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儿童发展的基本影响因素 (1)
二.遗传因素 (1)
(一)遗传的定义 (1)
(二)遗传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 (1)
(三)遗传因素的社会案例 (2)
三.环境因素 (2)
(一)环境因素的构成 (2)
(二)家庭教育 (3)
(三)学校教育 (5)
四.我国现如今培养良好的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趋势 (6)
五.我对于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健康发展的认知与想法 (7)
参考文献 (8)
论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有的孩子天生聪明伶俐,有的则反应迟钝;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好动,爱哭闹,有的则安静易哄;有的孩子内向敏感,胆小退缩,有的则活泼外向,大胆自信……。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所生,是那么天真可爱,但每个孩子又是那么的不同,各有特色。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生物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中的许多差异造就了孩子形形色色的性格特点。

一.儿童发展的基本影响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许多,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个人主观因素等。

其中又以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而环境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遗传因素
(一)遗传的定义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

而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而言,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做遗传素质。

研究遗传素质的物质基础和遗传规律的科学,叫做遗传学,这是在19世纪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科学。

(二)遗传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
一方面,应当承认,生物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尤其是儿童的智能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遗传的因素。

例如,先天愚型病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遗传疾病。

智力发育不全是该病症最突出、最严重的表现。

患儿智能发育缓慢,1周岁后方能坐起,3岁左右才开始走路,性格偏柔而慢,很少有攻击性,不太识数。

智商通常在25-50之间。

智力略好的患儿可学会阅读或做简单手工劳动;较差者语言和生活自理都有困难。

随着年龄增长,智商还会不断下降。

父母或家族近亲中有遗传疾病,某些有遗传倾向的精神障碍,父母近亲结婚,父母接触有毒害的物质,或酗酒、吸毒造成染色体突变,母亲为高龄产妇等,是遗传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常见原因。

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接诊过这治疗病例。

该院普外科专家接诊一种名叫黑斑息肉综合征的家族遗传病患者,该患者胃肠道中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息肉,数也数不清,资料显示:该病在我国发病率为一百三十万分之一,全球报道总数约在300例左右。

经医院医生进一步询问得知,患者家庭4人中先后有三人患上此病。

这种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临床上十分罕见。

该病的病因主要由染色体突变所致,患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口鼻周围等处出现黑色斑点,整个消化道出现多发性息肉。


儿童天生的气质特点也是个性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外因来看,从胎儿期到以后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很多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有害因素会影响到儿童的大脑,造成精神心理的发育异常。

一个生来就是全色盲的孩子,就无法辨别颜色,更无法成为画家。

而且,由遗传带来的解剖生理特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例如,儿童自出生的时候起,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就表现出天然的差别。

在产房中可以观察到那些出生几天的孩子:有的安静些,容易入睡;有的手脚乱动,大哭大喊。

当然这些天然的神经类型在后天的生活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人们在进行护理工作的同时,却不能不考虑到这些特点。

又如,儿童生理发展的情况和特征,虽然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却是儿童教育上必须注意到的一些起作用的条件。

同时研究也证实,有许多遗传疾病是直接与儿童智力低下有关的。

另一方面,也绝不夸大遗传这个条件。

因为它只能提供儿童发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但决不能预定或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

谁都知道,一个言语器官生来很健全的儿童,如果出生以后不与人类社会接触,就不可能学会说话,甚至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

所谓“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遗传因素的社会案例
1920年,在印度丛林中,人们发现两个由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

两人回到人类世界后,都在孤儿院里养育。

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等方面都能看出很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

她们不会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的声音。

不会用手,也不会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脚或两手、两膝爬行。

她们惧怕人,白天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到处乱窜,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具有不完全的狼的习性。

年龄偏小的孩子在回到人类世界没多久就死去了。

大一点的女孩子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的音,四年后才掌握了六个单词,直到十六、七岁死时才学会四十多个单词、而且没有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而且她的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尽管一个儿童生来听觉器官是健全的,但如果没有适当的音乐环境或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成为音乐家,如果没有适当的外语环境和外语教育,就不可能学会外语。

