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研究概论

合集下载

城市人居环境整治研究

城市人居环境整治研究

城市人居环境整治研究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心,也是生产力、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如今,世界上最先进、发展最快的城市也面临着人居环境的问题,如交通堵塞、垃圾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土地资源短缺等。

如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城市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内容和相关实践经验。

一、城市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内容1. 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人口增长和汽车使用量的增加使城市交通成为影响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

城市交通规划应该考虑减少道路拥堵和交通事故,促进公共交通、行人和自行车的使用。

需要进一步建设轨道交通网络、加强交通指挥管理、建设智能交通系统等。

2. 垃圾处理和环境清洁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中最基本的问题。

城市管理者应该采取垃圾分类、回收、焚烧、填埋等多种方法,减少垃圾污染和对土地资源的消耗。

城市管理者还应该加强环境清洁工作,清理城市街道、公共设施等,让城市变得更加整洁美丽。

3. 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大气污染成为城市人居环境重要问题。

城市管理者应该采取多种手段减少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生活污染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此外,城市管理者还应该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推广低碳经济模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城市面临自然灾害和环境损害的风险。

4. 城市用地和建筑设计城市用地稀缺,城市管理者应该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城市管理者还应该重视建筑设计,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降低城市能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二、城市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经验1. 新加坡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整洁和环保的城市之一。

城市管理者采用了多种手段来改善城市环境,如垃圾分类回收、建筑绿化、屋顶种植、开辟自行车道等。

在交通部分,新加坡建设了一套完整的多元化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公共巴士、轻轨列车、出租车和自行车居家等多种方式,有效减少了交通拥堵和污染。

2. 荷兰阿姆斯特丹荷兰阿姆斯特丹是一个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而这正好是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的良策。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调研报告_范文模板以及概述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调研报告_范文模板以及概述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调研报告范文模板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农村人居环境是指农村地区居民生活和生存的环境条件,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条件以及环境卫生等方面。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居环境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以及缺乏环保意识等多种原因,农村人居环境存在一系列问题。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调研报告的目的、背景和结构。

第二部分为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调研,包括调研背景、调研方法和调研结果三个小节。

其中,调研背景介绍了相关的背景信息和现实需求;调研方法阐述了我们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调研结果部分对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进行了具体描述和数据统计。

第三部分为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分析,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生活条件恶劣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三个方面。

这一部分将详细分析导致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原因,并探讨其影响和危害。

第四部分为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因素分析与解决方案,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导致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与恶化以及缺乏环保意识和法规的约束导致环境污染增加等三个方面。

针对这些因素,我们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和建议,主要总结本报告的主要观点和发现,并提出对未来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展望和期望值。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将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和建议,旨在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发展。

通过本报告的撰写与发布,我们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关注,并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调研2.1 调研背景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设施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的限制,农村人居环境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章 人居环境概论

第一章  人居环境概论

第一章人居环境概论1.1人居环境的概念1、人居环境:也叫“人类住区”或者叫“人类聚居”,是指人类生存、从事生存、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

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公共环境和地球环境。

2、吴良镛院士指出:人类住区不仅仅是指住房、一个城市、小镇或乡村的体形,它所指的是人类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以及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的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

)1.2人居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萌生1、发展过程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起, 环境和生态平衡开始遭到破坏。

随着20世纪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兴起和人口增长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迅速恶化。

学术界: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该书用生态学原理分析了杀虫剂对人类环境的毒害。

提出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环境污染”问题开始被人类关注。

1968年“罗马俱乐部”,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教授《增长的极限》书中对人类采取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的经济方式首次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民间:1970年,美国参议员 G·纳尔逊“地球日” , 尼斯·海斯响应并组织游行 4月22日全美的“地球日”。

联合国:1972年6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1992年6月3日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2、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1976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住区国际会议, 正式接受了人类聚居的概念并成立“联合国人居中心”。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宗旨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

标志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

《21世纪议程》中,专设了“人类住区”一个章节,集中讨论了关于改善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以及所有人的,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问题3、我国1994.3.25 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包括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四个部分,并在其中设立了“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一章,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人居环境的高度重视。

