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 范例 抗美援越
援越抗美纪实录

援越抗美纪实录上个世纪中叶,在东西方冷战前沿阵地上,中国邻邦西南边陲越南,进行着一场全世界最激烈的战争。
1964年8月5日,美国扩大战争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北部湾事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美国发动的这场侵犯行径表示极大的愤慨。
北部湾事件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向世界发表了声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做事他,包括侵略。
美国对越南的侵犯,中国人民绝对不会坐视不管。
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中国正式出兵32万人神秘大军活跃在越南抗美救国的战场上。
党中央、中央军委跟龙桂林司令员讲:“跟同志们讲清楚,你们是两抗一顶的部队,你们是带着中国的使命到越南参战的,不穿军装、不戴领章帽徽,以农民面目出现。
你们还是兵嘛,是执行特殊任务去了。
”发兵一律不穿军装,没有军衔,不像越南军队;没有领章帽徽,全穿便衣,不像中国军队。
由于种种原因,这其中的奥妙就意味着最高军事机密,被久久的埋藏在决策者和参与者的心里。
这些士兵,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与世界头号强国展开了殊死搏杀,立下了赫赫战功,有力的支援了抗美救国战争,有数千名干部战士血洒疆场,被美国飞机炸死在越南国土上,他们永远长眠在越南青山绿水之间。
牺牲的老战友们,停战谈谈打打,打打谈谈。
断断续续,边谈边打这是美国惯用的手法。
最后美国定是以被中国打败而告终。
我们告诉你们特大好消息,一个是:1970年11月28日取得了援越抗美救国战争的全面胜利。
第二个是:同年12月2日毛主席向出国部队发出了立即回国的命令,可以分期分批回国。
咱们一支队是第二批回国的,于1970年12月27日正式回国。
这个消息对于出国军人来说是太高兴了,特别是在越南战场上奋战五年多的老兵来说更是喜出望外,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可以回国了。
在回国之前连队组织了扫墓工作,给牺牲的老战友们献了花,扫墓祭奠你们。
在那种悲痛的场面上,我们怎能忘记同我们曾经并肩战斗拼杀而又擦肩牺牲倒下的老战友呢?你们安息吧!老战友!你们的英雄形象永传,你们是中华的好男儿。
口述历史 范例 抗美援越

烈火中的记忆——献给那些为祖国献出青春和生命的人林一涵(北京五十中学初二3班东城区100050)星星跨越千古记忆,穿透滚滚红尘,见证岁月流转,亘古不变地照耀着人间。
我坐在窗边,桌上摊着那本《中国军队援越抗美纪实》,窗外星光璀璨,万家灯火,恍惚间似乎把我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的姥爷,一位曾经驰骋越南战场的战士,他那独特的经历,娓娓道来的战争故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我多想也成为一名抗美援越的军人,闯入激情岁月,也创造一段独特的人生。
1964年8月5日,美国借口军舰在北部湾越南沿海遭到北越海军攻击,即所谓的“北部湾事件”,发动侵略战争,军用飞机侵入中国海南岛地区和云南、广西上空,投掷炸弹和发射导弹,打死打伤中国船员和解放军战士,威胁中国安全。
1965年4月,应越南劳动党请求中国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1]。
根据中越两军协议和1965年7月14日越军总参谋局的请求,援越高射炮兵部队首批于1965年8月入越参战[1]。
高炮部队既要掩护中国援越工程部队的施工,又要担负河内至友谊关铁路线北宁至谅山段、河内至老街铁路线安沛至老街段、新建的克夫至太原铁路线以及太原钢铁基地的防空作战任务,并且在历时3年9个月的援越抗美防空作战中,共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2]。
我姥爷是炮兵作战参谋,所在部队就是驻扎在东北的某师。
他在1967年5月随高炮部队入越,任务是保卫邱江桥以及越南的钢铁厂和发电厂。
邱江桥就是克夫到太原的一座支线桥,越南三岛山的西面是老挝、柬埔寨、泰国,美机从泰国起飞,越过老挝或柬埔寨,到越南北方轰炸。
“飞机轰炸,一周便要来一、两次,”姥爷说,看到我担心的眼神,他神秘地接着说:“不过,一般事先都能知道,因为敌机起飞前有信号,飞行员开作战准备会,开会时要测试飞机上的无线电通信设备,有的还要在无线电通信设备上试说几句话以验证设备的良好和信号的畅通,这是他们出动前就有的准备工作,即使有时不讲话,也会吹吹气“噗噗噗”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就知道了,可以提前进入阵地。
越战老兵精彩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心情无比激动。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共同缅怀那些在越南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友,也向那些为国家、为人民默默奉献的越战老兵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是越战老兵中的一员,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
今天,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及我们这些老兵的心路历程。
1980年,我国政府决定派出支援越南的军事顾问团。
我们这些热血青年,怀揣着保家卫国的信念,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南疆这片热土。
那时的我们,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却肩负着保卫国家、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
在越南战场上,我们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我们的战友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南疆的土地。
我们和越南人民并肩作战,用生命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誉。
那段日子里,我们吃的是野菜、喝的是雨水,住的是草棚。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我们没有退缩,始终坚定地与越南人民站在一起,共同抵抗侵略者。
战争结束后,我们回到了祖国。
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那段经历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我们这些老兵,虽然身体不再年轻,但我们的心灵依然年轻。
我们深知,是祖国母亲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是战友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
如今,我们这些老兵已经步入暮年,但我们的心中依然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友的思念。
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演讲,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铭记那些为国家、为人民英勇牺牲的战友。
在这里,我要对那些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友说一声:“谢谢你们,是你们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是你们用鲜血染红了南疆的土地!”同时,我也要对那些依然在岗位上辛勤工作的战友们说:“你们辛苦了,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亲爱的战友们,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最后,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祝愿我们的战友们身体健康、幸福安康!谢谢大家!。
抗美援朝老战士口述史

