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

合集下载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第一版序讲哲学的危机,第二版序一上来就讲哥白尼革命。

由结果判断学问是否走上康庄大道的容易我一点都看不出来,这个结果有两个可能一自身无矛盾二实际应用。

康德显然指的是前一个,这实际上是普遍同意作为标准。

可是这个标准无效。

比如中世纪一个修士会说耶稣基督的话自从说出后没有人不同意,从没有更易过,所以基督的话就走上了科学的康庄大道。

这显然是荒谬的。

可是我们的确发现科学和哲学是不一样,区别在哪里呢?这里康德再次说传统形而上学应当废弃。

首先是逻辑,我们的介绍中都漏了逻辑。

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成为科学了。

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

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

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

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

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

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

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

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康德罗列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人类学来与逻辑学区分。

这里给出了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形式?)的规律。

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

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

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

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

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

前者是理论的,后者是实践的。

这里的规定象是说一种静观,现实则寓有行动。

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

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粹先天知识。

这里一个问题是纯粹不纯粹的划分是否只针对理论知识,实践是否纯粹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谈过,可惜当时没看懂,现在也不记的。

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理性 批判
认知
康德
著作
纯粹
人类
理性 经验
西方
批判
影响
哲学
道德
认识
科学
了解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的重要性和影响无需多言,可以说,没有读过《纯粹理性批判》,就不 可能全面了解西方哲学。 在这本书中,康德对人类理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批判。他指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世界的过程 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认知结构的限制。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而这个 经验世界是由人类理性所构建的。因此,康德提出了“先验主义”的概念,即人类的认知必须先 于经验而存在,并且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 康德还指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的情感、欲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 类的认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他认为,只有通过纯粹理性的批判,才能真正了解人类理性的局限 性和缺陷,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该部分是《纯粹理性批判》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分为六章。在第一章“超越论 对象概念”中,康德探讨了对象和观念的关系,认为对象是观念的超越。第二 章“超越论感性与纯感性学说”则进一步探讨了感性知识的本质和超越性。第 三章“超越论逻辑”则对传统逻辑进行了批判,认为超越论逻辑才能真正揭示 知识的本质。第四章“超越论方法论”则总结了超越论知识的局限性和意义, 并提出了对未来哲学的展望。
精彩摘录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认为是 西方哲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纯粹理性批判》中 的一些精彩摘录,以展示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独特之处。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本为更好的介绍康德的书籍所做的中间努力吾人作这一整理工作的理由:康德哲学的讲解性著作在国外虽已很多,但国内却很稀少,康德的著作又晦涩难懂,故国内很需要一本系统又易懂又不失深度的著作。

以下是康德讲解性著作的普遍问题。

一、晦涩:《康德学述》、《康德哲学讲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的后半部;二、简单化:《康德哲学讲演录》、《康德认识论研究》、《论康德哲学》的感性与知性部分;三、支离破碎:《康德的知识学》。

故本人尽量做到细致但又有脉络。

对每一知识点的讲解宁可重复解释(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让读者一眼带过。

择名家关于同一内容的不同语句中最易于理解而不失精髓的表达为文字落笔的标准。

不在读者尚未了解、读懂康德哲学之前对其进行评论与批判,因为这对初学者毫无必要亦会打击读者的兴趣。

对不可避免的争论问题及观点或不提或都提出来作为参考。

鄙人才寡,实力不足,不敢妄动各家语句,亦不敢自创语句,故一些缺少资料的部分,只能将难懂的原文抄上(好在并不多),望大家见谅。

如有改进意见或批评,希望大家积极反馈,在此衷心感谢。

以下皆本人所编,非原创。

由于一句中亦有多位学者著作的语言,故将其中一一文献出处指出来是非常繁复的事情,故在此便将文字的全部出处列出::1、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纯粹理性批判》2、黄振华《论康德哲学》3、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4、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5、张世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6、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7、郑昕《康德学述》8、周贵莲《康德认识论研究》9、李泽厚《康德述评》10、约翰.华特生著,韦卓民译《康德哲学讲解》1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九章第一节1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十七章13、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第五章第二节格式方面可能因为个人写作原因,可能造成读者不方面(比如通常开头没有空两格,段与段之间隔行,用1、2等标志出不同的内容),在此表示抱歉第一章前言的目录:第一节:由休谟哲学概论了解形而上学危机的由来第二节:形而上学的困境第三节:先天知识与后天知识第四节:哥白尼式的革命第五节:先天综合判断第一章前言康德哲学问题的提出第一节由休谟哲学概论了解形而上学危机的由来/viewthre ... &extra=page%3D1(必看)第二节形而上学的困境1. 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一种理性主义,对它来说,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活动,对自然万物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这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终于演变成一种科学主义精神,并极大地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二、纯粹理性的辨证推论A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二、纯粹理性的辨证推论A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二、纯粹理性的辨证推论A在前文中,康德提出了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最终会归结为三个问题,也就是灵魂的理念、宇宙的理念和上帝的理念。

