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肿瘤药物致呕吐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化疗相关恶心呕吐(2022版)
3、止吐药不良反应处理
代谢综合征:
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 引起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综合征,如水肿、低血钾、 高血压、高血糖、皮肤变薄、 向心性肥胖、多毛、痤 疮、 肌无力和肌萎缩等症状。一 般无需特殊治疗, 停药后可 自行消退。但肌无力恢复缓 慢且不完全。低盐、低糖、 高蛋白饮食等措施可减轻上 述症状。
静脉炎:
主要见于经外周静脉注射昂丹司琼、阿扎司 琼、帕洛诺司琼或福沙匹坦等,表现为注射 部位红斑、瘙痒、肿胀、疼痛、静脉硬化和 变色等。 大多数静脉炎在第1~3次使用福沙 匹坦时出现,部分患者会持续 2 周以上。 血栓性静脉炎和血管炎主要发生在福沙匹坦 与发泡性化疗药物(如蒽环类)同时使用时。 应尽量避免经外周静脉输注福 沙匹坦。对 于轻症患者,采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局部涂 擦,硫酸镁外敷,合并感染者需给予抗生素, 部分重症患者需手术治疗。
过度镇静:
奥氮平、吩噻嗪类、苯二氮䓬类和 氟哌啶醇均可产生中枢神经抑制, 导致过度镇静。 上述几类药物联用 时,应充分评估过度镇静的风 险。 对于有跌倒风险(如老年人、疲 劳、体弱)或直 立性低血压风险的 患者慎用。奥氮平引起的过度镇静 作用通常出现在用药第2天,可考 虑减少给药剂量,该症状随着用药 时间延长会逐渐改善。
2.昂丹司琼的单次静脉注射剂量限制≤16 mg,禁止与阿扑吗啡联用,与苯妥因、卡马 西平和利福平联用时会降低其血药浓度。
3.格拉司琼禁止与阿扑吗啡、氟康唑联用。 4.托烷司琼禁止与阿扑吗啡联用,与利福平或苯巴比妥联用会降低其血药浓度。 5.帕洛诺司琼禁止与阿扑吗啡联用。
2、常用止吐药物概述
神经激肽1(NK-1)受体拮抗剂
锥体外系反应等。 ➢ 注意事项:
1.与其他可能导致过度镇静的药物联用时应充分评估相关风险。 2.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有摔倒风险(如老年、疲劳、体弱)患者慎用。 3.老年人建议劳拉西泮0.5 mg剂量起始。 4.有依赖风险,建议仅短期应用。
常用抗肿瘤药物致呕吐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HUNG P i n g W ANG Ti e — z h u GE We n — c h a o ( An h u i Ce n t e r f o r A DR . Mo n i t o i r n g , An h u i He f e i 2 3 0 0 5 1 , Ch i n a )
肿瘤药物致呕吐不 良反应影响因素分布 , 有利于化疗前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对危险因素及早做 出评估 , 减少呕吐不
良反应 的发生 , 同时也为利用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关键词 : 抗肿 瘤药 ; 呕吐; 不 良反应 ; 相关 因 素
Re l a t e 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F a c t o r s An a l y s i s o f Vo mi t i n g Ca u s e d b y Co mmo n l y Us e d An t i n e o p l a s t i c
常用抗肿瘤药物致呕吐不 良反应相关 因素分析
黄萍 王铁柱 葛文超 ( 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 安徽 合肥 2 3 0 0 5 1 ) 摘要: 目的 研究利用药品不 良反应数据库开展抗肿瘤药物致呕吐不 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 采用回顾 l 生 研究 方法 , 对2 0 1 2 年安徽省药品不 良反应监测 中心数据库收集的 2 3 8 1 例抗肿瘤药物不 良反应 / 事件报告进行提取分 析, 应用单 因素和多元 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常见抗肿瘤药物致呕吐不 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结果 提取 5 2 2例报 告, 多元 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显示女性 、 饮酒史 、 使用抗肿瘤药物顺铂的患者更易发生呕吐不良反应。 结论 初步了解抗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2.1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2.1.1消化道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口炎等。
恶心呕吐是化疗药物引起的最常见的早期毒性反应,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体重减轻等症状。
粘膜炎是由化学治疗药物引起的,它能损害增生和活跃的粘膜上皮组织,引起口炎、喉咽炎、胃肠道水肿和严重腹泻、便秘甚至出血性腹泻。
2.1.2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造血系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白细胞减少症,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最常见的,其次是血小板减少症,血红蛋白在严重的情况下也会受到影响。
严重的骨髓抑制可导致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骨髓抑制是由于骨髓中的血细胞前体活性降低所致。
血液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来源于骨髓干细胞。
血液中的血细胞寿命短,需要不断补充。
为了达到及时补充的目的,干细胞作为血细胞的前体必须迅速分裂。
化疗常导致正常骨髓细胞的抑制。
表现为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及出血。
2.1.3肝脏毒性肝脏是机体代谢的枢纽,也是许多抗肿瘤药代谢的重要器官。
因此肝脏毒性是抗肿瘤药物较常见的毒性反应,主要包括:肝细胞功能障碍、静脉闭塞性肝病(VOD)、慢性肝纤维化等。
其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及化学性肝炎等。
抗肿瘤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可直接引起急性的肝功能异常,随着肝细胞的损害,血清转氨酶升高,进一步发展为肝细胞变性、胆汁淤积。
2.1.4神经系统毒性肝脏是机体的代谢中枢,也是许多抗肿瘤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
因此,肝毒性是抗肿瘤药物常见的毒性反应,包括肝细胞功能障碍、静脉闭塞性肝病(VOD)、慢性肝纤维化等。
其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和化学性肝炎。
