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的人格理论ppt课件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第三节 理论应用
心理治疗
• 治疗分为四个阶段 – 正式的初期晤谈 – 侦察阶段: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试着熟 识病人的情况 – 详细的探问: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试着去 了解病人 – 结束阶段: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强化病 人所获得的各种收获(gains)。
第四节 对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的评价
四、自我系统
自我动能也称自我系统,指以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 我”自我成分(good-me)、坏 我(bad me)自我成分、非我(not me)成分。 人格意象(自我系统)最早形成于母亲或抚养者的关系,是在母亲的赞许 或责备的人际互动与交往中逐渐塑造形成的。 受赞许的行为被自我接受,从而形成“好我”自我成分。这主要与安全感 有关的行为,换句话说其中不带有焦虑感;受责备的行为被自我接受而形 成“坏我”的自我成分。换句话说“坏我”的人格意象反映的是人们不愿 想起的、不受赞扬的那些经历,这些行为能引起焦虑。 第三种自我人格意象是非我,它代表了自我中我们感到害怕的方面,我们 把它们与自我体系割裂开来,将其保留在我们的无意识中。 按照沙利文的观点,人们只有在睡着或精神分裂的时候,才意识到并体验 到非我的人格化。
一、理论贡献
他有两大贡献: ①认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由于患者的童年人际关系的失 调,产生了严重的焦虑,从而导致经验组织的分裂; ②提出了自我系统概念,主张人生来就有追求满足和 安全的需要,在人际关系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人格模 式。在他的理论中,包括了机能主义、新行为主义和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 折衷主义思想的典型倾向。
1902~1994
人格理论 社会文化学派 ppt课件
自我人格化:好我+坏我 他人人格化:好他+坏他(好母亲、坏母亲) 观念人格化:拟人化人格
5 人格发展阶段
遗传、成熟、早期经验重要
人际关系更重要
人格可塑性
沙利文的发展阶段一览表
阶段
年龄 重要他人
人际过程
制度与基本人格结构
制度是人们彼此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相互作 用的固有模式。
基本人格结构:生活在某一特定社会的每个 人都共同具有的有效适应工具,是同一文化 中的人所具有的共同人格特征。
初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塑造基础 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
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
初级制度
模式化的 养育方式
(二)动力观 Dynamisms
---
典型的行为模式。它可能与身体某
特定部位或紧张有关。
A.Malevolent(恶意、狠毒)---邪恶 或恨的非连结性动力。这是一种生 活于敌人之间的感情。那些变得狠 毒的儿童,他们很难给予和接受温 柔与亲密。
B.亲密---两个相同地位的人之间的亲密 关系之连结性动力。狠毒阻碍了健康的 人格发展,亲密则促进发展并减少焦虑 和寂寞。
二、重要的建构概念
(一)紧张 (Tensions): Sullivan视人格为一个能量的系统,能 量不是以紧张的状态呈现(行动的潜能) 就是以行动外化的方式呈现(能量的转 换)。
1.将紧张分为需求(needs)和 焦虑(anxiety):
a.需求 ---与个人一般的幸福感有 关或与特殊部位,如嘴或性器的满 足有关。这些一般性的需求可以是 生理上的,如食物、氧气;也可以 是人际的,如温柔与亲密。
《人格心理学》PPT课件
2022/1/23
28
第二十八页,共二百六十八页。
影响 精神分析的观念 (yǐngxiǎng)
莱布尼兹的单子的无意识、
赫尔巴特的意识无意识心理学 :把心理生活看作 是在各种竞相进入意识的观念之间的一种竞争 .
