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年号年表

合集下载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潞州之战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天祐六年,909年)象牙潭之战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柏乡之战五代后梁乾化五年(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魏州之战契丹神册二年(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至八月幽州之战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胡柳陂之战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五至十月后唐灭后梁之战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 杨刘之战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后唐灭前蜀之战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定州之战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闰十一月后晋灭后唐之战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 契丹灭后晋之战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契丹会同八年,945年)至三年阳城、滹沱之战五代后汉乾祐元年至二年(948—949年) 河中之战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年)至四年正月郭威灭后汉之战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北汉乾祐七年,954年) 高平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后蜀广政十八年,955年) 秦凤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寿州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至四年紫金山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五年至六年(辽应历八年至九年,958—959年) 河北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冬至五年春(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兴元年,955—958年) 后周攻南唐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六合之战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冬至五年春淮南之战五代十国帝王(907年-960年)五代庙号谥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后梁 907年-923年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 907年-912年开平 907年-911年乾化 911年-912年末帝朱瑱 913年-923年乾化 913年-915年贞明 915年-921年龙德 921年-923年后唐 923年-936年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 923年-926年同光 923年-926年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亶 926年-933年天成 926年-930年长兴 930年-933年闵帝李从厚 933年-934年应顺 933年-934年末帝李从珂 934年-936年清泰 934年-936年后晋 936年-947年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 936年-942年天福 936年-942年少帝石重贵 942年-947年天福 942年-944年开运 944年-947年后汉 947年-950年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 947年-948年天福 947年乾祐 948年隐皇帝刘承祐 948年-950年乾祐 948年-950年后周 951年-960年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 951年-954年广顺 951年-954年显德 954年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 954年-959年显德 954年-959年恭皇帝柴宗训 959年-960年显德 959年-960年十国吴越 904年-978年太祖武肃钱镠 904年-932年天宝 908年-923年宝大 923年-925年宝正 925年-932年世宗文穆钱元瓘 932年-941年无成宗忠献钱佐 941年-947年无无忠逊钱倧 947年无无忠懿钱俶 947年-978年无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太祖忠懿王王审知 909年-925年无无无王延翰 925年-926年无太宗惠帝王延钧 926年-935年龙启 933年-935年永和 935年康宗王继鹏 935年-939年通文 936年-939年景宗王延羲 939年-944年永隆 939年-944年无天德帝(殷王)王延政 943年-945年天德 943年-945年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无武信王高季兴 909年-928年无无文献王高从诲 928年-948年无无贞懿王高保融 948年-960年无无侍中高保勖 960年-962年无无无高继冲 962年-963年无楚 897年-951年无武穆王马殷 897年-930年无无衡阳王马希声 930年-932年无无文昭王马希范 932年-947年无无废王马希广 947年-950年无无恭孝王马希萼 950年无无无马希崇 950年-951年无吴 904年-937年太祖孝武帝杨行密 904年-905年天祐 904年-905年烈宗景帝杨渥 905年-908年天祐 905年-908年高祖宣帝杨隆演 908年-921年天祐 908年-919年武义 919年-921年无睿帝杨溥 921年-937年顺义 921年-927年乾贞 927年-929年大和 929年-935年天祚 935年-937年南唐 937年-975年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李昪 937年-943年升元 937年-943年元宗(中主)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李璟943年-961年保大 943年-958年交泰 958年中兴 958年后主武王李煜 961年-975年南汉 917年-971年高祖天皇大帝刘龑 917年-925年乾亨917年-925年白龙925年-928年大有928年-941年无殇刘玢 941年-943年光天 941年-943年中宗文武光圣明孝皇帝刘晟 943年-958年应乾 943年乾和 943年-958年后主无刘鋹 958年-971年大宝 958年-971年北汉 951年-979年世祖神武帝刘旻 951年-954年乾祐 951年-954年睿宗孝和帝刘承钧 954年-970年乾祐 954年-957年天会 957年-970年少主无刘继恩 970年无无英武帝刘继元 970年-982年广运 970年-982年前蜀 907年 - 925年高祖王建 907年-918年天复 907年武成 908年-910年永平 911年-915年通正 916年天汉 917年光天 918年后主无王衍 918年-925年乾德 918年-925年咸康 925年后蜀 934年 - 965年高祖无孟知祥 934年明德 934年后主无孟昶 938年-965年明德 934年-938年广政 938年-965年。

