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题复习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共34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精品课件
![人教版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9559720b4e767f5bcfce38.png)
海鬣蜥的种群数量为K/2值时,年龄组成为
___增__长____型,种群出生率__>_____(<、>、
=)死亡率;陆鬣蜥的种群数量在增长率最大 时是10000只,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___2_0_0_0_0____只。
热点一:种群、群落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
【例题2】为探究岛上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 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 依次为a、b、c,见右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D.若A,B,C为某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则A,B,C构成该生态系 统的生物群落
限时训练
Ready? Go!
参考答案
(1)信息传递 蝙蝠捕食
(2)捕食和竞争 人、食虫鸟、狐狸、鹰 15%
(3)10 10-20
这节课解决了哪些问题? 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
地方需要加强?
······
衣带渐宽终不悔,
热热点点二二::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的的结结构构和和功功能能
【例4】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图中A,B,C依次表示同一个种群中的老、中、幼年龄段个 体数量,则此种群为衰退型种群
B.若A,B,C为某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则B,C可以是同一个生 物种群
C.若A,B,C为某生态系统的三个种群,并且形成了A→B→C的食 物链那么A,B,C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在近五年山东高 考题所占分值:
2019 2019 2009 2019 2019
8 14 8 8 11
赵肖会
董磊东
高于娜
热点一:种群、群落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
___增__长____型,种群出生率__>_____(<、>、
=)死亡率;陆鬣蜥的种群数量在增长率最大 时是10000只,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___2_0_0_0_0____只。
热点一:种群、群落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
【例题2】为探究岛上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 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 依次为a、b、c,见右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D.若A,B,C为某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则A,B,C构成该生态系 统的生物群落
限时训练
Ready? Go!
参考答案
(1)信息传递 蝙蝠捕食
(2)捕食和竞争 人、食虫鸟、狐狸、鹰 15%
(3)10 10-20
这节课解决了哪些问题? 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
地方需要加强?
······
衣带渐宽终不悔,
热热点点二二::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的的结结构构和和功功能能
【例4】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图中A,B,C依次表示同一个种群中的老、中、幼年龄段个 体数量,则此种群为衰退型种群
B.若A,B,C为某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则B,C可以是同一个生 物种群
C.若A,B,C为某生态系统的三个种群,并且形成了A→B→C的食 物链那么A,B,C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在近五年山东高 考题所占分值:
2019 2019 2009 2019 2019
8 14 8 8 11
赵肖会
董磊东
高于娜
热点一:种群、群落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618ed2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04.png)
➢ 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具有保温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 环境的?
➢ 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 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 蚯蚓吞食土壤,排出的蚓粪可以增加土 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改变和影响
杂草 各种昆虫 老鼠 蛇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环境的?
骆驼: ➢ 排尿少,出汗少,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 ➢ 一次能喝大量的水并将水储存在胃里
骆驼刺: ➢ 根系非常发达,可以更多地吸收水分 ➢ 植株矮小,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
阳光
昼行性动物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明温度对动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
候鸟迁徙
北极熊生活在北极
大象生活在热带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陆生动物
水生动物
水
小测试
南橘北枳
春兰秋菊 候鸟迁徙 鱼类洄游 雨后蚯蚓爬出地面 沙漠中植被稀少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支红杏出墙来
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为什么金鱼需要生活在水中?
生物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 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其他的鱼 水草
影响金鱼生活的因素有哪些?
光照
温度 水 空气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 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说明了哪一非生物因素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海拔较低的地度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 环境的?
➢ 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 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 蚯蚓吞食土壤,排出的蚓粪可以增加土 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改变和影响
杂草 各种昆虫 老鼠 蛇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环境的?
骆驼: ➢ 排尿少,出汗少,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 ➢ 一次能喝大量的水并将水储存在胃里
骆驼刺: ➢ 根系非常发达,可以更多地吸收水分 ➢ 植株矮小,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
阳光
昼行性动物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明温度对动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
候鸟迁徙
北极熊生活在北极
大象生活在热带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陆生动物
水生动物
水
小测试
南橘北枳
春兰秋菊 候鸟迁徙 鱼类洄游 雨后蚯蚓爬出地面 沙漠中植被稀少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支红杏出墙来
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为什么金鱼需要生活在水中?
生物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 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其他的鱼 水草
影响金鱼生活的因素有哪些?
