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_问题及建议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_问题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a9593b607e21af45b307a823.png)
中国经贸导刊○责任编辑○李志明资源环境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文文辉倪碧野白玮“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和城市科学交叉研究的产物,即针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退化及城乡居民生存条件恶化等城市问题,综合生态学方法,从系统、整体、多因子的角度研究城市系统及其他人类居住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温室气体排放快速上涨,气候变化问题日渐严峻,“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作为一种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
同时,以实现低碳为目的的各种规划建设方面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的成为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抓手,为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可操作性。
因此近年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探索和规划建设都在持续升温,然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态城市。
一、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现状(一)生态城市发展理念逐渐深入贯彻到各城市发展战略中1994年中国政府继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编制实施《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等一系列指导政策,将生态城市发展理念逐渐融入国家级规划的编制和实践中去,指导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
许多城市相继制定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开展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与试点。
生态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越来越多地成为中国许多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二)中央各部委出台政策积极推进中国特色低碳生态城市试点2010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承担低碳试点工作的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未来会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和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降低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
![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1205b9c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1f.png)
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作者:***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3年第36期摘要:揭示中部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于中部地区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采用2005-2020年中部城市碳排放统计数据,研究了市域碳排放总量的时空演变、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影响因素。
结果如下:一是在时间上,中部城市碳排放呈现先急后缓的增长趋势。
二是在空间上,碳排放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
三是市域碳排放总量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
四是人口密度、财政支出能显著抑制碳排放量,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显著驱动碳排放。
关键词:碳排放;空间杜宾模型;影响因素一、引言气候变暖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主要特征,应对气候变暖,当务之急是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行低碳经济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碳排放大国,造成中国巨大碳排放量的原因有两个:首先,中国长期以来以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并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治理绩效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其次,中国长期以来就存在着能源消耗量过大但利用方式不环保等问题。
节能减排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同时在节能减排任务目标下,高污染型和高碳排放型企业会受到较为有力的政策约束,这会倒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然而,引起碳排放的经济社会因素众多,在碳减排的目标下,从计量分析角度识别碳排放的经济社会因素对城市制定有效的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
近年来,我国不同学者对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有结构分解技术(SDA)、指数分解技术(IDA),以及计量分析方法等几类。
不同的分析方法优势和缺点不同,得出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不尽一致。
然而,上述所说的几种分析方法都有相同的弊端,即将碳排放在每个单元上看作是同质且均匀的,忽略不同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性。
实际上,碳排放属于大气污染,某个城市碳排放强度较高有很大可能影响到邻近城市的碳排放量,因此,在检验碳排放影响因素时,应该考虑空间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c3c240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c.png)
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入手,探讨低碳建筑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1. 低碳建筑的概念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使用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提高建筑使用效率的建筑。
低碳建筑具有节能、环保、可持续等特点,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
2. 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2000年以前,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低碳建筑的概念还未被广泛认知。
在这个阶段,建筑节能仅仅是为了节约能源和降低成本,而并非出于环保的考虑。
(2)中级阶段:2000年至2010年,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进入中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政府开始重视低碳建筑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建筑节能工程技术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
同时,低碳建筑的概念也逐渐被广泛认知。
(3)高级阶段:2010年至今,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进入高级阶段。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低碳建筑发展的政策,如《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建筑节能标识管理办法》等。
同时,低碳建筑的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太阳能利用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等。
二、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的问题1. 政策缺失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低碳建筑发展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还存在不足。
例如,政策缺乏明确的指导性和约束性,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等。
2. 技术不足虽然低碳建筑的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技术问题。
