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科学实验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热爱和兴趣,尊重实验规则,增强实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燃烧的条件及实验探究。

2.实验方法和规则的学习。

难点1.如何进行科学实验,掌握实验方法。

2.燃烧条件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燃烧条件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实验过程的演示PPT。

2.学生准备:化学实验器材、实验记录本、安全护目镜。

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简单地介绍燃烧和燃烧的条件,并让学生回忆并总结了一下。

实验操作1.实验1:火柴能否在水中燃烧–步骤:•把盛有水的玻璃杯放在金属铝箔上,使其与不燃物质隔开。

•挑起火柴,让火柴燃烧。

•把燃烧的火柴放到盛有水的玻璃杯里。

–结论:•火柴在水中不能燃烧。

–分析:•燃烧需要氧气,水中的氧气浓度太低,远远不足以维持火柴的燃烧。

2.实验2:火柴燃烧所需的氧气量–步骤:•在玻璃杯里放入铁裁片、紫色的石墨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酸性紫色13分子和硝酸。

•点燃火柴,立刻将火柴插入盛有以上物质的玻璃杯里。

–结论:•燃烧只在火柴接近杯口时进行,而且是被限制在杯口狭窄的燃烧区内。

–分析:•燃烧需要氧气,燃烧区的氧气浓度比较高。

3.实验3:蜡烛燃烧所需的氧气量–步骤:•先取两支蜡烛,放在两个不同的玻璃瓶里。

•一支蜡烛燃烧时,另一支蜡烛待燃烧开始后立刻把瓶口靠近第一瓶内的燃烧蜡烛,尽可能让它们的瓶口几乎相接在一起。

–结论:•两个蜡烛在不同的氧气含量的情况下,燃烧的时间不同。

两个蜡烛都是呼吸出的CO2让灭,而不是缺氧灭。

–分析:•燃烧需要氧气,瓶内的氧气浓度比瓶外的要低,当两个瓶瓶口相接时,外面的氧气很难进入内部,致使其中一个瓶内的氧气不足,蜡烛燃烧减缓。

实验总结让同学们对实验进行总结,回答为什么燃烧需要氧气。

(新)人教版化学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新)人教版化学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学,本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探究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通过让学生自主参加到探究实验中,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拟从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燃烧的三个条件及灭火原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控制变量法及实验结论的推导【教学难点】实验的标准操作【教学准备】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剪刀、水等。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学了燃烧的一些相关知识,可能大家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次上,今天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用实验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二、推进新课燃烧的条件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可观察到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起来了,而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可观察到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都可以燃烧。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将薄铜片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铜片的中部,可观察到:刚开始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都没有燃烧,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到达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点燃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烧杯与桌面不留空隙,观察到蜡烛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燃烧的基本条件。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燃烧的基本概念。

2. 物质燃烧的条件。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燃烧的条件。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燃烧的条件。

2.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燃烧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放大镜、镊子、试管等。

2. 实验药品:红磷、白磷、水、硫酸铜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案内容请继续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物质燃烧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与讨论:介绍物质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燃烧过程。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并总结物质燃烧的条件。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七、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 记录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佩戴好防护用品。

2. 操作酒精灯时要小心,避免烫伤。

3. 实验过程中要遵守实验室纪律,不得随意离开实验室。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九、课后作业:1. 复习实验内容,巩固物质燃烧的条件。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十、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时纠正错误操作。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包括:
1.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选择题:从四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并解释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燃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学会节能减排。
5.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பைடு நூலகம்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理解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2.掌握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燃烧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能够分析燃烧实验结果,总结燃烧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5.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灭火器的使用。
然后,我会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燃烧的条件”。通过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如何影响燃烧过程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讲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加深学生对于燃烧的了解与认识。

实验器材
•铜钢丝网
•蜡烛
•小木棍
•长颈三角瓶
•化学脊椎架
实验步骤
1.将铜钢丝网垂直安装在化学脊椎架上。

2.将蜡烛点燃,并将其固定在小木棍上。

3.将小木棍固定在铜钢丝网的正下方。

4.用一个长颈三角瓶盖住小木棍,并用胶水密封长颈三角瓶与铜钢丝网的接口。

5.待瓶内空气被点燃后,拿起整个实验器材观察。

实验原理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围绕这三个条件展开,实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节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被点燃时,产生的火焰会引燃烧瓶中的氧气。

如果火焰温度足够高,将可以自己保持着然后烧掉蜡烛外部的一部分空气。

当点燃木棍时,三角瓶内便充满了CO2气体,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定理,火焰在不含氧的环境下
是无法燃烧的。

