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长江中游沿岸主要地级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江中游沿岸主要地级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长江中游地区主要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是中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工业品生产基地,是承接南北、贯通东西的重要战略要地。
长江中游地区沿江分布的主要地级市共10个,其中湖北省4个、湖南省和江西省各1个,安徽省4个,依次分别为:宜昌、荆州、岳阳、鄂州、黄石、九江、安庆、铜陵、芜湖和马鞍山。
2011年,长江中游沿岸十市总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市均1.02万平方公里,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宜昌(2.11万平方公里)、九江(1.88万平方公里)、安庆(1.54万平方公里),岳阳1.49万平方公里,排第4位。
十市总常住人口3531万人,市均353.1万人,排前三位的分别是荆州(570.4万人)、岳阳(548.5万人)、安庆(530.6万人)。
其中总城镇人口1765.35万人,市均城镇化率达50.0%,排前三位的分别是铜陵(74.9%)、鄂州(60.38%)、马鞍山(59.4%),岳阳47.81%,排第8位。
十市经济主要特点有: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一)经济总量1、GDP。
十市总GDP12354亿元,市均1235.4亿元,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宜昌(2140.69亿元)、岳阳(1899.49亿元)、芜湖(1658.24亿元)。
2、人均GDP。
排前三位的分别是铜陵(79704元)、宜昌(52673元)、马鞍山(52108元),岳阳34658元,排第7位。
3、财政收入。
十市总财政收入1512.2亿元,市均151.2亿元,排前三位的分别是芜湖(286.8亿元)、宜昌(211.02亿元)、马鞍山(186.35亿元),岳阳185.83亿元,排第4位。
4、人均财政收入。
排前三位的分别是铜陵(15595元)、马鞍山(8518元)、芜湖(8042元),岳阳3388元,排第8位。
5、规模工业增加值。
十市总规模工业增加值6085亿元,市均608.5亿元,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宜昌(1100.46亿元)、岳阳(995.38亿元)、芜湖(983.10亿元)。
长江中游城市群A_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 40 卷 ,第 5 期 2023 年10 月15 日国土资源科技管理Vol. 40,No.5Oct. 15,2023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doi:10.3969/j.issn.1009-4210.2023.05.00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任 辉,郤雨菲(湖南农业大学 资源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摘 要: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凝聚型空间分布状态;(2)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局部聚集,整体分散”的分布特征,且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3)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表现较为显著,且正相关为主要空间关联类型;(4)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道路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以及人口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210-(2023)05-001-14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A Tourist Attractions i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Influencing FactorsREN Hui,XI Yu-fei(College of Resource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Hunan,China)Abstract: Tourist attractions are not only the spatial carri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ourism system.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Using the spatial analysis functions of ArcGIS,this paper,with the help of such methods as the nearest neighbor index,kernel density index,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alysis,took the Class-A scenic spot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study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sponding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were shown as follows:(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ndensation of Class-A tourist attract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as demonstrated. (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收稿日期:2022-12-14;改回日期:2023-05-17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JJ4372);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21B0206)作者简介:任 辉(1983—),男,博士,讲师,从事土地经济与管理研究。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指长江中游地区由苏州、南京、合肥、武汉、长沙、南昌、九江、鄂州、黄石、宜昌组成的一个城市群。
这个城市群是中国目前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城市群的概念、发展历程、区域发展优势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城市群概念的发展与演变城市群是指一组在相对靠近的区域内紧密联系、高度互动的城市集群,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和周边相对规模较小的城市和镇。
城市群的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提高区域竞争力、增强城市影响力、提高区域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群概念的发展与演变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国际城市发展研究。
自1970年代以来,城市群研究逐渐成为国际上研究城市化和区域发展格局的热点,这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化,这些因素同时推动了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城市群,例如北美三大城市群、欧洲法兰克福-莱茵-美因城市群、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城市群等。
而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则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历程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1990年代初至2000年代初,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实行,长江中游地区开始经济快速发展。
其中南京、武汉、长沙是此阶段的核心城市。
这一阶段的城市群以城市间人口流动和密切联系为主要特征。
2.发展期:2000年至2010年,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城市间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逐渐深化。
此阶段城市间的产业分工日趋明显,形成了南京、合肥、武汉、长沙四个核心城市和一定数量的次核心城市。
城市群内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人口的流动性和交往频率也得到极大提升。
3.成熟期:2010年至今,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产业分工、经济发展、城市合作等方面实现了更深层次的整合。
长江中下游区自然分析.