抗肿瘤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直接导致急性肝功能不全。
随着肝细胞的损伤,血清转氨酶升高,并进一步发展为肝细胞变性和胆汁淤积。
2.2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2.2.1药物作用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不同,因此其治疗作用和治疗效果不同,不良反应的表现也不相同。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培训课件
常见引起腹泻的药物有氟尿嘧啶、甲氨 蝶呤、阿霉素、阿糖胞苷、顺铂等
治疗原则均以对症为主,明显腹泻者应 给予肠道粘膜保护剂,补充液体、电解 质、能量等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
10
消化系统毒性
长春碱类药物多引起便秘,可给予轻泻剂。 3.肝毒性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
5
骨髓抑制
2.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多发生在粒细胞减少以后
当血小板低于20×10^9/L,内脏出血危险 增大
血小板低于10×10^9/L,易出现中枢神经 系统,胃肠道出血
血小板减低可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强的
松 10mg 1-2次/日),予以血小板滴注,
予以促血小板生长的细胞因子TPO,白介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
15
心脏毒性
极少情况发生急性左心衰、心包炎。
2.慢性心脏毒性
最常见,多在用药数周或数月发生,以心肌病 和(或)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特征,表现为胸闷、 气急、肝肿大、肺水肿和全身水肿等。
3.迟发型心脏毒性
多发生在化疗后1年以后,主要表现为隐匿性 心室功能异常、心律失常、心肌病、充血性心 力衰竭。
素-11等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
6
消化系统毒性
1.恶心、呕吐
机制:1)化疗药的直接刺激
2)化疗药引起肠壁嗜铬细胞瘤释放5HT,激活第四脑室化学感受诱发区引发中枢 性呕吐。
形式:1)立即呕吐,化疗后24小时内发生的呕 吐。
2)延迟呕吐,化疗24小时以后至第5-9 日发生的呕吐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
1.粒细胞减少
近期毒性:多在停药后3-4日出现,如氮芥、环 磷酰胺等的大剂量冲击治疗
《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要点
《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要点恶心、呕吐是肿瘤药物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
在我国,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治疗以5-羟色胺(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地塞米松作为主流方案,但30%的恶心、呕吐仍未获得满意控制,恶心、呕吐依然是困扰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抗肿瘤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影响疗效。
另外,严重的恶心、呕吐还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自理能力下降、功能性活动受限、营养缺乏、焦虑、体力状况评分降低、伤口裂开、食管黏膜撕裂、治疗耐受性降低等严重后果。
近年来,尽管在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的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暴发性呕吐和难治性呕吐的治疗、恶心的机制及其治疗等。
规范恶心、呕吐风险评估和预防处理,能够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耐受性,改善生活质量,从而有望延长其生存时间。
1 恶心呕吐的病理生理呕吐是一个由大脑控制的多步骤反射过程。
化疗所致呕吐的受体分布在延脑极后区,在肠嗜铬细胞附近的迷走神经末端也发现了这些受体。
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脑干,进行呕吐反射处理,再将传出信号传递到不同的器官和组织,诱导呕吐。
目前使用的预防呕吐的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5-HT3受体拮抗剂、NK-1受体拮抗剂。
通常每种预防性药物主要阻断某一类受体,只有奥氮平能够作用于呕吐通路的多个受体。
目前尚未发现诱发呕吐反应的共同通路,因此尚无一种药物能够对不同类型的恶心呕吐实现完全阻断[11]。
随着有效止吐药物的应用,接受致吐性抗肿瘤药物治疗患者的恶心发生率已高于呕吐。
恶心和呕吐在发生机制上相互关联,但不尽相同[12,13]。
总体而言,年轻患者更易发生恶心;接受乳腺癌治疗的年轻女性较其他人群更易出现恶心;延迟性恶心较急性恶心更为常见,且程度更重,治疗更为困难(图1)。
2 抗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的分类抗肿瘤药物治疗包括细胞毒药物化疗(以下简称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由于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CINV)最为严重,故研究最为深入并且疗效确切,其他两种药物所致恶心呕吐均参考CINV的原则处理。
抗肿瘤药物胃肠道毒副反应患者的健康教育
抗肿瘤药物胃肠道毒副反应患者的健康教育一、恶心与呕吐恶心、呕吐是肿瘤化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
有70%~80%的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
其发生率及程度与化疗药物的种类、剂量、联合用药数、用药频率、给药途径及患者的本身体质有关。
1.作用机制化疗所引起的恶心、呕吐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
根据不同种类的化疗药物均可产生恶心、呕吐这一现象,和任一种类的止吐剂只能针对一种或数种药物有效而不能对所有药物都有效的事实,提示人体内可以有数个部位产生恶心与呕吐。
不同的化疗药物可作用于不同的部位,而有些药物可以有多个作用点。
鉴于此,目前认为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刺激了化学受体激发区。
这是1953年由Boiison等提出的。
化学受体激发区(chemo-receptor triggerzone,CTZ)位于脑的呕吐中枢的后部。
当化疗药物通过血液或脑脊液作用于CTZ后,后者释放一系列的神经递质激活呕吐中枢产生呕吐。
这些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5-羟色胺(5-HT)、组胺、去甲肾上腺素、阿扑吗啡、神经紧张素和血管紧张素D等。