这三个问题是怎么得来的呢?先不考虑康德的体系,我们可以尝试从任何一个人的视角出发,探索理性能达到什么程度,以及能得到什么样的问题。

所谓纯粹理念,也就是在不依靠经验性的内容的前提下,用推理的方式去探寻一些问题和答案,那么想象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经验性的知识的时候,把他放置于自然之中,他会思考什么?也许这个人的第一反应是观察外界,去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但这些不过是一些经验性的现象,他会在这些现象背后去追问,用理性去探索,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他会发现一切似乎都是关联的,一件事情导致另一件事情,有因有果,这是个伟大的发现。

那在探索整个因果链条的时候,他会把理性发挥到极致,问一个问题,外面的这一切,因果的源头是什么?与此同时,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他也会渐渐的发现,无论在思考什么,都有一个“我”陪伴着。

如果没有“我”,这些思维并不会存在,思考需要一个动作的承载人,需要一个思考者,而“我”就意味着这个思考者。

沿着这个方向去追问,“我”究竟是什么,我会有什么特性,那个能思考的我,跟肉身的我有什么关系?最后,当提出了前两个问题之后,还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又是谁创造了我和这个世界呢?所以康德关于纯粹理性辩证推论的三大问题并不是多么玄妙,而是一个普通人,通过反思就可以触及到的三个理性的终极问题。

实际上它们背后是康德所说的关系范畴——实体,因果以及协同。

同时也可以看作主体(我)、客体(世界),主客体的统一(上帝)。

而且康德的体系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原来的二元对立观念扩展为二维体系。

二元也就是正和反,这二者实际上是一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而康德在这二元基础上,又构筑了一个第三项,也就是将正反进行统一的“合”,这个合项就已经超越了正反的维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维度,综合了正反的特性,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整体。

《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1、数学的判断mathematische Urteile全部都是综合的synthetic /synthetisch。这条定理似乎至今尚未被人类理性的分析家们注意到, 甚至恰好与他们的一切推测相反,尽管它具有无法反驳的确定性并有 非常重要的后果。
[例如休谟认为人的一切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关于对象的知识都是综合 的,却除了数学与学就是根据人造的概念,然后把这些概念里面所包含的最初 我们放进去的东西,把它分析出来、引申出来。]
[康德认同“数学家的推论全都是依据矛盾律进行的”,但他不认同数 学也是出于矛盾律而被承认的。一个数学原理一旦形成、被承认,它当然就 要符合矛盾律,即是说它不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含义,不能前后不一致,在推 论中必须要严格的遵守逻辑的一贯性。但其确定性并不依赖于所谓的矛盾律, 它只是应用矛盾律来展开自身。
只可以说两个综合命题根据它们之间包含的这个关系,一个从另一个里 面引出来。]
[必要的澄清:康德讲的五个手指,五个点,不是着眼于五个手指 的经验本身,也不是这五个点的经验本身,而是着眼于它在空间中的 直观,是借助于相应的直观,不一定是指手指,手指只是一种例子, 它代表的是空间中的直观。]
要把5加在7之上,这一点我虽然在某个等于7+5的和的概念 中已经想到了,但并没有想到这个和等于12这个数。所以算术命 题arithmetical propositions永远都是综合的;对此我们越是取更 大的数目,就越是看得更清楚,因为这样一来就明白地显示出, 不论我们怎样把我们的概念颠来倒去,我们若不借助于直观而只 借助于对我们的概念作分析,是永远不可能发现这个总和的。
首先必须注意的是:真正的数学命题总是先天判断judgements a priori,not empirical 而不是经验性的判断,因为它们具有无法从经验 中取得的必然性。但如果人们不愿接受这一点,那么好,我将把自己 的命题局限于纯粹数学pure mathematics,这一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它不包含经验性的知识empirical knowledge,而只包含纯粹的先 天知识pure a priori knowledge。

《纯粹理性批判》13思想解读

《纯粹理性批判》13思想解读

《纯粹理性批判》13思想解读摘要: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当中难点也是最重要的部分§13.一般先验演绎的原则,则是这一部分的开头小节,对此小节进行解读,对于文章的重要部分逐字逐句进行解释,便于解读§13小节的主旨。

关键词:先验演绎;范畴;时空康德是以举法学的例子开头,康德认为,在法学中在一桩法律诉讼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关于权利问题,一种是关于事实的问题,前一种是阐明证明权利的合法性问题,这个证明过程就叫作演绎。

首先是康德解释事实问题,康德讲,事实问题就是在经验性问题,在经验当中可以找到相关根据,当你产生疑问的时候你只需要去调查一下确认这个经验事实就可以了,这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