因此,父母和教师在教导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就轻率的诿罪于儿童的遗传素质,那是很不正确的。

总之,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否认这一点是不对的。

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儿童心理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决定于遗传,而是决定于环境和教育。

三.环境因素
(一)环境因素的构成
生物因素决定儿童智能发展的最大限度,而环境因素则决定智能发挥的程度,儿童先天情况良好但后天环境不良,教育落后,也可使孩子发育落后;反之,虽先天不足,但后天及时干预,教育得当也可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

所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环境因素,而环境因素中又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中心点。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民主,和睦,生活丰富多彩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自信,活泼,独立;而在专断,关系紧张,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胆小,自卑,孤僻或叛逆的性格。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造成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出现差异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由于儿童一出生便接触到家庭这个微观环境,最初的生活经验主要是从家庭中获得的。

而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规模、家庭中兄弟姐妹的关系、家庭言语交流、父母的教养态度、家庭背景等。

1.家庭规模:
可以说,家庭规模能够很好的预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

儿童只要有跟他年龄相差不大,又可以平等相处,自由交流的兄弟姐妹,就可以促进其心理理论的发展。

2.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家庭中兄弟姐妹间的这些关系,可以使儿童更早地意识到他人与自己对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或者相同的想法,因而也就促进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3.家庭言语交流:
在家庭中,父母与儿童进行交流时,注意使用有关心理状态的术语,经常能进行因果联系的谈话,有意识的与儿童谈论过去的事情,都有助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另外,儿童与兄弟姐妹的交流多一些,并且使用更多的有关心理状态的术语,也会促进其心理理论的发展。

4.父母的教养态度: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家庭背景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也有影响。

例如,Penelope G. Vinden对韩裔美国人和英裔美国白人家庭进行比较,探究母亲的教养态度与儿童理解心理的关系。

③结果发现,韩裔美国人母亲的教养态度一般是专制的,而英裔美国人母亲的教养态度一般是权威的,但韩裔美国人5岁儿童在心理理论上的成绩比英裔美国人同龄人要好一些,并且韩裔美国儿童对心理的理解和专制的父母教养态度之间存在负相关。

中国母亲的严厉惩罚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存在正相关。

这个研究结果与国外的不一致。

这是因为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儿童会对父母的严厉惩罚认同。

另外,母亲的严厉惩罚也给儿童创造了一种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情境,迫使儿童去思考他人会有跟自己不同的想法。

所以,中国母亲的严厉惩罚会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可以说,父母的教养态度应该要符合大的文化背景,能为儿童所接受,儿童认为其合情合理,才有利于其心理理论的发展。

5.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中的很多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包括家庭的经济背景,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

有研究发现,来自高收入家庭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儿童,比来自低收入家庭或经济落后地区的儿童,在对情感等心理因素的理解上表现出更高的水平。

我国崔云曾对3—6岁农村与城市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城市儿童大约在4岁左右获得了心理理论能力,而农村独生子女儿童大约在5岁左右获得了心理理论的能力,农村非独生子女儿童大约在6岁以后才发展起心理理论。


儿童理解错误信念,情绪以及语言能力的个体差异也与父母的职业阶层和母
亲多受教育程度相关。

抚养人的学历在初中以上的儿童的心理理论成绩显著好于那些抚养人文化水平较低的儿童,抚养人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与抚养人从事个体经商,务农,做小工等职业的儿童相比较,存在着显著差异。

生活背景的优越,儿童接触的事物观点,人也必然各种各样,五花八门。

丰富的生活环境,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促使儿童去发现新事物,去思考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同的东西存在。

这些都会有助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会化及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如何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呢?
1.常与儿童进行假装游戏。

2.多给儿童创造与同伴交流的机会。

3.多与儿童进行言语交流。

4.对儿童采取适当的教养方式。

5.为儿童创造丰富的精神成长环境。

近年来造成儿童高比例的心理行为问题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由于独生子女的生活空间狭小,接触到同龄孩子的机会较少,加上家长过度保护,身心得到锻炼的机会也较以前减少许多;另外家长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卫生知识,一方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视而不见,一方面又不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同时儿童教育工作者也应注意对孩子充满爱心,一视同仁,多鼓励,表扬进步而不是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举例来讲,多动症是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一种,是指注意力保持困难,冲动和多动为核心的心理障碍,特点是自控力差,不仅表现在学习方面,而且在交往,独立生活等方面也有困难。

