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慢行系统规划—以大理市主城区为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行系统和机动车交通平 等共存
提升街道空间活力,增强 沿街商业效益
适用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城 市功能区
规划理念借鉴
3.宁静交通(Traffic Calming)
人行与车行系统融合 限速(道路设计为尽端式或 缩口状,将车道设计成折线 形或蛇形,迫使车辆减速, 保证步行者的安全; 归还步行和骑车空间和非 交通活动空间 提高步行者、骑车者和其 他非交通活动参与者的安全 性,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
城市出行结构示意图
2.结合用地功能布局,采 取分类分区发展引导
各功能区慢行构成和地位作 用存在差异,应对各功能区 慢行系统发展进行分类引导;
用地功能与出行结构关系图
慢行系统发展策略
3.引导和满足出行活动需 求,构建人性化慢行系统;
中小城市生存性出行(上班、 上学、务工)慢行交通量较大; 生活性出行(购物、就餐、文 体活动、探亲访友) 慢行需求 比重也大于其他方式; 慢行交通以通勤为主,居住 区与办公、学校之间应配建无 障碍慢行设施;生活性出行中 购物就餐和文体娱乐慢行需求 较大,应重视综合商业、文化 娱乐、景观功能区慢行系统设 置,改善慢行出行环境。
雷德朋模式(人车分流) 共享理论 宁静交通 新城市主义和TOD模式
因地制宜引导城市用地开发和交通系统结构调整,实现城 市绿色、低碳发展。
二、慢行系统发展策略
慢行系统发展策略
1.提升慢行交通系统地位, 构建绿色低碳城市
居民日均出行次数为2.78人 次/日,慢行 (步行和非机动 车) 比重为53%,高于公交和 私人机动车分担率(47%),是 构建大理低碳示范区基石;
用地空间布局图
慢行出行OD分布图
中观层面-分区引导
慢行分区 核心商业办公 慢行区 需求特征 以通勤型出行和购物、餐饮等生 活性出行为主,慢行出行量大而 持续时间长
规划引导 设置步行专用道,并限制机动车通行,提升步行环境; 提升商业区公交服务,并优化步行公交接驳体系; 设置大尺度步行空间和行人休息设施 构建居住与公共空间、服务设施之间慢行通道,并改善步行设施环 境品质
滇西茶马古道
滨水慢行空间
结束语
慢行系统是中小城市交通出行结构主体,既承担缓解城市
通勤交通压力,又是改善城市环境和推进城市活力重要载
体;
以提升慢行吸引力和改善城市环境为目标,通过对城市空
间、用地功能、出行活动分析,借鉴相关规划理念,提出 慢行发展策略、空间结构、网络规划和微观设计要求; 受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制约严重,需加强保障政策和措施方 面研究。
规划理念借鉴
4.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
混合多样用地开发 步行范围布置居住和公共服 务设施,形成紧凑、生机勃 勃、适宜步行城市社区形态 交通与土地协调 重视公交体系与土地利用 协同关系
规划理念借鉴
大理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典型的集旅游、休闲、 商务功能的传统慢行城市,然而机动化发展势头极为迅猛, 严重影响城市环境。
传统生活慢 行区 滨水活动慢 行区 新区综合服 务慢行区 山地生活慢行 区
通勤和生活服务为主,兼顾观光 旅游出行
观光旅游、健身娱乐等出行为 主,区内环境较敏感 以通勤型出行和活性出行为主, 出行量较大而持续时间长
以TOD理念为指导,集中配建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步行与
公交接驳体系;
城市发展轴
大理市城市空间结构(来源于《大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年)》)
引言
2.问题分析 规划停留在“以车位本”理念,忽略步行和自行车
交通系统;
慢行的行驶和停车设施空间得不到保障;
机非冲突严重,安全隐患突出;
保障政策和措施缺乏; 规划以满足相应标准和规范为主,缺乏对城市功能、用地、 出行活动、文化等方面综合考虑。
一、规划理念借鉴
规划理念借鉴
1.雷德朋(Radburn Idea) 人车分流 机动车交通和行人和自行 车交通系统平面分离布局; 用地配置 住宅设施围绕学校、商业 以及其他社区设施邻里单 元; 适用条件: 机动化拥有量水平高,人 口居住密度较高地区
规划理念借鉴
2.共享理论(Shared space)
人行过街设施
立体过街设施
慢行系统规划
3.微观层面—安宁交通
构建传统和现代生活区、休 闲公园、环境敏感区等的安 宁交通体系 宁静化设计 增加道路减速、中央隔离设 施,减小道路平纵转弯半径, 缩减道路红线或交叉口等, 减低机动车速,达到安宁化 的交通体系; 交通管理 通过限制或限时控制私人机 动车的区内通行,构建公交、 步行街,打造安全、低碳的 慢行生活空间。
26
谢谢!