废气中的CO2便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净化。

实验结论
燃烧的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可以说明,当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燃料才能够发生燃烧。

同时也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化学中的燃烧原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实验思考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燃烧的三大条件对于燃料的燃烧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燃烧的现象,因此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与条件十分必要。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燃烧的条件教案初中

燃烧的条件教案初中

燃烧的条件教案初中年级:初中学科:物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概念,认识燃烧的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燃烧的概念及燃烧过程。

2. 燃烧的三个条件。

教学难点:1. 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铁丝、氧气瓶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点燃酒精灯,引导学生关注燃烧现象。

2. 学生分享对燃烧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燃烧的概念。

二、探究燃烧过程1. 教师展示燃烧过程的课件,引导学生了解燃烧的三个阶段:预热、着火、燃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燃烧的三个阶段。

三、学习燃烧条件1. 教师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四、实验验证1. 教师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的概念、燃烧过程和燃烧条件。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燃烧的概念、燃烧过程和燃烧条件。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践操作1. 教师布置课后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三、课堂交流1.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课后实验的观察结果。

2.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燃烧?”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影响燃烧的因素:燃料的种类、氧气的浓度、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燃烧是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

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是:3.灭火的原理:课堂导学:[讨论交流]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②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实验探究一]实验内容1(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指导)。

[实验现象]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交流]1.你认为该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吗?你认为该如何改进?上述实验中,如果蘸水的棉花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归纳总结]加热时间较长时,蘸水的棉花也会燃烧起来。

原因是当蘸有水的棉花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与空气接触,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从而导致棉花燃烧。

[实验探究二]实验内容2(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实验现象]①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②刚开始滤纸碎片与乒乓球碎片均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而此时滤纸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讨论交流]如果将该实验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现象: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

说明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可燃物不易燃烧。

举一反三: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氧气(或空气)。

(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检验设计的可行性,老师进行指导)[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⑵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

三、教学准备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灯、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回顾:⑴什么是燃烧?⑵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引入前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燃烧的条件,今天将利用实验活动时间再次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实验过程。

(二)展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质疑探究1、探究活动一⑴讨论:①我们知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也就是燃烧受三个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设计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时要用到什么方法?②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分别如何控制变量?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②可燃物:取相同状态、相同形状、相同量的可燃物和不可燃物在相同的条件下点燃;与氧气接触:用相同的可燃物一个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一个没有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点燃;温度达到着火点:取形状大小相同的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在相同的温度下点燃。

2、探究活动二⑴阅读P实验内容1.,讨论:150如果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蘸水的棉花也燃烧。

加热时间长了,棉花上的水蒸发完后,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也会燃烧起来。

实验内容2.⑴,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步实验?⑶学生阅读P150⑷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证明乒乓球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实验内容2.⑵,讨论:⑸学生阅读P150①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大小要相同?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铜片的两则,加热铜片的中部?②若将乒乓球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⑹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只改变可燃物(改变着火点);②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说明可燃物质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虚拟实验室:利用虚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创设情境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增强知识的现实意义。
-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如烹饪、取暖等,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问题驱动:提出与燃烧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篝火需要吹风?”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燃烧事故。
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实验演示: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助燃物的作用、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
2.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通过分析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燃烧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6.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燃烧条件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和安全问题。

燃烧的条件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燃烧的条件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燃烧的条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初步认识燃烧景象,了解燃烧的概念.(2) 知道物资燃烧的必须条件。

(3)能利用物资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景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对燃烧条件的探求,进一步学习科学探求的方法与步骤,领会科学探求的考虑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的认识燃烧,领会”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只需深化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的认识。

(2)经过探求“燃烧的条件”,初步构成富于考虑、勇于探求的科学精神。

【先生知识基础】1.先生对生活中的燃烧景象比较熟习,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曾经了解了部分物资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必然的感性认识。

2.探求能力:(1)针对所给成绩,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设计探求的实验方案。

(2)能用实验论证本人的方案。

(3)能辨证地认识化学在消费与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运用(2)探求方案的设计与实行【教学方法】探求式教学法演示实验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器具】本课题中探求活动和演示实验器具,课件【教学过程】【小结】【倾听】燃烧的条件【练习与理论】【教学札记】学案:物资的燃烧一、你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必然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或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景象填写在学案上。

