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8章
社会学概论 8章社会群体
•成员群体是指个体为其正式成员的群体。 •参照群体是个人心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 的价值和规范体系常常是个人行为的目标和标准。
– – – – –
为着共同的目的或兴趣在一起互动; 互动时间短; 互动的频率低; 没有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 没有集合体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人群向社会群体的过渡
• 如果人群在互动过程中具有了以下四个特征,那么它 就完成了人群向社会群体的过渡,成为一个新的社会 群体。
人群向社会群体的过渡
• 过渡过程的特征 – 在互动中产生出一个或几个较为明确或逐渐明确的行动目标, 引导其成员活动的方向。 – 在活动中产生出一套行为模式,确定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和活动疆界。 – 在活动中形成一套固定的角色关系,使其成员之间相互区别, 使其成员与其他群体的成员区别开来。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区别
群体种 类 划分标准 初级群体 次级群体
人际关系 互动方式 互动频率 群体存在时间
密切 面对面的,直接的 高 长
疏远 以间接的互动为主 低 短
社会群体的特征-个人层面分析
• 从个人角度来理解初级群体,有下面的特征: –初级群体是个人形成自我概念的基本单位。 –初级群体是个人在其中生活的较长久、人际关系最 密切、互动最频繁的单位。 –初级群体是个人人格全部投入并得到充分体现的单 位。
内群体与外群体
群体种
类 划分标准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个人承担的义务 个人的行动 个人对他人的了解
内群体
团结,忠诚,亲密,合作 确切的义务 在此 有深度
外群体
淡薄,回避,仇恨,恐惧 不明确或不承担义务 不在此 不了解或很不了解
二、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
【2024版】社会学概论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社会学的创立是社会变革、自然科学发展、社会思想和社会经验研究的产物。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和韦伯等。
3、创立时期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孔德的学说:①科学的分类。
孔德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
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③研究方法。
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历史法。
3、赫伯特·斯宾塞代表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其中《社会学研究》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群学肄言》。
4、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涂尔干社会学代表作是他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
韦伯: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5、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洲转移的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为制度化学科。
时至今日,美国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仍然在世界社会学发展中产生巨大影响。
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伯吉斯创立了芝加哥学派,其主要学术成就是:第一,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第三创建符号互动论。
后期的主帅布鲁斯。
6、欧洲在二战后的发展特点: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已趋向多元化/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7、苏俄社会学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20世纪50年代恢复以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提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 -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 (2)综合性 (3)实证性(4)应用性4:社会学的功能:一,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释性功能3:预测性功能4:规范性功能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四,社会批评功能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筹划阶段第一,选题第二,建立研究假设第三,制定调查工具第四,组织人力第五,筹集研究经费.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法”)(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一)着重点不同(四)学科基础不同(二)依据不同(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三)手段不同们(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1目标2:情境3:规范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第三章:社会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1: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资源(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三)可持续发展1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1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一)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力,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四)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便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第四章:文化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2: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2: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4:文化的功能:(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二)社会导向功能(三)反功能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第五章:社会化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3:拟剧论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2:非特质的交换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9:社会网络的特征:(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社会学概论精编第三版第8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的符号)网络 ·情感资源(指赞赏、尊敬、喜欢、高兴等)网络。