抗美援朝老战士口述史样式:自述型访谈对象:成传礼访谈时间:2022年6月2日生平简介:成传礼,男,1933年9月出生于四川省什邡县永兴乡(今洛水镇)人,1949年2月参加革命。
1950年3月至1953年参加抗美抗援朝战争,1955年复员至什邡。
曾担任XX,19XX退休。
深明大义,顺势起义我叫成传礼,出生在什邡一个穷困家庭。
在我小时候,父亲因家中无房又无田地,便找人借钱开烟馆维持全家人生活。
后来,父亲因为到茂县换鸦片被骗,怄气生了一场大病,不久便亡故了。
母亲为了还清家里所欠的债务,就给人洗衣、割猪草卖,我自己当小贩,这样来共同维持家中生活。
1948年,我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被抓到了国民党四十五军三一二师九三六团一营一连当机构弹药兵。
在旧军队里的时间有11个月,但这都是被迫的,我自己不愿意,总想着有一天能逃回家,到外面做点小生意。
为了开小差不被国民党抓着,我被抓壮丁时没有用真名,用的名字是成春秋。
但旧军队统治较恶未能开成小差,只好在旧军队混日子。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企图依据长江天险搞划江而治,但军心浮动不稳。
1949年4月20日,我所在部队在解放军渡江战役时起义,我选择加入了解放军,成为解放军三十三军的一名战士。
加入解放军后,我参加过解放南京和解放上海,后来又参加了抗美援朝。
响应号召,跨江入朝我是1950年参加援美援朝的,当时我在上海公安政治部生产队当战士。
还记得那是1950年6月份,陈毅司令员动员我们参加抗美援朝,那天开了大型动员大会,我主动报名要求参加抗美援朝,后来就随部队到了朝鲜。
我们是晚上过的鸭绿江上的铁桥,从安东到的朝鲜,当时过江的部队很多,都是白天不走晚上走。
过大桥时,大家都唱“雄纠纠,气昴昴,跨过鸭绿江……”,我唱着唱着心中就有一股自豪感。
过了桥,有朝鲜的老乡欢迎我们,向我们喊:“阿冒”“阿莫西”“阿仔”“啪匹”,还有很多,我当时也听不懂,后来在朝鲜的时间长了,才渐渐知道这些话的大约意思。
援越抗美,难忘的峥嵘岁月

上 一拨 ,就会发 出 “仓啷啷 ”的尖
利 声响。想剃头的人听到 “唤头 ”
的动静 ,站在 门口悠扬地 喊一 声:
“来,师傅 ,剃头 !”剃头 匠就会
挑 了担 子赶过来 。
剃 头 匠 ,老 时光里的风Jl青 剃 头担 子 内容 丰 富 ,一 头 是 木柜 子,柜子是一把设计得科 学合
来越升级 ,威胁 着我 国安全 ,威胁 F一4C,甚 至还 出动 了 战略 轰 炸机 命令 的关键 时刻 ,我 忽然发现 装弹
着 整个东南亚及世界 的和平 。
B一52,企 图对 宋 化 大桥 、克 夫机 手未把击发装置 的闩体 打开,连忙
1966年 2月18日,英 勇善战 的 场、高炮火力 点实行狂轰滥炸 ,妄 大声疾呼 : “闩体没有 打开,闩体
奔赴 越南纵深宋化 、外苏、克夫 、 达 、器材用大麻绳 从 山脚拉上 了山 膛 , “轰 ”的 一 声 巨 响 ,打 了出
太 原等地区。
头, 占领 了阵地 。太 阳一 出来 ,炊 去,幸好未贻误战机 。然而 ,随着
我 是 一 名援 越 抗 美参 战者 , 事 员把饭挑上 阵地 ,我们 顾不上洗 弹药筒退 出,我 的脖子突然感 到一
在援 越抗美战争 中,历经侦察反侦 漱 就吃早饭 ,随后擦拭 炮弹 、拉炮 阵火辣 辣的灼痛 ,我 以为我被 弹片
察、轰炸反轰炸 战斗数十场 ,亲历 膛、搞伪装 ,作好 一切战斗准备 。 打 了,手一摸没有血 。原来 是药筒
了与敌机真炮 实弹擦 肩而过 ,弹片 为了打胜仗 ,同志 们的 困意 ,早 已 退出瞬问 ,碰击地上一块滚 烫的石
中 开 花 了 ,我 就 要 拍 空 中 开花 。 ”
我 们 连 刚 打完 第 一 批 目标 ,
难忘的援越抗美那点事

难忘的援越抗美那点事难忘的友谊关外人到花甲之年,往事常常萦廻脑海,难忘的是在友谊关外援越抗美的那点事儿。
1968年9月初为支援越南一个飞机场附属工程建设增加力量,空军工程兵紧急地从机关、连队抽调出干部、技术员和战士100多人,在云南思茅地区集结,组建成电力通信工程按装小队。
(连队建制)临行前,重新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援越抗美部队纪律守则》。
脱掉绿军装,一切私人物品;人民币、军人照片及带中国字样的书本等物放在后勤仓库。
都换上了浅南色工作服,无领章、无标志,干部战士一个样。
小队带上施工设备仪器和工具,分别乘坐十多辆解放牌带帆布篷大卡车,按命令急速开往祖国南大门---广西凭祥市边防检查站。
友谊关是中越边境上最大最重要的关防,它位于凭祥市区西南18公里处,两边高山矗立,形势险峻,卡在峡谷通道上.它是一座城楼式建筑,楼高22米,底层是厚实的城墙,中央为圆拱顶的城门,非常雄伟,镶在拱门上的”友谊关”三个大字,是陈毅元帅亲笔题书的.友谊关历史上曾叫镇南关,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关之一,解放后,为彰示中越两国人民”同志加兄弟”的深厚友谊,关名改为〝友谊关〞。
在友谊关城楼边十多辆大卡车全部换上越南部队专用的白底红字牌照。
通过友谊关,经过一棵高大的区分两国地界的红棉树,战友们从车篷口瞻望着友谊关和祖国的山山水水,哪一个不是情肠百转思绪万千呢?每一个人心里都在默默地颂念着“再见,亲爱的祖国,再见,亲爱的父老乡亲。
”第二天,当东方放白,太阳在不知名的山头露脸时,我们到达目的地:河内陆区;如果不是战争,它应是一座很美的都市,但我们所见到的,已经没有一栋完整的房屋,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没有店铺,没有电灯,甚至路上行人也很少,见到的只有那孤独的桥墩和数不清的炸弹坑。
汽车不停地向着河内西北边一个名叫“内排”军用飞机场开去,穿过机场石子公路,军车开进山岳丛林里,看到的是部队帐篷、或用茅草、竹片、泥巴糊成的低矮棚屋,这里就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军营。
难忘的援越抗美战争