光照
温度 水 空气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 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说明了哪一非生物因素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海拔较低的地度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4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4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e216ce83c4bb4cf6ecd14f.png)
关闭
外来物种入侵会威胁本地物种,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对当地群落的演
替产生严重的影响,A项正确;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主要是水体
富营养化(水体中N、P等元素过多),藻类大量繁殖造成的,B项错误;水
葫芦引入我国后,在一些湖泊中疯长,降低水中溶氧量,影响水生生物的 生长,C项正确;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后,则会跟当地物种发 关闭 生B 激烈竞争,进而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D项正确。
解析
答案
19
必备知识 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链接高考
【归纳总结】水污染类型的判断技巧 (1)根据污染成因判断 ①若水中富含N、P等营养元素引起的污染,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水中富含有机物引起的污染,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引起的污染,则为重金属、农药污 染。 (2)根据危害结果判断 ①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异养生物大量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体内重金属、农药浓度高,则为重金属、 农药污染。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 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答案:C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浮水植物a和沉水植物c对单位水体面积N和
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 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浮水植物 a 浮水植物 b 沉水植物 c
单位水体面积 N 吸收量/(g·m-2) 22.30 8.51 14.61
单位水体面积 P 吸收量/(g·m-2) 1.70 0.72 2.22
高考生物二轮课件:七 生物与环境(61张ppt)
![高考生物二轮课件:七 生物与环境(6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236f788a98271fe900ef918.png)
一雄,出生率比较高。
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 20 年, 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2013·福建,3D)( × ) 提示:初生演替是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等从来没有被植物 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退化林地显然不属于此例,应属于次生演替。 4.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2012·广 东,4D)( × ) 提示: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取样时应将取样器按入土中。 5.在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2012·大纲,4D)( × ) 提示: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影响到达地面上的光照强度,从而影响草本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算法初步、统计、概率的基础知识。 1.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中学数学中的算法内容和其他内容是密切联系在一 起的, 比如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数列的求和等。具体来说,需要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含义,理解算法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算法语句,并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在本教科书中,首先通过实例明确了算法的含义,然后结合具 体算法介绍了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条件和循环,以及基本的 算法语句,最后集中介绍了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九韶算法、排序、进位制等典型的几个算法问题,力求表现算法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算法意识。2.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面临形形色色的问题,把问题用数量化的形式表示,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数量化表示的问题,需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答问题。统计学是研究 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本教科书主要介绍最基本的获取样本数据的方法,以及几种从样本数据中提取信息的统计方法,其中包括用样本估计总体分布及数字特征和线性回归等内容。本教科书介绍的统计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关抽样 调查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侧重点放在了介绍获得高质量样本的方法、 方便样本的缺点以及随机样本的简单性质上。教科书首先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统计数据,通过边框的问题和探究栏目引导学生思考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必要性,以及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为强化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性,教科书通过一个著名的预测结果出错的案例,使学生体会抽样不是简 单的从总体中取出几个个体的问题,它关系到最后的统计分析结果是 否可靠。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进了随机样本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情景引入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方法,介绍了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最后,通过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三种随机抽样方法的优缺点。 3.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型,同时为 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学习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质和简单的概率模型,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能通过实验、计算器(机)模拟估计 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教科书首先通过具体实例给出了随机事件 的定义,通过抛掷硬币的试验,观察正面朝上的次数和比例,引出了随机事件出现的频数和频率的定义,并且利用计算机模拟掷硬币试验,给出试验结果的统计表和直观的折线图,使学生观察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从而给出概率的统计定义 。概率的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科书从几方面解释概率的意义, 并通过掷硬币和掷骰子的试验,引入古典概型,通过转盘游戏引入几何概型。分别介绍了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中的Excel软件产生(取整数值的)随机数的方法,以及利用随机模拟的方法估计随机事件的概率、估计圆周率的值、近似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教科书首先通过具体实例给出了随机事件的定义,通过抛掷硬币的试验,观察正面朝上的次数和 比例,引出了随机事件出现的频数和频率的定义,并且利用计算机模拟掷硬币试验,给出试验结果的统计表和直观的折线图,使学生观察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从而给出概率的统计定义。概率的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科书从几方面解释 概率的意义,并通过掷硬币和掷骰子的试验,引入古典概型,通过转