J.沙可在应用催眠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一 个脱离意识的心理王国;
1、自我调节提供参考(cānkǎo) A(agreeable)型个体的特征是温和、忠诚、
充满爱心,他们一般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C(conscientious)型个体的特征是有效能, 有能力,工作努力,他们常常会在工作中感 到自己的能力,体验到完成感、实现感。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1.社会关系2.经 济状况。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 。
P
2022/1/23
0.57
0.43
0.08
0.001 18
第十八页,共二百六十八页。
表2 京港两地传统人格的平均 数差异 比较表 (chāyì)
传统人格 遵从权威 孝敬长辈 安分守成 宿命自保 男性优
越(yōuyuè)
北京 60.00 12.42 16.98 9.84 10.77 9.99
香港 61.62 12.25 16.43 10.43 12.45 10.06 t -1.05 0.40 1.30 -1.58 -3.80** -0.13 P 0.29 0.69 0.19 0.12 0.00 0.90
3.健康状况
2022/1/23
26
第二十六页,共二百六十八页。
2、教育 学生 (jiàoyù)
引发交往危机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我欣赏、盛气凌人
沙利文的人际理论SullivansInterpersonalTheory
沙利文的人際理論(Sullivan、s Interpersonal Theory)沙利文(Sullivan Hany Stack 1 8 9 2 〜1 9 4 9 )是美國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中社會學派的代表人之一。
其人格理論又稱人際理論,集中表現在他的著作”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一書中,這本書是沙利文死後,由佩里等人編輯,紐約諾頓出版公司於1953年出版,這本著作的中心內容是把精神病學概述為人際關係的科學,強調人的社會本質,認為人格、精神病、診斷和治療等都可以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解釋和處理。
在沙利文的人際理論中,曾先後提出四個關鍵性概念:(1) 人類本質的社會性一這種社會表現為人際關係,因此可以用人際關係術語界定精神病、人格、診斷和治療等概念。
⑵焦慮一它在人格形成和人格障礙中起決定性作用。
(3) 操作一在人際領域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實際上是一種操作,人際操作如何,即可導致人格障礙和精神病,也可治療人格障礙和精神病。
(4) 發展序列一這種發展序列表現在人格上,指人格發展的階段性。
(一) 人類本質的社會性:一個人出生後,就生活在一個復雜,變動的人際關係之中,這種人際關係就是他的社會性。
人的人格是社會的產物,只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存在。
單單研究個人而不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就無法確定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問題,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嚮是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原因。
在1925年,沙利文在馬利蘭州的西帕德布拉特醫院開闢了專門病室,治療一些男性少年的嚴重精神分裂症。
沙利文反對當時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看法,認為這種病是遺傳的或認為是一種自戀狀態。
沙利文根據患者動機的探討,認為精神分裂症主要由于患者童年的人際關係的破壞,產生思想怪癖或象徵化行為在想象占有自己和他人,導致患者思維,情感,活動的歪曲和經驗組織的分裂。
沙利文把精神分裂症的起因一直追溯到幼兒與一個壞母親之間的關係,也即兒童在冷漠無情,過度指斥,無理要求的母親生活之後,便會對建立其他人際關係充滿焦慮、戒備和懷疑。
沙利文的人际理论SullivansInterpersonalTheory
沙利文的人際理論(Sullivan、s Interpersonal Theory)沙利文( Sullivan Hany Stack 1 8 9 2 ~ 1 9 4 9 )是美國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中社會學派的代表人之一。
其人格理論又稱人際理論,集中表現在他的著作〝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一書中,這本書是沙利文死後,由佩里等人編輯,紐約諾頓出版公司於1953年出版,這本著作的中心內容是把精神病學概述為人際關係的科學,強調人的社會本質,認為人格、精神病、診斷和治療等都可以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解釋和處理。
在沙利文的人際理論中,曾先後提出四個關鍵性概念:(1)人類本質的社會性—這種社會表現為人際關係,因此可以用人際關係術語界定精神病、人格、診斷和治療等概念。
(2)焦慮—它在人格形成和人格障礙中起決定性作用。
(3) 操作—在人際領域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實際上是一種操作,人際操作如何,即可導致人格障礙和精神病,也可治療人格障礙和精神病。
(4) 發展序列—這種發展序列表現在人格上,指人格發展的階段性。
(一)人類本質的社會性:一個人出生後,就生活在一個復雜,變動的人際關係之中,這種人際關係就是他的社會性。
人的人格是社會的產物,只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存在。
單單研究個人而不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就無法確定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問題,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嚮是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原因。