国主 义。按 照 中央军委 的部署命令 ,这 支大军 由 不得 向社 会 亲友 泄 露 部 队行 动 和 所执 行 的任
中国人 民解放 军工程 、铁道 、高炮部队 ,汽车、通讯 务 。随后从 云南河 口、金 平 口岸按指定位 置秘 密
等后 勤支援 部队 多军兵 种组成 ,代 号为 中国后 勤 挺进 越 南。
率先 由广西分 3路 向越 南北方开进 。
美军认 为最快也 要一年 时间。空袭过后 ,部 队即
铁 道兵 第 13师 受命 组建援越抗 美 6支队后 , 派人前往实地侦察测量 ,为提供抢修准备可靠资
急调所属部队在云南省 中越边境开远 、蒙 自一带 料 一 支队首长赴现场后 ,决定先开通轮 渡临时
在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处于危难之际应 了一次大清理。凡有 中国人 民解放 军标记的物
越 南政府 的请 求 ,我 国政 府先后 派 出数 十万 中华 品 ,一律就地烧毁。干部的工资 ,战士的津贴 费也
J ̄-k-奔赴越 南,同兄弟的越 南人民一道抗击美帝 必须及 时处理 或存入银行 。并且规定 :所 有官兵
的邻邦 ,越 南人 民是 中国人 民亲如手足 的兄弟 。 斗姿态着手入越前的准备。脱下绿军装 ,换上蓝
美 国对越 南的侵犯 ,就是对 中国的侵犯 ,中国人 民 色的便服 ,没有帽徽 ,也没有领章,头上戴的是灰
绝对不会坐视 不救 。”
色大檐帽 ,脚 下 穿的是棕 色塑料 鞋 。同时又进 行
部 队。1965年 6月至 1973年 8月历 时 8年 ,近 3()
抢 修 龙 边 大桥
个加强师(支队、正军建制)共计32万人 ,穿着越
龙 边 大桥 是 河 内—— 友 谊 关铁 路 线上越 南
“友谊关”后的援越抗美故事

“友谊关”后的援越抗美故事作者:吴克信(口述)王松山吴宗春(整理)来源:《档案天地》2009年第09期在中国广西的中越边境上有一座友谊关。
我这张老照片,就是43年前,即1966年初秋,在赴越南参战前,于友谊关前拍照的。
每看到这张老照片,援越抗美中的许多战斗故事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一人一个行李包我们入越参战前的每个战士,一人准备好了一个新的行李包。
这是为何?这得从头说起。
我今年71岁,1955年入党,1957年3月入伍,分配到沈阳军区空军独立高炮三营指挥排任标图员。
1966年1月,我们空军高炮一师分别从鞍山、沈阳出发,先后到达广西宁明、凭祥地区,一方面担负凭祥交通要道和宁明机场的防空作战任务:另一方面是做好入越参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补充人员、增编单位、调进装备、组建越语翻译联络组、参加一些地方工作、大练兵和政治学习等准备工作中,对高炮一团8连指导员的我来说,最主要的是后两项任务,并把政治学习、思想教育放在了首位。
我们全连战士,人人都能背诵毛主席的“老三篇”,即《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三篇著作。
通过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学习愚公坚韧不拔、战天斗地的顽强精神,学习白求恩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全体指战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苦乐观和生死观,人人看到了肩负的重大使命,对人越参战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有了深刻理解。
大家明确认识到,美国发动越战,实质上是想继朝鲜战争之后,继续遏制、封锁中国。
越南是中国的南大门,攸关国家的安全,岂能让战火烧到中国来!五十年代初,中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国,毅然出兵抗美援朝。
现在,中国政府已经严正声明:“越南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领邦,越南人民是中国人民亲如手足的兄弟,美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侵略,就是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决不会坐视不救。
”全体指战员一致表示,一定不惜一切代价,抗美援越,直到取得全面胜利为止。
通过深入的政治思想教育,全体官兵面向北京,面向祖国,面向伟大领袖毛主席宣誓:“誓死夺取援越抗美的全面胜利!为伟大的祖国争光,为伟大的人民争光,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争光,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为伟大的人民军队争光。
不畏牺牲援越抗美中的悲壮往事

往事 / WANGSHI不畏牺牲:援越抗美中的悲壮往事贺绍东20世纪60年代初,越南国土曾一分为二。
北越属胡志明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南越为依附美国、以吴庭艳为首的政权,属“资本主义阵营”。
1964年8月5日,美国以其舰艇在北部湾海域遭受北越攻击为借口,派出多兵种的庞大部队往南越,并集中大量战机对北越狂轰滥炸。
在此紧要关头,北越领导人胡志明、黎笋两次秘密访华, 请求中国派兵参战。
中国虽答应了此请求,但表 示须“秘密”援助.即让部队穿便服赴越,故长 达8年的入越战况一直被历史尘封。
2011年4月,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揭开 了这层神秘的面纱——1965年6月9日,第一批中国志愿部队——中国志愿工程队第二支队开入越南。
中国援越部 队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由此拉开帷幕……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派出了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等部队,在越南北方执行任务。
先后入越的部队 共23个支队,95个大队另83个小队,总计32 万余人,其中最高年份为17万余人……2020年,笔者所在的湖南华容县的近600名参战老兵在县城再度聚会,共同缅怀那段峥蝶岁月。
欢送援越抗美战士出征其间笔者有幸被邀参与采访,感慨之余,禁 不住记下他们所诉的人和事……抢修现场的“三不怕”从某种意义上说,越南战争的交战双方比拼的是后勤保障,而弹药、装备、粮食、饮水等 紧要物资,在越南主要是靠铁路、公路运输。
故美军利用其绝对的空中优势,对北越的桥梁、车 站、铁路、公路总是无休止地轰炸。
在我军参战 的8年时间内,美军对北越的投弹总量为570万吨,是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总投弹量的3.4倍,是朝鲜战争时的11倍,故北越交通设施的毁坏 恶况可想而知。
所以抢修被炸桥梁、铁路、公路、 车站要塞自然成了援越抗美任务的重中之重。
然而战士们面临的却是这样的处境:夏天通常是45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人晒脱皮,连正常喘气都难;冬天为抢修桥梁,常常要下齐腰深的 冷水;头上不时会飞来敌机轰炸,脚下不时有定 时炸弹突然爆响。
援越抗美工作的几点回忆