例如,太阳能利用技术的成本较高,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等。
3. 社会认知不足低碳建筑的概念在我国逐渐被广泛认知,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社会认知不足的问题。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及空间治理研究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及空间治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382c33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6.png)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及空间治理研究中国三大城市群是指华北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
这三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人口规模最为庞大的地区,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最为集中的地区。
因此,对这三大城市群进行节能减排效率和空间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节能减排效率研究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城市能源管理,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产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2.发展清洁能源: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3.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加大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力度,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和建筑能效标准,推广低碳出行模式,减少交通碳排放。
4.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完善环境监测系统,加强对排放企业的监管,加大惩罚力度,引导企业合规生产,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划定城市功能分区,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有序布局,减少能源消耗和交通压力。
2.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利用制度,加强土地使用监管,防止乱占乱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对农用地的占用。
3.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农民进城务工的需求,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减少对城市公共资源的消耗。
4.发展生态城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修复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5.加强城市空气治理:加大对空气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减少工业污染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综上所述,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及空间治理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协同合作,优化政策措施,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以实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措施,能够促使中国三大城市群实现高效节能、低碳减排和宜居宜业的目标,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
![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e79c433658f5f61fb636666d.png)
第五章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 (2)1、国内外对可持续和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 (2)1。
1 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指标概述 (2)1。
2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1.3 国内现有的相关标准 (3)2、若干案例的指标体系分析 (12)2.1 中新生态城 (12)2.2 曹妃甸生态城 (14)2.3 厦门市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21)2。
4 贵阳市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22)3、指标选取原则和思路 (24)3。
1 指标选取原则 (24)3.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25)4、规划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和框架 (26)4。
1 确定指标体系结构 (26)4。
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27)4.3 规划指标体系 (31)4。
4 按规划层次的指标体系 (32)5、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研究方向 (34)第五章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是解决城乡规划落实低碳生态要求的量化操作问题,及控制、引导低碳理念在城乡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运用与落实。
1、国内外对可持续和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1.1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指标概述低碳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不仅是低碳生态城市内涵的具体化,而且是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成效的度量。
目前国内外的论著主要集中在有关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规划设计原则、方法的讨论上,对低碳生态城市的考核、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或指标体系。
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从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的分析出发构成的指标体系,这类指标体系的应用较广泛,另一类是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协调度考虑建立的指标体系,指标综合的方法主要以加权平均为主。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高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排放,所以也可以用环境、资源核算作为评价指标。
对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数量问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少而精,一种是详细而全面.但是两者在应用上都存在争议,过少的指标会被认为不够全面,而过多的指标会因为指标间的相关性导致指标间关系复杂,指标综合结果无法正确反映各指标的重要性.有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中欧盟资助的“生态城市计划”,中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国外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代表之一。
零碳城市现状分析报告
![零碳城市现状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5e0985d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4.png)
零碳城市现状分析报告零碳城市旨在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目前,全球范围内一些城市已经采取了行动,努力转变为零碳城市。
以下是对零碳城市现状的分析报告。
首先,零碳城市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许多城市已经启动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包括改善公共交通系统、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提高建筑能效等。
一些城市还通过建立自己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实现了对能源的自给自足。
这些行动都为零碳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其次,政府的政策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有利于推动零碳城市建设的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对高排放车辆的限制和惩罚措施、对建筑能效进行评估和标准制定等。