交通宁净化设计
古城商业步行街
慢行系统规划
3.微观层面—环境设计
构建特色商业、旅游休闲区 活力慢行系统 考虑因素 城市文化主题、出行心理需 求、精细化设计理念 设计目标 强化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 设施与周边建筑、景观环境 的协调性; 寻求慢行“交通”和“场 所”平衡; 构建特色、活跃、和谐的 商业、生态滨水、文化慢行 廊道。
云南省空间管制(来源于《云南省城镇体系(2014-2030)》)
50-100万人大城市
20-50万人中等城市 10-20万人小城市 5-10万人小城镇
1座
20座 25座 39座
云南省城镇结构(来源于《云南省城镇体系(2014-2030)》)
引言
2. 环境分析—大理 带状和组团城市的空 间尺度较小, 出行距离短, 机动车交通优势难以发挥, 慢行通具有较强竞争力; 沿城市发展带打造公交 走廊,并以公交枢纽为核心 ,形成放射状慢行集散网络; 城市山地和滨水景观资 源丰富,极易形成和谐、特 色步行系统。
各交通方式出行距离分布图
公交线
慢行圈
慢行圈
三、慢行系统规划
慢行系统规划
1.宏观层面—战略和结构
发展战略
两保护(洱海、苍山) 两开发(凤仪、海东) 古城 洱海 苍山 海东
空间布局
“一环八放射”慢行廊道串 联洱海绿色廊道和城市公园; “一环”:为环洱海步行廊道; “八射”:包括古城放射线、 北市区放射线、西洱河放射线 、云岭大道放射线、龙山公园 放射线、红山公园、海东中心 区放射线、体育公园放射线。
慢行需求出行分配图
慢行系统规划图
慢行系统规划
2.中观层面-分类引导
通道名称 分布区域 出行特征 上班、上学为主 要目的; 出行时间、空间 固定 购物、就餐、就 生活服务型 慢行通道 居住区周边 医等为主要目的; 出行空间固定、 时间不固定 城市绿地、水域、 休闲、健身、散 步等为主要目的; 舒适、有吸引 出行时间、空间 均不固定 观光旅游为主要 观光旅游型 慢行通道 旅游景点周边 目的;出行空间 固定、时间不固 定 需要与其他交通方式有效 衔接,可达性要求高 力的空间环境 公交服务作为补充,共同 完成生活服务型出行 快速通过、 便捷 对公交服务要求高,需要 完善的慢行+公交服务模式 服务要求 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 适合的步行系统形式 适合人车分流的模式;断面采 取机非分离形式,核心商业慢 行区和社区慢行生活区人流量 大的地方设置人行天桥或地 道
出行结构与出行目的关系图
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目的分布图
慢行系统发展策略
4.以新城市主义理念为指 导,构建城市慢行生活圈
慢行交通优势区在0-2km,完 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医院、 学校、公园等),建立出行半 径小于2km充满活力和人性慢 行生活圈。
5.改善慢行环境,增强 慢行出行活力和吸引力
需要加强慢行圈与公交系统衔 满足大于2km的出行,发“慢 行+公交” 组合出行方式,处 理好各功能区的慢行交通与私 人机动车关系,合理确定慢行 与机动车分离和平衡关系。
慢行系统构架
娱乐健身、观光旅游型通道沿洱 海和西洱河往各城市功能区放射;
发展模式:分区分类规划引导
慢行系统规划
2.中观层面-分区(6区)
考虑到地形和用地功能、出行特征、文化保护、景观品质等要素差异, 划分为:核心商业慢行区、传统生活慢行区、山地生活慢行区、滨水活 动慢行区、新区综合服务慢行区、社区慢行服务区
通勤型慢行 通道
居住区与办公区、 学校区、商业区之 间
适合共享理论和安宁交通;
断面采取机非分离或机非共面 形式
娱乐健身型 慢行通道
名胜、体育场所沿
线
对公交服务要求低
适合安宁交通和新城市主义, 断面采取慢行交通一体化形式
慢行系统规划
3.微观层面—畅达交通
核心商业办公区、交通枢 纽站的人车矛盾区域, 构建机动车与慢行分流体系: 结合公交站点和商业办公区 的出入口设置高架步行系统 或地下通道; 人流量相对较小区域, 道路交叉口和路段设置人行 安全设施,并保证人行过街 信号时长;设置机非隔离设 施,保障路段非机动车空间 连续性和交叉口的通行权。
下关
凤仪