但是权利问题不是这样的,你把权力问题归结于“幸运”、“运气”这是说服不了人的,权力问题不像事实问题可以在经验当中找到根据。

比如说,你突然获得一笔财产,不能光说你运气好就可以让人普遍同意的,对于这笔财产的合法性权利,你必须靠演绎来证明。

作为§13小节一般先验演绎的原则的第一段,这一段只要是通过法学中权利问题和事实问题这两个例子来引出“演绎”这个概念。

在第一段引出演绎之后,第二段开始,康德就提出,人类知识各式各样的概念当中有些是做纯粹先天的运用,对于这样一种运用的权限的合法性,参照法学的例子,从经验当中得不到证明,是需要演绎的。

这些概念其实也就是知性的诸范畴,范畴本身不是经验性的,那么他们将如何与对象发生关系?康德在这里回答了,概念能够先天地和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所作的解释称之为这些概念的先验演绎,至此康德就提出了先验演绎,先验演绎参照法学例子,其实就是你对于是否有权利运用知性范畴的根据进行解释。

相对于先验演绎,康德在这里又提出了经验性的演绎,经验性的演绎就如同法学例子当中的事实问题,康德在这里说得也很清楚,就是一个概念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反思而获得的方式,因此不涉及合法性,而只是涉及事实问题。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袁鸿杰.期末思考形而上学问题是西方哲学史的一种传统。

在康德之前哲学已经经历了漫长形而上学的历史,康德指的形而上学就是关于世界本原,世界最高目的等的学说,具体说来就是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有。

在形而上学的论争中,唯理论和经验论共同构成了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西方现代精神的精华。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一切认识的源泉,一切知识只能从经验获得,并能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关于认识来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造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虽然双方各自有理有据,但是它们的局限性也随着理论本身的发展逐渐暴露了:唯理论走向了独断论,独断地认为他们掌握了世界的终极真理;经验论则发展成为怀疑论,怀疑一切知识的可靠性,世界也不过是一场梦魇。

形而上学引发了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却又无法给出答案,使得它自身逐渐走向了尴尬的命运。

康德想要结束过久的纷争,他说,理性陷入困境是因为运用经验性原理向最高原理晋升时发现自己的无能,而求助于超验原理,却跌入黑暗和矛盾之中,知道有根本性的错误却又找不出来。

于是康德希望做一个一劳永逸的尝试,结束一切纷争,找到那根本的错误,所以《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书才诞生了。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纯粹理性批判》13思想解读

《纯粹理性批判》13思想解读

《纯粹理性批判》13思想解读摘要: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当中难点也是最重要的部分§13.一般先验演绎的原则,则是这一部分的开头小节,对此小节进行解读,对于文章的重要部分逐字逐句进行解释,便于解读§13小节的主旨。

关键词:先验演绎;范畴;时空康德是以举法学的例子开头,康德认为,在法学中在一桩法律诉讼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关于权利问题,一种是关于事实的问题,前一种是阐明证明权利的合法性问题,这个证明过程就叫作演绎。

首先是康德解释事实问题,康德讲,事实问题就是在经验性问题,在经验当中可以找到相关根据,当你产生疑问的时候你只需要去调查一下确认这个经验事实就可以了,这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

但是权利问题不是这样的,你把权力问题归结于“幸运”、“运气”这是说服不了人的,权力问题不像事实问题可以在经验当中找到根据。

比如说,你突然获得一笔财产,不能光说你运气好就可以让人普遍同意的,对于这笔财产的合法性权利,你必须靠演绎来证明。

作为§13小节一般先验演绎的原则的第一段,这一段只要是通过法学中权利问题和事实问题这两个例子来引出“演绎”这个概念。

在第一段引出演绎之后,第二段开始,康德就提出,人类知识各式各样的概念当中有些是做纯粹先天的运用,对于这样一种运用的权限的合法性,参照法学的例子,从经验当中得不到证明,是需要演绎的。

这些概念其实也就是知性的诸范畴,范畴本身不是经验性的,那么他们将如何与对象发生关系?康德在这里回答了,概念能够先天地和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所作的解释称之为这些概念的先验演绎,至此康德就提出了先验演绎,先验演绎参照法学例子,其实就是你对于是否有权利运用知性范畴的根据进行解释。

相对于先验演绎,康德在这里又提出了经验性的演绎,经验性的演绎就如同法学例子当中的事实问题,康德在这里说得也很清楚,就是一个概念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反思而获得的方式,因此不涉及合法性,而只是涉及事实问题。

浅议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浅议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浅议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作者:庞博葛馨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5期【摘要】《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三大理性批判之一,在其整个的哲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理解康德哲学的重要读本。

作为康德哲学的理论根基,《纯粹理性批判》在整个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哲学在整个哲学史上,康德哲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整个哲学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而作为三大理性批判之一的《纯粹理性批判》,又是康德哲学的根基所在。

