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婚姻家庭的变迁
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关系变迁

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关系变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在当代中国,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转型。
这些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家庭关系。
本文将探讨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关系变迁,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一、从传统家庭到现代家庭传统家庭通常以父母与子女为核心,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子女的教育成长。
然而,在社会转型中,现代家庭的特点开始显现。
现代家庭更加重视个体的需求和发展,婚姻观念的变化使得离婚率上升,并带来了许多单身家庭和同居家庭的出现。
除此之外,同性婚姻合法化也改变了传统家庭的定义。
二、家庭责任的转变在传统家庭中,夫妻之间的角色分工相对固定,男性负责家庭经济支持,女性则主要负责家务和照顾子女。
然而,社会转型中,家庭责任的变化引起了家庭关系的改变。
随着女性在职场的崛起和家庭地位的提升,夫妻间的责任分工开始变得更加平等。
现代家庭中的男性也逐渐承担起了更多的家务和子女照顾责任。
三、子女独立性的提升在传统家庭中,子女通常被视为父母的延续,具有明确的角色和责任。
然而,社会转型使得子女独立性不断提升。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机会的增加,子女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们更愿意选择自己热爱的职业,制定自己的生活规划,而不再完全依赖父母。
四、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传统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观念通常是严厉教育、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然而,社会转型中,家庭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家庭更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强调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父母更加重视培养子女的个性特长,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
五、家庭关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传统家庭中,家庭成员的角色和关系相对固定。
然而,社会转型带来了家庭关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同居家庭、单亲家庭、多代同堂等多种家庭形式的存在使得家庭关系变得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这种变化带来了更广阔的亲情空间和个体的自由空间。
总之,社会转型对家庭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的转变、家庭责任的转变、子女独立性的提升、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和家庭关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关系经历着深刻的变迁。
婚姻家庭法的变迁

婚姻家庭法的变迁引言婚姻家庭法作为社会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婚姻家庭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挑战。
古代至近代的婚姻法在中国古代,婚姻法主要体现为“六礼”等传统婚俗,这些习俗深深植根于儒家文化之中,强调家族利益和家长权威。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法律思想的引入,中国开始尝试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婚姻法律体系。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民法典》,其中第四编为亲属编,标志着中国婚姻家庭法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姻家庭法经历了重大改革。
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婚姻家庭法律,它废除了包办、买卖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保障了妇女权益,提高了结婚年龄标准,为后来的法律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进一步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增加了对家庭暴力的禁止和离婚时财产分割的规定,更好地保护了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
当代婚姻家庭法的挑战与展望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全球化的影响,婚姻家庭法面临着新的挑战。
比如,网络婚姻、跨国婚姻的增加带来了新的法律问题;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在一些国家成为热点议题,对中国的婚姻家庭法也提出了思考。
未来,婚姻家庭法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化,既要保护传统家庭的稳定,也要尊重个体选择的多样性。
结语婚姻家庭法的变迁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从古至今,它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婚姻家庭法将继续演进,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需求和社会的和谐。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一般性的历史和法律知识编写的,不代表具体的法律意见或解释。
如需专业法律咨询,请咨询合格的法律专业人士。
我国当代婚姻家庭的深刻变化及特点

我国当代婚姻家庭的深刻变化及特点(一)我国当代婚姻家庭的深刻变化从1949年到1954年,通过广泛深入的贯彻婚姻法运动的主婚姻显著增加,民主和睦的家庭大量涌现,社会风气有了很大改变。
但是,尽管《婚姻法》已经颁布,然而,建国初一段时间里,丑陋的封建婚姻习俗、家庭关系和旧的礼教,仍在残害妇女。
据统计,1951年9月前的一年里,我国中南地区因争取婚姻自由而被杀或自杀的妇女达10,000人以上。
1952年华东地区因婚姻家庭问题自杀或被杀的妇女达11,5000人。
为摧毁封建婚姻习俗的顽固堡垒,当时的党中央和政务院接连发出强有力的政策指示,同时调集了19个有关部门组成阵容强大的检查团。
这场婚姻法普及运动,作为新中国的一次重大的全民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家喻户晓,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荡涤着丑陋的封建婚姻习俗和吃人的封建礼教,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家庭民主和睦的气象产生了,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买卖残害妇女的犯罪者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值得指出的是,“文化大革命”对我国婚姻家庭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是使家庭结构和成员之间关系趋于紧张。
父母地位及其变迁、中落的变化,或者殃及子孙,或者株连后代,总之决定子女的地位、机会和前途。
一个人的境遇不取决于本人的才能和努力,而取决于家世先人的地位,这完全是封建社会所独有的持征。