援越抗美工作的几点回忆第一篇:援越抗美工作的几点回忆援越抗美工作的几点回忆我于1964年6月提前一年结束了在北京外贸学院的学业,来到中国驻越南民主共和国大使馆商务处工作。
当时越南尚未统一,南方和北方以北纬17度线为界,北方称越南民主共和国,首都河内市。
河内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人口仅70万左右,主要街道、公共设施,都是典型的法国式建筑,马路两旁大树参天,市容整洁、幽静。
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充满了和平气氛。
然而一个月后的一场突发事件把我们带入了战争。
同年8月5日,美国以其军舰遭到越方巡逻艇攻击为借口,对越南北方城市鸿基、清化、荣市进行了猛烈轰炸,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北部湾事件”。
从此美国对越南北方的轰炸逐步升级,很快扩大到其北方全境,越南所有的军事目标,经济设施,交通要道,甚至城市、街道、机关、学校均反复遭到美国飞机狂轰乱炸,越南人民被迫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抗美救国战争。
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驻越使馆工作的重点也很快转入援越抗美。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使馆全体工作人员遵照周总理指示“想越南人民之所想,急越南人民之所急。
”不怕环境恶劣,不怕生活艰苦,经常深入各地考察了解情况,为国内提供参考意见。
演绎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我置身其中,也经历了不少难以忘怀的往事。
目击美国飞机轰炸1965年1月,我被派往交通部驻越南海防航运办事处工作,主要负责业务联系和援越物资运输。
海防是一个港口城市,人口仅30万左右,但海防港却是越南北方最大港口,承担了全国80%以上进出口货物的运输任务。
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我经常来往于河内和海防以及海防和各港口之间,途中遇到防空警报和轰炸的机会就更多了。
1966年春天的一天,我去河内接办事处主任赵刚同志回海防,途中就亲历了美国飞机轰炸的全过程。
河内、海防间相距105公里,其间铁道、公路、桥梁已多次遭到轰炸,道路很不好走。
接到任务后我同司机商量还是尽早出发,争取天亮赶到河内。
第二天早上3时,天空还是漆黑一片,我们就上路了,驶出45公里到达两市间最大的桥梁富良桥,又称海阳桥。
【回眸百年楚洲记忆】怀念一位援越抗美的老兵

【回眸百年楚洲记忆】怀念一位援越抗美的老兵年前,婆婆在整理公公旧物时,理出了几样公公参加援越抗美战争时的物件。
婆婆翻拍着这些留有岁月痕迹的旧物,沉浸在深深的悲伤中。
我在一旁默默的看着,想着在之际,写写这位援越抗美老党员的故事,让文字来留痕,让我们的后辈们永远铭记这位可敬的老兵。
2018年7月,这位60年代援越抗美的老共产党员,曾经历枪林炮雨的洗礼却敌不过这场猝不及防的肺癌的折磨,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最后的日子里,他还念念不忘,他是一个军人,是一个当过兵,打过仗的老党员。
回忆是伤痛的,三年的匆匆岁月中,我更怕触摸这份远逝的哀思,也怕笔下的文字无法承载对老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说来也遗憾,曾经的那些年对于公公的认识只是浮光掠影的浏览,却不曾细细回味,细细思考。
而此刻的夏夜,怀念的心情如潮般涌来。
静坐灯下,敲击键盘,一点点拾起那位老人可敬可佩的故事。
公公在1940年出生于清港镇下凡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幼年丧父,家里兄弟姐妹6个,他排行最小。
公公的童年生活很艰辛,10岁才开始读书。
他非常珍惜学习机会,虽家里穷没有钱买油灯,但他经常在月光下读书做作业,有时在烧饭时借火光读书。
所以读书成绩好,还跳级的。
但在13岁那年,家里兄长分家,他和生病的母亲一起生活。
白天干农活,同时又要照顾生病的母亲,不得不辍学。
公公从小就有个军人梦,手握钢枪保卫祖国。
1958年11月,他19岁如愿应征入伍成为一位光荣的海军,部队驻扎在路桥机场。
后来组织派他去青岛海军政治学院学习两年。
慢慢的,他从一个新兵磨练成长,从担任班长、排长到指导员。
1961年1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8年,公公所在的原连队整编,他担任部队修理所指导员,作为海军高炮团的战士奔赴越南战场。
1968年他成了一名援越抗美的国际主义战。
以前,公公和我们说起他苦难的童年,总是云淡风轻的一笑。
但他最自豪的是和孙辈们分享自己60年代那段惊心动魄的援越抗美经历。
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战士们时时有牺牲的可能,但他们作为共产党战士,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们不怕牺牲。
抗美援越

架 飞机 急速 飞来 ,在 坠落 的 飞机 周 围 扔 炸 弹 。 开 始 我 们 都 不 理
解 ,美机 怎 么还 炸 自己人 呢 ? 扔
现 了 降落 伞 ,拐 过 一 个 弯 ,在 离
降落伞 2 0米 的 一 块 石 头 上 ,又 发 现 了 美 国 飞 行 员 。 几 乎 在 同 时 ,他 也 发 现 了我 们 的 战 士 ,只
和 美 国 飞 机 进 行 了一 场 激 烈 的 空
战 士们 有 了第 一 次 的 沉痛 教 训 ,知 道 飞行 员 落 在 我 部 手 里 , 就 有 责 任 保 护他 的 人 身 安 全 。 于 是 几 十 个 战 士 将 飞 行 员 里 三 层 外 三 层 死 死 地 保 护 起 来 。 为
见他 神 情 紧张 地 迅 速 站 起 来 ,拎 了 拎 裤 子 准 备 举 手 投 降 的 一 刹
那 ,二排 长 刘 呈 华 以为 他 要 掏 枪 反 抗 ,先 下 手 为 强 ,扣 响 了冲 锋 枪 的扳 机 ,飞行 员应 声倒 下 。 美 国 飞行 员小 腿 负 伤 ,虽 然 没 有 反抗 能 力 ,却 给 我 们 带 来 了 很 大 的麻 烦 。 因见他 受伤 ,所 以 没 有 捆 绑 他 ,只 收缴 了他 的手 枪 和 匕首 ,在 简 单 包 扎 了伤 口 ,搀 扶他行走 1 0 0米后 ,他 就 再 也 走
这 一 天 ,是 美 国 飞 机 轰 炸越 南 北
方 最 频 繁 的 一 天 ,也 是 美机 损 失
最 多 的 一 天 ,据 说 当天 “ 丢机 ” 4 5架 。 每 当轰 炸 与空 战开 始 ,十
连 战 士们 都 非 常 关 注 轰 炸 的 炮 弹 着 陆 点 和 飞机 被 地 面 火 炮 击 中 及
我亲历的援越抗美片段