通过对《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康德哲学,更进一步的认识西方哲学的内涵。

一、纯粹理性批判的起因与内涵哲学,在康德看来,她就是一切科学中的女王,拥有至高的权利与绝对的权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哲学却是每况愈下,屡屡受到自然科学与资本主义思想的打压与批判。

由于哲学地位的逐渐降低,康德认为有必要对理性进行一次彻底的批判,以为哲学正名,使其摆脱当前困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科学理论。

对于何谓“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是这样阐述的:“我所理解的纯粹理性批判,不是对这些书或体系的批判,而是对一般理性理解能力的批判,是就这批判可以独立于任何经验而追求的一切知识来说的,因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进行裁决,对它的根源、范围和界限加以规定。

”其实,在康德眼中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质上就是以理性有可能去追求一切的先天性知识为起点,进而对理性自身的探讨与批判,确定理性的先天知识的根源、范围和界限,以此对形而上学做出最终的判断和规则。

二、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批判考察(一)先验感性论康德对于感性认识如何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做了探讨,他认为这种先天条件包括两种:时间与空间。

康德之所以将时间与空间规定为感性认识的先天条件,是因为在他看来,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本身是不被人们所感知的,更不可能通过事物去感知时间和空间,而是通过时间与空间这种形式,去认识与感知存在于时空中的事物。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在这部作品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理论,标志着现代哲学的转折点。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严谨,对其观点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康德在书中明确了认识的范围,将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而理性认识则是通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

康德认为,感性认识受到时空的限制,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理性认识则受到“三大批判”的约束,即范畴、原理和先验概念。

这些批判使得理性认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避免陷入矛盾和悖论。

其次,康德对道德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道德律令”观念。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遵循普遍性原则,即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若能成为普遍法则,则该行为是道德的。

这一观点体现了康德哲学中的“理性至上”原则,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自主性和理性基础。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人类普遍性”的概念,强调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的道德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康德在书中对美学和目的论进行了阐述。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共同感”的,即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会产生共同的愉悦感。

这种共同感使得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

而在目的论方面,康德提出了“目的论判断”的概念,认为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存在的。

这种目的论观念在自然界的有机体和人类社会的制度中都得到了体现。

读完《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康德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边界和限制,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康德的道德哲学、美学和目的论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评判事物以及行为准则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完整版)俞吾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

(完整版)俞吾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

« 上一篇: 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成功人士的必由之路下一篇: 哲学与当代思维方法教学大纲(俞吾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Doctoryu @ 2011-05-30 10:29绪论康德其人及其哲学思想一、康德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二、康德哲学的分期、问题和结构1、康德哲学的分期2、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3、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结构三、康德哲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意义1、康德哲学的研究现状2、康德哲学研究的新趋势3、康德哲学研究的意义第一章《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版本、问题意识和基本结构一、《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版本二、《纯粹理性批判》的问题意识三、《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结构第二章《二版序言》与批判哲学一、《纯粹理性批判》的书名、题词和献词二、《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言1、形而上学的根源及其历史命运2、传统形而上学研究中的两种观点3、作为第三种观点的批判理论三、《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序言1、逻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思维方式的革命2、形而上学研究中的“哥白尼革命”3、知识与信仰的关系4、对批判理论的新阐述第三章《导论》与《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一、康德关于“三种知识”的理论二、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一新概念三、“先天综合判断”是一切理论科学的核心原则四、纯粹理性批判的总课题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第四章先验感性论一、感性与知性的区别和联系二、先验感性论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三、对两种错误时空观的批判四、康德的空间观五、康德的时间观六、康德时空观的意义第五章先验逻辑论一、形式逻辑中的普遍逻辑二、先验逻辑三、先验逻辑与普遍逻辑的关系第六章先验分析论一、概念分析论1、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功能2、纯粹知性概念(范畴)表3、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二、原理分析论1、范畴(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2、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3、对象之区分为现象和本体三、反思概念的歧义1、什么是反思?2、反思概念表3、“无”中蕴含的概念与对象的关系第七章先验辩证论一、理性、理念和先验幻相1、理性2、理念3、先验幻相二、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1、纯粹理性的误谬推理(理性心理学)2、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理性宇宙学)3、纯粹理性的理想(理性神学)4、如何看待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第八章先验方法论一、纯粹理性的训练1、纯粹理性在独断运用中的训练2、纯粹理性在争辩运用中的训练3、纯粹理性在假设和证明中的训练二、纯粹理性的法规1、理性之纯粹运用的终极目的2、作为纯粹理性终极目的之规定根据的至善理想3、意见、知识和信仰三、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和历史1、纯粹理性的建筑术2、纯粹理性的历史主要参考书目1、I. Kant: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Frankfurt an Main: Suhrkamp Verlag, 19882、I.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Paul Guyer and Allen W. Wood,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7.3、I.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Norman Kemp Smith, New York: The Humanities Press, 19334、I.Kant: Opus postumum, translated by Eckart Foerster and Michael Rosen,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3.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7、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28、诺曼.康蒲.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绰然译,商务印书馆,9、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贾泽林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10、曼弗雷德.库恩:《康德传》,黄添盛译,世纪出版集团,200811、O.Hoeffe: 《康德:生平、著作与影响》,郑伊倩译,人民出版社,200712、郑昕:《康德学述》,商务印书馆,198413、张世英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4、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5、H.M.Baumgartner:《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李明辉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16、S.Gardner: 《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刘育兆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17、O.Hoeffe: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郭大为译,人民出版社,200818、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上册1975,下册197919、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下册,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 199620、俞吾金等:《德国古典哲学》,人民出版社,200921、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俞吾金: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中国社会科学2009-623、俞吾金:康德两种因果性概念探析,中国社会科学2007-624、俞吾金: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中国社会科学2006-225、俞吾金:马克思的实践、自由概念与康德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1-3绪论康德其人及其哲学思想无庸讳言,在西方思想史,乃至整个人类的思想史上,康德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图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言001