受迫害的干部由于子女长期被株连,在入党、参军、上大学等问题上饱受歧视而产生了很深痛的负疚心理,重新工作以后,往往急于利用有限的在位几年为孩子们安排好的工作、好的大学、好的职位,甚至好的婚姻,从而无形中大大助长了特权世袭的现象;二是婚姻与家庭服从政治生活,个人的情感与心理需求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不占主要位置,婚姻家庭生活服从政治生活二三十年的历史现实,使家庭结构家庭关系趋于松散,彼此构建、背弃、离婚等,都是对婚姻家庭的残忍的破环;三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遭受严重破坏,生育率居高不下。
80年代的改年开放,我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一、本文概述1、简述中国家庭变迁的背景和重要性中国家庭变迁的背景,深深地根植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巨变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对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家庭模式正在被新的家庭形态所替代。
经济改革带来的职业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使得家庭成员的地理分布和职业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
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工作,这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如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等新型家庭形态的出现。
社会观念的转变也对家庭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正在逐步淡化,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婚姻观念的变化,如晚婚、不婚、离婚率的上升等,都反映了现代人对婚姻和家庭的新认识。
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也对家庭变迁产生了影响。
互联网、移动设备等现代科技使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变革,同时也改变了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家庭变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变迁不仅反映了社会变迁的轨迹,也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家庭变迁的规律,制定适应家庭变迁的家庭政策,以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2、阐述家庭政策重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分配,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家庭政策的重构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家庭政策重构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核心家庭成为主流,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关系日趋复杂。
这些变化要求家庭政策能够适应新的家庭形态,为家庭成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育率的下降,家庭养老和子女教育等问题日益突出。
当代人婚姻观的现状,变迁原因研究报告)

当代人婚姻观的现状、变迁及其发生变迁的原因研究报告内容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则是维系家庭的核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全球化浪潮把中国卷入了全球整体中,这使得中国社会生活、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婚姻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国人的婚姻呈现出从保守到开放、从一元到多元的变化。
在全球化的视角下,审视中国人婚姻的变化,展望21世纪中国人的婚姻生活,探究婚姻变化的原因,这是当前的热点课题。
正文:婚姻是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而言,都是必须要面对的一件人生大事,可以说婚姻是两个人恋爱之间最好的誓言。
然而,现实中又能有多少令人羡慕的美满婚姻呢?离婚和结婚的故事在我们周围不断上演,似乎我们已经看多了夫妻之间的离离合合,这些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人。
那么现在中国人对婚姻的到底是什么态度呢?近期对中国人的婚姻观念进行了全面调查,此次调查主要面向的对象是20-30岁之间的年轻一代,共收集到2000个有效样本。
一、对待结婚的态度对于老一辈的人,不结婚会被人看作“另类人”,而对于很多现代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则更容易成为“另类人”。
在对待是否要结婚的问题上,19岁以下的被访者中,只有24%的人认为“绝对要结婚”,而在25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比例都在三分之一以上。
可以看出,虽然年龄差距不是很大,但25~29岁的人对结婚的态度较20-24岁的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示“绝对要结婚”的比例明显要高出许多。
一方面,20-24岁的年轻人由于对很多事物看法尚不够成熟,自己也未到谈婚论嫁的年龄,所以他们对婚姻持这种态度也不足为奇,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改变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也在变得不断激烈,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更是面临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源于对这些压力的恐惧,他们也可能选择“宁可不结婚,也不愿遭罪”。
二、寻找结婚对象的重视因素在选择结婚对象时,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性格是双方都看重的因素,性格也是双方达成婚姻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婚姻观的演变与现状

中国婚姻观的演变与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
中国婚姻观自古至今,经历着一次次的演变和改变,从一夫一妻制到自由恋爱,再到双方平等自由选择,婚姻观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反映着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标志。
古代婚姻观念在中国古代,婚姻是非常讲究门当户对的,按照宗法制度,嫁妆、彩礼、迎亲这些礼仪非常繁琐,是一种用物质来交换婚姻关系的形式。
男人的地位要比女人高,男权社会在婚姻观念上得到了更加集中的表现。
然而,中国的婚姻观念也并非所有地区都是如此,有一些地区比如傣族、壮族、毛南族等,尊重自由恋爱,自由选择配偶。
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观念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革命理念对婚姻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中国婚姻制度的确立,实行了新的离婚和婚姻登记制度,取消了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等不人道的婚姻形式。
同时,也开放了婚姻市场,注重男女双方的平等权利,推广自由恋爱。
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婚姻与家庭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
