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诊断思路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辨证思路

小儿推拿辨证思路

小儿推拿辨证思路小儿推拿是指针对儿童特有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特点,采用中医推拿手法,以调和气血、通经络、强身健体为目的的治疗方法。

在推拿治疗过程中,对于小儿的辨证分析至关重要。

辨证是指根据病情表现,分析病因和病机,确定疾病的病理性质。

在小儿推拿中,辨证要素包括情况分析、病机判断、治疗方案确定和注意事项。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分析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小儿的生长发育阶段决定了其体质状况。

比如,新生儿生长迅速,身体柔软,主要是以养分摄入为主,因此需要针对营养不良、生长发育不良等问题进行治疗。

而婴幼儿时期,肝血不足常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需要治疗肝气不舒、血虚营养不良等问题。

其次,需要了解小儿的症状表现。

小儿推拿的常见疾病包括感冒、咳嗽、腹泻、消化不良、肌肉骨骼病等。

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也不同,比如:感冒多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需要治疗风寒、风热等病因;腹泻常见于婴儿期,多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需要治疗脾胃虚寒、湿邪等病因。

再次,需要判断疾病的病机。

小儿疾病的病机多为气滞、痰湿、阴虚、阳虚等,因此需要了解具体病机,从而选择相应的推拿手法。

比如,消化不良常伴有脾胃虚弱症状,需要采用促进脾胃的手法,如推捏肚脐、按揉足三里等,以补益脾胃、健脾和胃。

最后,对于小儿推拿治疗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首先,要注意,推拿手法要轻柔缓和,切勿用力过猛,以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其次,要注意小儿的心理状态,避免治疗过程中造成惊恐和恐惧情绪;最后,由于小儿免疫系统较为脆弱,推拿治疗后应该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转诊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综上所述,小儿推拿辨证思路是根据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症状表现、病机判断和治疗注意事项来制定治疗方案。

辨证思路的应用可以帮助推拿治疗师更快速、有效地诊断疾病,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摘要】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体内气血平衡,促进疾病的彻底痊愈。

在实际操作中,崔教授依据患儿具体病情,精准施治,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简单易行,且安全无副作用,深受家长和患儿的信任与喜爱。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引火归元法对小儿长期发热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在展示了引火归元法在治疗小儿长期发热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崔文成教授,引火归元法,小儿长期发热,临床表现,操作步骤,治疗效果评价,案例分析,治疗应用前景,临床实践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长期发热是指儿童连续发热超过3天以上的症状,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系统异常。

目前传统药物治疗常常效果不佳,容易引起药物副作用或耐药问题。

寻求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引火归元法作为中医经典名家崔文成教授传承并发扬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平复发热的目的。

崔文成教授在长期从事小儿发热临床工作中,通过引火归元法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本文旨在探讨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与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 正文2.1 引火归元法的基本原理引火归元法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平衡阴阳、调畅气血、归元复原的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引火归元法主要包括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四大方面,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具体来说,引火归元法可以通过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激发阳气等方式,促使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加速病邪的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应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时,崔文成教授深入研究患儿的病情特点和体质,结合中医诊断,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儿科常见皮疹疾病》PPT课件

《儿科常见皮疹疾病》PPT课件

峡炎,杨梅 密集针尖大
舌,环口苍 小丘疹,持
白圈,扁桃 续3-5天退
体炎
疹,1周后
全身大片脱
皮。
整理课件ppt
发热与皮疹 关系 发热后半天 至1天出疹。
14
整理课件ppt
15
手足口病
病原
全身症状及 其他
大多由 可有低热或 Coxsackie 者不发热 A16病毒
皮疹特点
发热与 皮疹关 系
多见于手足及臀 发热在4
重,自头面部-颈部-躯
干-四肢,退疹后有色素 沉整着理课及件脱ppt 屑。
发热与 皮疹关 系
发热3- 4天时出 疹,出 疹期热 更高。 出疹后2 -5天后 发热渐
退。 11
整理课件ppt
12
整理课件ppt
13
猩红热
病原
乙型溶血性 链球菌
全身症状及 皮疹特点 其他
高热,中毒 皮肤弥漫性
症状重,咽 充血,上有
整理课件ppt
4
幼儿急疹(婴儿玫瑰疹)
病原
人疱疹病毒 6型
全身症状及 其他
多发生在2 岁以下婴幼 儿,一般情 况可,耳后 枕部淋巴结 也可肿大。
皮疹特点
发热与皮疹 关系
红色斑丘疹,突发高热3 颈部及躯干 -5天,热 部多见。 1- 退疹出。 2天后皮疹
消退,不留 任何痕迹。
整理课件ppt
5
整理课件ppt

