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合集下载

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过程主要种生态位梯度变化

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过程主要种生态位梯度变化

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过程主要种生态位梯度变化欧芷阳;庞世龙;何琴飞;黄小荣;彭玉华【摘要】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指数,结合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广西平果喀斯特山地主要植物种群在植被恢复过程的4个群落中的生态位梯度变化。

结果表明:(1)各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在不同群落中随种类组成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反映了喀斯特山地植被的恢复效果;(2)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的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岩石裸露率与4个群落第一排序轴的相关性都比较强,各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在不同资源位上表现不一;(3)各群落优势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不高,种群间资源利用差异显著、利用性竞争不强,群落处于演替阶段,群落物种组成不稳定。

种群间生态位重叠值的大小与种群生态位宽度间不呈明显相关性。

%Based on field survey in the karst mountains in Pingguo county, southwest Guangxi province, by using niche breadth, niche overlap an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the ecological gradient changes of 25 ma in species’ niche in four communitie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roces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niche breadth of main populations varied with species composition of community, which reflected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karst mountains in the study area;(2) the findings of CCA indicate that the bare rock ratio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first sorting axes of the four communities, the main populations’ niche breadth at different resource states were different respectively;(3) the niche overlaps of 25 main populations in the four communities were all not higher, which revealed that the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the main populations was significantdifference, and the resources utilizing competition was not strong. The secondary communities stayed in the stages of succession, and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was not stable. The intra-population niche overlap was not obviously related to the niche breadth.【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7页(P96-101,116)【关键词】山地植被恢复;喀斯特山地;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典范对应分析;广西平果县【作者】欧芷阳;庞世龙;何琴飞;黄小荣;彭玉华【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生态位( Niche)是生态学理论中一个应用广泛且定义繁多的重要概念,首先由Grinnell[1] 引入生态学领域,用于描述一种生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至2002年Shea和Chesson[2]重新将生态位定义为物种对每个生态位空间点的反应和效应。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喀斯特石漠化一般经历顶极植被-灌草丛-石漠等3个阶段.在这一退化过程中喀斯特石漠化对环境的选择性导致喜Ca、耐旱和岩生性的植物生存,而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喀斯特植被恢复时,其恢复对策经历了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直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包括自然恢复、人工恢复与复合农林业综合治理技术.喀斯特区域恢复的核心是整体人地系统的生态优化.提出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恢复研究的重点是适应性恢复与适应性管理的基础理论问题.
作者:任海REN Hai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 刊名:热带地理ISTIC PKU英文刊名:TROPICAL GEOGRAPHY 年,卷(期):2005 25(3) 分类号:X171.4 P931.5 关键词: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适应性恢复适应性管理。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特征演化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特征演化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特征演化黄宗胜;符裕红;喻理飞【摘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0~10 cm土层0.94~1.15 g cm-3,>30 cm土层0.98~1.19 g cm-3)、石砾含量(0~10 cm土层19.93 ~26.61%,>30 cm土层20.36 ~32.11%)随恢复进展而减少,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土壤容积(0~10 cm土层20.13 ~22.02 m3,>30 cm土层4.16~6.87 m3)、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21.14 ~52.67 g kg-1,> 30 cm土层11.15 ~25.93 g kg-1)、有机碳密度[(0 ~ 10 cm土层1.91 ~4.03 kg m-2,> 30 cm土层0.39~1.96 kgm-2)、有机碳储量(900 m2样地0 ~ 10 cm土层0.538 ~0.883 t,>30 cm土层0.039 ~0.137 t)、易氧化碳含量(0~10 cm土层5.28 ~33.25 g kg-1,> 30 cm土层5.98 ~ 14.13 g kg-1)均随恢复进展而增加,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进展0 ~20 cm土层有机碳稳定性增强、活性降低,>20 cm土层则相反;随土层加深有机碳稳定性增强、活性降低;土壤有机碳随恢复进展总体上具碳汇效应,且早期其量少质低、表聚性强、碳汇效应不显著、固碳潜力大,后期则相反.加强保护喀斯特森林,使其自然恢复,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和有机碳的累积.【期刊名称】《土壤学报》【年(卷),期】2013(050)002【总页数】9页(P306-314)【关键词】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土壤容积;自然恢复;喀斯特森林【作者】黄宗胜;符裕红;喻理飞【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贵阳550025;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550025;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贵阳550018;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当前土壤有机碳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三大热点之一[1]。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_1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_1

土 壤(Soils), 2010, 42 (2): 230~235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①魏 媛1,3, 张金池2, 俞元春2, 喻理飞3*(1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贵阳 550004;2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南京 210037;3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 550025)摘 要: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研究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

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分析表明:植被恢复往往导致较高的平均颜色变化率、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

乔木群落阶段的平均诱导底物利用率最高,明显地与其他3个恢复阶段不同。

总之,植被恢复使得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碳源平均利用率增强。

因此,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更有利于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

关键词: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序列;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中图分类号: Q938.1;S154.37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中心,境内多为碳酸岩山地。

因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破坏后很难恢复,形成“石漠化”,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已成为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区域经济发展及人民脱贫致富的迫切要求。

土壤微生物在植物凋落物的降解、养分循环与平衡、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中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土壤微生物也是维持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中,可以作为灵敏的反映指标,较早地预测土壤有机物的变化,表征土壤质量的演变趋势[1-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是一个概括的说法,又可细分为酶多样性[3]及基于Biolog方法对碳源的利用性[4]等。

