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分析背景----------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优势分析(Strength analysis)

1.区位条件优势:

1)自然地理优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涵盖“一江两湖”。(长江、洞庭湖、鄱阳湖),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2)交通优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沿长江两岸相连,京九京广连通南北,黄金水道和沪昆高速贯穿东西,形成了”井”字型的交通网络,全方位地立体地形成了大交通网络格局。从武汉出发,沿线经过22座县以上城市,平均不到五十公里一座。京港澳,大广二广,福银,济广,沪昆,沪蓉,沪渝,杭瑞等高速国道穿境而过,再加上随岳高速,长张高速,长株高速,衡邵高速,漳吉高速等交通通道,长江中游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为汉长昌核心城市扩大经济辐射范围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武广高速和在建设的沪昆客运专线以及即将建设的武九专线使三大城市圈形成城际交通圈。

3)科技水平优势:

首先,现代农业优势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现代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其次,制造业优势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一大批老工业基地,如武汉、黄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等,制造业基础雄厚,特色和优势突出。第三,高新技术优势凸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

汉、南昌、长沙和株洲4个国家级高新区。 4)人力资源优势:

该区域科教文化优势显著,有高校260余所,在校大学生277万,两院院士120个。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其中,武汉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所,普通高校7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名。长沙也是全国的科教重镇,科技、人才和资源也较为密集,且职业教育体系也较为完善。

中国三大城市群高等学校和在校学生数比较

5)经济要素的汇聚优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3个小城市群的GDP 指数都达到了各省GDP 的60%以上,在地方区位上有首位分布的优势,对周边的同规模企业有集聚作用,且劳动力成本较低,对于第四次制造业的转移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和集聚作用。2010年,GDP 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7.7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的6.8%,世界五百

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武汉城市圈

长株潭城市群

环鄱阳湖城市群

合计

普通高等学校(所) 105 90 65 260 243 113 高校在校学生(万人)

116.81

90.71

70.1

277.54

273.41

115.21

强企业有一百七十九家落户于此,千亿元产业有十八个之多。

6) 城市文化优势:

三个小城市群所在的三省都是文化强省,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湖湘文化,荆楚文化以及赣文化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区域内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性,消费观念都比较接近,从而形成了一种相互认同的文化氛围,文化相融的地域特征,使得三大城市群的合作交流有了比较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相邻城市间相似的文化底蕴,历史渊源,生活习俗都是城市凝聚力增强,竞争力加强的持久推动力。

7)绿心模式可以避免产生大城市病: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国的特色“兰斯塔德”,是由3个城市圈所组成,具有3个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一体化发展。绿心的存在,可以为城市圈提供共享的生态环境,还可以直接限定城市的边界,从而避免产生北京上海等的大城市病问题。

劣势分析(Weakness analysis)

1.行政分割,各自为政

中国城市群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行政分割,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城市群的合理运行体制。严重地阻碍了商品和资源的自由流动,阻碍了资源整合。

2.首位分布不明显,且地区间吸引力差距过大

在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虽然长江中游所组成的三大城市圈取得

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中国的成熟的城市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一产业的比值还保持在10%左右,第二产业的效率还很低,而且相对而言无论是武汉还是长沙南昌都没有实力去带动辐射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必须形成多中心来提高区域竞争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3大中心城市与成熟城市群核心城市对比

首位度城市人口(万

人)

GDP(亿)

固定投资

(亿)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

额(亿)

进出口总

额(亿美

元)

6.4 武汉91055153753252388

2.9 长沙70445473192181236

1.9 南昌5042207193576453

3.7 上海230216872531760363688

1.2 广州127010605326344671037

再看城市间的吸引力,我们引入重力模型来模仿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间的吸引力。

,ij

j j

i

i

ij D

V P

V

P

R

??

?

=

R,p,v,d分别代表i,j两个城市的吸引力,人口,GDP总量和距离。

2010 年中部三省各设区市经济发展概况

省份城市人口(万)城镇人口(万)GDP(亿元)到省会城市距离(公里)南昌504.2567331.34712207.1059—

九江472.8763201.06701032.0647130

赣州836.8428314.06711119.7412392

吉安481.0339180.8206720.5251215

江西

宜春541.9592192.6123870.0005209

上饶657.9713275.6242901.0029261

景德镇158.7477 89.3908461.5001 274

萍乡185.4512109.7315520.3900269

鹰潭112.515553.3323344.8865176

抚州391.2309145.5379630.0124127

长沙704.07476.584547.06—

衡阳714.84318.101420.34195

湖南

邵阳707.17232.23727.29233岳阳547.61251.961539.36156常德571.46222.131491.57167益阳430.79171.71712.2877.7郴州458.35191.131081.76318怀化474.17171.13674.92432株洲385.71213.991275.4874湘潭275.22137.91894.0157张家界147.81 53.49242.48 321娄底378.46132.34678.71151

