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的风土人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以手工业发达而著称海内外。
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于唐宋,盛于明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佛山民间艺术,各具特色,通过剪、刻、扑、塑、扎、铸、绘、粘等工艺技法,制作出剪纸、扎作、彩灯、秋色(又称“秋景”、“秋宵”、“出秋色”、“出秋景”等)、陶艺、灰塑(包括纸扑、雕塑、雕刻、粘砌、铸塑等)、木版年画、书画等数十种艺术品。
佛山剪纸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统艺术,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
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佛山剪纸原以剪为主,后改用刀刻多用于节日喜庆及日常的窗花、刺绣雕刻图样、商标、礼品、装饰等。
佛山剪纸种类繁多,按制作原料和方法分别有铜衬、纸衬、铜写、铜凿、纸写、银写、木刻套印、染刻、纯色等大类。
利用本地特产之色纸、铜箔等,施以剪、刻、凿等技法,使佛山剪纸形式多样,装饰性强。
纯色剪纸构图严谨,线条纤巧、秀逸流畅;衬色、写色剪纸色彩强烈、金碧辉煌;铜凿剪纸珠光闪闪,鲜明艳丽,别具一格。
佛山剪纸既继承保留传统艺术精华,又富有时代生活气息,在中国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
其作品入选多届全国美术展览和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奖,还经常选送国外展出。
佛山秋色可分为秋色工艺品和表演艺术两大类。
民间有将秋色的种类按秋色艺术的表演形式,把以玲珑剔透的秋色灯出现于秋色赛会的,称为“灯色”,把观之为花车彩架,以男扮女装表演故事者,称为“车色”,把以骏马代步,扮演英雄故事者,称为“马色”,以水为意境的各种舞蹈,如舞龙、采莲船、陆地行舟、旱地扒龙船等等称之为“水色”,以“飘”或“挑”的高空技艺扮演故事的,称之为“飘色”,出秋色时用竹竿挑起色架游行,称为“挑色”,以步行化装表演杂剧、活剧者,称之为“地色”,以反映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的各种秋色工艺品,如蔬果、鱼类、食品、花卉树木、器皿、石山、人物等像生艺术品谓之“景色”。
又因佛山民间习惯把一出戏称为一套戏,故石湾居民把化装表演戏剧称为“地套”。
民间秋色艺人却惯用秋色艺术品的工艺特点和艺术表演形式加以区分,把秋色分为扎作、砌作、针作、裱塑、雕批、音乐、舞蹈、戏剧杂技、化装表演等十大类。
●
●
●
佛山木版年画源远流长。
据《广东文物》描述:“前门刻有神荼郁垒,高与檐齐”,证明在汉代时的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贴门神的习俗。
佛-山木版年画生产以清乾隆、嘉庆至抗日战争前为盛。
佛山木版年画是民间艺人、工匠创作并通过雕版、套色印刷(有部分再加手工绘制加工)而成的版画,分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
内容主要包括门画、神像画和岁时风俗画,用于贺祭祀、祈福和装饰环境等。
体现了农耕社会普罗大众祈求驱邪纳福的愿望,属于地方民俗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
佛山木版年画的主要价值有:一、它是地方民俗事象中的文化载体。
二、宗教文化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它是体现佛山传统工艺技术的民间文化。
四、它是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自觉。
五、它是佛山历史文化本源中的根脉。
洗邋遢。
