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
非洲猪瘟防治技术守则
精心整理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非洲猪瘟(AfricanSwine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以高热、网状内皮系统出血和高死亡率为特征。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122.1流行病学2.1.1传染源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家猪、野猪(包括病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和钝缘软蜱为主要传染源。
2.1.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或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物(泔水、饲料、垫草、车辆等)传播,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经钝缘软蜱等媒介昆虫叮咬传播。
该病季节性不明显。
2.2临床表现2.2.1最急性: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2.2.2急性:体温可高达42℃,沉郁,厌食,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可视黏膜潮红、发绀。
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或腹泻,粪便带血。
共济失调或步态僵直,呼吸困难,病程延长则出现其他神经症状。
妊娠母猪流产。
病死率高达100%。
病程4~10天。
2.32.4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古典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相似,必须开展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诊断。
2.5实验室检测2.5.1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见附件1)2.5.2血清学检测抗体检测可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方法。
BSL –32.62.6.1临床可疑疫情符合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判定为临床可疑疫情。
2.6.2疑似疫情对临床可疑疫情,经上述任一血清学方法或病原学快速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判定为疑似疫情。
2.6.3确诊疫情对疑似疫情,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33.12心;省级兽医主管部门应在1小时内报告省级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兽医局。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判定为非洲猪瘟疫情时,应立即报告农业部兽医局并抄送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通知疫情发生地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
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
•【公布日期】2020.08.07
•【文号】农办牧〔2020〕41号
•【施行日期】2020.08.0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畜牧业
正文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
的通知
农办牧〔2020〕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部属有关事业单位:
为进一步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督促指导各地和各类防疫主体全面落实防控措施,我部组织制定了《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防控实际,认真做好技术培训和宣传解读,科学有序推进常态化防控工作。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0年8月7日附件:《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
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目录1. 非洲猪瘟概述 (2)1.1 疾病特点 (2)1.2 对养猪业的影响 (3)2. 防控措施 (4)2.1 生物安全措施 (5)2.1.1 严格出入管理 (7)2.1.2 隔离与消毒 (8)2.1.3 疫苗接种 (9)2.2 环境控制措施 (10)2.2.1 保持养殖场清洁卫生 (11)2.2.2 加强通风与排风 (12)2.2.3 防止蚊虫滋生 (13)2.3 监测与报告制度 (14)2.3.1 建立疫情监测网络 (15)2.3.2 及时报告疫情信息 (16)2.4 紧急应对措施 (17)2.4.1 疫点封锁与扑杀 (18)2.4.2 疫情处置与消毒 (18)3. 其他相关技术 (19)3.1 饲料营养与添加剂 (20)3.2 种猪选育与管理 (21)3.3 疫病防治药物研究与应用 (23)4. 中国非洲猪瘟防控经验分享 (24)4.1 中国非洲猪瘟疫情概况 (25)4.2 中国非洲猪瘟防控策略与措施 (26)5. 国际合作与交流 (27)1. 非洲猪瘟概述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影响猪科动物,特别是非洲猪种。