5、皮肤表现:多形性红斑和猩红热皮疹,常
在第一周出现。肛周皮肤发红、脱皮。

6、颈部淋巴结肿大

7、心脏表现:疾病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
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发生冠状动脉损坏多
在病程2-4周。也可以在疾病恢复期。

幼儿发热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幼儿发热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幼儿发热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幼儿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通常是由于身体抵抗力下降或感染引起的。

对于家长来说,了解幼儿发热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方法非常重要,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缓解幼儿的不适。

本文将介绍幼儿发热的常见原因和处理方法。

一、幼儿发热的原因1.感染:感染是幼儿发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感染可以是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等。

2.免疫接种:幼儿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反应,这是正常的免疫反应。

通常这种发热会在接种后的24小时内出现,并持续1-2天。

3.过敏反应:某些幼儿对食物、药物或环境过敏,会引起发热。

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宠物皮屑等。

4.牙齿生长:幼儿在牙齿生长期间,常常会出现发热的情况。

这是由于牙齿生长引起的炎症反应所致。

5.环境因素:幼儿在高温环境下暴露时间过长,或者过度穿着厚重衣物,也可能导致发热。

二、幼儿发热的处理方法1.观察:当幼儿出现发热症状时,家长首先应该观察幼儿的其他症状,如咳嗽、流鼻涕、呕吐等。

如果幼儿没有其他明显不适,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看看体温是否会自行下降。

2.适当降温:如果幼儿的体温超过了38.5摄氏度,可以考虑给幼儿进行适当的降温。

可以使用温水擦浴、冷敷或温水浸泡等方法来降低体温。

但是要注意不要使用过冷的水或冰块,以免引起寒战或其他不适。

3.保持室内环境舒适:在幼儿发热期间,家长应该保持室内的温度适宜,通风良好。

可以给幼儿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过度包裹。

4.饮食调理:幼儿发热期间,可能会食欲不振。

家长应该给幼儿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幼儿的水分摄入量,避免脱水。

5.就医咨询:如果幼儿的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随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家长应该及时就医咨询,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总结:幼儿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但并不一定都是疾病的表现。

家长在处理幼儿发热时,应该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他疾病引起发热的诊断思路

其他疾病引起发热的诊断思路

其他疾病引起发热的诊断思路
张琢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年(卷),期】2008(015)010
【摘要】发热作为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除常见干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性疾病之外,还可见于肿瘤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和其他一些疾病中。

而且,随着各种药物的广泛使用,药物热也成为临床上引起发热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张琢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北京顺义医院呼吸内科,北京,10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
【相关文献】
1.小儿发热应谨慎选择退热方式——由1例发热患儿酒精擦浴引起中毒谈小儿发热的科学治疗 [J], 牛银朋
2.其他疾病的发热 [J], 刘晓原
3.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思路及治疗原则 [J], 梅曼
4.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思路及治疗原则 [J], 梅曼
5.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辨析 [J], 辛天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热的诊断标准

发热的诊断标准

发热的诊断标准
发热的诊断标准通常根据不同的测量部位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正常体温范围在腋下为36℃-37℃,口腔温度为36.3℃-37.2℃,肛门温度为36.5℃-37.7℃。

在这些正常体温范围之外,就可以被诊断为发热。

具体来说,低热是指腋温在37.3℃-38℃,中等热是38.1℃-39℃,高热是39.1℃-41℃,超高热则是指体温大于41℃。

此外,如果一天之内的温差超过1℃,也可以被诊断为发热状态。

如果孩子的体温在36.2℃-37.2℃之间是正常的,超过37.3℃就被认为是发热。

具体的度数分类也有低热(37.3℃-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1℃)和超高热(超过41℃)的区分。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部位的体温正常范围有所差异,而且每个人的基础体温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实际诊断时,还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具体的测量部位。