湖北武汉978.54528.625565.93—宜昌405.971331547.32321襄阳550.032571538.30307荆州569.17250837.10244黄冈616.21219862.3098.5

3.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3大城市圈与成熟城市群对比

地区 环鄱阳湖 环长株潭

武汉城市圈

长三角

珠三角

地区生产总值(亿) 5000 12560

8016

70675

37388

人均生产总值(元/人)

19446 20980 26720 65663 66624 投资密度(万元/平方公里) 586 785 1084 4938 6370 产业结构

17:46:37

11:47:43

10:46:44

5:51:45

3:50:47

在这里我们引用区位商的概念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城市地理学对城市基本活动的宏观法分析)。

∑∑∑∑=

i

j

ij

j

ij

i ij ij

ij x

x x x LQ

i 是第i 个产业,j 代表第j 个地区,ij 代表第j 个地区的第i 个产业。

黄石 242.93 126.3 690.12 105 十堰 334.08 119.04 736.78 444 鄂州 104.87 53.89 395.29 85.7 荆门 287.37 106.07 730.07 237 咸宁 246.26 121.41 520.33 93 随州 216.22 109.73 401.66 170 恩施 329.03 121.18 351.13 521 天门 141.89 70.23 219.48 139 仙桃 117.51 59.53 290.97 104 潜江

94.63

50.35

290.67

158

Xij代表第j个地区第i个产业的产值指标。

下表是收集的关于2011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外向服务部门区位商,我们可以看出:一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传统外向服务部门具备优势,服务功能有待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外向服务部门达到 4 个,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部门,具体包括: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而在信息金融,科技等新兴服务业的优势尚显不足。

根据三省年鉴所总结出来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都存在着相对较高的第二产业比例,环鄱阳湖甚至还存在着

第一产业相对较高的比例,说明这三个区域的工业化程度还很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4.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且竞争激烈

在与成熟城市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长江中游城市圈和沿海发展成熟城市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前者的经济总量不足长三角的三分之一。长江中游城市圈基本都是中国老工业基地,由于国家早期赶英超美建造了大量的钢铁基地,如湘钢,武钢等等,而在改革开放后,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收入,政府往往把投资放在几个税大利大的产业上,现代物流和服务业发展滞后,产品技术含量和增值率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严重制约了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特别是,一些核心城市定位和发展层次较低,与周边中小城市在较低层次上展开同质化竞争,相互争夺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

5.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发达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交通通讯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大大提高,但与城市群发展和紧密型城市群形成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交通设施大多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在各自省域范围内展开布局,至今还缺乏一个面向整个城市群的一体化快速交通网络体系。在城市群内部,部分交通设施不对接、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受到很大制约;一些公路设施等级水平较低,尚存在不少断头路和瓶颈路,难以适

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城际高等级公路纵通横不通,一体化的公路网络尚未形成;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滞后,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5.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长江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尤其是水生态、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由于该地区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重化工业密集分布,“三废”排放量大,处理率较低,导致区域环境污染加剧,局部支流河段、大部分中小湖泊污染比较严重。此外,大量化工企业临江近水布局,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出现意外事故,很容易通过水体迅速扩散到广大周边地区。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analysis)

1.区域政策优势的机遇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随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速度加快,中国经济重心慢慢向内陆扩散,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则成为了最大的产业转移承受者之一。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区域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2.区域交通区位的改变的机遇

水运,是对外进行商品要素和生产要素交换的重要方式。而从内

河航线和主要港口上看,长沙中游地区是西部沿河地区与沿海地区之间的过渡带,武汉有发展成为内部第一港口的潜力,再加上中国四横四纵的高铁布局,都可以改变无论是区内还是区际可达性不强的问题。从而提高竞争力。

3.集聚效应加强,产业集群扩大的机遇

随着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区位优势渐渐确立,武汉城市群将处在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地位,加强三省紧密联系从而使要素聚集能力增强。依托武汉、南昌、长沙、景德镇等地汽车工业,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汽车产业战略联盟,构建一体化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龙头,构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长沙为龙头,构建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等。产城融合,推动就业,拉动人口回流。加以高技术产业引领产业升级,逐步形成技术创新集聚区。从区域发展潜力看,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可以大规模地集聚人口和产业,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导地区和核心地区。