土壤微生物与地表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

一方面,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制约着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特征[5];另一方面,土壤微生物通过相互竞争、协调、驱动养分循环等作用影响着植物多样性[6]。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Fe组成及其发生学意义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Fe组成及其发生学意义
喀斯特地区由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不合理的土 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很严重,形成基岩 裸露的石漠化景观 , [5-6] 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 产和生态环境。 喀斯特山区土壤的退化的实质是在 水力作用下土壤的侵蚀退化过程[7-8]。 为了有针对性 地划分土壤石漠化的过程, 有必要对能够反映成土 环境和过程的土壤全铁、游离氧化铁、非晶形氧化铁 进行分析, 为石漠化阶段的划分和石漠化过程的研 究提供科学依据。
间,铁游离度在 44.1%~73.4%之间,铁活度在 7.2%~11.4%之间。 ②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游离氧化铁和铁游离度呈增加的
趋势,而铁活度呈降低的趋势。 ③在土体分布上,自然土壤剖面随深度的增加,土壤铁游离度和铁活度呈明显降低的趋势,而农
田 土 壤 铁 游 离 度 呈 增 加 的 趋 势 。④喀 斯 特 地 区 的 土 壤 是 石 灰 岩 溶 蚀 风 化 的 产 物 ,人 为 活 动 干 扰 下 的 自 然 土 壤 石 漠 化 过 程 是 在 水
第 29 卷第 5 期 2010 年 5 月
地质通报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Vol.29,No.5 May,2010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Fe组成及其发生学意义
李孝良 1,2,陈效民 1,周炼川 1,焦存来 2,程寿芝 2
LI Xiao-liang1,2, CHEN Xiao-min1, ZHOU Lian-chuan1, JIAO Cun-lai2, CHENG Shou-zhi2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土样采集情况 试验点选择在贵州省普定县陈旗村和荔波县
茂兰自然保护区。 普定县陈旗村位于贵州普定后 寨河流域,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地小流域地形,年均 温 15.1℃,年降雨量为 1378.2mm,年平均相对湿度 为 80%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母岩为三叠纪 灰岩。 荔波县茂兰保护区是地球上唯一幸存下来的 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年平均温度为 18.3℃,年 降水量为 1320.5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83%,属亚 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采样点母岩 为 石 炭 纪 灰 岩 。 [9-10] 按梅再美等[11]提 出 的 石 漠 化 划 分 标 准 ,在 研 究 区 典 型地段选择不同石漠化阶段的土壤(表 1),按发生 层取样,每个样点重复 3 次。 样品取回后风干磨细, 分别过 1mm 和 0.149mm 筛备用。 1.2 分析测试方法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较小 、 形 成 有 利 于 林 草 植 被 生 长 的 肥 沃 生 境 。 因 此, 不 同的 生境 条 件 对 林 草 植 被 的 分 布 、 生 长 的 制 约 程
度不 同, 其 治 理 与恢 复过 程 也 不 同 。 2 . 3 环 境 利 弊 兼 容 性 从总体上看 , 南方 喀斯 特 地 区温 暖 湿 润 , 雨量充沛 , 主要 集 中在 每 年 的 5 ~ 8月 , 虽 水 热 同季 , 但 分 配不均 , 常 出现 蒸 发 量 大 于 降水 量 的干 燥 期 ; 地 下 水 丰 富 但 埋 藏 深, 不 能 直 接 补 给 土壤 , 植 物 难 以利 用 ; 土壤 有 机 质 含 量 高、 但土层浅薄 , 石 砾含 量 高 , 土体不连续 , 保水力差 , 极 易造 成 土 壤 干 旱 ; 虽然树种资源丰富 , 植 被类型多样 , 但 是 人 类 不 合 理 的 干 扰 活 动 导致 植 被 破 坏严 重 , 群 落 逆 向演 替 形 成 的草 坡 、 藤刺灌 丛较 多 , 甚 至 发 展 不 同 程 度
研 究所 , 贵州 贵阳 5 5 0 0 0 1 )
摘要 : 指 出 了林草 植被 恢 复 是 治 理石 漠化 的根 本 和 有 效 途 径 , 需 要 建 立针 对 喀 斯 特 石 漠化 区独 特 生 态 系统
的研 究方 法 。针 对 小 区域 尺 度 或 不 同流 域 生 态 系统 类 型 , 研 究 了其 植 物 群 落 配 置 、 生 物 多样 性 恢 复 与 保 护
类型, 即湿 润 区石 质 荒 漠 化 。在 中 国 主 要 分 布 在 贵 州 、 云南 和 广西 3 省区, 是 全 球 三 大 喀 斯 特 集 中 分 布 区 中 连 片 裸 露碳 酸盐 岩 面积 最 大 , 也 是 青 藏 高 原 隆 起 在 南 亚 大 陆 亚热 带 气 候 区 形 成 的 一 个 海 拔 梯 度 大 、 地 势 格 局 复 杂、 生 态 脆 弱 的 独 特环 境 单 元 ] 。喀 斯 特 地 区脆 弱 的