政府的政策支持为零碳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和经济保障。
然而,零碳城市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技术和经济上的限制。
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和建设高效的可再生能源设施需要巨大的投资和技术支持。
此外,一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存在旧化和能效低下的问题,改造和更新需要时间和资金。
此外,公众的意识和参与也是一个挑战。
虽然大部分人意识到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如高碳排放的交通方式、能源浪费和过度消费等。
改变这些行为和习惯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最后,国际合作也是零碳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没有一个国家或城市能够独自解决。
国际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和经验的分享,帮助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实现零碳目标。
综上所述,零碳城市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政策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仍然面临技术和经济上的限制、公众意识和参与以及国际合作的挑战。
为了实现零碳城市的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低碳视角下老城区空间整合利用研究_以南京市下关区为例
![低碳视角下老城区空间整合利用研究_以南京市下关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dfe280752ea551810a687ec.png)
欧 洲 社 区 委 员 会 在 《城 市 环 境 绿 皮 书 》认 为 紧 凑的城市形态可 以 有 效 遏 制 城 市 蔓 延,保 护 郊 区 开敞 空 间,减 少 能 源 消 耗,推 动 城 市 可 持 续 增 长。 城市规模的紧凑有助于减少城市对周围生态环境 的 侵 蚀 ,从 而 降 低 人 类 活 动 对 自 然 环 境 的 影 响 ;同 时可以大大减少 对 私 人 小 汽 车 的 依 赖,从 而 减 轻 道 路 交 通 压 力 、降 低 对 石 油 等 资 源 的 消 耗 ,减 少 大 气污染等。 1.2 土 地 的 混 合 使 用
老 城 区 一 般 位 于 城 市 中 心 ,人 口 拥 挤 ,建 筑 密 集,交通拥堵。 这 些 条 件 使 得 老 城 区 成 为 碳 排 放 的 集 中 点 ,要 研 究 以 低 碳 为 目 标 的 城 市 规 划 ,就 不 能忽视老城 区 这 一 空 间 节 点。 同 时,老 城 区 特 有 的空间形态与建 筑 形 式,决 定 了 一 座 城 市 的 独 特 风 貌 ,在 以 可 持 续 发 展 为 目 标 的 城 市 规 划 中 ,同 样 不可忽视老城区的特殊要求。
下关区处于南 京 老 城,京 沪 铁 路 的 分 割 将 下 关 区 分 为 南 北 两 片 ,在 快 速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产 生 了 交 通 拥 堵 、停 车 设 施 缺 乏 等 问 题 ;南 京 规 划 布 局 的 不合理又加剧了 这 种 影 响,南 京 重 化 工 业 大 部 分 处于城区的上风 位 置,甚 至 出 现 与 生 活 区 犬 牙 交 错现象影响 居 民 的 生 活 和 身 体 健 康。 其 次,下 关 区 位 于 长 江 下 游 ,上 、中 游 水 体 污 染 对 下 关 地 区 水 质存在重要影响。 2.2 自 然 山 水 破 坏 严 重
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基于285个地级市截面数据的分析
![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基于285个地级市截面数据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21fa8a5ef7ba0d4b733b12.png)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M echanism of Urban Carbon Em issions in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ocioeconomic cross— sectional data of Chinese cities in 2013,th is paper calculated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285
cities in China.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 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urban carbon emissions by constructing econometric model,and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ferences of diferent types of urban carbon emissions,and thus proposed t h e strategies for low — cal"-
bon development in diferent types of cities.T h e main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① T h e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ir intensity distribution were significantly diferent in space and there was a mismatch.②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opulation,economic leve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wer e t he key factors afecting urban carbon emissions.③ Th e diferences of urban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we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by
低碳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
![低碳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dc786cd250e2524de5187e6a.png)
结构 多 巾心多组 …纳 构 , 将 城 『分 络 合肥 I绿 地系统规划依据 生态 f f f 具有 定的分 :绀 之川 川{ , 绿地 ,
怎 f 、 怎 建 设 f 、 , × 态 :f
勾 ¨义 : 为若 十个组 I , 才 每个 十对 仙 -,i 域十 成干 I 域功能 的小 ,町划分 为 交通需求 ;通 过建设 网络化综 合交通 】 H I I J
城市是人 口、 建筑 、 通 、 交 工业 、 面上 的运用 ,主要体 现在如何安排低 因地形条件 的限制呈 现 出带状或组 团 物 流的集 中地 , 具有 能耗 高 、 二氧化碳排 碳城市 空间布局 、如何引导城市公共 状外 ,大多数 主要表现为单 中心集 中 放 量大等特点 , 碳减排的主战场 。 是 城 交通体 系低碳 化 、如何合 理安排产业 发展模式 , 很容 易形成 “ 大饼 ” 摊 发展 市 规划是研究城市 的未来发展 、城市 布局 以降低高 碳产业发展速度 、如何 格局 , 如北 京 、 上海 、 成都 、 南京 、 合肥 的合理布局 以及综合安排 城市各项工 建设低碳绿地 系统规划 四个方面 。本 等 , 而使 城市 中心 区的交 通 、 境 、 从 环
利 丁摆 脱 巾心扩 张的弊端 ,址 一 种 还 布着纵横 交错 的水系 ,这是 未来 提供 了新 的思 路 :未来 的低碳城 市交
有机集 巾_ 分 敞结 合较 / 的低碳城 I 1 . j 』 f i
肥城 i发 展 所 依赖 的 P然 生 态 网 通结构应该是 通过紧凑型多 中心的城 t s I 市结构 和有效 的混合用地功能 以减少
的城市发展模 式。
伟坚等人认为碳 排放 与城市形态结构
存在着一 定关系 ,提倡 紧凑城市 的空
零碳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零碳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98d1641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3.png)
零碳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零碳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和零碳城市的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城市居民的共同关注。
零碳城市旨在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实现对环境的最小化负担。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零碳城市发展的现状以及推动零碳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我们对零碳城市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了解国际上主要的零碳城市发展案例和经验。
其次,我们选取了几个国内的零碳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包括城市规划、交通系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情况。
三、零碳城市发展的现状目前,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零碳城市发展尝试。
其中,哥本哈根是被公认为全球零碳城市发展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