图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言001

图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言001Ⅰ、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因为,如果不是通过对象激动我们的感官,一则由它们自己引起表象,一则使我们的知性活动运作起来,对这些表象加以比较,把它们连结或分开,这样把感性印象的原始素材加工成称之为经验的对象知识,那么知识能力又该由什么来唤起活动呢?所以按照时间,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是先行于经验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

P1【幻灯片解说】【文字解说】认识论的完整形态我们用三角形金字塔展示出来,它在中国古代被称作“连山法”,在康德那里则称作理性巴别塔。

其中底部带有灰色背景的部分是客观存在——认识对象,其中绿色梯形平台为进入认识视域的内容,标有自在之物的灰色部分是游离在感官之外的存在内容。

它包括认识能力无法把握的内容,如银河系之外的宇宙形态,也包括看不见的虚无关系,如《老子》所说的“不言之教”。

灰色平台上边由蓝色、橙色、紫色构成的三角形金字塔则是完整形态的认识结构。

其中蓝色表明感官接收的表象,大脑的思考过程则是人类至今也没有把握的对象,因此呈现出灰色。

这是认识论内部人的大脑自身的工作模式和运行规则。

橙色平台内部,黄色是抽象的方法,如分析综合。

橙色是语言逻辑规则,如形式逻辑的同一律。

名与实一体。

紫色三角形内部是经验理论,它的特点是来自实践,是对工作进行的总结、如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等。

超出经验的束缚,揭示出具有必然性的规则、公式、定理,就属于科学理论的范畴。

三角形上部的灰色表明,它是以文本形式出现的知识,这是先验逻辑分析的对象。

如“一切变化都有原因”“凡金属都是物体”等。

这些判断构成了先验逻辑研究的内容。

康德依据认识形式不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不同,认识能力不同,将这些文字分为三类:后天的、先天的、纯粹的。

其中后天的内涵是感官能够认识到的,先天的内涵是哲学概念,如原因、结果,它是无法感觉到的,属于人类智慧创新出来的分析方法、思维工具。

十分钟读懂最难的一本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十分钟读懂最难的一本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十分钟读懂最难的一本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他的三大批判里最难啃的,要想读懂这本书必须要做一些准备(沐浴净身,斋戒三日……)。

这样才能站在这位絮絮叨叨的大师面前,听懂他老人家到底在说些什么。

沐浴完了?斋戒没?饿不饿?眼冒金星啦?好的嘞,开讲!康德之前,现代哲学有两个主要的流派,一派叫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是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另一派是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洛克,休谟和贝克莱。

这两个派别和江湖上帮派一样都在抢地盘,但抢的不是旺角谁说了算,而是“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

理性主义帮说知识来自先天的观念,这些观念要么是上帝放我们脑子里的,要么是与生俱来的。

要想获得知识,只需要反思这些先天的观念,加上基本逻辑也就够了。

所谓我思故我在,我思是一个观念,一切的知识都是从这观念出发的,通过逻辑能推导出来,你说能推导出什么来?别问,就是上帝我们都能推导出来。

而经验主义帮则说,哪有什么先天,知识都是后天形成的。

一切观念包括那个“我思”都要建立在后天感觉的经验基础上。

洛克他老人家说,你看人脑就是一块白板,出生的时候嘛也没有。

你笛卡尔生下来只会哭!你也不是娘胎里出来就蹲那抱头就思考。

这就是著名的白板说。

就这样,为了这点地盘,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干仗干了一百多年,打成一片。

而我蹲在一边,叼着冰棍看热闹的时候,康德他老人横空出世,口念六字真言:“人为自然立法”!于是这场干架就这样直接升级了~那你问这六字真言说的特么是啥,容我慢慢道来~~~看哈,地球在那围着太阳转,下雨了要收衣服,这些都是按照一定规律在那飘着。

