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与流程图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10b17aa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3.png)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依据《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此制度。
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术后镇痛是提高围手术期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理应予以重视。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指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为体现医疗人性化服务,开展术后镇痛工作,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为规范术后镇痛泵的使用,不断改进疗效、积极预防并发症、了解患者使用情况。
我院根据上级国家卫健委门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具体如下: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建立麻醉科术后镇痛管理档案,建立镇痛泵使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手术方式、镇痛途径、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有无并发症等观察项目。
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1、严格掌握镇痛泵使用适应症,根据病人身体情况,病情需要使用镇痛泵,严禁扩大镇痛使用范围。
2、严格查对制度,强化麻醉师责任感,操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3、严格控制镇痛泵的药物配比,严禁超剂量使用镇痛药品。
4、严格执行镇痛泵使用中查对制度,加强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麻醉医师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定时观察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并记载在病人访视记录中。
5、严密监测病人,警惕镇痛泵使用期间病人并发症的发生。
详细向病人说明使用方法、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
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
三、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病房医师和病房护士首先与麻醉医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自控镇痛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病房医生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病房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医生联系。
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与流程图
![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与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cb3571e5d15abe23482f4df7.png)
术后镇痛的治疗规范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的强度,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
3、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估。
6、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1、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操作技能。
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掌握实施对象的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24小时至少巡视2-3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4、有详细的术后镇痛记录,包括:镇痛方法,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局麻药,其他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物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持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6、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
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 p O2 <90%,不供氧时S p O2 <85%;呼吸频率<10次/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术后镇痛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29cdc47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f.png)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引言概述: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镇痛治疗,以减轻术后疼痛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是一种对术后镇痛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术后镇痛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的五个部分,包括术后镇痛的评估、镇痛方案的选择、镇痛药物的应用、镇痛效果的评价和镇痛治疗的调整。
一、术后镇痛的评估:1.1 术后镇痛的评估目的:评估术后疼痛的程度和特点,为后续的镇痛治疗提供依据。
1.2 评估方法:采用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等,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客观评估。
1.3 评估内容:包括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等,以及患者的疼痛耐受能力和相关的并发症。
二、镇痛方案的选择:2.1 根据术后镇痛的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案,包括药物镇痛、非药物镇痛和综合镇痛等。
2.2 药物镇痛方案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选择适当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物等。
2.3 非药物镇痛方案的选择:包括物理疗法(如冷热敷、按摩等)、心理疗法(如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和神经阻滞等。
三、镇痛药物的应用:3.1 镇痛药物的种类和途径: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给药途径,如口服、皮下注射、静脉输液等。
3.2 镇痛药物的剂量和频次: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频次。
3.3 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对患者进行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四、镇痛效果的评价:4.1 镇痛效果的评价指标: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评价镇痛效果的好坏,如疼痛评分的变化、患者的满意度等。
4.2 镇痛效果的评价时间:根据不同的镇痛方案和药物,确定合适的评价时间,如术后24小时、48小时等。
4.3 镇痛效果的评价方法:采用疼痛评估工具,如VAS、NRS等,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再次评估,以确定镇痛效果的改善情况。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90aab73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e.png)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引言概述:术后镇痛是手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术后康复效果。