4.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两路”背景下的机遇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迅速改变了全球区域竞争格局,不仅加速了竞争的激烈性,也改变了以往以行政区域为基准进行经济活动的态势,促进了跨行政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在一带两路”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的推动下,积极参与和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多层次对外交通运输通道,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威胁分析(treat analysis)

1.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逐渐失去优势

由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还是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在迎接第四次工业转移的背景下,该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由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由于产业结构协同导致区域内部出现恶意竞争内耗,从而产生零效益,无法形成集群优势,减缓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外流,主导产业在与其他区域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2.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中三角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剧的时期,节能减排面临巨大压力,将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挑战。产业分布不合理,导致自然协调能力削弱。另需指出的中央绿心位于地理中心,在城市的扩张中很容易遭受到过度开发,使区域环境恶化。

3.外部贸易壁垒,恶性竞争导致的市场份额缩小

由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个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存在地方保护,相互的投资和贸易还有明显的阻碍,严重阻碍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

流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还存有许多恶性竞争,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跨省合作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城市群内部缺乏稳定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从合作意愿看,虽然三省高层交流开始增多,省际合作步伐日益加快,但是各城市之间尤其是跨省际合作意愿不是太高,实际情况是,长株潭有南下融入珠三角、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有向东靠拢长三角的趋势,南昌和九江则同时加入了武汉经济协作区和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从合作组织看,虽然武汉经济协作区曾经有过辉煌,但近年来活动日趋减少,影响力趋于下降。至今为止,无论是三省高层还是各城市政府、产业界和科教界等,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合作机构,城市群内部缺乏稳定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从法律制度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阻碍了要素自由流动和跨地区合作。现行对异地投资企业实行双重征税政策,严重制约了优势企业的跨地区迁移或兼并、重组。

4,在经济全球化下与其他国内外城市群的竞争处于劣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都开始了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团队竞争,如在承接世界第四次工业转移的竞争中,就有着国外的如金三角城市群。国内也竞争激烈,还有6大城市群与此竞争。第一是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第二是以郑州、洛阳为核心的小中原经济区或郑州、太原、西安为支点的大中原经济区;第三是沈阳、大连为核心的沈大经济带;第四是以济南、青岛、潍坊、淄博为中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第五是以南宁、昆明、河内为核心的北部湾经济区;第六

是海西经济区等。在这场争夺战中,“中三角”一旦处于劣势,必将给“中三角”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部署为

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4月26、27日分别在北京和香港发布。 在外部经济危机、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2009年中国城市在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国内城市竞争力格局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总体来看,五区域分享前十,沿海城市北进南退;全国城市整体起飞,潜力城市各具特色。东南优势略有下降,全国城市间差距缩小;浙江城市竞争力有所下滑,内蒙古吉林竞争力增长连续领先。 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综合增长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鄂尔多斯、铁岭、通化(前三个城市并列第一)、辽源、松原、营口、清远、白山、包头、巴彦淖尔。 经济规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 经济效率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高雄、新竹、台中、澳门、深圳、东营、台南、东莞。 发展成本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海口、亳州、三亚、香港、成都、咸阳、随州、常德、长春、基隆。 产业层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北京、台北、新竹、深圳、上海、高雄、台中、基隆、台南。 收入水平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澳门、上海、深圳、台北、北京、新竹、厦门、高雄、鄂尔多斯。 报告对样本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回溯计算。过去五年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十个城市分别是防城港、清远、赣州、通化、鄂尔多斯、乐山、廊坊、咸阳、澳门、大连。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区域、规模和发展阶段,这反映出中国城市竞相争先的态势,不同类型的城市都有提升最快、潜力最大的城市。 报告对全国56个重点城市的八个分项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人才本体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深圳、天津、上海、澳门、杭州、中山、东莞和武汉。 企业本体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苏州、唐山、深圳、北京、广州、武汉、包头、绍兴和南京。

