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合集下载

地球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结构

(液态) (固态)
说明物质状态发生变化;在 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 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 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 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活动:结合地图册P14图分析地壳结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 动影响
地壳厚度不均;呈双层结构, 大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
圈层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 续面
地壳
分类
传播速度
特点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P 较 快 横波S 较 慢
固体、液体、气体 都随所通过
物质的性质
固体
而改变
2、圈层的划分: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软流层17
上地幔
地壳
2900
下地幔 地幔
外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核
内核
地 莫霍界面 地 壳
幔 外核
内核
古登堡 界面
圈层的划分: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地球的同心圈层结构
外部 大气圈
圈层 水 圈 ——生物圈
岩石圈
内部 地壳 地幔
圈层 地核
(软流层之上)
地壳和上地幔 顶部— 岩石圈
地壳
大陆地壳 29%
含:大陆:七大陆地 (大陆架,大陆坡)
大洋地壳(含:海沟、 上地幔 海盆、海岭等) 顶部
圈层名称
不连 续面
深度(km)
地壳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外核
地 内核 核
平均
莫霍界面 17km
古登堡 界面
约17-2900 km之间

地球的圈层结构(30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30张PPT)
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圈层。读图,完成10~12题。
① ③
蒸 腾



10.B 11.B 12.C解析:10.植物蒸腾水汽到大气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气圈;水资源会下渗到地下,故可知丙是岩石圈,乙是水圈,B 项正确。1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项错误。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 下径流等环节,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形成水循环。 据此可以得出,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B 项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 圈和岩石圈的上层,C 项错误。岩石圈是地球内部的圈层,D 项错误。12.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C 项正确。水圈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 且不断运动的,A 项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B 项错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包含岩石圈,D 项错误。
成5~7题。5.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A .① B.② C.③ D.④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① 与②交界处 B.②层内部C.② 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7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 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时波速急剧上升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图中的X 处 为 ( )A. 莫霍面 B. 古登堡面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内地核与外地核交界
解析:(1)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2)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位于上地幔,上地幔与 地壳的界面是莫霍面。该界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明显加快。该界面的地下深度陆地上 比海洋上大。答 案 : ( 1 )B (2)C

地球的圈层的结构(共29张PPT)

地球的圈层的结构(共29张PPT)

思考题
莫霍界面
地壳
1 请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地幔是固体,外核是液体
地幔
外核 古登堡界面
内核
2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
什么问题?
物质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识导航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一、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地核
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地 幔为界,厚度为3400多千 米。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 化,可以将地核分为外核 和内核两层。地核的温度 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深度 /km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地球的内部 圈层结构图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地壳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 是地球 表面一层薄薄的、 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它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 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 平均厚度为17千米。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特征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特征

影响因素: ① 主要与其对可见光的 吸收程度有关,即取决于矿物的 晶格类型和阳离子类型。 ② 矿物中的裂隙、包裹 体,及矿物的集合方式、颜色深 浅和表面风化程度。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3. 地壳 (2)矿物
②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D Nhomakorabea光泽矿物的光泽是指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 力。
一、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5. 磁场
地球周围的磁场也
称地磁场。 地磁场由基本磁场、 变化磁场和磁异常三 个部分组成。 磁偏角、磁倾角和磁 场强度是地球上某点 的地磁要素。
地磁场成因的自激发电机模式
一、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5. 弹塑性
地球具有弹性的证据:(1)地球内部能传播地震波;
(2)固体地球表面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可发生固体潮。 地球具有塑性的证据: (1)地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使地 球赤道半径加大;(2)岩石的塑性变形 影响地球弹性与塑性的重要因素:时间和温-压条件。
莫霍面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岩石圈
2. 地 球 内 部 圈 层 划 分 示 意 图
岩石圈 地
幔 上地幔
莫霍面 软流圈
上地幔 大洋地壳 地幔
外核 大陆地壳 内核
2.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示意图
大洋地壳 岩石圈 大陆地壳
莫洛霍维奇不连续面 低速带 (部分熔融)
上地幔
软流圈
软流圈和岩石圈的相对位置
依据晶体在三维空间的发育程度,晶体习性大致 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一向延长型: 晶体沿一个方向 特别发育,呈柱状、针状和纤维状等。 石英、 辉锑矿、角闪石等; (2)二向延展型: 晶体沿两个方向 相对更发育,呈板状、片状、鳞片状 和叶片状等。云母、长石等 (3)三向等长型: 晶体沿三个方向 发育大致相等,呈粒状或等轴状。黄铁矿、 石榴子石、磁铁矿 片 状 云 母