在1925年,沙利文在馬利蘭州的西帕德布拉特醫院開闢了專門病室,治療一些男性少年的嚴重精神分裂症。
沙利文反對當時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看法,認為這種病是遺傳的或認為是一種自戀狀態。
沙利文根據患者動機的探討,認為精神分裂症主要由于患者童年的人際關係的破壞,產生思想怪癖或象徵化行為在想象占有自己和他人,導致患者思維,情感,活動的歪曲和經驗組織的分裂。
沙利文把精神分裂症的起因一直追溯到幼兒與一個壞母親之間的關係,也即兒童在冷漠無情,過度指斥,無理要求的母親生活之後,便會對建立其他人際關係充滿焦慮、戒備和懷疑。
沙利文 弗洛姆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徐晓艳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应用心理学
艾里克·弗洛姆 艾里克 弗洛姆
Erich Fromm
(1900-1980) )
Erich Fromm •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1922年,22岁的弗洛姆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5年,加入国际精神分析协会 •1930年,在弗洛伊德主办的《意象》杂志上发表关于基督教义 的演变及宗教的社会——心理功能的精神分析的长篇论文 •1934年,随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一起离开纳粹,迁往纽约 并入美国籍,此后在多所大学任教,从事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 和实践活动。 •1980年八十寿辰前夕在瑞士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
Harry Stack Sullivan 原始的( 原始的(Prototaxic)经验模式 ) 婴儿的感觉经验是笼统的,不能将自己与外界区分开来, 不会使用语言,不能知觉时间 并列的( 并列的(Parataxic)经验模式 )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开始能够区分自己与外界,但对事 物因果关系的认识缺乏逻辑性;虽然能使用语言,但难以 用语言符号进行交往。 早期人类,现代精神病患者,皆属此类 综合的( 综合的(Syntxic)经验模式 ) 个人发展进入这个阶段就能够运用共同有效的语言符号进 行思考和交往,并能认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 可见,沙利十分重视语言符号和逻辑规则对人格发展的重 要意义。沙利文认为早期人类以及现代精神病患者的经验 就属于并列的模式。
Harry Stack Sullivan 人格发展阶段 : 沙利文根据人际关系的特点不同划分出六个发展阶段: 婴儿期(出生——语言能力的成熟) 儿童期(——寻求玩伴) 少年期(——亲近同性同伴) 前青春期(——生殖欲成熟) 青春初期(——情欲行为的模式化) 青春后期(——与特定异性建立稳定关系) 沙利文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论和早期 经验决定论,他虽然承认遗传和成熟以及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但他更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可塑 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人格塑造PPT课件
.
29
三、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
(五)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自我中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 障碍。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若 受到批评其反应是愤怒、羞愧或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 出来);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词,希望受到 别人的特别关注;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坚信 他关注的问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 所了解;渴望持久的关注和赞美;有很强的嫉妒心,缺乏同 情心;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对无限的权力、荣 誉、成功、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
13
6、和人争吵时总是先发制人,喜欢挑衅。 7、喜欢安静的环境。 8、善于和人交往。 9、羡慕那种善于克制自己感情的人。 10、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制度。 11、在多数情况下情绪是乐观的。 12、碰到陌生人觉得很拘束。 13、遇到令人气愤的事,能很好地克制自我。 14、做事总是有旺盛的精力。 15、遇到问题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16、在人群中从不觉得过分拘束。 17、情绪高昂时,觉得干什么都有趣;情绪低落时,又觉得什么都 没意思。 18、当注意力集中于一事物时,别的事很难使我分心。 19、理解问题总比别人快。 20、碰到危险情境,常有一种极度恐怖感。
独特性
整体性
稳定性
社会性
.
5
人格的特性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 行为是不相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 以观察到不同个性的大学生个体,他们各自 在能力、气质、性格和价值观等方面都不尽 相同。例如:有的人观察问题细致,有的人 思维表达力强,有的人富于想象力,有的人 善于操作等等。
.