有些家长认为多动症的孩子是懒孩子,是主观上的“不要”学习,而不是客观上的“不能”学习。

同时也容易把一切学习不好的孩子都归于多动症,或是认为多动症的孩子是坏孩子。

这些看法都是非常片面和错误的。

“谁家的孩子考试拿了100分,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

”这是许多孩子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种攀比和拿自家孩子不足之处比别家孩子长处的行为,通常会增加孩子的不自信和自卑心理,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挫败感。

为了孩子的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每一对夫妇应尽量避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孩子出生后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多学习一些儿童心理知识,做到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抚养教育方式,如果孩子早期发现有某些心理行为问题如多动症,孤独症,家长不应嘲笑,打击孩子,或者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沮丧的情绪,而应该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建立信心,战胜困难。

而父母在家庭中面对孩子时,则应该注意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对孩子有耐心和爱心。

不要一味批评和指责,要理解孩子的难处,看到孩子有时学习不专心但并不是存心捣乱,而是神经控制能力较差,力不从心的结果,孩子性格内因孤僻要考虑多陪陪孩子,给予关心和照顾,让孩子有安全感。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子女教养风格。

在家庭管理中,父母的管理风格应秉持一致,一致性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主要因素,父母管教的一致性致使子女知道该如何做,有所遵循,以免形成双重标准,子女无所适从。

同时父母要慎用惩罚。

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所进行的帮助是父母对子女示范适当的行为,并提供子女观察与练习的机会。

再次要减轻子女的抗拒行为。

儿童的抗拒行为时父母最为头疼的事情。

父母对孩子的不断唠叨,挑剔,责骂以及抱怨都可能伤害子女的自尊。

(三)学校教育
环境因素中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学校教育。

儿童进入学校后,学校就成为了儿童主要的社会生活场所,是儿童接受社会化影响最丰富、最集中的社会生活环境。

学校教育按照社会生活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儿童实施系统影响,最大限度地利用积极因素,控制消极因素,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相对于其他环境因素而言,起着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构成,对儿童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内容是国家依据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而精心组织的,是对儿童进行有效教育的结构组织。

教育内容中既有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又有认识社会的结晶,这些都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

就教育内容的性质来看,自然科学类的内容使儿童间接地获得了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认识,有助于他们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内容使儿童间接地获得了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也为儿童提供仿效的榜样,特别是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内容更是如此。

儿童在学校里通过学习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在逐步掌握人类社会几千年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形成了各种能力、价值观念和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方式。

2.教师
教师受社会的委托对儿童实施教育,在对儿童的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身的角色作用的发挥而实现的。

教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首先是教师的身份和地位发挥着巨大作用。

社会赋予教师对儿童实施教育的职责,他们按社会的要求组织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控制和排除消极因素,将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儿童自身的需要。

儿童在教师的组织下,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发展了能力,而且也形成了一定的品德。

同时,教师自身也对儿童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童在学校接触得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尤其是教师的态度和人格是儿童有意或无意仿效的对象,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对儿童发展的期望往往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更为重要。

例如现在一部分的老师对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体罚往往会对儿童造成生理伤害,不仅仅如此,体罚还严重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心,影响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形成冷漠孤僻、敌视和心理闭锁等畸形变态心理。

经常受到打骂的儿童,平时谨小慎微,提心吊胆,唯恐被教师体罚。

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卑胆孝撒谎的性格。

过度体罚的结果,只能使孩子消极适应环境,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

有些学生遭体罚后觉得无脸见人,干脆不再到校学习,有的甚至为此逃学离家,以至在一些不良外因的引诱下走上犯罪道路,有的甚至过早地为自己年轻的生命划上了句号。

这正是体现教师态度和言行不恰当的鲜明结果。

3.同伴交往
儿童的心理发展离不开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影响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掌握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