慢行系统空间结构
慢行系统规划
2.中观层面-系统构架
下关南北市区是交通供需 矛盾最为突出地区。集中 主城区44%人口和50%岗位, 是主城区主要交通发生源和 吸引点; 南北市区功能分区明显, 南、北市区中心以商业、办 公为主,西侧、南侧为生活 服务区,东侧和中部为滨水 活动空间; 通勤通道呈网格状,连 接核心商业与外围的生活区;
中小城市慢行系统规划—以大理市 主城区为例
报告主要内容
引言
规划理念借鉴
慢行发展策略
慢行系统规划
总结
引言
1.云南省概况 建设用地 坝区面积比重小,除去保护 区、耕地面积,适宜建设用 地规模较小; 城镇结构 大型城镇数量极少(2座), 中小城镇数量较多;
城镇规模 200万人以上特大城市 数量 1座
社区慢行服
生活服务型、通勤出行为主, 流量较为平均
务区
慢行区内采取交通净化的理念,构建宁静、和谐生活空间; 构建无障碍慢行系统,满足不同群体的步行出行需求 慢行设施呈不规整、有机型 [3] 提升街道与商业、文化设施的融合度; 限制私人机动车,强化慢行系统与支线公交、电瓶车的衔接 依托河流、道路、景观等要素,构建人车分流的绿色慢行网络和生 活空间
结合用地性质布置相应步行设施 构建步行主导的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 适当构建多方式步行系统(人行扶梯、电梯、步行楼梯)
生活服务和通勤交通主导
慢行系统规划
2.中观层面-通道分类
需求特征 核心区商业办公和社区慢 行服务区承载大量的通勤型、 生活服务型客流,集中于次 支路和巷道,供需矛盾突出; 其它区慢行交通量小和分 散,矛盾相对不突出,而该 类区域观光旅游、娱乐健身 出行比重大,需要品质较高 慢行空间和环境。 通道分类 通勤、生活服务、娱乐健身、 观光旅游型的慢行通道
提升街道空间活力,增强 沿街商业效益
适用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城 市功能区
规划理念借鉴
3.宁静交通(Traffic Calming)
人行与车行系统融合 限速(道路设计为尽端式或 缩口状,将车道设计成折线 形或蛇形,迫使车辆减速, 保证步行者的安全; 归还步行和骑车空间和非 交通活动空间 提高步行者、骑车者和其 他非交通活动参与者的安全 性,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
城市出行结构示意图
2.结合用地功能布局,采 取分类分区发展引导
各功能区慢行构成和地位作 用存在差异,应对各功能区 慢行系统发展进行分类引导;
用地功能与出行结构关系图
慢行系统发展策略
3.引导和满足出行活动需 求,构建人性化慢行系统;
中小城市生存性出行(上班、 上学、务工)慢行交通量较大; 生活性出行(购物、就餐、文 体活动、探亲访友) 慢行需求 比重也大于其他方式; 慢行交通以通勤为主,居住 区与办公、学校之间应配建无 障碍慢行设施;生活性出行中 购物就餐和文体娱乐慢行需求 较大,应重视综合商业、文化 娱乐、景观功能区慢行系统设 置,改善慢行出行环境。
雷德朋模式(人车分流) 共享理论 宁静交通 新城市主义和TOD模式
因地制宜引导城市用地开发和交通系统结构调整,实现城 市绿色、低碳发展。
二、慢行系统发展策略
慢行系统发展策略
1.提升慢行交通系统地位, 构建绿色低碳城市
居民日均出行次数为2.78人 次/日,慢行 (步行和非机动 车) 比重为53%,高于公交和 私人机动车分担率(47%),是 构建大理低碳示范区基石;
用地空间布局图
慢行出行OD分布图
中观层面-分区引导
慢行分区 核心商业办公 慢行区 需求特征 以通勤型出行和购物、餐饮等生 活性出行为主,慢行出行量大而 持续时间长
规划引导 设置步行专用道,并限制机动车通行,提升步行环境; 提升商业区公交服务,并优化步行公交接驳体系; 设置大尺度步行空间和行人休息设施 构建居住与公共空间、服务设施之间慢行通道,并改善步行设施环 境品质
滇西茶马古道
滨水慢行空间
结束语
慢行系统是中小城市交通出行结构主体,既承担缓解城市
通勤交通压力,又是改善城市环境和推进城市活力重要载
体;
以提升慢行吸引力和改善城市环境为目标,通过对城市空
间、用地功能、出行活动分析,借鉴相关规划理念,提出 慢行发展策略、空间结构、网络规划和微观设计要求; 受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制约严重,需加强保障政策和措施方 面研究。