“年廿八,洗邋遢”,这个习俗我想很多佛山人都淡忘了,我起初更是连这个说法都不知道。
洗邋遢主要是为了辞旧迎新。
人们在年廿八的时候,都会将家中的香炉、房间以及除了厕所以外的所有东西都打扫一遍,以干干净净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同时,人们还会换上新衣服,洗洗脚,让自己以全新的面貌来迎接新年。
、
“行花街”是珠江三角洲人民群众相沿已久的民间习俗。
花市于春节前三日举行,除夕晚是花市的高潮,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游人买到鲜花,寓示、大展鸿图。
行通济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
却说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
佛山人认为“行通济,冇弊矣”(佛山方言,意即行通济无忧愁)。
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非常热闹。
赛龙舟每年的端午节期间,佛山各地有民间举办的龙舟赛,各乡各村派出阵容鼎盛的龙舟队参与竞渡。
漂亮醒目的龙舟在水乡的河网上力争上游,两岸站满观众,锣鼓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许愿菜——生菜会
生菜会:生菜,与“生财”谐音,是民间喜用的吉祥物,有“生猛”、“生财”、“生仔“的含意。
南海官窑、大沥、
松岗、以及广州花地、坑口一带农村,每年正月二十四至二十六举行生菜会。
正月二十四是观音开库的日子,又是送子观音的诞辰,各地男女纷纷到观音庙赴会。
明代开始以“生菜会”命名,举行隆重的祈福盛会。
求子女者,到庙前小水池边,探手入水中摸螺蚬,摸得螺者可生子,摸得蚬者可生女。
生菜会期,还有花炮会活动。
烧花炮时,人们争夺炮圈,谓之“抢炮”,据说夺得炮头的村,当年可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会期还会搭棚演戏,唱八音。
午后,人们吃生菜包。
炒几味风味小菜,如酸菜炒蚬肉,意为子孙显达;茨菇炒猪肉,寓意为生个胖男孩。
粉丝虾米,意为长命富贵。
最后将米饭与小菜用生菜叶包成包子。
“同游生菜会,共聚故乡情”是新时期生菜会的主题
彩灯会——元宵灯会与花灯会
最早的灯会来源于元宵灯会与花灯会。
唐代《开元遗事》云:“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可见,光明夺目色。
”至宋中叶,上元赏灯之风,从宫廷普行于庶民。
《明皇杂录》云:“上在东部,过正月望夜,有匠工毛顺,巧思结彩为灯场二十间,高有五十尺,悬朱玉、金银,风之锵然。
”佛山元宵灯节习俗历史悠久,明代已盛行。
康熙《南海县志》载:“上元作灯市,剪彩为花,张灯五夜。
烟火、秋千萧鼓载道,游人达曙。
”《佛山忠义乡志》记载了“纸马火龙”、“柚灯纱笼”是民间秋色盛会和元宵灯节习俗的主要项目。
佛山狮头是佛山传统的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工艺精美,是我国南方狮头艺术的代表。
佛山狮头的造型、色彩、装饰及扎作工艺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地方特色,被公认为东方民间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广东醒狮,俗称“南狮”,是狮子舞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以其狮头、狮被及其与之配套的锣、鼓、钹的运用构成意象色彩十分浓厚的外部形象,又由其舞者的意念、体能、技巧形成狮舞的若干程式,营造出吉祥、热闹的气氛,满足各种喜庆场面的需要。
在广东醒狮中,各地的源流、形象、舞法略有差异,均来源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其中尤以佛山醒狮为代表。
历史上,中原地区多战乱,、中原地区人民曾有三次大迁徙,岭南是其主要落脚地之一。