目前认为多巴胺Ⅱ型受体(D2)在呕吐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临床上常用的D2受体拮抗剂因其亲和能力有限导致疗效不佳。
在急性呕吐中,5-羟色胺HI型受体(5-HT3)作用明显。
所幸的是,由于有高亲和性的5-HT;拮抗剂,使急性呕吐的症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外周机制。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胃肠道黏膜的直接损伤;二是刺激胃肠组织,释放神经递质。
已知肠壁中的嗜铬细胞内含有大量的5-HT3,人体内80%的5-HT3存在于胃肠道内。
其他还有多巴胺、阿片和组胺等,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至呕吐中枢。
(3)前庭机制。
依据主要来源于临床经验,即患运动眩晕症的患者其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程度较无此症的严重。
(4)味觉与嗅觉。
表现为经化疗后患者的味觉可发生异常,导致进食时易产生恶心、呕吐。
抗肿瘤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分析
抗肿瘤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分析苏喜芝【摘要】目的:探讨抗肿瘤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规律。
方法回顾总结我院收治的抗肿瘤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者共8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药物分类、用药方法与严重不良反应的关系。
结果51~60岁患者是发生抗肿瘤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高发阶段;服用其他类型(铂类、单克隆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等)药物的患者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血液系统为不良反应主要涉及的系统;大部分严重不良反应患者经过临床救治均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
结论抗肿瘤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药物类型以及用药方法息息相关,严重者将会导致患者死亡,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肿瘤患者严重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用药。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y of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duced by anti tumor drug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4 cases of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anti tumor drugs in our hospital were review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gender,drug classification, drug use and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Patients with 51 ~ 60 years old were the high risk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nd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taking other drugs(platinum,monoclonal antibodies,tyrosine kinaseinhibitors,etc)was the highest,and the system was mainly involved in the patients with adverse reactions. Conclusion The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anti tumor drug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age,drug classification and drug use,which wil result in the death of the patients. The medical staffshould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the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5(000)025【总页数】2页(P123-124)【关键词】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特点【作者】苏喜芝【作者单位】130200农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抗肿瘤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分析苏喜芝【摘要】目的探讨抗肿瘤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规律。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PPT课件
恶心/呕吐 黏膜炎 腹泻 便秘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 [1]
进展期肿瘤患者发生率约21%-68%1 可由功能性障碍或器质性病变引起1 发病机制2
– 化疗药物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 1化疗药物对消化道黏膜的嗜铬细胞释放过量5-HT、多巴胺等神 经递质 2结合相应受体,兴奋迷走神经将信号传至中枢化学感受器诱发区 3进一步传到呕吐中枢而导致呕吐
消化系统:腹泻
引起腹泻的药物:如5-氟尿嘧啶、CPT-11、EGFR-TKI 机制1:化疗对肠粘膜的急性损伤;白细胞低下继发感染 治疗2
– 支持治疗: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调整饮食 – 病因治疗:晚期癌症患者多见伪膜性肠炎,临床常用甲硝唑 – 对症治疗
吸收剂、吸附剂、粘膜保护剂、阿片剂、中草药治疗 常用药物:甲基纤维素、思密达、碳片、易蒙停、可待因
不能进食
短暂呕吐
呕吐需治疗 难控制呕吐
短暂(<2d)
能耐受(>2d)
不能难受、 需治疗
血性腹泻
轻度
中度
重度、腹胀 腹胀、呕吐
《肿瘤学》周彩存等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第一版.
