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自动控制理论(邹伯敏第三版)第04章精品PPT课件
自动控制理论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结束
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2019/12/16
5
如何找我?
刘平,男
Qq: 22478844
自
动 控
电话:
,13872464572(移动)
制 理
办公地点:电气实验楼2楼201-3房间,即
论 D201-3。
时间:白天没课的时候随时都行。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结束
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绪论第二章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三章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第四章第四章根轨迹法根轨迹法第五章第五章频率分析法频率分析法第六章第六章控制系统的综合校正控制系统的综合校正第七章第七章pidpid控制与鲁棒控制控制与鲁棒控制第八章第八章离散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第九章第九章状态空间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444电气与新能源学院首页上页下页201920192019121212303030教材及参考书1自动控制理论邹伯敏主编机械出版社2自动控制原理蒋大明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5自动控制原理梅晓榕主编科学出版社6自动控制理论文锋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年版555电气与新能源学院首页上页下页201920192019121212303030考核方式
动 统和状态空间分析等。
控
制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章节:
理
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四章 根轨迹法
第五章 频率分析法
首页
上页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校正
下页 第七章 PID控制与鲁棒控制
末页
结束 第八章 离散控制系统
第九章 状态空间分析法
电气与新能源学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动控制理论 第三版(邹伯敏)第04章
求解根轨迹的分离点和会合点
令
G s H s
KB s As
图4-10 根轨迹的分离点和会合点
方程出现重根的条件是 S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方程 Ds As KB s 0 D s As KB s 0
由上述两式导出确定分 离点和会合点的方程 As B s As B s 0 或 dK 0 ds
根轨迹终点就是当
K0
m l i 1
时根的位臵;
i
1 K0
s p s z 0
l 1
n
当K 0 时,则有
s z 0
i i 1
m
由 此 式 可 知 , 开 环 传 递 函 数 的 零 点 支 的 终 点
zi i 1,2, ,m 是 m条 根 轨 迹 分
i 1 m
p
l 1
n
,n m
4 - 14
l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规则1:根轨迹的对称性 由于系统特征方程式的系数均为实数,因而特征根或为实数,或为共轭复 数.根轨迹必然对称于S平面的实轴 规则2:根轨迹的分支数及其起点和终点 闭环特征方程:
n m
s p K s z 0
2
自动控制理论 稳定性:根轨迹若越过虚轴进入S右半平面,与虚轴交点处的K即为临界增益; 稳态要求:根据坐标原点的根数,确定系统的型别,同时可以确定对应的静态误差。 动态性能:对于不同的K值,系统有下列三种不同的工作状态 1) 0≤K<¼ , s1、 s1为两相异的实数根(过阻尼状态) 2) K=¼ , s1、 s1为两相等实根,s1 = s2 =-0.5,(临界阻尼) 3) ¼ <K<≦, s1 、s2为一对共轭复根(欠阻尼) 如要求系统在阶跃信号的作用下,超调量为49%。
自动控制理论第四章.ppt
【例4-5】已知与开环传递函数为
其根轨迹与虚轴的
交点为s1,2= j1.414,试求交点处的临界K1值及第三个特征根
解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第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最后一张
满足n-m 2的条件,利用式
结束授课
利用幅值条件可得K1=6
可得s3=-3
第13 页 【例4-6】已知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第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最后一张
结束授课
第12页
规则8:闭环极点的和与积。根据代数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
当n>m时,有 闭环极点之和: 闭环极点之积:
