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黑格尔和康德美学之异同

合集下载

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比较

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比较

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和探讨德国哲学家康德与黑格尔的自由观念。

康德和黑格尔,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于理解自由观念在西方哲学中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自由观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理论背景、核心概念、实践应用以及影响与启示等方面对这两位哲学家的自由观进行比较和分析。

我们将概述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及其对自由观念的理解。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他的道德哲学和批判哲学对自由概念有着独特的诠释。

而黑格尔则在康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自由观念,将其融入了他的辩证法和历史哲学中。

我们将详细比较两位哲学家在自由观上的异同。

康德强调道德自由,认为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必然条件,是人类理性的最高体现。

而黑格尔则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自由,将其视为历史发展和人类精神进步的内在动力。

再次,我们将探讨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在实践中的应用。

康德通过道德法则的设立,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自由。

而黑格尔则通过他的辩证法和历史哲学,揭示了自由在历史变迁和人类精神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将总结康德和黑格尔自由观的贡献和影响,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这两位哲学家自由观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由在西方哲学中的发展历程,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和保障自由。

二、康德自由观概述伊曼努尔·康德,德国哲学家,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其自由观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康德理解的自由,是一种道德自由,或者说是实践自由,他主张人的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遵循道德法则。

在康德看来,自由是道德法则存在的前提,也是道德法则可能的条件。

他通过一系列的哲学论证,试图证明自由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即人只有在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做出真正道德的行为。

康德提出了著名的“定言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理论,作为其道德哲学的核心。

他认为,道德法则的绝对性和普遍性要求人的行为必须出于义务,而不是出于个人的欲望或利益。

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

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

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摘要】康德和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艺术美的理论探讨影响深远。

康德认为艺术美是通过审美经验产生的,强调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普遍性。

黑格尔则从辩证法的角度解读艺术美,认为艺术是精神的表达形式。

两人在对艺术美的哲学观点上有着不同的立场,但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对当代艺术有着重要的启示,艺术美在哲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更好地理解艺术美的本质和意义。

【关键词】康德、黑格尔、艺术美、哲学观点、辩证法、异同比较、影响、当代艺术、启示、重要性、思考1. 引言1.1 康德与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理论探讨康德与黑格尔都是德国哲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艺术美的理论探讨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康德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普遍性,认为艺术美是一种纯粹的感性体验,超越了任何实用和功利目的。

他着重强调艺术作品对观者情感的激发和启示,认为美的感受源自于内在的审美观念。

相反,黑格尔则从辩证法的角度解读艺术美,认为艺术作品是思想和形式的统一体,通过艺术品的具体形式展现出世界的理性结构。

康德的主观性和黑格尔的客观性为艺术美的探讨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视角,各有其独特的贡献和价值。

对康德和黑格尔理论的比较和对话,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美的本质和意义。

康德与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理论探讨不仅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也为我们探讨艺术美的哲学意义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重新审视康德与黑格尔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赏析艺术作品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意义。

2. 正文2.1 康德对艺术美的哲学观点康德的理论认为,艺术美是一种独立于感性和理性之外的审美经验。

他将艺术美视为纯粹的主观体验,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

康德指出,艺术作品应该通过其形式和结构来引发观者内心的情感共鸣,而不是通过其主题或象征意义来传达信息。

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美学品质,而不在于其实用功能。

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比较

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比较

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比较黑格尔出生于1770年,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也是著名的哲学家,那么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何异同?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比较,希望对你有帮助!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异同黑格尔和康德都是西方的哲学家,具体来说就是德国古典哲学,康德是鼻祖,黑格尔是集大成者。

由此来看,他们在思想上是有很多的共性,也就是大家普遍认为的,黑格尔的哲学是康德的思想的发展,但是如果具体且深入的探讨两人的思想,其中还是有很多的矛盾和差别的。

黑格尔和康德的思想的共性有很多,但主要还是两人思想上的差别,比如在美学上的看法,关于法律、婚姻的等等的态度,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两人对美学的看法,康德的美学的核心内容是“美感',也就是对美的认定,怎样才是美,同时他注重情感的判断。

再说黑格尔,他是首次将辩证法引入到美学中,从而引发了对美学研究的变革。

这也是两人之间最大的区别。

他不仅将辩证法引入了美学中,同时还将其形成了一个体系,从辩证的联系和发展的角度出发,从而将美视为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一方面来说,黑格尔哲学其实是康德的哲学在一定情况下的误解,同时又加入了自我的看法,他实际上是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出发点是以唯心主义的是为和存在同一论,将绝对精神看着世界的本原,也就是我们政治课本中所提到的可知论。

而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其思想其实是对辩证法的批判,具体来说他是一个不可知论,他的思想是形而上学的。

关于黑格尔的出生地公元1770年8月27日黑格尔生在一个官吏家庭中,这使得他在接受教育等方面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黑格尔出生地是斯图加特,是其所隶属的州域的政治中心,很多政府机构都设立在这里。

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非常迅速,是德国最知名的城市之一。

斯图加特作为黑格尔出生地,并不只是诞生了他一个名人,相反因为经济等的高度发达,使得当地有非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东西。

第一台轻便快速型汽油发动机诞生在斯图亚特诞生,因为这样的原因从此奠定了斯图亚特在汽车制造业方面无法撼动的地位。

黑格尔哲学思想和康德哲学思想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黑格尔哲学思想和康德哲学思想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黑格尔哲学思想和康德哲学思想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我认为黑格尔哲学和康德哲学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理性的观点的不同。

在康德哲学里,把认识区分成了感性阶段,知行阶段和理性阶段,而在理性阶段当中,康德认为,其实在概念的概括到最高层次的时候去认识物自体的时候就会出现思想的紊乱,而这种紊乱其实就是先验幻象的来源。

因此在康德哲学里,理性其实是无法把握的,而相应的,在康德哲学里头就出现了二律背反,只有在理性去把握,主体的时候会出现二律背反,这种二律背反是人的思维的有限性,无法去解决,继而康德,从纯粹理性批判转到了实践理性批判,去探求本体的问题,进入了伦理学的领域当中。