发热疾病诊断思路

发热疾病诊断思路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九分。
二、发热疾病的诊断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九分。
(一)概述:
定义:发热是指体温调节障碍所致的体温升高
低热:(以口表为准)37.4 ºC ~38 ºC
中热:(以口表为准)38.1 ºC ~38.9 ºC
高热:(以口表为准)39 .0ºC ~40.0 ºC 过高热:(以口表为准)>40.0 ºC 长期发热:持续发热超过2周.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九分。
③成人Still病
热形:弛张稽留热 特点:高热+关节痛+皮疹 皮疹:出现时间不定:
猩红热等,麻疹样、
荨麻疹样。
临床特征: 反复血培养(-),找不到感染灶。 抗生素无效,激素有特效。 WBC>25000,明显核左移,ESR快。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九分。
2、阿司匹林:
通过抑制PGE1、E2的合成,使CAMP下降。
注意:在甲亢病人发热时禁用!
3、用退热药不退热时:
应考虑到有中枢性体温调节障碍。
第十四页,诊断发热疾病注意事项:
1、病史: (1)起病的急缓
有无畏寒、出汗,间歇与持续,时间长短
(2)有无传染病接触史
有无上感或上腹部症状 (3)有无关节症状、皮疹、黄疸、尿路症状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九分。
(6)腰穿:脑膜刺激征
(7)伴出血倾向:出凝血检查,血小板计数
(8)长期发热:肥大-外斐氏,布氏杆菌实验。
免疫指标:ANA,Ig,C3
(9)活检:如淋巴结等,>1cm/6个月不消退。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九分。
(六)鉴别诊断

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思路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思路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CT,头颅MRI。
Page 25
五 诊断及鉴别诊断
当我们遇到一个小儿惊厥的病历, 分析其病因 时:
首先根据有无发热等感染中毒表现,分析惊厥是 感染或非感染性;
然后考虑原发病在颅内或颅外; 最后有针对的选择必要的检查和化验以确诊。 在病因诊断时,必须结合年龄、季节、病史、体
检全面分析。
①运动性 ②感觉性 ③植物神经性 ④精神症状性
三 临床表现
复杂部分性发作
开始即出现意识障碍, 或简单部分性发作继之以 意识障碍,常有自动症。
Page 21
三 临床表现
5、非感染性惊厥—其他颅内病因
颅脑损伤 新生儿——产伤、缺氧(颅内出血,HIE) 婴幼儿、年长儿——意外事故。 颅内肿瘤 发病高峰5-8岁,最小4月。多为神经胶质瘤。 脑血管畸形 大脑大静脉及半球静脉畸形——破裂、出血。 小头畸形、神经皮肤综合征等
由于苯巴比妥半衰期很长,婴幼儿平均50 h,因此先用苯 巴比妥再用苯二氮革类容易合并长时间呼吸抑制;反过来 ,由于半衰期短,先用地西泮再用苯巴比妥呼吸抑制发生 相对较少,因为地西泮的呼吸抑制作用持续相对短;
大剂量使用苯巴比妥容易出现长时间低血压及明显呼吸抑 制。

Page 35
七 急症处理(第一步)
电解质紊乱:低血钙、镁、钠、
高血钠、低血糖、
遗传代谢病: 中毒:
Page 5
三 临床表现
全身惊厥: 突然意识丧失,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
沫,牙关紧闭,面部及四肢肌肉呈阵发性或强直 性抽动抽动,严重者角弓反张,呼吸不整,青紫 或大小便失禁等。 惊厥发作时间不等,数秒至数分钟或更长,若反 复发作或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提示病情严重,可 导致脑水肿、呼吸衰竭。

发热中西医如何用药

发热中西医如何用药

发热的中西医解释及如何安全用药发热 (西医病名: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发热是指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为主的症状。

发热为临床极常见症状,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尤其是各种传染病、时行病、疮疡类疾病,内脏瘅[热]病类疾病等均可导致发热。

中医学以往一般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大类。

临床对以发热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发热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1.体温升高到37.5℃以上,或患者自觉身体发热,均可称为发热。

2.定时检测体温,明确热势、热型。

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可作为普通检查。

并据具体病例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生化等实验室检查,以资诊断和鉴别。

3.辨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1)外感发热一般起病较急,初起常伴恶寒。

应注意起病季节,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有无接触史等。

(2)内伤发热一般起病徐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史。

其起病一般不伴恶寒,但觉发热,或虽感畏冷但得衣被可减。

发热多表现为低热,通常伴有自觉手足心热、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4.根据热势进行诊断,如:(1)不规则发热可见于感冒、三痹。

(2)1天内体温波动达3~4℃或以上,其低点可降至37℃以下者,常见于流注、肾瘅、痨病病情恶化、疟疾等。

(3)1天内体温波动在1℃以上,体温不降至正常者,常见于时行感冒、肺热病、心瘅、温毒发斑、疟疾重症。

(4)持续高热,1天内体温波动在1℃以内者,常见于湿温极期、暑温等。

(5)热退数日后再度发热(双峰热),伴肌肉疼痛、萎软者,常见于软脚瘟。

5.结合伴随症、病史等进行诊断,如:(1)伴头痛、昏迷、惊厥、呕吐、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者,应考虑春温、暑温、脑痨、中暑、颅脑痈等。

