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PKPD理论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及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意义

PKPD理论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及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意义PK/PD理论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及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意义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菌、泛耐药(extensive drug resistance,XDR)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全耐药(pan-drug resistance,PDR)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广泛耐药非发酵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CRE,主要是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KPC),使临床治疗更困难。
其中,耐药菌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充分的抗菌药暴露。
应用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PD)(PK/PD)理论指导XDR、PDR菌的感染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发挥最大的抗菌作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一、抗菌药物PK/PD的基本概念PK是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PD是指作用部位药物浓度与疗效的关系。
以往常常将抗感染药物的PK和PD分开来研究,对抗感染药物活性的评价根据药效学指标如最低抑菌浓度(MIC)来比较,或根据药代动力学指标如血药浓度来设计给药方案。
这不能反映感染局部药物浓度动态变化与杀菌作用的关系。
而将PK和PD结合起来,研究抗感染药物的选择、最佳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才能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这对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尤为重要[1-3]。
1. 时间依赖性抗感染药物:大多数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利奈唑胺、大环内酯类的多数品种属于此类。
主要评价指标为T>MIC,即抗菌作用主要与药物在体内浓度高于MIC的时间有关,当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的4-5倍以上时,杀菌速率达到饱和状态,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力不再增加,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的持续时间有关。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与实践

PK/PD导向的抗菌药物应用提高临床有效性
3“D”原则
Drug Dose
1. PD 优异的抗菌活性(MIC90値低的药物) 2. PK 具有充分的用药量 (安全性高的药物)
3.增加每天的用药次数 4.增加每次的使用剂量
Duration
5.延长每次用药的持续时间
A. 增加给药剂量
1000
2倍剂量(g)
• 间接连接是指血药浓度与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到平衡,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变 化常常滞后于血药浓度变化,导致药物的效应变化也滞后于血药浓度 变化。对于这种类型的药物需要借助于假想的效应室将血药浓度与作 用部位的药物浓度间接地联系起来,建立间接连接模型,以效应室的 药物浓度作为效应输入函数,如S 形Emax模型。
T>MIC
t
几种抗菌药物的PK/PD特性
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红霉素、克拉霉素 克林霉素 SMZ/TMP 利奈唑胺 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类 甲硝唑 阿奇霉素 四环素类 万古霉素 链阳性菌素类 酮内酯类
杀菌模式 抗生素后效应 PK/PD评价参数
时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浓度依赖性 浓度依赖性 浓度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无或轻中度 轻~中度
轻~中度 轻~中度 轻~中度
持续较长 持续较长 持续较长 持续较长 持续较长 持续较长 持续较长 持续较长
T>MIC T>MIC
T>MIC T>MIC T>MIC Cmax/MIC,AUC24/MIC Cmax/MIC,AUC24/MIC Cmax/MIC,AUC24/MIC AUC24/MIC AUC24/MIC AUC24/MIC AUC24/MIC AUC24/MIC
PKPD理论在抗菌素应用中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PKPD理论开始萌芽,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代谢 和排泄过程。
形成阶段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PKPD理论逐渐形成,开 始将药效学数据与药物浓度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成熟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PKPD理论不断完善和成熟,广泛应用于新药 研发、临床用药和抗菌素耐药性研究等领域。
感染部位的抗菌药物浓度
感染部位的抗菌药物浓度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通过监测药物浓 度可以及时调整给药方案,提高疗效。
抗菌素的剂量调整
根据患者的生理状况调整剂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肝肾功能等生理状况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可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避免药 物不足或过量。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调整剂量
优势
精确预测药效
PKPD理论能够根据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代谢和排泄情况,精确预测 抗菌素在体内的药效,有助于医生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提高用药安全性
通过PKPD理论,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抗菌素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 征,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
优化给药方案
根据PKPD理论,医生可以制定更加个性化的给药方案,以满足不同 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如何影响药物疗效。
02