而在黑格尔那里,他认为只有矛盾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仅仅只是二律背反,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矛盾,而世界的历史的发展其实就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的过程,只有绝对精神发展了世界才能发展,黑格尔认为拿破仑就是行走的绝对的精神。

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成为了他真正的意义,才得到了他的发展。

康德和黑格尔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里,两个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发展的观点不同,并且,在理性方面康德把理性认为是,人却认识物自体,而得到,先要幻想的状态,而黑格尔,把理性当作人的认识的最高的阶段,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和回归到绝对的精神。

通过辩证法,才能达到历史的发展。

这就是我对黑格尔哲学和康德哲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理性观点的不同,敬请大家指正。

比较黑格尔和康德美学之异同

比较黑格尔和康德美学之异同

比较黑格尔和康德美学之异同康德黑格尔之争及其当代哲学文化意义一、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提出美学近代以前,传统哲学只承认理性认识的知识别性。

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表述了一种新的见解:认识过程实际有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两个方面,且两者都具有知识性。

关于理性认识的知识叫作逻辑学,关于感性认识的知识前人未有发现,也就无名可冠。

鲍姆伽通借用拉丁语中Aesthetics为之命名,中文直译为感性学。

鲍姆伽通相信,感性认识中最为完善的形态是包括艺术在内的审美。

鲍姆伽通关于Aesthetics的理解只是他独特的哲学认识论观点,却成为德国古典哲学构造其庞大美学理论的直接楔机。

众所周知,欧洲自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以来,历史上出现的哲学大师几乎都谈论过美、审美或艺术问题,但却没有人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建构完整的美学理论,直到德国古典哲学才真正将美、审美或艺术问题组织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将之视为哲学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Aesthetics才最终被确立为美学。

这既是德国古典哲学对美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也是我们将Aesthetics译为美学而不是感性学的根本原因。

二,康德与黑格尔然而,德国古典哲学的鼻祖康德和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美学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解有很大差异,存在着争论,而且他们的美学之争蕴含着深刻的理论价值。

正是他们的美学之争才为近现代美学注入了强烈而深厚的生命力并对当代哲学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1、美学研究对象之争。

鉴赏判断力是一种以单称方式对具体存在实施普遍判断的主体判断能力。

康德立足鉴赏判断力,将鉴赏判断力能够实施判断的对象和实施鉴赏判断主体都视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换句话说,美学研究的对象极其广泛,关涉自然、社会、心灵。

黑格尔相信世界的客观存在不是先验公理,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在其认识活动中给予证实、确认。

证实、确认世界的客观存在必有一个前提,即人必须要有认识世界的意识。

正是在人的意识中,世界的客观存在才能逐渐被证实、确认。

由黑格尔对康德的上帝理念之批判看二者的上帝观之异同

由黑格尔对康德的上帝理念之批判看二者的上帝观之异同

由黑格尔对康德的上帝理念之批判看二者的上帝观之异同——读《小逻辑》§49-51叶幼伟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上帝”一直以来就是萦绕于人类灵魂深处挥之不去的梦魇,或者说,人类自身得以存在的最终根据使得人与“上帝”之间有一种斩不断的密切的亲缘关系。

如是,“上帝”便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这一点尤为突出地体现在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之中,表现为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种种争论。

尽管人类在诞生之时已对“上帝”抱有绝对的敬畏之情,但那时的“上帝”更多地体现为种种神话传说,还只是人类朴素的想象力的产物,是理性缺失的一种结果,是一种缺乏存在根据的“上帝”观。

西方哲学史上首次提出为上帝寻求存在根据的哲学家是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及其学生柏拉图,此后,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明就成为西方哲学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

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明主要包含有宇宙论证明,自然神学证明,本体论证明以及康德所创建的道德神学证明,康德将这些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明都归诸理性神学的内容。

然而,由于思想的最终主旨的迥异,必然会导致不同哲学家对上帝概念的不同看法。

康德和黑格尔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不可取代的哲学巨匠,他们对上帝概念的把握由于二人的哲学主旨的差异而各显春秋,而对这两位哲学巨匠的不同上帝观的把握又成为了其后继者们不可逃避的课题。

本文试图以《小逻辑》§49—51三节内容为参考文本,通过剖析这三节内容来展现二人对上帝概念的不同看法,从而突显两种不同的上帝观在后德国古典哲学史上的不同理论价值。

在《小逻辑》§49开篇,黑格尔就表达了与康德相对立的上帝观。

众所周知,在康德看来,上帝作为理念是理性的第三个对象,而理念在人类认知过程中只具有调节性(范导性)作用,不具备那种存在于知性概念那里的建构性。

上帝、灵魂和世界之所以被康德称其为理念,正在于它们只具有理想性,而不具备现实性,在现实世界找不到任何对象与它们相符,是人类所无法认识的对象。

康德道德哲学与黑格尔法哲学之比较

康德道德哲学与黑格尔法哲学之比较

康德道德哲学与黑格尔法哲学之比较一、黑格尔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在康德的道德社会图景中道德人的行动要遵照绝对的道德律,而这种绝对道德律却是空泛的,康德没有能够进一步的指出其实质的具体内容,在黑格尔看来康德的伦理学(道德哲学)是一种任意的、偶然的,没有确定性的道德学说。

黑格尔认为人在康德道德学说中只能陷入迷惘。

在对康德的局限进行反思之后,黑格尔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他细致的区分了“道德”与“伦理”的概念,并指出空泛、抽象的道德原则如果要成为能够作用于人的道德规范,那么必须将其纳入到人们生活的群体性特征所构筑的文化之中,也就是纳入到人的伦理生活之中。

黑格尔对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批判基于他考察出康德学说中道德律的不可确定性,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的研读康德的道德哲学著作我们可以发现康德的道德哲学并非如黑格尔所言的那么空泛、任意、无实质。

康德在道德哲学建构中就如何给道德律以实质规定的问题上运用了批判哲学的方法,他特别强调了道德律乃是作为一种显形的规约性的律令作用于人,因而也就避免了其道德哲学沦为空泛的学说的危险。