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 20 年, 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2013·福建,3D)( × ) 提示:初生演替是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等从来没有被植物 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退化林地显然不属于此例,应属于次生演替。 4.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2012·广 东,4D)( × ) 提示: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取样时应将取样器按入土中。 5.在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2012·大纲,4D)( × ) 提示: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影响到达地面上的光照强度,从而影响草本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算法初步、统计、概率的基础知识。 1.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中学数学中的算法内容和其他内容是密切联系在一 起的, 比如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数列的求和等。具体来说,需要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含义,理解算法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算法语句,并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在本教科书中,首先通过实例明确了算法的含义,然后结合具 体算法介绍了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条件和循环,以及基本的 算法语句,最后集中介绍了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九韶算法、排序、进位制等典型的几个算法问题,力求表现算法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算法意识。2.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面临形形色色的问题,把问题用数量化的形式表示,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数量化表示的问题,需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答问题。统计学是研究 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本教科书主要介绍最基本的获取样本数据的方法,以及几种从样本数据中提取信息的统计方法,其中包括用样本估计总体分布及数字特征和线性回归等内容。本教科书介绍的统计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关抽样 调查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侧重点放在了介绍获得高质量样本的方法、 方便样本的缺点以及随机样本的简单性质上。教科书首先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统计数据,通过边框的问题和探究栏目引导学生思考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必要性,以及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为强化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性,教科书通过一个著名的预测结果出错的案例,使学生体会抽样不是简 单的从总体中取出几个个体的问题,它关系到最后的统计分析结果是 否可靠。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进了随机样本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情景引入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方法,介绍了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最后,通过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三种随机抽样方法的优缺点。 3.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型,同时为 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学习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质和简单的概率模型,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能通过实验、计算器(机)模拟估计 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教科书首先通过具体实例给出了随机事件 的定义,通过抛掷硬币的试验,观察正面朝上的次数和比例,引出了随机事件出现的频数和频率的定义,并且利用计算机模拟掷硬币试验,给出试验结果的统计表和直观的折线图,使学生观察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从而给出概率的统计定义 。概率的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科书从几方面解释概率的意义, 并通过掷硬币和掷骰子的试验,引入古典概型,通过转盘游戏引入几何概型。分别介绍了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中的Excel软件产生(取整数值的)随机数的方法,以及利用随机模拟的方法估计随机事件的概率、估计圆周率的值、近似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教科书首先通过具体实例给出了随机事件的定义,通过抛掷硬币的试验,观察正面朝上的次数和 比例,引出了随机事件出现的频数和频率的定义,并且利用计算机模拟掷硬币试验,给出试验结果的统计表和直观的折线图,使学生观察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从而给出概率的统计定义。概率的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科书从几方面解释 概率的意义,并通过掷硬币和掷骰子的试验,引入古典概型,通过转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7生物与环境pptx课件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7生物与环境pptx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4f813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b.png)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
(5)生态工程的原理有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 √ )
长句表达
1.据调查,刺萼龙葵一段时间内出现在我国某地的玉米田中,并很快排挤了
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该玉米田是否
发生了群落演替?请写出判断依据:
。
3.判断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说法的正误。
(1)生态系统的结构只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 )
(2)植物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 × )
(3)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
(4)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CO2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
( × )
杀、药物防治等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
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4.(选择性必修2 P32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
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
5.(选择性必修2 P28思考·讨论)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
一样吗?不一定。觅食生境相同,但是食物种类可能有较大差异,占用的资
垂直分布——高山植被分布研究;6.群落演替——人类活动改变演替的方
向、速度;7.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代谢类型;8.能量传递效
率——能量利用率;9.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足迹。
教材深挖
1.(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
宜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不宜选择单子叶草本植物为调查对象。因为单子
2.判断有关群落特征及演替说法的正误。
(1)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 )
(5)生态工程的原理有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 √ )
长句表达
1.据调查,刺萼龙葵一段时间内出现在我国某地的玉米田中,并很快排挤了
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该玉米田是否
发生了群落演替?请写出判断依据:
。
3.判断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说法的正误。
(1)生态系统的结构只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 )
(2)植物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 × )
(3)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
(4)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CO2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
( × )
杀、药物防治等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
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4.(选择性必修2 P32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
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
5.(选择性必修2 P28思考·讨论)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
一样吗?不一定。觅食生境相同,但是食物种类可能有较大差异,占用的资
垂直分布——高山植被分布研究;6.群落演替——人类活动改变演替的方
向、速度;7.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代谢类型;8.能量传递效
率——能量利用率;9.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足迹。
教材深挖
1.(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
宜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不宜选择单子叶草本植物为调查对象。因为单子
2.判断有关群落特征及演替说法的正误。
(1)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 )
生物与环境专题人教版高三年级生物课堂PPT学习
![生物与环境专题人教版高三年级生物课堂PPT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b31aea9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3.png)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应考训练