喀斯特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枯落物和土壤水文特征研究

喀斯特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枯落物和土壤水文特征研究

喀斯特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枯落物和土壤水文特征研究胡向红;俞筱押【摘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3个不同演替阶段(灌木、次生林和原生乔木林)的枯落物和土壤水文特征.结果表明:枯落物总储量在4.31~5.38 t/hm2之间,最大持水量在8.84~15.22 t/hm2之间,有效拦蓄能力在4.25~8.28 t/hm2之间;枯落物总储量、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能力均随演替进程逐渐增大.在枯落物持水过程中,前2h内各演替阶段枯落物不同分解层持水作用较强;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对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土壤容重也随演替进程而增大,变化范围为1.07~1.22g/cm3;各演替阶段内土壤容重随土层加深逐渐增大.土壤饱和持水量随演替进程呈增大趋势,然而灌木土壤的有效持水量高于其他两个演替阶段,表明灌木在持水性能方面也发挥巨大作用.【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41)023【总页数】5页(P150-154)【关键词】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枯落物层;土壤层;生态水文功能【作者】胡向红;俞筱押【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贵州都匀558000;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贵州都匀55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5.7森林具有强大的水源涵养能力,通过林冠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截留和贮存大气降水,发挥着森林生态系统所特有的水文生态功能[1-2]。

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作为涵养水源的主体,在截持降水、防止土壤侵蚀、阻延地表径流、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不同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大兴安岭北部的天然次生林[2],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森林类型[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5]等。

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类型多样、发育强烈。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作者:周玮高渐飞来源:《绿色科技》2013年第07期摘要:指出了林草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和有效途径,需要建立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区独特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针对小区域尺度或不同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研究了其植物群落配置、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技术,以及需要针对不同等级石漠化造林的参考技术。

在极度耐旱抗凝冻植物选育,增汇、生物能源适生植物选育与种植,以及初步恢复生态系统维护技术等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

提出了把产业链与生态链进行有机整合,建立可持续的地方生态产业,是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重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林草植被;恢复;研究收稿日期:20130527作者简介:周玮(1986—),女,贵州铜仁人,土家族,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喀斯特生态恢复与区域经济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P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004041 引言喀斯特石漠化代表了世界上一个比较独特的荒漠类型,即湿润区石质荒漠化。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3省区,是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中连片裸露碳酸盐岩面积最大,也是青藏高原隆起在南亚大陆亚热带气候区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生态脆弱的独特环境单元[1~4]。

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长期以来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严重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最终形成的石漠化面积达46.3×104km2,涉及429个县,总人口约1.3亿人[5~6]。

石漠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是西部生态建设中面临的十分突出的地域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为了加快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安排专项资金,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摸索石漠化治理模式和不同条件的治理方式,林草植被的保护与建设是国家专项资金综合治理石漠化的第一大工程。

广西平果县喀斯特山地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物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

广西平果县喀斯特山地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物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

广西平果县喀斯特山地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物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欧芷阳;申文辉;何琴飞;彭玉华;黄小荣;庞世龙【摘要】以广西平果县喀斯特山地植物群落为对象,研究了植被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生活型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本地区植被主要处于5个演替阶段,即次生乔木林、乔灌过渡林、灌木林、灌丛、稀灌草丛.调查共记录到维管植物295种,隶属于96科226属.其中,蕨类植物19种,隶属于13科14属;裸子植物1种,隶属1科1属;单子叶植物36种,隶属于15科31属;双子叶植物239种,隶属于67科180属.物种分布较多的科有大戟科、桑科、禾亚科、菊科、蝶形花科和苏木科.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及Shannon-Wiener指数的大小顺序为:次生乔木林>乔灌过渡林>灌木林>灌丛>稀灌草丛;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及Shannon-Wiener指数的大小顺序为:次生乔木林>灌木林>乔灌过渡林>灌丛>稀灌草丛;草本植物种数以次生乔木林最多,其Shannon-Wiener指数为:稀灌草丛>灌木林>次生乔木林>乔灌过渡林>灌丛.群落物种丰富度总体上表现为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加.RDA排序结果显示坡度、土壤全钾及全氮对调查区域物种多样性分布起主导作用.【期刊名称】《广西林业科学》【年(卷),期】2018(047)004【总页数】9页(P381-389)【关键词】喀斯特;物种组成;演替;植被恢复;物种多样性【作者】欧芷阳;申文辉;何琴飞;彭玉华;黄小荣;庞世龙【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南宁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南宁 5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S718.5我国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于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地表峰丛、峰林、孤峰、溶沟、石芽以及溶斗和溶蚀洼地等地貌形态,为物种生存提供了多种生境。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层厚度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层厚度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层厚度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周玮;苏春花;严敏【摘要】采集不同土层厚度下由石灰岩及白云岩发育的土壤样品,并对其上生长的植被进行调查,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分析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分析地上植物多样性与地下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石灰岩发育的薄土外,随着土层厚度的减少,地上植被的物种丰富度(S)、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及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表现为厚土>中土>薄土,特别是在草本层及灌木层表现较为明显;乔木层物种丰富度从5种减少为0,薄土区无乔木树种生长;同等土层厚度下石灰岩发育土壤中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白云岩发育土壤;地上部分物种丰富度(S)、Simpson指数(D)及Shannon-Wiener指数(日)与地下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4)002【总页数】6页(P112-117)【关键词】植物多样性;微生物数量;相关性;土层厚度;喀斯特【作者】周玮;苏春花;严敏【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多样性的恢复也是植被恢复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1],而土壤是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重要的基础及研究内容[2],其中土壤微生物对所生存环境十分敏感[3],其种群数量是研究和评价土壤微生物调控功能的重要参数[4-5],反映了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土壤肥力的影响和作用[6-7]。