由此可见,黑格尔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是基于文本误读情况下的“无的放矢”的责难,但黑格尔此举对于丰富道德哲学理论则是大有意义的。

二、黑格尔的法理念及伦理学说在《法哲学原理》(以下简称《法哲学》)一书中黑格尔对康德道德哲学进了的批评,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伦理学说。

在《法哲学》中黑格尔特别强调了“法的理念”一词,他对法哲学的探讨其实就是对法这种理念的发展演变史的考察。

黑格尔在书中将“法的理念”定义为“法的概念,及其作用于对象的现实化”(PR§1),我们可以理解为黑格尔这种理念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一种法精神(自由意志)在形而上世界(客观精神世界)中的落实、确定的过程。

在《法哲学》一书中黑格尔将客观精神世界中的意志(精神)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抽象法、道德和伦理。

这是一个哲学体系中意志递进的过程:在初始阶段中意志的概念是模糊的抽象的,而从其体现上考察又是直接的、外在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形式之法”、“隐晦之法”、“抽象法”。

康德与黑格尔美学理论方法与构架的比较

康德与黑格尔美学理论方法与构架的比较

层 面切人 另辟蹊径—— 巴赫金
的 对 话 原 则 ,哈 贝 马 斯 的交 往 行 为 理 论 都 可 以 看 作 是 从 某 一 层 面
康德在 《 断力批判》 判 的序 言 中坦 言未来 的形而上学 就是 自然
的形 而上 学和 道德 形 而上 学 ; 前
对 黑格尔推崇 主体 自我所造成 的
督 教 , 胡 塞 尔 后 期 的 “ 主性 ” 到 互 , 海 德 格 尔 的 共 在 观 念 ;或 者从 某

行。 认为, 我 比较 探 讨 使 对 问 题 思
康德 进而 阐明鉴 赏判断是想象 力 和知性这两种认识 能力的协调 活
动 ,其 所 判 定 的是 普 遍 可 传 达 的
考 的深入要胜 于得 出一个确定 的
黑格 尔思想 中极权 主义色彩浓厚
而 感 到 厌 恶 的 以 赛 亚 ・ 林 同 样 柏 也 声 称 辩 证 法 只 是 一 个 强 加 的 总
模 式。
关键 词 : 德 黑 格 尔 美 学 比较 康
一 .
引 论 : 德 与 黑 格 尔 的 思想 预 设 康
作 为号称 有着 “ 白尼式 革命 ” 哥 的批判 哲 学事业 的奠基人 ,康德为理性划 定了范围 , 使
认 识 主体 返 回 中心 地 位 , 以先 验 唯 心 主 义 的 其
立场 对唯理 论和经 验论 的调 和可谓 是 自哲 学 认识 论转 向以来最伟 大 的尝试—— 当然伟 大
并 不 一 定 意 味 着 成 功 。 德 的 功绩 在 纵 向 和 横 康
向范 围内都受到普遍 的认可 , 更有观点 称启 蒙
时代 以来 的德 国哲 学 就 是 康 德 的 注 脚 。 } 黑 l 】 而

康德与黑格尔

康德与黑格尔

康德与黑格尔(一)康德前文中已提到,自由主义在19世纪后期曾发生过大变化,亦即所谓的"莱茵河水流入泰晤士河",深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影响的英国牛津唯心派,对自由主义进行了重大改造。

德国古典哲学在有关个体与社会(国家、集体)关系方面颇多创发,形成了后世社会政治哲学的一大重要传统。

1但就具体情形而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人物康德与其集大成者黑格尔的思想倾向,又颇有歧异之处。

康德在其理论倾向上基本上是一个将个人价值置于首位的个人主义者,但他的某些论点又开启了可被视为国家主义者的黑格尔的思路。

此处主要从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的层面来考察他们有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论点。

康德的哲学思想受到卢梭非常大的影响,其中最显明昭著者,乃是这样一些基本观念:普通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美好淳朴的情感是最值得珍视的;自由是人之作为人最根本的规定性,没有了意志自由,道德行为就丧失了根基;自由不是恣意妄为,而是自己立法,自己服从。

2在康德的实践哲学中,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是否为善,其依据绝不能是该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以任何经验性的东西为出发点,都不足以建立起普遍的道德规范来,因此伦理学中的幸福论无论如何是站不住脚的。

如其典型代表功利主义,以是否有利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终极目标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但是幸福只能是经验性的,人言言殊,这样的原则中无法推绎出普遍的道德规范。

世间可以无条件地称为善的,只能是善良意志本身,一个行为只因为其发自善良意志,而无论成败利钝、生死荣辱,就都是善的。

意志之为善良,在于它符合于形式化的因而具有任何实质性伦理原则所不具备的普遍性的道德法则。

康德对这一法则的表述是:"这样行动:你意志的准则始终能够同时用作普遍立法的原则。

"3意志自由乃是道德成立的根据,如果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被决定的,没有自己选择的成份,那么人们的行为和自然现象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康德与黑格尔美学理论方法与构架的比较

康德与黑格尔美学理论方法与构架的比较

康德与黑格尔美学理论方法与构架的比较内容摘要:本文试着从美学在康德、黑格尔各自思想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康德、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界定以及两人以此所进行的不同层面的探讨等方面入手,对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及哲学思想中关于美的本质、美的划分、美的形而上地位以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一个初步的梳理和思考。

试图论证康德、黑格尔美学理论及方法上的差异根源于两人形而上思想中对主体地位的不同界定,以及由此衍生出针对先验幻象所采取的迥异的处理模式。

关键词:康德黑格尔美学比较一.引论:康德与黑格尔的思想预设作为号称有着“哥白尼式革命”的批判哲学事业的奠基人,康德为理性划定了范围,使认识主体返回中心地位,其以先验唯心主义的立场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调和可谓是自哲学认识论转向以来最伟大的尝试――当然伟大并不一定意味着成功。