哥本哈根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交通系统改进以及建筑绿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此外,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瑞典的马尔默等城市也在零碳城市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国内的零碳城市发展也在逐渐加速。
例如,广州市在近几年的城市发展中,始终秉持着零碳的理念,推动能源利用的绿色化,并且采用了智能交通系统来降低交通排放。
另外,中国的宜昌市也在零碳城市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和减少排放。
四、推动零碳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推动零碳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共同的关键因素。
首先,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机制是推动零碳城市发展的核心。
政府应当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鼓励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其次,社会的参与和意识提升对于零碳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当市民对零碳城市的发展有足够的认知和参与度,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推动环境。
最后,技术创新和研发是零碳城市发展的关键。
通过科技创新,开发出更加高效和环保的能源利用技术,可以有效推动零碳城市发展的进程。
五、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零碳城市发展是全球各国共同关注和努力的目标。
在我国,零碳城市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88919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7.png)
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低碳发展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成为检验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对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以期为城市低碳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低碳发展理论框架低碳发展是指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低碳发展理论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的定义和主要成分–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和排放量测算方法–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2.低碳发展政策–国家层面的低碳发展政策和目标–城市层面的低碳发展政策和实施措施–低碳发展政策对城市经济和环境的影响3.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构建方法–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与城市经济、环境指标的关联性分析–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在城市间的比较与分析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现状分析城市低碳发展政策与目标在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城市低碳发展,通过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实施举措,提出了一系列城市低碳发展目标。
这些目标主要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各地区和城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低碳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城市低碳发展综合评价为了评价各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室气体排放量–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单位GDP排放量–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和排放工业部门的排放情况2.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城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各种能源消费比例和结构–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3.低碳技术应用–城市使用低碳技术的情况和效果–低碳技术在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情况4.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投入和成效–城市绿地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等生态环境指标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分析通过对各城市的低碳发展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间低碳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发达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相对落后地区的低碳发展水平较低。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现实难点与关键问题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现实难点与关键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236d57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1.png)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现实难点与关键问题摘要: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的建设也在不断地推进。
与此同时,对于资源的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也受到愈发的重视。
我国一直在努力的对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工作进行优化,有关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在持续地进行当中,本文对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与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现实难点与关键问题。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现实难点;关键问题1关于低碳城市的基本介绍低碳城市,指的是将城市的工作和居民的生活,融入低碳经济中去。
同时,有关市民日常生活及日常行为能够落实并践行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对政府工作与服务而言,也能确保实现低碳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与发展。
当前,低碳城市规划与追求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并将其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加以落实。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很多的一线大城市都很发达,经济蓬勃发展,各个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也是日新月异。
当前,有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浪费,这将不利于我们已有的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相关城市建设中,如果能充分认识低碳理念,同时又能够将低碳的概念运用于相关建设中,不仅能够确保不会对我国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后果,而且还能够对当前的生态系统进行优化,不会对当前的工业发展造成过大的冲击,同时也能使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改变,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量,使城市内部环境更加清洁,生产的有毒气体和有毒物质越来越少,不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活造成危害,也不会对我们的城市基础建设和配套建设造成不利的后果。
2有关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的主要难题(1)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传统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存在能源浪费和排放过多的问题。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需要通过改善建筑节能、推广清洁能源利用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2)土地规划合理性低。