为了规范术后镇痛管理流程,提高患者镇痛效果,本文将介绍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术后镇痛管理。
一、评估患者疼痛程度1.1 疼痛评估工具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和疼痛特点,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如VAS 评分、NRS评分等,以准确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1.2 疼痛评估时间点在术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疼痛评估,如手术后立即、术后1小时、术后4小时等,以了解患者疼痛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镇痛治疗方案。
1.3 疼痛评估结果记录将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准确记录在病历中,包括疼痛程度、评估时间、评估工具等,以便医务人员进行后续的镇痛管理。
二、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2.1 药物镇痛选择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镇痛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等,同时考虑患者的禁忌症和过敏史。
2.2 镇痛治疗剂量和途径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3 镇痛治疗效果评估在给予镇痛治疗后,及时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观察疼痛程度的改善情况,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和途径,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三、监测镇痛治疗的不良反应3.1 呼吸抑制的监测对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患者,密切监测其呼吸情况,如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等,及时发现呼吸抑制的早期征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3.2 恶心呕吐的监测部分镇痛药物可能引起患者恶心呕吐,因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如频率、程度等,及时调整镇痛治疗方案,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3.3 药物过敏的监测在给予镇痛治疗时,需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如对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过敏反应,以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发生。
四、术后镇痛效果评估和改进4.1 镇痛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治疗方案的执行情况,对术后镇痛效果进行评估,如疼痛程度的改善情况、患者满意度等,以判断镇痛管理的有效性。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80a93e6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b.png)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以减轻或消除手术后的疼痛感。
术后镇痛的规范管理流程图是为了确保患者能够得到适当的镇痛治疗,并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二、流程图概述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包括以下主要步骤:1.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2. 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治疗计划3. 实施镇痛治疗4. 监测疼痛缓解效果5. 调整治疗方案6. 患者教育和出院指导三、流程图详细说明1.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术后镇痛治疗的第一步是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可以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数字评分法(NRS),来评估患者的疼痛强度。
- 护士或医生应询问患者的疼痛描述、疼痛部位、疼痛发作时间和疼痛程度等信息,以便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
2. 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治疗计划:-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治疗计划。
该计划应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手术类型和镇痛药物的适应症等因素。
- 镇痛治疗计划可以包括镇痛药物的选择、给药途径和剂量等信息。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局部麻醉药物等。
3. 实施镇痛治疗:- 根据制定的镇痛治疗计划,实施相应的镇痛治疗。
护士或医生应确保患者按时服用镇痛药物,并注意给药途径和剂量的准确性。
- 对于使用静脉镇痛药物的患者,应注意药物的输注速度和输注方式,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监测疼痛缓解效果:- 在实施镇痛治疗后,护士或医生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
可以使用疼痛评估工具重新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以了解治疗效果。
- 如果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不理想,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增加镇痛药物的剂量或更换其他镇痛药物。
5. 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监测结果,护士或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调整镇痛治疗方案。
调整可能包括增加或减少镇痛药物的剂量、更换其他镇痛药物或调整给药途径等。
- 在调整治疗方案时,应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风险,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3a1cd4f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c.png)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引言概述:术后镇痛是手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康复和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确保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流程。
本文将从术后镇痛的必要性、管理流程的设计原则、流程图的构建、术后镇痛药物选择、剂量调整和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六个大点进行阐述。
正文内容:1. 术后镇痛的必要性1.1 减轻疼痛对患者的影响1.2 促进患者早期康复1.3 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 管理流程的设计原则2.1 多学科合作2.2 个体化治疗2.3 指导患者自我管理3. 流程图的构建3.1 术前评估3.1.1 了解患者的疼痛史和药物过敏史3.1.2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影响因素3.2 镇痛方案制定3.2.1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3.2.2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镇痛方案3.3 镇痛药物使用3.3.1 根据镇痛方案选择合适的药物3.3.2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3.4 镇痛效果评估3.4.1 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3.4.2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镇痛方案4. 术后镇痛药物选择4.1 非处方药物4.1.1 非甾体抗炎药4.1.2 阿片类镇痛药4.2 处方药物4.2.1 局部麻醉药4.2.2 镇痛泵4.3 镇痛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5. 镇痛剂量调整和监测5.1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调整药物剂量5.2 监测患者的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5.3 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和风险的监测和管理6.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6.1 呼吸抑制和镇静6.2 恶心和呕吐6.3 药物过敏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预防和处理总结:术后镇痛的规范管理流程图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多学科合作、个体化治疗和指导患者自我管理,可以确保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