特别地
当n-m2时,有:
即闭环极点之和等于开环极点之和。
这表明在开环极点确定的情况下,随着K1的变化,若有一些闭环特征根增大,则 另一些特征根必然减小。即一些根轨迹右行时,另一些根轨迹必左行。
起始点与终止点个数相等,均为n; 终止点:(1)有限值终止点:当K1时,有m条分支趋向开环零点;
(2)无限远终止点:n-m条分支趋向无穷远处,需要确定其方位和 走向。 (证明略) 规则3: 实轴上的根轨迹。实轴上某线段右边的开环实零点和开环实极点总数为奇 数时,这些线段就是根轨迹的一部分。如上图所示。 (证明略)
系统,一般不便求出分离点或会合点,此时可用图解法等求解。
分离角:根轨迹离开重根点处的切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被称为分离角,其计算
公式为:
式中r为分离点处根轨迹的分支数
。
重根法与极值法本质上相同
第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最后一张
结束授课
教材中介绍的牛顿余数法也很有意义,特别是高 次方程的情况。
第10页 规则6:根轨迹的出射角和入射角。
结束授课
《自动控制理论(第3版)》邹伯敏课件第03章精编版
CT
1
-
e
1 T
0.632
阶跃 响应曲线 C(t)上升到其终值的63.2%时,对应的时间就是系统 的时间常数T
二、单位斜坡响应
令Rs 1s 2 则
Cs
1
S 2 1 Ts
1 S2
T S
T2 1 TS
C
t
t
T
1
e
1 T
t
2020/1/10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图3-9 二阶系统的实极点
11
自动控制理论
Cs n n 2 1 1
1
s s n n 2 1 s s n n 2 1
c t 1 e 2 1 nt
如令n 1, 2,则输出响应的准确值为
等加速度信号是一种抛物线函数,其数学表达式为
0
r
t
1 2
a
0
t
2
<t 0 t0
a0 常数。若a0 1,称为单位等加速度信号,其拉氏变换为1s3
四、脉冲信号
rt
0 H
t<0, t 0< t<
2020/1/10
图3-2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
Cs
n2
ss n 2
1 s
n
2
s n 2
1 s n
其拉氏反变换为:
ct 1 1 nt ent t 0
2020/1/10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自动控制理论教学课件-四频率分析法
2019/9/17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3
利用频率特性通频带的概念,可以设计出既满足 系统动态性能指标,又能使不希望有的噪声减小 到满意程度的系统。
频率特性也是一种数学模型,而且系统或元部件 的频率特性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对于难于用 机理法建立数学模型的系统或元部件非常实用。
频率法不仅适用于线性系统,还可以应用于某些 非线性系统。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熟悉并广泛使 用的有效方法。
幅频特性: A()
1
(12T2)2(2 T)2
相频特性: ()arc1 t 2 an2 T T(2)
2019/9/17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24
对数幅频特性:
L () 2l0 A g () 2l0 g ( 1 2 T 2 )2 (2T )2
P
(
)
1 2
2
Q
2
(
)
1 2
2
惯性环节的极坐标图
2019/9/17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23
振荡环节的频率特性
传递函数:
1
G (s)12T sT2s2
10
频率特性: G (j ) 1 2 (j T 1 ) (j T )2A ( )ej()
对数幅频特性:
L ( ) 2l0 A g ( ) 2l0 g
相频特性:
()
2
2019/9/17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积分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
17
积分环节的 极坐标图为 一与负虚轴 重合的直线。
积分环节的极坐标图
2019/9/17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第一章引论本章简要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并对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进行了概述。
通过对自动控制领域的引言,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第二章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本章详细介绍了建立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技巧。
包括对连续和离散系统的建模过程,以及常见系统的数学描述方法。