药效动力学(PD)
研究药物如何与靶点相互作用并产生疗效,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如何随药
物浓度变化而变化。
03
PKPD理论
将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合起来,通过数学模型描述药物在体内的
动态变化和药效的量效关系,为药物研发、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PKPD理论在抗菌素领域的重要性
抗菌素PKPD研究
03
患者依从性差
由于PKPD理论的给药方案可能较为 复杂,患者可能难以理解和遵守治疗 方案,影响治疗效果。
PKPD相关参数对于合理用药的意义

(一).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1、短 PAE 时间依赖性 :青霉素类、头孢菌 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 大环内酯类、 复方磺胺甲恶唑、克林霉素类; 2、长 PAE 时间依赖性:四环素、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氟康唑、新型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 素)。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评价本类抗菌药物的PK/PD相关参数为 time>MIC
2、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
定义:由浓度-时间曲线和横坐标围成的面积 称为曲线下面积,即AUC,其是血药浓度随时 间变化的积分值,反应一段时间内,吸收到 血中的相对累积量。
3、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抗菌药 物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4、24 小时 AUC 与 MIC 的比率 (24 小时 AUIC):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其杀灭致病菌 的效果主要取决于24小时用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比值,以及 血药浓度峰值(Cmax)与MIC的比值。
临床上采用的给药方案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与药物浓度成 正比,一般采取一日剂量,一次给药。
谢
谢
对于这类抗菌药物如随意延长给药间隔(即 减少每日给药次数),将无法保证有效的丁 >MIC 百分率,此时非但不能将细菌杀死 (这时药物浓度可能长期处于使细菌亚致死 水平),反而可使细菌菌株产生选择耐药, 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半衰期短者,需多次给 药,使给药间隔时间(T)>MIC 的时间延长, 达到最佳疗效;
结合以上抗菌药物药效学的特点,合理、科 学地使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关键在于优 化细菌暴露于有效抗菌药物浓度的时间,即 使用药物后的 24 小时内有 40% 一 60% 的 时间体内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的 MIC 时抗菌 疗效最佳。 临床上每日多次(2 一 4 次)给药可达到此 目的,对于有较高 MIC 的病原菌甚至需采用 持续静脉输注的办法。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临床应用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 14:288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抗菌作用与药物在体内浓度大于病原菌MIC的时间相关, 与血药峰浓度关系并不密切。
浓度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因素,这类药物的杀菌作用与时间 关系不密切,而取决于峰浓度:即血药峰浓度越高,其杀 菌效果越好 。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 Cmax/MIC> 10 氨基糖苷类 Cmax/MIC > 8-10 达托霉素 Cmax/MIC > 59-94 硝基咪唑类 棘白菌素类 两性霉素B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 及临床应用
FC
来自W.H.O 的警告
由于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抗生 素正在失去它们的临床效应。
在发达国家无效抗生素的使用以 及在发展中国家小剂量的使用抗生素 终将导致耐药菌株的不断增长。
( Reuters Health Information Sept.12, 2001)
抗生素疗效的评价
Vd=10-40L, 表示药物分布全身血浆和体液 Vd=100-200L, 表示药物大量贮存于某一器官或组织, 或药物与 大量血浆蛋白结合。
消除动力学
一级动力学消除(大部分药物) -指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半衰期恒定)
零级动力学消除 -单位时间内消除相等量的药物(半衰期不恒定)
非线性动力学消除(酶饱和性) -治疗剂量,一级动力学消除 -中毒剂量,零级动力学消除 -如乙酰水杨酸、茶碱、苯妥英钠、普萘洛尔。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 14:288
抗菌药物PK-PD

浓度依赖性药物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等。 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 关系不密切。可以通过提高Cmax来提高临床疗效,但Cmax 不能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对于治疗窗比较窄的氨基糖苷类 药物尤应注意。 用于评价浓度性药物杀菌作用的参数主要有:
结果提示万古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
Craig WA. Bei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ibiotics(post congress of the 7th WPPCCID,2000.)
给药方案设计
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 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T>MIC AUC>MIC 时间依赖性药物T>MIC大于给药间隔时 间的50%,临床疗效较好。
时间依赖性且 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
阿齐霉素等部分大环内酯类 、链阳菌素类、碳青 霉烯类、糖肽类、唑类抗真菌药等。 主要评价指标:
AUC/MIC, T>MIC T1/2ß PAE 如氟康唑,AUC0-∝/MIC=20可获得较好疗效。
二、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参数
5. 抗生素后效应(PAE)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s, PAE)
系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 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是抗菌药物 对其作用靶细菌特有的效应。
二、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参数
6、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LAE)
Fishman D N ,Kaye K M. Infect Dis Clin Nirth Am ,2000,14(2):475
抗菌药物的PKPD及临床应用.

