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素_李宁

合集下载

12种儿茶素单体

12种儿茶素单体

12种儿茶素单体以下是12种儿茶素单体:1. 儿茶素(Catechin):是最常见的儿茶素单体,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2. 表儿茶素(Epicatechin):与儿茶素结构相似,也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3. 儿茶素-3-加醇(Catechin-3-gallate):具有抗氧化、抗癌和抗炎作用。

4. 表儿茶素-3-加醇(Epicatechin-3-gallate):与儿茶素-3-加醇结构相似,也具有类似的作用。

5. 儿茶素-3-儿茶酰基(Catechin-3-O-gallate):具有抗氧化和抗癌作用。

6. 表儿茶素-3-儿茶酰基(Epicatechin-3-O-gallate):与儿茶素-3-儿茶酰基结构相似,也具有类似的作用。

7. 儿茶素-3'-咖啡酰基(Catechin-3'-caffeoyl):具有抗氧化和抗癌作用。

8. 儿茶素-4'-咖啡酰基(Catechin-4'-caffeoyl):具有抗氧化和抗癌作用。

9. 儿茶素-3',4'-双咖啡酰基(Catechin-3',4'-dicaffeoyl):具有抗氧化和抗癌作用。

10. 儿茶素-3'-咖啡酰基-4'-咖啡酰基(Catechin-3'-caffeoyl-4'-caffeoyl):具有抗氧化和抗癌作用。

11. 表儿茶素-3'-咖啡酰基(Epicatechin-3'-caffeoyl):具有抗氧化和抗癌作用。

12. 表儿茶素-3',4'-双咖啡酰基(Epicatechin-3',4'-dicaffeoyl):具有抗氧化和抗癌作用。

这些儿茶素单体在茶叶、葡萄酒、巧克力等食物中都可以找到。

它们被广泛研究,已被发现具有多种健康益处,包括抗氧化、抗癌、抗炎和心血管保护等作用。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乙肝病毒复制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乙肝病毒复制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引起急、慢性肝炎 和重型肝炎,我国是 HBV感染大国。目前临床上主 要采用 α干扰素 (IFNα)和核苷类似物进行抗病毒 治疗[1],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性和 IFNα的无应答一 直是当前抗病毒治疗的局限所在。寻找干预 HBV感 染和复制的新靶点和新方法,最大限度的抑制 HBV 复制,对阻止乙肝进程及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 义。绿茶的主要功能成分是茶多酚,以黄烷醇和黄酮 醇为主。儿茶素是绿茶中黄酮类的主要成分,其中以 表没 食 子 儿 茶 素 没 食 子 酸 酯 (EGCG)含 量 最 多[2]。 研究[3]表明 EGCG具有抗肿瘤细胞增殖、抗细胞氧 化、诱导细胞凋亡、抗菌等作用,且具有神经保护作 用。最新研究[4]发现,EGCG还具有抗病毒活性,如 能抗流感病毒、HIV病毒、EB病毒、腺病毒等。EGCG 在体外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5],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却
山东医药 2018年第 58卷第 15期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乙肝病毒复制的 体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吴绍凤1(1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青岛 266021;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摘要:目的 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乙肝病毒复制的体外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 HepG2.2.15细胞,分为 A、B、C组。A组、B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 40和 80μmol/L的 EGCG,对照 组不作任何处理。培养 24h收集细胞上清,检测各组乙肝病毒 e抗原和 s抗原,采用 realtimePCR法检测各组乙 肝病毒 DNA。取对数生长期 HepG2.2.15细胞,接种于 6cm培养皿,将细胞分为 1、2、3、4组。1、2组分别加入终浓 度为 40和 80μmol/L的 EGCG,3组加入 200nmol/L的 Rapamycin,4组不做任何处理,培养 24h。采用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自噬标记蛋白 LC3Ⅱ /Ⅰ、自噬降解相关蛋白 p62/βactin。取对数生长期 HepG2.2.15细 胞接种于 12孔板,将细胞分为空白组、对照组、自噬抑制组(又分为 3MA组和 CQ组)。其中,对照组、3MA组、CQ 组又各自分为 2组。对照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 40和 80μmol/L的 EGCG处理。3MA组和 CQ组分别先用终浓度 为 10mmol/L的 3MA和 50μmol/L的 CQ预处理半小时,再分别加入终浓度为 40和 80μmol/L的 EGCG。空白组 不作任何处理。24h后收集各组细胞上清,检测各组乙肝病毒 e抗原、s抗原和乙肝病毒 DNA。结果 与 C组比 较,培养 24h时 A、B组乙肝病毒 e抗原、s抗原相对量及均乙肝病毒 D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 <0.01)。与 4 组比较,1、2、3组 LC3Ⅱ /Ⅰ均升高,p62/βactin均降低(P均 <0.01)。与对照组同浓度比较,1、2组乙肝病毒 e抗 原、s抗原相对量及 D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均 <0.05)。结论 EGCG可体外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其机制可 能为激活细胞自噬。 关键词: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乙肝病毒;自噬;细胞自噬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8.15.011 中图分类号:R37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18)15003904

儿茶素 用途

儿茶素 用途

儿茶素用途
儿茶素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多种用途:
1. 护肤品成分:儿茶素能够减少细胞受到环境污染和紫外线辐射的损害,具有抗衰老、抗皱、抗炎和消除色斑等功效,在护肤品中常被用作活性成分。

2. 保健品:儿茶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有助于保护细胞健康,降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3. 食品添加剂:儿茶素可以延缓食品的氧化过程,抑制食品变质,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4. 医药应用:儿茶素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降低血脂和降低血糖等作用,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炎和癌症等疾病的治疗。

5. 化妆品:儿茶素可以用于染发剂、口红等化妆品中,具有保护头发和唇部的作用。

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研究_黄可婧

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研究_黄可婧

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研究黄可婧收稿日期:2014-10-08(天津市药品检验所,天津300070)摘要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有机溶剂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微波提取法以及酶提取法等。

本文就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中图分类号:R2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687(2015)02-0064-03银杏树为我国古老的树种,其种子、根、叶均可入药。

地球生命历经千亿年的变动,只有银杏依然保持其原有的面貌,因此具有“活化石”的美称。

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的干燥叶,味甘、苦、涩,性平,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敛肺平喘、化浊降脂等功效,用于瘀血阻络、胸痹心痛、中风偏瘫、肺虚咳喘和高脂血症[1]。

黄酮类化合物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中各个部位的一类化合物,其中植物的叶、茎、根、花、果、以及皮中广泛存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生理及药理活性,不仅具有消炎、抗菌、抗突变、清热解毒、镇静、降压、利尿等作用,还具有抗氧化、抑制脂肪酶、防癌、抗癌等功效[2]。

随着对黄酮类化合物的不断深入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技术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有机溶剂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微波提取法以及酶提取法等[3]。

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可以达到5.19%。

迄今已从银杏叶提取物中分离的黄酮类化合物,按照其分子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三羟基黄酮醇及其苷类、双黄酮类和儿茶素类化合物[4]。

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改善心脑血管循环、抗过敏、抗病毒、抗癌、抗衰老及降低胆固醇等作用,而且银杏叶提取物毒副作用很小,食用安全。

银杏叶中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抗氧化、增强免疫力、防治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1有机溶剂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是近年来国内外用于提取银杏叶中黄酮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

儿茶素

儿茶素
儿茶素
一类酚类活性物质
01 产品介绍
03 制备方法
目录
02 生物合成 04 物理性质
05 化学性质
07 注意事项
目录
06 主要用途 08 品质指数
基本信息
儿茶素,英文名为Catechin,又名儿茶酸、儿茶精(Caredhieacid),系从茶叶等天然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 类酚类活性物质,分子式为C15H14O6,相对分子质量为290.28。为白色针状结晶(水-醋酸),熔点212~216℃, 溶于热水、乙醇、冰醋酸、丙酮,微溶于冷水和乙醚,几乎不溶于苯、氯仿及石油醚。
主要用途
主要用途
控制肥胖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等主办的中国控制中心性肥胖科学大会已召开,立顿茶叶研究所同时报告了其 研究成果:绿茶中的儿茶素对人体脂肪代谢以及脂肪分布,特别是内脏脂肪的减少有着明显的作用。
饮用绿茶,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风险,主要是因为绿茶中含有丰富的类黄酮物质,特别是儿茶素类。已 经有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儿茶素具有细胞调节作用以及抗氧化功能。儿茶素是一类具有高活性的类黄酮的总称, 在绿茶中含量较高。联合利华针对绿茶中高含量儿茶素功效进行的两个临床实验中发现,在不改变饮食和身体活 动的前提下,轻度超重的中国健康男性与女性连续90天饮用高儿茶素含量绿茶后,体重、腰围和内脏脂肪都显著 减少,绿茶中的儿茶素可能对人体脂肪分布,特别是腹部脂肪分布产生特定的有益影响,它对控制中心性肥胖具 有一定的效果。
品质指数
品质指数
全年儿茶素平均含量为136.04 mg/g,范围在104.48~166.14mg/g。春茶平均含量为127.96 mg/g,夏茶儿 茶素平均含量为136.50 mg/g,秋茶平均含量为143.27 mg/g。含量大小为秋茶>夏茶>春茶。