6
人格的特性
1、心理活动倾向类型 2、A型性格和B型性格.Βιβλιοθήκη 20.21
人格心理学宣讲课件
1. 本能(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理能量的作用)
2. 来自生物体内部的一种固有趋力,决定与影响 着人的心身活动态势
• 本能的根源:个体的需要或冲动 • 本能的目的:内在和外在目的 • 本能的对象:本能行为为达到目的所利用的对象及
采取的手段
• 本能的动能:本能所具有的力度或强度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 情结控制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集体潜意识
❖ 集体潜意识处于个体人格的最低层
❖ 原型—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潜在性、可能性,原型 的集合构成集体潜意识,影响人的精神层面,带有民族烙印
❖ 人格面具:人格最外层,人在公共场所的外在表现
程(伯格) ❖ 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
生活的倾向和模式(珀文)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
一、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人格心理学是以心理学范型研究人格的学
科 ❖ 人格心理学是以心理学观点研究人格的结
构、动力、发展和适应的事实与规律的心 理学分支学科
(二)人格动力 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
(三)人格发展 个体自出生至老年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 现,随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
(四)人格适应 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的行为反
应。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
3. 2 追求卓越
每个人生来就有追求卓越的基本动机,包括由自卑感引发追求发展、成就、 满足和自我实现。
交互作用论
第六章 交互作用论
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环境的作用 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
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代表人物有马林诺夫斯基、包亚士,以及本 尼迪克特和米德等。
主张人格是由文化塑造的。 马林诺夫斯基 包亚士 本尼迪克特 米德
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D.K.1884 一1942)是一位对心理学深具影响的人类 学家。进行跨文化的研究,认为文化中 的家庭制度、家庭组织以及教养方式影 响儿童的人格发展。这种思想启发人们 重视文化对人格的作用。
本尼迪克特(Benedict,R.F.1887一1948)在 北美研究美国的印第安民俗和宗教。本尼迪克 特深信不是本能,而是文化塑造和改变着人格。 在其重要著作《文化模式》中,通过对原始部 落文化的人格类型的划分与描述,试图说明每 一种文化都可以归纳出一种与其文化相应的主 导性的人格类型 。
米德(Mead,M.1901—1978)的研究曾—度集 中于原始社会青春期的性心理与性行为,以检 验人格是如何被文化塑造的。她的专著《萨摩 亚人的成年》第一次为包亚士的文化决定论提 供了确凿而具体的论据。米德的研究启示我们 生物的因素并不是决定两性心理与行为差异的 决定性因素,相反,社会文化因素在更大程度 上决定着两性角色行为与人格类型。
在另一个方面,人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具有基本人 格结构的人能够创造和影响次级制度或适应性文化。 卡丁纳认为,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射作用产生神话、 宗教等次级制度。这里的投射作用指主体无意识地 将自己的过失或不能满足的欲望归咎于外部事物, 以便减轻内心焦虑的过程。投射是由挫折引起的, 而人格是通过对挫折的反应而形成起来的心理和行 为模式。人格的不同,在遇到挫折时的投射是不同 的,因而,通过不同的投射创造出不同的次级文化 制度,以便在想象中满足需要并缓解紧张。所以, 文化的次级制度是挫折经验的潜意识的派生物,是 人的愿望的曲折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焦虑是人际关系分裂的表现 当个体获取需要满足的方式受到重要的他人的 谴责,或者有可能受到重要他人谴责时,个体就会 产生焦虑。 重要他人是指那些通过反映性评价传递文化标准 的人,如父母、教师、警察。 那么,重要他人的否定性评价为什么会引起我们 的焦虑呢? 这就必须联系沙利文对发展的看法。他认为,发 展就是不断地从动物性的人向社会性的人转化的过 程。成长的个体担负有这样一个任务,那就是不断 地获得社会性,成为为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人。如 果受到重要他人的谴责,个体就会意识到,自己还 没有为社会所接受,还是个“不充分的人”,这时 就丧失了人际安全感,从而产生强烈的焦虑。