我亲历的援越抗美片段(原创)赴越南前的准备我们部队(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空字一0八部队,内部番号是“空军工程兵第二总队”属北京军区空军,我所在的连队是机械运输大队采石中队,我是一排一班)在接受援越抗美战斗任务之前,我们在遵化修建一座军用机场。
那时候,真是任务重,时间紧,要在短短的四十天完成整个机场的砼浇筑,其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是夜以继日的忘我奋战,除了部队外,还从唐山地区各县抽调了不少民兵团和我们一起干,他们为机场修建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连队的任务是碾压和砼搅拌。
一般是一个老兵和一个新兵配合上一台机器,我们这台搅拌机却都是两个新兵,另一个是潘洪波,江苏盐城人,1970年退伍。
我记得我们一次上夜班,在维护搅拌机时丢失了一把钳子,我们就在砂石里翻腾了半天也没找到。
我俩心里都在想,这回肯定要挨班长的熊了。
情绪很低落的往回走。
一边走我一边想,是不是再去找一下?我把想法告诉潘时,他马上答应返回机台继续寻找,没想到一会就找到了,那高兴劲就没法提了。
经过四十天的大战苦战,任务终于如期完成,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实际上,这是我们部队在援越抗美前的一次演练,是对部队战斗力的一次锻炼和提升。
所以,刚刚结束四十天大战的部队还没来得及休整。
毛主席、党中央、中央军委就向我们部队下达了援越抗美的战斗任务。
原来,中央军委已于1965年4月17日下达命令,组建中国援越部队一、二、三支队(我部被编为三支队),待命南下。
当我们听到这一消息,全体干部战士十分兴奋,士气高涨,决心完成好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交给的这一神圣任务。
决心书、保证书像雪片似的飞向中队长、指导员的手中。
同时,我还向党支部递交了我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次入党申请书,请党组织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看我的行动吧!在机场竣工,援越任务下达后,空军、北京空军、唐山市等军地文工团先后到我部来演出,慰问我们。
这些慰问其实包含了既有庆功又有壮行之意。
我所经历的一次抗法援越行动

我所经历的一次抗法援越行动薛长德50年前,我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曾参加了一次援越秘密行动,对那段经历和感受,至今仍记忆犹新。
我是1951年参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作为赴朝参战的后续部队,当时我们驻扎在广东韶关曲江马坝新村。
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战场上打了败仗,被迫签订了停战协定,战争才停了下来。
与此同时,严重影响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印度支那战争,正处于僵持不下的状态,并有扩大的危险。
于是苏联1953年9月向英法美提出召开有中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讨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措施。
1954年1月,苏联在苏、美、法、英四国外长柏林会议上,又建议召开五大国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经过协商,四国外长会议达成协议,定于1954年4月26日在日内瓦召开中、苏、美、英、法和有关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讨论这两个问题。
党中央毛主席对外交斗争中的各种重要问题都做了认真周密的布置,并特别要求有关部门研究一下军事方面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注意的,“例如越南方面能否像我们在朝鲜战场上的做法那样,打几个漂亮的大胜仗以配合日内瓦外交斗争?”(毛泽东语)。
越方领导人胡志明主席等想打奠边府但又有困难,希望我方予以必要的帮助,因此“打奠边府究竟行不行?若不行还有什么地方好打?什么时候打?最好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毛泽东语)。
1954年初,我在师教导营有线电训练队学习。
四月底的一天午饭后,队长把我叫到队部,他告诉我说,你们团要抽一部分同志去执行一项任务,叫你马上回原单位去,什么任务到那里就知道。
特别交待一句,不要问,问也没人告诉你。
就这样我打背包回到三营部,副指导员也只说去执行任务,什么任务没有说,当时看到有几个同志也打好背包。
天黑后,我们就乘车出发,到马坝车站(广东曲江)火车停在那里,全是闷罐车,上车不久就开车了,车过韶关车站时透过小铁窗我知道是往北方向开的。
第二天上午车到湖南衡阳车站,军代表为我们准备好了饭菜,记得吃的是红米饭,豆角粉条炒肉。
我的援老抗美生涯

我的援老抗美生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在扩大越南战争、策动柬埔寨政变的同时,又在老挝制造动乱,以提供军事援助、派遣军事顾问等形式,大力扶植亲美右派势力,对老挝人民进行残酷的“特种战争”。
中国政府应老挝民族团结政府的要求,先后派出了11万余人的筑路工程大军到老挝上寮地区修建公路,以利于我援老援越物质的运输。
我就是这其中的一名战士。
我是贵州沿河县人,1972年12月下旬,我与我们沿河县300多名热血青年应征入伍,抵达昆明。
经过几个月的新兵训练和入老教育,1973年4月开进了老挝领土。
因为援老部队负有特殊使命,不能穿“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国防绿”军装,穿的是浅绿色四个兜干部服,对外称民工,原部队的番号也不能用。
而出国的炮师、步兵团、高射机枪连则是穿老挝人民军式的小翻领、夹克式草绿军服,都没有任何军徽标志。
我们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几万筑路部队的安全,配合老挝人民军作战;我团的代号为724大队,营为中队,连为分队。
新兵津贴每月11元,发代金券,比国内高5元,币值等价;生活费每月90元,供粮45斤,肥皂两块,白糖两斤,军用毛毯、大衣、垫褥等,所有日用品均由国内供给。
食堂常吃的有国内罕见的压缩蛋粉、红烧猪肉罐头或咸肉、固体酱油、花生米、豆腐皮等,这在备战备荒的年代算是奢侈品,有的人说一个生产队还养不起我们一个兵。
老挝是东南亚中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家,属亚热带气候,一年分旱季雨季,四季无霜,原始森林密布。
村庄的老百姓住的是几根木头作桩,搭起一个约5平方米的架棚,上盖茅草。
为防蛇虫猛兽,离地四尺立一架楼,梯子上下。
铺上木板竹席,中间建一火坑,以作烧火做饭之用,这儿就是待客生活的主要场所。
老挝人主食旱米,不种蔬菜,而是采摘小河的苔藓等野菜为食。
吃饭不用筷子或勺子,用手抓;无厕所,需方便时满山跑。
每当中午或夕阳西下时,男女老幼裸体在河沟里嬉戏游泳。
女性上穿紧身短衣,下穿筒裙,不穿内裤。
人死后不用棺材而是拖进树林里葬,不立碑。
抗美援越文章