如果儿童不进行交往,与世隔绝,必然会导致心理发展异常。

儿童的交往主要有两个层面。

一是与成人交往,如父母祖辈、教师和其他的成年人。

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多以单向服从为主要特征,他们听从成人的安排,仿效着成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二是儿童与儿童的交往,即同伴交往。

儿童的同伴交往相对于与成人的交往而言,是以平等合作为主要特征的交往,这种交往多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如邻居、同学、亲友的同龄孩子等。

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中,同伴交往是不可缺少的。

儿童的同伴交往来自于在后天生活环境中产生的交往需要。

儿童的同伴交往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通过对其他儿童的认识而逐步认识自己,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

其次,在交往中获得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与技能,学会处理各种关系,这是与成人交往所不能获得的。

最后,儿童的同伴交往满足了他们归属的需要,有助于儿童的同情心、责任感、友谊感的形成和发展。

四.我国现如今培养良好的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趋势
我国自20世纪后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儿童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成人对孩子的关照呵护倍加,儿童的同伴交往相对减少,这都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基本上实现了人人有学上的问题,但人人上好学的问题,成为未来教育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最应当加强的领域、最需要重视的工作。

为此,应该加大力度,促进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教育和谐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让所有少年儿童都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

现如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基础教育要担负起这一责任和使命,唯有‘坚持改革、勇于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激发各个层面的改革激情与活力,找准改革与创新点,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进和完善评价方式,才能开创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局面。

基础教育要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为宗旨,因此,“立德树人”成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引导少年儿童增强爱国情怀、树立远大志向、养成文明习惯,使少年儿童具有“充实的心灵”,是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国家培养出来的孩子,应该是在道德上自律、在学习上自立、在生活上自力、在体能上自强。

为此,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方面,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点,通过开放的、民主的、自主的教育教学途径和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主体性的发展;在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要特别关注学生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培养,让孩子们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老师要善于去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我对于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健康发展的认知与想法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

这些品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是人一生中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对于促进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去努力改进。

孩子原本与父母无话不谈,但长大后,不少孩子与父母似乎有些“生分”了,而与父母的碰撞也越来越多。

孩子们常认为不被理解,这种成长的烦恼正是他们从儿童期到少年期的正常心理反应。

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渴望跟成人一样,不受太多的约束。

他们为证明自己长大了,学大人一样说话,唱大人听的流行歌曲,做的是追星赶时髦的事,穿品牌衣裤装酷扮靓,神态表情像大人一样深沉、冷峻……然而他们毕竟是孩子,不具备把握自己的能力,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差,常犯这样那样的错,时间一长,与父母的矛盾加剧,就会陷入苦恼、孤独和痛苦之中。

针对这种十分普遍的情况,我觉得应该与这些渴望长大而常出“乱子”的孩子对话、沟通,引导他们学会与父母亲交朋友;要珍惜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要学会感受父母给予的爱,还要以孝顺之心懂得回报。

要教孩子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欢乐和苦恼告诉给父母,让他们理解自己。

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使其与父母的关系融洽,教育孩子在父母生日时送一份小礼物,说一句温馨的祝福语,写一封慰问信给父母,做一件使父母高兴的事。

这样都可以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我们通过健康有益的沟通、对话等形式,可以帮助孩子解决来自学习、交友、生活、身体、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烦恼和痛苦。

要让孩子学会爱他人,爱自己,爱是力量的源泉,爱是精神的支柱。

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有“爱的话语”回荡,那将是快乐的、幸福的。

而学校教育则应为学生奠定成功人生的起点,使每个学生形成以自信、欢乐、奋发、高尚为基调的心理素质。

每一位老师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每一位孩子自由地发展,提供充分的实践与思考机会,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尽情地享受人生这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与合作中更从容,更出色。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对所欲学生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从小形成积极、乐观、向上、自主的学习态度,奠定了创造性人格和文明、高尚品格的基础。

同时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构筑平等对话、真诚沟通的平台,使每位孩子认识自己,善待自己,超越自我。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每个世界存在着千差万别。

我们应该让属于孩子的美丽世界越来越灿烂,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