浆膜腔和关节腔
抗菌药物全身用药后可 分布至因各此体除腔有和包关裹节性腔积中液,或 局脓部腔药壁物厚浓者度外可,达一血般药不浓需度要 的腔5内0%局~部1注00入%药。物。
胎儿循环
抗菌药物可穿过血-胎 屏障,自母体进入胎儿体 内。
抗菌药物血-胎盘屏障穿透性
婴儿/母体血药浓度比值 *100(%)
>50~100 30~50
抗菌药物的PK/PD &
临床应用
2016.8.4
陈萍萍
抗生素
RESISTANCE
PHARMACOKINETICS
细
菌
PHARMACODYNAMICS
AD INFECTION R
IMMUNITY
人体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作用靶点不是人体的组织器官,而是致病菌,药物-人体-致病菌 是确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要素,药代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PD)是决定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 依据。
有利于组织或感染病灶内细菌的清除
骨组织
克林霉素 林可霉素 磷霉素 利奈唑胺 氟喹诺酮类的大 多数品种
前列腺
氟喹诺酮类、红霉素、 SMZ、甲氧苄啶、四环素
脑脊液
脑脊液中药物浓度达到10倍MIC时 脑膜炎: 氯霉素、磺胺嘧啶、
异烟肼、氟胞嘧啶、 甲硝唑等。
笨唑西林、红霉素、 克林霉素、酮康唑、 两性霉素B等。
分布 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再由血液
循环运送到机体各组织、间质液或细胞液 中称为分布。
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迅速分布至组织和
除血以外的体液中,并到达感染部位。一般 而言,血供丰富药的物组的织Vd,>如1L肝/k、g 肾、肺组织 中的药物浓度较高,↓而在血供差的部位,如 脑、骨该、药前的列组腺织等浓组度↓织高中于浓血度药较浓低度。某些部 位存在生理屏在障体,内如分血布脑广屏泛障的存在使大多 数药物的脑脊液浓度↓偏低。
PKPD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抗菌药物的PKPD与安全性
抗菌药物的PKPD与安全性密切相关,不当的给药方案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
通过监测PKPD参数,可以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性,从而调整给药方案,降低不良反应和耐 药性的发生风险。
阿莫西林
通过PKPD模型研究其在不同感染类型中的给药 方案。
环丙沙星
通过PKPD模型优化其在动物体内的给药方案。
万古霉素
通过PKPD模型评估其在治疗MRSA感染中的疗效。
03
PKPD在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中的作用
抗菌药物的PKPD与疗效
抗菌药物的PKPD与疗效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药物的PKPD特性,可以更 好地预测和控制治疗效果。
床用药。
PKPD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研究方法
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
应用领域
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 等。
02
PKPD在抗菌药物研究中 的应用
抗菌药物的PKPD模型
房室模型
将机体划分为几个隔室,描述药物在隔室内的分布、 消除和转化。
药效学模型
将药效学参数与PK参数相结合,预测药物在不同条件 下的疗效。
抗菌药物的PKPD与个体化治疗
抗菌药物的PKPD特性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个体化治疗是必要的。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 发生风险。
04
PKPD在抗菌药物研发中 的作用
抗菌药物研发中的PKPD模型选择
模型选择
根据抗菌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PKPD模型,如药代动力学模型、药效动力学模型等, 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临床应用简介

常规:首剂 100mg 后,50mg q12h。 对于低蛋白血症、严重感染、MDR或XDR革兰阴性杆 菌感染者:首剂 200mg 后,100mg qd。
精选ppt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属于长PAE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疗效相关参数:AUC0~24/MIC
给药方案优化:
疗效相关参数:
%T>MIC
药物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碳青霉烯类
靶值/% 40~50 60~70 40~50
给药方案优化:
增加给药次数 延长滴注时间
/采用持续静脉滴注
◇◇考虑药物的半衰期,如头 孢曲松(半衰期长),每 12~24 h给药1次就能够持续维 持有效的血浆药物浓度
精选ppt
6
9
9 12 12
增加给药次数
精选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增加给药次数比增加给药剂量临床疗效更好,所有给药方式中给 予3g q6h ivdrip,%T>MIC的时间最长,其次是3g q8h ivdrip。
精选ppt
背景:针对470株铜绿假单胞菌,比较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各种给药方式的效果。
目的:计算达到50%T>MIC *的可能性,研究最佳给药 方式。
指标
MIC 最低抑菌浓度
MBC 最低杀菌浓度 MPC 防耐药突变浓度 MSW 耐药突变选择窗
PAE 抗生素后效应
定义
是抗菌药物对病原体抗菌活性的主要定量参数,是 指在体外培养基中可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 浓度。
是指可杀死99.9%病原菌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
防止耐药突变菌株呗选择性富集扩增所需的最低抗 菌药物浓度。 指MPC与MIC之间的浓度范围,在此范围内,耐药突 变菌株更易被选择性富集。 为PD重要指标,是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 细菌受到非致死性损伤,当药物清除后,细菌恢复 生长仍然持续受到抑制的效应。
抗菌药物的PKPD及临床应用cpp

抗菌药物的PKPD及临床应用什么是PKPD?PKPD是药物学领域中常见的术语,即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PK)和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PD)的缩写。
药动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而药效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药效和效应的关系。