自1970年代以来,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多次爆发,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风险。
为了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疫苗研发、生物安全措施、疫情监测等。
本文将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技术要点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养猪业者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1.1 疾病特点病原体:非洲猪瘟病毒属于猪病毒科,是一种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血细胞寄生病毒。
该病毒具有高度的环境适应性,能在多种环境条件下存活。
传播方式:非洲猪瘟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感染猪只和间接接触如饲料、水源、人员、交通工具等传播。
昆虫媒介如软蜱等也可能传播病毒。
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因感染猪的年龄、品种和毒株而异。
典型症状包括高烧、呼吸困难、皮肤发红、咳嗽、呕吐等。
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摘要: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属动物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的烈性传染病。
因该病致死率高、对养猪业危害大,所以把此种疾病确定为一类动物疫病,它属于重大动物传染性疫病。
关键词: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技术要点现如今,国内生猪养殖业在发展不均衡,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不少隐患,搞好非洲猪瘟疫情的整体防控工作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制约着养猪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在生猪养殖中,许多养殖户缺乏科学防控知识及措施,防控技术的掌握也不够全面,思想麻痹大意,这样对该病发生机率很难做到有效控制。
由此可知,探索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技术要点对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非洲猪瘟有关介绍(一)病原从病原学层面而言,非洲猪瘟病是一种具有较强变异性的病毒性疾病,能够在网状皮内细胞与病猪巨噬细胞中实施大量病毒繁殖,本病毒能从被感染猪的体液、内脏、肌肉组织及其他排泄物中检查出来,在适宜的环境下病毒可生存1-6年,室温中可活数周甚至于数月,鉴于非洲猪瘟病毒的耐热性弱,加热至82℃十分钟,可彻底杀灭,许多消毒剂也可以将其破坏。
(二)易感动物本病目前仅发现猪属动物为易感动物,包扣家猪与各种野猪,各品种及各不同年龄之猪群同样具有高度易感性。
倘若养猪场不幸发生非洲猪瘟病时,将会导致全军覆没,该病死亡率高达l00%,该病迄今为止没有任何针对性药物与预防疫苗,所以加强非洲猪瘟的科学防控是养猪场唯一可行之道。
(三)传染源及传播方式非洲猪瘟的传染源主要以野猪与家猪为主,如果携带该病毒的猪及其粪便、唾液、尿液及其猪产品都存在一定病毒,经过接触能够感染给身体健康的猪;夏天时,接触过病猪的蜱虫、飞蚊、苍蝇等也会传播扩算该病毒;另外,携带病毒的猪及其所接触槽具、饲料、垫草、饮水头等,如果未通过强力高温消杀状况下,都会传播非洲猪瘟病毒[1]。
其猪肉制品在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状况下也能成为此病的重要传染源。
二、非洲猪瘟防控的重点与制约因素(一)非洲猪瘟基础研究技术储备欠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已经出现许久,但国内发生此病的时间过短。
猪场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
猪场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马锐/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畜牧兽医局 334400摘 要:非洲猪瘟最早出现在非洲,然后在欧洲等地区蔓延,主要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具有发病快的特点,死亡率能够达到100%。
因为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生猪生产国,一旦出现非洲猪瘟疫情的话,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大。
为此,应该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控。
关键词:非洲猪瘟;综合防治;措施1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洲猪瘟具有传染性和高度接触性的特点,同时传播速度快,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
任何品种和任何年龄的猪都可能染病,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传播。
需要注意的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耐热性不强,在55~60℃的高温环境下经过10~30min之后能够灭活。
