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合集下载

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深入分析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并相应作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规划管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对策研究。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主要问题对策研究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土地面积占了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以上。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与发展,忽视了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与整治,从而形成了城市与农村人居环境的天壤之别。

农村出现了环境卫生脏乱差、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空间无序、自然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5-2016年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党的十九大提出农村振兴战略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指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并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的行动目标。

一、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人居环境就是指农村范围内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综合,其中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状况,是衡量人居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

”①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虽然新农村建设使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严重,人居环境脏乱差。

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生产废弃物等排放量逐年递增。

一是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工业固体废物等形成的“白色”污染问题严重。

房间屋后、田间地头,河道两旁随处可见丢弃的垃圾,这些垃圾像是一块块膏药,粘附在农村美丽的自然环境中,破坏了乡村美,更严重的是,这些垃圾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渗入到土壤、地下水、空气中,对村民的生命健康产生了安全隐患;二是多数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的管网建设,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有的直接排到门外路面上,不仅影响交通环境,还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有的顺着自制的排水沟流到沟渠、田地里,形成臭水沟等,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综述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步入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逐渐高涨,党和政府对人居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推动了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领域已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我国对人居环境治理的探索和实践起步晚,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研究是建立在已有的城市人居环境治理理论研究之上的。

本文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进行分类整理,从内涵、模式、法治、主体、评价指标体系等五个方面展开文献综述。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评价体系一、关于人居环境概念内涵的研究人居环境科学起源于道萨迪亚斯(Doxiadis)的人类聚居学,我国学者吴良镛受到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发,首次提出了建立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理念。

李裕瑞、曹丽哲、王艳鹏等(2022)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通过设施建设、环境修复、景观营造、规划管控、组织管理等方式,着力解决道路不通畅、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内生制度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活动,并将“整治”与“改善”和“建设”做了区分,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针对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和目标要求而开展的建设、整改与治理活动。

刘燕舞(2022)从生活治理的视角,将农村人居环境界定为农民生活空间、生活观念和生活实践以及三者的互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从改造农民的生活空间开始,并通过改造农民的生活实践,达到改造农民的生活观念的目的,最终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有效治理。

李裕瑞、张轩畅、陈秧分等(2020)将人居环境拆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分别探讨了两者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需要“软硬兼施”才能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二、关于人居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在对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方面的讨论上,田孟、孙敏(2021)认为组织和动员村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而成立村民理事会的方式可以破解这一难题,这种自治模式实现了行政资源与自治资源的有效整合,将“国家的公共事务”转变成“村庄的公共事务”,实现了村民自治与国家治理的有效衔接。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川西新农村环境分析及设计研究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川西新农村环境分析及设计研究

鬟筑_坛每建筹尊计 ・ 萼论
基 于 环 境 行 为 学 的 川 西新 农 村 环 境 分 析 及 设 计 研 究
罗雅元 , 董 靓
( 西南 交 通大 学建 筑 学 院 , 四川成 都 6 0 3 ) 10 1
【 摘 要】 结合 我 国新农村 已有的研 究成 果 , 用实地 观察和 问卷调 查的方法 , 西地域 内八个典型 采 对川
5 0岁群体的低频率集 中使 用要 求散使用要求 。 1 2 12 被调查 者的家庭人 口数量 .. .
在 被 调 查 农 户 家 庭 中 , 户 和 4人 户 占绝 大 比例 , 别 3人 分
为 3 %和 2 % , 2 4 这一 调查 结果 对户 型设 计具 有重 要 的参 考 价值 。同时对室外空间设计也有一 定的指导 意义 , 比较 而 相

乐 干 家 ;2 都江堰 市崇 义镇教 堂院子 和赵 家院子 ; 3 = ¨ () ()i 乡;4 新 都 清流 镇 同 义村 ; 5 新 都 区新 繁 镇 黄泥 社 () ()
I ( ) 州 街 子 新 农 村 ; 7 狮 子 山农 村 安 置 新 村 ;8 郫 县 X; 6 崇 () () 友爱镇农 科村 。
【 文献标识码 】 A
村 3 。共计 2 7份 有效 问卷 , 为 有代表 性 地反 映 rJ 6份 6 较 『 J
西地 新农村住 户对住 区室外空间的主观感受 和使用 现状。
1 2 问卷 调 查统 计 结 果 .
1 2 1 新 农 村 住 户基 本 情 况 调 查 结 果 和 分 析 .. 1 2 1 1 被 调 查 者 的 年 龄 分 布 .. .
新农 村集 中居住 区进行 实地调研 , 以环境行 为学的环 境知觉 、 环境认 知 、 环境应 激等理论 为基 础 , 采用 问卷调 查的方式 , 收集环境使 用者对现有公 共空 间的使 用情 况 、 意度 和意见和现有避震 场所的情 况。 旨在探 索如 满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问题研究——以永川区南大街街道为例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问题研究——以永川区南大街街道为例

081经济智库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问题研究近年来,重庆市永川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截至目前,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达100%,村庄清洁覆盖率达到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建成国家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个,打造示范清洁院落 200 个,示范清洁田园 60 片。

总体上,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正逐步改观,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南大街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情况2018年以来,南大街街道聚焦“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抓手,动员街道各方力量,整合街道各种资源,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经过长期努力,该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一是农村垃圾治理方面。

建立健全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组织管理和运转体系,农村行政村实现的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覆盖率达100%,农村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实现全覆盖;统一制定下发“环境卫生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书、环保提示牌”,组织村民签订《农村环境卫生责任书》,开展“美丽乡村、整改庭院”等评比活动,黄瓜山村、代家店村、小南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但农村留守群众思想观念成旧,环保意识差、缺乏维护环境卫生的思想自觉,部份村庄环境卫生仍然脏乱。

二是农村“厕所革命”方面。

按照《永川区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指南》标准投入资金,完成黄文场、永隆场社区5个公共厕所改造升级,完成12个村社便民服务中心厕所已改造升级,完成11个旅游园区及农家乐厕所改造升级,年度农村户厕改建任务正逐步完成。

但公厕建设数量仍然不足,且已建成的公厕维护艰难,农村户厕改建任重道远。

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

设污水处理系统5套,技改2家,实现污水达标排放,辖区内34.21公里主要河道均有人负责清漂,清漂垃圾311.38吨,“千沟万塘”整治正加紧实施,大南村、黄瓜山村开展“千沟万塘”治理试点。

农村人居环境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人居环境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人居环境情况调研报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全面了解东莞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国家统计局东莞调查队近期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开展调研活动。