信息网络、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圈、 生意圈等等。
人际关系网、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
按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初级网络与次级网络
按网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 按网络成员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 闭合性网络与开放性网络
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 闭合性网络与开放性网络 “团体格局”网络与“差序格局”网络
二、社会网络的类型
"团体格局"网络 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的社会,
由若干人在权责对等并相互独立 的基础上组成一个个的团体,进 而由团体组成社会。
——《社会理论的基础》
"差序格局"网络 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社会,
其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 从一个一个人分亲疏远近推出去, 由此形成各种类型的私人关系网络, 这种网络的大小由网络中心的势力 决定,各种大小不同,互有差别的 私人网络构成了社会。
目录
contents
01 社 会 网 络 02 社 会 群 体 03 初 级 社 会 群 体 04 婚 姻 与 家 庭
01
社会网络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
人际关系网
因特网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
你是否听说过六度人脉关系理论?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
六度人脉关系理论认为∶ 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可以通过
六层以内的熟人链与地球上 的任何其他人联系起来。
四、社会网络分析
网络分析法认为社会关系和结构是客观存
在的,行动者之间真实存在的关系可以作 为外在物对行动者产生作用。
网络分析法同时认为,世界是由网络而不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
‘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
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
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社会学》教案第8章
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家庭不会消亡,婚姻会更加纯洁与美满,家庭会更加和睦与亲密。
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社会集群
【教学难点】无
教学
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V);
动态模拟演示();现场实物讲解();
自学讨论探究式();其他();
教学主要内容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网络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
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背景,同时互动会形成新的社会网络。
二、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
家庭关系,从横向看,可以有夫妻关系;从纵向看,可以有父母子女关系。
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以婚姻为基础,父母与未婚于女共同居住;
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
联合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
三、家庭的功能、问题
生理需要满足功能(排外性)、社会延续、经济协助、社会化、保障。
存在的基础:个体有群聚的本能,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亲密程度来划分:初级群体(直接群体)和次级群体(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
正规化程度及其互动方式来划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心理归属来划分:内群体与外群体。身份归属来划分: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来划分: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三、 社会网络的功能:社会资源获取功能。组织管理辅助功能。日常生活联系功能。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大全(按章节排序)完全免费【精选】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大全(按章节排序)完全免费导论1.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人的行动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范。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文化1.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的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者最小的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的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范上相对立的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
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不能评价和比较。
“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13.文化规范即社会规范,规范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
15.宗教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16.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17.法规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调整社会和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它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社会学会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之中更为人们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此社会学可以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