抗美援越文章《那些“抗美援越”的岁月》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抗美援越”那些事儿。
你们可能会觉得这是个沉甸甸的历史话题,不过啊,咱今天就用接地气的方式来讲讲我对这段历史的感受。
一提到“抗美援越”,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群热血沸腾、勇敢无畏的战士们。
他们那股子精神,真的太让人敬佩了!想象一下,当时的他们远离家乡,跑到那么老远的地方去帮助别人打架,这得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那时候的他们,就像是超级英雄一样。
他们不害怕敌人的飞机大炮,面对困难也绝不退缩。
而且啊,他们还特别幽默乐观。
据说在战场上,他们还会苦中作乐,互相开着玩笑,缓解紧张的气氛呢。
这种既勇敢又乐观的态度,真的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我觉得“抗美援越”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我们国家的正义和担当,也体现了战士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他们一起并肩作战,互相照顾,在那艰难的环境下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就像咱平时跟好朋友一起闯难关一样,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或许有人会说,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跟我们现在有啥关系?嘿,关系可大了去了!这些战士们的精神不就是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吗?他们教会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不能轻易退缩;他们告诉我们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这可是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的品质啊!想想看,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点小挫折就唉声叹气,那岂不是太没出息了?我们应该学学那些战士们,挺起胸膛,笑着面对生活的挑战。
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咬咬牙,坚持下去,就像他们当年在战场上一样。
总之,“抗美援越”这段历史是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
让我们把那些战士们的精神传承下去,用乐观和勇敢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让我们一起向那些勇敢的前辈们致敬,感谢他们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哈哈,说了这么多,希望你们也能跟我一样,对这段历史有更深的感触和理解哟!。
援越抗美实录

车 队在 越 南 狭窄 的 公 路上 行 驶。突 然 , 几道闪电劈开夜幕, 随之闷雷在车顶上炸 响, 大地震颤。雨点噼里啪啦地敲在车蓬、 炮衣上, 很快就紧锣密鼓。干部战士怀抱手 中武器, 一个挨一个地靠在车里, 随着越野 车的 颠 簸而 摇 晃 。大 家没 有 睡意 。出 国 头 一 夜, 不知会发生什么意料不到的敌情, 警惕 性都很高。不准抽烟! 严格控制灯光! 只有 黄黄的车灯在雨幕中扫描, 寻视线路。
同一时刻, 我国湖南长沙郊外, 一座不 被人注目的寓所里, 灯光明亮, 柔和的光线 透过淡蓝色的窗纱, 透过洁净的玻璃, 撒在 室 外 草 地 上 。一 位 老 人 正 在夜 风 中 打 太 极 拳。他衣摆宽松, 一收一推, 一招一势, 缓慢 稳健, 如行云流水, 他前额宽阔, 眉宇和善, 神情安祥, 一缕长须飘在胸前, 颇有长者风 范 。 他 就是 越 南 民主 共 和 国主 席 胡 志明 。
到了蒙阳, 越南东北军区铁司令、毕副 政委 和 广 宁 省的 领 导 冒 雨 站在 十 字 路 口 迎 接中 国军队 。铁 司令 是王 辉在苏 联留 学时 的 同学, 故情笃厚。日后在越工作的一段时间 里他们互相尊重、信任, 更加深了往日的情 谊。一路上, 王辉受到了数位老同学的欢迎。
越野 指 挥 车 在 雨夜 中 穿 梭 。 他 手 握 着 扶把, 望着雨蒙蒙的黑夜, 不禁想起上月 1 日他 率 先 遣 工作 组 来 到 河 内的 情 景 。 那 时 刚到河内就受到一批老同学的 热烈欢迎, 像刚 才 的 铁 司令 一 样 。 有 的老 同 学 到 越 南 南方去了, 他们也代为介绍情况。多年不 见, 格外亲切。先遣工作组在越南国防部炮 兵、 工 程 兵 负责 人 和 东 北 军区 参 谋 长 陪 同 下到 吉 婆 、万 华 、巴 门 、克 桂 、表 仪 、杜 拉 、姑 苏、海防、鸿董、锦普等岛屿和港口要 地进 行现场勘察, 确定我援越二支队的兵力部 署, 选择登岛码头, 集结地点和开 进路线。 那时 是 白 天 进入 越 境 的 。 越南 北 方 城 镇 乡 村被美国飞机狂轰滥炸后的残 垣断壁、越 南军民抗美救国的英雄气概和 光辉业绩, 在他 脑 海 中留 下 了 极 为 深 刻的 印 象 。 王 辉 不禁 联 想 到 自己 家 乡 苏 北 被日 本 鬼 子 占 领 时血 染 大 地 的凄 惨 情 景 。 他 就是 在 抗 日 的 烽火中投奔新四军的, 那年才 14 岁。
抗美援越的故事