三、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
1、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 温为4 000~6 500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 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 2、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西南区也要丰富 些。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 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 年降水量的10%以上。 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 3、梅雨:本区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梅雨期的降水各占该地 6、7两月降水总量的70%。梅雨期的长短、降水量的大小, 对本区旱涝影响极大。
5个湖群
(1) 两 湖 平 原 湖 群 :
河流名称 赣 江 湘 江 沅 江 钱塘江 汉 江 黄 河
流域面积 /km2 83 000 94 230 90 410 47 300 173 620 752 440
河流长 /km 764 817 1 060 466 1 532 5 464
平均流量 /(m3•s-1) 2 030 2 010 2 130 998 1 910 1 480
径流总量 /(108m3) 640.3 633.7 677.0 315.0 541.0 465.7
(2)赣皖湖群:
(3)苏皖湖群:
(4)太湖湖群: (5)江淮湖群:
(二)水资源特征
平均年水资源总量5 954×108 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7 %。水资源的特征为:
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第一节
自然条件分析
长江中下游区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二、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 三、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 五、过渡性的亚热带植被与土壤 六、矿产资源不够丰富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
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
1.范围和位置
该区由湘、鄂、赣、皖、苏、浙、沪六省一市组成,大部分位于秦
岭、淮河以南和南岭以北地区,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东临东海和黄海。
2.地形与重要农业区
本区以平原、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河网密布,水热
资源充足,号称鱼米之乡,是我国稻米、棉花、油菜和蚕丝的重要产区。舟
波、温州是这个地区几个重要港口,是通往华南以及世界各地的门户。
8.城市密集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全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是全国最大的城市,
河港与海港、综合性工业基地。武汉是全国重要的钢铁、机械、化学、纺
织、食品等生产基地,早有九省通衢之称。南京是历史名城。杭州是闻名的
旅游城市。北仑港是宁波港的一部分,现已建成国第一座10万吨级的矿石转
运码头。
其它
5、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带状区域,不仅地理位置优越,
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
发展的重心地区。
6、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构成
了一个英文字母H的格局,是承东启西的纽带。
7、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已
站。
6.矿产和主要工业
江四德兴、安徽铜陵、湖北大冶产铜;江西大余产钨;湖南博瀚教育
锡矿山产锑;湖南水口山产铅锌。宝山、武汉、马鞍山是重要的钢铁基地。
位于长江边上大型的宝山钢铁厂,是我国最大的钢铁基地。
7.水陆交通发达
本区交通运输的主要特色是,发达的水陆交通占优势地位,南京、武
汉、宜昌、长沙、南昌是重要的水陆交通中心。上海、连云港、南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宁
长江中下游区位发展条件分析
12章长江中下游区概况: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上海7省市,长江沿岸处经济网络的轴心位置。
长江中下游区位发展条件分析论述1 优越的区位条件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海和沿江的双重地缘优势。
地处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开放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及多条公路,铁路干线,联接国内其他地区,发展其强大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 良好的空间资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3 投资环境优越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将本区连结水运四通八达的整体。
4 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化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吸引剩余劳动力,有组织的安排劳动力输出是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有效途径。
5 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1949年以前,江浙及沿江一带就是我国近代工业重心之一,资本相对雄厚。
1949年以来又进行不少资本积累,改革开放沿海战略实施,资本积累迅速提高。
6 市场容量大本区全国市场重心区,人口多,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社会总需求量大。
城市多,物资市场。
金融市场,劳务市场及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都很发u达。
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特征1 水资源丰富单位面积水资源量较高,地表水资源所占比重大,但是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河流水系湖泊发育全国最长的河流横贯全区。
湖泊广泛分布。
3 天然水系好,但人为污染严重淮河,太湖,巢湖流域的水污染很严重。
4 水旱灾害水旱灾害频率大,严重威胁工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
特别荆江河段,宣泄能力较低。
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1 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
2 集约化程度高。
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重要位置。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造成很大危害,主要表现1 山塘水库淤积普遍严重,例如江西兴国县的龙下水库,1966年建成,90年已淤满报废。