康德的功绩在纵向和横向范围内都受到普遍的认可,更有观点称启蒙时代以来的德国哲学就是康德的注脚。

[1]而黑格尔对康德所谓根本实在性(物自体)不可知这一点深感不满,他一方面引入了正反合的辩证法,另一方面将主体地位抬至顶峰。

在他看来,哲学的任务是研究和理解整个世界中的理性,“这种理性不是肤浅、暂时和偶然的形式,而是永恒的本质、和谐与规律。

”[2]与康德不同的是,黑格尔的巨大影响力更多是表现在对其思想的激烈争议之中。

黑格尔为人类存在之意义所描述的两个理由:“单个个体达到作为自我意识的意识本身”,“世界精神达到认识其作为关系总体的自身。

”“在现代文化中,第一个理由产生了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而后者是阶级分析的开始。

”[3]同时,对于黑格尔鼓吹理性、美化主体,以扬弃的方式解决矛盾等做法,一直受到后人的抗议与指责。

自其同时代的克尔凯郭尔批评黑格尔的思想不过是体系化了的基督教,到胡塞尔后期的“互主性”,海德格尔的共在观念;或者从某一层面切入另辟蹊径――巴赫金的对话原则,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都可以看作是从某一层面对黑格尔推崇主体自我所造成的主客体二元对立这一深刻问题的尝试解答。

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美学的批判

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美学的批判

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美学的批判内容提要:对康德哲学、美学的批判,是黑格尔哲学、美学的重要出发点和环节。

本文从黑格尔紧扣近代哲学寻求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普遍与特殊等一系列矛盾这一独特视角出发,论述其对康德哲学、美学在调解上述诸矛盾方面的巨大努力和进展所作的充分肯定与赞扬;同时,论述他对康德哲学、美学的种种局限性、特别是主观性的深刻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作的创造性发展;从而揭示两者之间的继承与超越关系。

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高峰和集大成,它是在对康德、费希特和浪漫派、谢林、席勒、歌德等一系列德国古典哲学、美学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没有对前驱者们美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也就不可能有黑格尔美学这个时代的高峰。

本文主要论述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美学思想的批判。

一黑格尔是把康德哲学、美学思想放在近代哲学不断寻求思维与存在、普遍性与特殊性、自由与必然、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生活和意识等一系列矛盾、对立的和解统一的历史过程中来考察和评价的。

黑格尔指出,上述这些矛盾或对立自古以来就困扰着人类的意识,但“只有近代文化教养才把它们推演成为最尖锐最剧烈的矛盾”,而“生活和意识之间的这种分裂替近代文化和近代知解力带来了一个要求,就是这种矛盾必须解决”,因此,“解决这种矛盾就成为哲学的任务了”(注: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66-67页。

)。

具体来说,哲学就应“就这种矛盾的本质加以思考的洞察,指出真实只在于矛盾的解决,所谓解决并非说矛盾和它的对立面就不存在了,而是说它们在和解里存在”(注:《美学》第1卷第67页。

)。

据此,黑格尔认为近代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就是围绕着寻求解决这些矛盾这个时代的中心课题而展开的。

同时,黑格尔还认为,美学的中心课题也是寻求上述矛盾的和解,只有在此基点上,才能正确理解艺术和美的本质,才能使美学获得科学性。

他说,“哲学只有在懂得怎样根本地克服这种矛盾之后,它才能理解哲学本身的概念,因此也才能理解自然与艺术的概念”;又说,“这个观点不但标志着一般哲学的再觉醒,也标志着艺术科学的再觉醒,正是由于这种再觉醒,美学才真正开始成为一门科学,而艺术也才得到更高的价值”。

康德与黑格尔美学思想比较

康德与黑格尔美学思想比较

美学・文学研究康德与黑格尔美学思想比较刘向信[提要] 康德和黑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康德是奠基者,黑格尔乃集大成者。

康德提出了“主观的合目的性”,力图调和经验派和理性派美学,把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黑格尔首次将辩证法引入美学中,同时在康德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力图在一个新的基点上,解决在康德那里处于极端矛盾状态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问题。

于是,二人在继承和发展的前提下,分别探讨了美学范畴中的诸多重大的艺术理论问题。

[关键词] 康德; 黑格尔; 美学; 继承和发展[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2]04—0102—03刘向信,山东省教育厅、山东大学文艺学博士生 山东 济南 250014 从美学史的角度看,康德和黑格尔均是西方古典美学的大师级人物。

但是二人所扮演的角色或所处的地位是有差别的: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康德的哲学是“近代哲学的转折点”,其美学思想“对于了解艺术美的真实概念,康德的学说确是一个出发点”。

十分明显,黑格尔是把康德美学当成近代美学的出发点的,而且黑格尔也明确表示,他受到了康德美学深刻的启发,其后的西方美学家,差不多没有一个不受康德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曾繁仁先生指出:“因此,不懂得康德美学就不懂得欧洲近代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当然也就无法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

与康德不同,黑格尔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完成者或集大成者,较之其前的所有美学家,黑格尔的美学内容宏富,体系庞大而完备。

曾繁仁先生指出:“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把辩证法全面地运用于美学研究中,使康德美学中没有真正得到统一的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通过广泛的联系和深刻的矛盾冲突得到唯心主义的统一。

这就为揭示美与艺术的本质跨出了关键的一步。

而且,由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具有巨大的逻辑力量,因而在逻辑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上超过了以往任何美学家。

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比较

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比较

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比较邓晓芒自由的问题历来是西方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特别是在其代表人物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中,自由概念更是一个核心的讨论话题,并且在理论上得到了最为深刻的研究。

但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虽然具有内在的联系,同时却又有重要的基本倾向的不同。

相对而言,康德的自由观更倾向于'消极自由',而黑格尔的则更带有'积极自由'的色彩。

但与英国经验主义所特别推崇的伊赛亚?伯林所谓的'消极自由'比起来,两者的自由观又都是以'积极自由'为最终的立足点的。

如有人认为'英美世界的思想家似乎为消极自由的论述作出了重要的持久的贡献,而欧洲大陆的理论家则在积极自由观上用心良苦叫1)。

因此,比较黑格尔和康德的自由观,可以看作对包括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在内的自由谱系及近代各种自由概念内在的转化机制加以澄清的一个关键。