茶叶活性成分对运动机能的影响分析

茶叶活性成分对运动机能的影响分析

营养与健康茶叶活性成分对运动机能的影响分析范智慧(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阜阳 236200)摘 要:茶叶中具有茶多酚、茶多糖、咖啡因等多种活性成分,对体育运动机能具有多种健康功效。

本文综述了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在体育运动中的功效,并对茶叶在运动食品及保健食品中的应用进行概括,旨在为促进我国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体育行业运动食品原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活性成分;运动;食品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 ea Active Ingredients on Motor FunctionFAN Zhihui(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200, China) Abstract: Tea contains a variety of active ingredients such as tea polyphenols, tea polysaccharides, caffeine, etc., and has a variety of health effects on sports functio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fficacy of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s in tea in sports, and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tea in sports food and health food,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a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food raw materials in the sports industry.Keywords: tea; active ingredients; movement; food茶起源于中国,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松针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研究进展

松针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研究进展

松针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松针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测定研究。

为松针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松针;化学成分;含量测定【中图分类号】R9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379-03松针为松科(Pinaceae)松属(Pinus)植的针叶。

松针始载于《本草纲目》,药用价值悠久,味酸,苦涩,性温,无毒。

入心、脾、肝经。

用于祛风活血,明目,安神,解毒,杀虫止痒。

现代研究表明,松针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抗炎、抗氧化、减缓衰老、抗疲劳、抗突变、降血糖、降压、抑菌等作用[1]。

对性功能减退、糖尿病、便秘、青年人的经常感冒、青春痘、过敏性鼻炎、肥胖等有特殊的疗效。

1.松针化学成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现在技术发现:松针是松树主要药用部位,松针中含有萜类、黄酮、糖类、粗蛋白、氨基酸、甾醇、精油及微量元素等。

1.1 挥发油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松针挥发油,其含量较高,具有特殊的香气,挥发油主要含有单萜和倍半萜,以及少量萜烯的醇、酯类化合物;单萜和倍半萜以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β-丁香烯、柠檬烯、石竹烯等成分为主[2]。

其中β-石竹烯、α-蒎烯、β-蒎烯、α-石竹烯、柠檬烯、乙酸龙脑酯含量较高且对照品易得,可作为马尾松的特征组分。

1.2 莽草酸莽草酸(Shikimic acid)作为抗禽流感药物磷酸奥司米韦(商品名:达菲)的合成原料,自1885年首次分离出以来,对它的研究步伐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张爱民[3]利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技术从马尾松针水煎液的甲醇部位分离得到莽草酸。

李宁等对7种松柏植物的莽草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以雪松(3.93%)含量最高[4]。

由于莽草酸化学合成反应条件苛刻、成本高而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八角茴香中莽草酸含量最高达10.47%但其生长缓慢无法满足合成达菲可能的用量。

松针莽草酸的含量虽然较八角茴香低,但原料成本低,来源广泛易得可为莽草酸生产企业的原料选择提供参考。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测定与分析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测定与分析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测定与分析茶叶是一种广泛被消费的饮品,其独特的香气和味道深受人们喜爱。

而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则是决定茶叶品质和保健功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测定方法和分析结果。

一、茶叶多酚类物质简介1. 茶叶多酚类物质的种类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主要包括儿茶素、黄酮类化合物以及茶多酚等。

其中,儿茶素是茶叶中最主要的成分,占据了茶叶多酚总量的约80%。

儿茶素又可分为儿茶素单体和儿茶素聚合物,其含量和比例会对茶叶的品质和风味产生重要影响。

2. 茶叶多酚类物质的健康功效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包括抗氧化、抗炎、降压、降血脂等。

其中,儿茶素作为一种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癌等领域。

二、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测定方法1. Folin-Ciocalteu法Folin-Ciocalteu法是一种经典的多酚类物质总量测定方法。

该方法基于多酚类物质与Folin-Ciocalteu试剂反应生成的蓝色化合物的光吸收特性。

通过比较未知样品的吸光度与已知标准物质的吸光度,可以计算出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

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HPLC是一种精确和高效的多酚类物质测定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茶叶样品经过提取和净化处理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多酚类物质,并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

HPLC具有分离效果好、准确度高和灵敏度高的优点。

三、茶叶多酚类物质的分析结果通过上述测定方法,我们可以得到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结果。

以绿茶为例,其多酚类物质含量一般在10%~30%之间,其中儿茶素单体的含量较高,茶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相对较低。