调研结果显示,东莞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人居环境整治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村民对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满意度高,但也存在土地开发强度大导致环境资源和空间利用方式粗放、产业发展难以持续等问题。

0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1.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近年来,东莞市政府先后制定“行走东莞”“洁净城市”“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方案以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美丽东莞建设、城市品质提升统筹衔接,与推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紧密结合。

2019年2月,东莞成为广东省唯一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

一:改善基础设施,扮靓村容村貌实施村际道路联网升级改造和镇际联网路升级改造两大工程。

截至2018年底,东莞市农村公路总里程4467公里,建制村公路通达率100%,20户以上自然村已完成村庄道路面硬底化3689公里和村内道路硬底化4021公里,为448674户农村家庭提供集中自来水供应。

投入超9300万元整治道路设施,共计治理机动车道路面约21万平方米,盲道约7700平方米,自行车道约4.1万平方米,树池设施约5500个,其他人行道设施约11万平方米,各类市政井盖约10500套。

盘活乡村资源,突出人居特色东莞现有高标准农田17.8万亩,农业总体规模虽小,但提质增效空间巨大。

注重发挥现代都市农业优势,按照“农民的家园、游客的乐园、城市的花园”的目标导向,采取市镇共建、镇街运营、市场参与多种模式相结合,建设一批内涵多元丰富、产业特色鲜明、休闲功能突出、生态效益明显的农业公园。

2018年将东坑农业园、中堂百香岛、横沥农业园等6个条件成熟的农业产业园和休闲农业场所改造升级为首批市级农业公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综述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综述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综述房可欣 李梦梦(西藏农牧学院,西藏 林芝 860000)摘 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要求。

文章旨在对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基于该战略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背景和现状,以期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该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及总结归纳法,对不同角度的农村发展背景及人居环境治理研究进行综述。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农户参与意愿较低,应进一步加深环境整治工作与公众参与之间的相关研究,找到提升公众参与环境整治意愿的途径,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公众参与一、研究背景: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地域和农业人口占了中国的绝大部分,要想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重点难点还是在农村。

早在20世纪末,林毅夫针对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提出要唤醒农村的消费市场,倡导开展“新农村运动”,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提出“新农村建设”,并把此项任务作为“十一五”规划期间的重要内容。

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号召之下,“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以浙江安吉县为榜样,众省市纷纷效仿并付诸实践,全国刮起了美丽乡村建设风暴。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此政策导向之下,人居环境整治的专项资金逐步增加,资金使用愈加合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要关头,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领导力量。

二、相关研究综述(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外人居环境概念是在城市规划思想中发展起来的。

19世纪末,欧洲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人口的大量涌入同时带来了众多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大批学者开始重视城市规划和人居环境优化,其中以霍华德(Ebenezer…Ho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和盖迪斯(Patrick…Geddes)的人居环境区域观念为代表。

2023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研情况报告

2023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研情况报告

2023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研情况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并把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作为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目标之一。

党校作为旗委的重要科研咨政部门,专门为此项工作成立了课题调研组,由教务室主任张文娟、高级讲师苏炳文深入全旗各镇各社各村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认真分析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本情况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自治区党委、市委决策部署,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聚焦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农村人居环境难题,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助力乡村振兴,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处理,建立健全符合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农村环境卫生由镇、村、社三级管理,由第三方市政服务公司清运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进行处理。

二是根据镇、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方式,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

以房前屋后湖、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

--年争取到中央财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项目2000万元,涉及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数字农业信息化平台等建设内容,地方配套545万元。

项目采购了9180个带盖垃圾桶、338个封闭式垃圾箱、228个垃圾斗、338辆电动式垃圾转运车、吸污车27辆、10辆国六标准的勾臂车和1辆挂桶挂斗压缩车等垃圾治理及转运设施设备,并发放到各镇;为解决农村户厕末端粪污处理问题,项目设计了10个土壤生态污水处理系统,每镇3-5个行政村中选1个中心村建1个污水处理系统,目前,正在建设中;为了保证各镇垃圾、污水转运设施设备规范运行,建立人居环境整治信息化平台1个,正在完善后台数据。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综述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综述

(上接第115页)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研究乡村人居环境并促进其健康发展,是一项非常紧迫又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文章通过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涵义、构成和国内外研究状况的汇总和梳理,指出目前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推动乡村人居环境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乡村乡村环境人居环境规划概述1概述所谓乡村人居环境,就是指在乡村区域内,所有农户生产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系统,具有复杂性特点。

乡村人居环境功能的转换与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政策、利益、人为活动等都会对其功能造成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并逐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自然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打造宜居环境,以提升村民的满意度。

研究乡村人居环境,尤其是乡村城镇空间布局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人居环境基本涵义人居环境是由人与环境共同构成的,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

它不仅包括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也包括人们的种种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是一个联系较为紧密的庞大网络结构。

人居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居环境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行为四个层面构成。

而狭义的人居环境更侧重物质层面,主要包括人居环境所必需的空间范畴以及物质要素。

人居环境发展理念不仅适用于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规划,也适用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建设。

本文因乡村为研究对象,就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寻求较为合理的规划方案。

3人居环境的构成就现阶段发展实际来看,目前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不容乐观,总体建设水平不高,农民的各项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具体表现在:村庄道路建设不到位,路面不平,给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乡村路灯覆盖率较低,亮灯率不高,村民夜间出行存在很大安全隐患;自来水水质不高,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不当,村民生命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村庄选址缺乏合理依据,一些靠山村庄容易遭受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农民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农民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在整治工作的推进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农民参与整治工作的意愿不高就是其中之一。

从我国现有的相关研究来看,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影响农民参与意愿的因素:(1)从农民的主体角度出发,认为农户个人的社会经济特征、区位交通条件、地理环境等均会对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产生影响。

(2)从外界影响出发,认为村规民约、政府宣传、政府补贴等因素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参与意愿正向化转换。

可以看到,学者们关注的领域比较广泛,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基于已有研究与相关理论,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农民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入手,探讨提升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意愿的方法,结合研究模型结果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及政策建议。

一、农民参与意愿的理论分析在316份有效问卷中,可以观察到有以下几点因素与农民的意愿存在显著的关系:第一,在家庭年总收入大于等于15万元的81位农民中,不愿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为1人;第二,在对村庄感情深厚的122位农民中,有118位愿意参与到村庄的人居坏境整治中来;第三,认为自己所在村的村民群众能够非常便捷地与当地政府进行交流,提出意见与诉求的15人均愿意参与所在村的人居环境整治。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假设:假设一:家庭的经济收入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二:对村庄的感情深厚程度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三:农民与政府之间交流的便携程度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农民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课题组以合肥南站为调研地点。