(一)康德自由观的特点我曾经指出过,康德的自由观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在认识论层次上作为理性概念即'理念'的'先验自由',在实践层次上作为'理性事实'的'实践自由',以及在内心审美和外部社会历史中作为经验现象(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自由感'和'自由权'。

其中,'先验的自由'在理论理性中为实践的自由预留了一个可能的自由的'空位';'实践的自由'分为'一般实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的任意(clerfreieWillkUr)和'纯粹实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意志'(clerfreieWille),两者都具有自由本体的意义,但分属于不纯粹的和纯粹的两个不同的等级;'自由感'(美与崇高)和'自由权'(言论自由、立法自由、财产权等)两者都被划归'反思的判断力'的范围,并非人的自由本体,但却都是人的自由本体在经验中的'象征'或'类比'。

课题研究论文: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

课题研究论文: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

141006 艺术理论论文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一、艺术美是什么?“艺术美是什么?”与“什么是艺术美?”两种问题的回答,有着本质性的差异。

前者致力于艺术美的本质含义,后者更多与概念内容的诠释。

康德和黑格尔在他们的论述中并没有对其列出独立的论文和专著,因此,对于艺术美本质的探讨,必须返回到两者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围绕各自哲学核心思想,进行一一的梳理。

(一)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感性游戏在康德《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中涉及到艺术美,他认为大部分艺术品和大部分自然美都依存于美,换句话说,艺术品和自然的价值来源于对美的承载或装载。

关于艺术本质的论述,康德认为它是一种“自由的游戏说”。

这种“游戏说”后来被欧洲多数学者广泛继承和发挥,如席勒“过剩精力”说、谷鲁斯“内模仿”说等等。

首先,康德的“游戏说”并非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玩耍的游戏,而是艺术作为一种不受任何外在束缚的“自由的愉悦”,“艺术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的性,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1]由此,艺术游戏实际上是一种自由。

在对象的形象中既存在主体的愉快有存在目的性的愉快,因而成为客体与主体,感性与理性,真善美之间的一种中介地带。

还有他指出,“诗人说他只是用观念的游戏来使人消遣时光,而结局却于人们的悟性提供了那么多东西,好像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这悟性的事情。

感性和悟性虽然相互不能缺少,他们的结合却不能相互间的强制和损害,两种认识技能的结合与和谐必须好像是无意地,自由自在想回合,否则那就是不是美的艺术”[2]。

从整个审美来说,作为包含着理性的艺术美起着替代或沟通作用,康德说“判断力一起自然的和目的性的概念在自然诸概念和自由概念之间提供媒介的概念,它使纯粹理论的过渡到纯粹实践的,从按照前者的规律性过渡到按照后者的最后目的成为可能”[3]这么说他将艺术确定为由真到善,由自然到人,由感性的人到理性的人的必经之路,否则不能通向康德哲学思想的核心场域――“真善美统一”。

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

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

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摘要】本文探讨了康德与黑格尔对于艺术美的观点。

在介绍了两位哲学家的背景和影响。

正文首先分析了康德对艺术美的理解,包括他对艺术作品的要求。

接着介绍了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看法,以及他对艺术创作的意义。

最后对比了康德与黑格尔对艺术美的异同点。

在指出了康德与黑格尔对艺术美观点对当代艺术的启示,以及他们对艺术美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两位哲学家观点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美的本质和价值,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关键词】康德、黑格尔、艺术美、观点、背景、影响、理解、艺术作品、要求、艺术创作、比较、异同点、当代艺术、启示、现实意义。

1. 引言1.1 探讨康德与黑格尔对于艺术美的观点康德和黑格尔都是哲学领域的重要思想家,对于艺术美有着独特的观点。

康德认为,艺术美是一种独立于功利性的美,其价值在于纯粹的审美享受。

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非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

康德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自足性和完整性,观众的审美判断应当是纯粹客观的。

相对而言,黑格尔则认为艺术美是精神自我实现的方式,是对现实生活的理性再现。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思想的具体形态,通过艺术创作可以实现普遍性和具体性的统一。

对黑格尔而言,艺术创作是通过形式的美来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是对现实的启示和超越。

康德和黑格尔对于艺术美的观点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审美经验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他们的思想为当代艺术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对于我们理解现代艺术的特点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康德和黑格尔关于艺术美的观点,将艺术提升至一种哲学高度,为我们深入探讨艺术之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2 介绍康德与黑格尔的背景和影响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巨人。

他的著作涵盖伦理学、哲学、认识论等多个领域,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对艺术美的研究是其哲学思想的一部分,他在《判断力批判》中探讨了审美经验和审美评价的原则,被认为是启蒙时代审美理论的代表人物。

论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区别及其不同影响

论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区别及其不同影响

论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区别及其不同影响作者简介:徐圻贵州大学哲学系下述定义长期以来一直是勿庸置疑的: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开创人;他引发了一场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方法为终结的哲学革命;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存在着一种逻辑的、必然的思想联系。

笔者无意否认康德对黑格尔的影响,但是把这种影响强调得过多,却无助于真正了解这两位伟大哲学家各自的哲学特点。

事实上,康德对黑格尔的影响主要是反面的启发,即他提出了一些黑格尔不能容忍却又必须作为某种理论出发点的东西。

因此,黑格尔对康德哲学更多地是进行批判和改造,而非继承和发扬。

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在一些最主要的方面都有原则的区别,并且造成了迥然不同的哲学影响。

一、先验唯心主义与绝对唯心主义众所周知,康德为自己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表述出来的整个哲学思想选用了一个“先验唯心主义”的名称,这也是他后来被尊为德国思辨唯心主义之父的一个主要理由。

但这是他的一个造成了误解的选择,因为虽然他因此被费希特特别是黑格尔引为自己的思想先驱,他的先验唯心主义却是与思辨唯心主义极不相同的东西。

唯心主义的一般特征,从本体论上说,是断言包括物理事件在内的一切存在都具有心灵的特点,或者说,一切存在从本质上讲不过是客观的或主观的思想。

从认识论上说,则是在回答“我们的心灵怎样才能把握世界”的问题时,断言“因为世界与心灵(或观念)是一致的”。

从这两点来看,康德当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因为他认为,第一,世界不能全部归结为物质的,相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有仅仅属于心灵的部分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那就是,为经验的秩序(时间性和空间性)提供感性的直观形式,以及为自然界因果律提供逻辑的思维形式。