五代十国世系年表

五代十国世系年表

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天复太祖杨行密90251454庐州合肥人初应募为州长,迁队长,唐禧宗时,逐庐州刺史,后攻取杨州,唐又诏拜为淮南节度使,占有淮南江东之地,天复二年(902年)受唐王封为吴王,都杨州,使用唐昭宗年号天佑烈祖杨渥90520423太祖长子太祖死,以世子即位,使用唐昭宗年号,908年,被太祖旧臣徐温、张颢之牙兵杀天佑、武义高祖杨隆演908121324太祖次子烈祖死,嗣位,使用唐昭宗天佑年号,太佑十六年(919年)四月,称吴国王,建元武义,以示不复为唐朝之藩镇顺义、乾贞、大和、天祚睿皇帝杨溥920211838太祖第四子继隆演而立,927年称帝,国号吴,由徐温养子徐知诰秉政,937年禅位于徐知诰,吴亡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升元烈祖李93750756徐州人,父李荣,吴国重臣徐温收以为养子,故改名徐知诰吴国大承相徐温死,其养子徐知诰执掌吴政,受封为齐王,吴天祚三年(937年),废吴帝自立,改元升元,国号大齐,升元三年复姓李,改名,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都金陵,升元七年因服丹药,中毒而死保大、中兴、交泰、显德、建隆元宗李璟943281946烈祖长子以皇太子即位建隆、乾德、开宝后主李煜961251542李璟第六子因自太子以上李璟五子皆早死,故煜得立为太子,中主李璟死,煜以皇太子嗣位,975年,宋将曹彬攻破金陵,煜投降,迁至汴京,宋太祖封以为违命侯,后为宋太祖毒死年号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世系 备注天佑、天宝、凤历、乾化、贞明、龙德、宝大、宝正武肃王 钱鏐907 46 26 81杭州临安人,出身寒门 始为地方武装董昌部下偏将,击黄巢有功升都将,在唐末年军筏混战中实力渐强,光启三年(887),唐禧宗命以为杭州刺史,寻升镇海节度使,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董昌据越州称大越罗平国王,钱鏐讨平之,尽有两渐及苏南十三州之地,后梁太祖即位,于开平元年(907年)封以为吴越王 长兴、应顺、清泰、天福文穆王 钱元罐 932 46 10 55钱鏐 第五子 宝正元年(926年),钱鏐以老病命元罐监国,鏐死,罐即位,袭封吴越王 天福、天运 忠献王 钱弘佐 941 14 7 20 钱元罐第六子天福忠逊王 钱弘棕 947 19 145钱元罐第七子947年六月即位,十二月,为胡进思等所废,在未实际才半年乾佑、广顺、显德、建隆、乾德、开宝、太平兴国忠懿王 前弘褚 948 20 31 60钱元罐第九子胡进思废弘棕 ,于乾佑元年(948年)正月迎弘褚嗣位,袭封吴越王,嗣位后,先后接受后汉,后周,北宋封号,使用三朝年号,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献其地十三州与宋,举家迁汴京,吴越亡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天成武穆王马殷907562479许州鄢陵人在唐末军阀混战中,初为孙儒裨将,孙儒败死,乃马殷等对刘建峰为主,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建峰被部下所杀,马殷被推为主,遂占有潭、衡等七州之地,被昭宗任为潭州刺史,后升武安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封殷为楚王长兴衡阳王马希声93033335马殷次子马殷死,嗣位,使用后唐明宗年号长兴、应顺、清泰、天福、开运文昭王马希范932351550马殷子希声死,嗣位,使用后唐、后晋年号天福、乾佑废王马希广9474希范同母弟希范死,嗣位,为其兄希萼所攻,兵败,镒死保大马希萼9502希广之兄950年十二月,希萼争位攻长沙,杀希广,自立为楚王,951年十一月,为南唐所灭,楚亡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开平、乾化、贞明、龙德、同光太祖王审知909481764光州固始人,父王凭天成嗣王王延翰9252太祖王审知长子926年,被后唐拜为威武大将军节度使,同年十月,自称大闵国王,十二月,为其弟王延钧攻杀长兴、龙启、永和太宗王延钧92610王审知次子后唐明宗长兴四年正月称帝,改元龙启,国号闵,935年被其长子王继鹏所杀永和、通文康宗王继鹏9355王延均长子杀父自立,939年七月为闵人所杀永隆景宗王曦9396王审知少子永隆六年为其部将朱文进所杀天德福王王延政9433王审知子,王曦弟943年延政在建州称帝,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乾亨、白龙、大有高祖刘岩911233254祖籍上蔡,迁居泉州,父刘谦,广州牙将,兄刘隐,唐末青海军节度使唐天佑元年(904年)其兄刘隐任唐青海军节度使,据今广东、广西之地,911年,刘隐死,刘岩继位,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城帝,国号越,次年改为汉,都广州天光殇帝刘玢94223224刘岩第三子父死嗣位,后为其弟晋王洪熙所杀应乾、乾和中宗刘晟943241639刘岩子,刘玢弟杀其兄而自立太宝后主刘继兴958161438刘晟长子刘晟卒,以长子即位,北宋开宝四年(971年)降于宋军,南汉亡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天复高祖王建(903)571672许州舞阳人,出身寒门,后被宦官田令孜收养幼以宰牛,贩盐为业,后投军,黄巢陷长安,唐禧宗幸蜀,建随驾扈从,被宦官田令孜收养,授刺史,891年占四川,903年受唐封为蜀主,907年称帝,国号蜀光天、乾德、咸康后主王衍(918)30838王建第十一子以皇太子即位,925年降于后唐,次年被杀,前蜀亡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明德高祖孟知祥(934)61161邢州龙岗人934年,即位明德、光政后主孟昶(934)63247高祖第三人以皇太子嗣位,北宋乾德三年,宋兵攻入成都,孟昶降,徙开封,封秦国公,七日死,追赠楚王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同光、天成、乾贞武信王高季兴924571陕州陕石人,本名季昌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任季兴为荆南节度使,梁末帝封以为渤海郡王,梁亡臣于唐,924年受封为南平王,后因与后唐争夺四川等州失败,转臣于吴,受封为秦王,先后使用后唐和吴年号乾贞、天成、长兴、应顺、清泰、天福、开运、天福、乾佑文献王高从诲928382158高季兴长子以皇太子嗣位,复臣于后唐,封南平王,从诲还向中原王朝和吴等国称臣,以博取岁赐,被诸国称为“高赖子”乾佑、广顺、显德贞懿王高保融948291341高从诲第三子后周时,封以为南平王建隆赠侍中高保勖96037339高从诲第十子保融卒,宋太祖封以为节度使,死后,宋赠官侍中建隆赠侍中高继冲96220231高保融长子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乾佑世祖刘崇95157460沙陀人,后汉高祖刘知远同母弟刘知远建后汉,以刘崇为太原尹,北京留守,951年,郭威灭汉建周,刘崇占据河东十余州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北汉乾佑、天会睿宗刘钧954291543刘崇次子刘崇卒,嗣立,称辽主为父皇帝,辽主则称之为二皇帝天会少主刘继恩96812刘钧养子刘钧卒,无子故养子嗣位,居位六十余日,为供奉官侯霸荣所杀天会、广运英武帝刘继元96811刘钧养子,刘继恩同母异父弟继恩被害,宰相郭无为拥继元为帝,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攻太原,刘继元降,北汉亡,宋封继元为彭城公。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
04
公元902壬戌年
杨渥
-
03
公元907丁卯年
杨隆演
-
11
公元909己巳年
武义
03
公元919己卯年
杨溥
顺义
07
公元921辛巳年
乾贞
03
公元927丁亥年
太和
07
公元929己丑年
天祚
03
公元935乙未年
前蜀(903-925)
帝王
年号
年数
元年干支
王建
-
05
公元903癸亥年
武成
03
公元908戊辰年
永平
05
后蜀(933-965)
帝王
年号
年数
元年干支
孟知祥
-
01
公元933癸巳年
明德
01
公元934甲午年
孟昶
明德
04
公元934甲午年
广政
28
公元938戊戌年
南唐(937-975)
帝王
年号
年数
元年干支
李昇
升元
07
公元937丁酉年
李璟
保大
15
公元943癸卯年
中兴
01
公元958戊午年
交泰
01
公元958戊午年
李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01
王审知
-
17
公元909己巳年
王延翰
-
01
公元926丙戌年
王延钧
-
06
公元927丁亥年
龙启
02
公元933癸巳年
永和
01
公元935乙未年
王昶

五代年表

五代年表

无 无 世祖 睿宗
北汉
刘钧(954年—968年) 天会979年) 广运
使用时间 5年 3年 2个月 3年 7年 3年 4年 5年 4年 4个月 3年 9年 3年 1年 3年 3年
7年 7年 3年 16年 3年
9年 3年 7年 3年 7年 3年
7年 15年 2个月 3个月 3年 2年 3年 6年 8年 1个月 5年 1个月 3年 7年 3年 2年 6年 ? ? 2年 4个月 3年 6年 4年 3年 1年 3年 3年 7年 4年 6年 9年 3年 4年 3年
919年—924年 925年正月—十一月 934年四月—937年 938年—965年正月 924年三月—926年四月 926年四月—928年六月 928年六月—十二月 929年正月—六月 929年七月—930年正月 930年二月—933年 934年正月—四月 934年四月—936年十一月 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 944年七月—946年 947年 948年正月—十月 948年十一月—950年 951年—953年 954年—960年七月 960年八月—962年十月 962年十一月—963年五月 951年—954年十月 954年十一月—956年 957年—968年 968年 968年-974年 974年—979年五月
王延钧(926年—935年)
高祖
刘䶮(917年—942年) 白龙 大有 光天 应乾 乾和 大宝 天复
南汉
无 中宗 无
刘玢(942年—943年) 刘晟(943年—958年)
刘鋹(958年—971年)
高祖
前蜀
王建(907年—918年)
武成 通正 天汉 光天
前蜀
无 高祖 无
王衍(918年—925年)
乾德