传统城市规划中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城市扩张过快等问题。
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dc5338a8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82.png)
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旨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能源利用、交通运输、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动城市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减少碳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进行探讨。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与意义低碳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以降低碳排放为主要目标,通过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低碳城市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低碳城市建设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
二、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综合规划:低碳城市规划需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低碳发展规划方案。
2.循环利用:通过优化城市资源利用结构,实现能源、水资源、土地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能耗。
3.绿色发展:低碳城市规划需注重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方面的发展,推动城市向生态、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
4.参与治理:低碳城市规划应注重相关部门、企业、居民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任务1.优化城市布局: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用地、交通、建筑等布局,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
2.建设绿色建筑:推动绿色建筑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提高建筑能效,减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
3.发展低碳交通:建设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汽车排放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4.推动清洁能源利用:积极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降低城市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
5.加强碳排放监管:建立健全的碳排放监测和管理机制,推动企业和机构减少碳排放,实现企业社会责任。
四、低碳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城市规划不合理:一些城市发展规划存在短期性、片段性等问题,导致城市发展资源浪费,碳排放增加。
研究区域绿色低碳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研究区域绿色低碳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d965d5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9.png)
研究区域绿色低碳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区域绿色低碳化水平是指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区域绿色低碳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于评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制定低碳发展政策和推动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区域绿色低碳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一、经济方面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1. 温室气体排放指标:衡量区域碳排放水平的指标,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可以基于能源消耗、工业生产、运输等数据进行估算。
2. 能源利用效率指标:衡量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包括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能源转化效率等。
可以基于能源消费数据和经济产出数据进行计算。
3. 清洁能源占比指标:衡量区域清洁能源利用水平的指标,包括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非化石能源的比例等。
可以基于能源消费结构数据进行计算。
4. 资源利用效率指标:衡量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包括水资源利用效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材料资源利用效率等。
可以基于资源消耗数据和经济产出数据进行计算。
二、社会方面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1. 就业质量指标:衡量区域就业质量的指标,包括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劳动参与率、职业培训覆盖率等。
可以基于就业和收入数据进行计算。
2. 社会公平指标:衡量区域社会公平性的指标,包括社会福利支出比例、教育公平指数、医疗资源分配公平度等。
可以基于社会福利支出、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数据进行计算。
3. 生活质量指标:衡量区域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健康指数等。
可以基于收入、消费和健康数据进行计算。
4. 社区参与指标:衡量区域社区参与度的指标,包括志愿者参与率、社区组织数量、社区活动覆盖率等。
可以基于社区参与调查和统计数据进行计算。
三、环境方面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1. 空气质量指标:衡量区域空气质量的指标,包括PM2.5浓度、空气质量指数等。
可以基于大气监测数据进行计算。
浅析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浅析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99ec93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60.png)
浅析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随着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中国的城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及居民生活使得城市成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领域。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如何实现?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2021年“两会”期间,中国政府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和18%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城市是推动低碳经济转型重要的责任主体和行动单元,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十四五”规划中重点关注的领域。
一、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中国于2016年9月3日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成为第23个完成批准协定的缔约方。
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一般来说,在发达国家,交通和建设领域是主要排放源,这两项约占总排放量的70%-80%,而生活和工业生产的碳排放约占20%。
相比发达国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和工业排放是主要碳排放源,其次是建设和交通领域。
在长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的资源供需矛盾、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逐渐突显。
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重点在城市,相对于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农村,碳排放的管控主要在于城市。
总体而言,构建低碳城市是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选择。
早在2008年,国家建设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上海和保定两市率先开展了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