在流程图的构建中,术前评估、镇痛方案制定、镇痛药物使用和镇痛效果评估是关键环节。
在药物选择、剂量调整和监测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的状况和个体差异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a60b7e22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f.png)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后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减轻术后疼痛的一种治疗方式。
术后疼痛是患者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因此,规范的术后镇痛管理流程对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1. 术后镇痛评估a. 术后镇痛评估的时间点:手术结束后的第0小时、第4小时、第8小时、第12小时以及术后24小时内。
b. 术后镇痛评估的内容:包括疼痛程度评分、疼痛类型、疼痛部位、疼痛特点等。
c. 术后镇痛评估的工具: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等。
2. 术后镇痛治疗方案制定a. 根据术后镇痛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
b. 根据患者的病情、术后疼痛程度、术后镇痛药物的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
c. 镇痛治疗方案应经过医生和患者的共同讨论和决定,并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实施。
3. 术后镇痛药物管理a. 镇痛药物的种类: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镇痛贴剂等。
b. 给药途径的选择:可以通过口服、皮下注射、静脉输液等途径给药。
c. 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4. 术后镇痛效果评估a. 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估时间点:术后镇痛治疗开始后的第0小时、第4小时、第8小时、第12小时以及术后24小时内。
b. 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估内容:包括疼痛程度评分、患者的满意度等。
c. 根据术后镇痛效果评估结果,可以适当调整镇痛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5. 术后镇痛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a. 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等。
b. 镇痛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6. 术后镇痛效果的总结与总结a. 对术后镇痛治疗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价,包括镇痛效果的满意度、镇痛药物的副作用等。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8bf908c0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a.png)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是指对手术患者进行镇痛治疗,以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旨在建立一个标准化的管理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镇痛治疗。
二、流程图以下是术后镇痛规范管理的流程图,详细描述了每个步骤和相关的操作。
1.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前,医务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疼痛评估情况。
-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 在手术前,向患者详细解释术后镇痛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2. 术中镇痛- 根据患者的术前镇痛方案,术中进行相应的镇痛措施,如静脉镇痛药物输注、神经阻滞等。
- 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3. 术后镇痛评估- 在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及时进行术后镇痛评估,包括疼痛程度、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等。
-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镇痛方案,确保患者得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4. 镇痛方案调整- 根据术后镇痛评估结果和患者的病情变化,医务人员应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 调整包括改变药物剂量、更换镇痛药物或采用其他镇痛方法等。
5. 镇痛效果监测- 在术后的一段时间内,医务人员应持续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
-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以确保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6. 镇痛效果评估- 在术后一定时间后,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包括疼痛程度、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等。
- 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调整镇痛方案,以提高患者的镇痛效果和康复速度。
7. 定期随访- 术后镇痛管理不仅仅是术后的短期镇痛,还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和管理。
- 定期随访包括电话随访、门诊复查等,以了解患者的镇痛效果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方案。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为了确保术后镇痛规范管理的有效性,需要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以评估管理流程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1. 镇痛效果统计- 统计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包括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等。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39eb8cb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e.png)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术后镇痛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来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的过程。
为了确保术后镇痛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制定一套规范的管理流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的内容。