其次,非洲猪瘟的潜伏期时间不等,5~20d,一旦染病,2d之后可能死亡,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超急型。
没有出现任何的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
其次,急性型。
患病之后,猪只的食欲下降和精神不振,皮肤有明显的出血点,体温升高,保持在42℃左右。
随着病情的蔓延,患病猪还会出现呕吐不止和腹泻等症状,甚至粪便带血。
再次,亚急性型。
该种类型的患病猪的死亡率比较低,但是发病时间长,会出现明显的关节肿胀和疼痛的症状,体温在41℃左右。
最后,慢性型。
患病猪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身体消瘦和发育迟缓,有些猪只无法正常的呼吸,病程时间比较长,即使康复之后也会影响猪只的健康生长。
2 传播途径任何品种的猪都能染病,同时死亡率高。
调查研究显示,软蜱是该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软蜱通过吸血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然后通过叮咬传播给其他的易感猪群,可以垂直传播给后代。
其次,非洲猪瘟病毒能够在病猪和病死猪的血液中分布,通过排泄物污染饲料或者饮水质量,也会污染圈舍和围栏,如果健康猪采食被污染的饲料或者泔水的话,会感染非洲猪瘟病毒。
最后,在短距离的条件下,通过空气也能感染。
3 病理变化对病死猪进行解剖之后可以发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猪只的肾脏和肺脏表面出血,心内膜和心外膜有大量的出血点。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
实践Practice76文 ⊙ 李培发1,吴春梅2,王帮泽2,文朝文1,刘福高1,范琼芬1 1.云南省会泽县宝云街道畜牧兽医站 2.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畜牧兽医站目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已经趋于稳定,但个别地区疫情防控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疫情反弹的风险较高,必须精准把握疫情,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
本文主要从非洲猪瘟的危害性、流行特点、当前防控形势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非洲猪瘟常态化综合防控措施,以实现对非洲猪瘟的高质量防控。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自2018年8月3日以来,我国相继发生了110多起非洲猪瘟疫情事件,涉及全国各地,生猪遭到大量灭杀,给各地的养猪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两年多来,行业人士探索出了“精准拔牙”的“中国式防非策略”,各地的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非洲猪瘟处于平稳状态。
但其病毒已在疫情发生地定植并形成一定的污染面,疫情反弹风险高,一旦麻痹大意、防控松懈,就可能反弹扩散。
据农业农村部官方信息公布:2021年以来,广东、新疆地区相继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叠加2020年国内多地零星散发的疫情,以及世界多个国家不断新发的疫情,昭示着:非洲猪瘟自2018年8月传入中国以来,一直都在,从未远去。
为此,各地必须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意识,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控措施,全面提高生猪全产业链风险闭环管理水平,才能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非洲猪瘟的危害性非洲猪瘟(ASF)又叫东非猪瘟或疣猪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烈型、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发病迅速、传播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但不是人畜共患病,唯一感染猪,除家猪和野猪外,其他动物不感染该病毒。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定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与其他疫病相比,非洲猪瘟病毒存活时间较长,有较强的耐受力。
在我国,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生猪及生猪产品跨区域运输、人员及车辆带毒传播、餐厨剩余物喂养生猪等方式,其中人员及车辆带毒传播是非洲猪瘟疫情传播的主要形式。
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置指南(试行)
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置指南(试行)为切实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有效应对突发疫情,规范应急处置,根据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等文件,制定本指南,供现场处置人员参考。
一、疑似疫情处置程序发现临床可疑疫情,经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为疑似阳性后,要在1小时内将《动物疫情快报表》报送至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当地兽医主管部门要在1小时内上报当地人民政府,由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以下工作(一) 限制移动在接到报告2小时内,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发病场(户) 的动物实施严格的隔离、监视,禁止易感动物及其产品、饲料及有关物品移动,限制人员、车辆的出入,直到确诊。