而红茶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较绿茶更低,一般在5%~10%之间。

根据茶叶多酚类物质的含量结果,可以对茶叶品质进行初步评估。

高含量的多酚类物质通常意味着茶叶的品质较好,并且具有更多的保健功效。

当然,茶叶的品种、产地、加工工艺等因素也会对多酚类物质的含量产生影响,因此在分析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活性成分在改善矽肺肺泡上皮细胞铁死亡中的潜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活性成分在改善矽肺肺泡上皮细胞铁死亡中的潜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活性成分在改善矽肺肺泡上皮细胞铁死亡中的潜在机制王永恒1赵玉涵1刘义民1胡佳浩1周文欣1关毅1李爽1李宁1王佳文1姚三巧2 1华北理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北唐山063210;2新乡医学院[摘要]目的探讨肺泡上皮细胞铁死亡在矽肺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并预测可能的中药治疗方法㊂方法利用R软件分析G S E30180数据集样本的差异表达基因(D E G s),自F e r r D b平台获取铁死亡相关基因(F R G s),取二者交集㊂通过S t r i n 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 P I),利用C y t o s c a p e软件进一步筛选H u b基因,利用C o r e m i n e数据库预测与上述关键基因相关的中药,并通过T C M S P数据库确定其活性成分㊂结果本研究确定了10个矽肺纤维化过程中与肺泡上皮细胞铁死亡相关的D E G s,其中I L-6㊁P T G S2㊁E G R1为核心基因㊂本研究预测了16种与3个核心基因密切相关的可能治疗矽肺纤维化的中药,包括丹参㊁柴胡㊁鸦胆子㊁黄莲等,分子对接分析显示关键活性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3个核心基因有交互作用㊂结论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肺泡上皮细胞铁死亡在矽肺纤维化中的潜在作用,并提出了可能的中药治疗策略㊂[关键词]矽肺铁死亡生物信息学[中图分类号] R13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694(2024)02-085-09[D O I]10.19539/j.c n k i.2095-2694.2024.02.001E x p l o r i n g t h e p o t e n t i a lm e c h a n i s m o fa c t i v ec o m p o n e n t s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i ni m p r o v i n g f e r r o p t o s i s o fa l v e o l a re p i t h e l i a l c e l l s i ns i l i c o s i sb a s e do nn e t w o r k p h a r m a c o l o g y W a n g Y o n g h e n g, Z h a oY u h a n,L i uY i m i n,e ta l(S c h o o l o f P u b l i c H e a l t h,N o r t h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T a n g s h a n06321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r o l e o f f e r r o p t o s i s i na l v e o l a r e p i t h e l i a l c e l l sd u r i n g s i l i c o-s i s f i b r o s i s a n d p r e d i c t p o s s i b l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T C M)t r e a t m e n tm e t h o d s.M e t h o d s T h ed i f f e r e n t i a l l y e x p r e s s e d g e n e s(D E G s)i nG S E30180d a t a s e t s a m p l e sw e r e a n a l y z e du s i n g Rs o f t-w a r e,a n d f e r r o p t o s i s-r e l a t e d g e n e s(F R G s)w e r eo b t a i n e d f r o mt h eF e r r D b p l a t f o r m.T h e i n t e r s e c-t i o no f t h e t w o s e t s o f g e n e sw a s t a k e n.P r o t e i n-p r o t e i n i n t e r a c t i o nn e t w o r k s(P P I)w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u s i n g t h eS t r i n g d a t a b a s e,a n dh u b g e n e sw e r e f u r t h e r s c r e e n e du s i n g C y t o s c a p e s o f t w a r e.T C M s r e-l a t e d t o t h e a b o v e k e y g e n e sw e r e p r e d i c t e du s i n g t h eC o r e m i n e d a t a b a s e,a n d t h e i r a c t i v e i n g r e d i e n t s w e r e d e t e r m i n e d t h r o u g h t h eT C M S Pd a t a b a s e.R e s u l t s I n t h i s s t u d y,10D E G s r e l a t e d t o f e r r o p t o s i s i na l v e o l a r e p i t h e l i a l c e l l sd u r i n g s i l i c o s i s f i b r o s i sw e r e i d e n t i f i e d,w i t h I L-6,P T G S2,a n dE G R1a s t h e c o r e g e n e s.S i x t e e n p o t e n t i a lT C M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t h r e e c o r e g e n e sw e r e p r e d i c t e d,i n c l u-58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年3月第26卷第2期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M a r.2024,V o l.26,N o.2ʌ基金项目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U21A20334,82373544);河北省科技厅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编号:236Z7705G)㊂ʌ作者简介ɔ王永恒(1980-),男,在读博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职业性肺疾患防治㊂ʌ通讯作者ɔ姚三巧,E m a i l:s a n q i a o y a o@126.c o md i n g S a l v i am i l t i o r r h i z a,B u p le u r u mc h i n e n s e,B r u c e a j a v a n i c a,a n dC o p t i s c h i n e n s i s.M o l e c u l a r d o c-k i n g a n a l y s i ss h o w e dt h a t t h ek e y a c t i v e i n g r e d i e n t(-)-e p i g a l l o c a t e c h i n g a l l a t e i n t e r a c t e d w i t ht h e t h r e e c o r e g e n e s.C o n c l u s i o n T h i ss t u d yp r e l i m i n a r i l y e x p l o r e dt h e p o t e n t i a l r o l eof f e r r o p t o s i s i n a l v e o l a r e p i t h e l i a l c e l l s d u r i ng s i l i c o s i s f i b r o s i s a n d p r o p o s e d p o s s i b l eT C Mt r e a t m e n t s t r a t e g i e s. [K E Y W O R D S]S i l i c o s i s.F e r r o p t o s i s.B i o i n f o r m a t i c s矽肺作为一种典型的职业性疾病,主要因长期吸入含硅的粉尘所致,其特征是肺组织的持续性炎症和纤维化[1-2],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㊂矽肺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也给社会和医疗体系带来重大负担[3]㊂目前对矽肺纤维化机制的了解仍然有限,铁死亡作为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的非凋亡性细胞死亡方式,已在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显示其重要性[4]㊂铁死亡是由铁依赖性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导致的细胞死亡,在多种纤维化疾病中扮演着关键角色[5],但在矽肺纤维化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明确㊂随着生物信息学的迅速发展,利用公开可获取的基因表达数据库可以有效地识别矽肺纤维化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D E G s),对D E G s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矽肺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且还可能揭示铁死亡在其中的作用[6]㊂同时,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能够预测与疾病相关的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分析铁死亡相关基因(F R G s)和中药活性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为矽肺纤维化的治疗开辟新的研究领域㊂1研究方法1.1数据收集与预处理本研究从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G E O(G e n eE x p r e s s i o nO m n i b u s)收集G S E30180数据集相关信息㊂该数据集的实验中分析了10个样品,首先在6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指数生长的人肺上皮细胞A549(1.5ˑ105个细胞),在细胞大约70%汇合之后,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用结晶型S i O2(0或800μg/ m L)处理,5个未加S i O2的为对照组,另外5个为干预组㊂在37ħ培养6h后,分离总R N A 用于基因表达研究㊂进行标准化处理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㊂1.2 D E G s分析利用R软件进行D E G s分析,以|l o g2F C|ȡ1,a d j.P<0.05为筛选标准,识别D E G s㊂1.3 F R G s筛选从F e r r D b数据库中收集已知的F R G s㊂将D E G s与F R G s进行关联分析,做韦恩图取其交集以识别矽肺纤维化中肺泡上皮细胞铁死亡相关的D E G s㊂1.4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 P I)网络构建使用S T R I N G数据库构建铁死亡D E G s的P P I网络,并利用C y t o s c a p e软件进行可视化㊂通过网络拓扑分析识别网络中的H u b基因㊂1.5中药及活性成分预测将筛选出的核心基因输入到C o r e m i n e数据库,以预测与这些基因相关的中药㊂进一步利用T C M S P(t r a d i-t i o n a l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s y s t e m s p h a r m a c o l o-g y)数据库筛选出这些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并建立药物-活性成分网络㊂1.6分子对接分析从P u b C h e m(h t t p:// p u b c h e m.n c b i.n l m.n i h.g o v)数据库获得活性物质的结构式,从U n i p r o t数据库(h t t p s:// w w w.u n i p r o t.o r g)获得靶蛋白结构㊂对蛋白进行去水㊁加氢㊁分配电荷处理后使用S Y B Y L-X2.0软件(版本2.0)进行分子对接分析根据其得分预测活性成分与目标基因的结合潜力㊂1.7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使用R软件(v4.1.2)和S P S S23.0进行统计分析㊂D E G s的识别依据数据类型不同选择不同方法,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选择t检验,满足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时选择W e l c h t't e s t,非参数检验选用W i l c o x o n r a n k s u mt e s t,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P e a r s o nχ2检验,网络分析采用网络拓扑参数计算㊂分子对接结果的评估基于结合能量分数和分子亲和力㊂68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年3月第26卷第2期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M a r.2024,V o l.26,N o.22结果2.1矽肺上皮细胞D E G s获得情况在G E O 数据库中选取G S E30180数据集,其中包含5个对照组的A549样本和5个使用800μg/m L 结晶型二氧化硅干预的干预组样本,干预时间为6h㊂使用N C B I的G E O2R对数据进行D E G s分析,应用R L E箱式图展示样本的一致性,结果显示样本一致性较好,见图1A㊂P C 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样本交集部分较少,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见图1B㊂P C A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04个D E G s,其中92个上调,12个下调,见图1C ㊂图1矽肺模型中肺泡上皮细胞差异基因表达情况注:A:R L E箱式图;B:P C A分析;C:火山图㊂2.2 D E G s与铁死亡共同靶点的分子情况分析自F e r r D b平台获取484个F R G s,利用韦恩图对D E G s和F R G s进行关联分析,共获得10个铁死亡相关D E G s,分别为T N F-α诱导蛋白3(T N F A I P3)㊁白介素-6(I L-6)㊁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 G R1)㊁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 (P T G S2)㊁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1A(C D K N1A)㊁A P-1转录因子亚基(J U N)㊁泛素连接酶环指蛋白36(Z F P36)㊁生长分化因子15(G D F15)㊁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0A (K I F20A)㊁丙酮酸脱氢酶激酶4(P D K4),见图2A㊂将此10个铁死亡相关D E G s导入S t r i n g 网络平台构建P P I网络图,见图2B㊂利用C y-t o s c a p e软件分析得出8个H u b基因,其中I L-6㊁P T G S2㊁E G R1评分并列第一,被认为本次研究的核心基因,见图2C,表1㊂表1基于M C C算法值的H u b基因列表R a n k N a m e S c o r e 1I L-6168 1P T G S2168 1E G R1168 4C D K N1A144 4J U N144 6T N F A I P3120 7Z F P3624 7G D F152478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年3月第26卷第2期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M a r.2024,V o l.26,N o.2图2 D E G s 与铁死亡共同靶点的分子情况分析注:A :韦恩图;B :P P I 网络图;C :H u b 基因分析;D :G O ㊁K E G G 分析㊂2.3 G O 分析和K E G G 分析 基于获得的10个铁死亡相关D E G s 进行G O 富集分析和K E G G 通路分析㊂G O 分析结果显示,铁死亡相关D E G s 主要与平滑肌细胞增殖㊁营养水平㊁对细胞外刺激的反应㊁生长因子活性㊁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抑制剂活性及l ys 63特异性去泛素酶活性相关㊂K E G G 通路分析结果显示,铁死亡相关D E G s 主要与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感染㊁T 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感染㊁I L -17通路及T N F 通路有关,见图2D ㊂2.4 G S E A 富集分析 应用G S E A 富集分析对10个铁死亡相关D E G s 进行富集,在a d j.P <0.05的基础上,按照N E S 分值进行排序,发现主要富集的通路有T o l l 样受体通路㊁N O D 样受体通路㊁A P -1通路㊁I L -6通路㊁I L -10通路及N F -κB 通路,见图3A~F ㊂图3 G S E A 富集分析88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3月第26卷第2期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M a r .2024,V o l .26,N o .22.5 潜在的治疗中药及其活性成分预测 将本研究筛选出3个评分最高的核心基因I L -6㊁P T G S 2㊁E G R 1输入到C o r e m i n e 数据库中,以预测与这些基因相关的中药,分析结果显示共有33味中药与其密切相关㊂在T C S M P 中查找33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其中丹参㊁柴胡㊁鸦胆子㊁黄莲等16味中药在数据库中显示具有活性成分,共计286个㊂为进一步研究药物活性成分与本次筛选分子的相关性,我们利用R 包中的p e r l 脚本对活性成分与I L -6㊁P T G S 2㊁E G R 1基因进行关联分析,共鉴定出131个活性成分,建立药物-活性成分网络,显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3个核心基因具有交互作用,见图4㊁表2㊂表2 部分活性分子成分MO LI D名称O B/%D LMO L 000096(-)-c a t e c h i n49.67638680.24162MO L 002897e pi b e r b e r i n e 43.092332280.7761MO L 002501[(1S )-3-[(E )-b u t -2-e n y l ]-2-m e t h y l -4-o x o -1-c y c l o pe n t -2-e n y l ](1R ,3R )-3-[(E )-3-m e t h o x y -2-m e t h y l -3-o x o p r o p -1-e n y l ]-2,2-d i m e t h y l c y c l o p r o p a n e -1-c a r b o x yl a t e 62.515829780.30983MO L 007722I s o a r n e b i n464.793285130.1971MO L 005356G i r i n i m b i n61.215302510.31484MO L 007111I s o t a n s h i n o n e I I49.916025740.39674MO L 002904B e r l a m b i n e36.680901440.81596MO L 007132(2R )-3-(3,4-d i h y d r o x y p h e n y l )-2-[(Z )-3-(3,4-d i h y d r o x y-p h e n y l )a c r y l o y l ]o x y -p r o pi o n i c a c i d 109.38052410.35119MO L 005384s u c h i l a c t o n e57.518824250.55573MO L 002910C a r t h a m i d i n41.150962730.24189MO L 0029335,7,4'-T r i h y d r o x y -8-m e t h o x yf l a v o n e 36.562004690.26666MO L 002651D e h yd r o t a n s h i n o ne I IA 43.762285990.40019MO L 006821(-)-e p i g a l l o c a t e c h i n -3-ga l l a t e 55.087111410.77377图4 核心差异基因-中药-活性成分网络分析图98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3月第26卷第2期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M a r .2024,V o l .26,N o .22.6 分子对接验证 以与3个核心基因均有交互作用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P u b C h e m (h t t p ://pu b -c h e m.n c b i .n l m.n i h .g o v )数据库获得该活性物质的结构式,之后从U n i p r o t 数据库(h t t p s ://w w w.u n i p r o t .o r g)获得3个核心基因的蛋白结构㊂对蛋白进行去水㊁加氢㊁分配电荷处理后使用S Y B Y L -X 2.0软件(版本2.0)进行分子对接分析,根据其得分预测活性成分与目标基因的结合潜力㊂结果显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三者具有较好的对接效果,见图5㊁表3㊂表3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E G R 1㊁I L -6㊁P T G S 2对接亲和力核心基因T o t a l _S c o r e C r a s h P o l a rD _s c o r e P M F _s c o r e G _s c o r e C h e m S c o r e C S C O R EE G R 10.7038-8.61144.6121-191.0149-87.8122-261.571-19.01871I L -64.0831-1.26146.2728-84.6721-30.9682-42.5316-21.05020P T G S 26.8243-2.465.3132-139.9255-49.155-203.6847-21.27793图5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核心基因的分子对接示意图3 讨论矽肺是一种长期吸入硅尘引起的职业性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肺部炎症㊁纤维化及结构性肺损伤[1-2]㊂近年来,随着对矽肺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肺泡上皮细胞在矽肺发展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㊂目前,对肺泡上皮细胞在矽肺中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细胞损伤和死亡机制㊁炎症和纤维化信号通路的激活㊁上皮间质转化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等方面[7-9]㊂在矽肺的病理过程中,肺泡上皮细胞首先受到吸入的硅尘粒子的直接损伤,激活并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 -α)㊁白细胞介素(I L s )和转化生长因子-β(T G F -β),从而引发炎症反应并募集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到损伤部位[10]㊂持续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刺激导致肺泡上皮细胞分泌胶原和其他基质蛋白,参与纤维化过程㊂在此过程中,T G F -β是关键的促纤维化因子,能够刺激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沉积,导致肺泡结构改变和肺功能减退㊂铁死亡作为一种非凋亡式细胞死亡方式,主要特征是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已知铁死亡与细胞内铁代谢失衡㊁脂质过氧化物积累㊁抗氧化物质(如谷胱甘肽)耗尽和细胞膜损伤密切相关㊂关键的分子标志包括系统型胱氨酸转运体(s ys t e m x c -)抑制㊁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09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3月第26卷第2期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M a r .2024,V o l .26,N o .2(G P X4)失活,以及铁载体和铁离子积累㊂铁死亡在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显示出重要性,包括癌症㊁神经退行性疾病㊁心脏病㊁肾脏病及组织纤维化类疾病,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正在通过探索如何利用铁死亡的机制来开发针对上述疾病的治疗策略[11-15]㊂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探讨肺泡上皮细胞铁死亡在矽肺纤维化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对S i O2刺激下肺泡上皮细胞m R N A 表达变化情况的分析,识别出了10个与铁死亡相关的D E G s:T N F A I P3㊁I L-6㊁E G R1㊁P T G S2㊁C D K N1A㊁J U N㊁Z F P36㊁G D F15㊁K I F20A㊁P D K4;根据P P I网络和H u b筛选得出三个核心基因:I L-6㊁E G R1㊁P T G S2㊂已有研究显示I L-6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通过在炎症或细菌感染时调节H AM P/铁调素的表达,从而在铁代谢中也起着关键作用[16]㊂E G R1作为转录因子,可调节参与炎症过程和缺血后组织损伤发展的蛋白质(如I L1B和C X C L2)的表达,从而影响炎症的进展[17]㊂P T G S2在过往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胃溃疡和滑囊炎中所起作用,相关途径包括D P A衍生的S P M的生物合成和脂肪酸代谢,自细胞铁死亡受到广泛关注后,其作为公认的铁死亡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铁死亡研究中[18]㊂本研究显示T N F A I P3等其余7个分子也均参与了纤维化疾病的进程,与以往研究一致[19-25]㊂对铁死亡相关D E G s进行G O分析,结果显示其在平滑肌细胞增殖㊁营养水平㊁对细胞外刺激的反应㊁生长因子活性㊁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抑制剂活性及L y s63特异性去泛素酶活性等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支持肺泡上皮细胞铁死亡与矽肺纤维化发展之间的联系㊂K E G G通路分析显示本研究获取的铁死亡相关D E G s可能通过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感染㊁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感染㊁I L-17通路及T N F通路等方式参与肺泡上皮细胞的改变㊂为更进一步了解铁死亡相关D E G s作用途径,进行了G S E A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富集在T o l l样受体㊁N O D样受体㊁A P-1㊁白介素-6㊁白介素-10及N F-κB等信号通路㊂T o l l样受体和N O D样受体作为人体内两类主要模式识别受体,在免疫反应及机体防御功能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6-27],而A P-1㊁白介素-6㊁白介素-10及N F-κB等在机体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也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28]㊂以上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本次研究所筛选出的分子具有较高的可靠性㊂中医药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㊂本次研究通过预测与3个核心铁死亡相关D E G s相关的中药及其活性成分,为矽肺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利用C o r e m i n e数据库,筛选到33味中药中的131种活性成分与其密切相关,这些活性成分在抗炎㊁抗氧化和调节细胞死亡等方面显示出潜在效果,可能对调节铁死亡和缓解纤维化过程有积极影响[29-36];(-)-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同时与3个核心基因具有较强的交互作用,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㊂综上所述,本研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探讨了矽肺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及潜在的中药治疗方法㊂通过分析F R G s在矽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并预测可能有效的中药及其活性成分,以期为矽肺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㊂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㊂首先,由于研究基于现有的公共数据库,其结果可能受到数据质量和可用性的限制㊂其次,尽管生物信息学方法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但它们通常需要通过实验验证来确认,而本次研究并没有加入相关内容㊂此外,由于中药成分的多样性及复杂性使得明确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具有较大的难度㊂因此,后续针对预测中药的实验验证以及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需要更全面的㊁更详细的实验设计㊂参考文献[1]B e n m e r z o u g S,R o s e S,B o u n a b B,e ta l.S T I N G-d e p e n d e n t s e n s i n g o f s e l f-D N A d r i v e ss i l i c a-i n d u c e d l u n g i n f l a mm a t i o n[J].N a tC o mm u n,2018,9(1):5226.