中国历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五代十国

中国历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五代十国

中国历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五代十国中国历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61年)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丁卯年吴越武肃王钱镠—天佑四年—公元907年—丁卯年后梁太祖朱温—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戊辰年前蜀高祖王建—武成元年—公元908年—戊辰年吴越武肃王钱镠—天宝元年—公元908年—戊辰年后梁太祖朱温—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己巳年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庚午年后梁太祖朱温—开平五年—公元911年—辛未年后梁太祖朱温—乾化元年—公元911年—辛未年前蜀高祖王建—永平元年—公元911年—辛未年后梁太祖朱温—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壬申年后梁末帝朱友瑱—乾化三年—公元913年—癸酉年后梁郢王朱友珪—凤历元年—公元913年—癸酉年后梁末帝朱友瑱—乾化四年—公元914年—甲戌年后梁末帝朱友瑱—乾化五年—公元915年—乙亥年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元年—公元915年—乙亥年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丙子年辽太祖耶律亿—神册元年—公元916年—丙子年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公元916年—丙子年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三年—公元917年—丁丑年南汉高祖刘—乾亨元年—公元917年—丁丑年前蜀高祖王建—天汉元年—公元917年—丁丑年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四年—公元918年—戊寅年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五年—公元919年—己卯年前蜀后主王衍—乾德元年—公元919年—己卯年吴高祖杨隆演—武义元年—公元919年—己卯年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六年—公元920年—庚辰年后梁末帝朱友瑱—龙德元年—公元921年—辛巳年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七年—公元921年—辛巳年吴睿帝杨溥—顺义元年—公元921年—辛巳年吴睿帝杨溥—武义三年—公元921年—辛巳年后梁末帝朱友瑱—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壬午年辽太祖耶律亿—天赞元年—公元922年—壬午年后梁末帝朱友瑱—龙德三年—公元923年—癸未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癸未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甲申年吴越武肃王钱鏐—宝大元年—公元924年—甲申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乙酉年南汉高祖刘—白龙元年—公元925年—乙酉年前蜀后主王衍—咸康元年—公元925年—乙酉年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丙戌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四年—公元926年—丙戌年辽太祖耶律亿`—天显元年—公元926年—丙戌年吴越武肃王钱镠—宝正元年—公元926年—丙戌年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丁亥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天显二年—公元927年—丁亥年吴睿帝杨溥—乾贞元年—公元927年—丁亥年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戊子年南汉高祖刘—大有元年—公元928年—戊子年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己丑年吴睿帝杨溥—大和元年—公元929年—己丑年后唐明宗李嗣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庚寅年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五年—公元930年—庚寅年后唐明宗李嗣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辛卯年后唐明宗李嗣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壬辰年后唐明宗李嗣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癸巳年闽太宗王鏻—龙启元年—公元933年—癸巳年后蜀高祖孟知祥—明德元年—公元934年—甲午年后唐闵帝李从厚—应顺元年—公元934年—甲午年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元年—公元934年—甲午年后蜀后主孟昶—明德二年—公元935年—乙未年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二年—公元935年—乙未年闽太宗王鏻—永和元年—公元935年—乙未年吴睿帝杨溥—天祚元年—公元935年—乙未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公元936年—丙申年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三年—公元936年—丙申年闽康宗王昶—通文元年—公元936年—丙申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二年—公元937年—丁酉年南唐烈祖李昪—升元元年—公元937年—丁酉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三年—公元938年—戊戌年后蜀孟昶—广政元年—公元938年—戊戌年辽太宗耶律德光—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戊戌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己亥年闽景宗王曦—永隆元年—公元939年—己亥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庚子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六年—公元941年—辛丑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壬寅年南汉殇帝刘玢—光天元年—公元942年—壬寅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公元943年—癸卯年闽王延政—天德元年—公元943年—癸卯年南汉中宗刘晟—乾和元年—公元943年—癸卯年南汉中宗刘晟—应乾元年—公元943年—癸卯年南唐元宗李璟—保大元年—公元943年—癸卯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天福九年—公元944年—甲辰年后汉高祖刘知远—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丁未年辽世宗耶律阮—天禄元年—公元947年—丁未年后汉隐帝刘承佑—乾佑二年—公元949年—己酉年北汉世祖刘旻—乾佑四年—公元951年—辛亥年北汉世祖刘旻—乾佑元年—公元951年—辛亥年后周太祖郭威—广顺元年—公元951年—辛亥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元年—公元951年—辛亥年后周太祖郭威—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壬子年后周太祖郭威—广顺三年—公元953年—癸丑年后周太祖郭威—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甲寅年北汉睿宗刘钧—乾佑八年—公元955年—乙卯年北汉世祖刘旻—乾佑四年—公元955年—乙卯年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乙卯年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丙辰年北汉睿宗刘钧—天会元年—公元957年—丁巳年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丁巳年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戊午年南汉刘鋹—大宝元年—公元958年—戊午年南唐元宗李璟—交泰元年—公元958年—戊午年南唐元宗李璟—中兴元年—公元958年—戊午年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己未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庚申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八年—公元961年—辛酉年。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在各地的藩镇乘机做大做强。

而黄巢之乱以后的唐朝更是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 的局面。

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纷起抗敌,十国中的吴国与楚国得以建立。

秦宗权之乱直到唐昭宗时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

朱全忠、李克用与李茂贞这三派藩镇影响了唐朝后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更成为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的君主。

朱全忠(朱温)与李克用因故不合,双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镇,都斗争不断。

朱全忠(朱温)利用朝中的势力打压李克用,并且趁李克用与李茂贞等人抗衡之际威服河北各藩镇,并吞河中军、淄青军等节度使领地。

地盘的扩充使得朱全忠的势力远大于李克用。

而关中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虽然威胁唐廷,但因李克用与朱全忠(朱温)的干涉而失败。

888年唐昭宗继位后,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争权。

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幽禁,崔胤紧急召唤朱全忠(朱温)入援。

而韩全诲强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贞,朱全忠(朱温)于是率军围困凤翔。

隔年,凤翔军粮草耗尽,李茂贞只好杀宦官韩全诲等人,与朱全忠(朱温)和解。

朱全忠(朱温)趁机掌控朝中大权,还屠杀宦官数百人,派兵控制长安。

崔胤后悔不已,有意摆脱朱全忠(朱温)的威胁,暗中招募六军十二卫,被朱全忠(朱温)在长安的眼线所察觉。

904年朱全忠杀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同年8月弑唐昭宗,另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

朱全忠(朱温)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不久又杀之,唐朝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他改名朱晃(朱温),国号梁,史称后梁,他即后梁太祖,最后定都东都东京(今开封)。