中原人民的南迁,其必然带来中原的文化,带来了人民群众喜爱的舞狮,这是顺理成章的。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醒狮"一章中称:"据传,佛山是醒狮的发源地。
"(注:佛山原属南海县管辖)
醒狮舞的动作与套路:据老艺人讲,舞狮的步法完全采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马、子午马、麒麟步、跳步、座盘步(即老树盘根)、翻身、翻滚等。
这些动作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步法稳固,落地生根,凡学舞醒狮者,必须先学南拳,以打基础。
舞醒狮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头佛戏狮……采青是高潮。
采青分"采高青"和"采地青"。
"采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桥底青、拆字青等。
套路丰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难度大。
此外,还有"狮子花灯"、"狮子吐球"、"大头佛引狮"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竞技性极强的"高桩狮"、"梅花桩狮"和"狮子走钢丝"等绝活。
武术表演——武术之乡
在清代,广东实际上已经成为南派武术的中心。
清中叶前,以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影响最大,但到清末,蔡李佛拳取代了五大名拳的地位,成为广东最大的流派,其中佛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炎于咸丰元年(1851年)在佛山创办鸿胜馆,传下陈盛、雷灿、黄宽、张三炳、李恩、谭立、黄四、阮懈等人,其中陈盛在佛山继任馆主,鸿胜馆成员逾万,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武馆。
雷灿先后在广州、香港设馆,其门徒谭三,与北派拳师顾汝章易徒而教,人称"南拳北腿",名满羊城。
后将设在小北的鸿胜馆改为"北胜馆","北胜"自始成为一大流派。
李恩在广州成立省港鸿胜馆,其规模在广州也一时无两。
谭立在四邑设立多家鸿胜馆,影响很大。
阮懈在香港设馆,其门人众多,至今在美国仍有传人设馆。
在蔡李佛的三大流派——雄胜、鸿胜、北胜中,两派源自佛山,影响也最大。
咏春拳也是在清末传入佛山后始得发扬光大的。
咏春拳始创于何地何人尚待考证,但"显"于梁赞是绝无争议的。
而今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咏春拳,都传自佛山。
洪拳作为五大名拳之首,至清末已日渐式微。
黄飞鸿、林世荣师徒对洪拳的振兴以至流传功不可末。
黄飞鸿自幼在佛山继承家传,又拜林福成为师,成为洪拳大家。
后来,黄飞鸿在广州开设武馆和宝芝林医馆,授徒凌云阶、梁宽、卖鱼灿、陈锦泉、帅老郁、帅老彦、陆正刚、林世荣、镜洲及继室莫桂兰等。
林世荣是黄飞鸿最有成就德弟子,他广为授徒,使"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铁线拳"、"五郎八卦棍"在省港佛广为流传,现世界各地流传的洪拳,也多为黄飞鸿、林世荣一脉。
佛山女人是长得不像广东女人的广东女人,但是她们仍然说粤语。
广州女人
是长得像广东女人的广东女人。
佛山女人和广州女人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非常相似,只是佛山女人相貌偏向于北方人,广州女人相貌偏向于南方人。
大家觉得呢?
佛山民间有许多禁忌,至今犹存,现分述如下。
民间不论开业、开市、建屋、入伙、嫁娶等喜事,多用月中的成、开、建、满、危(俗有危危百事通之称,但很少用)之日,禁用收、闭、破、执、除(丧字和凶事可用)之日,平、定之日,可酌量使用。
在吉日中还须选择吉时才可举行。
每逢杨公忌和三娘煞日,则诸事不宜。
正月初一日祀神后出行,须向喜神、财神、贵神方位而去,忌向鹤神方位行,避免不利。
正月初三日(俗称赤口),忌外出探亲访友。
正月内工商企业开工、启市,忌债趸、上、下日。
正月内外出远行,忌游祸日。