此外,还对模型的稳定性和性能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章节中的控制器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传递函数本章主要讨论了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方法,并介绍了常见的传递函数运算技巧。
通过对传递函数的深入研究,为后续章节中的控制器设计和分析提供了工具和方法。
第四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本章介绍了控制系统在时域分析中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包括对单位阶跃响应和单位冲激响应的分析,以及通过阶跃响应法进行系统参数估计的方法。
通过对时域分析的深入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
第五章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了控制系统在频域分析中的应用。
包括对频率响应曲线和波特图的分析,以及使用频域方法进行系统性能评估和控制器设计的技巧。
通过对频域分析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优化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本章详细介绍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和技巧。
包括对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的讲解,以及通过根轨迹法和Nyquist稳定性判据进行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实例。
通过对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学习,可以更好地评估和改善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第七章比例控制本章主要介绍了比例控制的原理和应用。
包括对比例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解释,以及比例控制的优缺点和应用领域的说明。
通过对比例控制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控制系统中的比例控制器。
第八章积分控制本章详细介绍了积分控制的原理和应用。
包括对积分控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解释,以及积分控制的优缺点和应用案例的讲解。
通过对积分控制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控制系统中的积分控制器。
自动控制理论课件(PPT 31张)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研究生专业外语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科学引文索引
Eugene Garfield 尤金· 加菲得 “SCI之父”
Science, 122(3159), p.108-11, July 1955.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12
研究生专业外语
引文
在文献甲中提到或描述了文献乙,并以文后参考 书目或脚注的形式列出了文献乙的出处,其目的在于 指出信息的来源、提供某一观点的依据、借鉴陈述某 一事件(实)等。这时,便称文献乙为文献甲的引文, 称文献甲为文献乙的引证文献。引文通常也称为被引 文献或参考文献,引证文献通常也称为来源文献。
xt ( ) e ut ( ) K K K K e ( t ) e I I ( t ) e
式中
8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研究生专业外语
作业:某系统的状态矩阵、控制矩阵和输出矩阵为
0.009 0.265 0 9 .8 0 6 .8 0e5 .67e4 0.91 1 0 6 .70e6 8 5 .96e4 5 .02 1 .1 0 0 4 .47e6 A 0 0 1 0 0 0 150 0 15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6 4 2 .2 4 1 1 B= 0 0 0 6 .2 3 8 5 e 6 2 .5 2 3 0 e 9 1.0 3 5 1 e 9 0 0 0
基于LQR的跟踪控制问题
前述LQR为状态调节器问题,主要实现状态调节, 利用LQR方法实现对参考输入的跟踪控制。
基本思路:将跟踪控制问题转换为状态调节器问题。
《自动控制理论》课件