一、患者评估和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1. 患者评估: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疼痛类型、疼痛部位等信息。
可以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或数字评分(NRS)等工具进行评估。
2. 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医务人员应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
常见的镇痛方法包括静脉镇痛、口服镇痛、椎管内镇痛等。
选择镇痛方法时应考虑患者的疼痛程度、病情、手术类型等因素。
二、术前准备和术中操作1.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包括清空胃肠道、禁食禁水等。
同时,还需要准备好所需的镇痛药物和设备。
2. 术中操作: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镇痛治疗。
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镇痛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速度等因素。
三、术后镇痛的监测和管理1. 术后监测: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术后监测,包括疼痛程度、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等方面的观察和记录。
可以使用VAS或NRS等工具进行监测。
2. 镇痛管理:根据患者的术后监测结果,医务人员应及时调整镇痛治疗方案。
如果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可以逐渐减少镇痛药物的剂量。
如果患者的疼痛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应及时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或给药途径。
四、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1. 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在术后镇痛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等。
为了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镇痛药物的特点,合理选择镇痛药物和给药途径。
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如给予抗恶心、抗呕吐等药物。
2. 感染和出血的预防:在术后镇痛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预防感染和出血的发生。
可以通过严格的手卫生、消毒操作和规范的穿刺技术来降低感染和出血的风险。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e8b5263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4.png)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结束后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疼痛。
规范的术后镇痛管理流程可以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减轻疼痛对患者的影响。
下面是一个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的详细描述。
1. 患者入院- 患者入院后,由护士进行初步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术前疼痛情况和术后镇痛需求等。
- 护士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术后镇痛。
2. 术前准备- 如果患者需要术后镇痛,护士将与患者沟通,并解释术后镇痛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副作用。
- 护士将根据医嘱,为患者准备相应的镇痛药物和设备。
3. 手术过程- 手术团队在手术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疼痛。
- 如果患者需要术中镇痛,麻醉师将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和药物。
4. 术后镇痛- 手术结束后,患者被送往恢复室或病房。
- 护士根据医嘱,给予患者术后镇痛药物。
- 护士会定期询问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记录在护理记录表中。
- 如果患者疼痛无法缓解,护士将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镇痛方案。
5. 镇痛效果评估- 护士会定期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并记录在护理记录表中。
- 如果患者仍然感到疼痛,护士将与医生讨论,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镇痛方案。
6. 出院后管理- 如果患者需要术后继续镇痛,护士将给予患者相应的建议,并提供必要的药物和使用方法说明。
- 护士会与患者预约随访,以了解患者的镇痛效果和疼痛情况。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手术后能够得到适当的镇痛,减轻疼痛对患者的影响。
通过规范的管理流程,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疼痛相关的并发症,并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术后康复效果。
请注意,以上描述的内容和数据仅为示例,实际的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可能因医院、科室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医院的政策和规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执行。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88fbd542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3.png)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术后镇痛是手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环节,能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加速康复过程。
为了确保术后镇痛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一套规范的管理流程图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下是一个针对术后镇痛的规范管理流程图,详细描述了术后镇痛的各个环节和操作步骤。
1.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和特点- 术后镇痛管理流程的第一步是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
这可以通过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面部表情评分法(FPS)等来完成。
评估结果将帮助医务人员了解患者的疼痛强度和类型,以确定合适的镇痛方案。
2. 制定个性化的镇痛计划-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镇痛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使用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以及其他非药物疼痛管理方法,如物理疗法、心理支持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病史、年龄、疾病状态等因素,以确保镇痛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实施镇痛方案- 在术后镇痛管理流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根据制定的个性化镇痛计划,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剂量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
给药途径可以是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具体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同时,还需要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4. 监测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 在给予患者镇痛治疗后,医务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
这可以通过定期进行疼痛评估和记录来实现。