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构想及湖北的对策

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构想及湖北的对策 [内容提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共识已成、合作步伐加快,湖北应当乘势而上,积极谋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10年战略构想和湖北推进策略,努力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先行区”,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引领区”,把武汉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引爆区”,并做好积极推动四省协作共建的促进者。 2012年湘鄂赣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来,各省在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务实合作,取得初步成效。面对党的十八大之后新一轮发展大潮,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怎样定位、如何推进,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近期,省委政研室组成课题组,专门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共识已成、合作步伐加快,应当乘势而上,积极谋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10年战略构想和湖北推进策略,深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进展随着安徽的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由原来的28个城市扩容至40个城市,区域面积40.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3亿,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1.16%。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262.52亿元,分别占中部的51.73%、全国的11.6%;固定资产投资43622.22亿元,分别占中部的51.04%、全国的1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43.85亿元,分别占中部的49.93%、全国的9.9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60.65亿元,分别占中部的49.04%、全国的4.32%。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宏观大势正在形成。从经济发展梯度推进规律来看,我国宏观区域发展的纵轴正从东部沿海发展带向中西部发展带推展,横轴正由新欧亚大陆桥北部发展带和珠江沿线南部发展带向长江沿线隆起,长江中游承东接西、贯通南北的地理区位,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的战略地位作用、经济板块效应开始凸显。从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打造大城市,发展城市群,培育增长极,是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成功实践。30多年来,国家几乎是每隔十年培育一个新的核心增长极,第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以深圳特区为平台打造的珠三角经济区,第二个是上世纪90年代以浦东新区为平台打造的长三角经济区,第三个是本世纪初以滨海新区为平台打造的环渤海经济区。未来10年,从内需拉动战略考量,国家极有可能在中部地区培植新的增长极。从国家战略布局来看,国家相继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地区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等都提出,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从党的十八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方略来看,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形成,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符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执政思路。可以说,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宏观大势已成。我们应当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性,积极促成这一趋势的快速到来。 (二)空间结构日渐清晰。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的四个组团城市群环长江沿线分布,呈“一心三角、两轴环状、四核四圈”格局。“一心三角”,即:从地理区位来看,武汉分别距南昌258公里、距长沙287公里、距合肥323公里,均在3小时车程范围内,表现出典型的以武汉为外心,以长沙、南昌、合肥为顶点的“三角形”空间结构特征(因之,长江中游城市群又称“中三角”)。“二轴环状”,即:沿长江通道横轴,沿京广通道纵轴,武汉—岳阳—长沙—南昌—九江—合肥—武汉之间通过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内河航道形成的“环状”交通路网。“四圈四核”,即: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分别为武汉城市圈(本文的武汉城市圈除包括原来的“1+8”以外,还包括长江沿线的宜昌、荆州、荆门三市)、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四大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和核心增长极(见表1)。(三)发展共识逐步达成。近年来,经湘鄂赣皖四省合力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逐步形成共识。一是高层共识。2012年12月28日,李克强同志在江西九江主持召开长江沿线

中国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1.长三角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以上海市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六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八个城市。其辐射区涵盖了浙江金华和衢州两市。该城市群目前形成以上海为核心,以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为中心的“一核心、多中 全球化巨型城市网络雏形已经显现。常住人口增长与移民人口增长优势不明显,GDP增长率逐渐放缓,但在科技水平、医疗质量、文化设施、环境治理、港口交通等方面排名位列第一,该城市群正逐渐转向内部发展环境的优化。可以预期,这将是下一轮发展的必要准备。 长三角城市群应结合城市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集约化发展,统筹区域布局,实施功能分区,提高资本、土地和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鼓励地方化,保持城镇集群特色,优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与区域性交通网络的衔接,提高区域经济效率。

2.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由香港、广州、佛山、江门、深圳、惠州、肇庆、珠海、东莞、中山、澳门等11个城市组成,外加清远市作为其辐射城市。它是我国沿海开放区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使不将香港和澳门计算在内,该城市群仍旧吸纳了全国近1/6的外资。2007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第二,其中先天竞争力排名为第二、现实竞争力第一、成长竞争力第三。 (1)先天竞争力。位于华南地区的该城市群,其发展是伴随珠江三角洲的 其 、 20位。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得分也不够理想,排名仅为第12位。今后该城市群的发展应仍旧以香港为城市群核心,以澳门、广州为中心城市的核心圈层,并以此城市结构来带动城市群经济的新发展。“城市群由原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生产性带动,逐步走向服务性的产业带动,这种发展方向的转换将使珠三角城市群成为南方强有力的经济重心。” 3.京津唐城市群 京津唐城市群位于环渤海湾地区、华北平原北部,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

XXXX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2010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国城市排名2010---内含2010年江苏省城市排名(搞笑版)及湖北各城市经济分析 2010年09月17日星期五22:01 中国网北京4月26日讯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发布201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指出,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前十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倪鹏飞表示,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报告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东南沿海相对下降,北部中部快速提升;五区域分享前十名,沿海城市北进南退;全国城市整体起飞,潜力城市各具特色;东南优势略有下降,全国城市建差距缩小;省区城市竞争力逆转,中西部省份增长迅速。 倪鹏飞表示,去年是四区域分享前十名,今年是五区域分享前十名。再细分一下,在前十名里,珠三角有三个城市,长三角只有一个城市,台湾地区有两个城市,环渤海有三个城市,东北地区过去没有,今年已经有一个城市大连,沿海城市竞争力北进南退。 201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26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中国网进行了现场直播。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4月26、27日分别在北京