地球的圈层结构完整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完整版
随堂练习
D
*
4.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2.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B.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 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是开放的、均一的系统 D.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丽曼界面
横波
纵波
*
图2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下 地 幔
外 核
地壳
地幔
地核
内 核
上 地 幔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叫做岩石圈。
A
B
C
D
岩石圈=A+B
二、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
外部圈层
气体 悬浮物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随堂练习 D A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
A、地幔的厚度最大 B、地震波在地壳的传播速度比在地幔快 C、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 D、软流层紧贴于地壳以下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共46张PPT)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共46张PPT)

天然气 石油 地下水
地垒
地堑
华山
泰山 庐山
岩石风化:岩石老化、脱落
石蛋地貌
花岗岩球状风化
新疆的“魔 鬼城”
风 向 迎风坡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侧视)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俯视)
丹霞地貌
顶平、身陡、麓缓 明显的水平层理构造 是丹霞地貌的显著特征
丹霞地貌
远古的红色砂岩沉积 随地壳上升后经流水切割 形成丹霞地貌
岩浆岩
冷 却 凝 固 重 熔 再 生
岩浆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沉积岩
变质岩
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 衰变的能量
1 2
外力作用
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 射能和重力能
地壳运动
最缓慢,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表现 形式
岩浆活动
剧烈变化,但改变有限 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塑造地表
长江三峡
黄 土 高 原 千 沟 万 壑
喀斯特地貌
• 峰林、石林、溶洞、石钟乳、石笋、地下河 • 都是喀斯特地貌的显著特征
黄河三角洲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岩浆岩
• 只能由岩浆直接生成 • 如花岗岩(侵入岩)和玄武岩(喷出岩) • 侵入岩坚硬致密,喷出岩有气泡
沉积岩
• 外力作用生成,如石灰岩 • 有明显层理,可能含有化石
变质岩
• 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生成 • 如大理岩
②板块相撞挤压:
形成
山脉
A、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B、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巨大山脉 喜马拉雅山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纵波P传播速度快:从地壳约8千米/秒,向地幔缓慢 增加,到地下1000千米处较快增加,约12千米/秒,到 地下2900千米处达最大值约14千米/秒,后则迅速减缓 约8千米/秒,到地核处又缓慢增加到11千米/秒。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推知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震发生时: 纵波传播速度快,首先到达地面,人上下跳动 横波传播速度慢,稍后到达地面,人前倾后仰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 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地 人类海洋实水 际能够利冰用川水
问湖千球 上 的的淡泊克题淡水约的12水 储::大占学资量气海一水地生源的洋个0仅球,、.体3占表体%河重地面内,流5河球积含约0流和水
333/4 的水水为万地分球 之陆地总七千水储。。克水地地。下表量水水 的湖十生泊物水水
地核:外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内核可能是 铁镍核心——固态金属球
课堂练习
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 B
A.地壳的物质组成
B.地震波转播速度
C.地壳的物质结构
D.岩石圈的厚度
2、关于地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大洋地壳薄,均厚度约7km B.大陆地壳厚,均厚度约35km
C.地壳位于地表与莫霍面之间 D. 岩石圈只存在于地壳层

水圈


圈 层
地核

岩石圈

圈层理论:六大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根据地震波划分)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莫霍面
地核
地幔
古登堡面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莫霍 壳
面 地
地 核

古登堡 面

必修一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_图文

必修一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_图文

地核
里三圈,外三圈,中间夹着岩石圈。
大气圈 外部 圈层 水 圈
生物圈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
横波先到达地面
2. 岩浆可能发源于( B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大气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① ②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利用可控震源人工激发地震波是进行石油 勘探的一种主要方式。我国塔里木、胜利 油田等均是用此方法找到的。下图所示四 幅地震波模拟示意图中表示地底储有石油 的是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
2900
地壳 地幔
莫霍界面
地核
古登堡界面
2.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速度{千米/秒) 33
2900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1)地壳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养闺女贴给那家美
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
界面 霍 莫 地幔
厚 度
大陆地壳:33千米 大洋地壳:6千米
平均地壳:17千米
地壳厚度差异:
1、大陆厚,大洋薄——海陆差异
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过450km;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
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和横波
上下颠簸
左右颠簸
地震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有什么感觉?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2张PPT)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2张PPT)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2、在莫霍界面以下(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