但是,中国的婚姻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仍然存在“门当户对”、“年龄相当”等观念。
一份《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80.7%的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仍是很重要的,其中男性占81.5%,女性占79.7%。
当代中国婚姻观念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婚姻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开始日趋开放、多元化,由单一的婚姻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婚姻模式。
近年来,婚姻和家庭的模式发生了大幅度变化,不再是过去的男女结合互相承担家庭责任。
相反,许多人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建立在平等的婚姻观念上。
另外,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经济和社会地位在选择婚姻对象上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种面试、相亲社交应用程序等也在逐渐崛起。
大量富有的中国女性从事金融或者互联网行业,增加了他们选择不嫁人的机会。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婚姻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一夫一妻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女权主义、同性恋、单身等多种婚姻模式。
婚姻匹配的变迁社会开放性的视角

婚姻匹配的变迁社会开放性的视角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匹配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婚姻匹配的变迁和社会开放性的视角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传统社会中,婚姻通常是由父母和媒人安排的,男女双方在结婚前往往没有太多的接触和了解。
这种婚姻匹配方式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和家庭背景,而个人的意愿和兴趣爱好则往往被忽视。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由恋爱观念的普及,婚姻匹配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代社会中,自由恋爱和个性化成为了婚姻匹配的主流。
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的感情需求和价值观,追求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侣。
同时,晚婚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许多人选择在事业和个人成长之后才步入婚姻。
然而,这种个性化的婚姻匹配方式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离婚率的上升和择偶观念的多元化等。
婚姻匹配的变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婚姻观念的转变使得许多人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和幸福感,而非仅仅是家庭背景和传统的婚姻角色。
随着家庭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向小型化发展,而婚姻匹配的变迁也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互相尊重。
社会开放性是指社会对于不同观点、生活方式和群体的包容和尊重。
这种开放性的视角对于婚姻匹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开放性加剧了单身人士的竞争。
在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更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
同时,社会开放性也为不同背景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婚姻机会,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多样化和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伴侣。
然而,社会开放性也可能对婚姻匹配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随着婚姻观念的变化,一些人可能会更加注重个人的幸福感和自由,从而导致婚姻风险的增加。
另一方面,社会开放性也可能导致一些人对于婚姻的态度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婚姻的形式和质量,而非仅仅是组建家庭和传宗接代的手段。
婚姻匹配的变迁和社会开放性的视角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个人情感需求和家庭幸福感,同时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结构。
婚姻匹配的变迁和社会开放性的视角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国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封建礼教时代到现代社会,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选择,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以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婚姻文化的演变。
一、封建社会的婚姻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婚姻观念受到封建礼教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中的“三从四德”观念约束着婚姻关系。
妇女地位低下,婚姻多为父母之命,媒人之言,缺乏自由选择的权利。
一夫一妻制被强调,离婚极为不容易,妇女地位卑微,被动接受家庭安排的婚姻。
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妇女在家庭中居于弱势地位,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权利。
二、近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变迁随着现代文明的涌入,中国的婚姻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新思想的传入带来了对传统婚姻观念的冲击,婚姻开始更多强调爱情和平等。
女性地位逐渐提升,性别平等意识逐渐增强,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关系也呈现出更多的平等和民主。
"三、婚姻观念的现代转型随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中国的婚姻观念得到了进一步革新。
性别平等、婚姻自由、家庭幸福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观念。
离婚率逐渐上升,再婚现象也逐渐增多,人们更加注重婚姻品质和幸福感。
传统的封建礼教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淡化,现代人更加强调个体的幸福感和自主选择权。
四、新时代的婚姻观念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的婚姻观念将继续发生变革。
性别平等、婚姻幸福将继续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婚姻关系中的伴侣关系将更加平等和民主,双方在婚姻中的地位将更加均衡。