[2]W a n g M,Z h a n g Z,L i uJ,e t a l.G e f i t i n i ba n d19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年3月第26卷第2期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M a r.2024,V o l.26,N o.2f o s t a m a t i n i b t a rg e t E G F Ra n dS Y Kt o a t t e n u-a t es i l i c o s i s:a m u l t i-o m i c ss t u d y w i t h d r u ge x p l o r a t i o n[J].S i g n a lT r a n s d u c t T a r g e t T-h e r,2022,7(1):157.[3]L i uX,J i a n g Q,W uP,e t a l.G l o b a l i n c i d e n c e,p r e v a l e n c ea n dd i s e a s eb u r d e no f s i l i c o s i s:30y e a r s'o v e r v i e wa n d f o r e c a s t e d t r e n d s[J].B M CP u b l i cH e a l t h,2023,23(1):1366.[4]X uG X,W a n g H,L iX L,e t a l.R e c e n t p r o-g r e s s o n t a r g e t i n g f e r r o p t o s i s f o r c a n c e r t h e r a-p y[J].B i o c h e m i c a l P h a r m a c o l o g y,2021,190.[5]H u a n g X,S o n g Y,W e i L,e t a l.T h e e m e r g i n gr o l e so ff e r r o p t o s i si no r g a nf i b r o s i sa n di t sp o t e n t i a l t h e r a p e u t i ce f f e c t[J].I n t I mm u n o p-h a r m a c o l,2023,116:109812.[6]李永顺,谢嘉嘉,李航,等.基于生物信息学及铁死亡分析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差异基因及潜在的治疗中药预测[J].药物评价研究,2023,46(3):501-509.[7]X i aJ,T i a nY,S h a oZ,e t a l.MA L A T1-m i R-30c-5p-C T G F/A T G5a x i sr e g u l a t e ss i l i c a-i n-d u ce d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i l i c o s i s b y m e d i a t i n gE MT i n a l v e o l a r e p i t h e l i a l c e l l s[J].E c o t o x i c o lE n v i r o nS a f,2023,249:114392.[8]C a s t r a n o v aV,V a l l y a t h a nV.S i l i c o s i s a n dc o a lw o r k e r s'p n e u m o c o n i o s i s[J].E n v i r o n H e a l t hP e r s p e c t,2000,108(4):675-684.[9]P a n g X,S h a oL,N i eX,e t a l.E m o d i n a t t e n u-a t e s s i l i c a-i n d u c e d l u n g i n j u r yb y i n h i b i t i o no fi n f l a mm a t i o n,a p o p t o s i s a n d e p i t h e l i a l-m e s e n-c h y m a l t r a n s i t i o n[J].I n t I mm u n o p h a r m a c o l,2021,91:107277.[10]T i a nY,X i a J,Y a n g G,e t a l.A2a R i n h i b i t s f i-b r o s i sa n dt h e E MT p r oc e s si n s i l i c o s i s b yr e g u l a t i n g W n t/β-c a t e n i n p a t h w a y[J].E c o-t o x i c o l E n v i r o nS a f,2023,249:114410. [11]C h e nX,K a n g R,K r o e m e rG,e ta l.B r o a d e-n i n g h o r i z o n s:t h e r o l e o f f e r r o p t o s i s i n c a n c e r[J].N a tR e vC l i n O n c o l,2021,18(5):280-296.[12]L e iG,M a oC,Y a nY,e t a l.F e r r o p t o s i s,r a-d i o t he r a p y,a n d c o m b i n a t i o n t h e r a p e u t i cs t r a t e g i e s[J].P r o t e i n C e l l,2021,12(11):836-857.[13]S u nS,S h e n J,J i a n g J,e t a l.T a r g e t i n g f e r r o p-t o s i so p e n sn e wa v e n u e s f o r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n o v e lt h e r a p e u t i c s[J].S i g n a l T r a n s d u c tT a r g e tT h e r,2023,8(1):372.[14]Y a n g F,X i a oY,D i n g J H,e t a l.F e r r o p t o s i s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i nt r i p l e-n e g a t i v eb r e a s tc a n c e rr e v e a l sa ni n n o v a t i v e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c o m b i-n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y[J].C e l lM e t a b,2023,35(1):84-100.e8.[15]Z e n g F,N i j i a t iS,T a n g L,e ta l.F e r r o p t o s i sd e t e c t i o n:f r o ma p p r o a c h e s t o a p p l i c a t i o n s[J].A n g e w C h e m I n tE d E n g l,2023,62(35):e202300379.[16]N e m e t hE,R i v e r aS,G a b a y a n V,e ta l.I L-6m e d i a t e s h y p o f e r r e m i ao f i n f l a mm a t i o nb y i n-d u c i n g t h es y n t he s i s o ft h ei r o n r e g u l a t o r yh o r m o n eh e p c i d i n[J].J C l i nI n v e s t,2004,113(9):1271-1276.[17]C h oS J,K a n g M J,H o m e rR J,e ta l.R o l eo fe a r l yg r o w t hr e s p o n s e-1(E g r-1)i ni n t e r l e u-k i n-13-i n d u c e di n f l a mm a t i o n a n d r e m o d e l i n g[J].JB i o l C h e m,2006,281(12):8161-8168.[18]L u oP,L i u D,Z h a n g Q,e ta l.C e l a s t r o l i n-d u ce sf e r r o p t o s i s i n a c t i v a t e dH S C s t o a m e l i o-r a t eh e p a t i c f i b r o s i s v i a t a r g e t i n gp e r o x i r e d o x-i n s a n d HO-1[J].A c t aP h a r m S i nB,2022,12(5):2300-2314.[19]O r v a i nC,A s s a s s i S,A v o u a c J,e t a l.S y s t e m i cs c l e r o s i s p a t h o g e n e s i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r e c e n ta d v a n c e s i n g e n e t i c s[J].C u r rO p i n R h e u m a-t o l,2020,32(6):505-514.[20]B e r n a r d M,Y a n g B,M i g n e a u l t F,e t a l.A u t o-p h a g y d r i v e s f i b r o b l a s t s e n e s c e n c e t h r o u g hMT O R C2r e g u l a t i o n[J].A u t o p h a g y,2020,16(11):2004-2016.[21]L o o m b a R,S a n y a lA J,K o w d l e y K V,e ta l.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 o f t h e F G F21a n-a l o g u e p e g o z a f e r m i ni n N A S H[J].N E n g l JM e d,2023,389(11):998-1008. [22]Z h a n g Z,G u o M,L iY,e ta l.R N A-b i n d i n g29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年3月第26卷第2期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M a r.2024,V o l.26,N o.2p r o t e i nZ F P36/T T P p r o t e c t s a g a i n s t f e r r o p t o-s i s b y r e g u l a t i n g a u t o p h a g y s i g n a l i n gp a t h w a yi nh e p a t i c s t e l l a t e c e l l s[J].A u t o p h a g y,2020,16(8):1482-1505.[23]V a l iño-R i v a sL,C u a r e n t a lL,C e b a l l o s M I,e ta l.G r o w t h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f a c t o r-15p r e s e r v e sK l o t h oe x p r e s s i o ni na c u t ek i d n e y i n j u r y a n dk i d n e y f i b r o s i s[J].K i d n e y I n t,2022,101(6):1200-1215.[24]B l a n cV,R i o r d a nJ D,S o l e y m a n j a h iS,e ta l.A p o b e c1c o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f a c t o ro v e r e x p r e s-s i o n p r o m o t e sh e p a t i cs t e a t o s i s,f i b r o s i sa n d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 c a n c e r[J].JC l i n I n v e s t,2021,131(1):e138699.[25]H a mm o u t e n e A,L a o u i r e m S,A l b u q u e r q u eM,e t a l.An e w N R F2a c t i v a t o r f o r t h e t r e a t-m e n to fh u m a n m e t a b o l i cd y s f u n c t i o n-a s s o c i-a t e d f a t t y l i v e rd i s e a s e[J].J H E P R e p,2023,5(10):100845.[26]Z h e n g C.T h ee m e r g i n g r o l e so fN O D-l i k er e-c e p t o r si na n t i v i r a l i n n a t ei mm u n es i g n a l i n gp a t h w a y s[J].I n tJ B i o l M a c r o m o l,2021,169:407-413.[27]K a w a i T,A k i r a S.T o l l-l i k e r e c e p t o r s a n d t h e i rc r o s s t a l kw i t ho t h e r i n n a t e r e c e p t o r s i n i n f e c-t i o na n di mm u n i t y[J].I mm u n i t y,2011,34(5):637-650.[28]Z h a n g W J,C h e nS J,Z h o uS C,e ta l.I n f l a m-m a s o m e sa n df i b r o s i s[J].F r o n tI mm u n o l,2021,12:643149.[29]孙丹丹,姜婷,王刚,等.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丹参-柴胡药对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作用机制[J].山东科学,2021,34(5):16-25. [30]张妮.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分子对接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21.[31]张心月.祛痰㊁化瘀㊁补虚类中药对肺纤维化大鼠的作用机制探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2.[32]胡建燃,李平,赵红梅,等.柴胡总黄酮的体外抗炎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23,34(9):82-88.[33]胡雅琪,孙丽,李雪珂,等.基于P K CβⅡ/N O X2/R O S信号通路探讨柴胡三参胶囊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23:1-9.[34]王淑惠,刘泽干,黄小凤,等.柴胡4种活性成分的体外抗氧化作用[J].医药导报,2023,42(9):1318-1325.[35]谌程程,何平,黄宇婧,等.鸦胆子苦醇调节N r f2/S L C7A11/G P X4信号通路对皮肤鳞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3,48(4):369-374.[36]朱德英.黄莲水取物对肺癌A549细胞中P53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39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年3月第26卷第2期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M a r.2024,V o l.26,N o.2。