恶心/呕吐的治疗
精神性呕吐
发生
化疗前 2-3小时
处理
给予抗 焦虑药物
急性呕吐
迟发性呕吐
轻度致吐化疗方案 处理:胃复安、丙氯 拉嗪
0度 ≤1.25N ≤1.25N ≤1.25N
正常
无 无 无
I度 1.26-2.5N
II度 2.6-5N
III度 5.1-10N
IV度 >10N
1.26-2.5N
2.6-5N
5.1-10N
>10N
1.26-2.5N
中国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指南
中国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指南(2023版)恶心是以反胃和(或)急需呕吐为特征的状态。
呕吐是胃内容物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
根据临床上常用的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5.0版标准,恶心分为1级(食欲下降,不伴进食习惯改变)、2级(经口摄食减少不伴有明显体重下降,脱水或营养不良)和3级(经口摄入能量和水分不足,需要鼻饲、全肠外营养或住院治疗)。
呕吐分为1级(不需要进行干预)、2级(门诊静脉补液,需要医学干预)、3级(需要鼻饲、全肠外营养或住院治疗)、4级(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治疗)和5级(死亡)。
恶心、呕吐是抗肿瘤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70%以上的抗肿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严重的恶心呕吐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等病症,影响患者抗肿瘤治疗的正常开展。
随着抗肿瘤治疗和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制定适时、科学、规范、合理的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指南有利于保障抗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
因此,由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的专家遵循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内外指南,结合中国临床诊疗实践,共同制定了《中国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指南(2023版)》,从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评估、处理、常用止吐药物及使用注意事项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国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提供专业指导意见。
一、指南形成方法(略)二、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的评估(一)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的分类1.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按照发生时间,通常将CINV 分为急性、延迟性、爆发性、难治性、预期性5种类型。
急性恶心呕吐:给予抗肿瘤药物(化疗药物)后24 h内发生的恶心及呕吐。
延迟性恶心呕吐:给予抗肿瘤药物(化疗药物)24 h之后发生的恶心及呕吐。
用药后48~72 h达到最强,可以持续6~7 d。
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需完全卧床
室性心律 失常
有心功能不 全症状, 治疗无效 心包填塞 需手术
《肿瘤学》周彩存等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第一版.
脏器损伤:肺损伤
发生率2%-40%,大部分3%左右1 引起肺损伤的药物
症状表现
急性间质性 肺炎综合症
非心源性 肺水肿综合症
早发型肺损伤 相关药物
活质量
促、低血压症状
Hb≤10g/dL,且有症状,EPO 种类
治疗
– 浓缩红细胞
– 全血
《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于世英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第一版
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
导致自发性出血
– 外周血小板计数<50×109/L,引起皮肤或黏膜出血 – 外周血小板计数<20×109/L,有自发性出血可能
肺移植
《肺癌诊断治疗学》石远凯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一版.
脏器损伤:肝损伤
引起肝损伤的抗癌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 CTX、多柔比星、阿糖胞苷、MTX等
临床表现
– 肝细胞功能障碍
• 表现为一过性的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严重者可产生脂肪浸润 和胆汁郁积,一般停药后可恢复
– 静脉闭塞性肝病
细支气管闭塞性炎症合 并极化性肺炎(BOOP)
肺结节
BLM
1《肺癌诊断治疗学》石远凯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一版. 2 临床诊疗指南 – 肿瘤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 2005.
肺损伤的治疗
一旦诊断应停止应用引起肺损伤的药物,据肺损伤类型选择针对性 处理方式
低流量吸氧,有低氧血症时及时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支持 激素
消化系统:便秘
抗癌药物的副作用与安全性评估
抗癌药物的副作用与安全性评估抗癌药物的副作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尽管这些药物在抗击癌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副作用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对于抗癌药物副作用的评估和安全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抗癌药物的副作用与安全性评估的相关问题。
一、抗癌药物的副作用1. 胃肠道反应抗癌药物的常见副作用之一是胃肠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这主要是由于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导致的。
一些合适的辅助治疗可以减轻这些副作用,如服用镇吐药物。
2. 骨髓抑制部分抗癌药物对骨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导致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
这将增加患者感染和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指标,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免疫系统副作用一些抗癌药物还可能对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各种疾病。
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加强患者的个人防护,如注重饮食营养、避免接触病原微生物等,以保护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抗癌药物的安全性评估抗癌药物的副作用评估要求科学严谨,以确保其在治疗癌症的同时不会给患者造成过多的不良反应。
以下是现有的安全性评估方法:1. 前期研究在抗癌药物进入临床前,需要进行过一系列的前期研究。