由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互相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心里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泛的视野以及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完善自我。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有,社会学导论、社会学简史、个体的社会化、文化与社会运行、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互动、社区、婚姻与家庭、社会变迁等。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是书熟练地掌握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用于改造社会更加的完善自我。
三、教材使用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四、考核,评分标准采用平时4次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80%的成绩综合评定的办法。
五、课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68学时,每周4学时。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言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作有概括的理解,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学生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1.熟练掌握:社会学的定义,特点,研究领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学的实践作用。
社会学概论新修 名词解释(全)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完整第一章(无)第二章1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学概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中科技大学
第一章测试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A:错B:对答案:B2.把社会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即研究整个社会。
()A:对B:错答案:B3.孔德、马克思、斯宾塞是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A:错B:对答案:A4.社会学创立于()A:二十世纪三十年代B:十三世纪C:十九世纪三十年代D:人类社会出现时答案:C5.社会学的创始人()A:斯宾塞B:马克思C:马克斯·韦伯D:奥古斯特·孔德答案:D6.对全体调查对象逐个进行调查是()A:个案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普遍调查答案:D7.首次提出实证一词的思想家()A:孔子B:韦伯C:孔德D:马克思答案:C8.社会学的社会功能有:()A:推理的功能B:预测的功能C:规范的功能D:解释的功能E:描述的功能答案:BCDE9.社会学研究及基本程序主要包括:()A:选题阶段B:总结阶段C:观察阶段D:设计阶段E:实施阶段答案:ABDE10.孔德创造的实证方法是()。
A:观察法B:实验法C:理解法D:比较法E:历史法答案:ABDE第二章测试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文化发展趋势来看,反文化对社会进步只会起到消极作用。
()A:对B:错答案:B2.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可称文化元素的是文化特质。
()A:对B:错答案:A3.文化的内容是可以通过遗传方式来获得的。
()A:对B:错答案:B4.下列属于评比性文化的是()A:礼仪禁忌B:拜访方式C:庆典方式D:科学技术答案:D5.组成文化的最小的单位是()A:文化特质B:文化特质丛C:文化丛D:文化模式答案:A6.文化发展和演进的主流应该是()A:文化的冲突B:文化相对论C:文化暴力D:文化的融合答案:D7.下列不属于亚文化的是()A:计算机黑客B:一夫一妻制C:自然主义者D:哥特人答案:B8.文化主要具备哪些特点()A:共享性B:变迁性C:传递性D:象征性E:复合性答案:ABCDE9.文化的功能主要有()A:文化是社会或者民族分野的标志B:文化塑造社会的人C:文化是社会整合的基础D:文化关乎国家的稳定E:文化使社会的规范系统化答案:ABCE10.文化的空间结构包括()。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7-9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第七章社会互动1、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特点与类型。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体与群体)之间;②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③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④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⑤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格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类型:①根据参与人数划分:二人互动、三人互动与多人互动②根据社会互动的主体类型划分:人际互动与群体互动③根据互动的目的划分:熟悉情境互动、生活情境互动、社交情境互动④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划分: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⑤根据社会互动主体间的利益、权力关系及其性质划分: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2、简述网络时代社会互动的特点。
①网络互动的超时空性②网络互动的匿名性和符号性③网络互动的自由、自治性3、简述社会互动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提出一种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
他认为,小型群体的面对面互动包括12类互动范畴,涉及取向、评价、控制、决定、紧张和整合等六项功能性问题,互动可分为下列阶段:①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问题。
②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
③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在互动的各阶段中往往伴随情绪因素,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
(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①敌对或竞争。
这是最初级和基本的社会互动。
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 单元练习题 第八章