沙利文认为,在人际情境中,人所感受到的焦 虑强度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谴责者的重要性,这既指他人实际的重要程 度,也指在个体想象中的重要程度。谴责者越重要, 则个体的焦虑就越强烈。 二是谴责者态度的严厉性。 沙利文认为,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他只论 及轻度焦虑和严重焦虑。他认为,人际情境必然会 导致焦虑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产生 轻度焦虑。轻度焦虑具有社会化功能。在日常人际 情境中,焦虑促使个体根据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要求 调整自己的行为。严重焦虑只有婴儿和心理病态的 人才会感受到,它能使个体丧失记忆,忘却那些导 致严重焦虑的事件。大多数人都难于适应导致严重 焦虑的情境。
一、人是人情境中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沙利文借用了生物学的三个原理说明了这一点。 (1)共同生存原理,指生命离不开它所必需的生存环境,有 机体的生存有赖于同环境不停地进行能量交换。但沙利文指出, 人不同于植物和动物,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环境包括文化环境,而 文化是从属于人的抽象,人与文化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 系,所以,人的生存离不开人际关系。 (2)组织结构原理,是指生命体的静态构成和变异重组。这 是指人的身体构造适合于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共同生存。 (3)机能活动原理,指生命体在环境中的复杂反应。 根据以上三个原理,沙利文认为,不应该像弗洛伊德那样孤立 地研究人的心灵,而应该研究个体与必需的生存环境的关系,研 究人际关系。须特别指出的是,沙利文所说的人际关系既是个人 与真实的他人的关系,也是指个体与幻想的心象的关系,沙利文 以为,应该从际关系着手去探究焦虑和精神病的根源。
(2)选择性忽视。沙利文认为,焦虑促使个体学会控制 其注意,不去注意那些使自己失去安全感的经验和行 为。如小孩子遇到陌生人时,就会别过脸去。这一过 程就是选择性忽视。 沙利文强调,选择性忽视的对象既可以是现实中 引起焦虑的事物,也可以是自我系统中的“非我”。 选择性忽视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在于,从防御方面来说,它能避免伤害 自尊,使人免于焦虑;从非防御的方面来说,它能使 人专主于主要任务,避免分心。如瞄准时,选择性忽 视有助于射手准确瞄准目标。 其消极作用在于,有些焦虑的情境对我们成长有 益,但选择性忽视使人不能从中受益。选择性忽视与 升华不同,它是有意识的过程。选择性忽视并不能使 人真正摆脱焦虑情境,对自尊的威胁依然存在,并不 能从根本上解除焦虑。
沙利文认为,人有满足的需要和安全需要。 满足的需要包括躯体的需要和与他人进行 情绪性接触的需要。有些满足的需要是生来 就有的;而大部分满足的需要则是在发展过 程中逐渐出现的。 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逃避焦虑的需要,安 全需要主要是人际的、心理的、而非身体的、 个人的。这种需要受到文化的制约,与寻求 赞许和权利的需要有关。 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才能满足 自己的需要。 沙利文认为“婴儿的每一种需要,一开始 就是一种人际需要”。
三、“焦虑传递说” 儿童焦虑的最初来源是“抚养者表现出焦虑时, 就会引起婴儿的焦虑”。如果抚养者对我们充满爱 心和关怀,我们就会感到愉快;反之,如果抚养者 对我们漠不关心或严厉谴责,我们就会感到焦虑。 抚养者与婴儿之间存在着“移情联结”。移情就是 指在特定情境中,对他人情感的体验。如当孩子做 错事时,母亲就会责备他,孩子能从母亲的责备和 表情言行反应中,理解母亲此时此刻对他的态度, 这样,他就丧失了人际安全感,产生焦虑。没有移 情能力的人,不会产生焦虑。焦虑使人寝食难安、 使人难于同他人交流情感。
四、自我系统和防御动能 自我可分为 (1)好我:需要得到满足,又受到重要他人的赞扬; (2)坏我:需要得到满足,但受到重要他人的反对。 “好我”与“坏我”多处于意识层面。 (3)非我:既没有使需要得到满足,又受到重要他 人强烈谴责的行为和经验,多处于潜意识层面。 儿童渐渐认识到,自己的有些行为会使母亲焦虑,而 又有些行为则不会使母亲焦虑。基于这一发现,婴儿就 逐渐发展出一套复杂的过程,用以控制母亲的焦虑,并 进一步通过“移情联结”来控制自己的焦虑。
沙利文认为,自我系统主要采用升华、选择 性忽视、分裂和替代这四种自我防御动能来防止 焦虑的。
(1)升华。儿童总是在追求躯体需要的满足 和与他人进行情绪性接触需要的满足。但其满足 需要的方式有时会受到重要的他人,尤其是母亲 的谴责。儿童为了避免焦虑,就会改变满足的方 式,转而以重要的他人所赞许的方式满足自己的 需要。这样,既使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又防止了 焦虑。升华是个无意识过程,个体对此并不自知。
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其人
哈里· 斯塔克· 沙利文,美国精神病
医生和精神分析理论家、新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之一。祖籍为爱尔兰。1892年 2 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的诺威奇,1949年 1月14日卒于巴黎。1917年在芝加哥医学院 获医学博士。在进入精神病学界以前,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军医,其后在包括 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若干研究所服务。 他深受著名神经精神病学家W.A.怀特的影 响,致力于精神分裂症研究。他也是一位 医学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为了纪念 怀特,他后半生创设了怀特基金会,任华 盛顿精神病学校校长,以及《精神病学》 杂志编辑,以此促进他的人际关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