩张与侵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深 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世界联系更为密切,
8
(五)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 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它包括:
二、实战演练 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事件”
史观运用:从历史结论逆推史观 用多元史观解读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
革命史观——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
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近代化史观—
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 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变革层次:器物→制度→思想。 结果:中国长期挣扎于“两半社
(六)文明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和人 类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
11
文明多元性
1、按生产力(纵向):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和信息时代)。 2.按社会结构(横向):物质文明(物质生产、物质交流、 物质生活) 、政治文明(政治观念、政治制度为主、政 治组织) 、精神文明(思想、文学、宗教、哲学、艺术 等)。 3、按地理环境: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草原文明等。 4、按文化: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和儒家文明等。 5、按社会形态:人类已经经历了奴隶文明、封建(中世 纪)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
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A、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 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几种新史观
几种新史观1.现代化史观:主要观点: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主要内容: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对现代化模式的认识: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2.全球史观(或者整体史观)主要观点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新史观
(2)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A.物质文明:人类生活在经济生活领域里的文明。从传统农业到工业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知识经济,包括物质生产,生活,流通,交通。
B.精神文明:人类生活在思想领域里的演进。从迷信,愚昧到科学化,理性化,包括科技,思想,学术,文学艺术,宗教。
C.政治文明:人类社会在政治生活领域里的文明从专制到民主,包括政治观念,制度,组织,行为。
(3)革命史观虽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不能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一场革命史,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
7.唯物史观
理论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是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不起决定作用,但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思想观念,如政治、法律、哲学、科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3、社会存在是一切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4、社会意识的内容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5、社会意识适应社会存在的要求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6、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7、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8、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9、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历史新史观
从《临时约法》内容中可以明确看出它确立了人民主权, 临时约法》内容中可以明确看出它确立了人民主权, 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原则。辛亥革命在中国 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原则。 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制定民主共和宪法, 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制定民主共和宪法,废除两 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宪法的制定和宪法的有效实施是两回事,此后袁世凯称帝、 宪法的制定和宪法的有效实施是两回事,此后袁世凯称帝、 北洋军阀混战等说明中国并未真正实现民主、法治。 北洋军阀混战等说明中国并未真正实现民主、法治。但是辛亥 革命后谁再想当皇帝,无论袁世凯,还是张勋拥立的溥仪,都 革命后谁再想当皇帝,无论袁世凯,还是张勋拥立的溥仪, 迅速失败成为历史闹剧。 迅速失败成为历史闹剧。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影响: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⑷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从古代到近代、现代中国法制建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从古代到近代、 设的进步。 设的进步。 封建社会法制:维护君主专制制度,人民没有政治权利; 封建社会法制:维护君主专制制度,人民没有政治权利; 资本主义社会法制:反对君主专制, 资本主义社会法制:反对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制或共和制,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 制或共和制,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法制:基本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社会主义法制:基本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群众享有 更充分的民主权利。 更充分的民主权利。 启示: 启示: 民主政治具有多样性质
推翻了清王朝,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 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没有实现中国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没有实现中国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但在一定程度 上促进了民主化和法制化。 上促进了民主化和法制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讲新史观一:概念:历史观也简称为史观,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即从什么宏观角度、视角看待历史)二:分类(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二)传统史观和新史观传统史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欧洲为中心史观等新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
三:新史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考命题,主要体现了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的特色。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的高考命题,主要体现了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是检验历史、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特色。
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则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
(一)全球史观:1、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发展线索:(1)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3、“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
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
(二)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三)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4、几种不正确观点:欧洲为中心史观;天朝上国,中国是世界中心;(二)文明史观1、概念: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2、内涵: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正确认识和态度:①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②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③理解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动力,是人类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
(三)近现代化史观1、概念: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2、具体内涵: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大众化,即从迷信、愚昧到理性、科学和大众等;社会生活:城市化和文明化。
总之,近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4、准确理解现代化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
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
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四)、社会史观社会史观也叫社会史范式。
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它认为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社会习俗的历史”,强调历史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其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
(五)、生态史观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放大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是近年来重视度逐渐上升的一种新史观。
文明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
主要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来适应新的环境,这样,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
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变化了的环境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地区的文明的时候,文明便衰亡了。
例如以文明的生态史观看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六)、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1、概念: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这是近年来不断弱化的一种史观。
2、主要观点:①“革命史范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②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③革命史观虽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不能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一场革命史,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
(七)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
其基本内容包括①历史发展规律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运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
马克思还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也就是说,这个发展过程是客观的、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必然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
也就是说,历史的必然性反映了人类历史进程的总体发展规律,即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体趋势。
但也存在一些偶然性因素,起到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作用。
③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政治上层建筑具有某种反作用。
④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马克思主义注重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由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由于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人类最美好社会的必由之路,所以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⑤人民群众与精英人物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但也不否定英雄人物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伟大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社会都需要伟大人物,如果没有,社会就会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伟大人物来。
四:用新史观解决问题(一)对号入座: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英雄史观A、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B、阶级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C、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D、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E、“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二)用新史观看问题1、运用新史观全面认识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扩张。
(1)文明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是新、旧两个世界,欧亚美三大文明的碰撞、汇合和交融,加速了人类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
(2)整体史观:——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并得到拓展,世界开始由分散开始走向整体。
(3)近现代化史观: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起点。
(4)社会史观:——商业革命使欧洲的经济生活发生变化,市场扩大,促进物种交流,流通商品种类增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用多元史观解读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①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②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③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④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⑤从社会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3、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突出贡献。
(1)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实业,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经济的近代化;(2)进行了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以及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促进了政治民主化和近代化;(3)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和科学,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上的科学化和大众化;(4)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活动,推动了社会变革和风俗的变迁,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4、运用新史观全面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1)整体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2)文明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3)近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4)社会史观: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城市化问题、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工作、住房等问题;(5)生态史观: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