而科学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规律。

康爷牛逼的地方就是直接反转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在他看来什么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都太小气了,你们讲的都是怎么认知这个世界的规律。

而我康爷是在创造规律,没错,规律不是认知出来的,是爷定的。

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他不是客观存在在自然中,而是人利用自己的先天的观念,加工和整理世界给我们提供的后天的经验,然后得到的。

《纯粹理性批判》(二)知性:概念、范畴、先验演绎与先验统觉

《纯粹理性批判》(二)知性:概念、范畴、先验演绎与先验统觉

《纯粹理性批判》(二)知性:概念、范畴、先验演绎与先验统觉人类的认知如何形成或者说知识来源于哪里。

经验主义如休谟完全放弃理性在认知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否定因果律的存在,把所有普遍规律认为是主观的经验联想,认为所有知识来源于经验;而理性主义如笛卡尔则忽视了经验对于知识形成过程的重要作用,把理性思考当作知识的唯一来源。

康德则认为经验与理性(广义的)都不可或缺。

我们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感受表象的能力,另一个是通过这些表象来认识一个对象的能力。

前者中对象通过直观被给予我们,后者中对象通过与之相应的概念被思维。

前面提到过将我们通过被对象刺激获得表象的能力称之为感性,那么此处通过表象认识一个对象的能力就是知性。

直白地说就是我们通过感性直观来接收对象的刺激信号,然后依靠知性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

为什么不是理性而是知性?其实康德对于人的认知过程的划分非常的细致,康德认为广义的理性包括三个部分:纯粹知性、判断力以及纯粹理性。

经由感性提供的感觉材料并不是随便就被我们处理然后就可以形成知识和理性思考的。

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理性包括理性主义者所进行的思辨大多在纯粹理性这一层次,这其实就忽略了感性直观到底是如何被整合进我们的意识形成概念,进而进行思考的。

而知性就是其中能够先天地整合感性直观杂多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能力。

关于纯粹知性的概念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纯粹理性批判》整本书中的精华部分,也因此是较难懂的部分。

甚至先验演绎部分康德在第二版中完全重写了一版,前后两版有很大的差异,下面的内容结合两版进行介绍。

先从概念说起。

直观和概念构成我们知识的一切要素,直观给我们提供一种对象的表象,概念则本身就暗含了多种表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其中对象能够被思维。

如果概念没有与之相应的直观,或直观没有概念都不能产生知识,可以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

接下来是判断。

一个判断就是一个关于概念的命题。

在一个判断中,概念不直接与对象发生关系,而是和其他直观表象或概念表象发生关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康德哲学思想初探——《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摘要本文通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与思考,尽量在浩瀚如烟海的哲学长河中得到著名的康德的思想的冰山一角,并以此指导我自己的人生成长。

关键词认识逻辑宇宙知识正文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

在他成年岁月中发生了西方世界里最重要的变化,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

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便是在那个历史时期里成形的。

他的哲学其实就是在回应新的现代性概念。

他的思想生活反映了当时文化、政治与科学的最重要发展,他的观点是对于当时的文化气氛的反思。

英法的哲学、科学、文学、政治与风俗,形成了他日常交谈的主题。

即使像美国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这些比较遥远的事件,对康德也有明显的影响。

我们必须在这整个世界背景下去了解他的哲学。

康德属于哥尼斯堡的特殊知识氛围的一部分,他与哈曼、希佩尔、赫尔德、赫兹等“哥尼斯堡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生活如何交织在一起,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被引导。

而康德的批判哲学必须在这个背景中去了解。

康德是个固执的小老头,因为他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

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然后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开始仔细研读。

他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午后的散步是如此准时,以至于哥尼斯堡人都拿他来调对挂钟的时间。

他就这么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妻子,没有儿女,直到生命的花儿萎谢。

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

这个悖论,想必康德也深谙其中味吧?但就是这位智慧而孤独的人类灵魂,构建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远的哲学体系之一。

以1781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1817年黑格尔《哲学全书》的出版为标志,在短短几十年间,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承前启后,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以至于后世的研究者把这一阶段成为“思想体系时代”。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一、纯粹理性的概念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一、纯粹理性的概念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一、纯粹理性的概念每个人每天都会看到天阳东升西落,根据康德此前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说,在知性的引导下,我们获得了太阳东升西落的知识,或者说我们可以确定的下这个判断。

但如果知识仅仅停留在此,是远不够的,我们似乎都可以确切的说,太阳东升西落,这并没有确切的指向比如十月份的某一天或者几百年前的某一天,而是默认了一个大的前提,也就是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

康德将知性的运用范围限制在经验领域,我们可以根据执行,对经验的内容进行判断,那么在经验之外,如何确切的说太阳每一天的情况,哪怕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永远不可能经历,但我们也可以如此确切的说出太阳的情况呢?这时知性就要让位给理性,理性要运用知性得到的结论,进行更进一步的扩展,用推理的办法,将知性判断从经验中提取出来,进而追求一种长久的、统一的、稳定的结论。