五代十国梁晋对峙掌控中原与关中地区(除后梁未控制关中),但是没有像唐朝一样成为所有藩镇认可的共主,主要势力范围也不出华北地区,只能说是一个藩镇型的朝廷。

各地藩镇在唐朝灭亡后,初期有些政权依旧使用唐朝年号割据一方,有的奉五代为正朔,其他则是保境固守或称帝争天下。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表五代世系表:后梁(907——923)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1)后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晃(又名朱温)生卒:852——912.6 61岁在位:907.4——912.6年号:开平(907.4——911.4)乾化(911.5——912)被子朱友珪(次子)杀(2)后梁郢王朱友珪生卒:?——913.2 ?岁在位:912.6——913.2年号:凤历(913.1——913.2)自杀(3)后梁末帝朱友贞(朱友珪三弟)生卒:888——923.10 36岁在位:913.2——923.10年号:乾化(913.2——915.10)乾化(915.11——921.4)龙德(921.5——923.10)自杀后唐灭后梁后梁亡后唐(923——936)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1)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生卒:885——926.4 42岁在位:923.4——926.4年号:同光(923.4——926.4)国乱被射杀(2)后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嗣源(又名李亶)(兄)生卒:866——933.11 68岁在位:926.4——933.11年号:天成(926.4——929.1)长兴(930.2——933.11)(3)后唐闵帝李从厚(子)生卒:914——933.4 20岁在位:933.12——934.4年号:应顺(934.1——934.4)被废杀(4)后唐末帝李从珂(李从厚之弟)生卒:886——936.11(闰) 51岁在位:934.4——936.11(闰)年号:清泰(934.4——936.11[闰] 国亡自焚后晋灭后唐后唐亡后晋(936——946)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1)后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生卒:892——942.6 51岁在位:936.11——942.6年号:天福(936.11——942.6)(2)后晋出帝石重贵(侄)生卒:914——964 51岁在位:942.6——946.12年号:天福(942.6——944.6)开运(944.7——946.12)出降,为契丹所虏契丹灭后晋后晋亡后汉(947——950)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1)后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生卒:895——948.1 54岁在位:947.2——948.1年号:天福(947.2——947.12)乾祐(948)(2)后汉隐皇帝刘承祐(子)生卒:931——950 20岁在位:948.2——950.11年号:乾祐(949——950)被乱军所杀(3)后汉湘阴公刘赟(堂弟)生卒:?——951 ?岁在位:950.11——950.12年号:乾祐(950)被俘,于次年被杀后周灭后汉后汉亡后周(951——960)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1)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生卒:904——954.1 51岁在位:951.1——954.1 3年年号:广顺(951——953)显德(953)(2)后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侄,收为养子)生卒:921——959.6 39岁在位:954.1——959.6 5年年号:显德(955——959.6)(3)后周恭皇帝柴宗训(子)生卒:953——973 21岁在位:959.6——960.1 8个月年号:显德(959.6——960.1)禅位,被封郑王北宋灭后周后周亡十国世系表:吴(公元902——937年)都城:江都(今江苏扬州)(1)吴太祖武帝杨行密生卒:852——905.12 54岁在位:892——905.12 于902年3月建国(2)吴烈祖景帝杨渥(长子)生卒:886——908.5 23岁在位:905.12——908.5 年号:天祐(906——908)(3)吴高祖宣帝杨隆演(二弟)生卒:897——920.5 在位:908.5——920.5年号:天祐(909——919)武义(919——921)(4)吴睿帝杨溥(弟)生卒:901——938 38岁在位:920.5——937.10 年号:武义(921)顺义(921——927)乾贞(927——929)大和(929——935)天祚(935——937)废,于次年死南唐灭吴吴亡前蜀(公元903——925年)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1)前蜀高祖王建生卒:847——918.6 72岁在位:891——918.6于907年9月建国年号:天复(907)武成(908——910)永平(911——915)通正(916)天汉(917)光天(918)(2)前蜀后主王衍(少子)生卒:886——926.4 41岁在位:918.6——925.11年号:乾德(919——924)咸康(925)被废后唐灭前蜀前蜀亡楚(公元907——951年)都城:长沙(今湖南长沙)(1)楚武穆王马殷生卒:852——930 79岁在位:896——930.11于927年6月建国(2)楚衡阳王马希声(子)生卒:898——932.7 35岁在位:930.11——932.7 2年(3)楚文昭王马希范(弟)生卒:899——947.4 49岁在位:932.7——947.4 (4)楚废王马希广(弟)生卒:?——950.12 ?岁在位:947.4——950.12马希萼夺位,杀之(5)楚恭孝王马希萼(兄)生卒:?——951.11 ?岁在位:950.12——951.11马希崇夺位,杀之(6)楚王马希崇(弟)生卒:?岁在位:947.4——950.12降南唐南唐灭楚楚亡吴越(公元893——978年)都城:钱塘(今浙江杭州)(1)吴越武肃王钱镠生卒:852——932.3 81岁在位:893——932.3于907年5月建国年号:天祐(907)天宝(908——923)宝大(924——925)宝正(926——931)(2)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子)生卒:887——941.8 55岁在位:932.3——941.8 (3)吴越忠献王钱弘佐(子)生卒:928——947.6 20岁在位:941.9——947.6 (4)吴越忠逊王钱弘倧(弟)生卒:929——973 45岁在位:947.6 被废(5)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弟)生卒:929——988 60岁在位:947.6——978.8北宋灭吴越吴越亡闽(公元893——945年)都城:长乐(今福建福州)(1)闽太祖昭武王王审之生卒:862——925.12 64岁在位:907——925.12于909年4月建国(2)闽嗣王王延翰(子)生卒:?——926.12 ?岁在位:925.12——926.12 (3)闽惠宗王延钧(又名王璘)(弟)生卒:?——935.10 ?岁在位:926.12——935.10于933年称帝年号:龙启(933——934)永和(935)被杀(4)闽康宗王昶(子)生卒:?——939.7[闰] ?岁在位:935.10——939.7[闰] 年号:通文(936——939)被杀(5)闽景宗王延曦(叔)生卒:?——944.3 ?岁在位:939.7[闰]——943.2 年号:永隆(939——944)废,于次年被杀(6)闽殷德帝王延政(弟)年号:天德(943——945)南唐灭闽闽亡南汉(公元917——971年)都城:番禺(今广东广州)(1)南汉高祖刘龚生卒:889——942.4 54岁在位:911——942.4于917年7月建国年号:乾亨(917——925)白龙(925——928)大有(928——942)(2)南汉殇帝刘玢(子)生卒:920——943.3 44岁在位:942.4——943.3年号:光天(942——943)被杀(3)南汉中宗刘晟(弟)生卒:920——958.8 59岁在位:943.3——958.8年号:应乾(943)乾和(943——958)(4)南汉后主刘怅(子)生卒:943——980 38岁在位:958.8——971.2年号:大宝(958——971)降北宋灭南汉南汉亡荆南(公元924——963年)都城:荆州(今湖北江陵)(1)荆南武信王高季兴生卒:858——928.12 71岁在位:907——928.12于924年3月建国(2)荆南文献王高从诲(子)生卒:891——948.10 21岁在位:928.12——948.10(3)荆南贞懿王高保融(子)生卒:920——960.8 41岁在位:948.11——960.8(4)荆南王高保勖(弟)生卒:924——962.11 39岁在位:960.8——962.11(5)荆南高继冲(侄)降北宋灭南汉南汉亡后蜀(公元925——965年)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1)后蜀高祖孟知祥生卒:874——934.7 72岁在位:925——934.7 9年于934年1月建国年号:明德(934)(2)后蜀后主孟昶(子)生卒:919——965 47岁在位:934.7——965.1 31年年号:明德(935——937)广政(938——965)降北宋北宋灭后蜀后蜀亡南唐(公元903——925年)都城:江都(今江苏南京)(1)南唐烈祖李昪生卒:888——943.3 56岁在位:937.10——943.3 6年年号:升元(937——943)(2)南唐元宗李璟(子)生卒:916——961.7 46岁在位:943.3——961.7 18年年号:保大(943——957)中兴(958)交泰(958)958年,南唐主去帝号、年号,称国主(3)南唐后主李煜(子)生卒:937——978 46岁在位:961.7——975.11 15年降北宋,后被宋太宗毒杀北宋灭南唐南唐亡北汉(公元951——979年)都城:太原(今山西太原)(1)北汉世祖刘崇(又名刘旻)生卒:895——954.11 60岁在位:951.1——954.11 4年年号:乾祐(951——954)(2)北汉睿宗孝和帝刘钧(子)生卒:926——968.7 43岁在位:954.11——968.7 14年年号:乾祐(955——956)天会(957——968)(3)北汉少主刘(薛)继恩(养子)生卒:935——968.9 34岁在位:968.7——968.9 2个月被刺杀(4)北汉英武帝刘(何)继元(弟)生卒:?——约992 ?岁在位:968.9——979.5 11年年号:天会(969——973)广运(974——979)降北宋北宋灭北汉北汉亡。