2 河道淤塞,航程缩短。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群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群之一,其城市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了武汉、南昌、宜昌等城市,其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在长江经济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以武汉市为例,其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0%,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人,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
各城市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的各项指标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城市化质量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城市化质量需要更多注重生态环保。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人口密集区的空气和水质等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长江中游城市群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以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城市化质量需要更多关注民生改善。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是重要内容之一,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医疗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紧张等问题。
应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城市化质量需要更多关注产业结构升级。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
区域发展长江中下游区
区域发展长江中下游区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横贯多个省份,并贯穿了中国的中部地区。
长江中下游区域是指长江从湖北境内进入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份的河段。
这一区域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资源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从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探讨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发展前景。
一、人口分布长江中下游区域是中国的重要人口集聚区之一。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该区域的总人口已经超过5亿。
其中,以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为代表的大中城市人口众多,形成了相对密集的人口分布格局。
这样的人口基数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二、经济发展长江中下游区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
该区域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以汽车、电子、钢铁等行业为龙头,形成了以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和中部地区(武汉、湖北、湖南)为核心的经济圈。
这一区域相对集中的人口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便捷的物流条件,使得长江中下游区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三、生态环境长江中下游区域的生态环境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政府和各界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
例如,在长江岸线建设绿化带、提升水质、保护湿地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发展前景长江中下游区域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首先,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产业链。
其次,区域内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再次,政府对区域的政策支持加大,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项目落地。
最后,生态环境的改善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的吸引力,并为投资和创新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长江中下游区域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和发展引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和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区域的经济繁荣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鄂、湘、赣、苏、皖
区域历史地理网上讲义之四第四章长江中下游地区:鄂、湘、赣、苏、皖纲目:1.“九曲回肠”与“吴头楚尾”:自然地理与地缘政治2.“南襄隘道”与“义阳三关”:中原通江南之路3.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中下游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4.经济与文化的重合:富庶与人才第一节“九曲回肠”与“吴头楚尾”----自然地理与地缘政治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华中区,大致位于秦岭和南岭之间,西起巫山、雪峰山东侧,东际于海。
地跨北纬24~34°、东经103~123°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
降水量比较丰沛,自南向北递减。
长江为区域内主要水系,支流发育繁茂,干支流水量均很丰富。
长江干流自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为中游段,自江西湖口至长江口为下游段。
长江从宜昌脱离山峡之后,水面落差减小,水流缓慢,江面宽阔(2000~650米不等),河道分叉曲折,摆荡不定,构成典型的陆上三角洲地貌景观。
上起湖北枝江下至湖南城陵矶一段,古称荆江,荆江河道尤其婉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由于流速缓慢,泥沙淤积多,每当汛期来临,极易造成溃堤泛滥灾害,自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
类似的分叉弯曲河道还出现在长江武穴至湖口江段,由于受两岸山地丘陵的夹峙,下陷新地质构造的影响,自龙坪长江发育出第二个陆上三角洲地貌,即九江冲积扇。
长江中游的这两个陆上三角洲冲积扇导致类似的鹅颈式分汊河道,长江主河道自北向南的偏转,地貌上分别在长江北岸出现过两个古湖泊:云梦泽和彭蠡泽,又相继消失。