这也正是人类的知识区别于经验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没有理性,人的知识无法形成体系。

无法提取出牛顿的物理世界或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

也许我们可以说某一个物体,在某一个时刻是有惯性的,其运动的方式是符合牛顿力学公式的,但知性是无法超越这些经验性的限制,上升到一种总体性,形成一种知识体系的。

只有理性的参与,才能让我们获得那些“放之四海皆准”的知识,才能够让我们在变动不居的经验世界中获得安稳的感觉,能够从经验中提取出稳定的知识,这样经验不仅仅是当下的一种知识,人类更可以在经验中获得到以前和以后的知识,由此人类才可以超越一种当下的存在,成为能够在时间范围内思考自我以及自然的物种。

理性的作用如此之大,以至于其危险也同样伴随着。

不像知性,必须在经验中运用,所以也受经验的限制,经验就是知性的检验标准。

但理性超越了经验的限制,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了经验的检验,理性可能会带着人深入到一个完全幻相的领域。

所以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核心就是要解开理性的真相,让人们在知识的获取中,尽量避开幻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本为更好的介绍康德的书籍所做的中间努力吾人作这一整理工作的理由:康德哲学的讲解性著作在国外虽已很多,但国内却很稀少,康德的著作又晦涩难懂,故国内很需要一本系统又易懂又不失深度的著作。

以下是康德讲解性著作的普遍问题。

一、晦涩:《康德学述》、《康德哲学讲解》、《康德&lt;纯粹理性批判&gt;指要》的后半部;二、简单化:《康德哲学讲演录》、《康德认识论研究》、《论康德哲学》的感性与知性部分;三、支离破碎:《康德的知识学》。

故本人尽量做到细致但又有脉络。

对每一知识点的讲解宁可重复解释(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让读者一眼带过。

择名家关于同一内容的不同语句中最易于理解而不失精髓的表达为文字落笔的标准。

不在读者尚未了解、读懂康德哲学之前对其进行评论与批判,因为这对初学者毫无必要亦会打击读者的兴趣。

对不可避免的争论问题及观点或不提或都提出来作为参考。

鄙人才寡,实力不足,不敢妄动各家语句,亦不敢自创语句,故一些缺少资料的部分,只能将难懂的原文抄上(好在并不多),望大家见谅。

如有改进意见或批评,希望大家积极反馈,在此衷心感谢。

以下皆本人所编,非原创。

由于一句中亦有多位学者著作的语言,故将其中一一文献出处指出来是非常繁复的事情,故在此便将文字的全部出处列出::1、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纯粹理性批判》2、黄振华《论康德哲学》3、杨祖陶、邓晓芒《康德&lt;纯粹理性批判&gt;指要》4、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5、张世英《康德的&lt;纯粹理性批判&gt;》6、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7、郑昕《康德学述》8、周贵莲《康德认识论研究》9、李泽厚《康德述评》10、约翰.华特生著,韦卓民译《康德哲学讲解》1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九章第一节1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十七章13、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第五章第二节格式方面可能因为个人写作原因,可能造成读者不方面(比如通常开头没有空两格,段与段之间隔行,用1、2等标志出不同的内容),在此表示抱歉第一章前言的目录:第一节:由休谟哲学概论了解形而上学危机的由来第二节:形而上学的困境第三节:先天知识与后天知识第四节:哥白尼式的革命第五节:先天综合判断第一章前言康德哲学问题的提出第一节由休谟哲学概论了解形而上学危机的由来/viewthre ... &amp;extra=page%3D1(必看)第二节形而上学的困境1. 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一种理性主义,对它来说,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活动,对自然万物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这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终于演变成一种科学主义精神,并极大地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

2. 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关于事物的认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由此而形成的知识其普遍必然性或真理性从何而来,以及它所适用的范围等等问题。

3. 为解决科学知识的来源、确定性及范围等认识论问题,早期近代哲学家分为两大派别: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

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

唯理论认为感觉经验归根到底是个别的、相对和偶然的,因而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知识乃是由一些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出来的,非如此不能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4. 休谟的怀疑论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的最好写照:他的怀疑论不仅使经验论企图通过经验的概括归纳获得有关自然法则的知识这一理想最终破灭,而且也使唯理论陷入了困境。

它意味着我们不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理性本身也产生了动摇。

5. 康德所要解决的正是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

第三节先天知识与后天知识名词解释:质料:是通过后天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内容。

质料是被给予的感觉材料,它们是后天的,只有在外部事物的刺激下才能产生。

形式:是使这些经验质料构成知识的主体认识能力。

形式是先天的,先于感觉而存在,并不依赖于感觉。

1. 是否除去来源于后天即来源于经验的经验知识之外,还有一种独立于经验、甚至独立于一切感性印象的先天知识?为此,首先必须弄清楚&#8220;先天的&#8221;(a priori)一词的含义。