抗美援越的故事咱今儿个唠唠抗美援越这事儿。
话说当年啊,越南那地儿被美国盯上了,美国就跟个调皮捣蛋还特霸道的大孩子似的,非要去人家越南家里捣乱。
越南呢,那可有点招架不住啊,就像一个小个子面对一个大块头的欺负。
咱中国呢,是个热心肠的老大哥。
看到越南兄弟有难,那不能不管啊。
就好比你邻居被坏蛋欺负了,你能眼睁睁看着吗?肯定不能啊!于是中国就决定抗美援越。
中国的援助那可是全方位的。
咱先说说物资方面,就像变魔术似的,把各种武器啊、弹药啊、粮食啊啥的,源源不断地送到越南去。
那些物资就像及时雨,让越南的战士们有了和美国佬对抗的底气。
还有咱中国的军事顾问,那可都是相当厉害的角色。
就像游戏里的高级玩家,到了越南战场上,给越南军队出谋划策。
告诉他们怎么利用地形,怎么打伏击,就像下棋一样,把美国军队弄得晕头转向的。
中国的工程兵也没闲着。
他们跑到越南的大地上,帮着修桥铺路。
那美国飞机可坏了,老是来轰炸这些交通设施。
咱中国工程兵就跟他们玩起了躲猫猫,这边炸了,那边马上修好,气得美国飞行员直跺脚。
有一次啊,美国飞机又来轰炸一个重要的桥梁。
咱中国的高炮部队早就在那等着了呢。
高炮就像愤怒的拳头一样,朝着美国飞机一通猛揍。
那些美国飞机本来还耀武扬威的,一下子就被打得屁滚尿流,有的拖着黑烟就跑了,有的直接就被揍下来了。
这可把越南人民高兴坏了,就像自己打了大胜仗一样欢呼雀跃。
在抗美援越的过程中,中国军人那也是特别英勇无畏。
他们远离家乡,在越南的丛林里、战场上,和越南人民并肩作战。
很多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气候不适应啊,疾病啊,但是从来没有退缩过。
这抗美援越啊,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国际主义精神,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力量和担当。
这就像是一个充满正义的故事,中国在这个故事里,是一个闪闪发光的英雄形象呢。
[作文]60周年大事记之1960-1969:抗美援越
![[作文]60周年大事记之1960-1969:抗美援越](https://img.taocdn.com/s3/m/0bdff4db172ded630b1cb64c.png)
60周年大事记之1960-1969:抗美援越
简介:1963年8月2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北京发表声明,反对美国侵略越南南方和屠杀越南人民的暴行。
中国人民援越抗美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毛泽东指出,美帝国主义破坏了第一次日内瓦会议的协议,阻挠越南的统一,对越南南方公开进行武装侵略,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决不能把自己的解放寄托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明智上面,只有通过加强团结,坚持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中国人民坚决支持越南南方人民的正义斗争。
但是,美国的侵略行为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猖狂。
1964年8月,美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轰炸,第二年派地面部队侵入越南南方,发动了局部战争。
中国政府立即做出反应,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越南人民是中国人民亲如手足的兄弟,美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侵犯,中国人民决不会坐视不管,将坚定不移的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支援越南人民把抗美救国战争进行到底。
毛泽东指出,凡是越南南方提出的要求,只要我们有可能,就一定满足。
在整个越南抗美斗争期间,中国政府给予了大量的军事物资援助,包括各种武器及服装、药品、食品等。
在提供军事物资援助的同时,根据越南的要求和中越两
国的有关协定,中国从1965年10月起,开始陆续派出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部队共32万余人,有1100多名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中国人民援越抗美斗争完全是无私的国际主义行为。
在美国被迫宣布停止对北越的轰炸和炮击,准备进行结束战争的谈判后,中国支援部队从1969年陆续撤出了越南领土。
抗越战争演讲稿三分钟(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与大家共同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抗越战争历史,缅怀那些英勇无畏的烈士们。
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我们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下面,请允许我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主题,向大家讲述这段难忘的抗越战争。
一、战争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越南战争硝烟未尽,越南当局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挑衅我国,试图侵占我国领土。
面对越南的侵略行径,我国政府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毅然作出抗越战争的决定。
二、战争的历程1. 初战告捷1979年2月17日,我国人民解放军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收复了被越南侵占的领土,取得了初战告捷的辉煌战绩。
2. 持续作战在取得初战胜利的基础上,我军继续展开对越自卫反击战。
在这场战争中,我军英勇善战,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胜利。
然而,战争也带来了巨大的牺牲,无数英雄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3. 胜利归来经过长达十年的艰苦斗争,我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抗越战争的全面胜利。
这场战争,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彰显了我国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
三、战争的意义1. 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抗越战争,是一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我国人民解放军英勇顽强,不畏强敌,成功击退了越南的侵略行径,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
2. 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抗越战争,不仅是一场民族自卫战,也是一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战争。
通过这场战争,我国向世界展示了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地区和平的决心。
3. 传承民族精神抗越战争,是一场弘扬民族精神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四、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今天,我们回顾抗越战争,就是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我们要牢记烈士们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烈火中的记忆