由于同样的河床演变,又导致长江南侧的湘、赣北部先后出现了洞庭湖与鄱阳湖。
从而影响了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活动。
总体来看,整个长江中下游江段,河道的特征为叉流多,曲流多,沙洲多;两岸的湖泊多,矶头多,给长江行船、津渡、码头的选位既有利也有不便。
湖泊在汛期起则起着容蓄调洪的作用。
受地质条件与湿热气候影响,华中地区的土壤以黄棕壤和红壤为主。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其城市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城市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和平衡发展。
本文将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问题,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武汉、宜昌、襄阳、荆州、荆门等城市,是中国内地主要的城市聚集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规划不合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城市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化质量的提升。
在城市化水平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率逐年提升,城市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城市人口的增加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基础设施的短缺、交通拥堵、住房问题等。
城市化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也需要关注其质量问题。
在城市化质量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质量有待提升。
城市规划不合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
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更多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以提升城市化的质量。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的综合性和协调性上。
为了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是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
要提升城市化质量,需要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防止过度规划和开发,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
应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控制城市扩张的速度和方向,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
其次是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要提升城市化水平与质量,需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交通、水利、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覆盖面,解决城市基础设施短缺和不足问题,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城市流分析
则i 城市j 部 门存 在着 外 向功能 ,因为i 城 市 的总从 业
人员 中分配给j 部 门的 比例超过 了全 国的分配 比例 ,即i 部 门在j
空 间相 互作用 这一 基本 问题 ,1 9 2 9 年R e i l l y 提出 “ 零售 引力定 城市 中相对于全 国是专业化部 门,可 以为城市外界区域提供服 城市j 部 门的外向功能量 为 : 律” ,这是 国外研 究城市群之 间相互联系 的开端 ,为定量分析 务 。从而i
因素最终可概况为城市总体实力与城市流倾 向度两个 因素 ,二 地 以城市人 口规模或G D P 等单变量来运算 ,但城市的吸引力并 者之 间 的相对 比例关 系直接影 响城市 流强度 的大小 ,其公 式 不 完全依赖于人 口或G D P ,这就导致所得结果具有片面性 ,而
采用 多指标运 算 的城市流 强度模 型所得 结果 的准确性 相对较
∞ 每 ∞ mt f K G D P  ̄
( 7)
7 ml  ̄ Ki
( 8 )
式 中, G D P , 与 分别 为各市 国 民生 产总值 与城市 流倾 向度 的标准化 值 ;抽盍 j ( G 与 菇舂 文 分别 为各市 国民生产 总
部地 区崛起 和长江流域经济带 的开发 ,而且对带动 中国各 区域 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城市流是指城市 群区域 内城市 问人流 、物流 、信息流 、资 金 流和 技术流 等空 间流在城 市群 区域所 发生 的频繁 的、双 向 或 多向的流动现象。城市 流强度 则是指城市群外 向功能集 聚与 辐射产生的聚射能量 及城 市群 之间相互影 响的数量关 系。对于
区域 的空间联 系提供 了帮助 ;1 9 4 3 年 ,Ha r r i s 在关于城 市有无 对外联系功能的研究 中,首创性地使用人均批 发销售额 和人均 零售额作为度量指标 ;1 9 6 5 年 ,H a g g e t t 致力于空间相 互作 用以 及距离 衰减效应 的经验研究 ,并将 引力模 型广泛运 用于其 中。
分区-第三章-华中区(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讲义
(三)盆地
1. 湘(潭)株(洲)盆地 2. 衡阳盆地 3. 吉(安)泰(合)盆地 4. 金(华)衢(州)盆地
山地
丘陵
河谷平原
30.3%
50%
19.7%
图3.1.1从山地到河谷平原的地形区面积比例
(四)丘陵
1. 湘西丘陵。在武陵山和雪峰山之间。 2. 湘中丘陵:南北在洞庭湖平原和衡阳盆地之间;东西在雪峰山和罗霄山之间。 3. 赣西丘陵:在罗霄山和赣江谷地平原之间。 4. 赣东丘陵:在武夷山和赣江谷地平原之间。
七 铁矿 湖北*大冶、*黄石、*鄂州铁矿 安徽的*庐江(巢湖西南)、马鞍山、*梅山(贵池东、黄山西) 八 锰矿 湖南湘潭
第七节 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一 发达的农业生产 二 工业门类齐全复杂 三 产业集聚与布局 1.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2. 长江沿岸经济带 3. 海西经济区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第三章 华中地区(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外加福建)
第一节 区域界限与行政范围 1. 区界 从盐城沿海向西,经张八岭-大别山-桐柏山,过南阳盆地南边(大洪山)-武当山,向南经
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南端,向东经雪峰山南端-接越城岭-都庞岭-骑田岭-大庾岭。穿过 武夷山南端,在东山岛入海。 2. 行政范围 苏中南、浙江、上海、皖中南、鄂、湘、赣、闽。 该区域属长江中游以下段(宜昌)各支流汇水盆地和浙闽短促外流河地区。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矿产资源与地热矿水资源 水资源与水力资源
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
交通运输
一、铁路