目前,低碳试点城市已经扩展到全国42个城市,各城市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政策,建立管理体系,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走了不少弯路,这些都是中国低碳城市基本支撑体系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以上试点城市虽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多方面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缺乏顶层的制度设计和整体规划。
中国虽然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原创性政策探索和创新阶段。
低碳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手段
![低碳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手段](https://img.taocdn.com/s3/m/b46f054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e.png)
低碳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手段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低碳发展成为了各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也在积极探索低碳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手段。
低碳城市规划旨在通过优化城市布局、改善能源结构、提升交通系统效率等手段,减少城市的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低碳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手段,并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低碳城市规划的目标低碳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减少城市的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低碳城市规划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减少能源消耗: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主要场所,通过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建筑能效等手段,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
2. 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
低碳城市规划应该鼓励城市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 改善交通系统:交通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低碳城市规划应该优化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的便利性,鼓励非机动交通的发展,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
4. 保护生态环境:低碳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低碳城市规划的手段为了实现低碳城市规划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手段。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低碳城市规划手段:1. 城市布局优化:合理的城市布局可以减少人口流动,降低能源消耗。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提高交通效率,可以减少碳排放。
2. 建筑能效提升:建筑是能源消耗的主要场所,提升建筑能效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低碳城市规划应该鼓励使用节能建材,提倡绿色建筑设计,减少建筑的能耗。
3. 清洁能源利用:低碳城市规划应该鼓励城市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通过建设太阳能发电站、风力发电站等,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4. 交通系统优化:交通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低碳城市规划应该优化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的便利性,鼓励非机动交通的发展,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
5. 垃圾处理改善:垃圾处理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与规划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与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2f9fbe186edb6f1aff001fb2.pn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候变化是 目前人类 面临最具挑 战 室气体 ,因而城市温室气体 排放的快速 年下 降4 %~ 5 0 4 %,因而 中国城市必 然 的 环 境 问 题 ,也 是 当 今 影 响 最 为 增长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上升的重要 成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主体 。
深 远 的 全 球 性 问 题 。 低碳 经 济 成 为 世界 原 因,尽管这一结论存 在一定争议( A I E
因素消耗 了大量的能源 ,产生了过多 的 产 总 值 CO 垃 圾 , 市 排 放 了 占世 界 8 %的人 为 温 排 放  ̄ 2 0 城 0 L05 图 1全 球城 市CO 放 现 状 及 预 测 (E 排 I A资料 )
誊
民 主 管 理 的 特 点 , 低 碳 城 市 规 划 往 往 侧
中 国 低 碳 城 市 发 展 与 规 划
口 蔡博峰 曹东/ 文
中 国是 温室 气体 排 放大 国 ,同 时又 是发 展 中大 国 。中 国的 城市 是 经济 、人 口 的高 度集 中 区 ,因而 低 碳发 展 对 中 国城市 来 说是 一 个极 大
的挑 战 。当 前我 国城市 的低 碳 发展依 然 面 临着许 多 问题 。
为温 室 气体
工 业 、物 流 的 集 中地 ,也 是 能 源 消 耗 的 排 放 大 国 和
高强度地 区,因此必然就成 为温 室气体 负 责 任 的 环 排放 的热点和重点地 区。C 0大城 市领 境 大 国 ,承 4( 00 导组织1 的研究报告认 为 : 城市蔓延 、对 诺 到2 2 年 机动交通 的高度依赖和城市生活方式等 单 位 国 内 生
低碳生态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
![低碳生态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bb4ee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c.png)
低碳生态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各个城市的建设数量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部分城市的建设规划较为粗放,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也导致我国生态环境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利于社会绿色健康良性循环发展。
因此,本文以低碳生态城市设计理念为基础,分析和研究了低碳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优化改进策略,使城市的格局变得更具合理性与先进性。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引言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经历了快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资本资源争相涌动,城市万丈高楼平地而起,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气候变化已逐步成为当下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国家双碳目标提出以后,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考验城市管理者和设计师智慧的一张重要考卷。
1.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理念的特点1.1循环性。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包含多个理念,人们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应遵循循环利用设计理念。
城市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且这些内容并不存在独立性,往往具有一定的互动关系,应认识到其环环相扣的特点再进行设计。
也就是说,相关部门在规划设计城市时,要想获得最终可行的设计方案,必须强化不同行业之间的关联,转换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
要强调的是,相关部门应提高可应用资源的性价比,并对部分物品进行废物再利用。
很显然,循环利用设计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力与物力的消耗程度,并调动起行业与企业参与城市规划的积极性。
实际上,循环利用设计理念并不是要求参与城市规划的企业或组织改变自身的生产经营模式,而是要求参与城市规划的企业或组织在传统生产模式的基础上使用绿色环保技术,将留存下来的附属物品转化为可以进行再利用的能源。