古登堡界面:地下

约2900千米处,纵
波的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不连续面附近波速变化特点及说明的问题
速度(千
米/秒3)3
2900
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
P21思考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所通过物质状态(组成和密度) 可能发生了变化。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 什么?
阅读课文P21第一、二、三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分为几类?它们各自的传播特点? 3、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准确说
出什么叫做不连续面? 4、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在它们附近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有什么明显变化? 5、在不连续面附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地幔物质是固态(P波和S波都能传 播);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液体或 气体,因为在古登堡界面附近横波完 全消失,说明横波不能继续传播,而 纵波虽然波速忽然下降,但仍可以继 续向下传播。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地下深度
地下(大陆部分 )33千米处
古登堡界面 地下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特点 该界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在该界面附近,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1.2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1.2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

这几层结构的状态分别为:蛋壳——固态;蛋白——固态; 蛋黄——液态。
阅读下列资料,了解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
资料一
古代中国人认为地下有十八层地狱;有的古代哲学家认 为地球内部充满了水,在上古时期暴发造成了大洪水的灾难。
资料二
近代,人们发现在矿井中越往深处温度越高,根据这种 温度增加的速度来计算,地心的温度应高达10万摄氏度,在 这样的高温下,任何物质都会变为气态,于是形成
煮得半熟的鸡蛋由外向内的结构为蛋壳、蛋白和蛋黄,鸡蛋的结构呈现的是一种圈层结构。
这几层结构的状态分别为:蛋壳——固态; 古代中国人认为地下有十八层地狱;
2 900km
经现代探测仪器的测算,地球内部的温度增长速度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由此,人们推算出地核中心的温度约为5 000℃。
可以随着通过物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氧化碳(CO2)0.
氮(78N%2)销(售7N8额2%), 氮,
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及其按体积所占的百分比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 圈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它包 括地表水(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 水等。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
认识圈层结构
如果把地球比作鸡蛋, 那么地壳相当于蛋壳, 地幔相当于蛋白, 地核相当于蛋黄。
蛋壳 蛋白 蛋黄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面 古登堡面
鸡蛋示意
地球圈层结构示意
煮得半熟的鸡蛋由外向内的结构为蛋壳、蛋白和蛋黄,鸡蛋
的结构呈现的是一种圈层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地球圈层结构图
意图/方 法/操作
教师活动
讲/操作)
学生活动
引入
板书
启发
讲解
启发
承转
提问
引导
启发
讲解
读图
分析
提问
读图
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 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层的,分 几层呢? 板:“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鸡蛋可以剥开看看有几层,那 么地球咱们可以剥开看吗?
既然不可以,那我们怎么知道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呢
明确: 我们了解地理圈层的结构主 要是通过地震波的方式 两种波的速度一样吗 大家把一个小石子丢进水里, 会发生什么情况 这时如果上面有一个软木塞, 会不会随着波纹向外扩散
学生看图,介绍,提问:
1.图中哪一种波比较快?
2.两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
了什么变化?
3.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 连续面呢?找出它们所处的 位置。
既然如此,你能对地球内部进 行分层吗?
三层
不可以 地球不能 剥开
地震波、钻 探岩芯、火 山喷发物
什么是地
震波
以石头入水 处为中心有 波纹向外扩 展
会/不会
看图
思考
读图观
察、思考
学生尝 试自己划 分地球内 部圈层
师:咱们的地球也像一个蛋, 是不是也和鸡蛋一样可以分层 吗?怎么知道?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怎么样知 道地球圈层?
结合课本可能得出
师: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 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 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 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2)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 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 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 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 度发生变化界面。其实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3千米处和2900 千米处
33千米处—莫霍界面;地 下2900千米处-古登堡界面。
启发
讲解
展示“地球圈层结构图”(3)
边看图边讲解
看图、理解
地壳 地幔:上、下地幔 地核:内、外核
(1)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的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 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 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这个 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这样,水波 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 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
师:木塞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 从原来位置移走
被石击起的波慢慢向外散去
这与地震波相似(1)
1.纵波。这也是为什么地震时 人们先感觉到上下抖动,再左 右摇摆的原因了
2.两波都在大约33千米处突然 变快,到大约2900千米处发生 转折,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 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 化。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气 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2) 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 不连续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