儿茶素的功效与作用 儿茶素的注意事项

儿茶素的功效与作用 儿茶素的注意事项

儿茶素的功效与作用儿茶素的注意事项
儿茶素是从茶叶汇总提取的一种物质,含有丰富的药用价值,那么儿茶素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儿茶素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一、保护心血管
经过临床试验证明,儿茶素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儿茶素是一类具有高活性的类黄酮的总称,对于人体的脂肪可以放发挥一定的作用,可以降低人体的脂肪,从而可以有一定的降低血压以及血脂的作用,还能够软化血管,降低动脉硬化的概率,有利于保护心血管系统,有利于全身血液系统运行的负担减少,以及减少心脏的负担,同时还可以保护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是为心脏提供充足营养的血管之一,所以对于心脏有重要意义,保护血管的同时也保护了心脏。

二、延缓老化
儿茶素是天然的油脂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强,可以帮助人体清除多余产生的自由基,以保护细胞膜,延长细胞的寿命,一定的意义上可以延缓细胞衰老的速度,有抗衰老的作用,可以使人的衰老速度减缓,有利于保持皮肤的紧致以及维持皮肤的年轻状态,可以有一定的美容养颜功能。

三、抗菌杀菌
儿茶素类可以抑制人体致病菌(如肉毒杆菌),同时又不伤害有益菌(如乳酸菌)的繁衍,可以发挥抗菌作用,抑制引起人类疾病的病菌,使人体免受细菌的感染,保持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

同时儿茶
素对于牙齿中的牙菌斑也具有一定的效果,还可以有效的缓解口腔炎症,可以保护牙齿免受细菌的侵蚀以及保护口腔,发挥儿茶素的抗菌功能。

四、促进消化
儿茶素中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能够有效的刺激胃肠道分泌,有利于促进食欲增加,并且加快胃部的消化吸收,能够使肠胃蠕动加快,有利于消除胃内的积食以及促进热量的摄取,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热量,还可以有助于胃的排空,帮助减轻胃消化的负担,避免腹胀发生。

98%儿茶素

98%儿茶素

儿茶素
【产品名称】儿茶素
【英文名称】Greenteaextract
【产品来源】茶叶下脚料(茶末、茶片、粗老茶或修剪叶)中提取。

【主要成分】主要有效成分儿茶素、茶多酚、咖啡酚等。

【提取含量】98%
【检测方法】HPLC
【产品性状】白色精细粉末
【功效概述】儿茶素的主要作用及功效化妆品原料,抗皱、祛斑、抗氧化;抗癌。

具有极强的清除有害自由基能力,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酶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癌症的功效。

【产品规格】1kg/铝箔袋;5kg/纸箱;10kg、25kg/纸板桶
【产品包装】自封袋;铝箔袋;纸箱;纸板桶(或根据客户要求包装)
【储存条件】阴凉、干燥、避光、避高温处
【有效期】24个月。

原儿茶酸和儿茶素关系

原儿茶酸和儿茶素关系

原儿茶酸和儿茶素关系原儿茶酸(Epicatechin gallate,ECG)和儿茶素(Epicatechin,EC)是两种与茶叶相关的重要化合物。

它们属于茶多酚类化合物,被广泛研究和关注,因为它们被认为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健康益处。

ECG和EC在化学结构上非常相似,它们只是在它们的酸基团上有所不同。

儿茶素是一种单体儿茶素,它是一种黄绿色的天然化合物,存在于茶叶、葡萄、苹果和巧克力等食物中。

ECG是儿茶素的酯化产物,它在儿茶素的C3位和羟基上连接了一个酸基团。

这种酯化反应使得ECG具有更高的溶解性和稳定性,从而在茶叶中更常见。

ECG和EC在茶叶中的含量取决于茶叶的类型、处理方法和存储条件等因素。

一般来说,ECG的含量比EC低,但它们在茶叶中的比例可以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例如,绿茶中ECG的含量较高,而红茶中EC的含量较高。

这两种化合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生理活性也有所不同。

儿茶素在体内可以被吸收,并被代谢成儿茶酸(Epicatechin,ECC)和儿茶酸-3'-葡萄糖(Epicatechin-3'-glucuronide,ECG)等形式。

儿茶酸和儿茶酸-3'-葡萄糖在体内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抗癌和心血管保护等作用。

与此相比,ECG在体内的代谢相对较少。

一些研究表明,ECG可以通过抑制一些酶的活性,如氧化酶和脂肪酶,来发挥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此外,ECG还被认为具有抗癌、抗病毒和抗糖尿病等生理活性。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更好地理解ECG的代谢途径和作用机制。

总的来说,原儿茶酸和儿茶素是茶叶中重要的多酚类化合物。

它们在化学结构上有所不同,但都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健康益处。

这些化合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功效和潜在应用价值。

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定啤酒中蛋白质含量

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定啤酒中蛋白质含量

果, 见表 3:
表3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啤酒中蛋白质含量
管号



蒸馏水
1mL


酒样( 1mL)
啤酒 A 啤酒 B
考马斯亮蓝 G- 250 试剂 3mL
3mL
3mL
OD595nm 蛋白质含量 /mg·mL-1
0.000 0
0.292 1.55
0.234 1.11
CV%

