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教学反思

育才中学施永丹《卖炭翁》是语文版九年级下第21课一首古诗,这首诗选自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描写一个烧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炭被掠夺的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把这堂课定义为诵读课,所以当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首先是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其中包括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范读,师生点评,学生互相练读、评读,挑选优秀小组展示朗读。其次是,自由诵读,边读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勾画疑难点。然后又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质疑等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用现代汉语疏通文意,概括所讲事件。(烧炭-运炭-抢炭)

2.品读精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1)这一部分是先反复品读相关细节,加以分析,再概括卖炭翁的形象“苦”,宫使形象“霸”。(2)发挥想象,演绎宫使抢炭的情节,看看哪组的同学表演得最贴近诗歌的描写。

3.深情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对于宫使和卖炭翁,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找出包含情感的语句品读”。在这个环节也有一个指导朗读的设计,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语气语调来有感情的诵读,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4、拓展延伸,理解诗歌的主题。出示《顺宗实录》的背景资料,并结合课本的注释来理解宫市这一制度。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要使学生理解这首诗,就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一贯的诗歌主张。《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学习这首诗就是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这一点。

我就按照这样的备课思路在我自己的班上上了一遍。上了以后我也进行了一些反思。(1)其实没有必要在疏通文意上花那么多时间,白居易语言“直白如画,老妪能解”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就完全能够理解了。对诗歌样式、朗读方法已经有一定认识,那我设计的朗读环节要做一个调整。学生每一次诵读诗歌,所要达到什么目的,要明确。(2)上完之后我问学生这堂课,你上得开心吗?好多学生说开心,我们喜欢反复的诵读诗歌,带给我们所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还有我们最喜欢小组表演的宫使抢炭的环节。然后我再问,鉴赏诗歌你能从哪些角度入手?你能否独立欣赏?能否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你的阅读体验?学生说没有老师带着赏析,我们有点懵,知道一些,但是不知道怎么完整表达,可能也说不全。(3)我再次思考我的教学目标,好像八九年级之间是没有梯度的,我想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反复诵

读诗歌它不是教学的唯一重点,它是感知诗歌、加深理解、形成语感的手段。

我又重新思考,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65首诗歌,。在离中考还有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我想应该是鉴赏的能力,还有能准确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的能力。我们教读了65首古诗,我们教会了学生什么?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面对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学生能否从容应对?

在集体研讨我所上的课时,何校长提出来,我们的诗歌教学应该体现分级实施目标,目标不同,教法也不同,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教法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所以,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以及《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中诗歌欣赏的要求,确定了七至九年级诗歌教学目标。在集体教研时,我们明确了,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自由、自主欣赏诗歌。在读+理解+赏析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教会学生鉴赏的方法。比如说:(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人物形象。(2)从炼字角度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4)感受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思想感情,探究归纳诗歌的主旨。教师要多角度的示范,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学会方法的迁移。基于以上集体研讨,再结合我之前的所上之后的感受,便将原来设计的诗歌诵读课就改成了诗歌鉴赏课。

我的教学流程主要有读诗题、读古诗、析形象、品语言、赏手法探主旨、归小结、链学考。(一)读诗题,反复明确了职业和年纪,让学生初步感悟卖炭翁的不易。(二)读古诗这个环节包括初读诗歌

(自由大声的朗读)、二读诗歌,要求全班齐读,在感受古体诗的特点的基础上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然后在预习了的基础上概括诗歌所讲述的故事。同时也归纳总结方法。(三)析形象这个环节,明确写人的叙事诗中人物形象分析的的角度。《卖炭翁》语言“浅显直白,老妪能解”,所以我没有学生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一点都不难,和记叙文中分析人物形象差不多)我作了鉴赏的示范,学生基本都能分析,也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这里我用了一个类文拓展,就是白居易的另外一首叙事诗《观刈麦》,用反映矛盾心理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来进行类比。学生还是基本能体会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从鉴赏的角度分析了人物象形,学生很容易就能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了。在赏析动作描写时,原本还想像之前所设计的那样演绎宫使抢炭的情节,但鉴于本堂课的侧重点和时间关系,也就省略了。接下来是三读诗歌就请男女生合作朗读,力争读出卖炭翁的苦,宫使得霸。(四)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那我找三个词加以品析,我示范鉴赏了一个词,其余两个词由小组讨论交流完成。“炼字”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也经常讲到,方法也是反复讲过的,在今天的鉴赏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可以的。可能不足之处是,让学生自己再找几个词或字加以赏析,可惜时间不够,就把这个环节给省略了。(五)赏析表现手法。这首诗所涉及到的就是有修辞手法、还有对比衬托。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还是能分析一二。我也引用了《观刈麦》中的“今我何功德,曾不是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的对比手法来进

行类比。来反衬农民生活的艰辛不易,启发关注民生问题。(六)探主旨用“本文仅仅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吗?”这个问题并结合课本注释1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白居易的文学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而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并且学会自己归纳。白居易我们在之前讲述《观刈麦》时已经重点介绍过,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再介绍了。然后是四读诗歌,读出卖炭翁的无可奈何,悲愤心酸,读出诗人的同情和悲愤。后面呢链接了两道中考题,一个是从炼字角度赏析,一个是从修辞手法赏析。也借以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的作业设置是要求学生展开想象,采用多种人物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加以续写,设身处地的思考卖炭翁的命运。

这堂课我上的很投入,学生也很用心,他们在课堂上回溯到千年前的那个社会,更感受到诗人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但一堂课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诗歌中对比作用突出,如果我能适时抓住契机,把梳理出几组对比并再次品读中,不仅可以强化理解对比作用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好的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我觉得语文教学还是应该不唯上、不唯高,就像这首诗一样,引导读者去关注民生,做一个有情怀的人,也借此去唤醒学生的灵魂。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一步步使我的课堂更具深度,教学更加有效,我将继续在语文教学的漫漫长路上踏踏实实的求索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