南昌铁路局为中国最重要的铁路局之一,管辖江西省和福建省的铁路, 全省以京九、浙赣、皖赣、鹰厦、铜九、武九6条铁路为骨干,另有横南、 向乐、分文、弋樟、张塘、张建、新泰等支线。 京台高速铁路、昆台高速铁路、沪昆高速铁路、京九铁路(京九高铁)、 九景衢铁路、铜九铁路都从江西经过。 昌九城际铁路拉紧了江西城市之间的交流。武九客运专线2016年开通运 营;九景衢铁路2017年底开通运营;向莆铁路(昌福铁路)、衡茶吉铁 路建成投运 。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经 济 区 分 布 图
一.长江中游经济综合区产业分布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范围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 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总面积68万 平方千米,2012年总人口为23450.8万人。这一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度低, 产业转型压力大。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 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及相关深加工工业。
昌赣客运专线2015年12月20日在江西正式启动建设,线路全长420公里, 途经13个站点。项目总投资532.5亿元,将按时速350公里标准建设。
2016年5月30日,赣深客运专线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信息发布,这意 味着距离年内开工的目标又更近了一步。
二、 航空
江西民用航空运输形成了一个以南昌为核心,赣州、井冈山、景德镇、宜 春等城市连接全国和世界各地的航空运输网,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是中国及 国际客运及货运的航空枢纽,江西还有赣州、井冈山、景德镇、宜春、九 江等民航机场。 2014年,江西省机场旅客吞吐量930万人。其中,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旅客吞 吐量724万人。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首位特征及效应分析
2097-3012(2023)04-0574-11 Journal of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时空信息学报收稿日期: 2023-06-30;修订日期: 2023-11-15基金项目: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保护重点实验室–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开放基金项目(TSPDP23/04) 作者简介: 万思珏,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空间分析等。
E-mail:*****************通信作者: 王海军,研究方向为地理模拟、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和土地资源评价。
E-mail:******************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首位特征及效应分析万思珏1,王海军1,2,31. 武汉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2.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保护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3.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摘 要:现有的城市首位度仅反映中心城市与区域内特定几个非中心城市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城市间跨行政区边界的交流。
本文采用树状结构动态而清晰地展现201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体系演变,聚焦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之间的时空联系变化,从而丰富省会首位特征的刻画;并进一步通过Kanbur-Zhang 指数和Capello 空间溢出指数动态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给非省会城市带来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201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要素聚集程度,以及与所在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的交流联系紧密度随时间均有提升。
②三个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对周边城市产生效应不同;首位特征最强的武汉市对周边城市由虹吸效应转为显著的溢出效应,环长株潭城市圈中长沙市在后期初现溢出效应,首位特征最弱的南昌市对所在城市圈中其他城市仍以虹吸效应为主。
城市组团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较为明显,本研究能够为强省会战略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也称“中三角”或“中四角”,是以中国内陆最大城市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下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向东向南分别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1]武汉距长沙300公里、距合肥320公里、距南昌260公里,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平坦的地势相比,中三角间山水相阻,地形复杂,面积却为世界之最,是长三角的3倍,珠三角的5倍。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2-3]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城的合作发展,将使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与前途更明朗。
目录1基本简介2主要特征3旅游联系4发展趋势城市群“扩容”3小时商圈5大幕开启6发展定位优势第三产业1基本简介长江中游城市群即“中三角”或“中四角”,是以中国内陆最大城市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3-4]以武汉城市圈、环洞庭湖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的国家规划重点地武汉市区和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中三角”包括湖北武汉城市圈(武汉、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株洲、湘潭、衡阳、娄底)、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抚州、宜春、吉安)和江淮城市群(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六安、淮南、蚌埠)。
随着武汉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
武汉东西有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广铁路,经济实力和辐射影响力都很强。