如果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则继续按照原定的镇痛方案进行治疗;如果疼痛控制不佳,则需要及时调整镇痛方案,包括增加药物剂量、更换给药途径等。
同时,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 教育患者和家属- 术后镇痛管理流程中,教育患者和家属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医务人员应该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调整的原则、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等。
同时,还应该告知患者和家属在术后出院后如何进行镇痛管理,如何根据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调整药物剂量等。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6988a06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6.png)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是指在患者手术结束后,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来减轻或消除术后疼痛的方法。
术后疼痛是患者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因此,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术后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1. 患者入院前- 医院教育宣传部门向患者提供术后镇痛相关宣传资料,让患者了解术后镇痛的重要性和好处。
- 患者在入院前接受术前麻醉咨询,医生向患者详细解释术后镇痛的方法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 医生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手术类型和术后疼痛风险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计划。
2. 手术室- 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密切合作,确认患者的术后镇痛计划,并准备相应的药物和设备。
- 麻醉医生根据患者的术后镇痛计划,在手术前给予患者适当的镇痛药物,以减轻术后疼痛的程度。
- 手术室护士记录患者接受的镇痛药物剂量和时间。
3. 术后恢复室- 患者进入术后恢复室后,护士根据术后镇痛计划及时给予患者镇痛药物,并记录药物剂量和时间。
- 护士观察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 护士进行疼痛评估,使用疼痛评分工具对患者进行定期评估,以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
4. 病房- 患者转入病房后,护士继续执行术后镇痛计划,根据患者的疼痛评分和个体差异,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
- 护士进行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估,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和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
- 医生定期查房,与护士共同评估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进一步的镇痛计划。
5. 出院后- 出院前,医生向患者提供术后镇痛的注意事项和自我管理方法,并开具合理的镇痛药物处方。
- 患者出院后,继续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镇痛药物的使用,并定期复诊,与医生共同评估术后镇痛效果和调整镇痛计划。
三、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的意义1. 提高术后疼痛管理的标准化水平,确保患者得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bbe6f41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0.png)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概述: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疼痛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旨在指导医务人员在术后镇痛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确保患者得到有效的疼痛缓解,提高患者的手术恢复质量和满意度。
流程图:以下是术后镇痛规范管理的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1.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使用标准疼痛评估工具,如VAS(可视摹拟评分法)或者NRS(数值评分法),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 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的疼痛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2. 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手术类型、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 考虑使用多种镇痛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等。
3. 药物管理:- 根据患者的镇痛需求,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 药物选择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和镇痛泵等。
- 根据患者的镇痛反应和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
4.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方法。
- 根据患者的疼痛部位和疼痛类型,选择适当的物理治疗方法。
5. 神经阻滞:- 对于特定手术部位的疼痛,可以考虑使用神经阻滞技术进行镇痛。
- 神经阻滞可以通过局部麻醉药物的注射来阻断疼痛信号传导。
6. 定期评估镇痛效果:- 在术后镇痛过程中,定期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
-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镇痛方案和治疗方法,以提供最佳的镇痛效果。
7. 镇痛效果记录:- 记录患者的镇痛效果,包括疼痛评分、药物剂量、不良反应等。
- 这些记录可以为患者的术后镇痛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后续疼痛管理的依据。
8. 患者教育:- 向患者提供关于术后镇痛的相关知识,包括疼痛评估方法、镇痛药物的使用方法和不良反应等。
- 告知患者术后镇痛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9. 镇痛效果评估和总结:- 在术后一段时间后,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 根据评估结果,总结镇痛方案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为术后镇痛的改进提供参考。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0765ab4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7.png)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后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减轻患者疼痛的过程。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手术体验、减轻疼痛感、促进康复,同时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因此,建立一个规范的术后镇痛管理流程图对于医疗机构和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1. 患者手术前准备阶段a. 医生与患者进行术前咨询,了解患者疼痛史、过敏史等相关信息。
b.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评估患者的术后镇痛需求。
c. 医生与患者共同制定术后镇痛计划,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和药物。