同时,婚姻关系也将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每对夫妻都将有更多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婚姻观念的演变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选择,也塑造着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
相信在新时代的中国,婚姻观念将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包容,为每个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和美满。
当代中国婚姻法治的变迁(1949—2003)

当代中国婚姻法治的变迁(1949—2003)当代中国婚姻法治的变迁(1949—2003)婚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维系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纽带。
在中国,婚姻法治的变迁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
从1949年到2003年,中国婚姻法治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反映出社会制度变革对家庭关系和法治观念的深刻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婚姻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新中国的家庭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改革。
1950年,新中国发布了第一部婚姻法,婚姻法禁止旧式的封建婚姻制度,确立了一夫一妻制,废除了包办婚姻和童养媳等恶劣现象。
此举彰显了新中国推崇平等、民主和自由婚姻观念的决心,为婚姻法治的更新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条件和文化传统的限制,实际执行和普及度并不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婚姻法治逐步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规范。
1980年,中国颁布了新的婚姻法,明确规定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和家庭自治权,此举进一步推动了婚姻法治的发展和完善。
此时,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家庭关系和婚姻观念开始发生巨大变化。
包括晚婚晚育、自由恋爱、离婚率上升等,都反映出婚姻法治的适应性和变革性。
19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经济腾飞,社会转型的速度也日益加快,婚姻法治再次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变革,中国于2001年颁布了新的婚姻法,进一步加强了对个人权利和家庭自治权的保护,旨在构建更加平等和稳定的婚姻关系。
此外,这部新的法律还规定了婚姻登记制度、婚姻财产制度和离婚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婚姻的管理和保护。
总的来说,从1949年到2003年,中国婚姻法治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婚姻法治的发展和完善反映了中国社会制度变革对家庭关系和法治观念的深刻影响。
从以前的封建婚姻到现在的婚姻自由和平等,中国婚姻法律变得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离婚率上升、家庭暴力和单身现象等,这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来解决。
当代中国婚姻家庭的变化与家庭法的完善

・
天 津市政法管理 干部 学院学报
Ju a o Ta j d i s a v a r o e e f o t s n a o r l f i i A m n t t eC deC U g l c dL w n nn i ri oP i a i
No 3 . Ge e a n r ]No 1 1 .O
立 法建议 ・
当 代 中 国 婚 姻 家 庭 的 变 化 与 家 庭 法 的 完 善
袁发 强 , 马之遥
( 华东政法大学 国际法学院 , 上海 2 0 4 ) 0 0 2
摘
要: 随着我 国现代化发展 , 传统 的家庭结构与家庭关 系已经发生 了许多变化 。现行婚姻 家庭法律 却仍然建 立在 以
合法婚姻为 中心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基础之上 , 未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 : 如 回避规范 同居 家庭 、 对单亲家庭和 隔代 家庭 关
系缺乏应有调整 、 收养条件苛刻等等。 因此 , 国家庭立法应 当进行 大幅度 的修 改, 我 以道德观为 中心的家庭 立法应 当转
向为以调整 家庭成员关 系为中心的 家庭法 , 以适应现实社会 。
际私法研究 。
2 9
随着 经 济 发展 的逐 渐提 速 , 国农 村 劳 动力 外 出就业 人 此 , 我 这种 新 型 的两性 关 系形 式在 法律 调 整上 处 于空 白㈣。
数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7 1 。
虽然 , 非婚同居这种现象与我 国传统 的道德 习俗格
民工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就业 格不入 , 但这并不能成为我国法律对非婚 同居这一类婚
非婚同居是指男女双方未经法定 的结 婚程序 而长 母亲与其未成年子女组成 的家庭结构类型 ,主要包括离 期居住在一起 的伴侣关系。 同居双方虽然未构成法律承 婚式的单亲家庭 、丧偶式的单亲家庭 、未婚式的单亲家
当代中国婚姻法与婚姻家庭研究

当代中国婚姻法与婚姻家庭研究一、本文概述1、当代中国婚姻法的历史沿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婚姻法历经了多次修订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变革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当代中国婚姻法的历史沿革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婚姻法的主要任务是废除封建婚姻制度,确立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1950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明确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等基本原则,标志着中国婚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婚姻法实施受到一定冲击,但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得以保留。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婚姻法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1980年,婚姻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等原则,并增加了有关离婚、家庭财产等方面的规定,使婚姻法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阶段,21世纪以来,婚姻法继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2001年,婚姻法再次修订,增加了有关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夫妻共同财产等方面的规定,进一步保障了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法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如加强了对婚姻家庭纠纷的调解和处理机制,促进了婚姻家庭和谐稳定。