1.1 自动控制理论的定义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3 自动控制理论的应用领域二、数学基础2.1 线性代数基础2.2 微积分基础2.3 常微分方程2.4 拉普拉斯变换三、经典控制理论3.1 概述3.2 传递函数3.3 系统稳定性分析3.4 系统响应分析3.5 系统校正设计四、现代控制理论4.1 状态空间描述4.2 状态空间分析4.3 控制器设计4.4 观测器设计4.5 系统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五、线性二次调节器5.2 性能指标5.3 调节器设计5.4 数字实现六、非线性控制系统6.1 非线性系统的特点6.2 非线性方程和方程组的求解6.3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6.4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七、模糊控制系统7.1 模糊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7.2 模糊控制规则和推理方法7.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7.4 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应用八、自适应控制系统8.1 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8.2 自适应控制算法8.3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8.4 自适应控制的应用实例九、智能控制系统9.1 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9.2 人工神经网络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9.3 遗传算法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9.4 模糊神经网络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十、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10.1 工业自动化10.2 交通运输自动化10.3 生物医学工程自动化10.4 家居自动化六、非线性控制系统6.1 非线性系统的特点6.2 非线性方程和方程组的求解求解非线性方程和方程组通常需要使用数值方法,如牛顿法、弦截法和迭代法等。
6.3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对于非线性系统,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相平面分析、李雅普诺夫方法和描述函数法等。
设计方法包括反馈线性化和滑模控制等。
6.4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例如,臂的控制、电动汽车的稳定控制等。
七、模糊控制系统7.1 模糊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的控制方法,它通过模糊逻辑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进行处理,从而实现控制目的。
自动控制理论课件ppt课件
闭环
开环
(反馈) (前馈)
复合
定值
程序
随动
线性
非线性
电动
气动
液动
连续
离散
第四节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评价
稳定性
稳态性能
动态性能
前馈控制方案举例
补水流量
优点: 调节速度快; 结构简单,造价低。 缺点: 抗干扰能力单一; 调节品质难以保证。
用水流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 第三节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第四节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概 述
自动控制理论—设计、分析与应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
自动控制系统—在无人直接参与的前提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所有设 备的整体。
“自动控制”所涉及到的领域—遍及工业生产、军事、航空航天及日常生 活的每一个领域,还有替代实施规范操作的机器人
学习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 掌握“全面评价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水平”的能力; ➢ 了解“改善系统性能”的基本方法; ➢ 了解“设计满足用户要求的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思路。
主要内容及承上启下的关系
本课程设计到的基础理论知识
自动控制系统应用实例
相关概念:
1、开环顺序控制 系统
2、闭环控制系统
给定值
测量值
控制信号
控制量
执行器
检测变送器
干扰 被调量被控对象ຫໍສະໝຸດ 关注负反馈自动控制系统的共性:
组成 --- 设备、信号的名称。调节机理 ---依据偏差调节,消除偏差为目的。
第三节 自动控制系统分类
类别
按系统结构分类 按给定值特性分类 按系统模型特征分类 按执行机构特性分类 按系统传输信号形式分类
《自动控制理论(第版)》邹伯敏课件第4章
i1
n
n
s n pl s n1
pl
l 1
l 1
3、用分子除以分母得
GsH s
K0
s nm
n l 1
pl
m i 1
zi s nm1
2020/5/4
第四章 根轨迹法
14
自动控制理论
当s 时,
令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W s
s
K0
A
nm
K0
snm
n
m
s nm1
A
1 W s 0,有n m条根轨迹分支,它们是由实轴上s σA点出发的射线,