合肥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此处人流量大,样本的随机性较强,本组成员在此处选取具有农村户口的人进行调查(问卷调研时会首先询问对方是否为农村户口或是否家在农村)。

完善环境整治机制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调研报告范文

完善环境整治机制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调研报告范文

完善环境整治机制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调研报告范文一、主要成效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来打,全区上下“一盘棋”,做到“真做、真管、真查”,强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一)城乡环境面貌持续向好。

经过全面发动,强力整治,特别是“整村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做法,力度空前、成效突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多数乡镇集镇主街道店面遮雨棚、农贸市场进行了提升改造,各乡镇行政村陈年垃圾基本得到清理,公厕总体做到及时冲洗,主街道乱堆放、乱搭盖明显减少,道路、街巷、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基本实现干净整洁。

特别是国省道、县乡道等道路沿途及“一江两溪”沿岸卫生得到了有效治理,合福高铁沿线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二)群众环保意识有所转变。

各乡镇、村通过广播、宣传车、宣传单和党员干部入户宣传,营造出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浓厚舆论氛围。

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开展移风易俗、“小手拉大手”“巾帼志愿服务”,评选“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上“红黑榜”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生活陋习和观念有了转变,爱护环境、垃圾定点投放的文明意识有所增强。

(三)环境整治机制初步建立。

通过持续整治,初步形成一批运维管护机制:村级建立人居环境“网格化管理”,实行“普扫+巡捡”的环卫保洁机制。

乡镇整合河长、路长、城管、环保等队伍组建生态巡查中心,形成常态巡查机制;全区积极推广“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做法,建立人人都能参与、勤劳就能积分、实干得到认可的正向激励和反向监督机制。

推行区、乡镇、村三个层面的人居环境绩效考评工作,整治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全区共清理卫生死角和建筑垃圾6.76万处、18519.15吨,清理乱张贴小广告等6.97万处,清理河塘、沟渠295.78千米,清理柴火杂物乱堆放、乱停车、“僵尸车”、占道经营8.21万处,拆除乱搭建、乱围挡、沿街雨棚、破损广告牌等2.61万余处,拆除旱厕2756座。

基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农村环境教育模式研究——以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双江村为例

基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农村环境教育模式研究——以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双江村为例

基 于 人居 环 境 建设 的农 村环 境 教 育模 式研 究
以衡 阳市珠 晖 区酃 湖 乡双 江村 为 例
李伯 华 ,窦银娣 ,刘 沛林
( 衡 阳 师 范 学 院 资 源 环 境 与旅 游 管理 系 , 湖 南 衡 阳 4 2 1 0 0 8 )
摘 要 :通 过 对 双 江村 农 户 环 境 需 求 现 状 的 分析 , 结 合 乡村 人 居 环 境 建 设 与 农 村 环 境 教 育 的 关 系 ,构 建 了农 村
主 体 的 多元化 和环 境 教 育过 程 的 同步 化 。通 过 参 与 乡村 人 居 环 境 建 设 ,在 建 设 过 程 中接 受 环 境 教 育 , 实 现 三 大
转 变 :即 用 系统 的理 念 , 实现 单 一 的 解 决 农 村 环 境 教 育 问题 向 全 面 的 乡村 人 居 环 境 建 设 转 变 ;创 新 环 境 教 育 模
路径 实现 ” 的逻 辑思 维 。在实 地 调 查 方 面 , 研 究 成 果 主 要
集 中在两 个领 域 , 一 是针 对农 村 居 民 的环 境 意识 和环 境 素质 调 查¨ 3 _ , 二是针 对农 村学 生 的环境 意识 和 环境 素质 调 查 _ 6 l ; 在 体
系构 建方 面 , 研 究成 果主 要集 中在 三个视 角 , 一 是针 对农 户 的环
第3 4 卷 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衡 阳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n g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o . 3Vo1 .3 4
J u n e.2 01 3
境 教育 内容 设置 制, 二是针 对农 村学 校环 境教 育 的内容 体 系构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变迁路径及其动力机制——基于间断—均衡理论的解释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变迁路径及其动力机制——基于间断—均衡理论的解释