长沙是千万级航空俱乐部之一,弥补长江中下游其他城市的劣势,文化、动漫、重工比较发达,交通运输有京广高铁,沪昆高铁,台湾到重庆(亚欧铁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分析背景----------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优势分析(Strength analysis)1.区位条件优势:1)自然地理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涵盖“一江两湖”。
(长江、洞庭湖、鄱阳湖),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2)交通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沿长江两岸相连,京九京广连通南北,黄金水道和沪昆高速贯穿东西,形成了”井”字型的交通网络,全方位地立体地形成了大交通网络格局。
从武汉出发,沿线经过22座县以上城市,平均不到五十公里一座。
京港澳,大广二广,福银,济广,沪昆,沪蓉,沪渝,杭瑞等高速国道穿境而过,再加上随岳高速,长张高速,长株高速,衡邵高速,漳吉高速等交通通道,长江中游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为汉长昌核心城市扩大经济辐射范围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武广高速和在建设的沪昆客运专线以及即将建设的武九专线使三大城市圈形成城际交通圈。
3)科技水平优势:首先,现代农业优势突出。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现代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
其次,制造业优势明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一大批老工业基地,如武汉、黄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等,制造业基础雄厚,特色和优势突出。
第三,高新技术优势凸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和株洲4个国家级高新区。
4)人力资源优势:该区域科教文化优势显著,有高校260余所,在校大学生277万,两院院士120个。
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
其中,武汉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所,普通高校7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名。
长沙也是全国的科教重镇,科技、人才和资源也较为密集,且职业教育体系也较为完善。
中国三大城市群高等学校和在校学生数比较5)经济要素的汇聚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3个小城市群的GDP指数都达到了各省GDP 的60%以上,在地方区位上有首位分布的优势,对周边的同规模企业有集聚作用,且劳动力成本较低,对于第四次制造业的转移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和集聚作用。
2010年,GDP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7.7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的6.8%,世界五百强企业有一百七十九家落户于此,千亿元产业有十八个之多。
6) 城市文化优势:三个小城市群所在的三省都是文化强省,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湖湘文化,荆楚文化以及赣文化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
区域内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性,消费观念都比较接近,从而形成了一种相互认同的文化氛围,文化相融的地域特征,使得三大城市群的合作交流有了比较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
相邻城市间相似的文化底蕴,历史渊源,生活习俗都是城市凝聚力增强,竞争力加强的持久推动力。
7)绿心模式可以避免产生大城市病: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国的特色“兰斯塔德”,是由3个城市圈所组成,具有3个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一体化发展。
绿心的存在,可以为城市圈提供共享的生态环境,还可以直接限定城市的边界,从而避免产生北京上海等的大城市病问题。
劣势分析(Weakness analysis)1.行政分割,各自为政中国城市群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行政分割,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城市群的合理运行体制。
严重地阻碍了商品和资源的自由流动,阻碍了资源整合。
2.首位分布不明显,且地区间吸引力差距过大在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虽然长江中游所组成的三大城市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中国的成熟的城市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一产业的比值还保持在10%左右,第二产业的效率还很低,而且相对而言无论是武汉还是长沙南昌都没有实力去带动辐射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
必须形成多中心来提高区域竞争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3大中心城市与成熟城市群核心城市对比再看城市间的吸引力,我们引入重力模型来模仿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间的吸引力。
,ijj jiiij DV PVPR•⨯•=R,p,v,d分别代表i,j两个城市的吸引力,人口,GDP总量和距离。
2010 年中部三省各设区市经济发展概况3.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3大城市圈与成熟城市群对比在这里我们引用区位商的概念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城市地理学对城市基本活动的宏观法分析)。
∑∑∑∑=ijijjiji ij ijij xx x x LQi 是第i 个产业,j 代表第j 个地区,ij 代表第j 个地区的第i 个产业。
Xij代表第j个地区第i个产业的产值指标。
下表是收集的关于2011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外向服务部门区位商,我们可以看出:一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传统外向服务部门具备优势,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外向服务部门达到 4 个,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部门,具体包括: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
而在信息金融,科技等新兴服务业的优势尚显不足。
根据三省年鉴所总结出来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都存在着相对较高的第二产业比例,环鄱阳湖甚至还存在着第一产业相对较高的比例,说明这三个区域的工业化程度还很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4.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且竞争激烈在与成熟城市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长江中游城市圈和沿海发展成熟城市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前者的经济总量不足长三角的三分之一。