图4-4 一阶系统
2020/5/4
图4-5 图4-4系统的等增益轨迹和根轨迹
第四章 根轨迹法
6
自动控制理论
结论:
根轨迹就是s 平面上满足相角条件点的集合。由于相角条件是绘制根轨迹 的基础,因而绘制根轨迹的一般步骤是:
➢找出s 平面上满足相角条件的点,并把它们连成曲线 ➢根据实际需要,用幅值条件确定相关点对应的K值
例4-4
已知GsH s
ss
K0
4s 2
4s
20
求根的分离点
图4-12 例4-4的根轨迹
解:1)有4条根轨迹分支,它们的始点分别为0,-4,-2±j4
2) 渐近线与正实轴的夹角
2k 1 , 3 , 5 , 7 , k 0,1,2,3
4
44 4 4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2020/5/4
-A
422 4 第四章
规则2:根轨迹的分支数及其起点和终点
闭环特征方程:
n
m
s pl K 0 s zi 0
l 1
自动控制理论第3版邹伯敏课件第04章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的对称性和分支数 ➢实轴上的根轨迹段 ➢根轨迹的渐近线 ➢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离点和会合点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根轨迹的出射角和入射角 ➢闭环极点的和与积、开环极点闭环极点
的关系
11
规则1.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起点:n条根轨迹起始于开环传递函数的n个极点。
d1 = 0.472
0
d 180 / k
如果方程的阶次高时,可用试探法确定分离点。
20
j
(5)虚轴的交点
D(s) 1 G(s)H (s) 1
K0
0
s(s 1)(s 5)
方法一: 令s=jω,则
s3 + 6s 2 + 5s + K0 = 0
60
-2
0
(jω)3 + 6(jω)2 + 5 (jω) + K0 = 0
方法一:在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D(s) = 0中,令s = jω,D(jω) = 0的解即是交点坐标。
方法二:由劳斯稳定判据求出。
18
例4-2 设某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
K0
s(s 1)(s 5)
试绘制系统根轨迹。
解(1)起点: p1= 0、p2= 1、p3= 5。 终点:终于无穷远处
n
m
zx 180 (zx p j ) (zx zi )
j 1
i1,i x
=180 117 90 + 153 + 63.5 + 119 + 121 =149.5
j
-2
-1
j1
0
29
例4-5 设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自动控制理论绪论PPT课件
第29页/共32页
曲柄的滑动头 驱动电机
硬盘 轴心
滑动曲柄
磁道a
电机
17
第17页/共32页
+ +
输出角度
-
同位仪 电压和功率放大器
直流电动机 炮身
输入角度
图1-10 地空导弹跟踪系统示意图
18
第18页/共32页
+ +
输出角度
-
同位仪 电压和功率放大器
直流电动机 炮身
输入角度
图1-10 火炮跟踪系统示意图
工作原理: 同位仪是误差检测装置,输入信号是火炮跟踪目标 的监测角度,反馈装置把炮架转动的角度送入同位仪,放大 装置输出相应的偏差信号,使直流电动机带动火炮的炮架转 动,如此直至反馈的角度信号与输入的角度信号相等时,放 大装置的输出功率为零,电动机停止转动。由于火炮的目标 是飞行物体,因此系统的输入角度必须根据实际目标方位随 时调整,所以火炮跟踪系统是一个随动系统。
返回
5
输入量 控制器
输出量 执行器
图1-4 开环控制系统示意图
• 缺陷:由于系统周围环境的变化会给系统造成干扰,开环控制系统的输出量不 可能精确地对应于输入量,因此开环系统不具备克服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偏差 的能力,它的准确性和稳态精度都不高。如果系统输入量再随时间变化,而系统 的被控对象一般都存在惯性,所以不可能瞬时完成对输入量的响应。——抗干扰 能力差
19
第19页/共32页
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
连续系统——系统各个组成环节的输入、输出信号都是时间 连续信号。
➢ 一般采用微分方程作为分析连续系统的数学工具。
上面所举的恒值调节系统和随动系统的例子都属于连续 控制系统。
离散系统——系统各个环节的输入、输出信号都是离散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4-4 一阶系统
2021/1/8
图4-5 图4-4系统的等增益轨迹和根轨迹
第四章 根轨迹法
6
自动控制理论
结论:
根轨迹就是s 平面上满足相角条件点的集合。由于相角条件是绘制根轨迹 的基础,因而绘制根轨迹的一般步骤是:
➢找出s 平面上满足相角条件的点,并把它们连成曲线 ➢根据实际需要,用幅值条件确定相关点对应的K值
假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用零、极点形式表示:
GsH s
K s s
z1 s z2 s p1 s p2 s
zm pn
,
n
m
2021/1/8
第四章 根轨迹法
4
自动控制理论
式中K 0;z1,z2 zm为开环零点,在s平面用“o”表示, p1, p2 pn 为开环极点,在s平面用“x”表示。