(2)伴咳嗽、胸痛、咯痰者,多见于肺热病、暴咳、肺痈、悬饮等。

伴心悸者,可为心瘅。

(3)伴腹痛或并有腹部包块者,应考虑肝痈、肝热病、胆瘅、肠痈等。

(4)伴寒战者,见于肺痈、流注、胆瘅、肾瘅、春温、稻瘟病、疟疾等。

小儿长期发热误诊分析

小儿长期发热误诊分析

[ ] 罗 国均 , 8 罗海瑛 . 脂肪 肝 的诊 治 思路及 临床 研 究
进展[ ] J 山西中医, 9 , ( )5 . 1 9 1 4 :1 9 5
文章 编 号 :06- 2 3 2O )1- 0 1 3 10 6 3 (O 9 O 0 7 -0
小 儿 长 期 发 热 误 诊 分 析
a i rco br t n te te t n fn n — a c h l cd o lf ae i h r ame to o i lo o

idcds a hpti: ittd [ ] e— nue t t eat apl uy J .H p eo is os
[ ] 董 筠. 青 降脂 汤 治 疗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3 2 复 O例 [ ] 湖南中医杂志, 0 ,8 4 :6 J. 2 2 1( )2 . 0 [ ] 范建 高 , 民德. 肪肝 [ . 海 : 海 医科 大 3 曾 脂 M] 上 上 学 出版 社 ,00 5 . 2 0 .6 [ ] 杨 丽, 4 陈东风 . 非酒 精 性脂 肪 性肝 病 的治疗 现 状
o d:3 hlrn w t o g—tr e e no rh s i l rm uy2 0 oJ l 0 8 w r ee td n h i 4 c i e i ln d h e m fv ri u op t o J l 0 3 t uy2 0 ees lce ,a d ter af
第1 5卷 第 1期 20 0 9年 1 月
河 北 医 学
HE E II I E B IME ) N C
V0 . 5. . 1 1 No 1
J n. 2 0 a ,0 9
组. 非酒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病 诊 断标 准 [ ] 中 华肝 J.

发热概述

发热概述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8年第10期(第15发热概述发热是指人的体温超过正常高限的现象,俗称“发烧”。

发热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热本身不是疾病,是多种疾病的一种共同表现。

1 定义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为36 ̄37℃。

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如时间、季节、环境、女性的月经等的影响。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

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

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

同时,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提高人的关注意识。

因此,体温不太高时,不必用退热药。

但如体温≥40℃(小儿≥39℃)时,可能引起惊厥、昏迷,甚至严重后遗症,则应及时应用退热药及镇静药(特别是小儿)。

2 原因多数发热是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体内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虽然体温37℃是一般的正常值上限,但这数字并非是固定值。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正常体温都不尽相同;在一天当中,体温也会有很大的波动;食物、过多衣物、情绪兴奋、激烈运动等,都会使体温升高。

但是,正常的体温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传染病),其次是结缔组织病(胶原病)、恶性肿瘤等。

临床上,常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分为如下两类。

2.1 感染性疾病 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以及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

其中,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引起的感染性发热。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

其实,这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

发热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降低感染的传染性等。

2.2 非感染性疾病2.2.1 无菌性坏死细胞的吸收 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常可引起发热,也称为吸收热。

常见于: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癌、溶血反应等。

儿科学培养方案

儿科学培养方案

儿科学各专业轮转要求1. 儿童保健科:3个月(1) 轮转目的掌握1)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体格测量与评价、神经心理评价,营养评价,婴幼儿喂养指导;2) 儿保门诊常见问题及疾病;3) 医患沟通技能。

(2) 轮转要求1) 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学习以下病种,要求完成门诊30例病历,涵盖以下所有病种。