和香港发布。 2010年中国城市GDP排行前70名 1、上海市14900.93亿元增长8.2%(沪) 2、北京市11865.9亿元增长10.1%(京) 3、广州市9112.76亿元增长11.5%(广东1) 4、深圳市8201.24亿元增长10.5%(广东2) 5、天津市7500.8亿元增长16.5%(津) 6、苏州市7400亿元增长11%(江苏1) 7、重庆市6527亿元增长14.9%(渝) 8、杭州市5098.66亿元增长10%(浙江1) 9、无锡市5000亿元增长11.5%(江苏2) 10、青岛市4900亿元增长11%(山东1) 11、佛山市4814.50亿元增长13.5%(广东3) 12、武汉市4500亿元增长13%(湖北1) 13、大连市4410亿元增长15%(辽宁1)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秦尊文,汤鹏飞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7) 摘要:湘鄂赣皖四省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联合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本文基于实践和理论测度两个角度考察长从交通、产业、市场和区域等不同角度,总结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所开展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实践方面, 的实践。理论测度方面,选择中心职能模型、城市流模型和引力模型考察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情况,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主要存在以下特征:城市中心职能度的“金字塔”结构;重点城市的沿长江、京广、京九重点轴线分布特征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传统外向服务部门具备优势;城市外向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圈层结构;经济联系强的区域集中在城市群西部和南部城市。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中心性;城市流;引力强度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1003-847710-0052-05 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初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圈融合”而成。2013年初,安徽皖江城市带要求加入,由此范围涉及到四省。研究所涉及城市间的经推济联系,并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测度,对于优化空间策略、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经济联系的实践分析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产业、市场等方面的“一扎实推进,整体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体化” (一)交通一体化方面。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交通运输厅负2012年2月, 责人达成共同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共识,并建立协调机制推进航空、高速公路、铁路、水运整体联动的大交通体系一体化进程。2012年7月,四省建立了长江中游水运规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长江水系航运规划办公室),定期分析四省水运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规划实施情况,研究解决水运规划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四省率先进行交通联合,也率先取得成效。以九江大桥区域为例,过去,由于受江西九江大桥设计通行能力的硬限制,鄂赣皖省际高速公路的畅通受到严重制约,九江大桥区域成为中国南北第一“堵点”。鄂赣皖高速公路黄梅区域省际联动应急机制应运而生,2012年 实现了跨省多部门分工负责、协调联动。实施省际联动后的春运、清明、五一等特殊时段,鄂赣皖省际未发生长时间、长距离、大面积的车辆滞留情况,呈现出“堵点不再堵、高峰不集中无滞留”的全新局面。见峰、 (二)产业一体化方面。 2012年,湘鄂赣三省有关产业主管部门分别签署了一湘鄂赣三省科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或发展共识。3月31日, 《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厅在武汉签订4月12日,湘鄂赣三省经信部门负责人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5月4日,三省农业部门共同签署了《湘鄂赣三省农业合作协议》。2月10日,三省旅游局局长签署了旅游业合作协议。4月18日,中三角旅游发展会商会议在汉举行,达成了《中三角旅游合作发展2012年行动计划》和一揽子工作方案。同日,中国中部“中三角”演艺联盟在武汉剧院正式挂牌成立。 目前,产业合作也从三省扩大到四省。2013年5月12日,“2013年中国酒类行业湘鄂赣皖