春节元旦祀神时,忌童子口出不吉祥之言。
是日忌扫地向门外扫出和泼水出户外。
清明节,忌妇女扫墓。
七月烧衣节,祭品中忌无设龙眼。
十二月祭灶日,忌妇女祀灶神。
年尾开油镬煮煎堆等食物,是年新丧之家不能举行。
嫁娶的禁忌很多,计有:(1)男女年庚八字,忌有干支相冲(例如子午、丑未等)相克。
(2)双方三代有疯疾遗传。
(3)同姓不婚。
(4)有血缘关系不婚》(5)未婚丧夫少女不婚。
(6)在迎娶日花烛将燃尽而新妇未来或花烛燃尽,及被风吹熄,认为大忌。
(7)忌新娘不贞,贻笑亲友。
(8)迎娶日,忌用孤辰、寡宿、五离、七绝、
杨公忌、七娘煞、破日等凶日。
(9)忌新娘是日来月经,有则改期迎娶。
(10)嫁女之家,最忌女儿三朝回门时,男家无烧猪送来,贻笑亲友。
丧家的禁忌:(1)孝子居丧时期笑不露齿面不现笑容。
(2)守丧三年未满忌娶妻。
(3)限止死后尸骨未寒忌续娶。
(4)父死不久忌兄弟闹分家。
(5)死者尚有尊辈在堂须先入殓封棺迁移在外或停庄候葬,或在迷信风沙以致厝棺于庄而后葬。
(6)死者入殓时所铺的纸被,须分亲属身份,但以单数, 忌用双数,否则不利。
在入殓封棺时不论何人。
如有八字与死者八字相冲,须离开以避忌。
(7)出殡埋葬之日,忌用重丧(复丧)、三丧、杨公忌、三娘煞之日。
在埋葬时,送葬人忌身近土穴旁,避免身影被土掩在穴中。
(8)丧家设在台上的杉木牌位,忌写“灵”字的繁体(因灵的繁体字有三个口),须写成简体。
(9)灵位两旁的纸扎妹娣,孩童不可乱玩。
(10)死者死后三周(二十一天)俗称“回魂”时期,家人须躲避,否则会撞着鬼差不利。
(11)丧家挂上亲友挽联、祭帐,如有跌下,如有跌下,忌再挂上,否则有发生重丧。
(12)孝子居丧期,忌犯房事。
关于生育的禁忌:(1)怀孕时期,对于每日胎神位,忌动土、钉墙,搬家具等,否则有流产、早产、或胎儿肢体有畸形甚至发生残疾。
(4)怀孕四个月,不要与邻近孩童玩耍,以致患病,被人“拜四眼”(被人指责)发生流产。
(5)孕妇忌吃蟹,有横生逆产之险。
(7)孕妇忌在母家生产,否则于母家不利。
(8)孕妇忌夜出或入庙,恐受邪侵。
(10)生产时忌用力扭动身体否则有发生横生逆产危险。
(11)产后忌将污物泼在街上。
(12)产女婴后忌人谈论生女,因自惭不安而成病。
(13)产后忌生客入房,致婴孩啼声不止。
(14)婴儿满月忌用月忌和劫杀之日举行。
入书塾,俗称开冬学,又名开笔的禁忌,(1)忌用闭日举行。
(2)忌途中风吹熄灯笼。
(3)忌忘带生葱(聪)、芹(勤)和糯米搏撑(饼块)。
取其粘椅子读书耐久座之意。
关于拜寿禁忌:(1)忌风吹熄寿烛。
(2)忌寿烛无风自熄。
关于穿衣的禁忌:(1)忌衣不不称身。
(2)忌穿着奇装民服。
(3)忌不修边幅。
关于食的禁忌:(1)忌进食时狼吞虎咽。
(2)忌筷子夹过对面和两旁。
(3)忌席上饮食横流。
(4)忌席间说话不休,口沫横飞。
(5)作客赴宴忌坐在主位和上座不礼貌。
(6)赴宴忌带儿女去吃(因只请一人无预多座位)。
关于住的禁忌:(1)忌居凶宅。
(2)忌与对户斗风水挡煞。
(3)忌与邻居不睦。
关于行的禁忌:(1)忌晨早撞僧尼。
(2)忌“行通济”(桥名)时走回头路。
(3)忌远行出门时忘祭路神。
(4)忌行路横冲直撞,争先恐后。
具体的
三娘煞的由来
传说,因为月老不为“三娘”牵红线,使她终身不能出嫁,就产生报复心理,坚决跟月老作对,于是专门破坏新人之喜事,故称“三娘煞”。
每月“三娘煞”之日,即
初三、初七、十三、十八、廿二、廿七,不宜结婚。
杨公忌的由来
习俗的由来,始自三水区。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杨公的人,生有十三个儿子,人人都说他命好,杨公亦以自己有十三个儿子为恃,常常对人说:“我有十三个儿子,即使碰上三灾之祸我也不怕,一年十二个月,就算一月死去一个,我还有一个儿子为我送终。
”真是事有凑巧,有一年发生了瘟疫,刚好又凑巧这年有闰月,杨公的儿子得了疫病,先后一个个都死去了。
到了年关十二月,杨公的十三个儿子全部死掉,只剩下他自己,晚景十分凄凉。
人们都说,杨公的遭遇全部都是应在他自己说的丑话上。
此后,人们便忌说丑话,一时说了出口,也要吐一口唾沫再说过一句好话。
同时,十三这个数也被认为是个不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