人居环境概论

人居环境概论

到底“风水”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意见,不同的专家对此都有别样的解释,英 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经说过,“风水 是准科学。”这样的解释也是有一定的合理 性的,我觉得风水是指导人们如何确定建筑 的位臵、朝向、布局、营建等一系列主张和 方法并以此获得好运或心理满足的一种术数 和技巧,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选择 与处理。
得我们钻研学习的一门学科,“风水”一学科,正 在以自己的形式传播着,继承着,发展着,扩充着, 创新着,我相信,只要我能以合理的方式认识它, 学习它,应用它,改进它,它会是我们的世界更加 和谐,更加的天人合一。
学习本门选修课程能让我更加有兴趣去了解有关人居环境、 风水方面的知识,例如古代建筑大门前摆放着一缸水,原因 是水缸在此不仅仅有干燥救火、美化环境、湿润空气的作用, 还有一个是聚财的原因,风,随风而行,遇水则止。另外, 在我们的右手位的位臵,是有很多禁忌的。右手位属于白虎 位臵,它忌陷,就如我们的地下车库入口就是这个道理了, 如何破解了,这时候就可以放一缸水在门口侧部。它忌高, 原因很简单,因为白虎不能抬头。诸如此类的知识让我受益 匪浅。 风水深深影响并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一些建筑因风水 而生,按风水规则布局,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镇,到处都有 风水的烙印,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受到风水的影响,很多 看似奇特或者无法理解的建筑格局,只要深究其因,总能在 风水学说中找到答案,风水并不是一门迷信的学说,而是值
一部珍贵的建筑文化史。民居是古老而悠长的文 化追忆,是文明进步和历史变迁的思索。 建筑实物在岁月的磨砺中可能会渐渐褪色与 老去,但其所沉淀的文化内涵和隐含其中的人性 化东西,却成为今人的历史、民俗、哲学等等参 照物。文明的碎片、历史的碎片,永远散发着独 特魅力。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民居民俗纷繁各异,本 书涉及介绍的民居有数十种,接下来我将以 自己最感兴趣的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民居 做描述。

第一章人居环境概论

第一章人居环境概论

第一章人居环境概论人居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包括居住区、工作区、商业区等。

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与人居环境有密切关系。

因此,改善人居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人居环境的定义、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改善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

人居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居住条件和工作效率。

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应该具备以下特点:清洁卫生、空气新鲜、水质优良、安全舒适等。

而恶劣的人居环境可能导致人们生活不便、健康问题甚至事故发生。

其次,改善人居环境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可以提供舒适和安全的居住条件,还可以降低生活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增加社会交往机会等。

此外,良好的人居环境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居环境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势、土地利用等。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而地势和土地利用则决定了居住和工作区域的布局和规划。

其次是人为因素,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交通设施等。

城市规划要合理布局,建筑设计要考虑舒适和安全因素,交通设施要方便快捷。

最后是社会经济因素,如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卫生设施等。

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服务水平。

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合理规划城市,优化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源,改善空气和水质,保护自然资源。

再次,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系统等,提供便捷的交通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此外,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素质和道德水平,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人居环境是指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改善人居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人居环境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推荐5篇)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推荐5篇)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推荐5篇)第一篇: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摘要:从人居环境学和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的角度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的基本内涵,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健康建筑体系是未来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模式,最后提出建筑师在推广居住建筑设计中的任务。

关键词:人居环境;居住建筑;基本内涵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

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

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环境方面: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

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

其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

1.2人文环境方面: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

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

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

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

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综述

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综述

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综述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指对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进行改善和提升的一系列措施。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综述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进展,探讨其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不言而喻。

中国农村地区的居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不仅直接威胁着农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

然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其次,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农村污水处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农村垃圾处理等问题,导致了大量的环境污染。

此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普遍较低,环境治理能力薄弱,也是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大对农村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其次,应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通过加强农村污水处理、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垃圾分类处理等措施,降低农村环境污染程度。

此外,还应加强农村环境意识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

此外,政府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加强对农村地区环境监测和治理的监管力度。

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整治工作,鼓励农民通过发展农村环境产业来增加收入,从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农民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问题。

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综述

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综述

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综述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综述1. 引言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系统工程,旨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品质。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大了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概述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研究方向和措施。

2. 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水污染、垃圾处理、室内空气质量、污水处理等问题。

其中,水污染问题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和难点。

中国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加之农村地区的工业和农业废水排放严重,导致了水体污染加剧。

此外,农村垃圾处理和室内空气质量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政府投入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更大,而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整治力度相对较小。

其次,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管机制,导致工作难以推进和实施。

此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投入和管理也面临一些技术和经济上的难题。

4. 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方向为推动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方向和对策。

首先,需要制定全面的规划和政策,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合理配置。

其次,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寻找高效、低成本的处理技术和装备,提高整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要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以提高他们对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合作意愿。

5. 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措施为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效果和实施力度,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大政府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经济可行性。

其次,加强组织和协调,建立健全的管理和监管体系,推动工作的实施和推广。

此外,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持,提高整治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人居环境概论