麦肯锡中国城市群分析方法

一个国家,多个市场 ——用麦肯锡城市群方法瞄准中国消费者 用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去区别对待中国的不同城市,将800多个中国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城市群,关注它们在收入水平、地理位置、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诸多方面的区别和差异、以及城市中消费者共同的消费态度和偏好等。 广州和深圳有着很多共性,但这两座同处一省、驾车距离仅为3小时的城市在人口构成、语言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差别却不亚于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差异。深圳居民中,4/5为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年龄在35岁以下,他们说普通话或自己的方言,习惯在酒吧喝一杯。而在邻近的广州,外来人口只占1/4,人口年龄偏高,主要说广东话,习惯于与家人一起去餐馆喝茶。 很少有跨国公司会在法国和德国市场运用同样的策略,但似乎很多公司在中国却正是这么做的。它们专注于培植最大的市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类似南京的较大的二线城市),而忽略了中国数以百计的城市之间的差别。 中国的市场如此之大、各地增长的速度如此千差万别,对它们进行优先排序是不二的选择。中国的800多个城市中有200多个人口超过100万(在整个欧洲,人口超100万的城市只有35个)1。另外,中国还有数百个人口在10万级的城市。 现在,很多在华公司对中国城市仍采用逐个管理的方法。然而,通过总结它们的工作经验,以及我们对中国消费者的研究2,我们发现了一种更有效且更合算的管理方法,即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它不再按照简单的城市层级和地理区域来划分中国城市,而将800多个中国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少则包括2个城市,多则包括约70个邻近的城市。决定城市群的不只是其收入水平和地理位置,还包括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以及城市中消费者共同的消费态度和偏好。 用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能帮助企业定义战略愿景、优化资源配置,跟踪业绩。与逐个管理城市的方法相比,用城市分群的方式更能在广阔地域范围内实现销售队伍、分销渠道、供应链以及营销的协同效应,更有实效性和成本效益。同时,比起将中国城市简单分成几个地区的做法,用城市分群的方式能将工作做得更细。 麦肯锡ClusterMap:从城市层级到城市群 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将中国城市分为22个城市群,每个城市群围绕1到2个中心城市发展。为了确保这种方法是可行并适用的,所有的卫星城距离1个中心城市不超过300公里,并且每个城市群的GDP都超过中国城市总GDP的1%(图表1)。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6 月 目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第一章规划背景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 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

《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第17次报告》-cssn

《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第17次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 主编倪鹏飞 执笔:倪鹏飞徐海东① 世界银行发布的多次评估报告指出,摆脱贫困最有效的方式是提供更多报酬更高的工作机会,而这有赖于该经济体拥有良好的宜商环境,而良好的宜商环境不仅应当拥有良好的环境,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需求,并且能把这一需求输送出去的能力。 一、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的四个特征事实 1.香港、北京、上海位列前三,引领总体宜商竞争力 从2018年宜商城市竞争力可以看出,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位列前5,第6名到第20名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水平较为接近,竞争激烈。 表1 城市宜商竞争力前十分布 ①倪鹏飞男,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海东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城市与房地产金融。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2.全国宜商竞争力集聚现象显著 全国288个城市的总体宜商竞争力指数总体偏低,分化较为严重,集聚现象明显。具体将宜商竞争力按照0.2等分区间来看,有63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低于0.2,有147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在0.2到0.4之间,占样本城市的51.04%,有60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在0.4到0.6之间,仅有18个城市宜商竞争力大于0.6。 表2 城市宜商竞争力区间分布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3.层级越高、宜商竞争力越高、分化越低 具体一线城市(包含香港和澳门)的宜商竞争力处于绝对领先状态;二线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状态,且内部差异最小,总体比较接近;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水平最低,分化也相对较为严重。 表3 各层级城市宜商竞争力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荆州机遇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荆州机遇 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共31个市。荆州跻身其中。 城市群是由不同等级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联合体。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长江中游城市群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经贸往来密切。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产业具有相当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通过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可以尽快培育形成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全国经济“第四极”。跻身长江中游城市群,对荆州构建内通外联的综合运输体系,更好更快融入全国经济发展版图意义重大。 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共31个市。作为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涉及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公共服务共享、深化开放合作等多个方面。4月5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优势何在 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五大合作基础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历史渊源深厚,具有发展成为跨区域特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础;交通条件优越,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立体化交通网络;经济实力较强,粮食生产优势明显,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城镇化基础良好,201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5%;合作交流密切,区域内跨省交流合作平台已达30多个。 如何发展 四大战略定位、两大发展目标 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定位: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发展目标:到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经济实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xx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张大亚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xx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