第25卷第1期2024年2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5No.1Feb.2024[收稿日期]㊀2023-03-14[基金项目]㊀湖南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 村改居 社区治理共同体的缺失及构建研究 资助(编号:XSP2023GLC035)[作者简介]㊀阳剑兰(1969 ),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研究员,博士㊂1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硕士研究生㊂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变迁路径及其动力机制基于间断 均衡理论的解释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阳剑兰,陈㊀凌1(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衡阳421001)[摘㊀要]㊀为明晰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变迁路径与内在逻辑,文章以1949至2022年中央层面颁布的194份政策文本为数据基础,运用间断 均衡理论模型并辅之以政策文献计量方法,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变迁划分为3个均衡期和2个间断期,剖析政策变迁的动力因素㊂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经历了群众健康安全保障ң基本生活条件改善ң村容整洁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变迁㊂在中央决策主体注意力转移自上而下推动与焦点事件自下而上驱动共同作用下诱发政策图景变革和政策场域开放,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转变也对政策变迁起到重要作用,集中显现为均衡调适与突变革新相交替的非线性演进逻辑㊂研究验证了间断 均衡理论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研究的适用性和本土化路径,并对未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发展提出展望㊂[关键词]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㊀政策变迁;㊀间断均衡理论;㊀动力机制[中图分类号]㊀F320㊀[文献标识码]㊀A [文章编号]㊀1673-0755(2024)01-0077-11DOI :10.13967/ki.nhxb.2024.0013㊀㊀农村人居环境是与农民生活相关的部分居住环境,其范围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1]㊂党的十九大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明确要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㊂政策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是推动中国式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政策文本真实反映了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行为印迹[2],对政策文本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可以探究不同时期政策的注意力分配以及政策背后隐藏的时代背景㊁意识形态㊁国家与乡村的关系等[3]㊂有别于已有研究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设计的阶段梳理,本文基于间断 均衡理论深入探究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各阶段动态演化特征,剖析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与动力因素,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实践㊂一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1)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㊂学者认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实践存在城乡不分的治理样态[4]㊁治理碎片化[5]㊁基层治理过密化[6]㊁居民参与不足[7]等问题㊂(2)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路径㊂例如冯川基于L 镇清洁乡村的调研,发现行政主体㊁市场主体㊁家庭主体㊁自治主体相互耦合内嵌于治理网络中,人居环境治理得以有效推进[8];田孟和孙敏等通过对皖南J 村的实地考察,探索该村通过村民理事会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有效路径[9]㊂(3)从农户微观视角展开研究㊂立足于外部情境和内部心理交互视角,探寻农户对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响应度,研究农户人居环境治理参与意愿㊁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10-11]㊂(4)从某一方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㊂如从垃圾治理[12]㊁污水治理[13]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单一方面展开研究㊂(5)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研究㊂一是运用计量模型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14]㊂二是利用内容分析法或政策文献计量方法,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文本内容和结构属性展开研究㊂例如龙灵娟发现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工具的使用存在分布不均㊁比例失衡的问题[15]㊂张会吉等收集了66份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运用Nvivo12软件对政策文本进行聚类分析,刻画政策演进特征[16]㊂吴柳芬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分为运动式治理㊁科层化治理㊁项目化治理㊁复合型治理四个阶段[17]㊂从上述研究看,运用量化研究方法对长时间周期内大样本量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文本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且对政策演变的动力因素研究更为欠缺,难以深入剖析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㊂基于此,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是如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政策主题呈现怎样的演变轨迹?哪些因素驱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变迁?政策变迁历程是否符合间断均衡逻辑?二㊀数据基础与分析框架(一)数据基础笔者在北大法宝数据库㊁国务院政策文件库以及政府官方门户网站上以 农村人居环境 村庄整治 村容村貌 等关键词进行检索㊂为保证政策文本的准确性,本文依据以下方法对政策进行界定:一是政策发布主体为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及各部委等中央层面的机关,不包括省市自治区等地方发布的区域性政策;二是所选择的政策类型主要包括法律法规㊁意见㊁办法㊁通知等能够直接体现政府治理态度的文本,剔除复函㊁标准㊁工作报告等类型文本;三是所选择的政策要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重点任务㊁实施步骤等做出明确部署,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导价值;四是政策文本需具有普适性,政策作用对象为全国范围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㊂根据以上标准,最终收集了194份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文献,并建立政策文本数据库㊂(二)分析框架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弗兰克㊃鲍姆加特纳(Frank R.Baumgartner)和布莱恩㊃琼斯(Bryan D.Jones)在对渐进主义理论和选举模型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间断 均衡理论(Punctuated-Equilibrium Theory,PET),他们认为政策并非保持长期稳定变迁,而是在短期内可能会发生政策的间断革新,即包含政策的间断和均衡两种变迁态势,将政策的变迁历程划分为若干均衡期和间断期㊂ 均衡期 指政策的渐进调适和微小修正; 间断期 指长期稳定和连续的政策图景被打破,政策目标发生明显转向,在短期内产生政策突变的现象㊂在间断 均衡理论中,政策图景㊁政策场域㊁政策垄断等是影响政策变迁的核心因素,政策图景是指一项政策如何被公众和媒体理解㊁讨论和评价;政策场域是指对特定问题做出权威性决策的制度性场所;政策垄断是指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重要行动者们所构成的封闭稳定的结构体系[18]㊂当现有政策无法有效应对新情况和挑战时,政策图景会由正面转向负面,政策场域由封闭转向开放,在政策企业家游说和公民社会团体行动的激发下,政策子系统中面对的政策议题上升至宏观政策系统的议程设置中,原有的政策垄断格局被打破,推动新的政策出台,并进入下一个政策均衡期㊂近年来,间断均衡理论逐渐被国内学者所接纳并广泛应用于中国本土情境下的政策变迁研究,例如将其运用于中国应急管理政策[19]㊁出租车行业政府规制政策[20]㊁我国乡村治理政策[21]等变迁研究㊂还有部分学者致力于对传统的间断均衡进行本土化修正[22],使其更适宜中国情境下政策变迁的解释㊂现有成果已充分印证了间断均衡理论对我国相关领域的政策变迁研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目前尚未见文献聚焦于间断均衡理论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结合㊂本文采用间断 均衡模型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进行变迁研究,并辅之以政策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借助ROSTCM6软件通过频次分析㊁共词分析㊁网络分析等可视化地呈现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主题演变轨迹,剖析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与动力因素㊂三㊀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变迁路径(一)数量趋势: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变迁时间序列分析从统计政策文本的发布数量情况(见图1)可以看出: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文本数量在不同的年份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呈现起伏 停滞 上升的非线性波动趋势㊂1949 1978年中央层面仅发布了6份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相关的政策㊂1979 2004年政策颁布数量有所增长,中央层面共发布了20份相关政策㊂随着我国农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 脏㊁乱㊁差 的环境状况,国家也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㊂从2005年起政策发布数量明显上升,2005 2012年中央层面共颁布了44份相关政87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策,占总体的22.68%㊂2013年开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发布数量呈 井喷式 增长,2013 2022年政策文本数量占到总体的66.49%,政策从农村环境治理聚焦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体系逐步建立起来㊂图1㊀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央层面政策文本发布数量分布㊀㊀(二)演进图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间断均衡阐释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演进历程,本文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变迁史划分为五个阶段㊂1.探索均衡期:群众健康安全保障图景下的政策均衡(1949 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各项事业处于百废待兴状态,党中央注意力集中于恢复经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尚未引起决策主体重视㊂但由于这一时期农村生活用水随意排放㊁人畜混居现象常见,各种传染疾病传播,已严重威胁群众的身体健康,对农村社会稳定造成威胁㊂1952年政务院印发‘关于一九五三年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要求开展垃圾清除㊁疏通沟渠㊁ 除四害 ,改善卫生状况;1954年中央爱国运动委员会发出‘关于在春节前号召进行一次群众清洁大扫除“,要求通过室内外大扫除来消减蚊虫,防治疾病㊂1960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再次重申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㊂为维护环境卫生,支援工农业生产,这一阶段我国还开展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地区废弃物承载负担,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起到积极作用㊂这一时期,政策文本高频词为 卫生 (见表1),其语义网络结构见图2㊂由图2可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议题在国家宏观政策系统中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在长时期内保持着一种稳定和均衡的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良好,相反,在这一阶段,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整体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㊂表1㊀1949—1978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高频词97第1期阳剑兰,陈㊀凌: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变迁路径及其动力机制图2㊀1949 1978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语义网络结构㊀㊀2.起步均衡期:基本生活条件改善图景下的稳定调适(1979 1995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农民的自主意识也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对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不断提出新要求㊂1979年我国正式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提出 绿化村庄 禁止向一切水域倾倒垃圾㊁废渣 等要求㊂1981年‘关于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情况的报告的通知“指出农村的清洁卫生工作继续以改水㊁管粪和改善环境卫生为重点;1982年我国农村开展 两管五改 工作,在改水㊁管粪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水井㊁厕所㊁畜厩㊁炉灶和环境的改良㊂村庄规划建设也是这一阶段政策的关注点之一,政策文本高频词 建设 规划 即可证明这一点(见表2)㊂1985年‘村镇建设管理暂行规定“㊁1991年‘国务院批转建设部门 关于进一步加强村镇建设工作的请示⓪的通知“㊁1993年‘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相继出台,促进了村容村貌改善,其政策语义网络结构见图3㊂总体来说,1979 1995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图景尚未发生急剧变化,政策内容向村庄规划编制㊁住房条件改善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拓展,较上一阶段有所丰富㊂同时,这一阶段取得较好的政策效果,农村改水成绩明显,改变了部分农村世代饮用江湖河渠水的状况㊂道路㊁电力等基础设施供给逐步加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正面政策图景推动政策渐进调适㊂此外,该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场域集中于国务院㊁国务院办公厅㊁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㊂负反馈机制通过扩大政策治理范围㊁加大治理力度不断消解新问题,形成了稳定的政策垄断格局,政策处于稳定渐进式变迁状态㊂表2㊀1979 1995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高频词0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图3㊀1979 1995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语义网络结构㊀㊀3.