因此,研究一定条件下地上部分植物多样性与地下微生物数量的关系,有助于认识生态系统中地上与地下相互作用的关系及机理,为特定条件下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对喀斯特地区地上、地下的研究主要有植物多样性与理化性质[8]、土壤酶活性[9]等方面,如杨宪等[10]研究了亚热带典型植被演替条件下土壤微生物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而在喀斯特地区对地下植被与微生物的相关性研究未见报道。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

题目: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读书报告2018年 5月 8日1 概念喀斯特石漠化这一概念由荒漠化——石漠化——喀斯特石漠化演变而来。

1977 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诞生了荒漠化定义:“荒漠化是土地生物潜力的下降或破坏,并最终导致类似荒漠景观条件的出现。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 年代初,部分科技工作者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特别是在砂页岩及红色岩系和石灰岩丘陵山地陡坡开垦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研究中,提出了“石化”、“石山荒漠化”、“石质荒漠化”的概念,并特别强调石山荒漠化是水土流失的一个突出特点。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喀斯特石漠化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

袁道先采用石漠化(Rock Desertification)概念来表征植被、土壤覆盖的喀斯特地区转变为岩石裸露的喀斯特景观的过程,并指出石漠化是中国南方亚热带喀斯特地区严峻的生态问题,导致了喀斯特风化残积层土的迅速贫瘠化。

2 石漠化的原因与机理2.1石漠化的原因石漠化是在自然岩溶过程基础上人为因素叠加所造成的,它作为岩溶地区的一种环境恶化和土地退化过程,根本原因是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涉及自然和人为因素,但人为因素是主因。

2.1.1自然因素(1)岩性石漠化与岩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石漠化与纯碳酸盐岩相关关系最明显。

实验证明,在亚热带岩溶地区,由可溶岩形成风化物,再形成土壤是非常困难的;而质纯层厚的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强烈,加速地表土层厚度负增长。

(2)构造宏观地质构造特别是造山运动,使地壳抬升隆起,由此产生较大的地表切割和地形坡度,为水土流失提供动力潜能,加速由于岩溶等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表土层丢失与流失。

(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因子在石漠化形成过程中,由于碳酸盐岩与上覆土层间为松硬接触关系,无过渡层,使得地形地貌对土壤的侵蚀作用潜能加强。

台原和低洼地形坡度相对较小,水土流失不如高坡地发育,所以石漠化的发生与发展主要从高坡地开始,人为因素的负面干扰,也在高坡地最大。

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化学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

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化学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
㊀ 收稿日期:2014-09-20㊀ ㊀ ㊀ ㊀ 修回日期:2015-05-05 项目(201404) ㊀ 基金项目:黔科合 SY 字[2011]3124;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BK20140116)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 ㊀ 第一作者:卢晓强,博士,助理研究员㊂ E⁃mail:lxq@ nies.org㊂ 自然科学版,2015,39(5) :73-80. ㊀ 引文格式:卢晓强, 杨万霞, 奚月明, 等. 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化学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J]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Abstract: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numerous attempts ( afforestation, natural regeneration, etc.) have been made to promote recovery of the degraded soil such as reconverting farmlands to forestlands in Guizhou Karst region, southwest of of the soil, five vegetation types, namely natural forest ( control) , natural regeneration, bamboo plantation, pine planta⁃ was observed, as a result of weathering and eluviation in the Karst area.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 tion and grassland ( control) ,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reg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a range of soil pH from near neutral 2.0-7.1, and 0������ 13-0������ 48 g / kg, respectively. Soil ammonium-N and nitrate-N varied from 0.43-8.83, and 0������ 01-9������ 71 0������ 57-5������ 58, 0������ 05-0������ 34, 0������ 02-0������ 03 cmol / kg, respectively.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 trogen, an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 varied from 388.3-3 191.8, 65.4-624.8, and 3.9-67������ 5 mg / kg, respec⁃ phorus, calcium, magnesium, potassium, sodium varied from 23.4- 142, 1.5- 13. 5, 0. 1 - 0. 9, 2. 7 - 16. 4, 1.7-5.9, mg / kg, respectively. Exchangeable calcium ion, magnesium ion, potassium ion, sodium ion varied from 10������ 32-33������ 41, tively. The chemical and microbial biomass properties of the soil differed significantly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Soil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的差异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的差异

0~ 5 cm5~ 10 cm10~ 15 cm15~ 20 cm R TP W M0~ 5 cm5~ 10 cm10~ 15 cm15~ 20 cm R TP W M(a)Shannon指数 (b)Dominance指数 (c)Eveness指数 (d)Richness指数 图2 土壤线虫群落的多样性XIANGCUN KEJI 2021年12月(中)113XIANGCUN KEJI 202112月(中)0~ 5 cm 5~ 10 cm 10~ 15 cm 15~ 20 cmR TP W M生境0~ 5 cm 5~ 10 cm 10~ 15 cm 15~ 20 cmR TP W M生境(a)植物寄生性线虫 (b)捕食/杂食性线虫R TP W M0~ 5 cm 5~ 10 cm 10~ 15 cm 15~ 20 cm生境R TP W M0~ 5 cm 5~ 10 cm 10~ 15 cm 15~ 20 cm生境(c)食真菌性线虫 (d)食细菌性线虫图3 不同生境土壤线虫功能类的垂直分布2.3.2 土壤线虫功能类群的结构。