第八章组织一、单项选择题1.【2005.4】科层制建立的基础是()A.魅力型统治B.传统型统治C.法理型统治D.世袭制统治2.【2005.4】【2007.4】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的缺陷一般统称为()A.效率低下B.市场失灵C.政府失灵D.社会不公平3.【2006.4】【2008.4】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A.组织精干B.运作过程简单C.行政管理效率高D.机构简单4.【2006.4】第三部门是指()A.私人部门B.政府部门C.非营利组织D.公共部门5.【2007.4】组织和初级群体相区别的最显著的特征是()A.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B.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C.组织成员的角色化D.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6.【2007.4】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A.“生物人”B.“经济人”C.“社会人”D.“会说话的工具”7.【2007.4】非政府组织又称为()A.公共部门B.第三部门C.私人部门D.私有部门8.【2008.4】家庭制度中最重要的是( )A.财产继承制度B.婚姻制度C.生育制度D.亲子制度9.【2008.4】对于公共部门表述错误的...说法是( )A.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B.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C.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D.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10.【2009.4】在组织管理的研究中,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梅约B.巴纳德C.摩尔斯D.泰罗11.【2009.4】基金会属于()A.第三部门B.第二部门C.公共部门D.私人部门12.【2009.4】私人部门的优势体现为()A.组织优势B.结构优势C.效率优势D.市场优势13.【2010.4】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这种观点来自于( )A.科学管理理论B.人际关系理论C.组织行为理论D.权变理论14.【2010.4】根据韦伯对合法统治的分类,世袭制属于( )A.魅力型B.传统型C.法理型D.法治型15.第三部门组织与私人组织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利润最大化B.非营利性C.提供公共物品D.是一个独立组织16.被视为克服“市场失灵”最有效的机制是( )A.股份制公司B.公共部门C.政府D.第三部门17.组织的灵魂是()A.组织结构B.组织成员C.组织功能D.组织目标18.组织的核心是()A.权力的划分B.结构的划分C.成员的构成D.目标的划分19.主张将科学应用于组织管理中,并最先提出了组织的管理原则的是()A.韦伯B.泰罗C.法约尔D.梅约20.提出了“组织平衡论”观点的是()A.麦克雷戈B.梅约C.巴纳德D.韦伯21.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摩尔斯和伊杰·洛斯奇提出的理论是()A.“X”理论B.“Y”理论C.超“X”理论D.超“Y”理论22.宗教一般属于();家长制属于()A.传统型组织B.魅力型组织C.法理型组织D.科层制组织23.属于人道主义的帮助型的管理理论的是()A.X理论B.Y理论C.超X理论D.超Y理论二、多项选择题1.【2008.4】第三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包括( )A.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B.独立于政府组织C.不以营利为组织目标D.是自主管理的自治组织E.依靠组织成员的志愿参与2.【2009.4】公共部门的缺陷一般统称为“政府失灵”,主要包括()A.社会上占少数的人群对某些公共物品的需求不易获得满足B.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在使某些人满足的时候,另一些人却可能没得到充分满足C.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D.公共部门在提供某种公共物品之前通常长时间讨论,造成公共物品的暂时不足E.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在规模、质量、成本、责任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3.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在组织体制上的最大区别在于( )A.依靠成员的志愿参与B.不采取科层制的组织体制C.组织机构的自主管理D.提供公共物品E.公共物品提供的普遍性4.组织过程主要包括()A.决策B.沟通C.控制D.规划E.实施5.科层制的缺点主要有()A.形式主义B.繁文缛节C.用人困境D.人情味欠佳E.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6.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组织行为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泰罗B.巴纳德C.梅约D.麦克雷戈E.法约尔7.构成现代社会组织格局的三大部门是()A.公共部门B.私人部门C.第三部门D.营利部门E.中间部门三、名词解释1.【2006.4】【2009.4】组织2.【2007.4】科层制3.【2010.4】私人部门4.公共部门5.第三部门四、简答题1.【2005.4】简述私人部门的缺陷。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社区
三、城市社区的区位结构
1、何谓区位结构? ecology 与position 社区及其构成系统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2、三种区位模型: (1)同心圆模型:伯吉斯 (2)扇形:霍伊特 (3)多核心模型:哈里斯
商业区
工业区
居民区
同心圆模型
E· 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他以芝加哥为例,试图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 W·
2008年中国人口数排行 (按常住人口计算,与右边的国家人口数相当)
1. 广东(1.13亿)pk 德国加乌干达
2. 河南(9900万)vs 墨西哥 3. 山东(9200万)≈ 菲律宾 4. 四川(8700万)pk 越南 5. 江苏(7500万)vs 埃及 6. 河北(6800万)≈ 伊朗 7. 湖南(6700万)pk 法国 8. 安徽(6500万)vs 泰国 9. 湖北(6000万)≈ 英国 10.广西(4900万)pk 缅甸 11.浙江(4700万)vs 南非 12.云南(4400万)≈ 哥伦比亚 13.江西(4300万)pk 坦桑尼亚 14.辽宁(4200万)vs 阿根廷 15.贵州(3900万)≈ 苏丹 16.黑龙江(3800万)pk 波兰 17.陕西(3700万)vs 肯尼亚
四、城市社区的特点
1、人口:密度高、聚集、规模大 2、经济:工商服务业为主,职业众多,组 织结构复杂 3、生活方式:多样化,生活节奏快 4、家庭:规模缩小,职能减少 5、互动:强调角色而淡化情感交往
第五节 城乡关系和我国城市化道路
一、城乡关系 相互依存:
城乡对立与分割:
户籍制度:壁垒森严
四、社区的分类
1、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 2、规模:巨大、大、中、小、微型
3、组织形式:整体与局部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第一章导论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一是侧重于从社会整体出发,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在西方,其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并由此开创了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
一般来说,在侧重以社会整体为对象的研究中,一般可以看到“秩序和进步”、“结构和过程”等方面。
二是侧重于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在西方,其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韦伯,并由此开创了社会学中的人文主义社会学传统。