当代中国婚姻法的历史沿革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从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到确立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再到不断完善和调整婚姻法规定,中国婚姻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婚姻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婚姻家庭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则是社会的细胞。
健康的婚姻家庭关系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
当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谐,夫妻之间互相尊重、理解和支持,子女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样的家庭就会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当代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摘要:在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女报的宣传以及西学东渐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近代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地位与婚姻价值观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以近代历史资料,辅之以女性笔记小说、杂记、文集等文献资料,从社会性别分析的视角,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近代中国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转变和对待婚姻生活的态度及其行为的分析和考察,揭示中国近代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关键词:近代女性;家庭地位;婚姻价值观社会转型直接影响着延续了几千年的社会性别制度,改变着传统的两性关系,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提升,是近代女性与传统女性相区别的标志(杜芳琴、王政,2004)。
自古以来,无论是具有叛逆人格的女性还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男性,都曾以各种方式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表示过强烈不满或进行过抗争,却始终无法动摇传统的性别制度。
只有到了近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动,把对人的关注提到了重要地位,人的存在、人的权利受到尊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制度才开始受到严重挑战。
女性角色从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女性权利部分得到社会认可,女性的生存状态得到改善,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家庭关系发生了逆向转化.一、妇女生活史的研究是了解女性的重要环节,而婚姻家庭又是女性生活最重要的方面。
近代以来,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婚姻领域的选题来看,学者多有论述,但大多是对此作现象的描述,而且对其深层次的原因未能作进一步的探讨。
对于婚姻价值观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只是从宏观上描述,主要涉及到择偶观,生育观、家庭观,性观念、结婚离婚观念等方面,而且所引用的事例大多千篇一律,例如湖南长沙的赵五贞为反抗包办婚姻,在迎亲的花轿中自刎身亡的事件经常在一些论文中出现。
缺乏新意,没有能够真正的了解女性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强的男性主义色彩。
婚姻价值观研究的时间段而言,学者们对唐代、宋代及五四时期的女性婚姻价值观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相对而言,学者们比较关注开放的唐代,以及各个朝代交替时的女性婚姻价值观的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间段的研究相对而言多一些。
中国婚姻现状调研报告论文

中国婚姻现状调研报告论文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婚姻文化的国家。
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婚姻的态度和选择也在发生变化。
本调研报告旨在探究中国婚姻现状的最新动向和特点,为了解婚姻现象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计发放了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35份。
调研对象主要是居住在城市的18-40岁青年男女。
调查结果和分析婚龄分布调查发现,大多数被调查者在25-30岁之间结婚,占总数的57%。
其次是31-35岁年龄段,占总数的25%。
这说明现如今中国人的婚龄推迟趋势明显。
结婚动力结婚的主要动力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经济需求、父母压力和爱情。
59%的被调查者认为经济需求是结婚的主要动力,这主要表现为买房和养家。
18%的被调查者认为父母的压力是结婚的主要动力,他们认为结婚是家庭责任的一部分。
23%的被调查者认为爱情是结婚的主要动力,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相互扶持的象征。
婚姻观念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婚姻的品质和伴侣的选择。
77%的被调查者认为婚姻是基于平等、尊重和互助的关系,对感情的认同非常重要。
然而,28%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的婚姻观念仍然存在,认为婚姻应该以家庭责任和传宗接代为重。
婚前准备对于婚前准备的看法,49%的被调查者认为婚前准备非常重要,他们会在结婚前进行婚姻家庭教育、经济实力评估和性格匹配等方面的准备。
然而,39%的被调查者认为婚前准备一般重要,认为婚后可以慢慢适应和改变。
只有12%的被调查者认为婚前准备不重要。
婚姻满意度关于婚姻满意度,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表示婚姻生活比较幸福,对婚姻感到满意。
这些人认为婚姻是相互支持和共同成长的关系。
然而,有32%的被调查者表示婚姻生活一般或不太幸福,这主要是由于沟通不畅、经济压力和性格不合等问题所导致。
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婚姻现状正在发生变化。
现如今,结婚年龄推迟,并且婚姻动力更加多元化。
当代农村婚嫁习俗变迁分析

当代农村婚嫁习俗变迁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代农村婚嫁习俗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迁。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婚嫁习俗的演变、现代婚礼风俗的新兴以及婚嫁习俗变迁的原因,以及地域因素和教育水平对其影响,揭示了当代农村婚嫁习俗变迁的深层原因。
结合当代农村婚嫁习俗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探讨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见当代农村婚嫁习俗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与现代在这个过程中相互融合,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婚嫁习俗、变迁、传统与现代、原因分析、地域因素、教育水平、现状、发展趋势、文化传承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婚嫁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婚嫁习俗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从过去的包办婚姻到如今的自由恋爱,从简朴的仪式到热闹的婚礼,婚嫁习俗的演变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随着城乡交流的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村婚嫁习俗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新兴的婚礼风俗和仪式逐渐取代传统的习俗,婚嫁方式由传统的包办转变为个人选择,这种变化不仅影响着婚礼的形式,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婚姻观念和家庭观念。