人居环境概论
重庆师范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课程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主讲人:杨淑梅
教材分析
参考教材:《人居环境科学 导论》,吴良镛主编,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教学目标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 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 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某个侧 面。本课及本书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可 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该书是编者基于多年的理论思考及建设实践而著。内容 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阐述人居环 境科学的由来、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 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 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 介绍”,是吴院士指导研究生章肖明等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 斯人类聚居学思想研究的综述。
园林植物与生态景观
谢谢!
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方法
(一)、章节讲述 (二)、视频欣赏
第一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一、 园林植物与生态景观 1.1 相关概念 1.2 环境条件对园林植物景观的影响 1.3 园林植物群落景观
二、植物景观设计程序与步骤(* *)
2.1现状调查与分析 2.2功能分区 3.3植物种植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
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 绍
第7章人类聚居学概说 7.1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7.2学科的研究对象——人类聚居 7.3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 第8章人类聚居基本事实分析 8.1静态分析 8.2动态分析 8.3聚居病理学研究 第9章人类聚居学理论研究 9.1聚居的基本原理 9.2人类需要与聚居的评价标准研究 9.3聚居的结构与形态 9.4动态城市预测研究 9.5未来城市预测研究 9.6在生态学上的探索 第10章人类聚居建设行动的研究与建议 10.1“安托邦”的设想 10.2建设人类聚居的工作步骤 第11章道氏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实践 11.1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活动 11.2人类聚居学思想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贾跃华土木21班2120702010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过度解析、过度细化等问题,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给予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充分突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形成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镜科学整体观城市规划人类聚居引言“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及国家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居环境的研究核心是人,倡导“以人为本,和谐人居”建设为目标。

1 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观”思想内涵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整体观”。

1.1从概念解释看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 ,以下简称道氏) 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

根据这种宽泛甚至有些模糊的解释,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是人类聚居,而不论其位于何处、结构和形态如何,不论其尺度、层次如何,不论其设施标准、所包含的物质内容如何。

简而言之,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整体概念。

1.2从内容构成看“居住”是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住房本身,而是几乎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自然基础、人类生活其间的实体空间等物质层面内容,也包括人和社会因子活动产生的精神和社会层面内容,同时还牵涉到人与环境关系的价值取向。

正如道2氏所指出的,人类聚居就是“我们的生活系统”。

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往往会对人居环境构成内容进行划分,如吴良镛先生将其分解为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系统,但这只是一种研究的手段,人居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1.3从层次构成看层次观念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层次人居环境单元居民量和具体内容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程度和发展变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人居环境概论

人居环境概论
人居环境概论
认识与理解
Human settlements
人居环境 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 交往的空间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 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 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 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 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 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Human settlements
Human settlements
Human settlements
Human settlements
Human settlements
Human settlements
Human settlements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原始的人居环境结构较为简单,但已有了初步的分区。 (原始社会、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开始建设。 魏晋至隋唐时期:这一时期对于城市人居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城市 基础设施得到重要改善。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加强对城市自然环境的映了各帝国主义占据下的半殖民地城市的特征。
居住 系统 •环境整体性 •系统总原则 •能源情况 •经济情况 •人居环境 居住 系统
居住 系统
居住 系统
Human settlements
人居环境科学刚刚在国内提出,本书旨在构建一个人居 环境科学的框架,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以及具体方法 和内容的研究方向。 本书中的思想是对人居环境这一学科的初步构想,书中 充满了对未来的展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书已成书十多年,其中很 多理念仍然具有活力与指导意义。
Human settlements

人居环境研究概况报告

人居环境研究概况报告

人居环境研究概况报告1. 引言人居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工作的空间,它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整体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人居环境研究旨在探索和改善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环境条件,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将介绍人居环境研究的概况,包括研究领域、方法和应用。

2. 研究领域人居环境研究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环境、环境心理学等。

城市规划研究关注如何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交通系统和公共空间,以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建筑设计研究探索如何设计建筑物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包括采光、通风和空间布局等。

室内环境研究关注如何创造舒适、健康和安全的室内空间。

环境心理学研究研究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探索了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评价。

3. 研究方法人居环境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以获取关于环境条件和人类行为的数据。

其中,问卷调查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向居民提供调查问卷,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他们对环境的看法和评价。

观察研究是另一种常用的方法,研究者通过观察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和反应来获取数据。

此外,实验研究和模拟仿真也被广泛应用于人居环境研究中,以评估不同环境条件对人类行为和健康的影响。

4. 应用与意义人居环境研究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有助于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研究人们对不同环境因素的需求和喜好,我们可以设计更舒适、健康和安全的建筑和城市空间。