(二) 消毒有关部门负责在该场所的出入口或路口设置临时检查消毒站,对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具体操作见附件5)。
(三) 流行病学调查兽医部门负责收集有关场所和动物的相关信息,至少包含场所地址及地理信息;疑似染疫动物种类和数量、存栏量、发病和死亡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简要描述;发病猪同群情况;猪场布局及周边环境是否饲喂泔水;免疫情况;近一个月调入和调出情况等。
(可疑疫情信息采集信息表见附件 2)(四) 初步划定范围兽医和有关部门初步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范围,统计疫区和受威胁区内养殖场户数量、易感动物数量,村庄、屠宰场和交易市场的名称和地址。
(五) 必要时采取封锁、扑杀等措施(扑杀及无害化处理参照确诊疫情后的处置方法)。
二、确诊疫情处置程序确诊疫情后,按照成立应急处置现场指挥机构—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封锁—扑杀—转运—无害化处理—监测—评估—解除封锁—恢复生产的流程进行应急处置(整个处置过程中都要做好消毒防护工作) 。
应先对疫点的生猪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一) 成立应急处置现场指挥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指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负责人及兽医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副总指挥,其他相关部门派专人在总指挥的统一安排下,落实责任,组织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非洲猪瘟与常见猪病的症状鉴别
非洲猪瘟(ASF )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 )感染引起家猪及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最早于1921年在肯尼亚被确诊,我国于2018年8月确诊存在非洲猪瘟病毒。
非洲猪瘟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非洲猪瘟严重危害生猪养殖业,目前既没有安全有效的预防使用疫苗,也无有效的治疗药物。
疫情发生后,只能通过扑杀发病猪和风险猪群加以控制[1]。
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古典猪瘟、猪丹毒等猪病存在很多相似之处,通过临床症状不能进行确诊,但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病史等综合判断可以提高疑似病例或疫情排查的效率,基层兽医人员在进行非洲猪瘟排查工作时存在一定难度,熟悉常见猪病的临床症状、掌握各疾病临床症状的差异,对于开展病例或疫情排查十分重要。
本文针对常见猪病临床症状、鉴别诊断进行简要阐述,希望可以为基层防疫人员开展疫情排查提供参考。
1非洲猪瘟临床症状及流行情况1.1临床症状非洲猪瘟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达100%,患病猪常常无前兆突然死亡;皮肤发红或发紫;出现高热或结膜炎症状;有的患病猪有胃肠炎症状,出现腹泻或呕吐症状;严重的出现神经症状[2]。
病理解剖最典型的病变特征是脾脏异常肿大;还可出现脾脏有出血性梗死,下颌淋巴结出血,腹腔淋巴结出血。
1.2流行情况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带病毒的家猪、野猪及钝缘软蝉等。
主要通过接触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或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例如餐厨废弃物、饲料、饮水、圈舍、垫草、用具及车辆等,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存在气溶胶传播的风险,但风险很低;可以通过钝缘软蜱等媒介昆虫叮咬传播。
家猪、野猪高度易感,没有品种、日龄和性别差异,发病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潜伏期平均为15d ,最长可达21d 。
2018年以来,我国累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已超过160起,因非洲猪瘟疫情被扑杀的生猪数量超过120万头,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
《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置指南(试行)》印发
腺上皮组织细胞制造乳糖能力下降,导致乳汁中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Na+、Cl-和HCO3-等离子渗透到乳汁中,乳汁电导率会升高。
正常乳汁的pH值为6.5~6.8,当发生奶牛隐性乳房炎时,乳汁pH值会增高。
乳汁中血清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会增高,β-乳球蛋白和α-乳白蛋白会降低。
通过乳汁体细胞数、电导率、pH值和蛋白含量的变化可以判断其是否发生奶牛隐性乳房炎。
3 微量元素检测方法发生奶牛隐性乳房炎时,血清中的微量元素Fe、Se、Mn和Zn的含量会下降,通过监测血清中微量元素Fe、Se、Mn和Zn的含量变化进而判断奶牛是否感染隐性乳房炎。