2. 手术进行阶段a. 手术团队在手术过程中注意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避免术中伤害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b. 手术结束后,医生进行术后镇痛药物的给予,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需求,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给药途径。
3. 术后镇痛评估阶段a. 护士在术后恢复室或病房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使用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如VAS评分。
b.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护士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确保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4. 术后镇痛监测阶段a. 护士定期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记录相关数据。
b. 护士关注患者的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术后镇痛宣教阶段a. 医生和护士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术后镇痛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b. 医生和护士解答患者和家属的疑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6. 术后镇痛效果评估阶段a. 医生和护士根据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进行效果评估和改进措施的制定。
b. 医疗机构定期进行术后镇痛管理的质量评估,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三、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的意义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提高术后镇痛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手术体验和康复效果。
具体意义如下:1. 优化患者体验:通过规范的术后镇痛管理流程,可以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
2.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癌痛、急性疼痛和重度慢性疼痛的规范化治疗ppt课件
![癌痛、急性疼痛和重度慢性疼痛的规范化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86fea7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13.png)
“NCCN成人癌性疼痛治疗临床指引”
➢ 阿片类药物的应用
短效阿片类药物对中-重度疼痛的疗效 阿片类药物的处方、滴定和维持 阿片类药物副作用的处理
➢ 阿片类药物的应用
短效阿片类药物对中-重度疼痛的疗效
疼痛评 分7- 10 或 疼痛评 分4- 6 或 疼痛危 象的指 征
口服
静脉 推注
未使用 阿片类 药物
➢ 协同用药的选择
疼痛伴随着炎症——试用NSAIDs 或糖皮质激素 局部或全身性骨痛——双膦酸盐类药物 神经病理性疼痛——抗抑郁或抗惊厥药物
1-3 目 标
持续、有效缓解疼痛 限制药物不良反应 降低疼痛及治疗所致心理负担 提高生活质量
疼痛相关概念
内
癌痛及规范化治疗
容
急性疼痛及规范化治疗
癌痛、急性疼痛和重度慢 性疼痛的规范化治疗
疼痛相关概念
内
癌痛及规范化治疗
容
急性疼痛及规范化治疗
重度慢性疼痛及规范化治疗
1-1 疼痛的定义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 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
一种主观感受:组织损伤引起 一种情绪体验:导致不愉快的感觉 一种心理状态:躯体原因外的心理因素
无疼痛
描述
I 级(轻度) 有疼痛,烦恼,略微影响日常活动
II级(中度) 疼痛明显,明显影响日常活动 III级(重度) 疼痛剧烈,不能忍受,无法进行日常活动
视觉模拟法 (VAS评分 )
划一条长线 (一般长为 10cm) ,一端代表无痛,另一端代表剧痛, 让患者在线上最能反应自己疼痛程度之处划一交叉线。评估者根据患者 划×的位置估计患者的疼痛程度。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7de3424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5.png)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1. 患者信息采集和评估阶段:- 医护人员应采集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过敏史、疾病史等。
- 进行术前评估,包括疼痛程度、术前用药情况、术后镇痛期望等。
2. 术前教育和沟通阶段:-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术后镇痛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风险。
- 患者应被告知如何正确使用镇痛药物、如何报告疼痛情况以及如何处理可能的副作用。
3. 术中镇痛阶段:- 根据患者的术前评估结果,医护人员应选择适当的镇痛方法,包括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等。
- 医护人员应监测患者的镇痛效果和副作用,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4. 术后镇痛评估和管理阶段:- 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可以使用疼痛评分工具如VAS评分。
-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医护人员应及时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 医护人员应监测患者的镇痛效果和副作用,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5. 镇痛药物管理和安全阶段:- 医护人员应确保镇痛药物的正确使用和管理,包括正确计算剂量、正确给药途径和时间等。
- 医护人员应监测患者的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并及时处理可能的药物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6. 镇痛效果评估和总结阶段:- 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和满意度,并记录相关数据。
- 根据患者的镇痛效果评估结果,医护人员应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术后镇痛管理流程。
7. 家庭和社区转归阶段:-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术后镇痛的相关指导,包括如何正确使用镇痛药物、如何处理可能的副作用等。
- 医护人员应与社区医疗机构进行沟通,确保患者的术后镇痛管理得到持续和协调的支持。
以上是术后镇痛规范管理的流程图,通过严格按照这个流程进行管理,可以确保术后患者得到有效的镇痛控制,减轻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
在每一个阶段中,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情况和镇痛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干预。
同时,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术后镇痛管理的理解和配合度。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3550773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9.png)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术后镇痛是指在患者进行手术后,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来减轻或消除术后疼痛的过程。
术后镇痛的规范管理流程图是为了确保术后镇痛的安全、有效和高质量进行而设计的指导性图表。
下面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的内容和步骤。
1. 患者评估- 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的程度、性质、部位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的信息。
-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确定合适的镇痛方案和药物选择。
2. 镇痛方案选择-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案。
- 镇痛方案可以包括药物镇痛、非药物镇痛和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3. 药物选择和给药途径-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手术类型和镇痛方案,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