五代十国君主年号

五代十国君主年号
高继冲(在位:962年—963年)
建隆
962年十一月—963年五月
2年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三年—四年)
北汉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刘旻(在位:951年—954年)
乾祐
951年—954年十月
4年
用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四年—七年)
刘钧(在位:954年—968年)
乾祐
954年十一月—956年
3年
用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七年—九年)
4年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应顺
934年正月—四月
4个月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清泰
934年四月—936年十一月
3年
用后唐末帝李从珂年号
天福
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
9年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
开运
944年七月—946年
3年
用后晋出帝石重贵年号
天福
947年
1年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十二年)
乾祐
948年正月—十月
杨行密(在位:902年—905年)
天复
902年三月—904年
3年
用唐昭宗年号(二年到四年)
天祐
904年—919年
16年
用唐昭宗年号。二年十一月南吴烈宗杨渥即位沿用,五年五月南吴高祖杨隆演即位沿用
杨隆演(在位:919年—920年)
武义
919年四月—921年正月
3年
或作颁义。二年五月南吴睿帝杨溥即位沿用
太平兴国
976年十二月—978年五月
3年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马殷(在位:907年—930年)

6 五代十国年表

6 五代十国年表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919年 920年 921年 922年 923年 924年 925年 926年 927年 928年 929年 930年 931年 932年 933年 934年 935年 936年 937年 938年 939年 940年 941年 942年 943年 944年 945年 946年 947年 948年 949年 950年 951年 南唐灭南楚 南唐灭闽 南唐代南吴 后唐灭前蜀
南汉
帝王 年号 天祐元年 2年 3年 开平元年 2年 3年 4年 乾化元年 2年 3年 4年 贞明元年 2年 乾亨元年 2年 渤海王 荆南节度使 国号
南平
南平王
5年 6年 龙德元年 2年 同光元年 2年 嗣主 王延翰 3年 天成元年 2年 3年 4年 太宗 王延钧 长兴元年 2年 3年 龙启元年 2年 永和元年 康宗 王继鹏 通文元年 2年 3年 永隆元年 2年 景宗 王延羲 3年 4年 5年 和帝 朱文进 世宗 王延政 6年 天德3年 汉 殇帝 刘玢 高祖 刘䶮
太祖 赵匡胤
5年 开宝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太平兴国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雍熙元年 江南国主 后主 李煜
太宗 赵光义
985年 986年 987年 988年 989年 990年 991年 992年 993年 994年 995年 996年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太宗 赵光义
公元 888年 889年 890年 891年 892年 893年 894年 895年 896年 897年 898年 899年 900年 901年 902年 903年 904年 905年 906年 907年 908年 909年 910年 911年 912年 913年 914年 915年 916年 917年 918年

五代十国编年史

五代十国编年史

五代十国编年史五代十国(907年-960年)1、后梁政权时期:(公元907~923年)后梁太祖朱晃执政时期:公元907年:丁卯,开平元年,吴越钱鏐天祐四年,吴杨渥天祐四年,前蜀王建天复七年,楚马殷立,南汉刘隐立,闽王审知立,南平高季兴立,契丹可汗耶律·阿保机元年公元908年:戊辰,开平二年,吴越钱鏐天宝元年,前蜀王王建武成元年公元909年:己巳,开平三年,吴杨隆演天祐六年公元910年:庚午,开平四年公元911年:辛未,开平五年(乾化元年),前蜀王建永平元年公元912年:壬申,乾化二年公元913年:癸酉,乾化三年后梁末帝朱友瑱执政时期:公元913年:癸酉,乾化三年公元914年:甲戌,乾化四年公元915年:乙亥,乾化五年(贞明元年)公元916年:丙子,贞明二年,契丹大圣大明天皇帝耶律·阿保机神册元年,前蜀王建通正元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并建立辽国公元917年:丁丑,贞明三年,前蜀王建天汉元年,南汉刘龚乾亨元年公元918年:戊寅,贞明四年,前蜀王建光天元年公元919年:己卯,贞明五年,前蜀王衍乾德元年,吴杨隆演武义元年公元920年:庚辰,贞明六年公元921年:辛巳,贞明七年,龙德元年,吴越钱鏐?龙德元年,吴杨溥武义三年吴杨溥顺义元年公元922年:壬午,龙德二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赞元年公元923年:癸未,龙德三年,后梁政权灭亡。

2、后唐政权时期:(公元923~936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执政时期:公元923年:癸未,同光元年,后梁末帝朱友瑱龙德三年公元924年:甲申,同光二年,吴越钱鏐宝大元年公元925年:乙酉,同光三年,前蜀王衍咸康元年,南汉刘龚白龙元年,闽王延翰立,后蜀孟知祥立公元926年:丙戌,同光四年后唐明宗李嗣源(李亶)执政时期:公元926年:丙戌,同光四年(天成元年),吴越钱鏐宝正元年,闽王延翰天成元年,契丹耶律·阿保机天显元年公元927年:丁亥,天成二年,契丹耶律·德光天显二年,闽王延钧立,吴杨溥乾贞元年公元928年:戊子,天成三年,南平高从诲立,南汉刘龚大有元年公元929年:己丑,天成四年,吴杨溥大和元年公元930年:庚寅,天成五年,长兴元年,楚马希声立公元931年:辛卯,长兴二年公元932年:壬辰,长兴三年,吴越钱元衿立,楚马希范立公元933年:癸巳,长兴四年,闽王延钧?龙启元年后唐闵帝李从厚执政时期:公元934年:甲午,应顺元年,后蜀孟知祥明德元年后唐末帝李从珂执政时期:公元934年:甲午,清泰元年,应顺元年,后蜀孟知祥明德元年公元935年:乙未,清泰二年,后蜀孟昶明德二年,吴杨溥天祚元年,闽王延钧永和元年公元936年:丙申,清泰三年,闽王昶通文元年,后唐灭亡。

五代十国、宋年表

五代十国、宋年表

铁 木 真
1223年
李德旺
1226年 1227年李睍灭亡
神 宗 段 智 祥
金哀宗完颜守绪
1227年 拖雷摄政 1229年
1234年灭亡



1241年

窝 阔 台
1238年
宋理宗赵昀
窝阔台妻摄政“国家混乱”
1246年 贵由 1248年
段 祥 兴
贵由妻摄政“国家混乱”,另立大汗
1251年 1251年
段兴智
段 素 英


宋真宗赵恒

1009年

段 素 廉

1022年 1022年
段素隆
1026年
宋仁宗赵祯
1031年
段 素 真
1038年10月称帝
1041年
西夏
李元昊
段素兴
1044年
辽兴宗耶律宗真
1048年
宋仁宗赵祯 夏 毅 宗 李 谅 祚
1063年
1055年
兴 宗 段 思 廉
宋英宗赵曙
1067年 1067年
辽 道 宗 耶 律 洪
1075年
宋神宗赵顼
夏 惠 宗 李 秉 常
段廉义
1080年 段寿辉
1085年 1086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基 宋哲宗赵煦
段 正 明
1094年 高升泰 1096年
1100年 1101年
中 宗 段 正 淳