农村婚嫁习俗的变迁不仅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受到地域因素和教育水平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地方习俗会对婚嫁习俗产生影响,而教育水平的提升则会改变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对当代农村婚嫁习俗的变迁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启示。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能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农村婚嫁习俗的变化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农村婚嫁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婚嫁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和演变。
对当代农村婚嫁习俗的变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研究当代农村婚嫁习俗的变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对于我们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结构变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婚姻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更加开放,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等特殊家庭结构逐渐增多。
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老年人独居或与子女分居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导致家庭结构多元化。
城市化进程加速、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也影响了家庭结构的变化。
家庭结构变动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性导致家庭功能受到影响。
例如,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在教育、抚养子女方面可能面临更多困难。
另一方面,家庭矛盾增多,给社会和谐带来挑战。
比如,在遗产分配、赡养义务等方面,家庭成员之间很容易产生分歧和矛盾。
为了应对家庭结构变动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家庭成员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这样可以增强家庭的稳定性,减少家庭矛盾。
促进家庭和睦,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商,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相关支持,如政策倾斜、法律援助等,帮助特殊家庭结构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了解家庭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于老年赡养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家庭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多个方面。
最为显著的是“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出现。
这种家庭结构指的是一对夫妻同时抚养一个孩子并照顾四位老人的情况。
这种家庭结构对于老年赡养问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增大,很多年轻人无法承担赡养四位老人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繁忙,他们也很难在精神上给予老人充分的关爱。
当代中国婚姻家庭现状与对策

当代中国婚姻家庭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婚姻家庭的现状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虽然传统观念仍然占据着一定比重,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和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和婚姻模式。
首先,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化生活,婚姻观念也随之转变。
许多人开始选择晚婚、不婚或者离婚。
同时,单身经济也逐渐兴起,单身族群成为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市场。
其次,婚姻和家庭中的性别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追求事业和个人独立。
同时,男性也逐渐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和照顾子女的角色。
然而,婚姻家庭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加剧,家庭的负担越来越重,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平衡也越来越难以维持。
同时,婚姻中的沟通问题、家暴和婚外恋等问题也时常发生,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针对这些婚姻家庭中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们健康的性别意识和婚姻观念。
其次,需要加强对家暴和婚外恋等问题的法律和社会救助措施,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营造积极、健康、平等的婚姻家庭氛围。
总之,当代中国婚姻家庭的现状和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才能够创造更加和谐、
健康和幸福的婚姻家庭。
中国家庭生活的变迁

中国家庭生活的变迁中国家庭生活的变迁摘要:近代中国有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社会在家庭婚姻生活方面的变化是可以说是各类变化的一个集中体现。
家庭婚姻生活是社会生活构成的基本单位,家庭婚姻的变化可以深刻的折射出社会在经济,文化,价值观和政治方面的变化。
在近代,中国的家庭的生活由集体化走向私人化,由大家族走向小家庭。
因为独生子女问题而造成的核心家庭的合并与减少已经社会养老问题。
因为城市化和外出务工而形成的家庭搬迁和人口移动问题。
因为夫妻离婚率的升高而形成的家庭重组问题。
家庭收入变化带来的家庭物资生活的改变,已及未婚同居,同性婚姻,丁克一族,未婚生育等现象的产生。
关键词:家庭合并与重组家庭多次元化丁克一族择偶标准两性权力的变化亲缘单一化家庭复杂化正文:什么是家庭(family),学者有多种解释。
日本社会学者森冈清美认为:“家庭是以夫妇,亲子,兄弟姐妹等少数近亲的主要成员,因成员互相的深厚感情而结合的谋求福利的首属群体。
这样解释较为具有代表性,丛亲缘方面解释了何为家庭。
同时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包含相应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
家庭的职能也包括:生育,生产,抚养等职能。