城市地理论文

川南城市群发展潜力及问题分析 摘要:川南是四川南部地区的简称。现时的川南分为狭义上的川南和广义上的川南。狭义上的川南主要是指宜宾、自贡、内江、泸州、乐山这几个城市。而广义上的川南还包括资阳市、乐山市峨边、马边两个自治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狭义上的川南,即宜宾、自贡、内江、泸州、乐山五个城市组成的川南城市群,分析其发展潜力,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涵盖城市,发展规划,发展潜力,面临的问题。 一涵盖城市 1自贡: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位于川南地区几何中心地带。以“千年盐都”、“南国灯城”和“恐龙之乡”大三绝蜚声国内外。拥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八百多年的彩灯文化和七十四年的建市史,是全国最早的23座建制市之一。同时也是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地质公园。自贡是四川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拥有大批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 同时也是四川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和川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两度“川盐济楚”,让自贡成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乃至全国最富裕城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夕,自贡曾名列中国20大城市第19位。 2泸州: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部,长江和沱江交汇处,地处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是中国著名的酒城,出产闻名遐尔的名酒泸州老窖和郎酒。泸州历史悠久,古称“江阳”,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先后获得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等荣誉,2014年泸州被列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四川唯一地级市),有四川省第一大港口和第三大航空港,是四川省南向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是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 3宜宾:川南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世界名酒五粮液故乡,中国著名的酒都,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地处川黔滇渝结合处的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宜宾别称:“僰道”、“戎州”、“叙州城”,位于中国四川省中南部。因金沙江、岷江在此汇合,长江至此始称“长江”,故宜宾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4内江:川南地理交通位置最优越的城市。内江地处四川盆地腹心地带,地质构造较简单,地壳相对稳定,出露地层主要受“资威穹窿背斜”、圣灯穹窿背斜”和“螺观山背斜”三大地质构造影响内江素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恰似一颗珍珠嵌于华夏大地。内江矿产资源丰富。能源矿产主要有煤、天然气、油页岩;非金属与建材矿产有石灰石、石砂岩、页岩、耐火粘土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产业协同集聚自身的原因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产业协同集聚自身的原因 1.长江中游产业优势明显 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长江中游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农业增加值3754.69亿元,占全国的9.3%,远高于长三角城市群的5.7%、珠三角城市群的2.0%和京津冀城市群的5.4%。同事具有颇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合肥和株洲 5 个国家级高新区。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 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68 家,从业人员 32.88 万人,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级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带,拥有 2 个国家级和 1 个省级高新区,10 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航空航天、生产性服务业等优势领域。 2.长江中游的文化与教育资源优势明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2010年,长江中游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三个城市群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60所,在校学生数达到277.54万人,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其中,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普通高校 78 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名。安徽合肥也是全国的科教重镇,科技、人才和智力资源较为密集。

文化底蕴深厚。自东晋衣冠南渡以来,中国的文化重心就在长江流域,长江中游是楚文化区,汇聚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如武汉、长沙、南昌、岳阳、九江、景德镇、安庆、池州、鹰潭等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3.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同效应明显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产业、市场等方面“一体化”扎实推进,整体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对中部四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更好的研究产业协同效应,在此对长江中游城市中四省在协同发展前后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2012年前,个省份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且增幅差不多,就在2012年各省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各省经济发展增幅明显提高,课件协同发展对各省总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表1可以看到,四省第一产业在协同发展后的增幅都有一定的下降,这很可能由于协同发展后,交通的便利化以及政府的产业一体化使得个省份的从事工业的劳动者进入其他省份的其他产业,同样各省份的第二产业增幅也有一定的下降,但各省份第三产业都有着一定

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分析报告

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 分析报告 2018年6月

目录 一、过去:历史发展 (6) 1、第一阶段:上海经济区阶段 (6) 2、第二阶段:浦东开发开放时期 (6) 3、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时期 (7) 二、现在:整体实力、区域结构与禀赋优势 (7) 1、长三角区域概况与整体实力 (8) 2、区域内的静态结构与动态交互 (10) (1)区域内静态结构 (10) (2)区域内的动态联系 (13) 3、长三角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 (14) (1)基建优势 (14) (2)资本与产业优势 (16) (3)人口资源优势 (17) 三、未来:从国际经验与本土战略看未来方向 (19) 1、国际发展经验启示 (19) (1)城市群规划的思路演进与重要关注点:以纽约为例 (19) (2)从国际经验看科技创新与知识经济的重要性 (20) 2、长三角的战略方向:创新与开放 (22) 四、未来:投资机遇 (24) 1、长三角与新经济的碰撞 (25) (1)长三角正受到资本追捧的行业 (25) ①私募投资动向 (25) ②政府的引导方向 (25) (2)长三角可以得到更好科研支持的行业 (27) ①中科院在长三角地区的布局 (27) ②高校的精专领域分布 (28)

③张江科技园的产业布局 (29) (3)长三角具有产业聚集的领域 (31) (4)阿里巴巴与新经济 (32) (5)总结 (33) 2、楼市投资机会 (34) (1)上海市:限价令导致的“低价”新房还有多大的潜在规模 (34) (2)二线城市吸引人才流入,长三角城市有望切实受益 (38) (3)长三角二线最受主流房企青睐的城市 (40) (4)环沪城市面面观 (41) (5)总结 (44)