规划理念借鉴
4.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
混合多样用地开发 步行范围布置居住和公共服 务设施,形成紧凑、生机勃 勃、适宜步行城市社区形态 交通与土地协调 重视公交体系与土地利用 协同关系
规划理念借鉴
大理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典型的集旅游、休闲、 商务功能的传统慢行城市,然而机动化发展势头极为迅猛, 严重影响城市环境。
传统生活慢 行区 滨水活动慢 行区 新区综合服 务慢行区 山地生活慢行 区
通勤和生活服务为主,兼顾观光 旅游出行
观光旅游、健身娱乐等出行为 主,区内环境较敏感 以通勤型出行和活性出行为主, 出行量较大而持续时间长
以TOD理念为指导,集中配建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步行与
公交接驳体系;
城市发展轴
大理市城市空间结构(来源于《大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年)》)
引言
2.问题分析 规划停留在“以车位本”理念,忽略步行和自行车
交通系统;
慢行的行驶和停车设施空间得不到保障;
机非冲突严重,安全隐患突出;
保障政策和措施缺乏; 规划以满足相应标准和规范为主,缺乏对城市功能、用地、 出行活动、文化等方面综合考虑。
一、规划理念借鉴
规划理念借鉴
1.雷德朋(Radburn Idea) 人车分流 机动车交通和行人和自行 车交通系统平面分离布局; 用地配置 住宅设施围绕学校、商业 以及其他社区设施邻里单 元; 适用条件: 机动化拥有量水平高,人 口居住密度较高地区
规划理念借鉴
2.共享理论(Shared space)
人行过街设施
立体过街设施
慢行系统规划
3.微观层面—安宁交通
构建传统和现代生活区、休 闲公园、环境敏感区等的安 宁交通体系 宁静化设计 增加道路减速、中央隔离设 施,减小道路平纵转弯半径, 缩减道路红线或交叉口等, 减低机动车速,达到安宁化 的交通体系; 交通管理 通过限制或限时控制私人机 动车的区内通行,构建公交、 步行街,打造安全、低碳的 慢行生活空间。
26
谢谢!
交通宁净化设计
古城商业步行街
慢行系统规划
3.微观层面—环境设计
构建特色商业、旅游休闲区 活力慢行系统 考虑因素 城市文化主题、出行心理需 求、精细化设计理念 设计目标 强化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 设施与周边建筑、景观环境 的协调性; 寻求慢行“交通”和“场 所”平衡; 构建特色、活跃、和谐的 商业、生态滨水、文化慢行 廊道。
云南省空间管制(来源于《云南省城镇体系(2014-2030)》)
50-100万人大城市
20-50万人中等城市 10-20万人小城市 5-10万人小城镇
1座
20座 25座 39座
云南省城镇结构(来源于《云南省城镇体系(2014-2030)》)
引言
2. 环境分析—大理 带状和组团城市的空 间尺度较小, 出行距离短, 机动车交通优势难以发挥, 慢行通具有较强竞争力; 沿城市发展带打造公交 走廊,并以公交枢纽为核心 ,形成放射状慢行集散网络; 城市山地和滨水景观资 源丰富,极易形成和谐、特 色步行系统。
各交通方式出行距离分布图
公交线
慢行圈
慢行圈
三、慢行系统规划
慢行系统规划
1.宏观层面—战略和结构
发展战略
两保护(洱海、苍山) 两开发(凤仪、海东) 古城 洱海 苍山 海东
空间布局
“一环八放射”慢行廊道串 联洱海绿色廊道和城市公园; “一环”:为环洱海步行廊道; “八射”:包括古城放射线、 北市区放射线、西洱河放射线 、云岭大道放射线、龙山公园 放射线、红山公园、海东中心 区放射线、体育公园放射线。
慢行需求出行分配图
慢行系统规划图
慢行系统规划
2.中观层面-分类引导