天祚帝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1119 1120 1121 1122 1123 1124 1125 1126 1127 1128 1129 1130 1131 1132 1133 1134 1135 1136 1137 1138 1139 1140 1141 1142 1143 1144 1145 1146 1147 1148 1149 1150 1151 1152 1153 1154 1155 1156 1157 1158 1159 1160 1161 1162 1163 1164 1165 1166 1167 1168 1169 1170 1171 1172 1173 1174 1175 1176 1177 1178 1179 1180 1181 1182 1183 1184 1185 1186 1187 1188 1189 1190 1191 1192 1193 1194 1195 1196 1197 1198 1199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五代十国朝代更替表

五代十国朝代更替表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朝代更替表唐(618—907)【李渊·长安】↓┌—————————————————————————————┐↓│五代(907—960)十国(891—979)│││┌————┬——————————┬————┬————┬————┬————┐↓││││││││后梁前蜀│吴│吴越│││(907—923)(891—925)│(892—937)│(893—978)│││【朱温·汴州】【王建·成都】│【杨行密·广陵】│【钱镠·杭州】│││││││││││││││││││││↓││││││││后唐│闽│楚││││(923—936)←————┤(893—945)│(896—951)││││【李存勖·洛阳】│【王审知·长乐】│【马殷·长沙】│││││││││││││││││││││││││↓│││││后晋│└——→南唐←——┘│南汉││(936—946)—→契丹│(937—975)│(905—971)││【石敬瑭·汴州】│【徐知诰·金陵】│【刘岩·兴王】││││││││││││││││↓││││││后汉后蜀│┌———————┘│南平│(947—950)(925—965)│││(907—963)│【刘知远·汴州】【孟知祥·成都】││┌—————————┘【高季兴·江陵】│││││││││││││││↓││↓│││后周└————————→↓—┼—↓←—————————————┘北汉(950—960)————————————————┴→┼←┴—————————————————(951—979)【郭威·汴州】↓【刘崇·太原】北宋(960—1127)【赵匡胤·开封】注:①“↓、↑、←、→”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五代(公元907年~960年)与十国(公元891年~979年)-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公元907年~960年)与十国(公元891年~979年)-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公元907年~960年)与⼗国(公元891年~979年)-唐朝灭亡到宋朝建⽴之间的历史时期五代⼗国(907年-960年 )这⼀称谓出⾃《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 )与⼗国(891年~979年 )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篡后周建⽴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国。

北宋建⽴后先后统⼀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

五代⼗国基本信息⽬录1基本简介2政权变更3割据简介4经济发展5军事6历代帝王7其他势⼒五代⼗国中⽂名称五代⼗国英⽂名称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简称五代所属洲亚洲⾸都开封、洛阳主要城市扬州、太原、⾦陵、成都、福州、⼴州政治体制君主制⼈⼝数量三千万(五代末)主要民族汉族、沙陀族、南⽅诸族主要宗教道教、佛教性质藩镇割据的延续北⽅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国北汉五代经历时间907-960年⼗国经历时间902年-979年后续国家北宋五代⼗国铠甲_图⽚_互动百五代⼗国图⽚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国,⼀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共五⼗三年。