最新四川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差距明显

四川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差距明显

四川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差距明显: 成都平原居首 2014年1月9日四川在线评论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沈婷婷) 今日,四川省统计局公布《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评价结果与分析》。从总体上看,四大城市群之间经济实力差距明显。 成都平原城市群遥遥领先,位居第一; 川南和攀西城市群分别位居第二、第三; 川东北城市群最低。 据了解,城市群经济实力评析是四川省统计通过对2012年四大城市群所辖市、县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无量纲化处理,结合功效系数法,测算出了2012年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量化得分情况。 成都平原GDP总量达13457亿元居四大城市群之首 据了解,从GDP、GDP增速、人均GDP三个维度来评价,其综合结果 成都平原城市群16.2分,位居第一; 川南城市群11.5分,位居第二; 攀西城市群11.35分,位居第三;

川东北城市群9.35分,位居第四。 从地区生产总值上看,2012年四大城市群的GDP都超过2千亿元,但城市群之间悬殊明显。 成都平原城市群因成都“首位城市”效益显著,加之涵盖了德阳、绵阳两个千亿城市(德阳GDP1280.2亿元、绵阳GDP1346.4亿元),其经济实力雄厚,GDP总量达到13457亿元,居四大城市群之首,远超其余三个城市群经济总量之和。 川东北城市群在南充和达州两大千亿城市(南充 GDP1180.4亿元、达州1135.5亿元)带动下,GDP实现4609.5亿元,位居第二。 川南城市群包含的四个城市自贡、泸州、内江和宜宾地区生产总值比较接近,实现4404.1亿元,位居四川省第三。 攀西城市群因涵盖的城市数量在四大城市群中是最少的,只有凉山州、攀枝花市及雅安的部分区县,因此其经济总量在四大城市群中是相对最弱的,只有2098.7亿元。 从GDP增速上看,2012年四大城市群的GDP都保持较快增长,GDP增速都超过了十个百分点。 川南城市群GDP增速最快,达到14.1%,高出四川省GDP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成为四川省经济快速增长的第一增长极。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 201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国家相关部委和相关省、市也积极着手推进相关深化落实工作。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交通、发改和规划部门联合筹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正在争取国家交通部支持;国土资源部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绘制工作,并拟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空间管控规划研究,助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与空间统筹发展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缺乏全面、深入,并与主要城市规划充分对接的规划研究。为贯彻落实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决策,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规划交流与合作,武汉、长沙、南昌三兄弟城市规划部门提前谋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工作,并于2014年底正式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研究》。规划研究为武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做好区域发展研判。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征 (一)经济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在GDP总量、人均GDP 和地均GDP方面,与国内外城市群存在巨大差距,区域的经济质量与水平还有待提升。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基础扎实,整体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以工业化快速发展为主。三大核心城市群均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

表1-1 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发展阶段判读 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产业发展阶段也有所差异,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多数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处于工业化中期,若干城市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 表1-2 各城市产业发展阶段 (二)城镇体系发展阶段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张大亚 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长三角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6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7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第二、长三角的外界环境优势 1国家的相对重视和政策支持,使得长三角各地区可以更好的吸引外资和内投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2杭州湾跨海大桥,沪宁城际高铁的建设等等加速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更好更快发展。 3国内外资金和人才的良好引进,是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领先的经济中心。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实施,这都给长三角地区提供极大机遇。

(精编)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精编)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 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杭州湾是不是真可以建一个多中心的城市群,其实以 目前的规模,根本算不上一个城市群,要想真正构成一个城市群,城市数量上肯定太少了。证明:分散经济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快捷途径!在钱塘江下游流域,杭州市区的城市首位度太高了,这也是杭州县域经济稍显弱小的原因)构成,以上海市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六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八个城市。其辐射区涵盖了浙江金华和衢州两市。该城市群目前形成以上海为核心,以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为中心的“一核心、多中心”杭州就应该自己做自己的的核心,拉动周围县市成为地方中心的空间格局。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布局使得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形成了多样化的城镇职能分工体系。2007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第一,其中先天竞争力排名为第一,现实竞争力第二,成长竞争力第一。 (1)先天竞争力。该城市群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内陆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山水优美度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城市劳动力数量同样令其他城市群难以望其项背。此外,在城市水资源供给、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优势也使该城市群成为投资热点。该城市群商品经济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2)现实竞争力。随着外资、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等城镇群发展机 制的推进,上海的国际性城市职能日益凸显,南京和杭州以生产性服务业11975 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最早提岀了生产性服务业 (Producerservices)的概念。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 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 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 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 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岀的要大力拓展的六种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 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中介服务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