4 酶检测方法发生奶牛隐性乳房炎时,一些酶类的生化活性会增强,这些酶类包括乳酸脱氢酶(LDH)、髓过氧化物酶(MPO)、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乳酸过氧化物酶(LP)等[3]。
通过检查酶活性的变化,判断是否发生奶牛隐性乳房炎。
5 蛋白检测方法发生奶牛隐性乳房炎时,急性反应蛋白(APP)含量会明显升高[4],急性反应蛋白(APP)又包括结合珠蛋白(HP)与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发生奶牛隐性乳房炎时,这些蛋白的含量都会增加,通过监测APP、HP和SAA蛋白含量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是否发生奶牛隐性乳房炎。
6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上面介绍的都是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常用检测方法,通过联合应用几种检测方法就可以确诊奶牛隐性乳房炎。
此外,一些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敏感和特异的优点,适合临床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武果桃等[5]建立了直接提取病原菌DNA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方法,对太原市小店区某规模化奶牛场39头隐性乳房炎患牛,利用Chelex-100方法直接提取奶样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停乳链球菌DNA进行检测。
该方法可以直接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具有简单、快速、经济、无污染和PCR 敏感性高等优点,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梁兆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望直港镇农业农村局 225811 衡德茂/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西安丰镇农业农村局 225804摘 要:非洲猪瘟是由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的具有高度死亡率的传染病。
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是非洲猪瘟的病原。
自然感染条件下,非洲猪瘟的潜伏期为4~20d,人工接种时,非洲猪瘟的潜伏期为2~5d。
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发烧,皮肤粘膜的发绀症状,以及全身各个组织和淋巴结广泛性的出血。
猪(各种猪)是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易感动物,目前尚未有其他动物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情况。
非洲猪瘟与猪瘟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是其病原并不相同。
近些年非洲猪瘟在世界范围内流行,2018年我国暴发了非洲猪瘟,这给养猪业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本文对非洲猪瘟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控措施进行了阐述,望对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降低此病的发生,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非洲猪瘟;病原;防控非洲猪瘟是猪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以后猪发生的一种急性的具有高度死亡率的传染病。
非洲猪瘟首次于1921年在肯尼亚出现,随后呈世界范围(欧洲,非洲,南美,中美国家)内的暴发流行。
因此,各国对猪瘟十分的重视,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猪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相对较好的控制。
目前非洲猪瘟在非洲一些国家中呈地方流行性,2010年,在俄罗斯非洲猪瘟出现了大面积的流行和暴发,2018年我国也暴发了非洲猪瘟,造成了大量猪发生死亡,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对我国猪的养殖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因此,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预防控制工作是全球生猪养殖企业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
1 病原非洲猪瘟病毒为DNA病毒,其在分类上隶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一个成员。
非洲猪瘟病毒的病毒粒子呈对称的二十面体结构,非洲猪瘟病毒的病毒粒子直径约为170nm~200nm。
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
30政 it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接上期)返回生活区:按照换下生产区 衣服鞋子—淋浴—换上生活区专用衣服鞋子—返回生活区的程序,单 向不可逆。
4.1.4人员出场休假人员出场也必须经过生活 区、外生活区、场外隔离场所的路 线,从生活区到外生活区的人员必 须经过淋浴室淋浴,更换外生活区 衣物,从外生活区到场外隔离场所 可以不再淋浴,直接更换场外隔离 点衣物,由专人送至场外隔离场所 更换自己的衣物后开始休假。
4.2后勤人员涉及到出人场的安保、厨师、保 洁、水电、司机等后勤人员,除参考 上述要求外,还需执行下述制度。