功能(营养)群的划分及c -p 值的确定见表。

采用ΣMI 指数、M IP P I(a)MI 指数 (b)PPI 指数P P T /M IΣM I(c)PPI /MI 值 (d)ΣMI 指数图4 不同生境土壤线虫功能类群结构特征3 讨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31],使土壤线虫数量和土壤线虫多样性增加[32-33]研究发现,不同种植类型的土壤线虫数量和分布情况均有一定的差异性,刺梨地的线虫总数最多,玉米地线虫数量最少。

这可能与玉米地除草、翻耕等管理方式有关[33-34]刺梨地土壤线虫数量显著多于其他生境,可能是因刺梨种植形成的微环境适宜土壤线虫的生存与繁衍,使其个体数量增加,物种分布不均匀所致[35]。

土壤线虫表现出表聚性特点,在不同深度的土层中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36-38]。

喀斯特植被演替过程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多样性

喀斯特植被演替过程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多样性
种多样性。 结果表明:(1) 喀斯特生境土壤获得球囊菌门 Glomeromycota OTU 为 275 个,分属于 4 目 8 科 13 属 19 种,属水平上
AMF 丰度表明根内根孢囊霉属 Rhizophagus 为优势属,花江拥有最高 AMF 丰富度,缩隔球囊霉 Septoglomus constrictum、根内根孢
0.05) 、花江:灌木≈草本>乔木( P< 0.05) 、织金:乔木>灌木>草本,但差异不显著,Chao1 和 Abundance⁃based coverag estimator
(ACE) 指数表现为花江灌木≈草地>乔木( P<0.05) 。 (3)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磷与 AMF ACE 指数显著负相关,且
摘要:喀斯特生态系统维持了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丛枝菌根真菌(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 结构和组成会随喀斯特植
被演替而改变。 以贵州贵阳花溪、毕节织金和关岭花江典型喀斯特区域按时空替代法采集了乔木林、灌木林和草本群落样地土
壤,采用 Illumina HiSeq 分子测序技术,通过 OTU 聚类分析、物种注释及数据库比对,探索了喀斯特不同演替阶段土壤 AMF 物
4127⁃ 4137.
Lin Y,He Y J,He M H,Wu C Y,Fang Z Y,Han X,Xu X Y,Wang S X.Species diversity of soil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 karst vegetation succession
AMF.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though there was no uniform variation law, the diversity of soil AMF increased or decreased

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模式土壤酶活性与有机碳1)

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模式土壤酶活性与有机碳1)

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模式土壤酶活性与有机碳1)曹向文;赵洋毅;熊好琴;段旭;舒树淼【摘要】为探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对土壤质量的改良作用,以裸地为对照,利用冗余分析法,对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4种不同植被模式、不同层次的土壤酶活性以及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关系。

结果表明:(1)各植被模式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酶活性均表现为土壤表层最高,针阔混交林模式和灌草模式对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酶活性的作用较显著;(2)研究区土壤有机碳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淀粉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与其在RDA (冗余分析)排序图中的夹角变化规律一致;(3)在RDA 排序图中,生境由有机碳质量分数较低的针叶林模式过渡到有机碳质量分数较高的灌草模式和针阔混交林模式时,在有机碳质量分数较高的生境中,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活性也较高。