立足于宏观角度,相关部门在利用循环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现实条件,确保资源再利用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低碳建筑评价标准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低碳建筑评价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5d6a46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b.png)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评价标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评价标准1. 引言低碳建筑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为了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制定了一系列低碳建筑评价标准,旨在指导建筑业界在设计、建造和管理过程中减少碳排放。
2. 低碳建筑的意义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设计、建造、使用到拆除,通过节能、减排等措施减少碳排放的建筑。
随着气候变化日益严重,低碳建筑的发展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3.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评价标准是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评价标准,旨在对低碳建筑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评估。
该标准以能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为评价指标,要求建筑业界在设计、建造和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和减排,同时注重建筑舒适性和环境适应性。
4.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的内容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评价标准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4.1 能源维度该评价标准要求建筑在能源利用方面具有高效性,包括建筑外表皮的热工性能、建筑设备的能效等指标。
4.2 环境维度评价标准要求建筑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现,包括建筑材料的环境友好性、室内环境的质量等指标。
4.3 经济维度该评价标准要求低碳建筑具有经济可行性,包括建筑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建筑使用寿命等指标。
4.4 社会维度评价标准要求低碳建筑在社会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包括人员安全和健康、社会公益等指标。
5. 个人观点低碳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它不仅减少了建筑的碳排放,还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了科学和规范的指导,促进了低碳建筑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6. 总结和回顾通过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低碳建筑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6f0c1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8.png)
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在城乡规划中,如何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到规划实践中,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通过对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城市规划中更好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是指以节约能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为核心,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乡规划中,绿色低碳理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优化城市布局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在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指导下,城市规划应当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避免过度扩张和过度密集,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紧凑。
合理的城市布局可以减少交通拥堵,降低交通能耗,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城市的低碳发展奠定基础。
二、构建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强调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以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降低碳排放。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注重公共交通系统的布局和设计,确保城市各个区域都能便捷地接入公共交通网络。
还应当加强对非机动车和步行出行的保障,建设便捷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鼓励市民选择低碳出行方式,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三、提高建筑能效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倡导建筑节能减排,城市规划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建筑能效的提升。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制定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鼓励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建筑能效。
加强对旧建筑的改造和提升,推动城市建筑向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城市规划中应当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通过规划环保产业园区、推动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等措施,实现城市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负荷。
城市规划还应当注重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推动城市绿地和湿地的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ε为特殊因子,即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所解释的
部分,相当于多元回归分析中的残差部分,表示成
矩阵的形式为:
X = AF + ε
(2)
式中:A 为因子载荷矩阵,F 为因子变量,因子变量
具有命名解释性。变量 Xi 的共同度又称为公共方
差,反映的是全部公因子对原有变量的总方差所能
解释的比例。变量 Xi 的共同度( hi2 )为因子在载荷 矩阵 A 中第 i 行元素的平方和,即:
低碳经济 X6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X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 X8单位 GDP 工业用电量/(kw· h/元) X9第二产业占 GDP 的比重/% X10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
低碳环境 X11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hm2 X12人均绿地面积/(m2/人) X1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X14工业烟尘排放量/t X15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t X16年平均 PM2.5 浓度/(μg/(m3· a))
2003 年英国率先在《我们能源的未来》白皮书 中提出低碳经济(DTI U K, 2003);2007 年日本提出 了低碳社会(Gomi et al, 2007)。国外低碳城市研究 内 容 包 括 城 市 碳 排 放 驱 动 因 素 (Al- mulali et al, 2013; Aunan et al, 2014)、城 市 碳 循 环 与 碳 代 谢
204-213 页
第2期
吴健生 等: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205