4.2.1后勤区域管理场区门卫室和淋浴室污区卫生保持由安保员负责。
安保员每曰下 班后对门卫室进行清理和消毒。
拖 地使用的拖把必须为可拆卸的棉布 拖把。
门卫淋浴室坐凳内外,需要使 用不同颜色的拖把,每次擦堯地面 后,将拖把的拖布拆卸,浸泡消毒后 清洗、烘干。
门卫淋浴室净区、生产区淋浴室净区和污区,由场内保洁人员分 区管理,禁止人员交叉进出淋浴室 打扫卫生;禁止打扫工具交叉使用。
安保员进出门卫室,每次更换 门卫室外专用工作靴。
4.2.2厨房管理厨房:生熟、净污分区合理,生 区、熟区工具不得有交叉,厨房使用 餐具消毒柜,使用专用桶或者袋存 放剩饭剩菜。
餐厅:设有传菜通道,人员及餐 具不交叉。
分接餐区、就餐区、餐食 清洗消毒区,剩饭剩菜无害化处理。
厨房对场内只开放唯一的熟饭菜售 饭窗口,窗口大小只用于售饭,除了 供员工食用的熟食可通过窗口进入 场内外,其他任何人、机、物、料等均 不得通过售饭窗口进场,里外不得 有任何交叉。
4.2.3厨房进出人员管理禁止场内人员进入厨房进行帮 厨工作;如因隔离需要送餐,全部使 用一次性餐盒,高温消毒进人场区; 打饭时穿戴一次性乳胶手套,不接触餐盒,操作人员双层塑料袋分别打包,送至生产区传递窗门口;生产 区人员只接触内层塑料袋,不得接 触外层塑料袋,将餐食取出。
中小养猪场户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指南
(台)、停车处、赶猪通道和装猪区域 兽医部门登记备案车辆,清洗、消毒 疫苗及药品,做到一猪一针头,疫苗 规范进行焚烧、消毒后集中填埋或
进行全面清洗消毒。注意:出猪间 及干燥后,方可接近猪场出猪台或 瓶和注射器等医疗废弃物及时无害 由专业机构统一收集处理。
(台)及附近区域、赶猪通道应硬化, 中转站(台)。随后对车辆所经道路 化处理。
1
中小养猪场户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指南
(接上期)
4.4车辆管理
厨房提供熟食,生鲜食材禁止进入; 污处理区。
4.2.7售猪管理
4.4.1猪场需要关注并重点管 饭菜容器经消毒后进入。
4.6.4餐厨垃圾处理
禁止生猪贩运人员、承运人员 理的车辆
4.5.3入场兽药疫苗管理
餐厨垃圾每日清理,严禁用于
等外来人员,以及外来拉猪车辆进
踏消毒池(桶)浸泡消毒。人员离开 原污染;偶蹄类动物生鲜及制品禁 雨、防渗、防溢流措施,避免污染地 安装高密度铁丝网,侧窗安装纱网, 生产区,将工作服放置含有消毒剂 止入场;蔬菜和瓜巣类食材无泥土、 下水。在粪便收集、运输过程中,应 防止鸟类进入。
桶中浸泡消毒。严禁饲养人员串猪 无烂叶,禽类和鱼类食材无血水,经 采取防遗撒、防渗漏等措施。
4.5.2入场食材管理
工艺的猪场,及时清扫猪粪至漏缝 实体围墙或隔离设施底部安装1米
在入场食材的选取上,要求食 下的粪池。猪场的贮粪场所,应位于 高光滑铁皮用作挡鼠板,挡鼠板与
序是:先刷洗鞋底鞋面污物,后在脚 材生产、流通背景清晰、可控,无病 下风向或侧风向,贮粪场所要有防 围墙压紧无缝隙。在通风口、排污口
主要包括外来运猪车、饲料运
严格执行进场消毒,疫苗及有 饲喂猪只。
入养殖场。
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
健康养殖·防控2021.02 畜牧业环境61摘 要:目前,非洲猪瘟病毒已形成较大污染面,没有疫苗可供免疫,如何做好常态化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通过近两年防控工作实践,针对存在问题,总结提出了常态化防控措施。
关键词: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实践1 存在问题在非洲猪瘟防控中,我们进一步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发扬连续作战、锲而不舍的过硬作风,全面强化风险意识、强化联防联控,坚持底线思维,紧盯目标、聚焦重点,严防死守,确保了生猪生产安全。
但是在具体工作落实中,因人力财力等限制,疫情日监测日排查、风险场点和风险人群管控难度较大,防控报表、资料多,工作量非常大。
1.1 疫情监测排查流于形式我县要求坚持每天进村入户开展监测排查,每天上报排查信息,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村干部和村级防疫员职责很难落实,监测排查依靠乡镇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着防疫、检疫、监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往往很难天天入户排查。
1.2 风险人群防控意识差生猪配种、割骟、诊疗、贩运人员在与生猪密切接触中,缺乏必要的防控意识和防护措施,虽一再要求不得进入圈舍,进入场户内必须穿防护服、戴口罩、戴手套、戴脚套,但是这个要求很难落实。
1.3 养殖户措施落实不严虽多次宣传告知,要求实行封闭管理,严禁外来人员进入猪舍;坚持清扫消毒,就近购买仔猪,但是散养户落实难度很大,任由猪贩子进入猪圈挑选生猪、购买外来仔猪、圈舍卫生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
2 常态化防控措施2.1 紧盯养殖场户 严把饲养源头关2.1.1 实行网格化排查监管。
完善生猪养殖场户包联监督排查机制,明确包联责任、措施,将生猪养殖场户防疫监督、疫情排查责任落实到具体镇站和具体工作人员,严格实行监督排查网格化管理,制作网格化管理清单,推行养殖场户出入栏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养殖场户购入卖出生猪信息,建立报告记录,落实计划出栏补栏措施,科学指导出入栏,严防区域性传播。
非洲猪瘟常态化监测工作要点
4522023图7检索“猪流行性腹泻”基金分布情况量排前5名的作者及单位分别为:冯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建飞(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周伦江(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陈红英(河南农业大学)、王隆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作者呈现研究机构一致性。