PKPD的研究旨在寻找药物的最佳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的PKPD特征抗菌药物是指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PKPD特征包括:吸收和分布抗菌药物通常以口服或注射的方式给药,口服给药的药物需要通过胃肠道吸收,而注射药物则可以直接进入循环系统。
抗菌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受到组织亲和力的影响,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组织亲和力和分布系数。
代谢和排泄抗菌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受到肝脏和肾脏功能的影响,肝脏和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器官。
一些抗菌药物需要通过肝脏代谢,而另一些抗菌药物则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此外,因为细菌的产生代谢废物和产生生物膜的机制不同,因此一些抗菌药物还表现出针对细菌的特异性代谢和排泄。
药效学特征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征包括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最小殺菌濃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time-kill曲線(Time-Kill Curve)等指标。
MIC指药物浓度最低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生长的浓度,MBC指药物浓度最低能够将活菌静止转变为死亡的浓度。
time-kill曲线则是一种定量描述抗生素杀菌作用的方法,可用于评估药物的杀菌动力学和剂量反应关系。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细菌类型和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药物的PKPD特征、患者的生理状态和免疫系统状态、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等。
适应症不同种类的细菌感染需要选择不同的抗菌药物。
PKPD理论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及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意义[范文模版]
![PKPD理论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及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意义[范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f1e69ce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d.png)
PKPD理论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及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意义[范文模版]第一篇:PKPD理论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及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意义[范文模版]PK/PD理论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及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意义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菌、泛耐药(extensive drug resistance,XDR)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全耐药(pan-drug resistance,PDR)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广泛耐药非发酵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CRE,主要是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KPC),使临床治疗更困难。
其中,耐药菌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充分的抗菌药暴露。
应用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PD)(PK/PD)理论指导XDR、PDR菌的感染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发挥最大的抗菌作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一、抗菌药物PK/PD的基本概念PK是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PD是指作用部位药物浓度与疗效的关系。
以往常常将抗感染药物的PK和PD分开来研究,对抗感染药物活性的评价根据药效学指标如最低抑菌浓度(MIC)来比较,或根据药代动力学指标如血药浓度来设计给药方案。
这不能反映感染局部药物浓度动态变化与杀菌作用的关系。
而将PK和PD结合起来,研究抗感染药物的选择、最佳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才能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这对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尤为重要[1-3]。
1.时间依赖性抗感染药物:大多数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利奈唑胺、大环内酯类的多数品种属于此类。
主要评价指标为T>MIC,即抗菌作用主要与药物在体内浓度高于MIC的时间有关,当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的4-5倍以上时,杀菌速率达到饱和状态,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力不再增加,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的持续时间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时间依赖性抗菌作用(T>MIC)
100
80
60
40
PSSP PISP-PRSP H. influenzae
20
0
0
20
40
60
80
100
13
T>MIC (% )
根据PK/PD理论调节给药间隔可提高时 间依赖抗菌药的临床疗效(举例)
某药为时间依赖的抗菌药,每12h给药一次, 其Cmax为40mg/L,T 1/2β 为2h。 若感染菌的MIC为10mg/L,问上述给药方法 能否有效抗感染? 若每8h给药一次呢?