实际上⼗国当中有六个在960年之后灭亡,北汉在最后,被灭时已是979年。

五代是中原上的五个王朝,先后与之并存的⼗国除北汉外都在秦岭—淮河以南。

其它并存的还有辽和西夏,但因为中国史书⼀般以汉族为中⼼,对其他民族政权常忽略。

五代⼗国是个⼤混乱⼤破坏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所以前⼈把五代称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汇总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汇总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表五代世系表:后梁(907——923)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1)后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晃(又名朱温)生卒:852——912.6 61岁在位:907.4——912.6年号:开平(907.4——911.4)乾化(911.5——912)被子朱友珪(次子)杀(2)后梁郢王朱友珪生卒:?——913.2 ?岁在位:912.6——913.2年号:凤历(913.1——913.2)自杀(3)后梁末帝朱友贞(朱友珪三弟)生卒:888——923.10 36岁在位:913.2——923.10年号:乾化(913.2——915.10)乾化(915.11——921.4)龙德(921.5——923.10)自杀后唐灭后梁后梁亡后唐(923——936)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1)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生卒:885——926.4 42岁在位:923.4——926.4年号:同光(923.4——926.4)国乱被射杀(2)后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嗣源(又名李亶)(兄)生卒:866——933.11 68岁在位:926.4——933.11年号:天成(926.4——929.1)长兴(930.2——933.11)(3)后唐闵帝李从厚(子)生卒:914——933.4 20岁在位:933.12——934.4年号:应顺(934.1——934.4)被废杀(4)后唐末帝李从珂(李从厚之弟)生卒:886——936.11(闰) 51岁在位:934.4——936.11(闰)年号:清泰(934.4——936.11[闰] 国亡自焚后晋灭后唐后唐亡后晋(936——946)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1)后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生卒:892——942.6 51岁在位:936.11——942.6年号:天福(936.11——942.6)(2)后晋出帝石重贵(侄)生卒:914——964 51岁在位:942.6——946.12年号:天福(942.6——944.6)开运(944.7——946.12)出降,为契丹所虏契丹灭后晋后晋亡后汉(947——950)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1)后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生卒:895——948.1 54岁在位:947.2——948.1年号:天福(947.2——947.12)乾祐(948)(2)后汉隐皇帝刘承祐(子)生卒:931——950 20岁在位:948.2——950.11年号:乾祐(949——950)被乱军所杀(3)后汉湘阴公刘赟(堂弟)生卒:?——951 ?岁在位:950.11——950.12年号:乾祐(950)被俘,于次年被杀后周灭后汉后汉亡后周(951——960)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1)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生卒:904——954.1 51岁在位:951.1——954.1 3年年号:广顺(951——953)显德(953)(2)后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侄,收为养子)生卒:921——959.6 39岁在位:954.1——959.6 5年年号:显德(955——959.6)(3)后周恭皇帝柴宗训(子)生卒:953——973 21岁在位:959.6——960.1 8个月年号:显德(959.6——960.1)禅位,被封郑王北宋灭后周后周亡十国世系表:吴(公元902——937年)都城:江都(今江苏扬州)(1)吴太祖武帝杨行密生卒:852——905.12 54岁在位:892——905.12 于902年3月建国(2)吴烈祖景帝杨渥(长子)生卒:886——908.5 23岁在位:905.12——908.5 年号:天祐(906——908)(3)吴高祖宣帝杨隆演(二弟)生卒:897——920.5 在位:908.5——920.5年号:天祐(909——919)武义(919——921)(4)吴睿帝杨溥(弟)生卒:901——938 38岁在位:920.5——937.10 年号:武义(921)顺义(921——927)乾贞(927——929)大和(929——935)天祚(935——937)废,于次年死南唐灭吴吴亡前蜀(公元903——925年)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1)前蜀高祖王建生卒:847——918.6 72岁在位:891——918.6于907年9月建国年号:天复(907)武成(908——910)永平(911——915)通正(916)天汉(917)光天(918)(2)前蜀后主王衍(少子)生卒:886——926.4 41岁在位:918.6——925.11年号:乾德(919——924)咸康(925)被废后唐灭前蜀前蜀亡楚(公元907——951年)都城:长沙(今湖南长沙)(1)楚武穆王马殷生卒:852——930 79岁在位:896——930.11于927年6月建国(2)楚衡阳王马希声(子)生卒:898——932.7 35岁在位:930.11——932.7 2年(3)楚文昭王马希范(弟)生卒:899——947.4 49岁在位:932.7——947.4 (4)楚废王马希广(弟)生卒:?——950.12 ?岁在位:947.4——950.12马希萼夺位,杀之(5)楚恭孝王马希萼(兄)生卒:?——951.11 ?岁在位:950.12——951.11马希崇夺位,杀之(6)楚王马希崇(弟)生卒:?岁在位:947.4——950.12降南唐南唐灭楚楚亡吴越(公元893——978年)都城:钱塘(今浙江杭州)(1)吴越武肃王钱镠生卒:852——932.3 81岁在位:893——932.3于907年5月建国年号:天祐(907)天宝(908——923)宝大(924——925)宝正(926——931)(2)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子)生卒:887——941.8 55岁在位:932.3——941.8 (3)吴越忠献王钱弘佐(子)生卒:928——947.6 20岁在位:941.9——947.6 (4)吴越忠逊王钱弘倧(弟)生卒:929——973 45岁在位:947.6 被废(5)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弟)生卒:929——988 60岁在位:947.6——978.8北宋灭吴越吴越亡闽(公元893——945年)都城:长乐(今福建福州)(1)闽太祖昭武王王审之生卒:862——925.12 64岁在位:907——925.12于909年4月建国(2)闽嗣王王延翰(子)生卒:?——926.12 ?岁在位:925.12——926.12 (3)闽惠宗王延钧(又名王璘)(弟)生卒:?——935.10 ?岁在位:926.12——935.10于933年称帝年号:龙启(933——934)永和(935)被杀(4)闽康宗王昶(子)生卒:?——939.7[闰] ?岁在位:935.10——939.7[闰] 年号:通文(936——939)被杀(5)闽景宗王延曦(叔)生卒:?——944.3 ?岁在位:939.7[闰]——943.2 年号:永隆(939——944)废,于次年被杀(6)闽殷德帝王延政(弟)年号:天德(943——945)南唐灭闽闽亡南汉(公元917——971年)都城:番禺(今广东广州)(1)南汉高祖刘龚生卒:889——942.4 54岁在位:911——942.4于917年7月建国年号:乾亨(917——925)白龙(925——928)大有(928——942)(2)南汉殇帝刘玢(子)生卒:920——943.3 44岁在位:942.4——943.3年号:光天(942——943)被杀(3)南汉中宗刘晟(弟)生卒:920——958.8 59岁在位:943.3——958.8年号:应乾(943)乾和(943——958)(4)南汉后主刘怅(子)生卒:943——980 38岁在位:958.8——971.2年号:大宝(958——971)降北宋灭南汉南汉亡荆南(公元924——963年)都城:荆州(今湖北江陵)(1)荆南武信王高季兴生卒:858——928.12 71岁在位:907——928.12于924年3月建国(2)荆南文献王高从诲(子)生卒:891——948.10 21岁在位:928.12——948.10(3)荆南贞懿王高保融(子)生卒:920——960.8 41岁在位:948.11——960.8(4)荆南王高保勖(弟)生卒:924——962.11 39岁在位:960.8——962.11(5)荆南高继冲(侄)降北宋灭南汉南汉亡后蜀(公元925——965年)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1)后蜀高祖孟知祥生卒:874——934.7 72岁在位:925——934.7 9年于934年1月建国年号:明德(934)(2)后蜀后主孟昶(子)生卒:919——965 47岁在位:934.7——965.1 31年年号:明德(935——937)广政(938——965)降北宋北宋灭后蜀后蜀亡南唐(公元903——925年)都城:江都(今江苏南京)(1)南唐烈祖李昪生卒:888——943.3 56岁在位:937.10——943.3 6年年号:升元(937——943)(2)南唐元宗李璟(子)生卒:916——961.7 46岁在位:943.3——961.7 18年年号:保大(943——957)中兴(958)交泰(958)958年,南唐主去帝号、年号,称国主(3)南唐后主李煜(子)生卒:937——978 46岁在位:961.7——975.11 15年降北宋,后被宋太宗毒杀北宋灭南唐南唐亡北汉(公元951——979年)都城:太原(今山西太原)(1)北汉世祖刘崇(又名刘旻)生卒:895——954.11 60岁在位:951.1——954.11 4年年号:乾祐(951——954)(2)北汉睿宗孝和帝刘钧(子)生卒:926——968.7 43岁在位:954.11——968.7 14年年号:乾祐(955——956)天会(957——968)(3)北汉少主刘(薛)继恩(养子)生卒:935——968.9 34岁在位:968.7——968.9 2个月被刺杀(4)北汉英武帝刘(何)继元(弟)生卒:?——约992 ?岁在位:968.9——979.5 11年年号:天会(969——973)广运(974——979)降北宋北宋灭北汉北汉亡。

五代十国简表

五代十国简表

五代十国简表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
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为15道,即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京畿道、
都畿道和黔中道。

[1]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室韦部(住在黑龙江上、中游和额尔古纳河两岸)遣使来唐。

以后,唐朝政府就在这个地区设置行政机构,任命室韦部首领为都督等官。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唐朝政府在粟末靺鞨地区(松花江上游)设置忽汗州(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南的东京城),任命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州都督,并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

此后,粟末靺鞨即专称渤海。

辖地包括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等流域,东边
直至大海。

开元十年(722年),唐朝政府封黑水靺鞨(住在黑江龙中下游地区)首领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刺史。

勃利州治所在乌苏里江口东岸的伯力(今苏联境内哈巴罗夫斯克)。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朝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军。

次年,又以其最大部落为黑水都督府,其余各部为隶属于都督府的州。

都督府辖地包括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北抵小海(今
鄂霍次克海),东临大海。

[2]唐武后长安二年(702年),唐朝政府设置安西部护府,辖地包括天山南路和帕米尔以西
地区。

[3]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政府设置北庭都护府,辖地包括天山北路和巴尔喀什湖以西至雷翥
海(今中亚咸海)的广阔地区。

唐玄宗天宝年间,在边境设十节度使。

五代十国纪年

五代十国纪年

928(戊子) 天成三年 乾贞二年 天成三年 大有元年 天成三年 宝正三年 天成三年 天成三年
929(己丑)
天成四年
大和元年
天成四年
大有二年
天成四年
宝正四年
天成四年
文献王 太和元年
长兴元年
930(庚寅) 长兴元年 大和二年 长兴元年 大有三年 衡阳王十 宝正五年 长兴元年 长兴元年
一月即位
931(辛卯) 长兴二年 大和三年 长兴二年 大有四年 长兴二年 宝正六年 长兴二年 长兴二年
975(乙亥)
开宝八年
是岁十二 月国亡
开宝九年
十一月太
976(丙子) 宗即位改
太平兴国
元年
977(丁丑)
太平兴国 二年
978(戊寅)
太平兴国 三年
979(己卯)
太平兴国 四年
大宝十四 年 是岁 春国亡
开宝四年 开宝四年
开宝五年 开宝五年 开宝六年 开宝六年 开宝七年 开宝七年 开宝八年 开宝八年
开宝九年 开宝九年 太平兴国 太平兴国 元年 元年

909(己巳) 开平三年 天佑六年 武成二年 开平三年 开平三年 天宝二年 开平三年
910(庚午) 开平四年 天佑七年 武成三年 开平四年 开平四年 天宝三年 开平四年
乾化元年 911(辛未) 乾化元年 天佑八年 永平元年 三月高祖 乾化元年 天宝四年 乾化元年
权知留后
912(壬申) 乾化二年 天佑九年 永平二年 乾化二年 乾化二年 天宝五年 乾化二年
大宝十二 年 大宝十三 年
乾德五年 乾德五年 开宝元年 开宝元年 开宝二年 开宝二年 开宝三年 开宝三年
天会十一 年 天会十二 年少帝七 月嗣位九 月遇弑 英武帝立 天会十三 年 天会十四 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907~960)
后梁
907年,太祖朱温(神武元圣孝皇帝)建立后梁,年号开平,建都河南开封。