这些研究包括药物的毒理学评估、药代动力学研究等,以评估药物的毒性和药物在体内代谢、排泄的情况。
2. 临床试验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前,抗癌药物需要经历严格的安全性评估,以确保其在人体内的安全性。
临床试验的设计需要考虑药物的剂量、疗程、给药途径等因素,并监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3. 药物监测一旦抗癌药物投入市场,药物监测便成为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药物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患者在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药物监测也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对药物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三、安全性评估的挑战尽管现有的安全性评估方法较为完善,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一、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效应,和特殊反应如变态反应。
一)性质分类1、一般分类:a急性反应。
b亚急性反应。
c慢性反应。
2、WHO分类:a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
b慢性毒性和后期毒性。
3、临床分类:a立即反应:过敏性休克、心律失常、注射部位疼痛。
b早期反应:恶心、呕吐、发热、过敏反应、流感样症状、膀胱炎。
c近期反应:骨髓抑制、口腔炎、腹泻、脱发、周围神经炎、麻痹性肠梗阻、免疫抑制。
D迟发反应:皮肤色素沉着、心毒性、肝毒性、肺毒性、内分泌改变、不育症、致癌作用。
4、按脏器分类:a造血器官。
b胃肠道。
c肝。
d肾脏和尿路系统。
e肺。
F心脏。
G神经系统。
H皮肤。
I血管及其他特殊器官。
J局部反应。
K全身反应:发热、倦怠、变态反应、感染,免疫抑制、致畸以及致癌性等。
5、按转归分类:a可逆性。
b非可逆性.6、按后果分类:a非致死性。
b致死性。
二)程度分类1、Karnofky分级轻度反应(+):不需治疗;中度反应(++):需要治疗;重度反应(+++):威胁生命;严重反应(++++):直接致死或促进死亡。
2、WHO分级分0、1、2、3、4度3、ECOG分级分0、1、2、3、4度,因毒性死亡者为5度。
二、各种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应一)骨髓抑制抗肿瘤药大多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较明显的药物有:紫杉醇(PTX)、泰素帝(TXT)、长春瑞宾(NVB)、替尼泊甙(VN-26)、长春地辛(VDS)、依托泊甙(VP-16)、卡铂(CBM)、米托蒽醌(MIT)、氮芥(NH2)、柔红霉素(DNR)、阿霉素(ADM)、吡喃阿霉素(THP)、甲氨蝶呤(MTX)、巯嘌呤(6-MP)和异环磷酰胺(IFO)等。
一般多先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其次出现血小板减少。
丝裂霉素对血小板影响较明显,有时可先出现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笨丁酸氮芥(CB-1384)对淋巴细胞抑制明显。
亚硝脲类药物,如卡氮芥(BCNU)、环己亚硝脲(CCNU)和甲环亚硝脲(Me-CCNU)等及卡铂(CBM)、甘磷酰芥(M25)和硫鸟嘌呤(6-TG)为迟发骨髓抑制,使用时应予以注意。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对策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对策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对策你知道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什么吗?你对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吗?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知识,欢迎阅读。
1.1 皮肤毒性皮肤毒性多见于靶向作用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临床药物,包括主要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及主要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人工合成的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尼莫珠单抗等。
该类药物对皮肤、毛发和指甲具有特殊的毒副反应,最常见的包括痤疮样皮疹、皮肤瘙痒、手足综合征、脱发和色素沉着等,其中最突出的是类似痤疮的皮疹,一般在用药后两周内出现,多见于头皮、面部、颈部、胸背部等部位,对于轻度皮疹可局部涂抹皮肤外用药,同时保持身体清洁及皮肤湿润,通常可明显缓解。
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亦可引起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30%和19%,其中索拉非尼引发3~4 级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其表现为痛感强烈、皮肤功能丧失,对于此类患者需要停药,需待毒性反应降低为1 级后再恢复原用药剂量。
因此,在口服靶向治疗药物之前应先告知病人服药后可能出现的皮肤不良反应相关症状,并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且避免日晒。
患者对于皮肤不良反应一般可耐受,其防治首先应确定病变程度,轻度及中度不良反应可进行简单的临床处理,不需要更改药物剂量。
而经处理后不能缓解的'重度皮疹则考虑减量或者停药。
1.2 心血管毒性心血管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肌缺血/ 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及Q-T间隔延长等,可发生于多种靶向药物。
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主要应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心脏的毒性为该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主要症状包括心悸、气促、心律失常等。
因此,在使用该药前,应对患者的心功能状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在治疗期间应监测左心室功能,当曲妥珠单抗与化疗药物同时使用时,心衰发生率显著升高,因此应避免同时使用紫杉醇或蒽环类药物。
常见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主要不良反应对策ppt课件
S N
SO3Na N 2H2O
N (1)磺巯嘌呤钠(溶癌呤)* N Na 化学名:6-巯基嘌呤-S-磺酸钠二水合物 特点:增加水溶性,可在肿瘤细胞中分解,释放出6MP(前药),选择性提高,显效快,毒性低。 合成(受人工合成胰岛素启发)
SH N N N N H I2 N N S N N H N N S N N H Na2SO3 H2O N N S SO3Na N 2H2O + N Na N N SH N N H
Cl
HCl
Cl
一、氮芥类
对其进行结构改造:通过减少氮原子上的电子 云密度以降低其反应性,达到降低毒性的作 用,但同时也降低了抗肿瘤活性。
一、氮芥类
2.氧氮芥 氮原子上引入一个氧(吸电子),使N上电子 云密度减少 形成乙撑亚胺离子的可能性降 低,所以烷基化能力降低,毒性及活性
Cl N
O
Cl
一、氮芥类
S P N N
N O P N
N
N
三、亚硝基脲类