- 药物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骨髓内注射等途径给予。
- 根据药物的特点和患者的情况,确定给药途径和剂量。
4. 镇痛药物管理- 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使用符合规范的药物。
- 严格按照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量进行给药。
- 监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镇痛方案和药物剂量。
5. 镇痛效果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包括疼痛的程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的信息。
- 根据患者的镇痛效果评估结果,调整镇痛方案和药物剂量。
6. 镇痛相关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预防和处理镇痛相关并发症,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镇痛相关并发症。
7. 宣教和患者自我管理-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术后镇痛的宣教,包括镇痛方案、药物使用和不良反应的认知等。
- 帮助患者建立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和效果。
8. 镇痛效果监测和总结- 监测和总结术后镇痛的效果和质量,包括镇痛方案的合理性和药物的安全性等。
- 根据监测和总结的结果,改进和优化术后镇痛的管理流程和质量。
以上是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的详细内容和步骤。
通过严格按照流程图进行术后镇痛的管理,可以确保术后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术后满意度和恢复质量。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fcb39d6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5.png)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治疗,旨在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速度。
为了规范术后镇痛管理流程,以下是一个标准格式的文本,详细描述了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1. 患者入院前准备- 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后镇痛咨询,了解患者的疼痛史、过敏史和其他相关信息。
- 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方案,并告知患者相关信息,包括镇痛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可能的副作用。
- 对于特殊情况的患者,如老年患者、儿童患者和孕妇,应根据其特殊需求制定相应的术后镇痛方案。
2. 术后镇痛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手术类型、术后疼痛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术后镇痛治疗方案。
- 常用的术后镇痛治疗方案包括镇痛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技术和物理疗法等。
- 镇痛药物治疗方案可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非处方药物或处方药物,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 神经阻滞技术可通过局部麻醉药物的注射来阻断术后疼痛信号的传导,减轻疼痛感。
- 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和理疗等,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缓解肌肉紧张来缓解术后疼痛。
3. 术后镇痛治疗执行- 手术结束后,立即开始术后镇痛治疗。
- 镇痛药物治疗方案应根据医嘱准确执行,包括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
- 神经阻滞技术应由专业医务人员操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物理疗法应由专业理疗师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物理疗法方案。
4. 术后镇痛效果评估- 在术后镇痛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
- 评估镇痛效果的方法包括疼痛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估等。
- 疼痛评分可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或数字评分法,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评估疼痛程度。
- 患者满意度评估可通过问卷调查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了解患者对术后镇痛效果的满意程度。
5. 术后镇痛效果调整- 根据术后镇痛效果评估的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
- 如果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有效控制,可以继续维持原有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后镇痛的治疗规范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的强度,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
3、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估。
6、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1、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操作技能。
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掌握实施对象的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24小时至少巡视2-3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4、有详细的术后镇痛记录,包括:镇痛方法,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局麻药,其他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物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持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6、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
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 p O2 <90%,不供氧时S p O2 <85%;呼吸频率<10次/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术后镇痛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术后镇痛评估一、术后疼痛评估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
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
一条长100mm 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用0~10 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 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 ~ 7 为中度痛,7 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痛重度疼痛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4、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Scale)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
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流困难,如儿童(3-5 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