引入灰色理论建立灰理想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利用 中国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4 个城市 2007 年的相 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刘竹等(2011)以“脱钩”模式 为目标层,经济发展、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与社会资 源消耗为准则层,CO2 排放等 8 个具体指标为指标 层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沈阳市为案例定 量描述经济发展过程中单位 GDP 污染物排放降低 的态势,得出现阶段的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处于“相 对脱钩”的结论。王云等(2014)将已有的低碳生态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传统控规基础上提出增补 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研究方 法,得到包括 4 大类共 28 个指标的增补指标体系, 最终构建以 41 个指标为主的低碳生态城市控制性 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 1.2 本文的创新性
目前,研究评价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忽视了广 大中小城市的指标可获取性,往往只适用于少数城 市。低碳城市的评价模型及方法忽视了低碳城市 发展中的空间格局与空间相关性分析、不同时空尺 度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评价等。在评价指标的选 择上,以往的研究中往往基于统计数据、调查问卷 及专家打分项,并不适合全国尺度的低碳城市评价。
第 35 卷 第 2 期 2016 年 2 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35, No.2 Feb. 2016
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吴健生 1,2,许 娜 1*,张曦文 1
(1.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 深圳 518055;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阳等(2004)提出中国城市化进程应寻求基础设施建 设的低碳发展路径。低碳城市逐渐成为低碳经济 与低碳社会的空间聚焦点(秦耀辰等, 2010)。国内 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核算(张金萍等, 2010; 丛建辉等, 2013),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秦耀 辰等, 2014),低碳城市空间规划(潘海啸等, 2008; 顾 朝林等, 2009),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剖析(Lebel et al, 2007; 路超君等, 2012; 鲁丰先等, 2012),低 碳 城 市 评 价 体 系 构 建 ( 潘 家 华 等, 2009; 仇 保 兴, 2012)等方面。
目前学者们评估城市低碳水平所广泛使用的 方法有两种,分为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付允 等(2010)提出低碳城市的五大支撑体系,分别为产 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消费支撑体系、政策制 度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诸大建等(2011)认为低碳 环境竞争力、低碳生产竞争力和低碳社会竞争力是 构成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三大类,同时 采用上海市 2002-2007 年间的相关数据,引入灰色 理论建立灰熵分析评价模型,针对城市系统的非线 性结构,对上海市进行了实证研究。陈静等(2012)
引用格式:吴健生, 许娜, 张曦文. 2016. 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35(2): 204-213. [Wu J S, Xu N, Zhang X W. 2016. Evaluation of low-carbon city and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5(2): 204-213.]. DOI: 10.18306/ dlkxjz.2016.02.007
PM2.5 数 据 进 行 分 析 。 计 算 每 个 行 政 单 元 中 的
PM2.5 浓度平均值,为每个城市赋值。DMSP-OLS
夜间灯光数据集来自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
局(NOAA)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官方网
站(http:www.ngdc.noaa.goa/dmsp)。采用了 2006 年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目前,低碳城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
的低碳城市是指碳排放处于较低的状态,以达到碳 的零排放为最终目标。广义的低碳城市则是在保 证城市内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情况下,通过提升生 产技术、改变生活方式、转变消费观念等手段,减少 碳排放量(路超君等, 2014),城市发展或城市经济增 长与碳排放趋于脱钩(诸大建等, 2010)。本文的研 究内容属于广义低碳城市范畴。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设置抽取特征值大于 1.5 的成分,共提取了 5 个因子,解释总变异的 70.331% (表 2)。主因子 F1对 X1、X2、X6、X11、X19、X20、X21有较大 载荷,命名为城市建设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因子。F2 对 X3、X4、X7、X12、X22有较大载荷,命名为人均碳排放 与经济发展因子。F3 对于 X9、X10 有较大载荷,命名 为城市产业格局因子。F4 对 X5、X8、X13、X14、X15 有较 大载荷,命名为工业污染与集约利用因子。F5 对 X16、X17、X18 有较大载荷,命名为生存竞争与生存环
摘 要:城市是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低碳城市受到国内外学者 广泛探讨。本文从低碳开发、低碳经济、低碳环境、城市规模与能源消耗 5 个方面 22 个指标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体 系,引入遥感影像中的 DMSP-OLS 夜间灯光数据集与 PM2.5 浓度反演影像;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空间相关 性分析,将 2006 年及 2010 年 284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按照低碳水平分为低碳、相对低碳、相对高碳、高碳四类城市; 根据驱动力分为环境主导型、居民主导型、城镇化主导型及产业主导型四种城市类型;空间上识别出京津冀、长三 角、山东省及珠三角地区具有低碳城市发展集聚效应;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受城市行政等级、产业转型等因素影响。 关 键 词:低碳城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GIS 空间分析;DMSP-OLS 夜间灯光;PM2.5 浓度
和 2010 年 NOAA 发布的不存在饱和问题的 DMSP-
OLS 影像。行政区划地图来自于国家基础地理信
息系统中国 1:400 万地形数据库。
2.2 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在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中被广泛应用
(府亚军等, 2005; 耿金花等, 2007)。
因子分析的数据模型如下:
ìïïïxx21
= =
a11 F1 a 21 F1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统计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06》、《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0》,共搜集全国(除 台湾省、香港、澳门及南海地区外) 284 个地级及以 上城市的数据,其中拉萨市、汕尾市及宣城市由于 统计数据不全,未被纳入研究样本。
PM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浓度遥感反演影像来自于美国航空航
(Castelnuovo et al, 2003; Pataki et al, 2003; Churkina, 2008)、低 碳 城 市 规 划 (Seyfang, 2010; Feliciano et al, 2011) 和 城 市 碳 排 放 管 制 策 略 (Lebel et al, 2007; Caetanoa et al, 2009)等方面。国内学者庄贵
收稿日期:2015-08;修订日期:2015-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01)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1271101]。 作者简介:吴健生(1965-),男,湖南新化人,教授,主要从事城市景观生态和 GIS 研究,E-mail: wujs@。 通讯作者:许娜(1990-),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学研究,E-mail: xuna2013@。
从低碳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开发建设、经济 发展、环境保护都至关重要。所以准则层为低碳开 发、低碳经济、低碳环境、城市规模与能源消耗 5 个 方面。指标层包括人均建成区面积、地区生产总 值、年平均 PM2.5 浓度、人口密度、夜间灯光总量等 22 个指标(表 1)。 2.4 低碳城市评价指数的计算
将 22 个变量数据导入 IBM SPSS Statistics 中降 维处理。KMO=0.759,接近于 1,BTS 值(球形检验) 的显著性小于 0.01,通过检验,样本数据为非单位 矩阵,适合因子分析法。
天局的地球观测系统数据和信息系统(EOSDIS),选 用的数据集为 Global Annual PM2.5 Grids from 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