RDA排序图直观展示了土壤中各种酶活性对土壤有机碳的敏感强度,因此,可作为探索土壤环境因子与酶活性内在关系的新视角。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amelioration of vegetation on soil quality in rocky⁃desertification area of karst, compared with the bare land, we used redundancy analysi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zyme activity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different soil levels under four kind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model in Rocky⁃desertification areas of the Karst in eastern part of Yunnan Provinc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enzyme activity in the topsoil were the highest between different vege⁃tation models. The mode of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and the mode of shrub and gras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enzyme activity of soil. In the study area,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catalase,sucrase, urease,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of soil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amylase activity of soil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the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angle change rule in the sequence diagram of RDA. In sequence diagram of RDA, when the habitat transition from the mode of coniferous forest whos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low to the mode of shrub and grass, and the mode of conif⁃erous and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whos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high, and in the habitat with high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he catalase, urease and sucrase and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were also high. Sequence diagram of RDA direct⁃ly showed the sensitive intensity of various enzyme activity to soil organic carbon.【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6页(P79-83,97)【关键词】喀斯特;土壤酶活性;土壤有机碳【作者】曹向文;赵洋毅;熊好琴;段旭;舒树淼【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5.3In order to discuss the amelioration of vegetation on soil quality in rocky-desertification area of karst, compared with the bare land, we used redundancy analysi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zyme activity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different soil levels under four kind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model in Rocky-desertification areas of the Karst in eastern part of Yunnan Provinc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enzyme activity in the topsoil were the highest between different vegetation models. The mode of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and the mode of shrub and gras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enzyme activity of soil. In the study area,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catalase, sucrase, urease,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of soil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amylase activity of soil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the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angle change rule in the sequence diagram of RDA. In sequence diagram of RDA, when the habitat transition from the mode of coniferous forest whos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low to the mode of shrub and grass, and the mode of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whos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high, and in the habitat with high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he catalase, urease and sucrase and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were also high. Sequence diagram of RDA directly showed the sensitive intensity of various enzyme activity to soil organic carbon.从19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质量的生物活性指标,成为土壤酶学的研究重点[1]。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优势种根系构型特征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优势种根系构型特征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优势种根系构型特征苏樑;杜虎;王华;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陈莉;张芳【摘要】以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灌丛、次生林、原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挖法分析了各阶段4个优势种的根系构型参数,探讨该特殊生境条件下植物根系构型的差异性、相似性以及资源合理高效的利用方式.结果表明:(1)各个植被恢复阶段优势种拓扑指数T I均趋向于0.5,呈叉状分支结构,并表现为次生林(0.57)>原生林(0.49)>灌丛(0.46),有利于根系在贫瘠且浅薄的土壤环境中拓展生存空间.(2)3种植被恢复阶段优势种的根系平均连接长度在34.29 cm以上,平均为37.01 cm,增加连接长度对植物在养分贫瘠的喀斯特土壤环境的生存有利.(3)次生林根系分支率低于灌丛和原生林,这是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优势种对环境所采取的不同适应策略.(4) 3种植被恢复阶段优势种根系的横截面积比均符合Leonardo da Vinci法则,且不随直径的变化而变化.(5)3种植被恢复阶段优势种在土壤养分、水分获取及土壤空间拓展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性.研究认为,在喀斯特峰丛洼地异质性很强的生境下,3种植被恢复阶段优势种的根系均为叉状分支结构,且均以较长的连接长度和较低的分支率策略适应其特殊的生态环境.%T 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parameters of root architecture among four dominant species at three different stages of vegetation succession in a Karst peak-cluster depression by the method of w hole digging sampling.(1)Root forms forked branches and the topological index(TI)tends to close to 0.5 with the secondary forest 0.57,the primary forest 0.49 and the shrub 0.46.It is indicated that forked branches are beneficial for root to expand living space in poor and shallow soil.(2)The average root length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ree various vegetation restoration was 37.01 cm,all above 34.29 cm.The increasing ofconnection length is beneficial for plants to survive better in nutrient-poor Karst soil.(3)Due to different adaptative strategies of plants under different succession stages,the root branching rate in secondary forest is lower than that in shrub and primary forest.(4)The area of the cross sections under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ree succession stages conform with the Leonardo da Vinci theory and do not change with diameter of branches.(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il nutrient,moisture acquisition,and soil space expansion among thre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rocesses.It suggested that the same ecological adaptation strategies that root forms forked and longer root link length,lower branching rate were adopted under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ree succession stages despite the high variability in Karst peak-cluster depression.【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18(038)001【总页数】8页(P150-157)【关键词】根系构型;拓扑指数;LeonardodaVinci法则;根系连接长度;喀斯特【作者】苏樑;杜虎;王华;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陈莉;张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沙410128;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547100;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沙410128;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沙410128;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54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4.3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根系作为植物吸收和运输土壤养分的重要器官,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朱瑞东;肖世兰;张国【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6)2【摘要】【目的】研究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土壤颗粒分布和分形特征,为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和土壤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野外观测研究站,选取石漠化治理区中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玉米(Zea mays)、核桃(Juglans regia)、柚木(Tectona grandis)和种植于坡上和坡谷的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等6种植被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雨、旱两季的土壤粒径分布,并基于单重和多重分形理论计算了土壤颗粒分形参数。

【结果】(1)研究区土壤粒径集中在1.5~300μm,质地较细以粉粒为主,黏粒含量最少,粒径分布呈非均匀性;(2)植被和季节对单重体积分形维数D_(v)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决定系数R^(2)表明D_(v)与黏粒关系最为密切。

旱季D_(v)的均值(2.56)较雨季(2.64)相比有所下降,细粒物质流失程度在不同植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各样地土壤粒径分布以体积分数占比较大的颗粒为主,广义维数谱D_(q)的递减程度在指数q<0时要大于q>0时,稀疏区土壤颗粒对环境因子的影响更敏感;(4)D_(v)与黏粒和粉粒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

容量维数D_(0)、信息熵维数D_(1)、D_(1)/D_(0)、关联维数D_(2)和土壤颗粒的相关性与D_(v)相反。

土壤有机碳/全氮(SOC/TN)与粉粒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粉粒组分在发挥固碳功能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结论】土壤分形维数能够作为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物理结构改善效果的指标,为石漠化水土保持和土壤评价提供科学理论支持。

【总页数】14页(P516-529)【作者】朱瑞东;肖世兰;张国【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2.3【相关文献】1.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2.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3.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分析4.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以贵州花江示范区为例5.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治理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变化

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变化

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变化卢永飞;喻理飞;张玉武【摘要】为探讨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本文对花江流域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的石砾含量、含水量、容重、持水量、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促进了喀斯特山地土壤pH值降低、控制了土壤pH 值的上升.土壤石砾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下降;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上升.在整个演替的过程中,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含量随植被的恢复而呈波动变化的趋势;土壤质量的生境变化总体上表现为石海较高.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总体上促进了土壤理化质量的提高.【期刊名称】《贵州科学》【年(卷),期】2014(032)005【总页数】7页(P41-47)【关键词】喀斯特区;演替阶段;植被恢复;土壤质量;花江【作者】卢永飞;喻理飞;张玉武【作者单位】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阳550003;贵州大学,贵阳550025;贵州大学,贵阳550025;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贵阳55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土壤是植物群落的生长地,是它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植被的发育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要素之一。

