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诗五首》教学设计(完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诗五首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2、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中的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

《登快阁》黄庭坚

一、作者简介: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不过“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而专以纤丽婉约见长。

苏门六君子即苏门四学士和李方叔、陈师道的合称。

二、串讲诗歌

1、创作背景:课文注释1

2、内容

这是黄庭坚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写他的公余生活,在即景抒情中倾诉了他的适意和苦闷。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首联以寻常笔法,写得平坦,从登阁的时间和心境写起。傍晚时分干完一天的公务,似有无限快意,登临快阁自然合情合理,但也从中隐隐露出厌倦官务的情绪。诗人在阁上徘徊瞻眺、消遥自在的生动情态宛然可见。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颔联,从人、境相融,进而写心、境意会。诗人在快阁上,放眼眺望远山无数;居高临下,见清江一道,描绘出一副令人陶醉的深秋晚晴图。这两句分别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及谢眺“澄江静如练”(谢朓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脱化而来,写得精粹洗练,意境逼真,动静映照,开阖变化,于写景中分明可见作者坦荡的胸襟。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颈联,诗人的思绪从对阁外之景的遐想中回到现实,写出诗人一副兀傲的意态。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尾联写诗人面对澄江秋月的无限美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

本是诗在用典、炼字方面颇见功夫。“天远大”、“月分明”,点活了眼前景,写出了胸中境。“朱弦”“青眼”,不仅用事贴切,而且善敷色彩;“快阁东西”中的“东西”,写其徘徊瞻眺,“倚晚晴”的“倚”,写其逍遥自得,用寻常字面,意态宛然可见。五六句属对严整,意思流贯,把七言歌行的手法运用到律诗中,气势流转,谋篇布局颇见章法。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书愤》陆游

教学目标

1、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书愤》的创作背景。

2、赏析《书愤》,掌握从意象和手法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

3、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4、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把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运用的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本:PPT、朗读视频

教学时间:计划1课时

一、以诗导入,激发兴趣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为什么梁启超先生对陆游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书愤》一探究竟。

二、知人论事,了解作者

了解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著名的爱国诗人。生于仕宦之家,时逢乱世之际。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渴望收复中原,统一大宋江山,但最终只落得含恨离世。

其中词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示儿陆游(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示儿》,体会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

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了解文本内容

2、播放示范朗读,学生聆听,体会情感。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文情感:《书愤》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4、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单独读、比赛读、分组读等,通过朗读,进一

步体会诗人情怀。

四、探究问题、把握情感

(一)、出示问题、自主探究

PPT出示梳理的问题:

探究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场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

探究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一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赏析。

探究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简要分析。

探究4、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引导学生自主结合诗歌探究以上问题,探究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分析思路记录下来,为下一步分析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提问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自探问题,另指定学生根据回答进一步补充、评价。

2、探究难点:通过提问与评价,梳理出难点问题(探究3和探究4),让学生6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3和4再次进行深入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明确小组长,小组长要引导、督促组内每个成员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3、合作解答难点:指定小组依次解答探究3和探究4,每解答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其它小组对解答进行质疑、评价、补充。如果小组补充后仍有遗漏的知识点,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4、归纳要点:

(1)表现手法:

用典:“塞上长城”的典故;“出师一表”的典故

对比: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2)因和而“愤”?“愤”的根源?

①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②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③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5、小结

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因此梁启超先生对陆游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三)拓展分析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称颂诸葛亮。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引导学生结合课内外的资料,点拨学生从陆游和诸葛亮进行比较入手,谈谈自己的见解。板书设计

书愤(宋)陆游

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愤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爱国之情

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