结构特征: 1. 具有β-氯乙基亚硝基脲的结构单元 2. β-氯乙基的较强亲脂性,使之易通过血脑屏障进 入脑脊液,适于脑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 3. 具有最广谱的抗肿瘤作用 4. N-亚硝基的存在,使得N与相邻C=O之间的键不 稳定,生理条件下就分解成亲核试剂,与DNA的 组分发生烷基化 作用机制:亲核试剂与DNA形成链间交联产物(发生 在一条DNA链的鸟嘌呤和另一条链的胞嘧啶之间)
一、氮芥类
设计原理:引入环状磷酰胺内酯,有两个考虑 1. 肿瘤细胞内的磷酰胺酶的活性高于正常细胞, 利用前体药物起到靶向作用。 2. 磷酰基吸电子作用,降低N 上电子云密度, 从而降低烷基化能力。 体内代谢:在肝内活化(不是肿瘤组织)被细 胞色素P450酶氧化成4-OH环磷酰胺,最终 生成丙稀醛、磷酰氮芥、去甲氮芥,都是较 强的烷化剂。
肿瘤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防治进展
肿瘤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防治进展肿瘤化疗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恶心和呕吐。
这种症状除了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外,还可能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脱水和药物疗效降低等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化疗相关的恶心呕吐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
化疗导致恶心和呕吐的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化疗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肿瘤细胞死亡导致的细胞内成分释放、神经反射调节失衡和心理因素等。
其中,早期呕吐受到神经反射影响为主,后期呕吐主要与化疗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有关。
二、防治策略1.药物治疗针对化疗药物在引起恶心和呕吐方面的不同作用机制,可以采用多种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1)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如奥洛替尼、格拉司莫等。
这类药物主要目标是阻止5-HT3受体的作用,从而降低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和呕吐。
(2)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多巴胺、甲氧氯普胺等。
这类药物主要作用在化学感受器触发区,从而减少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量,最终减少恶心和呕吐的发生。
(3)类固醇:如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
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抑制化疗诱导的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反应,从而减轻症状。
此外,类固醇还能抑制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对肿瘤治疗也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1)针灸:针刺不同部位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减轻化疗相关的恶心和呕吐。
研究显示,针灸比虚假或安慰针治疗效果更好。
(2)心理治疗:通过放松训练、认知决策、行为疗法等方式,可以缓解患者的压力和不适感,从而达到减轻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效果。
(3)营养疗法:合理的膳食搭配和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缓解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同时弥补由于恶心呕吐导致的营养摄入不足问题,从而促进治疗的进展。
三、现有治疗策略的不足化疗相关的恶心呕吐的发生机制复杂、多种药物联用中毒反应也不容忽视等原因,现有预防和治疗策略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1)药物副作用:化疗药物及相关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引起头昏、乏力、体重波动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单抗类抗肿瘤药物已经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与其有效的治疗效果相比,单抗类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对单抗类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报告分析。
1. 背景介绍随着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突破,单抗类抗肿瘤药物作为一类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以其特异性和高效性受到广泛关注。
与传统的抗肿瘤药物相比,单抗类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或诱导免疫反应来发挥治疗作用,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和较少的副作用。
2. 毒性反应分析作为药物,单抗类抗肿瘤药物也会伴随一定的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毒性反应包括但不限于:2.1 过敏反应单抗类抗肿瘤药物在体内引起变态反应,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这包括轻度的皮肤潮红、皮疹等症状,以及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等。
因此,在使用单抗类抗肿瘤药物时需要对患者进行过敏反应的监测和评估。
2.2 免疫反应单抗类抗肿瘤药物通过激活或抑制免疫系统来发挥治疗作用,但这同时也会引起免疫反应的不良影响。
例如,单抗类抗肿瘤药物可能导致免疫抑制症状,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
2.3 肝毒性一些单抗类抗肿瘤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对肝脏造成损害。
这种肝毒性不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还可能导致肝脏损伤和黄疸等症状。
3. 不良反应管理为了减轻单抗类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管理措施。
具体包括:3.1 严密监测在使用单抗类抗肿瘤药物的过程中,医疗团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2 患者教育医生和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药物介绍和不良反应风险告知,告诉患者如何自行观察不良反应和寻求帮助,以便及早干预和处理。
3.3 多学科协作不良反应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医生、护士、药师、营养师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及时调整和优化治疗。
医院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置对策