——献给那些为祖国献出青春和生命的人
林一涵
(北京五十中学初二3班东城区100050)
星星跨越千古记忆,穿透滚滚红尘,见证岁月流转,亘古不变地照耀着人间。
我坐在窗边,桌上摊着那本《中国军队援越抗美纪实》,窗外星光璀璨,万家灯火,恍惚间似乎把我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的姥爷,一位曾经驰骋越南战场的战士,他那独特的经历,娓娓道来的战争故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我多想也成为一名抗美援越的军人,闯入激情岁月,也创造一段独特的人生。
1964年8月5日,美国借口军舰在北部湾越南沿海遭到北越海军攻击,即所谓的“北部湾事件”,发动侵略战争,军用飞机侵入中国海南岛地区和云南、广西上空,投掷炸弹和发射导弹,打死打伤中国船员和解放军战士,威胁中国安全。
1965年4月,应越南劳动党请求中国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1]。
根据中越两军协议和1965年7月14日越军总参谋局的请求,援越高射炮兵部队首批于1965年8月入越参战[1]。
高炮部队既要掩护中国援越工程部队的施工,又要担负河内至友谊关铁路线北宁至谅山段、河内至老街铁路线安沛至老街段、新建的克夫至太原铁路线以及太原钢铁基地的防空作战任务,并且在历时3年9个月的援越抗美防空作战中,共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2]。
我姥爷是炮兵作战参谋,所在部队就是驻扎在东北的某师。
他在1967年5月随高炮部队入越,任务是保卫邱江桥以及越南的钢铁厂和发电厂。
邱江桥就是克夫到太原的一座支线桥,越南三岛山的西面是老挝、柬埔寨、泰国,美机从泰国起飞,越过老挝或柬埔寨,到越南北方轰炸。
“飞机轰炸,一周便要来一、两次,”姥爷说,看到我担心的眼神,他神秘地接着说:“不过,一般事先都能知道,因为敌机起飞前有信号,飞行员开作战准备会,开会时要测试飞机上的无线电通信设备,有的还要在无线电通信设备上试说几句话以验证设备的良好和信号的畅通,这是他们出动前就有的准备工作,即使有时不讲话,也会吹吹气“噗噗噗”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就知道了,可以提前进入阵地。
同时我们还要事先做好临时的战斗部署:比如在桥的两端都要架好炮,有时飞机会投完弹后,直接回返,也有的时候会再次飞回来轰炸一遍。
一旦敌机奔袭而来,指导员喊动员口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但真的敌机临近,阵地上反而安静下来,只听得见连长简短的命令。
一般没等到我们开炮敌机就开始投弹,投弹的时候,从下往上看就像洒枣一样,一把一把的,朝着你扔来,炸弹临近个头就会显得越来越大,随后是一片巨响……,我耳朵就是那时候被震聋,虽然后来恢复了一些,但也明显不好使了。
”
“那么桥是被炸毁了吗?”我有些着急,大声地问。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美国的武器装备早已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又何况那时中国刚刚发展,还在经历文革,困难重重。
姥爷看着我疑惑的表情,却轻松地笑着说:“实际上也没那么可怕,有时候看着炸弹是朝着你来的,实际上早就过去了,美国人胆小,不管三七二十一投完弹就算完成任务,投到哪里去就不管了。
敌机轰炸桥,总会从5000或6000千米开始俯冲向下,至3000千米投弹。
飞机在5000千米时,我们就用五七炮打,当飞机离近了,要俯冲轰炸从5000公尺下降到
3000千米,或是飞机从3000千米向上拉升的时候,就到了三七炮的射程范围。
尽管下降或向上拉升的时间很短,但却也给了三七炮充足的时间,当然那段时机也是最佳的。
我们守了半年桥,最后桥没被炸,倒是还打下不少飞机,平时能打下十一二架,后来还破记录打下了十八架。
火车每次都从桥上过,颤颤悠悠,像跳舞似的,当时不觉得,现在想想也真危险。
”
姥爷耳朵虽然不好使,我得跟他喊着说话,但他脑子很好使,反应也快,经常还不乏轻松幽默:“告诉你一件有意思的事,我回国后,部队领导统一将抗美援越时战士们的衣服回收上缴,而组织上一度认为我已壮烈牺牲了,因为衣服已千疮百孔,打成筛子了,这都是钢珠弹(子母弹)造成的。
美国飞机把三百六十个钢珠弹放一箱进行一个波次的投放,而每个钢珠弹里又有三百六十个钢珠,投弹后威力很大,作战半径大约两公里,炸开时小钢珠直接往肉里钻,幸好我中弹时在冬天,衣服穿得多,离爆炸点也较远,才幸免于难,”顿了顿,姥爷接着说:“对了,说起这些,我倒是想起了一件关于钢珠弹的事儿,那时听说有些没有引爆的大钢珠弹就埋在比较浅的土里,人们如果踩到上面就会被炸伤的。
虽然也有扫雷的器械,但实在太多了,为了保证当地老百姓的安全,战士们就戴着钢盔,手上顶多戴个厚手套,经常也没什么特别的防护措施(用器械更容易引爆),直接伸到土里挖钢珠弹,有时候大钢珠弹就爆炸了,不少战士的手都被不同程度炸伤,但为了大家的安全他们依然坚持去做。
回国后,他们还把小钢珠弹当作纪念品。
”姥爷虽说得轻松,但我仍然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战场上到处是流血牺牲的事,而中国的军人视死如归,把这也都作为趣事唠家常了。
不过我也有感到奇怪的地方,为什么他是军区作战参谋组的组长,还要到前线去?姥爷告诉我:“我虽然是参谋组组长,但哪个部队打得好,我就要到那个部队去蹲点,采集和总结经验,为下一次作战做准备。
但是,不去蹲点还不知道,前线……”姥爷忽然有些哽咽:“牺牲的人太多,太惨烈了。
”随后是潸然泪下,虽然寥寥数语,我却能感悟这些幸存下来的老兵对自己已逝同伴痛惜之情。
这不再仅仅是一段已经过去近五十年的历史,而是一个悲壮而辉煌的史诗,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带着祖国的希望,怀着对人民的炽热的情感,将自己的青春和鲜血播撒在异国他乡,即使是像我姥爷这样的作战参谋也不顾危险奔赴前线,用生命谱写壮烈诗篇。
感到气氛的压抑,姥爷挥挥手:“不说那些伤心的事,还说我去前线蹲点吧,其实我们上前线去,也想帮忙,不过前线战士并不领情,他们工作是有次序的,多了人手反而乱,越帮越忙。
我这双平时都在绘图的手还真不知该干些什么,部队都是自动开炮,包括三七炮、五七炮和一零零炮,雷达带动炮寻找目标,连长一按电发火,炮就一块发射。
我手痒痒,却连个搬炮弹的机会都没轮上……。
”
我越听心越痒:“姥爷,还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再来一段。
”
姥爷嘿嘿一乐:“越南老百姓最恨美国人,有很多美国俘虏都是被越南百姓用镰刀砍死砍伤,他们害怕,所以美国俘虏更愿意向中国军队投降,中国优待俘虏,甚至有时候,美国兵要是掉到越南那边,就拼命往中国这边跑,把枪举过头顶向中国投降,这样就能活命。
不过,越南那边看见了就让中国在24小时之内把美国俘虏交出来,我们不愿交,怎么说人家也投降了,是要受到优待的,再说,这些俘虏我们还没审问清楚呢!于是我们把他的美国军装一脱,用雨衣一裹,坐着吉普车一溜烟地就走喽。
”说到抢俘虏的经历,姥爷禁不住哈哈大笑。
看见姥爷那堆积着皱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望望窗外,夜已深,星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听这些幽默风趣的故事之余,也感叹那些激情迸发的岁月,这些岁月虽然已经淹没在记忆的长河里,但这些无畏的军人用青春和鲜血铸就的丰碑永远不会被淹没。
我的目光连同我的遐想从窗外的收了回来,轻轻转身,望了望姥爷,他已不时疲惫地打着哈欠,我轻轻拉着他的手说:“姥爷,今天把您累坏了,我扶您去休息吧。
”姥爷带着倦容的脸挤出了一个笑容,摇摇头,推开我的手“没事的,就是坐时间长了,腿有些僵,我自己
来,活动活动就好!”一直闪烁着光彩的双眼渐渐暗淡下来,颤巍巍地站起身,步履蹒跚地向自己房间走去,虽然走得很慢,但脊背挺直。
望着姥爷渐渐远去的背影,映着迷离的星光,那么高大那么伟岸。
周围的人已进入梦乡,但对于我,今晚将是个不眠之夜……
参考资料:
[1]摘自百度百科中的《抗美援越战争》
[2]由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宋喆老师提供
在此感谢受访者北京军区作战部原作战参谋贺定一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