植物群落对土壤的影响也很重要,植物群落是土壤形成的参与者,而实际上,土壤中植物的全部活的和死的部分,都是土壤的组成成分,植物群落组成的改变,必然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土壤系统是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退化是植被退化的必然结果,又对植被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植物群落与土壤间的相互关系是极其复杂而多样,植被的类型与土壤类型是密切相关的。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植被恢复模式对石漠化土壤理化性质量的影响(向志勇等,2010;贺祥等,2011),小生境土壤保墒能力(李安定等,2010),植被恢复与土壤生物学特性、酶活性的关系(魏媛等,2010;邹军等,2013),但对贵州花江喀斯特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小生境土壤理化质量缺乏系统的研究。

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草地根系分解与周转特征

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草地根系分解与周转特征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 黔科合支撑[2020]1Y076 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00390) ;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 黔科合重大专 项字[2016]3002 号) ;贵州省草地生态畜牧业人才基地( RCJD 2018⁃13) 收稿日期:2020⁃ 05⁃ 25; 网络出版日期:2021⁃ 03⁃ 26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xczhao@ gzu.edu.cn
乾1, 陈
超1,
摘要:为探明喀斯特地区不同草地根系动态及其对石漠化的响应,本文以 3 种不同石漠化程度( 潜在、中度和强度) 的草地为研 究对象,采用连续根钻法和分解袋法,于 2017 年 3 月—2018 年 1 月,分析了不同石漠化草地的根系垂直分布、季节动态、分解、 周转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3 种石漠化草地的根系生物量随着土层的深度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潜在和中度石 漠化草地的根系生物量均呈现明显的单峰型季节变化,强度石漠化草地的根系生物量变化不显著。 3 种石漠化草地的根系分 解速率受土壤有机碳、全钾、全氮、含水量、电导率、温度等的影响显著,随分解时间均表现为“ 快—慢—快” 的变化趋势,根系的 年分解率分别为 64%、56%和 58%。 3 种草地根系完全分解( 分解率为 95%) 时,分别需要 1174 天、1351 天和 1878 天。 随石漠 化程度的加剧,3 种草地的根系周转速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分别为 1.70 次 / a、1.36 次 / a 和 0.87 次 / a。 关键词:天然草地;根系分解;根系周转;石漠化
第 41 卷第 10 期 2021 年 5 月
生态学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41,No.10 May,20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学报 2019, 28(4): 669-675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2604)作者简介:刘雯雯(1994年生),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恢复生态学。

E-mail: 719602115@*通信作者:喻理飞(1963年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研究。

E-mail: gdyulifei@收稿日期:2018-12-27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分析刘雯雯1,喻理飞1, 2*,严令斌1,刘娜1,赵庆11.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物工程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25;2. 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地生态与农业生物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摘要:为阐明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过程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优势关键类群,采集乔林、灌木林、灌草和草本群落4种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不同小生境中(石面、石沟、石缝)的表层土壤,提取其DNA ,利用 Illumina HiSeq 平台对真菌ITS 区扩增进行高通量测序后注释鉴定,开展植被恢复不同阶段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36个土壤样品中共获得2437541条有效序列,每个样品获得35911条有效序列,OTU 数目为5437,包含5个门、626个属。

乔林、灌木林阶段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相近,由未分类真菌、Geminibasidium 、被孢霉属Mortierella 、蜡壳耳属Sebacina 、青霉属Penicillium 、子囊菌门Ascomycota 未定属等组成,其中木霉属Trichoderma (LDA=4.11)、青霉属(LDA=4.35)、小蔓毛壳科Herpotrichiellaceae (LDA=4.00)、革菌科Thelephoraceae (LDA=4.10)、未分类真菌(LDA=4.86)为该类型的关键优势真菌类群。

灌草过渡阶段与草本群落阶段各成一种类型,灌草过渡阶段包括蜡壳耳属、Geminibasidium 、被孢霉属等,其中,蜡壳耳属(LDA=5.30)、Geminibasidium (LDA=4.77)、煤炱目Capnodiales (LDA=4.15)、格孢菌目Pleosporales 未定属(LDA=4.28)为该类型的关键优势真菌类群。

草本群落阶段由未分类真菌、镰刀菌属Fusarium 、子囊菌门、被孢霉属、Archaeorhizomyces 等组成,镰刀菌属(LDA=4.78)、Archeaorhizomyces (LDA=4.48)、支顶孢属(LDA=4.22)、肉座菌科(LDA=4.54)、子囊菌门未定属(LDA=4.63)为该类型的关键优势真菌类群。

关键词:喀斯特;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真菌;组成结构;高通量分析 DOI: 10.16258/ki.1674-5906.2019.04.004中图分类号:Q948; X1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9)04-0669-07引用格式:刘雯雯, 喻理飞, 严令斌, 刘娜, 赵庆, 2019.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8(4): 669-675.LIU Wenwen, YU Lifei, YAN Lingbin, LIU Na, ZHAO Qing, 2019. Composition of soil fungi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8(4): 669-675.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是喀斯特连续分布最典型的区域(盛茂银等,2013),具有高度异质性和脆弱性,易发生石漠化。

植被退化是石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和标志,退化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一般有六个恢复阶段,即草本群落阶段、灌草过渡阶段、灌木灌丛阶段、灌乔过渡阶段、乔林阶段和顶极群落阶段(喻理飞等,2002),不同植被下小生境土壤分布及其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存在差异(廖洪凯等,2013;廖洪凯等,2012;刘方等,2008),且与植被特征相关(Sayer et al.,2017)。