0 2 4 6 8 10无痛有点痛轻微疼痛疼痛明显疼痛严重剧烈痛…二、镇痛目标疼痛管理的目标是要达到:①最大程度的镇痛(术后即刻镇痛,无镇痛空白期;持续镇痛;避免或迅速制止突发性疼痛;防止转为慢性痛)。
②最小的不良反应(无难以耐受的副作用)。
③最佳的躯体和心理功能(不但安静时无痛,还应达到运动时镇痛)。
④最好的生活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三、镇痛药物一、非甾体类抗炎药非选择性NSAID5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原则上所有NSAID5药物均可用于口服患者术后轻——中段疼痛的镇痛。
主要口服药是布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氯诺西康、塞来昔布,注射药物有氯若西康、酮洛酸、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钠、环氯化酶抑制剂均有“封顶”效应,不应超量给药。
用于术后镇痛的主要指征是:①中小手术后的镇痛②大手术与阿片类药物或曲马多联合。
二、曲马多为中枢镇痛药,与NSAID s合用有效应协同作用。
三、阿片类镇痛药~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四、局部麻醉药:常用局麻药有: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氯普鲁卡因。
四、术后镇痛治疗方法的选择术后镇痛的方式包括不同途径给予镇痛药、口服、静脉、肌肉、皮下、区域神经阻滞、硬膜外腔;患者自控镇痛(PCA),采用物理疗法、电刺激及心理治疗等技术,不同方法的多模式镇痛。
患者自控镇痛(PCA)一、采用PCA时,当阿片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小于最低有效浓度(MEAC)时患者即可自行给药进行镇痛,PCA给药系统可有效地减少不同患者个体之间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波动,防止药物过量。
不适合使用PCA镇痛患者:年纪过大或过小,精神异常、无法控制按钮以及不愿意接受PCA的患者。
应在术前告知患者PCA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让患者清楚自己在镇痛治疗中的作用,如:如实汇报疼痛情况及自己给药。
二、PCA技术参数包括负荷剂量、单次给药剂量。
锁定时间,最大给药剂量以及连续背景输注量。
1.负荷剂量:给予负荷剂量者旨在迅速达到镇痛所需要的血药浓度,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使患者的疼痛迅速缓解。
;2.单次给药剂量:术后患者每次按压PCA泵所给的镇痛药剂量。
单次给药剂量过大或过小有可能导致并发症,镇痛效果欠佳,如患者积极按压PCA泵给药仍有镇痛不完全,应将剂量增加25%~50%,如果患者出现过度镇静,则应将剂量减少25%~50%。
3.锁定时间:术后该段时间内PCA装置对患者再次给药的指令不作反应,锁定时间可以防止患者在前一次给药完全起效之前再次给药,保证PCA安全用药。
4.最大给药剂量:最大给药剂量是PCA装置在单位时间内给药剂量限定参数,是PCA装置的另一保护性措施。
5.连续背景输注给药:连续背景输注给药,可减少患者的PCA给药次数,降低镇痛药物的最高血药浓度,减少副作用,改善镇痛效果。
三、PCA的分类PCA依其给药途径和参数设定的不同,可分为静脉PCA(PCVA)、硬膜外PCA(PCEA)皮下PCA(PCSA)和区域神经PCA(PCNA)。
不同种类的PCA给药量、锁定时间和选用药物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术后硬膜外镇痛一、适应症1.胸部或腹部手术的患者。
2.下肢手术后需要早期肢体活动患者(包括主动与被动的肢体锻炼)》3.未按抗凝治疗或在术后早期也不会按抗凝治疗的患者。
4.特别适用于心功能或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二、禁忌症①患者拒绝接收。
②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目前正在或准备接收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的患者④菌血症患者、硬膜外穿刺部位存在局部感染的患者⑤存在脊柱疾患的患者局麻药和阿片类药及和NSAID5联合使用时是有协同作用。
在一定的范围内,硬膜外注入的阿片类镇痛药的剂量与镇痛强度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这种剂量——镇痛强度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安全范围,不应一味的大剂量以致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患者PCEA,确定PCEA的单次剂量及锁定时间需要考虑的因素:患者的病情、手术部位、穿刺节段以及药物的脂溶性、药物起效时间和药物镇痛作用的持续时间等。
多模式镇痛/根据不同类型手术术后所引起的疼痛强度实施多模式镇痛。
术后镇痛流程¥慢性疼痛治疗慢性疼痛的共同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触诱发痛、感觉异常。
慢性疼痛常常会伴有其他症状,如痛觉反应、情绪反应、内脏反应、躯体反应、运动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反射丧失等。
慢性疼痛特别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紧张、抑郁、情绪低落、失望情绪等。
1、疼痛诊疗是麻醉科业务范围之一,三级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建麻醉科疼痛诊疗门诊。
2、疼痛诊疗门诊工作必须有相关学科临床诊疗知识和技能的高年资麻醉科医师承担,医师相对固定,可定期轮换,以保持疼痛诊疗的业务连续性,必要时可增设护士1~2人。
3、;4、门诊应有固定的开设时间。
5、疼痛门诊应分别设定诊察室和具有无菌条件的治疗室。
6、疼痛门诊必须配备专供治疗和急救的药品、器械。
做好药品和器械的整理、增补、保管和维护工作。
7、关注病人心理障碍、药物依赖和毒副作用等情况。
8、注重病史采集。
9、治疗过程严格执行医疗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有治疗方案和效果预测,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并发症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并征得同意。
实施神经阻滞和微创治疗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10、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演变情况和治疗效果,治疗后对患者应观察15~30min,留观到无全身异常反应和无神经功能障碍时才准许离院。
、11、遇有疑难病例或操作意外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会诊,研究治疗方案,及时处理。
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单一药物治疗疼痛缓解率低,应合理的用药方案,应该是将针对不同疼痛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起到协同作用。
药物: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选择性5-羟色胺等。
2、,3、其它的治疗方法:物理疗法、心理疗法、中医中药、针灸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介入疗法、微创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多模式镇痛方法。
4、多学科协作:在慢性疼痛诊疗过程中,由麻醉疼痛科医师、精神科医师、康复科医师以及护士和中医针灸治疗师等多学科协作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疼痛评估常用的评估量表:视觉模拟量表、数字评价量表、语言评价量表、麦一吉疼痛问卷、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调查表、简明疼痛调查表、情绪评分表等。
慢性疼痛的评估非常重要,首先应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但也必须对疼痛强度进行量化评估,还需要综合评估和动态评估,重视对患者的心理评估,那些合并严重心理障碍的慢性疼痛的患者,其人格障碍和认知类型与疼痛密切相关。
疼痛评估是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一条长100mm 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用0~10 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 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 ~ 7 为中度痛,7 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痛重度疼痛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4、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0 2 4 6 8 10无痛有点痛轻微疼痛疼痛明显疼痛严重剧烈痛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