医院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置对策一、局部反应有些刺激性较强的抗肿瘤药,如长春碱类、葸环类、MMC和HN:等使用不当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反应,使用时应予重视,预防为主和及时处理十分重要。
(一)栓塞性静脉炎:其表现为注入化疗药所用的静脉部位疼痛、皮肤发红,以后沿静脉皮肤色素沉着、脉管呈索条状变硬和导致静脉栓塞。
处理: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应避免直接推注药物,而将化疗药物稀释后静注或静滴,然后采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充分冲洗输液血管,以减轻药物对静脉的刺激。
如需多次用药或病人静脉过细,均可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将导管插入上腔静脉,则不会引起静脉炎,并可保留导管,使病人减少多次穿刺之痛苦,提高其的生活质量。
(二)局部组织坏死:当刺激性强的化疗药漏人皮下时,即可引起局部皮下组织的化学性炎症,表现为漏药局部红肿、疼痛严重,可持续2-3周。
如漏药当时未作处理,则可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形成溃疡,需待数月溃疡才能愈合。
处理:1.及时发现:当化疗药漏于皮下时病人刻感到局部明显疼痛,此时应立即停注药物,用生理盐水冲洗完输液管道内的化疗药物,拔出针头,重新选择其他血管穿刺输液;2.及时处理:用生理盐水作局部皮下注入,以稀释化疗药的浓度,并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然后根据化疗药物的特性予以冷敷或热敷。
(三)抗肿瘤药静脉外渗的处理静脉滴注或推注化疗药物时,如果使用不当可使药物外渗到皮下组织,轻者引起红肿、疼痛和炎症,严重时可致组织坏死和溃疡,较长时间不愈合,给病人带来痛苦因此,医务人员应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而后两项十分重要。
1.药物外渗的预防,具体措施如下:1.1化疗前应识别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
1.2输注化疗药的人员应受过专门训练或取得从事化疗的证明,按制定的方案进行化疗。
1.3以适量稀释液稀释药物,以免药物浓度过高。
1.4为保证外周静脉畅通,最好取近心端静脉给药,避开手背和关节部部位静脉靠近动脉和肌腱,易引起永久性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值
0.705 0.774 0.989 0.349 0.920
P <0.002*
注:*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2 不同肿瘤间的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原患疾 病共涉及到 4 种肿瘤,包括肺恶性肿瘤、胃恶性肿瘤、食 管恶性肿瘤和直肠恶性肿瘤。 不同肿瘤的不良反应呕吐 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40,P =0.005)(表 3)。 2.2.3 不同抗肿瘤药物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不同 抗肿瘤药物致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顺铂致
品名称进行规整,考虑到某些肿瘤存在性别偏倚如乳腺 癌、卵巢癌、睾丸癌等,所以重点在肺癌、食管癌、胃癌、 直肠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报告表中,分别选取 3 大类常 用抗肿瘤药物即金属络合物抗肿瘤药物、植物来源抗肿 瘤药物、抗代谢抗肿瘤药物进行研究,提取出具有代表 性的顺铂、奥沙利铂、紫杉醇、氟尿嘧啶等 4 种目标抗肿 瘤药物,进行分析和评价。
表 5 呕吐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间隔比较
组别
24h 呕吐发生率(%)
奥沙利铂
23/33(69.7)
紫杉醇
5/12(41.7)
顺铂
40/85(47.1)
氟尿嘧
11/18(61.1)
注:* 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值 5.989
P值 0.112*
2.2.5 其他 有饮酒史者有 40 人,其中发生呕吐者 24 人, 呕吐发生率 60.0%,无饮酒史者 482 人,其中发生呕吐 者 124 人,发生率 25.7%;显著高于无饮酒史者的呕吐 发生率 25.7%(χ2=20.036,P =0.000)。
在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选择 2012 年全年收集的药品不 良 反应 / 事 件(adverse drug reaction/ event,ADR/ADE)报 告 表 ,在 药 品 分 类 里 选 择 “抗肿瘤药”,共计 2 381 例报告表。通过对原患疾病、药
黄萍,女,副主任药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306
摘要:目的 研究利用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开展抗肿瘤药物致呕吐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 方法,对 2012 年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收集的 2 381 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 / 事件报告进行提取分 析,应用单因素和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常见抗肿瘤药物致呕吐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结果 提取 522 例报 告,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饮酒史、使用抗肿瘤药物顺铂的患者更易发生呕吐不良反应。 结论 初步了解抗 肿瘤药物致呕吐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布,有利于化疗前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对危险因素及早做出评估,减少呕吐不 良反应的发生,同时也为利用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抗肿瘤药;呕吐;不良反应;相关因素
男 性别
女
呕 是 59.0±11.6 37.1±8.2 56.7±5.5 70.2±3.8 59.1±9.2 91 57
吐 否 59.5±11.3 37.7±6.7 56.7±5.5 70.9±4.5 59.0±9.7 280 94
统计值
t=-0.379 t=0.178 t=-0.013 t=-0.939 t=0.100
化疗引起的呕吐是抗肿瘤药物治疗较常见的不良 反应,也是很多肿瘤患者恐惧化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严 重的呕吐不仅能在短期内导致患者营养缺乏脱水和电 解质紊乱,而且还会降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因此及 时有效地预防化疗所致呕吐,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保 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1]。 本文利用药品不良反 应监测数据库进行常用抗肿瘤药物致呕吐的影响因素 分析。 通过提取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资料,用流行病 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挖掘潜在的信息,以期为临床 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以是否发生呕吐不良反应为因变量,将性别、相关 重要信息(饮酒史等)、既往 ADR 史、药品等为自变量, 采用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使用逐步回归法进行 分析(P =0.05 则选入,P =0.10 则剔除)。赋值情况如下: 呕吐,是 =1,否 =0;性别,男 =1,女 =2;饮酒史,有 =1,无