通道名称 分布区域 出行特征 上班、上学为主 要目的; 出行时间、空间 固定 购物、就餐、就 生活服务型 慢行通道 居住区周边 医等为主要目的; 出行空间固定、 时间不固定 城市绿地、水域、 休闲、健身、散 步等为主要目的; 舒适、有吸引 出行时间、空间 均不固定 观光旅游为主要 观光旅游型 慢行通道 旅游景点周边 目的;出行空间 固定、时间不固 定 需要与其他交通方式有效 衔接,可达性要求高 力的空间环境 公交服务作为补充,共同 完成生活服务型出行 快速通过、 便捷 对公交服务要求高,需要 完善的慢行+公交服务模式 服务要求 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 适合的步行系统形式 适合人车分流的模式;断面采 取机非分离形式,核心商业慢 行区和社区慢行生活区人流量 大的地方设置人行天桥或地 道
出行结构与出行目的关系图
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目的分布图
慢行系统发展策略
4.以新城市主义理念为指 导,构建城市慢行生活圈
慢行交通优势区在0-2km,完 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医院、 学校、公园等),建立出行半 径小于2km充满活力和人性慢 行生活圈。
5.改善慢行环境,增强 慢行出行活力和吸引力
需要加强慢行圈与公交系统衔 满足大于2km的出行,发“慢 行+公交” 组合出行方式,处 理好各功能区的慢行交通与私 人机动车关系,合理确定慢行 与机动车分离和平衡关系。
慢行系统构架
娱乐健身、观光旅游型通道沿洱 海和西洱河往各城市功能区放射;
发展模式:分区分类规划引导
慢行系统规划
2.中观层面-分区(6区)
考虑到地形和用地功能、出行特征、文化保护、景观品质等要素差异, 划分为:核心商业慢行区、传统生活慢行区、山地生活慢行区、滨水活 动慢行区、新区综合服务慢行区、社区慢行服务区
通勤型慢行 通道
居住区与办公区、 学校区、商业区之 间
适合共享理论和安宁交通;
断面采取机非分离或机非共面 形式
娱乐健身型 慢行通道
名胜、体育场所沿
线
对公交服务要求低
适合安宁交通和新城市主义, 断面采取慢行交通一体化形式
慢行系统规划
3.微观层面—畅达交通
核心商业办公区、交通枢 纽站的人车矛盾区域, 构建机动车与慢行分流体系: 结合公交站点和商业办公区 的出入口设置高架步行系统 或地下通道; 人流量相对较小区域, 道路交叉口和路段设置人行 安全设施,并保证人行过街 信号时长;设置机非隔离设 施,保障路段非机动车空间 连续性和交叉口的通行权。
下关
凤仪
慢行系统空间结构
慢行系统规划
2.中观层面-系统构架
下关南北市区是交通供需 矛盾最为突出地区。集中 主城区44%人口和50%岗位, 是主城区主要交通发生源和 吸引点; 南北市区功能分区明显, 南、北市区中心以商业、办 公为主,西侧、南侧为生活 服务区,东侧和中部为滨水 活动空间; 通勤通道呈网格状,连 接核心商业与外围的生活区;
中小城市慢行系统规划—以大理市 主城区为例
报告主要内容
引言
规划理念借鉴
慢行发展策略
慢行系统规划
总结
引言
1.云南省概况 建设用地 坝区面积比重小,除去保护 区、耕地面积,适宜建设用 地规模较小; 城镇结构 大型城镇数量极少(2座), 中小城镇数量较多;
城镇规模 200万人以上特大城市 数量 1座
社区慢行服
生活服务型、通勤出行为主, 流量较为平均
务区
慢行区内采取交通净化的理念,构建宁静、和谐生活空间; 构建无障碍慢行系统,满足不同群体的步行出行需求 慢行设施呈不规整、有机型 [3] 提升街道与商业、文化设施的融合度; 限制私人机动车,强化慢行系统与支线公交、电瓶车的衔接 依托河流、道路、景观等要素,构建人车分流的绿色慢行网络和生 活空间
结合用地性质布置相应步行设施 构建步行主导的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 适当构建多方式步行系统(人行扶梯、电梯、步行楼梯)
生活服务和通勤交通主导
慢行系统规划
2.中观层面-通道分类
需求特征 核心区商业办公和社区慢 行服务区承载大量的通勤型、 生活服务型客流,集中于次 支路和巷道,供需矛盾突出; 其它区慢行交通量小和分 散,矛盾相对不突出,而该 类区域观光旅游、娱乐健身 出行比重大,需要品质较高 慢行空间和环境。 通道分类 通勤、生活服务、娱乐健身、 观光旅游型的慢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