第二,人之所以能把握这个世界,仅仅在于我们心灵的那些主观形式排列、整理和渗入了这个世界,使之成为可以理解的。

这就是康德“先验唯心主义”的要点。

不过这种唯心主义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相比,要不彻底得多。

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比较探讨

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比较探讨

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比较探讨作者:曹舸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12期摘要:通过对康德的自由观以及黑格尔的自由观的学习研究,发现二者的自由观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本文主要从不同方面对康德以及黑格尔的自由观进行一种比较,通过总结康德自由观以及黑格尔自由观当中的积极因素以及消极因素,做出整体上的分析和探索,总结出自由意识的发展阶段,并且促使消极因素以及积极因素得到辩证统一。

除此之外,黑格尔的自由观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对康德自由观的一种发展以及改造。

关键词:康德自由观黑格尔自由观比较分析积极消极发展改造众所周知,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自由问题。

在德国,康德和黑格尔各自的哲学观点当中,自由的概念是一个核心问题——他们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康德的自由观是一种消极的,黑格尔则不同,他的自由观倾向积极。

所以,本文主要将黑格尔的自由观以及康德的自由观进行比较,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1]一、康德自由观概述在接触哲学,并经过自身的不断学习以及理解之后,我发现康德的自由观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在认识论的层次之上,自由属于一种里面,而在实践层次上理解,自由则是一种实际操作,是一种实践自由。

除此之外,在心理现象以及社会现象的层次上,可以将自由理解为自由的感觉以及自由的权利。

其中认识论以及实践层次上的自由都具有实际的意义,分别属于不同程度上的等级。

而那些审美上的自由感,并非是一种实际意义,而是在判断力的范畴之内。

三种不同层次上的自由从可能性、现实性以及必然性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康德对其作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2]康德认为,自由意志是自由这个概念的一种核心问题,是最高本体,而其他方面都是指向这个本质问题的。

但是,自由意志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空洞的概念,其缺乏一定的现实性,仅仅是在逻辑思维上的一种理解。

而这种逻辑思维上的理解虽然缺乏实践经验,但是却具有一定的经验性,这种经验性就是在感性经验中体现的。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美学综述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美学综述
有着极大影响力的表现主义美学。胡塞尔、杜夫海纳则从康德的先验
方法论中得到了启示,开创了追寻本体之本、思维之思的研究美与美
感的现象学方法。而海德格尔则又将现象学方法和康德的先验方法再
度综合,建立了存在主义美学研究方法。在萨特、加缪、雅斯贝尔斯
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执二十世纪美学牛耳达40年之久的存在主
关系。尽管这未免过于极端,却为艺术成为当代美学的主角,为美学
日常化、艺术化扫除了理论和方法上的许多障碍。
二、审美过程与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唯美化倾向。康德认为审美
判断力现实外化为审美过程。审美过程既无功利又无概念,只拥有无
目的合目的性,并且在审美过程中美与美感互相对应,共生共存。受
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出现了明显的唯美化倾向。
学思想都将艺术研究做为建立理论体系的大陆地。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自然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围绕着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的关系对艺
术进行研究,在直觉、想象、情感、快乐等概念范畴的建构下建立了
各自的理论体系。精神分析美学、人类学美学则通过对艺术动机的解
析建立了具有艺术心理学、艺术史学性质的理论框架。形式主义美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就是绝对精神,就是概念,他又称作“神”、“普遍力量”、“意蕴”,实际上就是指艺术的思想内容。理念是无限的,艺术形象是有限的,艺术就是在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中显现出无限的普遍真理,达到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等的和谐统一。他指出艺术创作就是使思想内容灌注生气,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外化为作品,成为自己的对立面(作品),又从对立面中认识自己。他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自然与理想的结合。“自然”是指社会现实,“理想”是指形象体现的思想。由此他提出,如果先有理想,再找自然体现理想,谓之理想主义;如果从自然中看出某种理想,从自然中产生理想,谓之现实主义。他要求将平凡的题材变成不平凡的题材。要求塑造典型性格,在“这一个”中表现普遍意义,达到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他认为决定性格的有三个因素:一是“一般的世界情况”,即社会背景;二是“情境”,即具体环境;三是“激情”,即人物的理想、态度和感情。性格是在情境与激情的矛盾冲突中产生和表现的,要求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使性格具有丰富性、鲜明性、一贯性这三个特征。对艺术家,他要求具备想象、天才和灵感,要有独特风格和独创性。

应用文-康德和黑格尔自由观的比较

应用文-康德和黑格尔自由观的比较

康德和黑格尔自由观的比较'康德和黑格尔自由观的比较一、康德的自由观的形成和内容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1945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在俄罗斯的领土),父亲是一个马鞍匠。

康德的家庭信封路德宗的虔信派,康德从小就在教会办的学校里受。

康德一生没有离开过格尼斯堡,但是他却注视着世界的,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思想家。

对于自由观,康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康德自由观联盟形成的背景对于自由的阐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告诉我们“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从而也为自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伊壁鸠鲁认为建立在个人幸福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文艺复兴的发展和启蒙运动的兴起,使得科学知识和人的自由出现了矛盾;休谟的怀疑论认为“一切从而来的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运用联想的结果。

因此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①因果性关系不能提供知识有效性的证明;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自然本性;康德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批判的发展了自由观,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自由价值理论。

比如:他在《理性批判》中就否定了伊壁鸠鲁的观点,提出了德性和幸福相结合的至善的观点,虽然它只是建立在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的假设上。

2、康德自由观的内容康德自由理论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它的自由理论正如同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的认识论一样, 在现代西方自由理论中有巨大的影响。