例题2: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次__生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
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垂__直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 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主
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02
学法点拨 03
应考训练
04
主要内容
DIRECTORY
内容要求 --- 种群和群落
记一记 辨一辨 •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特征
• 种群的空间特征 水稻的均匀分布、杂草的随机分布、瓢虫的集群分布
记一记 辨一辨
2.明辨种群数量特征的四个结论语句
(1)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 是种群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 数,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 光逐渐减少 。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
植 阔叶树 ,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
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右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
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7. 群落的特征
记一记 辨一辨
8.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记一记 辨一辨
初生演替
初生演替
记一记 辨一辨
次生演替
记一记 辨一辨
9. 群落的结构
比较项目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含义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 明显的分层现象
高三生物复习课件: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
![高三生物复习课件: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771eef6e48d7c1c708a14587.png)
(2)渔业捕捞应保证剩余量在 K/2 左右,以保持其较快地增
长,使捕捞后,鱼的数量能迅速回升。在 K 值方面,要保护鱼
的生存环境,并尽量提升 K 值;而有害生物的防治,要尽可能
在种群数量达到 K/2 前进行,避免过快增加。同时改变环境条
件,降低 K 值,使之不适合有害生物的生存。
注意:种群数量的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包括波动和下降 等。
2.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特例与错误说法:
错误说法 特例 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和能进行光合 作用的光合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 寄生细菌,属于特殊的消费者 蜣螂、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性 的腐食动物属于分解者 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 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 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年数量不断减少,第 9 年数量达到最少。 [答案]D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主要指捕食链,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每条食物
链的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也只能位于食物网的第
一营养级。
(2)能量从生产者开始流入该食物链,并且在食物链中以有 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进行传递。
要求
Ⅰ Ⅱ
(10)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
Ⅱ
Ⅱ
(1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Ⅱ
Ⅰ Ⅰ
“S”型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无机环境 能量流动 ⑥______ 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 ________ 生产者 ⑦______ 分解者 消费者
破坏
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
【典例 1】(2012 年湛江二模)某岛屿植被茂密并栖息着大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整合突破课件:专题七+生物与环境(61张ppt)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整合突破课件:专题七+生物与环境(6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421d03487c24028915fc3b6.png)
锁定命题热点
研究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曲线
【典例 1】 (双选题)(2013 广东肇庆二模)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 度的过程是( AC ) A.将某地分成 10 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 1 m2 的样方 B.将某地分成 10 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C.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再计算平均值 D.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相加获得总数值 解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若调查对象为草本植物(如蒲公英)则选 取的样方面积为 1 m2,等分样地后,计数每个样方内的种群数量,最后 计算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密度。
【典例 2】 下表是调查某种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若 把表中数据转换为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 )
年龄(年) 存活数(只) 死亡数(只) 0 1000 199 1 801 12 2 789 13 3 776 12 4 764 30 5 734 46 6 688 48 7 640 69 8 571 132 9 439 187 10 252 156 11 96 90 12 6 3 13 3 3
③画出在自然状态下,典例 2 中该种野山羊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 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图。 提示:如下图
1.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比较
见附表
2.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比较
(1)图中“J”型曲线是指理想状 态下(食物丰富、空间充裕、气候 适宜、无敌害、无疾病等条件下) 无环境阻力的种群数量的增长曲 线。图中“S”型曲线是指在现实 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有 环境阻力。阴影部分是指生存斗 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即环境阻 力。(2)“S”型曲线在达到 K 值 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
均数除以样方面积所得即为结果:
202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人与环境(共23张ppt)
![202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人与环境(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75150b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f.png)
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遗传(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数十亿年 生物进化 的结果
大本 P 284
(情景探究)如图中图1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图2中甲、 乙、丙是关于麻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Ⅰ、Ⅱ、Ⅲ依次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哪些层面?
草地 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 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耕地 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 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 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4)特点: 课P83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因此,为了减小生态压力,应_减__小__生态足迹的值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2.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①人口增长必定会加大对生存空间、食物及衣物等日常用品的需求, 排放的垃圾增多,因此生态足迹总量增大。 ②人口增长过快会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 (生态承载力总量)降低,最终使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速大于生态承载力 总量的增速,出现 生态赤字,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降低生态赤字的措施?