但应注意Cmax不能超过最低毒性剂量。
16
氨基糖苷类对236例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患者 Cmax/MIC与临床疗效关系图 注:结果表明Cmax/MIC越高,临床有效率越高,显示了浓度依赖 性的特点, 当Cmax/MIC达到8~12时,临床有效率高达90%,提示可通过增加给药剂量来 提高临床疗效。
17
抗菌药
剂量 疗程 500mg 7~14d 750mg 5d
AUC24 (ug· h/ml) 44 103
CS肺炎球菌
MIC (ug/ml) AUC24/MIC
CR肺炎球菌
MIC (ug/ml) AUC24/MI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左氧氟沙 星 左氧氟沙 星
1 1
44 103
2~4 2~4
11~22 25.6~51.5
10
PK/PD研究的意义
新药用药方案的拟定
确定给药方案、推测最佳治疗剂量和用药 间隔 不良反应最小化 避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
11
时间依赖杀菌药
(PAE--无或轻、中度)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克林霉素
在MIC4-5倍时杀菌率即处于饱和 超过MIC的时间是与临床疗效相关的主要参数
单次给药vs多次给药
18
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
日剂量单次给药并不增加甚至可以减少耳肾毒性
的发生率。 主要的原因为耳蜗毛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 氨基苷类抗菌药物的过程为饱和过程。在低浓度 时,细胞摄取氨基苷类抗菌药物即已达到饱和,
提高药物浓度后摄取量不会增加。
19
PK/PD研究的意义
新药用药方案的拟定
评价药物的有效性、推测最佳治疗剂量和 用药间隔 不良反应最小化 避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
20
细菌的防突变浓度
Drlica K 博士在 1999 年提出抗菌药的防突变浓度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的概 念:即能防止耐药突变株被选择性富集生长所需 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MIC与MPC之间的浓度范围称做抗菌药物的突变 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
赵旭,吴菊芳,任振义,等.左氧氟沙星750 mg注射液5日短程疗法治疗社区获得性肺 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10(4):248—257.
23
抗菌药
左氧氟沙 星
Cmax 剂量规程 (mg/L) 500mg 7~14d 5.7
CS肺炎球菌
孢菌素、大环内酯类的缓释制剂,从制剂上延长了体 内药物浓度超过 MIC 时间,不仅提高了药物的杀菌活 性,而且提高了服药的依从性。像日本Shionogi的头 孢氨苄缓释胶囊、美国Ellily的头孢克洛缓释片、美
国Abott的克拉霉素缓释片等。
思考? 头孢他啶注射液小剂量持续静脉泵入给药方案的可行性?
4
5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抗菌药分类 时间依赖型 (短PAE) 时间依赖型 (长PAE) 浓度依赖型 PK/PD 参数 T>MIC AUC24/MIC 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 南、克林霉素类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康唑、 阿奇霉素、碳青霉烯类
AUC24/MIC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两 or Cmax/MIC 性霉素B
14
PK/PD研究的意义
新药用药方案的拟定
评价药物的有效性、推测最佳治疗剂量和 用药间隔 不良反应最小化 避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
15
氨基糖苷类
氨基苷类抗菌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物,评价该类药物临床疗效的主要 PK / PD 参数为Cmax/MIC。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 单次给药较一日多次给药能够得到更高的 Cmax ,从而使Cmax /MIC比值增大,提高临 床疗效。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 其临床意义
1
抗菌药物
RESISTANCE
PD ADR INFECTION IMMUNITY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作用靶点不是人体的组织器官,而是致病 菌,药物-人体-致病菌是确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要素,药代动力学(PK)与药效动 力学(PD)是决定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 过去对PK与PD多是分割看待,近年来国外关于PK/PD研究工作已得到许多学 者的关注,抗菌药物PK/PD理论成为临床优化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 2 PK
细 菌
人 体
抗菌药物给药方案—融入 PK / PD的概念
研究抗菌药物在人体内动态变化中如何发挥抗
菌作用,并用PK与PD参数综合描述药物抗菌特 征,以期优化给药方案,使抗菌疗效极大化、不 良反应最小化、并避免细菌耐药性出现。
3
PK/PD综合参数
PK/PD—药代条件下的药效 PARAMETERS:PK:Cmax、AUC、T1/2 PD:MIC PK/PD:AUC/MIC Cmax/MIC T>MIC
6
杀菌曲线与抗菌药物分类
三种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
7
抗菌药物PK/PD研究的临床意义
8
PK/PD研究的意义
新药用药方案的拟定
评价药物的有效性、推测最佳治疗剂量和 用药间隔 不良反应最小化 避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
9
(一) 新药用药方案的拟定
在 20 世纪 70-80 年代日本、美国先后开始研制头
21
Serum or tissue drug concentration
> MPC 疗效佳,无突变 MSW 疗效可,易突变 < MIC 无效,亦无突变
Mutant Selection Window
MPC
MIC
Time post-administration 有报道显示,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患者中,氟喹诺酮类药物 AUC/MIC>30可使治愈率显著提高,而预防肺炎链球菌对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需要Cmax/MIC> 5~10。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