可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变化和扩展。
这张扩展和变化是横向和纵向的全方位多层次的。
中国的历史悠久,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深远。
在家庭伦理上面也是遵循着:“百善孝为先”的准则;恪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同时也是“孝父母,重生产”这些也都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职能。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宗法制”来约束血缘姻亲家庭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维系这大家族的权威。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过分强调宗族、宗法观念,人为划分远近亲疏,又束缚了人的自主发展。
中国近现代婚姻家庭文化

中国近现代婚姻家庭文化
在中国近现代,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婚姻家庭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以下是一些中国近现代婚姻家庭文化的特点:
1.结婚自由:在20世纪以来,随着个人权利和自由意识的
提升,中国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婚姻的自由选择权,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加注重自己的婚姻幸福,并更多考虑自己的意愿和爱情。
2.男女平等:近现代中国婚姻家庭文化中,男女平等的观念
逐渐被接受。
在法律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女性逐渐获得了平等的地位和权益。
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更加注重平等、互相尊重和共同发展。
3.父母的影响减弱:相对于传统的父母包办婚姻,现代的婚
姻观念更加注重个人选择和自主意识。
父母在子女婚姻中的影响逐渐减弱,子女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4.多元化的家庭形态: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的家庭形态也
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同性婚姻、再婚家庭等各种形式的家庭也逐渐被接纳和尊重。
5.婚姻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以婚姻为原则的家庭观念逐渐转
变为以幸福婚姻为核心的家庭观念。
人们更加注重夫妻感情的亲密和相互支持,婚姻的目的也从传宗接代转变为共同发展和共同幸福。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的婚姻家庭文化经历了从传统的家族统治和父权婚姻到自由和平等的婚姻观念的转变,强调个人的选择权和婚姻幸福。
这种变革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当代婚姻家庭的变迁篇一:浅析当代中国婚姻家庭问题浅析当代中国婚姻家庭问题前言以法律手段规范婚姻的成立,一直是中国制定国家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代在《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
从新中国开始至今,国家都从巩固、发展与其政治要求相适应的婚姻家庭制度出发,对相关问题做出了必要规定。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不同历史条件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爱情、婚姻和家庭道德有着各自的特殊内容和形式,并对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著述中写道,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有三种不同的婚姻形1式,即群婚制、对偶婚制、专偶制。
在婚姻家庭形式发展变迁的今天,当代中国普遍的婚姻形式变成了俗称的一夫一妻制。
我们反对完全以现代社会的道德评判标准去理解蛮荒时代群婚制,也不能以中国当代的婚姻制度去批判中国古代的婚姻制。
从我们目前的历史背景来看,一夫一妻制度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婚姻家庭问题。
我们对当代婚姻家庭产生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探索。
笔者认为,每样事物都有利弊两面,如何才能减少弊端婚姻家庭制度,就需要对其中的危机进行归纳整理,了解产生的原因、进行的形式、解决的对策。
本文中我们将引用、参考诸多社会学专家的思想理论和研究成果。
笔者写下这篇论文,希望能够对于当代婚姻家庭产生的主要危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整理,了解这些主要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的方式。
企望以此找到一些能够克制这些危机产生的方法并且有助于处理危机造成的不良后果。
一、婚姻家庭综述在社会学的学科里,家庭是广义社会的最小细胞,它直接或者间接决定社会生活幸福、健康与伦理,甚至是社会安定秩序的基本要素。
家庭是最富有感情色彩的社会初级群体,是人与社会关系的桥梁。
而婚姻制度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组建的基础之一,是其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了解家庭就必须了解婚姻本身及其婚姻与家庭的关系。
《结婚制度研究》一书中提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婚姻并不是自始存在和永恒不变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同一社会的2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
当未来我们要经营一个家庭,维护一段婚姻,那么诸多困难将扑面而来。
我们可以说家庭是从婚姻开始的,婚姻是家庭成立的前提条件。
而无论对于女人还是男人,婚姻都是最难处理的关系。
世界上没有完全美满的婚姻,其原因很简单――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争斗,通常被认为是普遍而又正常的,甚至有时还被认为是婚姻的调味剂。
我们觉得每个家庭里爱的付出是婚姻维护的重要表现。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对于婚姻当中的矛盾冲突视而不见,忽视了这些矛盾中暗藏的关键。
在当代,婚姻受社会法律制度规范、社会风俗和道德观念的约束。
但是,在这个提倡人性化的时代,法律并不能囊括对所有行为思想的强制控制,而道德更不具备我们所想象的执行力。
而有时,问题产生而不被解决还有一部分是受害方无法使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权益。
于是,一系列的热线咨询和法律援助纷纷出现。
我们不能以经济政治高度发达的北上广为代表,也不能以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为代表。
因此笔者以经济政治等方面都相对居中的苏州为例。
以下是苏州市的“12348”法律服务热线咨询情况统计表(如图一)。
1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2页。
张迎秀,《结婚制度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XX。
第一章,第1页。
图一: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苏州一年内法律咨询受理电话中人次和比例最高的都是婚姻家庭问题。
尤其可见苏州市婚姻家庭问题是比较突出的,我们无法判定其他城市是否和苏州一样,但是我们可想而知,婚姻家庭问题确实需要得到重视。
那么要找寻婚姻家庭中主要问题的状况,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人们缔结婚姻的动机。
我们仔细分析当代中国人的婚姻观念,就可以发现缔结婚姻大致的两种目的:其一,满足生理的需要,组成家庭繁衍后代使种族得以延续;其二,过美满幸福的生活,履行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前者是由人的生理要求所决定的,后者是由人的精神要求所赋予的。