0.52
0.47
4 0 啤酒 C 3mL 0.257 1.28 0.68
摘 要: 建立了猕猴桃酒中多酚的 R P- HPLC 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小于 1.0mg/ L, 加标回收率均大
于 90%, R SD%小于 6%, 说明该方法准确可靠。用该方法对自制猕猴桃酒中多酚物质进行检测, 得出样品中主
要有: 原儿茶酸、儿茶素、香草酸、咖啡酸、表儿茶素、香豆酸、槲皮素等 13 种多酚物质。
0.4
0.3
A595
0.2
0.1
0 0.2
0.4
0.6
SDS 浓度 /% 0.8
图 3 考马斯亮兰 S DF 干扰曲线 SDS 是分离 DNA 时常用的一种阴离子除垢剂, 它的主要 作用是溶解膜蛋白及脂肪, 从而使细胞膜破裂; 溶解核膜和核
小体, 使其解聚, 将核酸释放出来; 能够与蛋白质结合形成
R- O- SO3- …R+- 蛋白质复合物, 使蛋白质变性沉淀。 由图 3 可以看出, 十二烷基硫酸钠对考马斯亮蓝测蛋白
试管中, 按表 2 取样。盖塞以后, 将各试管中溶液纵向倒转混
合, 放置 2min 后用 1cm 光经的比色杯中在 595nm 波长下比
色, 记录各管测定的光密度 OD595nm, 并做标准曲线, 见表 2。

绿茶对大鼠大肠癌抑制作用

绿茶对大鼠大肠癌抑制作用

绿茶对大鼠大肠癌抑制作用
崔文明;贾旭东;韩驰
【期刊名称】《中国公共卫生》
【年(卷),期】2008(24)7
【总页数】2页(P832-833)
【关键词】大肠癌;抑制作用;大鼠;绿茶;化学预防作用;生物学标志物;恶性肿瘤;动物模型
【作者】崔文明;贾旭东;韩驰
【作者单位】中国疾病预病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34;R730.1
【相关文献】
1.绿茶儿茶素对于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前增生的抑制作用 [J], 高玉彤;张乃鑫;赵天如;田庆伟;王永明;赵洁
2.绿茶对实验性大肠癌抑制作用的研究 [J], 银平章
3.绿茶及其有效成分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抑制作用的研究 [J],
4.绿茶对大鼠大肠癌前病变预防作用的研究 [J], 崔文明;贾旭东;韩驰
5.绿茶及其有效成分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抑制作用的研究 [J], 毛伟峰;宋雁;韩驰;李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源杀菌剂——儿茶素

植物源杀菌剂——儿茶素

植物源杀菌剂——儿茶素
佚名
【期刊名称】《农化市场十日讯》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中文通用名称:儿茶素英文通用名称:d-catectin 农药登记名称:1.1%儿茶素可湿性粉剂理化性质:儿茶素来源于中草药儿茶,属植物源杀菌剂。

儿茶
中草药为豆科植物儿茶树的去皮枝、干,经加水煎煮、浓缩、干燥的煎膏,含有多种成分。

我国中药药典中规定儿茶中儿茶素和表儿茶素这2种有效成分总含量测
定应不少于21%。

【总页数】1页(P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82.292
【相关文献】
1.三种桃果实中的儿茶素、表儿茶素含量比较 [J], 吴飞飞;张笛;周静;王富荣;何华平;徐凌云
2.植物源多酚氧化酶氧化儿茶素形成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的研究 [J], 薛金金; 尹鹏; 张建勇; 王伟伟; 陈琳; 苏威; 郭桂义; 江和源
3.HPLC法测定藏药三果汤中没食子基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没食子基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含量 [J], 黄宽;林艾和;范源
4.(+)-儿茶素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乙醇诱导HepG2细胞脂代谢紊乱及
氧化应激的影响 [J], 胡博然;丁建才;曹杨;田颖;国凤华;袁静
5.儿茶素提取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体外抑菌活性研究[J], 罗真兰;冉幸;徐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脂质体儿茶素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与药物动力学

脂质体儿茶素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与药物动力学

脂质体儿茶素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与药物动力学孙志良;刘湘新;林亲录;刘自逵;刘进辉;何湘蓉【期刊名称】《茶叶科学》【年(卷),期】2004(24)1【摘要】取健康家兔10只,随机分为2组,单剂量静注和灌服脂质体儿茶素(Catechin Liposome)25mg/kg.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儿茶素原药质量浓度.房室模型分析表明:健康家兔静注儿茶素脂质体的药时数据符合无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t1/2α 0.18±0.01 h,t1/2β 1.52±0.08h,Vd4.48±0.24L,ClB2.05±0.07L/h,AUC29.20±1.00 mg/(L.h),K101.64±0.19h-1,K2 11.08±0.06h-1,K121.61±0.19h-1.健康家兔灌服脂质体儿茶素的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t1/2ka 0.27±0.03 h,t1/2kc 1.72±0.04 h,tmax0.87±0.05 h,Cmax6.53±0.62 mg/L,AUC 25.90±1.34mg/(L.h),F 88.60±5.73%.脂质体儿茶素在健康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是:吸收迅速,达峰时间较短,消除慢,半衰期延长,表现分布容积大,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结果表明:儿茶素经脂质体包封后,药物动力学及组织分布均发生了明显改变.【总页数】5页(P44-48)【作者】孙志良;刘湘新;林亲录;刘自逵;刘进辉;何湘蓉【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3【相关文献】1.儿茶素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及药物动力学研究 [J], 刘湘新;林亲录;刘自逵;程天印;孙志良;许建平2.川芎嗪长循环脂质体与普通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J], 冯丽萍;李文锋;陈晓丹3.芦丁脂质体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J], 何艳;张辉;胡礼军;李传华;喻莉萍;许维娜;李鑫;姚飞虹4.儿茶素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J], 刘湘新;何湘蓉;程天印;林亲录;孙志良;许建平5.利巴韦林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其生物利用度 [J], 于海翔;郭俊;李宁;康建;邓英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蜂蜜对茶多酚抑菌作用的影响

蜂蜜对茶多酚抑菌作用的影响

蜂蜜对茶多酚抑菌作用的影响郑波;杨德;殷晓蕾;焦振;李宁【摘要】目的检测蜂蜜是否能够增强茶多酚的抑菌作用,以更好地了解蜂蜜和绿茶的保健功效,进而为口腔炎症、溃疡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以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片法测定枣花蜂蜜或槐花蜂蜜对不同浓度的茶多酚抑菌作用的影响.结果枣花蜂蜜或槐花蜂蜜与茶多酚混合液抑菌效果无明显差别,但是均比茶多酚的抑菌效果明显.结论蜂蜜茶多酚混合物具有很好的抑菌作用,可以作为优良的天然保健品,并为某些炎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3页(P47-49)【关键词】滤纸片法;枣花蜂蜜;槐花蜂蜜;茶多酚;抑菌作用【作者】郑波;杨德;殷晓蕾;焦振;李宁【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山东泰安271016;泰山医学院,山东泰安271016;泰山医学院,山东泰安271016;泰山医学院,山东泰安271016;泰山医学院,山东泰安271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81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生产国之一,茶叶资源非常丰富。

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所含有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简称为TP[1]。

现代研究[2-3]已证实,茶多酚有止渴提神、延缓衰老、抗肿瘤和抗辐射等多种作用。

另外,茶多酚对细菌的抑菌效果较强,对霉菌和酵母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4]。

蜂蜜被人们称为“健康之友”,是自然界赐于人们的一种珍贵的保健食品,它不但甜爽可口,营养丰富,而且可以治疗创伤、便秘、溃疡、鼻炎等疾病[5-7]。

此外,国内已有研究发现蜂蜜因其渗透性、酸度以及含有过氧化氢等抗菌物质使其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8]。

但是目前,有关蜂蜜与茶多酚混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抑制作用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通过检测枣花蜂蜜或槐花蜂蜜与茶多酚混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蜂蜜和绿茶的保健功效,进而为蜂蜜类茶饮料的抑菌保存提供新方法和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养学报2013年第35卷第3期 227儿茶素李 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天然植物茶叶中分离提纯的30多种酚类化合物的复合体,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 20%~30%。

茶多酚类化合物包括黄烷醇、黄酮醇、黄酮、花色素类、酚酸和缩酚酸类等,茶叶中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即通常所称的儿茶素,约占茶多酚70%。

儿茶素主要包括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没食子儿茶素(gallocatechin,GC)、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atechingallate,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3-gallate,E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3-gallate,G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 chin-3-gallate,EGCG),其中EGCG含量最高,约占儿茶素的80%[1]。