事例观察到的景象镁条的燃烧发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物资生成物资燃烧的特点可归纳为:二、燃烧条件的探求:1.你猜想物资燃烧的条件有哪些?2.针对你的猜想,你预备做甚么实验?3.把你的实验记录下去步骤现象结论4.你得出的物资燃烧的条件是甚么?5.把你的结论说出来与同组同学一同交流。

三、要想让可燃物燃烧得更剧烈一些,你有哪些方法?为甚么可以用这些方法?四、练习与理论1.用火柴可点燃酒精灯,但不能引燃煤块,缘由是……………………()A.煤的着火点高B.煤是固体C.煤和空气接触面小D.酒精易燃,煤不易燃2.以下关于燃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燃烧不必然都产生火焰B.燃烧不必然都要先点火C.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D.发生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时,反应物必然的碳和氧气3.火柴划着后,如果将火柴梗直立,使火焰在上,火柴就不易继续燃烧,其缘由是()A.氧气不足B.火柴下部木条没有达到着火点C.火柴的着火点降低D.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下沉的缘由4.在古代人类很早就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钻木之所以能取火,可以用下方的三句话来解释。

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新人教版

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新人教版

燃烧的条件知识与技术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熟悉,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明白什么是可燃物、什么是不可燃物?3.体验实验探讨的进程。

进程与方式通过探讨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培育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

2.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

重点探讨燃烧的条件。

难点探讨燃烧的条件。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木条纸等。

一、引入新课师: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咱们的生活离不开火,同窗们请你们谈一下火都有什么作用?生:火的用途。

师:在化学上咱们把着火的现象称为燃烧,火能够造福人类,同时也带来灾难,但如果是咱们明白了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够减少乃至避免火灾,让燃烧更有利的为咱们服务。

这节课咱们就一同探讨物质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二、活动探讨师:同窗们,在你们的桌子上有几种物品:棉花、酒精、蜡烛、水、木条、纸、小乒乓球、滤纸、铜片和一些化学实验仪器:酒精灯(简单介绍它的利用方式)、火柴、坩埚钳(教师简单介绍它在这节课上的利用方式)。

师:今天咱们就用这些物质来做实验探讨燃烧的条件。

请同窗们用棉花别离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此实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生:蘸酒精的棉花着火了,蘸水的棉花没有着火。

师:通过此实验,能够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什么?生:物质必需是可燃物。

(板书)1.燃烧的条件:师:那么,可燃物燃烧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适才的实验同窗们清楚的看到了纸、小木条和煤都在能够在空气燃烧,究竟是空气的什么物质在支持它们燃烧呢?生:纸、酒精都在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在支持它们燃烧。

师:那么同窗们所说的氧气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同窗们感觉回答起来很困难,是吗?在科学上,真理是要用实验来证明的,下面咱们用实验来证明它。

演示:燃着的纸和小木条在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熄灭。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序号
项目
内容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能用化学知识解释与解决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及原因。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4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引出燃烧的定义和课题。2. 初探燃烧条件:提供实验用品和仪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是否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3. 再探燃烧条件:展示教材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并讨论实验的优点和不足。4. 体会控制燃烧的喜悦: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控制燃烧条件的神奇,引导学生思考灭火的原理和方法。5. 课堂小结:总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强调安全用火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
1. 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3. 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缺一即可。
3
教学方法
1. 实验演示: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2.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5Fra bibliotek评估方式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讨论交流的积极性。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3. 知识测试:通过课后作业或单元测试,检查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6.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学生对燃烧条件的深入理解。
7.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燃烧的条件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教师提出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燃烧条件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围绕燃烧的三个条件进行讲解,明确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展示燃烧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燃烧的实验操作。
3.实验活动(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燃烧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一:燃烧的三个条件
题目:判断以下现象是否属于燃烧,并说明理由。
答案:不属于燃烧。因为该现象不具备燃烧的三个条件,没有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例题二:燃烧条件的应用
题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燃烧。解释这个现象。
答案:这个现象是因为铁丝在空气中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而在氧气中铁丝与氧气充分接触,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所以能燃烧。
总计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科普书籍:如《化学的秘密》、《燃烧与爆炸》等,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燃烧的原理和应用。
-网络资源:科普视频、实验教学视频等,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燃烧实验的操作和燃烧现象的观察。
-实验仪器:如燃烧炉、温度计等,通过使用这些实验仪器,学生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和测量。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理解燃烧的本质。

实验器材•试管•黄磷•氧气气源•火柴实验步骤实验一:比较白磷和黄磷的燃烧情况材料准备: - 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白磷和黄磷,各加入适量水。