由图6可见,发文量排前5名的研究机构分别为河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发文量较高的机构集中于大学院校。
3.4基金分布情况由图7可见,猪流行性腹泻课题研究资金支持排前5名的分别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4讨论根据作者发文量、研究机构分布和基金项目支持等数据统计看,猪流行性腹泻存在全国范围均可发病的特点,地域局限性小,符合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点。
从基金项目支持情况看,该病研究深入,属于重点支持研究方向,研究层次也集中于基础应用与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1]陈雷,朱海侠,曾亮明,等.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机理及防控方法分析总结[J].福建畜牧兽医,2021,43(1):34-37.[2]邝燕齐,莫梅君,何红玲,等.PEDV 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20,41(5):27-35.[3]朱蕴暖,张鑫,朱向东,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兽医科学,2017,47(1):109-113.[4]郭存财,刘炎,黄耀伟.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抑制[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6,32(9): 967-975.[5]李桂珍,王爱富,李舜,等.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卵黄抗体制剂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兽医杂志,2018,54(11):3-6.[6]高君恺,刘浩飞,杨倩.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研究进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4,37(1):1-5.非洲猪瘟常态化监测工作要点李明祖贵州省江口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江口554400摘要文中主要就非洲猪瘟常态化监测范围的确定、监测样品采集及操作要求进行分析,同时指出要对监测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和运用,并为进一步加强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中小规模养猪场对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
非洲猪瘟(ASF)作为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主要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对我国养猪业可造成毁灭性打击,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现阶段非洲猪瘟疫情虽趋于稳定,但由于我国中小规模养猪场形式较多,受限于生猪养殖规模和资金等因素,大部分养殖场的场区布局不合理、场内相关设施设备不齐全,饲养管理不规范、缺乏疫病防控意识以及严格的疫情防控管理制度,致使中小规模养猪场抵御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风险的能力不强,加之非洲猪瘟病毒已形成一定的污染面,部分区域非洲猪瘟流行的风险依然存在。
因此在后非洲猪瘟时代,养殖场户必须认识到非洲猪瘟的危害性及其对中小规模猪场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目前缺乏有效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的形势下,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控措施,做好常态化防控对于确保猪肉食品安全以及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非洲猪瘟临床特征感染猪的临床表现与毒株的毒力、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量以及病猪的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
非洲猪瘟病毒高毒力毒株可引起特急性和急性发病,感染7~10d后致死率高达100%,中等毒力毒株可引起亚急性发病,感染的猪只(30%~40%)耐过转为非洲猪瘟病毒携带者,低毒力毒株呈亚临床感染。
①特急性型和急性型。
特急性型病猪高烧达42℃,卧地不起、食欲废绝,1~3d内无显著临床表现而突然死亡。
急性型病猪发烧,体温高达41℃~42℃,不活动且蜷缩在一起取暖,废食,机体明显虚弱,胸腹部、四肢的皮肤发红,出现显著的充血区域,皮下出血、出现坏死斑,耳朵尖端发绀,可视黏膜潮红,伴有血性腹泻,多于6~10d 死亡,病死率达90%~100%。
②亚急性型。
病猪症状与急性期相似,较为明显的病症是耳部、四肢、会阴部以及胸腹部出现不规则的出血斑,肛门周围伴有血性粪便,腿部皮肤有出血点,关节往往由于纤维化、积液而发生肿胀。
病程7~20d,仔猪感染非洲猪瘟后死亡率较高,致死率为30%~70%;妊娠母猪常发生流产。
③慢性型。
病猪持续2~3周低热,继而皮肤出现红斑和坏死,关节肿大,体弱消瘦形成僵猪,病程2~15个月,死亡率在30%以下。
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要点