一、吸收代谢分布儿茶素在体内的生物活性取决于摄入量和生物利用率。

儿茶素可通过口腔、胃肠道吸收,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儿茶素吸收进入体内后在脑、肺、心、肝、肾、脾、胰腺、子宫、乳腺、睾丸、膀胱、骨及皮肤中均有分布。

儿茶素通过食道进入胃和小肠,并由小肠黏膜吸收进入门静脉,在肝脏中酶作用下转化为各种代谢物,并通过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而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2],90%以上的儿茶素在体内发生代谢转化,主要经粪便或尿液排出体外,其在大鼠的主要代谢途径是形成3'-O-甲基化的儿茶素,并继续形成其葡萄糖醛酸苷共价化合物。

志愿受试者口服儿茶素,从尿液中鉴定出主要代谢产物为儿茶素-3'-O-甲醚葡萄糖醛酸苷共价化合物。

二、生物学作用研究表明,儿茶素的抗氧化作用强,可增强机体多种抗氧化酶活性,包括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醌还原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产生,或直接捕捉自由基,如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单线态氧、过氧自由基、羟自由基、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从而抑制DNA氧化损伤,降低血浆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降低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抑制脂质过氧化生成。

大量动物实验研究报道,儿茶素对化学致癌物诱发的皮肤、肺、食道、胃、肝、口腔等器官肿瘤均有防治作用。

但人群干预试验研究报道较少,在北京口腔医院进行的一项茶有效成分混合物(茶提取物、茶多酚、茶黄色素混合物)对口腔白斑6个月的干预实验表明[3],口服并在病损处涂抹混合茶,可改善临床白斑病损状况,改善口腔粘膜组织DNA损伤和抑制细胞的增殖,延缓口腔白斑癌变,从而可能降低人类口腔癌发生的风险。

该研究为茶对人类肿瘤的预防作用提供直接证据。

有研究报道,受试者每天饮3杯绿茶共6个月,可显著降低吸烟者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频率,从而降低吸烟人群癌症的风险。

对124名血清 HBsAg 和 AFB1-白蛋白加合物阳性者进行的随机、双盲人群干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分别摄入茶多酚500和1000 mg 3个月,可显著降低尿中8-OHdG水平[4]。

此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饮茶可降低肿瘤发生风险。

Meta分析支持绿茶对前列腺癌的预防作用,六个流行病学调查均表明绿茶能降低前列腺癌发生的风险[5] 。

儿茶素对心血管病的防治作用主要表现在降血脂、降血压、保护心肌、抑制脂质过氧化和血栓的形成等方面。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饮茶对心血管疾病具有保护作用,在对六个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综合分析中,有三个结果显示儿茶素对心血管疾病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一个结果显示只对冠心病患者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此外,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无论是绿茶、红茶还是乌龙茶,其浸提液都具有一定的降血糖效果。

动物实验及228 Acta Nutrimenta Sinica,Jun.,2013, V ol.35 No.3临床应用研究结果证明茶叶有很好的控制体重效果,且未发现有毒副作用。

三、摄入量调查据有关研究报道,日本人每日饮1~2杯绿茶,有些地区达10杯,相当于每日摄入儿茶素1000~1500 mg。

美国1994-1996年的绿茶平均消费量调查表明,分别有12.8%和19.2%男性和女性每天摄入儿茶素504~674mg。

德国1998年进行了每日人均饮茶摄入量调查,平均摄入按照传统浸泡工艺制取的中国绿茶浸出液和日本绿茶浸出液为362g,则总儿茶素摄入量分别达186.4和307.3mg,95百分位数摄入的绿茶浸出液量为1097 g,则总儿茶素摄入量分别达565.0和931.4mg。

中国人的饮茶习惯已有数千年,主要饮绿茶,茶叶的全国人均日消费量为 1.644g, 按儿茶素类化合物占茶干重的12%~24%以及茶叶浸提过程中总儿茶素的浸提率约64.5%计算,人均摄入儿茶素127~254mg[6]。

四、特定指导值的建议2010年和2011年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分别针对儿茶素对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的影响,阐述了儿茶素和EGCG的推荐摄入量[7-8]。

通常一杯绿茶(200 ml)约含儿茶素100~150 mg,相当于50~60 mg EGCG,通常每日饮5~10杯茶,相当于500~1200 mg 儿茶素和250~600 mg EGCG。

儿茶素类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预防机体氧化损伤的剂量为每日250~1000 mg儿茶素,预防早期衰老的剂量为每日616mg绿茶提取物;促进心脏健康的每日推荐剂量为500~1000mg儿茶素;对胆固醇有调节作用的剂量为每日400~600mg儿茶素;对心血管特别是血压有好处的剂量为每天69~657mgEGCG;有益调节胆固醇和维持血管弹性的剂量为每日616mg 绿茶提取物;对于促进骨骼健康、强化骨质的推荐剂量为每日饮1~3杯茶(相当于0.36~1.08g干茶叶);促进口腔健康有益的剂量为每日饮不加糖的茶水一杯(相当于每份0.4~0.5g干茶叶);对于调节血糖的剂量为每日饮1~3杯茶(相当于干茶叶0.3~1.08g干茶叶),同时也有利于皮肤抵抗紫外线等对皮肤的损伤,每日500~1000 mg的儿茶素有利于保护皮肤;调节胃肠道功能的剂量为每天500~1000儿茶素。

对女性健康(预防乳腺和卵巢氧化损伤)或男性健康(预防前列腺氧化损伤)的剂量为每日500~1000 mg儿茶素;对于调节免疫的推荐量为每日最小摄入量为240mg茶多酚;对于认知功能改善的推荐量为每日4~6杯茶水(相当于200~400mg儿茶素);每日125ml(2.5g 茶叶)茶水有利于维持精力旺盛;每餐份50mg绿茶提取物有利于集中精力,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儿茶素为安全性较高的物质。

我国已将茶多酚作为食品添加剂-抗氧化剂,美国批准儿茶素应用膳食补充剂,EFSA认为儿茶素可用于饮料、食品、添加剂和药品。

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卫组织联合食品专家委员会(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Additives,JEFCA)也认为儿茶素为主体的茶多酚为安全物质。

目前尚没有国际组织制定其UL值。

Chow等实验表明健康个体每日饮用绿茶8~16杯达4 w(其中EGCG含量为800mg)是安全的,目前EFSA认为德国1998年进行的饮茶摄入量调查,高消费人群每天总儿茶素摄入量分别达565.0 mg和931.4mg为安全剂量。

关键词:茶多酚; 儿茶素; 抗氧化; 摄入量[参 考 文 献][1]杨月欣,李宁.营养功能成分应用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社,2011:288-290.[2]陈留纪,杨贤强,金明向. 茶儿茶素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01,21:11-16.[3]Li N, Han C, Chen JS. The chemopreventive effects of teaon human oral precancerous mucosa lesions[J]. Proc Soc Exp Biol Med, 1999,220:249-254.[4]Luo H, Tang L, Tang M, et al. Phase IIa chemopreventiontrial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 in high-risk individuals of liver cancer:modulation of urinary excretion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 and 8-hydroxydeoxyguanosine[J].Carcinogenesis, 2006,27:262-268[5]Davalli P, Rizzi F, Caporali A, et al. Anticanceractivity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 in prostate gland[J].Oxid Med Cell Longev, 2012,2012:984219.[6]束鲁燕. 汤一, 胡卫岗.反式儿茶素类与表儿茶素类浸提规律的比较研究[J].茶叶科学,2011,31:434-438.[7]EFSA. EFSA 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substantiation of营养学报2013年第35卷第3期 229health claims related to 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tea), pursuant to Article 13(1) of Regulation (EC) No 1924/20061[J]. EFSA J,2010, 8:1463.[8]EFSA. EFSA 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substantiation of health claims related to 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tea), pursuant to Article 13(1) of Regulation (EC) No 1924/20061[J]. EFSA J, 2011,9:2055.大豆异黄酮秦玉,糜漫天(第三军医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中心,重庆市营养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医学营养研究中心)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s)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具有苯并吡喃的化学结构。

自然界中主要存在的大豆异黄酮有染料木黄酮、大豆苷元、黄豆黄素、鹰嘴豆芽素A和芒柄花黄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