表 1 不同原患疾病所用药品分布情况
原患疾病
肺恶性肿瘤 胃恶性肿瘤 食管恶性肿瘤 直肠恶性肿瘤 合计
药品名称
奥沙利铂 紫杉醇 顺铂
6
74 142
79
19 13
6
22 40
56
2
9
147
117 204
氟尿嘧啶 2
17 12 23 54
合计
224 128
80 90 522
2.2.1 不同年龄、体重、性别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男 性患 者 呕 吐 91 人(24.5%),低 于 女 性 患 者 呕 吐 57 人 (37.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33,P <0.002); 呕吐患者的平均年龄(59.0±11.6)岁与非呕吐患者(59.5± 11.3)岁在年龄上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0.379,P =0.705); 3 组年龄段呕吐患者与非呕吐患者的年龄差异亦未见 统计学意义;呕吐患者的平均体重(59.1±9.2)公斤与非 呕 吐 患 者(59.0 ±9.7)公 斤 在 体 重 上 差 异 未 见 统 计 学 意 义(t=0.1,P =0.92)(表 2)。
发生呕吐不良反应;有饮酒史相关重要信息的患者发生 疾病情况进行化疗前的评估,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的
呕吐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是没有的患者的 6.389 倍,不同 护理措施,及时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呕吐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对患者发生呕吐不良反应的风险性是不同 急性呕吐,指给予化疗药物后 24h 之内发生的呕吐, 在
的,紫杉醇和奥沙利铂相较于顺铂致呕吐不良反应的风 没有进行预防性止吐的情况下,通常在治疗后 5~6h 呕
险低;变量既往 ADR 史未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尚不能认 吐不良反应达到高峰 。 [11] 本次研究中,抗肿瘤药物间 24h
为该变量对患者发生呕吐不良反应有影响(表 6)。
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虽未见统计学意义,但普遍较高,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万方数据
中国药物警戒第 10 卷第 5 期 2013 年 5 月 May, 2013, Vol.10, No.5
2 结果
522 例病例中,男性 371 人,占 71.1%,女性 151 人, 占 28.9%。 年龄 17~82 岁,平均年龄 59.3±11.4 岁。 不良反 应包含呕吐者共 148 人(28.4%),无呕吐者 374 人(表 1)。
2.2.4 呕吐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间隔比较 呕吐不良反应 发生时间最短的是 24h 内,即用药当天发生,共 79 例,占 53.4%;其次是间隔 1 天,42 例,占 28.4%;最长的是间隔 6 天,1 例(表 5)。
表 2 不同年龄、体重、性别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组别
年龄(y) 15~44 45~64 65≥ 体重(kg)
307
万方数据
中国药物警戒第 10 卷第 5 期 2013 年 5 月 May, 2013, Vol.10, No.5
=0;既往 ADR 史,有 =1,无 =2;药品,顺铂 =1,紫 杉醇
=2,奥沙利铂 =3,氟尿嘧啶 =4。 结果表明,女性发生呕吐
不同原患肿瘤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差异,其中以
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是男性的 2.521 倍,女性较男性更易 食管恶性肿瘤呕吐发生率最高,提示可以根据患者原患
中国药物警戒第 10 卷第 5 期 2013 年 5 月 May, 2013, Vol.10, No.5
中图分类号:R916.696;R99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29(2013)05-0306-03
常用抗肿瘤药物致呕吐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黄萍 王铁柱 葛文超 (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安徽 合肥 230051)
表 4 不同抗肿瘤药物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组别 奥沙利铂 a 紫杉醇 b 顺铂 氟尿嘧啶 c
呕吐发生率(%) 33/147(22.4) 12/117(10.3) 85/204(41.7) 18/54(33.3)
χ2 值 39.844
P值 0.000*
注:ab:χ2=6.849,*P =0.009;ac:χ2=2.471,P =0.116;*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 6 抗肿瘤药物致呕吐不良反应多元 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
Related Factors Analysis of Vomiting Caused by Commonly Used Antineoplastic HUNG Ping WANG Tie-zhu GE Wen-chao (Anhui Center for ADR Monitoring, Anhui Hefei 23005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vomiting in antineoplastic with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database. Methods Using single factor and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vomiting, while 2 381 cases were selected in database as the purpose during the whole 2012. Results In 522 reports,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atients who were female, with drinking history or cisplatin using were more susceptible to vomiting adverse reactions. Conclusion In this way we can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mpact factors of vomiting in some antineoplastics. It makes for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ADR on the individual situation of patients before chemotherapy and finding a new way for developing the study that is based on the ADR database. Key words: antineoplastic; vomiting; adverse reactions; influential f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