强势间断期:基本生活条件改善向村容整洁图景转变的政策间断(1996 2004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伴随经济发展,一方面,农药㊁化肥㊁农膜等农业面源污染㊁畜禽养殖污染日趋严重;另一方面,由于乡镇企业在农村大力兴起,工业废弃物大量排放,环境污染源头增加,且农村地区缺乏环保设施与管护机制,无力消解多源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㊂负面政策图景引起决策主体的注意,推动对现有政策的审视㊂ 九五 期间,党中央㊁国务院把环境保护作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之一,农村环境保护开始得到重视㊂1996年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 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㊂结合高频词表和语义网络图可以看出, 环境 保护 农村 等关键词词频明显上升(见表3),政策主题由基本生活条件改善向村容整洁转变,政策数量明显增加,政策可执行性较上一阶段显著增强,见图4㊂1997年‘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要求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㊂199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开展以基础设施建设㊁生活污水垃圾处理㊁村容镇貌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 环境优美村镇 创建工作;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 十五 计划“将 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标准㊁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㊁农业面源污染加重趋势有所减缓 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具体目标㊂2002年底爆发的传染性疾病非典,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迅速引起党中央及国务院的注意,要求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㊂特别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 三农问题 成为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开始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㊁农村环境保护等纳入解决 三农问题 的主要内容㊂这一阶段,封闭的政策场域被打破,媒体㊁公众㊁社会组织等主体进入政策场域中,通过社会层面 自下而上 的压力传导,加之焦点事件的冲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议题逐渐进入中央决策层的政策议程设置中,党中央将更多注意力配置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打破了 基本生活条件改善 图景下的政策垄断格局,开启了向 村容整洁 图景突变的政策之窗㊂表3㊀1996 2004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高频词18第1期阳剑兰,陈㊀凌: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变迁路径及其动力机制图4㊀1996 2004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语义网络结构㊀㊀4.发展均衡期:村容整洁图景下的政策均衡(2005 2012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㊂2005年底存续数千年的农业税被废止,标志着国家对乡村从资源汲取向资源输入的根本转变,党中央将更多注意力投向农村㊂2005年后,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数量明显上升㊂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着力建设 清洁水源㊁清洁家园㊁清洁田园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㊂2008年全国爱卫会把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㊂这一阶段, 农村 建设 等关键词词频逐渐上升(见表4),在语义网络结构图中逐渐向中心位置靠拢, 环境 污染 保护 等关键词位于语义网络结构图的核心位置,政策主题逐渐聚焦,见图5㊂该阶段中央层面针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出台了更加严格的制度要求,并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最基本的人居环境㊂尽管政策的侧重点有变,从源头污染防控到强调末端资源化利用,但从总体来看,政策图景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均是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总基调上在污染治理㊁设施建设等议题方面进行切换㊂同时,政策衔接性增强,高频词表新增了 资金 监督 监测 等关键词,表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并出台了相关财政激励㊁技术规范㊁监督考核等配套性政策㊂2009年‘关于实行 以奖促治 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㊁2010年‘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㊁‘2010 2012年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督查考核评估办法“等政策相继出台,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落实提供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和指导㊂表4㊀2005 2012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高频词2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图5㊀2005 2012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语义网络结构㊀㊀5.强势间断期:村容整洁向美丽宜居图景转变的政策间断(2013 2022年)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㊂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进入新阶段㊂针对具体治理领域,国家层面颁布了大量针对性政策文本,譬如2014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厕工作的通知“㊁2015年‘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㊁2016年‘关于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的方案“等政策对具体治理目标㊁重点任务作出明确部署㊂此外,政策发布主体由上一阶段以生态环境部为主转向以农业农村部为主,表明相关政策高度聚焦于农村地区,政策高频词为 农村 环境 (见表5),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前所未有地增强,见图6㊂该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图景从村庄环境整洁向舒适㊁绿色㊁活力的美丽宜居乡村转变,政策目标发生了明显转向㊂2014年‘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将 推进宜居乡村建设 作为重点任务之一;2016年‘关于开展绿色村庄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绿色村庄创建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重点㊂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迎来良好的改善机遇,乡村振兴战略将 生态宜居 列为农村发展的五个宏观目标之一㊂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将 村容村貌提升 作为主攻方向之一;2021年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 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从 整治 变更为 整治提升 ,说明经过多年的政策实施特别是三年行动方案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当前着重解决总体质量水平不高㊁区域发展不平衡㊁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㊁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23]㊂表5㊀2013 2022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高频词38第1期阳剑兰,陈㊀凌: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变迁路径及其动力机制图6㊀2013 2022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语义网络结构三㊀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总体呈现长时期的均衡状态和外部情境变化或焦点事件冲击等引起的间断突变相交替的非线性特征,演进过程符合间断 均衡理论的特点㊂但由于间断均衡理论是在美国的制度环境下提出的,文本对其进行调适性修正㊂在我国的制度环境下,中央决策主体注意力的转移㊁焦点事件的触发以及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转变均会引起政策变迁,见图7㊂图7㊀修正后的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间断 均衡模型㊀㊀(一)中央决策主体注意力的转移:推动对现有政策审视与政策议程设置中央决策主体基于对外部情境和现有政策的审视以及决策者自身持有的执政理念影响注意力分配,使得农村人居环境议题进入国家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中,主动诱发政策变迁㊂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恢复生产和发展国民经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议题在较长时期内处于边缘地带,并未进入宏观政治系统的政策场域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引发了中央决策主体注意力的转移,邓小平强调 搞好绿化工作与发展经济相结合 ,江泽民提出要 把节约资源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㊂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明确阐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 树立全面㊁协调㊁4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可持续的发展观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㊂伴随着党中央对农村环境治理的认识和理念不断深化,决策层将更多注意力配置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央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农村环境污染防控政策,农村环境质量有所改善㊂但梳理政策文本发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㊁农村垃圾污水处理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议题一直是政策关注的重点,这意味着农村地区 脏㊁乱㊁差 状况在长时期内未能得到根本扭转㊂党的十八大后, 生态文明 成为五位一体建设目标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环境治理问题,中央决策系统 自上而下 的注意力转移,促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议题直接进入宏观政治系统中,推动政策变迁㊂政策发布的数量㊁频率呈大幅上升趋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制度保障㊁资金注入㊁部门协作程度都较以往明显强化㊂习近平两山论 的发展理念,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动诠释了中央决策层对环境治理价值的肯定,体现出党中央改善环境的决心㊂如今,农村长期存在的 污水乱泼㊁垃圾乱倒㊁粪土乱堆㊁柴草乱垛㊁畜禽乱跑 的环境面貌已明显改善㊂可见,中央决策主体的注意力分配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变迁的 间断 与 均衡 发挥了决定性作用㊂(二)焦点事件的触发:加速原有政策图景崩溃和政策场域开放焦点事件打开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变迁的 机会之窗 ㊂焦点事件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变迁的影响主要分为两种形式㊂一种是由中央领导层主动进行问题界定,例如 十一届三中全会 ㊁ 新农村建设 ㊁ 中共十八大 ㊁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 等这类由宏观政治系统主导的焦点事件㊂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下,党委和政府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由中央决策系统主导能够迅速成为社会焦点事件,从而强行打破政策垄断,推动政策变迁㊂另一种焦点事件由社会层面向上传导㊂由于农民环境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美好人居环境的向往,当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㊁阻碍其对美好人居环境的追求时,各方利益冲突尖锐,社会矛盾加剧㊂政策子系统无法有效解决问题,这时政策变迁的压力不断增加,在网络媒体的介入下加快了该类焦点事件传播扩散的速度,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新的政策主体加入政策场域,引起宏观政治系统的注意,进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快速变迁㊂例如云南丽江兴泉村水源污染事件㊁浙江东阳画水事件等农村环境抗争事件,当农民的环境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时,就会自发采取能够引起重视的暴力 抗争 手段,这凸显了现行政策的弱点,展现出政策变迁的迫切性㊂频发的环境抗争事件使政策场域逐渐放开至公众㊁媒体㊁专家学者㊁社会组织等,政策垄断格局被打破㊂此外,重大传染性疾病对推动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变迁起到重要作用㊂非典㊁血吸虫病㊁新冠感染等严重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焦点事件,能够迅速引起决策层注意力的转变,推动其对现有政策的审视,在正反馈的作用下调整现有政策,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力度㊂(三)经济发展变化:拉动政策垄断瓦解与新政策图景形成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变化是推动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均衡调适与间断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㊂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发展战略为 以农促工 ,工业所需的原材料需要发展农业来供应,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工业发展所起的 稳定器 作用,这一阶段农村环境治理政策提及 改良土壤 水土保持 绿化荒地荒山 等,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扶持工农业的发展㊂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农村地区大规模的围湖造田㊁开荒等对农村环境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国家出台的相关环境政策涉及了农村环境资源保护㊂改革开放后,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历了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和农村市场化改革,大量乡镇企业在农村兴起,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反噬了经济发展的质量㊂中央层面针对农村污染防治㊁环境保护出台了大量针对性政策,这突出表现为被动的任务型治理,即环境危机出现后出台相关政策来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以被动的态度来消弭经济活动造成的负面效果,政策具有鲜明的滞后性㊂党的十八大后,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发生了明显转向,政策大力推动 美丽乡村 建设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并开展 田园综合体 试点,将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力求通过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吸引产业投资,将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传统小农向文化产业㊁旅游产业发展,这突出表现为主动的内驱型治理,即主动加强人居环境治理以优化经济增长㊁促进乡村振兴,政策具有鲜明的前瞻性㊂四㊀研究结论与政策展望(一)研究结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变迁路径进行分析,发现政策变迁历经3个均衡期和2个间断期,集中显现为长时期的均衡和短期突变相交替的非线性演进逻辑,政策图景经历了从群众健康安全保障ң基本生活条件改善ң村容整洁ң美丽宜居的转变㊂中央决策主体注意力分配㊁焦点事件58第1期阳剑兰,陈㊀凌: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变迁路径及其动力机制。