通常人们所说的&#8220;先天的&#8221;,其实只有相对的意义。

例如一个人挖墙脚,我们不待他挖穿就预先知道这所房子一定会倒塌。

这种知识是我们在不需要去经验的情况下先于经验而得到的。

康德认为,这里的先天或先于经验只是相对地独立于经验。

因为我之所以知道房子一定会倒塌,是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过类似的知识,并经多次重复而总结出了这样的一般性知识。

这种&#8220;先天&#8221;实际上还是来自于经验,只不过不是来自当下直接的经验,而是来自过去的或间接的经验而已。

康德指出,凡来自经验的知识,其普遍性都是相对的。

如&#8220;到今天为止,人是要死的&#8221;,这是来自经验的知识。

到今天为止没有人是不死的。

但能不能说以后的人也一定会死呢?不知道,还没见过。

总之,经验的知识并没有严格的普遍性。

其次,凡来自经验的知识,都只能告诉我们一个东西事实上如此,而不能告诉我们它为什么不能不如此。

总而言之,经验知识只有或然性,没有必然性。

2. 康德认为真正的&#8220;先天的&#8221;知识是绝对不依赖于一切经验完全独立于一切经验的。

在我们的知识中的的确存在具有严格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天知识,例如,一切数学命题(2+2=4之类)就是具有普遍必然性,因而不可能来自经验,而是来自认识能力本身的先天知识。

(康德认为,如果一种知识具有严格的普遍性与必然性,那就表明它不是来自经验的经验知识,而是来自人的先天认识能力的知识。

)3. 既然先天知识是存在的,它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就应该找到知识中先天的因素的来源、构成一切知识的先天条件,并确定先天知识的适用范围。

康德的任务就是要进行这一考察。

第四节哥白尼式的革命1. 康德说:&#8220;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但并不全都来源于经验&#8221;。

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

但这样一来,我们便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之上。

2. ①按照形而上学关于知识的传统观念。

知识必须符合对象才能成为可靠的知识。

但这样一来我们便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因为我们既无法说明外部事物及其属性如何能够挪到意识中来,更不能证明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

)②康德认为何不像哥白尼一样换一个角度,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就像颠倒太阳和地球的关系一样),看一看让对象符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会有什么结果。

这种思维方式不是主体围绕着客体转,而是客体围绕着主体转,把客观到主观的思想路线转变为主观到客观的路线上去。

正如从&#8220;地心说&#8221;到&#8220;日心说&#8221;的转变一样。

③这样看来,问题便得到了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因而便使知识具有了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

换言之,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是先天的。

3. ①但是如果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事物对我来说被划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事物,康德称之为事物对我们的&#8220;显现&#8221;,;另一方面是&#8220;物自体&#8221;,未经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在认识之外的&#8220;事物自身&#8221;。

②虽然休谟对物自体的存在抱有怀疑的态度,但康德主张我们必须设定它,其理由有三:一是为了保证由我们的感官受它刺激而产生的那些知觉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二是为了给我们的认识树立一个&#8220;到此为止&#8221;的界碑,以此为标准,我们就可以对凡是离开感性而直接针对物自体的断言和描述作出&#8220;不可知&#8221;的结论,把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的范围内,以保证我们的知识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而非伪科学;第三,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虽然不可知、但却应当相对应的东西如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的存在留下底盘(第三个理由在&#8220;理性&#8221;部分再详解)。

第五节先天综合判断名词解释:表象:凡意识到的、想到的一切都可以叫作表象,。

一、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1. 经验知识和先天知识的区分,还只是从一般知识的来源和构成成分方面对知识进行了分类,这两类知识都是从知识的内容方面来谈的。

至于知识的构成形式,特别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知识单位的逻辑结构形式,康德认为有必要进一步作更深入的考察。

2. 康德认为真正的、最起码的知识是判断。

例如&#8220;玫瑰花是红的&#8221;,单个概念&#8220;玫瑰花&#8221;和单个表象&#8220;红&#8221;都不能算是知识,只有把主词&#8220;玫瑰花&#8221;和谓词&#8220;红的&#8221;用系词&#8220;是&#8221;联结起来,才构成了一个最初的知识单位。

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一切知识都是判断。

但却不能反过来说,任何判断都是知识。

就此问题,他将一切判断区分为两大类,即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来作进一步考察。

3. 所谓&#8220;分析判断&#8221;就是谓词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中,因而两者具有同一性。

例如&#8220;物体是有广延的&#8221;这一判断中,&#8220;广延&#8221;这一概念本来就包含在&#8220;物体&#8221;这一概念之中,因为所谓物体,其定义就是有广延、占据空间的东西。

所以说&#8220;物体是有广延的&#8221;并没有给&#8220;物体&#8221;这一主词增加什么新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