沙尘暴遮天蔽日,破坏 力极强
防治措施
减少氮氧化物和氟氯 烃的排放
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 植被;大量营造防护 林;部分地区退耕还 林、还草
水体富营养化分析 P261 (1)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 因,如图所示: (2)引发的后果:产生“水 华”(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 和“赤潮”(发生在海洋中)。
大本 P 282
(3)生态足迹示意图 课P83
建设用地 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 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 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图中A、B、C、D时
间所对应的种群数
量为K值;
A'、C'、D'时间所
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2值。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 反之,K值会上升。
增大
降低
K/2
【例1】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 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 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
拔高度升高垂,直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
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如 :阔叶光林照—、针温叶度林—高原植草物甸分—层苔可原决属 于垂四直个结食不构物同的、的分栖群层息落现空垂象间直:分 是定布 指动同。物一而分个群层群落落的 内不同物种的镶配嵌置情况。
光照强度、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 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 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3h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
量的不同 √
10h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
23h
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
出现J型增长阶段 X
答案:D
微专题1 种群与群落
核心考点突破 三、明确群落的两种空提间醒结:构垂直分布≠垂直结构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A)。
2.种群的数量变化(B)。
3.群落的结构特征(A)。
4.群落的演替(A)。
5.生态系统的结构(B)。
6.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C)。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A)。 1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B)。
环境阻力
微专题1 种群与群落
核心考点突破
二、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要点归纳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 2. “S”型曲线K值与2/K值的分析与应, 境用只承不载过量是的超限过制K下值,后种,群在数环
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K值上
种群最大数量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
增长速率
科学思维 不同曲线模型中的“K值”与“K/2值”
发展
例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思 垂直 空间结构 水平
维 串
组成成分 营养结构
结构
生态系统 功能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联
生物圈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
微专题1 种群与群落 微专题2 生态调查大盘点 微专题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微专题1 种群与群落
核心考点突破
提醒:
一、理清种群数量特征间1.的性关别比系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
标
强
大
志
重
捕
法
取样器 取样法
抽样 检测法
微专题2 生态调查大盘点
目测估计法 显微镜计数
核心考点突破
微专题2 生态调查大盘点
二、种群密度调查“误差”分析
(一)样方法误差归纳
1.未做到“随机”取样。
2.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3.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
是全部统计。
取相邻两边及顶角
是169 X
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错误
答案:B
微专题3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恢复力 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
微专题3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核心考点突破
一、根据同化类型确认生态系统功能类群
提醒:
自养型
1.生无产机者物一定为有“机自物养型”,“自养型”一定为 生产者。
2.分解者一定为“腐生型”,“腐生型”一定为
微专题1 种群与群落
核心考点突破 四、从4个角度界定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初 生 演
提醒: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
替
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等 群是指“优势取代”,
而非“取而代之”。
次 生 演 替
火灾后的草原、弃耕农田等
微专题2 生态调查大盘点
核心考点突破 一、生态调查方法汇总
样 方 法
【例2】下列有关种群计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活动能力弱、范围小的动
物以及虫卵常用样方法
A.调查植物、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分别是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X
B.方形地块一般用五点取样法取样,这有利于确保取样的随机性 √
C.一般使用血球计数板来检测自来水中大肠杆菌菌群是否达标 X
数量太少 D.同一菌液涂布的三个平板上菌落数分别是34、231、242,则其平均值
亡率。
2.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
,但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年龄组3.成没有性性别别分比化例的生物种群不具有性别比例
特征,封闭的海岛上的生物种群不具有迁入(
出)率特征。
出生率 迁入率
种群密度
死亡率 迁出率
微专题1 种群与群落
核心考点突破 二、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要点归纳
1.种群数量增长的未做到每天取样时间一致。定时取样 2. 取样时未“振荡”,而是从静置培养液上层或下层取
样。 3. 计数板有气泡。重新制片 4. 检测时培养液渗入后没有稍等片刻而直接观察(酵母菌
还没有沉到计数室底部)或渗入后停留时间过长(酵母菌繁 殖)。
5. 未能保障培养温度、pH等无关变量的一致性。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B)。
整体 感知
生物个体
生
同种
态
系
种群
统
所有
的
群落
结
+无机环境
构
生态系统
层
最大
次
生物圈
J型
知 S型
增长
生物个体
种群密 出度生率和 死亡率
识 主 线
波动 下降 数量变化 稳定
物种组成 种间关系
结构
种群 群落
特征
数数量量特特征征
迁出率和 迁入率
空间特征 年龄组
遗传特征 成性别比
(二)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
1.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大: (1)标志物脱落或标记个体大量 死亡; (2)被捕一次后难以再次捕获; (3)标记个体大量迁出或(未标 记)个体大量迁入。
2.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小: (1)标志物影响动物活动,导致更 易被捕获; (2)调查期间有较多的未标记个体 死亡或迁出; (3)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 记个体。
分解者。
异养型
3.生产者未必都是植物,植物未必都是生产者。
4.消费者未必都是动物,动物未必都是消费者。
5.分解者未必都是细菌,细菌未必都是分解者。
异养型
【例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网中的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不包括分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