他把自由问题从认识论领域拉走,归为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

自由理论在许多方面超出了前人, 虽然他并没有真正完成自由理论的革命, 但至少他做出了尝试。

他的自由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的伦理意义(道德自律)。

(1)先验的自由先验自由的内涵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方面意味着摆脱因果性的约束,即这是消极意义上的自由,实现独立的经验世界;另一方面它意味着“在因果关系中,原因自身不隶属于按照自然因果律的另一原因,即它是主动的开始一种状态的力量,也就是指它是没有原因的原因,是一切服从自然因果律的现象的绝对开端,是绝对的原因”② 即积极意义上的自由。

康德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其贡献 --兼与黑格尔美学比较

康德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其贡献 --兼与黑格尔美学比较

康德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其贡献 --兼与黑格尔美学比较
孙丽君
【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6)001
【摘要】康德的美学,在美学史上具有划历史的作用,他在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结合的基础上,开创了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尽管其理论由于其二元论有着局限性,但由于其理论的严密性和丰富性而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不仅直接影响了德国古典美学,也间接地影响了整个西方近、现代美学.
【总页数】3页(P89-91)
【作者】孙丽君
【作者单位】济宁师专艺术系,山东,济宁,272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O
【相关文献】
1.从优美和壮美的角度看自然美、艺术美和道德美--兼评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观[J], 陈晓平
2.康德与孔子美学观念比较初探——基于康德《判断力批判》和孔子《论语》中美学思想的研究 [J], 邵钰婷
3.从文艺学、美学到文艺美学建构--论康德对近现代文艺美学的理论贡献 [J], 张政文
4.康德美学"自律-他律"二重性格论——兼谈国内康德美学研究的若干倾向 [J], 蓝
国桥
5.康德与黑格尔美学思想比较 [J], 刘向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黑格尔和康德美学之异同康德黑格尔之争及其当代哲学文化意义一、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提出美学近代以前,传统哲学只承认理性认识的知识别性。

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表述了一种新的见解:认识过程实际有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两个方面,且两者都具有知识性。

关于理性认识的知识叫作逻辑学,关于感性认识的知识前人未有发现,也就无名可冠。

鲍姆伽通借用拉丁语中Aesthetics为之命名,中文直译为感性学。

鲍姆伽通相信,感性认识中最为完善的形态是包括艺术在内的审美。

鲍姆伽通关于Aesthetics的理解只是他独特的哲学认识论观点,却成为德国古典哲学构造其庞大美学理论的直接楔机。

众所周知,欧洲自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以来,历史上出现的哲学大师几乎都谈论过美、审美或艺术问题,但却没有人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建构完整的美学理论,直到德国古典哲学才真正将美、审美或艺术问题组织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将之视为哲学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Aesthetics才最终被确立为美学。

这既是德国古典哲学对美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也是我们将Aesthetics译为美学而不是感性学的根本原因。

二,康德与黑格尔然而,德国古典哲学的鼻祖康德和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美学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解有很大差异,存在着争论,而且他们的美学之争蕴含着深刻的理论价值。

正是他们的美学之争才为近现代美学注入了强烈而深厚的生命力并对当代哲学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1、美学研究对象之争。

鉴赏判断力是一种以单称方式对具体存在实施普遍判断的主体判断能力。

康德立足鉴赏判断力,将鉴赏判断力能够实施判断的对象和实施鉴赏判断主体都视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换句话说,美学研究的对象极其广泛,关涉自然、社会、心灵。

黑格尔相信世界的客观存在不是先验公理,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在其认识活动中给予证实、确认。

证实、确认世界的客观存在必有一个前提,即人必须要有认识世界的意识。

正是在人的意识中,世界的客观存在才能逐渐被证实、确认。

没有人的意识,世界的客观存在就无法证实,世界是否存在就不能为人确认。

因此,黑格尔将人类的共同意识称之为绝对理念,并视为哲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人类共同意识的绝对理念不以个人感知和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普遍的、必然的。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是全人类的,与个人的审美爱好、感知不同,艺术的产生、发展是客观的,它必然地传达着人类普遍精神,所以艺术是绝对理念的一部分,属于人类心灵的展开。

黑格尔坚持美学作为哲学的有机方面,只能研究作为绝对理念的艺术。

康德黑格尔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昭示了他们对美学在各自哲学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也内蕴着他们给予美学的不同理论份量。

2、美的本质之争。

美的本质是最具哲学性质的美学基本问题。

对美的本质的不同回答不仅表示出不同的美学观,而且显现出不同的美学方法论。

康德用鉴赏判断力为美立法。

他认为,美不是纯客观物质存在,也不是纯主观意识,美不能简单地用主客观统一来描述。

美源自人的鉴赏判断力。

鉴赏判断力既是人的物质生理能力,又是人的意识功能,它是主体的能力。

鉴赏判断力对存在之物实施判断时,对象的形式便成为美,而实施判断的主体所获得的主观感受即为美感。

黑格尔则视美为绝对理念的某种存在方式和发展过程,认为绝对理念的存在有感性、理性、感性与理性统一三种基本方式,其发展经历着正、反、合三个阶段。

当绝对理念用感性来表现自身并处于发展的第一阶段时,美就出现了。

黑格尔明确给美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康德与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不同阐释,凸现了他们哲学思想的巨大差异。

在康德那里,美源自于主体能力。

人的主体能力符合人类生存发展之需要,关涉人的目的性,关涉人的选择性。

美源于鉴赏判断力,真源于知性力,善源于理性力,真、美、美三者相关却各自独立。

这样美就成为人类主体多元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和方式。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不受个人的意识支配,是客观的。

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

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可见,黑格尔对美的把握具有巨大的历史主义性质。

不过,也正是这种客观性、必然性和发展性使美在绝对理念中处于从属地位。

绝对理念的本质是真,美是绝对理念的显现,美从属于真。

对美的把握就是对真的认识。

所以黑格尔从不谈论美感而只说对美的认识,美在黑格尔那里成为认识真的一个阶段。

3、艺术生命力之争。

对艺术的态度与对美的理解密切相关。

康德将艺术诠释为以理性为基础的意志创造活动。

这就意味着艺术是不同于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一般审美活动的特殊文化活动,艺术关乎认识、实践、审美又完全独立。

艺术以理性为本,以审美为属性,以想象为形态,以意志自由为目的,成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主体活动,并伴随着人类发展而发展。