村落街巷空间的更新改造研究——以二里村九曲巷为例

村落街巷空间的更新改造研究——以二里村九曲巷为例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3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78村落街巷空间的更新改造研究——以二里村九曲巷为例马立群,董 帅(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山东青岛 266000)摘要:村落街巷空间是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的,是村落中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空间,也是村落空间的精华。

伴随着城市文明的介入,人们对于乡村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逐渐减弱,对于村落街巷空间的建设逐渐趋向于城市化,变得越来越理性。

但村落的街巷空间不只是物质空间,同时还是容纳乡村生活,承载人们记忆的场所。

本文着重从街巷功能的重构、空间界面、空间节点、空间的尺度和剖面形式四个方面对九曲巷的更新改造进行了分析。

这些改造为九曲巷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村落;街巷空间;更新改造;九曲巷[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26.20Research on the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Street Space—— A Case of Jiuqu Lane in Erli VillageMa Liqun, Dong Shuai(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000, China)Abstract: The village street space i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evolution of history, and is the space that can best reflect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ssence of the village space. Along with the intervention of urban civilization, people’s pride and identity for village culture is gradually weake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village street space gradually tends to be urbanized and becomes more and more rational. However, the village street space is not only a material space, but also a place to accommodate village life and carry people’s memor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street functions, spatial interface, spatial nodes, the scale of space and profile form to analyze the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of Jiuqu Lane. These renovations inject new vitality and vigor into Jiuqu Lane.Key words: village; street space;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Jiuqu Lane1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研究——_以婺源县思溪延村为例