高通量测序是研究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法(Bengtsson-Palme et al.,2013)。

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扩增子测序是研究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组成差异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真菌分类鉴定中(Bachy et al.,2013;Magoč et al.,2011)。

喀斯特区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胡芳等,2018;梁月明等,2010;宋敏等,2013;谭秋锦等,2014)等已有报道。

真菌群落被正式描述的群落不到10%,未确定的分类信息高。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ITS 扩增子测序技术对喀斯特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小生境土壤真菌进行种类鉴定与分析,阐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优势关键类群,对深入认识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域概况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大山镇670 生态环境学报第28卷第4期(2019年4月)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分水岭之间(东经105°35′-106°1′,北纬25°25′-26°11′)。

海拔356-1678 m,岩溶地貌分布广,占全县面积60%以上;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42 h,年平均降水量1277 mm。

研究区森林于1958-1960年被采伐后,植被逐渐恢复,因存在不同干扰,研究区内出现草本群落阶段、灌草过渡阶段、灌木林阶段和乔林阶段群落,植被下发育有典型的石面、石沟、石缝等小生境。

乔林阶段以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海金子(Pittosporum illicioides)、朴树(Celtis sinensis)为优势种,灌木林主要有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针齿铁仔(Myrsine semiserrata),灌草过渡阶段主要有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异叶鼠李(Rhamnus heterophylla)、安顺润楠(Machilus cavaleriei),草本群落阶段主要有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地果(Ficus tikoua)、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荩草(Arthraxon hispidus)。

区域内岩石裸露率为10%-60%,成土母岩为石灰岩,土壤为石灰土,土壤pH 介于6.9-7.9之间。

1.2 方法1.2.1 样品采集在典型的乔林阶段(F)、灌木林阶段(S)、灌草过渡阶段(B)、草本群落阶段(G)4个不同恢复阶段分别设置样地,在乔林阶段设置20 m×20 m样地,灌木林阶段样地、灌草过渡阶段设置4 m×10 m样地,草本群落阶段样地为2 m×5 m,每个阶段设置3个样地,共12个。

每个样地内分别在石面(U)、石沟(D)、石缝(C)3种小生境内采集0-10 cm表层土壤样品,共36个。

每个土样除去石块和动植物残体,混合均匀后,装于密封袋中并编号,立刻放入液氮罐中速冻,带回实验室放入−70 ℃冰箱中保存,用于DNA提取。

样品保存在干冰中送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高通量测序。

1.2.2 DNA抽提和PCR扩增根据土壤DNA提取试剂盒(Omega Bio-tek,Norcross,GA,U.S.)说明书进行总DNA抽提,DNA浓度和纯度利用NanoDrop 2000进行检测,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提取质量;选用引物ITS1F:CTTGGTCATTTAGAGGAAGTAA;ITS2R:GCTGCGTTCTTCATCGATGC进行PCR 扩增。

使用ABI GeneAmp® 9700型的PCR仪,扩增体系为20 μL,2 μL 10×FastPfu缓冲液,2 μL 2.5 mmol∙L−1 dNTPs,0.8 μL引物(5 μM),0.2 μL rTaq聚合酶;10 ng DNA模板。

扩增程序为:95 ℃预变性3 min,35个循环(95 ℃变性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30 s),最后72 ℃延伸10 min。

PCR产物利用IlluminaMiseq PE 300平台进行测序。

1.2.3 OTU聚类和注释根据Barcode序列和PCR扩增引物序列从下机数据中拆分出各样品数据,截去Barcode和引物序列后使用FLASH(Su et al.,2012)对每个样品的Reads进行拼接,得到原始Tags数据;参照QIIME 的Tags质量控制流程,经过Tags截取、过滤及嵌合体去除等处理后得到高质量的有效Tags数据。

利用UPARSE软件,按照97%的相似度将序列聚类为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使用UCHIME 软件剔除嵌合体。

利用RDP classifier对每条序列进行物种分类注释。

1.2.4 统计分析利用R语言vegan包根据丰度排名前50的类群绘制热图,从物种和样品两个层面进行聚类,分析各植被恢复阶段的优势真菌类群。

通过LEfSe (LDA Effect Size)系统分析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具有显著差异的物种。

2 结果与分析2.1 测序结果样本的物种多样性随测序量的变化情况可由Shanon-Winner指数曲线反映,如图1所示,曲线趋向平坦且文库覆盖率高于0.99,说明测序数据量足够大,足以全面反映样本中的微生物信息。

36个土壤样品通过高通量测序及分析共获得2437541条有效序列(表1),每个样品获得35911条有效序列,OTU数目为5437,分属于6个门、31个纲、106个目、244个科及626个属。

图1Shanon-Winner指数曲线Fig. 1 Shannon-Winner index curvesF: Forest; S: Shrubland; B: Brushwood; G: Grassland刘雯雯等: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671 2.2 土壤真菌群落组成2.2.1 门分类水平上组成喀斯特植被下土壤真菌群落在门分类水平上主要由4类真菌组成,分别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和未分类真菌(Others/Unclassified fungi),占比分别为53.39%、25.08%、6.91%、14.20%,其中子囊菌门高于30%,为优势菌群,担子菌门与接合菌门占比不高但在所有样品中均有出现,为常见菌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