病种病种病种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学习困难肥胖智力低下ADHD矮小语言发育迟缓、障碍行为问题佝偻病孤独症谱系障碍睡眠问题/障碍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软骨发育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1-三体综合征等)2)基本技能要求技术名称例数(≥)体格测量50智力测试(筛查法)20膳食评价103)读书报告一次4)协助科室完成1项建设性临床工作(如健康教育稿件、科室网页更新、参与非导师课题申请、调查等)(3) 阅读参考书目1) 实用儿科学2) Nelson Textbook <Peadiatrics>3) 儿童神经与精神病学4) 儿童保健学5) 人类营养学等2. 新生儿科:3个月(1) 轮转目的掌握1) 新生儿时期的机体解剖和生理功能特点,尤其是早产儿的特点;2) 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常见新生儿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3) 新生儿呼吸衰竭、休克等危重症的诊断和处理;4) 新生儿急救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5) 肺炎、气胸、NRDS等常见新生儿疾病胸片的阅读;6) 新生儿心肺复苏术。

了解新生儿经外周血管双管同步换血、脐静脉脐动脉置管术、PICC等操作技术。

(2) 轮转要求1) 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病种例数病种例数新生儿肺炎3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5 新生儿黄疸30 胎粪吸入综合征 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0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5新生儿败血症10 早产儿20呼吸衰竭、新生儿窒息、休克等常见新生儿危重症的诊断与处理 5至少要求100例。

2) 基本技能要求技术名称例数(≥)肺炎、气胸、NRDS等常见新生儿疾病胸片的阅读15新生儿心肺复苏 5新生儿静脉高营养15新生儿腰椎穿刺术 5新生儿气管插管 3新生儿呼吸机使用 5(3)阅读参考书目1) 新生儿学2) 危重新生儿急救3) 儿科学4) 诸福堂儿科学3. 呼吸内科:3个月(1) 轮转目的掌握1) 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特点;2)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3) 急性呼吸衰竭、哮喘持续状态的临床早期诊断和处理;4) 呼吸系统疾病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5) 常见呼吸系统X线图像的诊断,常规肺功能检查,胸腔穿刺术,激发试验、舒张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术的适应症及临床应用意义。

诊断学基础课件--发热、抽搐、意识障碍

诊断学基础课件--发热、抽搐、意识障碍
梗死或肢体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热。 ③大量组织坏死及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
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一、病因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 热、结缔组织疾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严重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 慢性心功能不全而引起的低热等。
二、发热机制
发热机制示意图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doc
二、发热机制
(二)非致热原性发热 此类发热不是由致热原所致,常 见于:
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炎)。
三、临床表现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常 见于中暑、安眠药中毒、颅脑出血、外伤、炎 症等。
6.脑神经功能紊乱(功能性发热)
二、发热机制
(一)致热原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原 致热原包括:①各种病原体及
其产物;②炎性渗出物机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 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等。 2.内源性致热原 又称白细胞致热原,主要包括 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干扰素(IFN)等。
症状学
发热
一、病因
(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 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一、病因
(二)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 ①机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
内出血、大面积烧伤等。 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的心、肺、脾等脏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小儿发热得诊断思路
(一)短期发热
1.病史要点首先考虑急性感染性疾病,注意各器官感染得症状询问,特别就是呼吸道、消化道得症状、发热时得体温波动特点,退热药物得应用情况、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发热得伴随症状,如咳嗽,腹泻,腹痛,呕吐,尿急,尿频,头痛、惊厥等。

(2)就是否出现皮疹,以及皮疹特点。

(3)发热时得精神、食欲等全身情况。

(4)传染病接触史,流行病学史。

2.体格检查全面、细致查体,注意查找感染部位,如有无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肺部啰音,有无肝脾肿大,颈部抵抗等、
3.辅助检查
(1)三常规:均应做血常规检查,细菌性感染时血WBC计数得临界阈值为<5×109/L或>(15—17.1)×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甄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有诊断价值,其临界阈值分别为9、6×109/L~10、6×109/L。

小儿得泌尿系感染症状不典型,常以发热为突出症状,故发热超过3天应做尿常规检查,必要时检查粪便常规。

(2)C反应蛋白(CRP):CRP明显升高提示细菌感染。

(3)降钙素原(PCT):对于3个月以上患儿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脑膜炎时,PCT得判断价值优于CRP与血WBC计数;在发热起病12小时内预测细菌感染,PCT优于CRP。

PCT就是鉴别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得理想指标,细菌感染时PCT 升高,临界值为2μg/L。

(4)腰椎穿刺:怀疑颅内感染时应该选择腰椎穿刺;当新生儿、1~3个月婴儿一般情况不佳,或1~3个月婴幼儿WBC<5×109/L,或>15×109/L时也应考虑腰椎穿刺、尽量争取在抗生素使用之前。

(5)其她检查:根据病情选择胸部X片、血沉、血尿及粪培养等。

(二)长期发热
1.全面了解病史
2.全面详细得体格检查
(1)不可放过身体得任何一个部位,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