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研究——_以婺源县思溪延村为例

朱文泺 ZHU Wenluo河北工业大学,天津300401(Hebei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300401 Tianjing)32摘要: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维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有效更新极为重要。

以婺源县思溪延村为例,从文旅融合的视角出发,分析思溪延村人居环境现存的问题,对其进行总结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活化策略。

思溪延村的人居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空间发展紊乱、文化空间传承受阻以及社会空间矛盾突出几个方面。

通过构建思溪延村人居环境更新“生活―文化―社会”优化更新机制,焕发村落内在活力,促进思溪延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居环境;文旅融合;传统村落Abstract: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 and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maintain the effective renewal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Taking Sixiyan Village in Wuyuan County as an example ,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Sixiyan Vill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 and proposes targeted activation strategie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firstly, the living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Sixiyan Village mainly focus on three aspects : disordered development of living space , hindered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space , and prominent social space contradictions. Secondly, by constructing a mechanism for optimizing and updat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Sixiyan Village through "life culture society", we aim to revitalize the inherent vitality of the villag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Sixiyan Village.Key words: living environment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 traditional villages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3.06.032收稿日期:2023-07-22作者简介:朱文泺(1997—),男,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居环境可持续性创新设计。

大村庄制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优化路径探究

大村庄制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优化路径探究

8
四川建筑 第 32 卷 6 期 2012. 12

·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
3. 1 居住空间向封闭或半封闭型转变 传统农户住宅单元是分散于乡村地域范围内的,农户只
要从具有居住功能的住所里出来,即可与大自然进行亲密的 接触。随着“大村庄制”的实施,乡村聚落形态从分散向集中 演化,农户的居住空间便由传统的点状、条带状等向集中的、 封闭或半封闭社区模式发展。
【关键词】 大村庄制; 农村社区; 人居环境; 行为空间演变
【中图分类号】 TU982. 29
【文献标识码】 A
1 大村庄制产生的背景
乡村聚落作为人类聚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一直处 于城市化所形成的“屏蔽阴影”内,主要是因为要素流动的单 向性———农村的社会生产要素流向城市,而城市丰富的公共 资源、社会资源等要素难以回流至农村。城市强大的集聚效 应和要素流向的单一性,导致了乡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离 开了曾经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入城市,打破了几千年间形 成的“城市—乡村”之间稳定的社会网络结构,使得老人和儿 童这两类社会弱势群体成为乡村活动的主体。因此,乡村聚 落作为乡村人居环境的载体,其发展正面临着主体单一化、 实体空心化、差异扩大化、改造困难化等问题。
笔者将以 1933 年《雅典宪章》中提出的居住、工作、游憩 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为基础来分析乡村聚落形态转型后,农 户居住、就业、休闲与交通空间演变对农户行为空间的影响。
图 1 乡村聚落形态演变
[定稿日期]2012 -03 -23 [基金项目]泉州市科技局 2010 年度重点计划项目“海 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构建”( 2010Z56) 资助 [作者简介]周举( 1987 ~ )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为城市规划与设计。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以竹山县麻家渡镇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以竹山县麻家渡镇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以竹山县麻家渡镇为例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在农民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对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升乡村的“颜值”,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提高人民幸福感。

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人居环境治理也应更上一台阶。

本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以竹山县麻家渡镇为例,通过分析其乡村人居治理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六篇提出要建立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将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作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同年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文明和谐的农村社会有重大影响。

国家陆续出台文件,可见国家对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视,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十大重点任务之一,快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刻不容缓。

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麻家渡镇位于竹山县西部,辖21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万人,全镇版图面积约1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000亩,农田面积28500亩。

近年来,麻家渡镇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紧抓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

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两山”理念的基础上,麻家渡镇全面开展了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并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业,深度发掘乡村旅游文化。

辖区村庄—总兵安村依托独特的风景人文优势,充分利用青山绿水等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麻家渡镇不断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活动,为乡村人居环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在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麻家渡镇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农户住房选择与乡村空间布局演变

农户住房选择与乡村空间布局演变
择行为 。 为建 设 “ 容 整 洁 ” 新农 村 提 供 新 的发 展路 径 。 村 的 关 键 词 : 户住 房 ; 农 区位 选 择 ; 乡村 内部 空 间演 变 中图分 类 号 : 9 33 C 1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 6 3 (0 1 o 一 o 0 o 17 — 1 22 1 )4 o 2 一 4
乡村 内部空 间 布局 的演 变 , 为新 农 村 建设 提供 决 策
这样可 以使原 来 的互 助 网络得 以保障 。 外 , 此 构建新
的社会 网络成 本 较 高 , 且 其社 会 网络 具 有一 定 的 并
不确定性 , 冲突 发 生 的 频率 和 协 调 的成 本 较 高 。 因 此 。 持原 来 的社 会 网络 需 要在 地理 空 间 上具有 临 保 近性 , 即住 房在 空间 的临近性 。
有 重要意 义 。
改善 我国农村 人居环境 , 要对 乡村 进行 导控 , 需 改 革开放 3 年快 速城 市 化进 程 中 , 国农村 住 房建 0 我 设量 也一 直保 持 较高 的 增长 速度 , 总 量一 直 高于 且 城 市 。 城 市建 设 不 同 , 与 乡村 住 宅 的 建设 大都 由农 民 自发建 造 , 自发 建设 与城镇 化 共 同塑 造 了城 乡地 貌 。 村建 房 区位 的选 择 在一 定 程度 上影 响 了乡村 农 内部空 间布 局 , 因此 , 从农 户 自发 选 择视 角 , 析 应 分
第 l 卷第 4 0 期 2 1 年4 0 1 月
南 阳师 范 学 院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n l f n a gNoma iest( o ilS in e ) o ra y n r lUnv ri S ca ce c s o Na y

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要求及对策研究

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要求及对策研究

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要求及对策研究2红河州农业环保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站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于鏊求越来越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建设行动中的关键内容,对全面推进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各地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几乎都由政府全力推动,难以克服资金压力带来的供给效率较低问题,社会资本参与不足已经成为农村地区面临的普遍难题。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引言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乡村环境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核心的利益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意义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建设也进入快速推进的新阶段,推进农村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中的具有重要地位,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城乡协调发展是推动农村全面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这就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随着农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行,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农村社会整体面貌都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农村不仅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重要来源,它在自然生态产品供给、农耕文化体验、休闲、康养、度假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另一方面,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居民所处的环境空间也遇到了新的现实情境,环保压力与日俱增,环境建设面临多重挑战,需要高度重视。