三是不属于上述两种的说法的,其中有些观点影响较大,但最终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其中主要有“剩余说”、“学科说”、“调查说”、“问题说”等。
二、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社会学不仅仅是低层次的调查工具;2、社会学给我们提供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3、也为我们理解社会、解释社会提供理论方法和视角。
三、社会学的概念界定: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人类社会和人们社会行为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
四、社会学的学科特征整体性、广泛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五、社会学的学科地位1、总和论,即把社会学与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成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综合论,即强调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加以综合而得出的。
3、普适论,即认为社会学原理具有普遍性,适于一切社会生活,因而把社会学与其它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作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中心论,即认为社会学居于各门社会科学的中心,它既对其它社会科学有指导作用,又吸收其它社会科学的成果。
5、平等论。
即认为社会学与其它各门社会科学处于平等的位置上。
六、社会学的学科功能1、社会学的认识功能:包括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包括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七、社会学的诞生背景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八、社会学的发展脉络社会学的三大传统: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发展历程:古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当代社会学九、社会学的中国发展传入时期、中断和重建时期、本土化研究探索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方法体系的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法、具体的技术工具主要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田野调查、观察法、文献研究、历史比较方法、实验法第二章社会一、社会的涵义1、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而仅仅是一个名称而已。
华工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随堂练习及答案
华工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随堂练习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 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A 自然科学的发展B 社会变革的需要C 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D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2. 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是()A 涂尔干B 韦伯C 斯宾塞D 孔德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3. 孔德的代表作品是()A 《实证哲学教程》B 《社会静力学》C 《社会学研究》D 《社会学原理》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4. 第一位学院派社会学家是()A 涂尔干B 斯宾塞C 韦伯D 萨姆纳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5. 如果打乱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就会失效,社会就会放任个人自行其是,涂尔干将此称为()A 失范B 失控C 失衡D 失调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6. 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A 功能学派B 结构学派C 芝加哥学派D 结构功能学派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7. 中国最早进行独立社会调查的学者是()A 李景达B 张鸿钧C 陈达D 费孝通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8. 认为社会研究最适合中国国情,也是社会学中国化重要步骤的是()A 许仕廉B 孙本文C 吴文藻D 费孝通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9. 明确提出建立“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学”的学者是()A 晏阳初B 费孝通C 陈达D孙本文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10. 中国倡导社会学本土化的主要人物不包括()A 孙本文B 吴文藻C 费孝通D 章太炎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第二章社会与文化1. 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A 社会关系B 社会行为C 社会制度D 人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2. 社会的基本关系是()A 生产关系B 血缘关系C 地缘关系D 阶级关系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3. 被马克思称为“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的是()A 劳动B 阶级斗争C 文化发展D 价值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4. 最典型的初级社会关系是()A 家庭中的关系B 宗族中的关系C 部落中的关系D 师徒间的关系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5. 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即()A 政治性和经济性B 主动性和再生性C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D 系统性和开放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6.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出版了一部著作,第一个给文化下了明确的定义,这部著作是()A《普通文化学史》B《普通文化》C《原始文化》D《文化论》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7.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A精神要素 B 语言要素 C 物质要素D社会关系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8. 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是()A 价值整合B规范整合C结构整合D行为整合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9. 