那么当人们缔结婚姻的目的与婚姻产生后的现实产生分歧时,婚姻家庭的问题便接踵而来,带来的危机就开始影响婚姻质量。
过去有一句话叫做“清官难断家务事”,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明寻找批判婚姻家庭问题和其质量标准的难度。
潘允康在《中国婚姻家庭变迁》这本访谈录中提到:“评判婚姻家庭质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标准可以列举很多,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而且不同的家庭也会有不同的3情况和标准。
”情感和义务为家庭中基本的二元,婚姻和家庭围绕这二元展开,其评判标准也离不开他们。
夫妻一方违背了这两个二元,或者夫妻双方无法对其产生共识,那么婚姻家庭的问题就产生了。
当然我们无法判断一对夫妻婚姻的终止或者一个家庭的破败到底孰是孰非。
但是我们仍然希望能找到其中的一些蛛丝马迹。
一般来说影响婚姻家庭的因素大致有物质因素、精神因素、生理因素。
从问题形成缘由上看又可分为:婚姻家庭关系、婚姻家庭结构。
而这些问题从方式上细分,大约有婚外恋、家庭暴力、婆媳关系、经济物质等等。
本文主要从婚外恋和家庭暴力这两项最为严重的主要问题切入。
3《中国婚姻家庭变迁》,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第三部分,潘允康《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婚姻家庭质量》,第68页。
三、中国式家庭暴力之前我们提到了婚外恋最终夫妻双方的处理方式,那么当夫妻一方不愿离婚而另一方心理扭曲的情况下,很可能发生家庭暴力。
根据天津市妇联权益部“家庭暴力原因统计图”显示:(如图二)图二:家庭暴力原因统计图从统计图中我们很容易看出,造成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中,因夫妻一方有外遇而遭到家庭暴力的占到了最大的比重,达到了37%;而因同居或是精神障碍而遭到家庭暴力的各占总数的25%;因夫妻生活不和谐而导致家庭暴力事件发生的占到了13%。
当然我们认为家庭暴力并不只是在这些情况下发生,而且也不能代表整个中国。
那么归根结底家庭暴力是如何产生的,又有哪些影响呢?了解问题前我们我们首先要明白其内涵,家庭暴力(DomesticViolence),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一直以来,家庭暴力是一个存在于不同年龄、人种、社会阶层且严重影响婚姻家庭幸福与社会公共健康的问题。
在许多干预家庭暴力工作者看来,家庭暴力主要包括肉体暴力、威胁、恫吓、情感虐待、孤立、性虐待、操作、把儿童当作人质、经济管制等行为。
3.1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目前,家庭暴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围。
据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有30%的家庭存有家庭暴力的问题。
在二亿七千万个中国家庭中,每年约有十万个家庭因家庭暴力的存在而离婚解体。
在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中,家庭妇女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约占总数的72%,未成年儿童约占总数的15%,老人约占总数的11%。
另一方面,在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中,96%为家庭男性成员,妇女在家庭暴力事件中的受损害程度较男性受害者来说要更为严重。
此外,原先家庭暴力较多发生在一些知识水平、职业层次、社会地位较低的家庭之中,但根据最近的调查研究显示,每10个施暴者中,就有一个受过高等教育。
家庭暴力的范围正从农村向城市、从低文化素质向高文化素质人群蔓延。
家庭暴力不仅发生在农民、个体私营者家庭,在干部、教师和法4制工作者家庭也是屡见不鲜。
并呈身份特定、时间连续、行为隐蔽、手段多样等特点。
这点我们从2个案例中就能看到:A,34岁,博士,政府机关工作4《人民法院报》,总第4369期,第4版,20XX,黄相钰,“当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A具有博士学历,丈夫拥有硕士学历,丈夫是为了A才放弃了更好的前途,并且支援A读完了博士。
因此丈夫总觉得A亏欠了他。
只要一发生争吵,丈夫就开始对其拳打脚踢,更令A觉得羞辱的是,他还要在暴打她后发生性关系,他说:“我想怎样就怎样,谁叫你是我老婆。
”b,大学教师,硕士学历;丈夫博士学历,政府部门工作b的丈夫是一个大男子主义意识十分强的人,脾气非常暴躁。
一切都得听他的,大到孩子的教育,小到每天收看的电视频道。
一旦b在任何事上忤逆了他,他就会大发雷霆;若争辩一句,他就会变得无法控制,就会打人。
b几次想到离婚,可是一来为了孩子的未来成长;二来离婚后,b将一无所有,所以一直隐忍。
其实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身边并不少见,前不久发生的深圳公务员家暴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高材生,在深圳财政局工作,看上去如此的彬彬有礼,竟对远从湖南赶来照顾媳妇和孙子的父母实施家暴,不但打母亲耳光,还把父亲的胳膊咬得鲜血淋淋,母亲不堪忍受,曾离家出走过两次,对挣钱供其上学的姐姐也是拳脚相加。
而在20XX年热播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更是将家暴这样的现象搬上了大荧幕,男主角作为医院外科专家,是众人眼中一等一的好男人,他的事业一帆风顺,然而他却具有家庭暴力倾向。
梅湘南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她那一段别人看来很正常的往事,确时常引起丈夫的疑心,以至于经常受到家庭暴力,甚至有好几次被其丈夫殴打导致住院治疗。
3.2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家庭暴力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因素纷繁复杂。
同时,家庭暴力是发生在主体双方具有亲5属性的特定成员之间的行为,具有微妙性。
施暴者和受害者二者的家庭地位、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等差异是催生家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显而可见,家庭暴力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因素的作用,又有家庭、个人因素的影响。
对家庭暴力的产生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3.2.1性别观念引发家暴①男权统治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封建思想中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
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后“男女平等”思想不断加强,但男权统治思想的影响仍很深。
在这种支配作用下,一部分男性很难把妻子与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两个平等主体来看待。
同时,受害人对家庭暴力的容忍和麻木,也助长了施暴者的威风,成为了施暴者恶劣行为滋生、蔓延的温床。
②女权为上的新兴思想的冲击现在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逐步上升,把丈夫当成自己的“奴隶’,时不时进行谩骂和打斗。
而大多数女性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教育子女和赡养老人的工作,因此女性为施暴者的大多是针对孩子和老人。
3.2.2施暴者性格扭曲、品行不端①男性的性格扭曲、品行不端正是直接引发家庭暴力案件的重要因素。
这部分人经常无端对妻子生活作风起疑心,不允许妻子做他认为有可能威胁到她的任何社会活动。
如若妻子在这过程中有所反抗,就会遭到家庭暴力;也有一些男性沾染上不良习惯,身上有不顺心事情发生就会对妻子、儿童进行虐待、打骂。
有些妻子由于无法长期承受丈夫的虐待,提出离婚的想法之后,丈夫就会变本加厉地566梦秋嵘,《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浅析》,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