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2.1村庄生活垃圾处理、循环利用系统未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以建设清洁卫生的宜居环境和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为根本目标。

近几年,云南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显著,但部分生活垃圾不能做到日产日清,问题依然存在,亟待解决。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与对策研究作者:胥金容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3期【摘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调研分析,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着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不足、人居环境整治内生动力不足、管护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当完善专项资金支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着眼长效治理,健全管护机制、加快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转化,从而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增强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1 研究背景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

这凸显了人居环境整治的紧迫性,而目前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厕所卫生及村容村貌的现状则体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艰巨性。

为此,本文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当前四川省L区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其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出相应的建议。

2 L区人居环境整治主要措施及成效2.1 农村垃圾治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与过去相比,产生的总量更大,成分也更加复杂,而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一直比较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龙泉驿区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分类,逐步完善农村垃圾收运设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全区农村垃圾收集点(站)布局优化方面,全面规范设置垃圾收集点位1 120处,配备大中小专业收运运输车辆约145辆;清理整改环境卫生问题共约230个,清理杂物、垃圾约420吨。

2.2 农村污水治理L区将农村水环境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同步结合“厕所革命”,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作者:李伯华, 曾菊新, LI Bo-hua, ZENG Ju-xin
作者单位:李伯华,LI Bo-hua(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421008;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曾菊新,ZENG Ju-xin(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
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英文刊名: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年,卷(期):2009,25(5)
被引用次数:0次
1.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 2008(05)
2.NUHC Cities-engines of rural development 2004(03)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2001
4.李雪铭.李婉娜1990年代以来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 2005(03)
5.李雪铭.姜斌.杨波人居环境:地理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2000(06)
6.AITKEN S C Person-environment theories in contemporary perceptual and behavioral
geographyⅠ:Personality,attitudinal and spatial choice theories 1991(02)
7.刘金海社会化小农的历史进程:中国经验 2007(04)
8.李伯华.曾菊新农户居住空间行为演变的微观机制研究 2008(05)
9.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1998
10.詹姆斯 C 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2004
11.冯娟城市化进程中的村镇主题空间行为研究 2008
12.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 2006(05)
13.郝亚光社会化小农:空间扩张与行为逻辑 2007(04)
14.D J 沃姆斯利.G J 刘易斯.王兴中.郑国强.李贵才行为地理学导论 1988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4
16.联合国21世纪议程 1992
17.人居议程 1996
1.学位论文李伯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研究2009
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汉平原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40671050)”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空间结构与村镇布局研究(05JJDZH232)”,尝试从农户空间行为演变视角介入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贯穿全文的一条逻辑主线是:“问题背景分析--空间行为变迁--人居环境效应演化--优化路径选择”。

本文基于农户空间行为的微观分析,试图从农户空间行为的视角构建一种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资料、统计数据以及调研数据,着重探讨了农户空间行为的演变过程和环境效应,为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全文共分为8章:
第1章为绪论,重点分析选题背景和研究现状。

认为从农户空间行为视角研究乡村人居环境优化路径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

目前
,国内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城市主义”倾向,而有关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成果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虽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明显缺乏针对性。

此外,本章还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和界定,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为全文后续研究奠定了学术规范。

第2章为农户空间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

本章将农户空间行为纳入到历史进程中加以分析。

首先对当代农户性质进行了认定和解读,认为当代农户具有过渡性特征;其次,确定了农户空间行为的理论假设,即假设农户是有限理性的。

最后,本章总结了农户空间行为的理论基础,认为行为地理学中居民空间行为决策和区位选择理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外,还分析了制度对农户空间行为的影响,引入制度的变量是分析农户空间行为及其效应的前提。

第3章为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整体透视。

本章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影响因素、变迁过程和人居环境效应。

其基本的逻辑路线是“外部环境变化--空间行为响应--人居环境效应”。

本章主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第二章的理论分析,从宏观上梳理了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原因、过程和人居环境效应,下面几章内容都是基于此宏观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微观研究。

第4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户空间行为与乡村人居环境。

本章研究了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户的各种空间行为特征,并结合案例分析了农户空间行为的乡村人居环境效应。

认为国家制度的变迁是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主要驱动力量,新中国成后的国家政权通过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等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对乡村和农户的全面控制;制度约束下的农户空间行为总体表现为被动性和有限性。

最后,分析了制度约束下的
农户空间行为的乡村人居环境效应,认为农户的居住空间行为促使了乡村聚落外围空间的缓慢扩张,乡村聚落内部结构的重组;农户生产空间的扩展和产业空间的转移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具有重要影响;农户的生活方式对乡村内部环境有较大影响。

第5章为双轨经济体制下的农户空间行为与乡村人居环境。

这一阶段是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阶段,尽管过渡的时间较短,但它拉开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户空间行为扩张、乡村人居环境演化的序幕。

认为国家控制力量的弱化为农户空间行为快速扩张提供了前提条件;双轨体制下,农户空间行为具有“扩张性和被动型”的双重特征;从农户空间行为的效应来看,乡村人居环境拉开了快速演化的序幕。

乡村聚落空间迅速拓展,乡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生活环境恶化,农户社会关系网络重新调整。

所有这些预示着随着农户空间行为的进一步扩张,乡村人居环境的演化速度将更快,人居环境负效应更加严重。

第6章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户空间行为与乡村人居环境。

这一时期国家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极大的促进了农户空间行为的扩张,对乡村人居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认为国家战略的再次调整为农户空间行为快速扩张提供了前提条件;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空间行为扩张表现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从农户空间行为的效应来看,乡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剧变。

居住空间行为的剧烈变化对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和形态的变迁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农户各种行为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变化在乡村表现的尤为明显;农户各种行为在空间扩张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接受和传播着城市文明,大大加快了乡村社会文明的变迁。

第7章为农户空间行为调控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

本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农户各种空间行为变化和乡村人居环境演化趋势,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各种引导农户空间行为,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政策和建议。

认为规范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维护村落空间有序发展,是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重要选择路径;通过制度建设引导和约束农户生产空间行为和生活行为,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和村落环境污染问题;积极培育当代新型农民,通过提升农户“内涵”,引导农户合理的空间行为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农户的人居环境意识;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乡村人居公共设施供给。

第8章为结论和后续研究。

系统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主要创新点,并在分析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续研究计划。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lxygtyj200905019.aspx
授权使用:西北大学(xaxbdx),授权号:5c3515fe-3615-4ed2-8f62-9e390160c7f8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