- 加热试管,使得磷完全被水汽蒸气包围。

- 关闭锅塞,停止加热,试管静置冷却。

- 从其他试管中获取氧气气源。

实验过程: - 因为白磷在空气中的自燃性能够表现出来,因此可以用火柴逐步加热白磷,观察白磷自燃开始的温度范围。

- 将火柴逐步加热至黄磷表面,观察黄磷的燃烧。

实验结果: - 白磷在较低温度下即可自燃燃烧,而黄磷需要通过火柴引燃后才能燃烧。

且燃烧后白磷生成的氧化物蒸发产生白色烟雾,而黄磷的氧化物则没有烟雾生成。

实验二:氧气与磷的燃烧材料准备: - 取两只试管,加入氧气气源。

- 对于一个试管,加入磷并倾斜烧杯上方,用火柴点燃磷。

- 对于另一个试管,加入氧气后向其中放入干燥的球状结构的过滤纸丝,将火柴点燃过滤纸,放入试管内。

实验结果: - 磷在排放的燃烧气体中燃烧,氧气可以促进燃烧,加速剧烈度。

- 过滤纸燃烧后,只生成少量氧化物,且不发生燃烧爆炸。

实验三:圆片铝与氧气的燃烧材料准备: - 取一个试管,加入氧气气源。

- 取一小块圆片铝,将其放入试管中,并用火柴点燃铝后,立即塞住锅塞。

实验结果: -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氧化铝会粘连在试管内壁,形成白色烟雾,有连续细碎的爆炸声发出。

注意事项•圆片铝与氧气反应后可能出现爆炸,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清醒。

•实验后必须做好卫生和清理工作。

教学设计——实验活动3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实验活动3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活动3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重庆市铜梁区巴川初级中学校周良建
【课标要求】
能运用控制变量思想设计燃烧条件等实验探究方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3.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学习运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实验设计方法,并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验证燃烧的条件。

4.通过对燃烧和灭火相关知识的再认识,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加深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表面皿、酒精、水、薄铜片、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对比实验法
【教学过程】
【板书】
实验活动3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一、探究燃烧条件的思路
1.明确影响因素: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步骤:
满足所有因素进行实验→排除某一因素进行实验→对比两个实验现象→得出影响燃烧的某一因素二、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燃烧的条件教学实践案例(3篇)

燃烧的条件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也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燃烧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堂以“燃烧的条件”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燃烧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燃烧是一种什么现象?燃烧的条件有哪些?(2)教师简要介绍燃烧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教师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2)结合实例,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操作(1)教师演示实验:将蜡烛点燃,观察燃烧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入水中、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观察燃烧现象。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不同温度下,观察燃烧现象。

4. 数据分析(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

(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点评。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燃烧的条件。

2.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在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时,结合实例,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4.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 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案例评价本案例以“燃烧的条件”为主题,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燃烧的三个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燃烧是否发生,以及理解燃烧条件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处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对火灾预防和应对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得出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火柴、镊子、小石块、小木条、蜡烛、玻璃杯、热水、白磷、红磷等。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火灾的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学生火灾是如何发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燃烧的条件。

2、讲授新课讲解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3、实验探究实验一:分别将小石块和小木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小石块没有变化,小木条燃烧起来。

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二:将蜡烛固定在桌面上,点燃蜡烛,然后用玻璃杯罩住,观察现象。

现象:蜡烛燃烧一会儿后熄灭。

结论: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实验三:在铜片上分别放置白磷和红磷,然后用酒精灯加热铜片,观察现象。

现象: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

结论: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4、深入探讨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三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强调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燃烧才能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燃烧是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

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3.灭火的原理:
课堂导学:
[讨论交流]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①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②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探究一]实验内容1(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指导)。

[实验现象]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交流]1.你认为该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吗?你认为该如何改进?上述实验中,如果蘸水的棉花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归纳总结]加热时间较长时,蘸水的棉花也会燃烧起来。

原因是当蘸有水的棉花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与空气接触,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从而导
致棉花燃烧。

[实验探究二]实验内容2(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实验现象]①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②刚开始滤纸碎片与乒乓球碎片均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而此时滤纸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讨论交流]如果将该实验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归纳总结]现象: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

说明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可燃物不易燃烧。

举一反三: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氧气(或空气)。

(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检验设计的可行性,老师进行指导)
[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靠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若将烧杯完全罩在火焰上方,火焰逐渐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板书设计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一、燃烧需要的条件
1.可燃物。

2.温度达到着火点。

3.氧气(或空气)。

二、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