K 0 0.25
0.5
1
…
∞
s1 0 -0.5 -0.5+j0.5 -0.5+j0.87 … 0.5+j∞
s2 -1 -0.5 -0.5-j0.5 -0.5-j0.87 … -0.5-j∞
2021/1/8
第四章 根轨迹法
2
自动控制理论
对于不同的K值,系统有下列三种不同的工作状态:
1) 0≤K<¼, s1、 s1为两相异的实数根(过阻尼状态) 2) K=¼, s1、 s1为两相等实根,s1 = s2 =-0.5,(临界阻尼) 3) ¼<K<∞, s1 、s2为一对共轭复根(欠阻尼)
例4-1 求图4-1所示系统的根轨迹
解: 1)用相角条件绘制根轨迹
Gs
K
s 1
arg s args 1 2k 1 , k 0,1,2,
2)用幅值条件确定增益K
K s s 1
例如图4-6d中的重根s1,2 0.5,其对应的K值为
K 0.5 0.5 0.25
2021/1/8
第四章 根轨迹法
➢如要求系统在阶跃信号的作用下,超调量为49%。 由式(3-26)求得
0.707 由于 arccos 45o,在图4-2上过坐标原点
作与负实轴夹角为45°和射线,它与根轨迹的 交点S= -05±j0.5,这就是所求的希望闭环极点。
2021/1/8
第四章 根轨迹法
图4-2 系统的根轨迹
3
自动控制理论
2021/1/8
第四章 根轨迹法
11
自动控制理论
m
s zi
i 1
1
n
s pl
K0
l 1
当K0 时,则有
m
lim
s zi
i 1
lim
1
0
K0 n s pl
K K0 0
l 1
可见s ej 也能满足上式
n条根轨迹分支mn个开m环 个极 开点 环极点m个开n环有m限 个零 开点 环有限零点
7
自动控制理论
图4-6 用试探法确定根轨迹
2021/1/8
第四章 根轨迹法
8
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节 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开环传递函数有如下两种表示:
m
K i s 1
GsH s i1 n
,n m
Tl s 1
l 1
或
4 -12
m
K 0 s zi
GsH s i1
,n m
n
s pl
2021/1/8
i 1
l 1
第的框图如图4-4所示,由根轨迹 的幅值条件得:
4K 1 s3 即
4 1 s3 K
(4-10)
令 s j,则式(4 10)可化为
( 3)2 2 (4K )2
(4-11)
式(4-11)表明,系统的等增益轨迹是一簇 同心圆,如图4-5所示。
规则3: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布
2021/1/8
第四章 根轨迹法
12
自动控制理论
图4-7 实轴上根轨迹的确定
➢实轴上根轨迹的确定完全取决于试验点 右方Si实轴上开环极点数 与零点数之和的数是否为奇数。
argGsH s ssi mr nr 2k 1 , k 0,1,2,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自动控制理论
第四章
根轨迹法
2021/1/8
第四章 根轨迹法
1
自动控制理论
第一节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根轨迹法
闭环特性方程式
s2 s K 0 (4-1)
方程式(4-1)的根为
s1,2
1 2
1 2
1 4K
图4-1 二阶系统
当K由0→∞变化,特征根s1和s2相应的变化关系如表4-1所示。 表4-1 根与K的关系
l 1
4 -13
其中,K为系统的开环增益;K0为系统的根轨迹增益它们之间的 关系为:
2021/1/8
第四章 根轨迹法
9
自动控制理论
m
K0 zi
K i1 , n m n pl l 1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4 -14
规则1:根轨迹的对称性
由于系统特征方程式的系数均为实数,因而特征根或为实数,或为共轭复 数.根轨迹必然对称于S平面的实轴
根轨迹的幅值条件与相角条件
特征方程:
1 GsHs 0
由上式可知,凡是满足方程 GsHs 1
的s值,就是该方程的根,或是根轨迹上的
一个点。由于s 是复数,故有:
图4-3 控制系统的框图
G s H s e j{argGsH s} 1e j2k1 , k 0,1,2,
于是得:
GsH s 1 根轨迹幅值条件 argGsH s 2k 1 , k 0,1,2,根轨迹相角条件
令s zi pie ji , i 1,2,m s pl rle jl , l 1,2,n
则上式改写为:
m
G s H s K
m
n
i
i
j
i
e
i1 l1
e n
rl
于是得:
l 1
m
i
GsH s K
i 1 n
rl
m
n
l 1
i l 2k 1 , k 0,1,2,
规则2:根轨迹的分支数及其起点和终点
闭环特征方程:
n
m
s pl K 0 s zi 0
l 1
i 1
➢当k由 0 变化时,方程中任一根由始点连续地向终点变化的轨迹称
为根轨迹的一条分支;
2021/1/8
第四章 根轨迹法
10
自动控制理论
➢因为n≥m,所以根轨迹分支共计为n条;
➢根轨迹起点就是k0=0时根的位置,当k0=0时有:
n
s pl 0
l 1
根轨迹的始点为开环传 递函数的极点
➢根轨迹终点就是当 K0 时 根的位置;
1 n
K 0 l1
s pl
m
s zi
i 1
0
当K0 时,则有
m
s zi 0
i 1
由此式可知,开环传递函数的零点 zi i 1,2,,m是m条根轨迹分
支的终点
当n>m时,余下n m条根轨迹分支的终点位置需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