福建畜牧兽医第44卷第2期2022年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要点罗俊杰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福建三明365500摘要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传入我国以来,对生猪产业造成严重危害。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和药物治疗,只能通过扑杀和防堵来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经行业管理和生猪养殖业者共同努力,防控该病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疫情反弹的风险。
面对防控新形势,该文围绕“全链条”常态化防控方面进行阐述,采取“区域化”全方位有效管控、防堵非洲猪瘟,稳定生猪产业,保障供给。
关键词非洲猪瘟防控要点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4331(2022)02-0069-02近年来,非洲猪瘟对我国生猪产业造成较大危害,经济损失严重,生产产能下降。
经多方共同努力,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有较大提升,防控非洲猪瘟能力得到较大改善。
我国地域广阔,区域间差异较大,非洲猪瘟传播途径多,早期发现难、检测难、确诊难。
为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确保产能,必须持续加大防控力度,进行常态化防控,应从区域化防控着手。
闭锁区域,必须全链条常态化管理,提升整体防控能力。
1非洲猪瘟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皮肤发绀及淋巴结和内脏器官严重出血为特征。
该病早期发现难、预防难、根除难,对环境耐受力强,发病率、病死率高。
2传播方式主要通过直接(间接)接触传播和媒介昆虫叮咬传播,如采食被污染的饲料和接触到被污染的物品等,以及昆虫叮咬,以消化道和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途径。
3防控要点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和药物治疗,所以防控该病应采取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同时因非洲猪瘟传染途径多,早期发现难,必须进行常态化持续防控,采取区域化布局和全链条管理。
主要采取如下防控措施。
3.1区域化布局为了统筹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生猪产品稳产保供,同时有利防控措施有效落实,进行分区域防控。
区域大小应根据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大至整个国家、小至县域城市。
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
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2020年8月— i —前言抓好非洲猪瘟防控,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确保猪肉等重要副食品有效供给,事关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大局。
2018年8月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疫情发生强度明显下降,各地报告疫情数量、疫情举报数量、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数量均呈下降趋势。
二是关键环节病毒污染情况得到改善,养殖、屠宰、运输、无害化处理等环节污染率明显下降。
三是养殖场户生物安全意识明显提高,群防群控格局初步形成,生猪生产恢复势头良好。
我国生猪养殖体量大,中小养殖场户多,养殖环境复杂,非洲猪瘟防控工作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一是境外疫情输入风险持续存在。
2019年,全球家猪疫情同比增加近600%,2020年疫情继续大幅上升,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持续发生疫情,传入风险不断增大。
二是病毒分布依然很广。
全国所有省份均已发生过疫情,多个省份先后检出阳性样品,没有明显的地区、季节差异;交易市场、屠宰场点、无害化处理场所等污染较重,传播途径难以完全阻断。
三是防控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生猪贩运活动监管难,今年发生的家猪疫情,多数系违规调运生猪引发;一些地区缺乏运猪车辆清洗消毒设施,清洗消毒管理机制不健全,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无害化处理场所建设运行不规—ii—范,通过车辆、人员传播病毒的风险较高。
四是病毒已在部分野猪群中定殖。
2018年以来,全国已报告发生6起野猪疫情,其中3起为野生野猪疫情,先后检出野猪阳性样本,说明病毒在我国部分野猪群体中已经定殖,根除难度进一步加大。
针对非洲猪瘟防控新形势,农业农村部及时调整优化防控策略,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指导生产经营主体查漏补缺,有效化解非洲猪瘟发生风险。
按照“系统梳理、分类指导、精准防控”的原则,《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共分3大部分,涉及10个方面,对生猪养殖、运输、屠宰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风险因素和防控技术要点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引导各类生产经营者做好精准防控,不断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切断疫情传播途径,为生猪加快恢复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