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是()A道德B法律C习俗D宗教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10. 在调整人们行为的各种社会规范中,调整范围最普遍的是()A习俗 B 道德C宗教D法律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第三章人的社会化1. 人的根本属性是()A自然性B社会学C生产性D文化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2. 认为“社会化是人们终生的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的是()A弗洛伊德B弗罗姆C罗伯逊D巴克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3. 人的社会化作为个人与社会互动的成果,具有()A自然性与社会性 B 主动性和能动性C整体性和开放性D强制性和能动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4. 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是()A人格B性格C气质D习惯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5. 基本社会化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也称()A一般社会化B一级社会化C特殊社会化D二级社会化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6. 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称()A基本社会化B再社会化C继续社会化D正向社会化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7. 社会化的第一要素是()A学校B工作单位C社区D家庭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8. 最初的社会化途径是()A学校教育B唯一途径C直接途径D重要途径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9. 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是()A思想觉悟的提高B综合素质的提高C人的全面发展D社会的发展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10. 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实现人的()A社会化B科学化C现代化D人性化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第四章社会群体1. 将群体定义为“一大群或一小群的人”的社会学家是()A涂尔干B韦伯C斯莫尔D马克思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2. 构成群体的主体基础是()A群体成员B群体目标C成员关系D行为准则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3. 既是群体功能的具体体现,又是组织的灵魂的是()A群体成员B成员关系C行为准则D群体目标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4. 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C正式群体D非正式群体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5. 最先提出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两个概念的是()A巴克B韦伯C萨姆纳D洛斯奇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6. 提出“参照群体”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家是()A库利B巴克C萨姆纳D海曼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7. 家庭的基础是()A生产关系B两性关系C婚姻D社交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8. 利益群体的产生源于()A个人社会特质的变化B个人需求的变化C社会文明方向的变化D经济基础的变革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9. 我国的工会、妇联、学生联合会等属于()A经济利益群体B社会公众利益群体C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D机构性利益群体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10. 既得利益集团的最大特点是()A人数众多B涉及范围广C有自己的组织章程D为维护少部分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第五章社会组织1. 确定组织活动方向的基础是()A组织性质B组织规模C组织目标D组织制度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2. 组织决策的第一阶段是()A情报阶段B设计阶段C抉择阶段D审查阶段答题: A. B. C. D. (已提交)问题解析:3. 组织经常对其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成绩考评和总结并做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惩,这是一种()A预先控制B现场控制C反馈控制D过程控制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4. 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A行政管理效率高B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C以人为本D对外界变化反应灵敏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5.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泰罗和法约尔B梅奥和西蒙C摩尔斯和洛斯奇D韦伯和麦克雷戈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6. 人际关系理论认为,组织中是重要的因素是()A组织目标B权力C人D制度答题: A. B. C. D. (已提交)问题解析:7. 巴纳德提出了()A权变理论B决策理论C组织平衡论D人际关系论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8.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摩尔斯和伊杰洛斯奇提出的理论是()A人际关系论B“场”的理论C超Y理论D渐变决策理论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9. 某物品在被某个人消费的时候,别的人就无法享用了,这说明物品具有()A竞争性B排他性C单一性D固定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10. 私人部门在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方面,并非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着其无法避免的缺陷。
社会学概论(厦门大学)第8章 社会群体
1.群体决策的含义: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 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 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
❖ 群体决策的发展阶段:
搜集信息
评估 决定 维持