长江中游城市圈基本都是中国老工业基地,由于国家早期赶英超美建造了大量的钢铁基地,如湘钢,武钢等等,而在改革开放后,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收入,政府往往把投资放在几个税大利大的产业上,现代物流和服务业发展滞后,产品技术含量和增值率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严重制约了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特别是,一些核心城市定位和发展层次较低,与周边中小城市在较低层次上展开同质化竞争,相互争夺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
5.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发达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交通通讯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大大提高,但与城市群发展和紧密型城市群形成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交通设施大多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在各自省域范围内展开布局,至今还缺乏一个面向整个城市群的一体化快速交通网络体系。
在城市群内部,部分交通设施不对接、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受到很大制约;一些公路设施等级水平较低,尚存在不少断头路和瓶颈路,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城际高等级公路纵通横不通,一体化的公路网络尚未形成;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滞后,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5.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长江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尤其是水生态、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同时,由于该地区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重化工业密集分布,“三废”排放量大,处理率较低,导致区域环境污染加剧,局部支流河段、大部分中小湖泊污染比较严重。
此外,大量化工企业临江近水布局,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出现意外事故,很容易通过水体迅速扩散到广大周边地区。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analysis)1.区域政策优势的机遇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随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速度加快,中国经济重心慢慢向内陆扩散,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则成为了最大的产业转移承受者之一。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区域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2.区域交通区位的改变的机遇水运,是对外进行商品要素和生产要素交换的重要方式。
而从内河航线和主要港口上看,长沙中游地区是西部沿河地区与沿海地区之间的过渡带,武汉有发展成为内部第一港口的潜力,再加上中国四横四纵的高铁布局,都可以改变无论是区内还是区际可达性不强的问题。
从而提高竞争力。
3.集聚效应加强,产业集群扩大的机遇随着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区位优势渐渐确立,武汉城市群将处在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地位,加强三省紧密联系从而使要素聚集能力增强。
依托武汉、南昌、长沙、景德镇等地汽车工业,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汽车产业战略联盟,构建一体化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龙头,构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长沙为龙头,构建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等。
产城融合,推动就业,拉动人口回流。
加以高技术产业引领产业升级,逐步形成技术创新集聚区。
从区域发展潜力看,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可以大规模地集聚人口和产业,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导地区和核心地区。
4.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两路”背景下的机遇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迅速改变了全球区域竞争格局,不仅加速了竞争的激烈性,也改变了以往以行政区域为基准进行经济活动的态势,促进了跨行政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在一带两路”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的推动下,积极参与和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多层次对外交通运输通道,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威胁分析(treat analysis)1.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逐渐失去优势由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还是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在迎接第四次工业转移的背景下,该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由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由于产业结构协同导致区域内部出现恶意竞争内耗,从而产生零效益,无法形成集群优势,减缓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外流,主导产业在与其他区域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2.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中三角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剧的时期,节能减排面临巨大压力,将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挑战。
产业分布不合理,导致自然协调能力削弱。
另需指出的中央绿心位于地理中心,在城市的扩张中很容易遭受到过度开发,使区域环境恶化。
3.外部贸易壁垒,恶性竞争导致的市场份额缩小由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个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存在地方保护,相互的投资和贸易还有明显的阻碍,严重阻碍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还存有许多恶性竞争,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