黑格尔则视美与艺术为同一,美的完善形态就是艺术。

如此,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阶段。

这个阶段特点是绝对理念尚不能以概念方式表达自己而只能借助感性的形式来显现。

这样,形式在本质方面决定着理念的何种内容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被显现。

可见,被艺术显现的绝对理念不是完善、全部的绝对理念。

艺术只是绝对理念发展的低级阶段。

所以,黑格尔断言:艺术最终要消亡,被宗教、哲学取代。

康德黑格尔艺术生命力之争,直接表明了他们对艺术功能和价值的不同文化态度。

显然,康德对艺术的态度更为当代人赞赏,亦更符合艺术的历史与现实。

20世纪开始,当代哲学文化或明或暗地显露出康德主义对黑格尔主义的颠覆和黑格尔主义对康德主义的反颠覆。

康德黑格尔对美学问题之争对当代哲学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康德黑格尔美学之争推进、加剧了当代哲学文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分野。

人本主义哲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康德关注人的哲学视野、从主体出发的研究方法和试图解释现实人生存方式的哲学精神,并将这种哲学精神灌注于美学研究之中。

当代人本主义哲学家们几乎都在自己的理论系统中构造了美学体系,从而在20世纪形成了庞大多样的非理性主义美学文化景观。

而当代科学主义哲学文化则更多地受到黑格尔的启发,强调哲学的客观精神,追求普遍性与必然性,并将此种品格渗透于艺术研究之中,使科学主义艺术理论与当代科学技术文化相互辉映,成为20世纪人类精神文化的一大特色。

其二,当代美学、特别是文学艺术不断地影响着当代哲学的变化、发展。

甚至可以说当代美学的许多重要学说和文学艺术意蕴已成为当代哲学文化的一部分。

对此,康德黑格尔美学之争意义重大。

康德从主体的立场出发,对美学艺术所进行的诠释影响了整个西方现代文学艺术。

20世纪各种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不论流派、风格如何,究其理论底蕴皆与康德有关。

而黑格尔的美学艺术理论通过别林斯基的宣传,早在19世纪末就对俄罗斯、东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世纪伴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美学、文学艺术理论浸润着黑格尔的客观主义原理、普遍性原则以及对认识性的重视,显示出惊人的理论生命力并以某种意识形态方式进入哲学文化之中,成为其当代哲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德与黑格尔美学比较康德美学的核心内容是“美感”,即所谓审美判断力,而康德的审美判断也就是情感判断。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美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这一先验原理,并充分论述了真、善、美及其关系问题,力图以审美判断作为沟通认识与意志、自然与自由的桥梁。

康德认为,美是不带利害观念,不凭借概念,无目的的,由事物的形式引起的自由的愉快,但仍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一种不涉及任何概念内容的主观的合目的性,或形式的合目的性。

这是康德的一大贡献,因为他明确提出美是不同于真与善的“主体的愉快”,将美从真与善中区分出来;所谓主体的愉快就是一种不同于“知”与“意”的“情”,这个“情”又将真与善联结了起来,成了沟通两者的桥梁,从而使真善美真正地统一起来,开辟了独立的美学研究领域。

康德不是从实际存在中或客观现实中来寻求和研究美学问题的,他从其哲学体系的需要出发,把“主观的合目的性”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这是《判断力批判》的主要内容,也是康德美学的核心。

而正是在这一点,使其与黑格尔的“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纠结联系在一起,所谓二者的联系主要源于此,所谓区别或发展也就是基于这一点。

黑格尔说,康德在研究人对现实的认识的时候,提出了许多范畴。

“但照康德的说法,范畴却只是属于我们的,不是对象的性质,所以,他的哲学就是主观的唯心论。

因为他认为自我或能知的主体,既供给认识的型式复供给认识的材料。

认识的型式出于能思之我,认识的材料出于感觉之我”。

(《小逻辑》) 这是对康德哲学的基本概括。

从此出发,康德全面展开了他关于美学问题的研究:在情感领域中是否也可以建立一种独立的先验原则,对于快与不快的情感和人的判断力,是否也可以成为先天的综合判断,这种判断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康德那里,判断力是与逻辑判断的理解力和理性不同的,它是关于感情的一种认识能力,康德称为反省的判断,即审美的判断,而审美判断就是对于个别事物表示主观态度的情感上的判断。

康德认为,通过审美判断这座桥梁,可以把现象界和物自体、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自由沟通起来。

在这时候,康德运用了“目的”这一概念。

他指出,自然界作为个别现象受必然规律的支配,是没有目的的,但把它作为整体,它就有目的了;同时,从主观认识方面而言,自然的形式符合人的主观认识的目的。

这种符合目的,康德称为主观的目的性,也就是审美观。

那么,康德审美观的内涵是什么呢? 康德认为,当外物的形式符合了主观认识的目的,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或快乐的情感,当这种情感具有了普遍性和必然性,就成为一种美感。

康德著名的“主观的合目的性”,实质上就是指审美判断。

因为在他看来,当快感上升为美感,这时的审美判断就是一种先天的综合判断;换言之,受必然律支配的、无目的的、不自由的自然,在审美判断中,由于其符合人的主观认识,因此它成了想象力飞驰的天地,具有了无限广阔的自由性。

正因为这样,必然与自由、感性与理性得以沟通,并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

这就是康德《判断力批判》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理念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都是理念创造出来的。

美作为这一过程的一个方面,也是理念创造出来的,因此,美的本质就是理念。

但存在于哲学逻辑里的理念还只是具有普遍性,美的理念却不同,它应该是理念,但却具有定性和确定的形式,从而显现为具体的形象。

当符合理念本质的理念,自己实现自己于具体的感性形象之中时,它就取得了客观存在的感性形式;对形象而言“, 它本身在本质上正好显现这理念”,表现了理念的基本意蕴。

在这里,虽然黑格尔强调的感性显现,仍然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并非具体的感性事物或具体的物质存在,但是,同时他指出:“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 1 卷) ,从而要求艺术家不拘泥于物质的自然,强调感性形象是心灵经过现实的基础所创造出来的,这一认识表明,黑格尔力图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把理念与感性统一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