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山西、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

开平三年(909年),后梁由开封迁都洛阳。

911年,改元乾化。

乾化二年,朱友珪即位,改元凤历。

913年,禁军兵变,末帝朱友贞称帝,复用年号乾化,自三年始。

915年,改元贞明。

921年,改元龙德。

923年,李存勖攻入开封,末帝自杀,后梁亡
后唐
923年,李存勖(光圣神闵孝皇帝)于魏州称帝,国号为唐,年号同光,同年十二月迁都洛阳。

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河北、陕西的大部及甘肃、安徽、宁夏、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并短期占有四川。

926年(同光四年),李嗣源(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占据汴州,李存勖被杀,改元天成。

930年,改元长兴。

933年,李嗣源死,李从厚(愍皇帝)继位。

934年,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叛乱,攻至洛阳称帝,废李从厚为鄂王。

李从厚逃至卫州,不久遇弑身亡。

同年,李从珂改元清泰。

936年,石敬瑭攻进洛阳,李从珂自焚而亡,后唐灭亡。

后晋
936年,石敬瑭(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建立后晋,年号天福,建都开封。

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

942年,石敬瑭死,石重贵(出帝)继位,沿用天福年号。

944年,改年号开运。

947年,后晋为契丹军队所灭。

后汉
947年,刘知远太原称帝,不改国号,沿用天福年号。

948年,刘知远(睿文圣武昭肃孝帝)建立后汉,都开封,年号乾祐。

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

948年正月,刘知远死,刘承佑(隐帝)继位,继承年号乾祐。

950年,郭威发动兵变,叛军攻开封,刘承祐被杀,后汉亡。

后周
951年,郭威(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建立后周,都开封,年号广顺。

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安徽、江苏的大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及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的一部分。

954年,改元显德。

同年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睿武孝文皇帝)继位,沿用年号。

959年,柴荣病逝,时年七岁的柴宗训(恭皇帝)继位,沿用显德年号。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禅位,后周亡。

十国(891~979)
前蜀
907年,王建(神武圣文孝德明慧皇帝)建前蜀,建都成都,年号天复。

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

908年,改元武成。

911年,改元永平。

916年,改元通正。

917年,改元天汉。

918年,改元光天。

同年王建去世,王宗衍即位,改名王衍,年号乾德。

925年,改元咸康,同年为后唐所灭,王衍为李存勖所杀。

后蜀
934年,孟知祥(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建后蜀,定都成都,年号明德。

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

934年,孟知祥病逝,孟昶继位,沿用年号。

938年,改元广政。

965年,北宋攻蜀,孟昶投降,后蜀灭亡。


902年,唐封杨行密为吴王,逐渐形成割据政权,建都广陵(今江苏),使用唐朝纪年,年号天复。

盛时疆域约为今江西全省及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

905年,杨行密死,子杨渥继位,权力旁落。

908年,杨渥为张颢、徐温所杀,杨隆演继位,沿用唐朝年号天佑。

919年,杨隆演称吴国王,年号武义。


920年,杨隆演死,杨溥继位,次年改元顺义。

927年,杨溥称吴皇帝,改元乾贞。

929年,改元大和。

935年,改元天祚。

937年,吴帝杨溥让位于权臣徐知诰,吴亡。

南唐
937年(吴天祚三年),徐知诰废吴王杨溥,登上皇位,国号大齐,年号升元。

939年,徐知诰(光文肃武孝高皇帝)恢复李姓,改名为昪,改国号为唐,建都金陵,沿用年号。

盛时疆域三十五州,约为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等省的一部分。

943年,李昪去世,李璟继位,改元保大。

958年,改元中兴。

同年,两个月后,改元交泰。

同年,三个月后,改元显德(后周纪年)。

960年,随后周改元建隆。

961年,李煜继位。

963年,随北宋改元乾德。

968年,随北宋改元开宝。

976年,北宋攻南唐,李煜投降,南唐亡。

吴越
907年,钱镠(武肃王)建立吴越,建都杭州,使用后梁纪年。

盛时疆域十三州,约为今浙江全省、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

923年,使用后唐纪年。

932年,钱镠死,钱元瓘继位。

936年,使用后晋纪年。

941年,钱元瓘死,钱佐继位。

947年,使用后汉纪年。

钱佐死,钱倧继位。

948年,钱倧被废,钱弘俶继位。

951年,使用后周纪年。

960年,使用北宋纪年。

978年,钱弘俶纳土归宋,吴越亡。


909年,王审知(昭武孝皇帝)被后梁封闽王。

王潮、王审知共同建立闽,建都福州,使用后梁纪年。

盛时疆域有五州,约为今福建全省。

923年,使用后唐纪年。

925年,王审知死,王延翰继位。

926年,王延翰建闽称王,称臣于后唐。

927年,王延钧杀王延翰自立,使用后唐纪年。

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闽,建元龙启。

935年,改元永和,王延钧为王继鹏(王昶)所杀,沿用永和。

936年,改元通文。

939年,王延羲取代王昶,年号永隆。

944年,王延羲为部下所杀,朱文进继位,沿用年号。

945年,王延政复国,年号天德。

同年,卓岩明被李仁达扶持为帝,沿用年号,次年降吴越。

南唐同时攻闽,闽亡。


开平元年(907)后梁封马殷(武穆王)为楚王。

天成二年(927)后唐亦封他为楚国王。

马殷建都潭州(今长沙),沿用后唐年号。

盛时疆域二十余州,约为今湖南全省、广西东北部、贵州东部及广东西北角。

930年,马殷卒,马希声继位。

932年,马希声卒,马希范继位。

947年,马希范卒,马希广继位。

950年,马希广被马希萼所擒,马希萼继位。

951年,楚兵变,马希崇代替马希萼,同年南唐攻入长沙,楚亡。

南汉
917年(贞明三年),刘䶮称帝,建立大越政权,后改国号大汉,史称南汉,建都广州,年号乾亨、白龙、大有。

盛时疆域有六十州,约为今广东、广西两省及云南的一部分。

942年,刘䶮卒,刘玢继位,年号光天。

943年,刘晟杀刘玢继位,有应乾、乾和两个年号。

948年,刘晟攻楚,疆域扩大。

958年,刘晟卒,子刘鋹继位,年号大宝。

971年,宋攻占广州,刘鋹投降,南汉灭亡。

南平
924年,高季兴受封为南平王,都荆州(今江陵),用后唐年号。

疆域仅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约为今湖北省巴东县至湖南省岳阳市间长江两侧的狭长地带。

928年,用南吴年号。

同年,高季兴去世,高从诲继位。

929年,用南吴年号。

同年7月,用后唐年号。

936年,用后晋年号。

948年,用后汉年号。

948年,高从诲卒,高保融继位。

951年,用后周年号。

960年,高保勖继位,用北宋年号。

962年,高继冲继位,用北宋年号。

963年,高继冲归降北宋,南平灭亡。

北汉
951年,刘崇(神武皇帝)建立北汉,定都晋阳(今太原南),年号乾祐。

盛时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约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

954年,刘崇攻后周失败,病逝,刘承钧继位。

957年,改元天会。

968年,刘承钧去世,刘继恩继位,沿用年号。

同年刘继恩被杀,刘继元继位,改元广运。

979年,宋攻破太原,北汉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