2.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 群体思维是指一个团结的很紧密、凝聚力 很高的群体,由于群体压力等这样那样的 原因,往往会做出脱离实际的决议,造成 不良后果。
2.内群体和外群体
❖ 内群体是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之间有 共同归属感,相互团结与合作的群体。
❖ 外群体是与内群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指凡是自己没有加入的由他人组成的或 这群人与自己无关的群体 。
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是组织结构确定,职务分配明确 的群体。
❖ 非正式群体是指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 由组织确定,而是单纯以个人之间的好感、 喜爱或共同兴趣为基础构成的群体。
三、社会群体形成的动因
❖ 生物性需要 ❖ 工具性需要 ❖ 表意性需要
四、社会群体的分类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 初级群体是指群体成员相互熟悉、了解,
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 群体。 ❖ 次级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 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 成具有正式关系的社会群体 。
二、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
❖ 交往各方活动空间接近 ❖ 互动时间比较频繁和长久 ❖ 交往各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差异较小
三、初级群体的主要类型
1.家庭 ❖ 核心家庭 ❖ 主干家庭 ❖ 联合家庭 ❖ 其他类型家庭 2. 邻里 3. 伙伴群体
四、初级群体的功能
1.正功能 ❖ 社会化的功能 ❖ 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的功能 ❖ 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的作用 2.负功能 ❖ 从微观心理角度看 ❖ 从宏观结构角度看
❖ 群体转移是指在群体决策过程中,群体成 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观点和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节序号及名称第八章婚姻家庭本章学习目标婚姻家庭是社会学研究的传统领域,本章将体现社会学对婚姻家庭研究的独特视角,揭示婚姻和家庭的起源、演变、社会本质及相互关系。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学关于婚姻过程的分析及对婚姻生活的相关研究,把握社会学关于家庭研究的基本范式、基本内容及研究现状。
本章重点难点1、婚姻家庭的起源与本质2、家庭的类型3、家庭关系第一节家庭概述家庭是人类社会既普遍又独特的一种安排,它承担着许多功能。
家庭中有人口问题,有经济问题,有家庭成员关系问题等等,可以说没有一个学科能够独揽对家庭的研究,而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家庭首先是被放在初级群体的概念框架下进行讨论的。
一、家庭的起源与发展讨论家庭的起源问题是比较棘手的,由于缺乏史前资料,加之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很难有一个关于家庭起源问题的理论解说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
美国社会人类学家摩尔根的研究至今被视为是较具权威的。
根据摩尔根的研究,家庭产生及演变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血缘家庭。
是家庭发展的第一种形式,存在于人类社会初期。
两性关系的结合是按照辈份划分的,同一辈分的一群男女互为夫妻,这种家庭形式是一种群婚制,是家庭发展的低级形式,但与原始血亲杂交相比,有了一定进步。
2、普那路亚家庭。
是群婚制发展的高级形式,它的两性关系建立在两个氏族之间某一氏族的所有男子与另一氏族的所有女子通婚。
这种家庭形式与血缘家庭相比,又有了很大的进步。
它不仅排除了不同辈份之间的性关系,同时也禁止了近亲一兄弟姐妹之间的性关系。
摩尔根把这种家庭形式的出现称为“自然选择”的胜利。
3、对偶家庭。
是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形式。
两性关系有比较固定的结合,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或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夫。
就是说,成对配偶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同居关系。
4、一夫一妻制家庭。
此乃文明社会的家庭形式。
两性关系有固定的稳定的结合,一个男子只能拥有一个妻子,一个女子也只能拥有一个丈夫。
双方不能任意解除他们的性关系。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限制只对一般大众而言,在私有制社会里,对那些在经济上或政治上享有特权的人来说,是一种例外。
以上四种家庭形式,只是就典型关系而言的。
实际上,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
但无论怎样,家庭发展的总趋势依然是家庭范围逐渐缩小,家庭成员逐渐聚集在同一社会生活单位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初级社会群体。
二、家庭的功能与本质马克思曾经论述说:“家庭从社会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且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但是后来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增长产生了其它更多的新的社会关系,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
西方社会学家把家庭作为社会关系的功能变化总结如下:第一阶段即工业革命前,家庭是活动的中心,生产功能和家庭没有明显分开;第二阶段即工业革命后,工厂组织的出现使工作和家庭明确分开,产生了新的劳动角色的性别分工;第三阶段即后工业时期,技术进一步普及和男女平等思想的增长,又出现了对称家庭,和第一阶段的生产家庭单位相比,主要成为消费系统。
家庭这种群体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满足人类个体和社会需求的一定功能,同时家庭的这种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在变化。
纵观历史和今天,家庭曾经发挥和正在发挥的功能至少应该有这样一些:(1)满足性需求功能。
家庭有利于性爱的普遍满足,保证性爱的正当性、合法性,使性爱专一,从而有利于排除家庭之外的性生活,使夫妻关系得以维持和巩固,避免由性本能引起的社会混乱。
(2)生育功能。
家庭的生育功能亦即人类人口的生产功能;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必须不断补充人口,进行种的繁衍。
但生育包括“生”和“育”,儿童需要由家庭抚养,这不单单是出于儿童的生活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家庭的抚养和教育对个人的影响是基本的、意义深远的,这种功能是任何初级社会群体都不能代替的。
因此家庭就意味着生产、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社会责任。
(3)教育或社会化功能。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曾经也是技能和知识教育的执行者,工业社会以后虽然有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替代了家庭,但仍有一些社会化及教育内容必须是由家庭来执行的。
(4)组织家庭成员的生产功能。
此项功能也曾经在工业社会以前是重要功能,以后淡化,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在发挥作用。