(2)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得心脏杂音,肺部啰音,局部叩痛等、(3)某些容易被忽视得部位,比如口腔、咽喉、甲状腺、指端、外生殖器等。

3.辅助检查
临床上得检查项目繁多,应根据初步诊断有目得得选择检查手段、应首先检查血、尿、粪便常规及胸片、B超、血沉、
(1)感染性疾病:可根据情况选择血、中段尿、粪便或痰液等进行病原体培养;病原特异性抗体,PPD试验、C反应蛋白;咽拭子、痰、尿、粪便涂片找真菌;痰、粪便找寄生虫卵;寄生虫抗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找感染病灶等。

(2)风湿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抗体、类风湿因子;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必要时皮肤、肌肉或肾组织活检;肌电图检查等。

(3)恶性肿瘤性疾病:B超、CT、MRI、同位素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内窥镜检查(支气管镜、胃镜、肠镜、膀胱镜等);骨髓、淋巴结或其她组织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

分析:通过进一步体格检查、化验检查与腰穿检查,患儿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热性惊厥。

发热性疾病在病因明确得情况下,进行诊断病因得特异性治疗,以及退热、止痉等对症治疗。

性疾病诊
断思路
四、发
热得治
疗原则
(一)降温
措施
1。

物理
降温低
度发热不
主张治疗,
多采用物
理降温、
(1)少量
多次给孩
子喝水,
以助发汗,
并防脱
水。

(2)温水
擦浴,用
毛巾蘸上
温水(水
温不感烫
手为宜)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擦拭5~10分钟。

2。

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为患儿最常用得退热剂,体温≥38、5℃与(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剂退热治疗、
(1)3个月以上儿童常用退热剂剂量为: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每次〈600mg),口服,间隔时间≥4小时,每天最多4次(最大剂量为2。

4g/d)。

用药不超过3天。

布洛芬5—10mg/kg(<400mg/d),口服,每6小时1次,每天最多4次。

3个月内得婴幼儿就是否应用退热剂,没有RCT研究,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

(2)单次应用常规剂量得布洛芬,其退热作用比对乙酰氨基酚强且持续时间久,特别就是用药后4~6小时;而对乙酰氨基酚得体温下降起效比布洛芬早、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等退热剂不能有效预防高热惊厥发生。

不能从退热剂得退热效果
来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

(3)对严重持续性高热可采用退热剂交替使用方法。

包括:①先用布洛芬10mg/kg,4小时后对乙酰氨基酚15mg/kg;②对乙酰氨基酚12、5mg/kg,4小时后布洛芬5mg/kg,4小时交替使用,疗程不超过3天、
(4)其她退热药物:安乃近可致中性粒细胞数减少;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退热效果相当,但增加胃溃疡、出血及Reye综合征风险;尼美舒利有低体温、胃肠出血与无症状肝酶升高等不良反应,因此,以上三种药物不推荐作为退热剂在儿童中应用。

(5)糖皮质激素:不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二)
1.对症处理
(1)侧卧位或仰位,头偏向一侧,解松衣领、裤袋,将纱布包裹得压舌板或牙刷柄放在上、下磨牙之间以防舌咬伤,牙关紧咬者,不可强行撬开,以免损伤牙齿。

(2)有青紫或惊厥时间较长者要及时吸氧、
2.止痉
(1)首选药物安定,静脉缓慢注射或肌注,剂量为每次0.2~0。

3mg/kg,一般婴儿用量不超过3mg,幼儿不超过5mg,年长儿不超过10mg。

(2)苯巴比妥,肌注,5~10mg/(kg·次)。

(3)另外还可采用水合氯醛保留灌肠。

3.针刺或按压
人工、合谷、百会、涌泉等穴位,一般仅需1~2个穴位。

4.防治脑水肿
对于频繁、持续抽搐继发脑水肿者,可在应用止痉药得同时应用呋塞米、甘露醇或地塞米松。

(三)抗感染治疗
在临床诊断感染性发热时,采用抗感染治疗。

治疗前先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然后进行经验性治疗;病原明确后应用敏感得抗生素治疗。

一般不主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尤其就是不主张静脉途径应用广谱抗生素、
五、转诊指证
1.持续发热或反复高热,当地治疗效果不佳。

2.病情较重、全身情况差,怀疑有重症感染,如脓毒症、心肺功能不全、颅内感染等。

3.不明原因长期发热得患儿。

4.新生儿发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