(5)消费功能。
现代家庭中消费功能最具突出地位。
(6)满足感情需求的功能。
也可称为精神生活功能。
家庭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家庭中,成员的思想和感情能得到最充分的交流,能充分享受家庭生活所带来的乐趣,得到家庭以外无法得到的精神安慰与寄托。
三、家庭形成的基础——婚姻1、婚姻的本质:婚姻是使男女双方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是家庭建立的前提并决定着家庭的类型。
婚姻制度的产生归为两类需求:一是自然的需求即满足生理需求和繁衍后代;二是社会需求,包括经济需求、政治需求、精神需求。
其中以繁衍后代,种的延续是最核心的要素。
所以婚姻成为社会达到以多重目的的工具。
因其如此,婚姻的缔结不仅仅是当事人双方的事情,而是以多种因素为先决条件的行为,首先人们对婚姻配偶的选择是有一定条件的,其次表现在社会方面,以婚姻制度为核心对婚姻双方的权利、义务的要求以及其它限制和禁忌。
2、婚姻过程:包括择偶过程、婚姻的缔结过程及婚姻的结束或中断。
第二节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一、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间的人际互动或联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关系、姐妹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等,属于社会关系的一种。
但与其它社会关系不同的是,家庭关系是以婚姻血缘为联系纽带,表现为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姻亲与血亲关系。
另外和其它社会关系相比,可以说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最为全面、最为深刻。
家庭关系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家庭成员数、家庭代际层次数和夫妻对数。
二、家庭的类型。
由于家庭关系首先是以姻亲关系所派生,因此家庭关系中最核心的就是夫妻关系,因此社会学研究的家庭类型是以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的对数来划分出以下类型。
1、核心家庭:指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这种家庭结构比较简单,只有夫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家庭中只有一个权力中心即父母。
是其他家庭形式赖以扩大的基本单位。
其残缺形式包括无子女夫妇的家庭(也称DINK家庭)、单亲家庭。
2、主干家庭:含三代以上成员,但每代最多只有一对夫妇的家庭。
具体形式有直系双偶家庭、单亲主干家庭、隔代家庭、已婚兄弟姐妹及子女同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直系双偶家庭即一对夫妇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子女组成的家庭,第二代核心分享家庭权力,形成二级核心;单亲主干家庭即某一代中缺配偶的家庭;隔代家庭即只有祖辈和孙辈的家庭。
3、扩大家庭:含三代以上成员且至少一代有两对以上夫妇的家庭。
也称大家庭。
这是一种多偶多代的联合家庭,家庭的权力一般集中在第一代或第二代某一对偶手中,它们为家庭的重要核心,但每一对配偶都享有一定的权力,是一个次级的活动核心。
大家庭的结构比较复杂,但却很松散,不太牢固,一旦丧失了维系其存在的经济条件,它便会解体。
4、单身家庭:只有一人的家庭。
包括丧偶或离异的单身家庭。
空巢家庭;特指子女离家只有老年夫妇的家庭。
第三节婚姻家庭与社会变迁一、工业革命以来婚姻家庭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婚姻家庭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在西方国家,主要表现为:(1)婚姻对性行为的社会控制能力在减弱,婚前及婚外性交流日见活跃;(2)离婚率迅速上升,婚姻的平均寿命缩短;(3)婚姻创新,对传统婚姻模式的替代形式出现,如独身不婚、同居不婚;(4)家庭规模不断缩小;(5)家庭关系发生变化如夫妻关系的变化、亲子关系的变化、代际关系的变化等等。
对这些变化,人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①从人口学的角度看,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人们在婚姻中的时间也相应拉长,这样,婚姻发生变动的概率也随之增多。
②从生理因素看,人的初次性行为年龄前移与性成熟提早有关。
③最深层、最重要的是工业化带来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刺激和文化价值观的重大变化。
二、家庭问题。
所谓家庭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夫妻关系失调。
指夫妻之间感情疏远,意见不和,经常发生各种形式的冲突,影响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如不及时调适,将会导致婚姻破裂。
夫妻关系失调有诸多原因。
2、亲子关系失调。
主要是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失调。
其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或者极端溺爱或者极端严厉,引起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紧张。
二是代沟问题。
尤其在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中,父母和子女在阅历、思想认识、社会经验等方面出现显著差别,从而在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隔阂甚至发生意见冲突和矛盾。
3、婆媳关系失调。
由于婆婆和媳妇之间不是血亲而是姻亲关系,加之女性心理敏感等特点,使她们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或冲突。
4、老年人问题。
老年人问题是指家庭中赡养功能失调,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从而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困难。
其表现为: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
受子孙的歧视和排挤,甚至在生活上受虐待,在情感上得不到满足,享受不到天伦之乐,有孤独、冷落感等等。
本章思考题问题1家庭发展演变经历了哪些形式?参考答案要点:1、分别解释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特点;2、比较说明不同形式之间的进步意义。
问题2如何看待家庭的功能?参考答案要点:1.首先说明家庭的六种基本功能;2.对每种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出现的不同变化进行分析。
问题3核心家庭一定就是小规模家庭吗?参考答案要点:1、首先解释说明核心家庭的基本概念;2、分析核心家庭的“核心”特点在于一个权力中心,而非人数规模的多少,有时多生育的核心家庭在规模可能要大于其他复杂结构的家庭。
问题4婚姻制度产生的基础是什么?参考答案要点:1、婚姻制度的产生归为两类需求:一是自然的需求即满足生理需求和繁衍后代;二是社会需求,包括经济需求、政治需求、精神需求;2.其中以繁衍后代,种的延续是最核心的要素。
问题5如何分析认识工业革命以来婚姻家庭领域出现的变化?参考答案要点:1、首先说明各种变化的具体情形;2.分析婚姻家庭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随社会变迁而变化的,从生理的、经济的、观念的等多方面来分析这一现象。
问题6何为家庭问题?参考答案要点:1.首先回答所谓家庭问题的几种表现形式;2、简要分析不同家庭问题产生的原因。
参考书目1、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5年3、费孝通《乡土社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