其次,人居环境研究对于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评价和需求,可以指导城市规划师制定更合理的城市发展策略。

此外,人居环境研究还可以应用于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和服务,以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环境。

5. 研究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人居环境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评价因素多样,研究结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其次,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空间和环境条件的改变也带来了新的研究问题和挑战。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人居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学科,它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旨在提供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方法和策略。

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它旨在创造一个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在人居环境科学中,城市规划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城市规划师通过研究城市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设计合理的城市布局和空间规划,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他们会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公共设施和绿地的分布,以便居民可以方便地出行、享受休闲娱乐活动。

建筑设计也是人居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内容。

建筑师通过设计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布局,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和美观的居住环境。

他们会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材料的选择和能源利用效率,以确保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环境保护也是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环境保护的目标是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人居环境科学家通过研究环境影响评估和环境管理,提出减少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方法。

他们还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的概念,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也涉及社会学和人类行为学。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和观察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了解他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和偏好。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为人们创造一个符合他们需求和偏好的居住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改善人类居住环境。

总结起来,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旨在提供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方法和策略,创造一个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通过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为人们创造一个符合他们需求和偏好的居住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人居环境概论》讲义简本

《人居环境概论》讲义简本

《人居环境概论》讲义简本《人居环境概论》讲义简本第一讲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引言: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一刻也离不开环境。

1. 环境的概念: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环境: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总体,包括非生物要素和人类以外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法中》中第一章第二条的环境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构成: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对人类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人工环境:人类根据生产、生活、科研、文化、医疗、娱乐等需要而创建的环境空间。

需要指出,关于环境系统,各组分和过程间的相互关系。

3.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

环境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自然环境要素。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土壤与岩石圈,宇宙外圈(阳光)?人们一般把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两大类。

通常指的环境要素是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岩石、生物、阳光和土壤等。

一些环境要素的特点:最差(小)限制率:(比较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桶的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

但是马队赛马成绩的好坏却并不取决于最慢的那匹马!人的才能展示,扬长避短!);等值性: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们处于最差状态时(什么是最差?),才具有等值性。

4.环境分类有不同的一些分类方法,如主体、范围、要素、利用、功能等。

我们介绍一种按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的分类: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人居环境学概论论文

人居环境学概论论文

人居环境学概论标题:诗意人居,天人共谐姓名:班级:学号:完成时间:年月日诗意人居,天人共谐“蒲短斜侵钓艇,溪迴曲抱人家。

隔村惟闻啼鸟,卷帘时见飞花。

(白居易《溪村》)”从诗中可以看出,人居环境科学虽是近现代的一门学科,但其包含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已经在古代思想中萌芽。

人居环境科学一门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科学,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其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人居环境它在聚落的层次上研究人、建筑、周边环境和自然之间的微妙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规律,其中又是建筑与人的关系最为紧密。

建筑学作为建筑领域中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门学科,研究的是建筑及其构成规律,遵循其规律并对其实施具体规划与设计。

建筑,由远古时期人们用石头树枝搭建的原始巢穴,经历漫长的岁月与多次的变革,发展到今天高楼林立的壮观景象,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

首先是建筑物是一个物质实体,表现为实在的物质性。

一个建筑通常由石料、木材、水泥之类的材料以梁、板、柱等形式建造而成,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产品。

而另一方面,建筑具有一定的形态,表现出外显的艺术性,建筑师用分割与围合、设立、抬高与下沉、顶盖等方法处理建筑的空间形态,用重复、渐变、变异、对比、图底、对称、旋转、放射等手法创造建筑的外部形态,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建筑物作为一件超大尺寸的艺术品,必须遵循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包括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

因此,经典建筑往往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与心理上的享受。

一个建筑作品再怎么华丽优美或者荒诞怪异,都应当基于人的角度去思考,都应当成为人与自然平等对话的媒介,即所谓的人本思想。

因为建筑的最终意义都是以满足人的客观需要而实现的,即建筑具有实用功能性,这也使其与其他艺术品相互区别之所在。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论文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论文

0导言随着人们环境科学意识和需求的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众人瞩目。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工作和休息之余的重要场所,它是城市的客厅,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更是展现城市精神文化面貌的重要地方。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对于建筑学及规划中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方面有哪些意义?针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中出现的众多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思想和方法原则去处理这一问题?1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起源希腊建筑师C.A.杜克塞迪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研究人类聚居的理论,又称城市居住规划学、人类环境生态学。

1965年在希腊雅典成立人类聚居学世界学会。

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仅仅各自研究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侧面,而人类聚居学则要吸收上述各学科的成果,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类聚居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

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体系和方法,了解和掌握人类聚居的发展规律;一方面要解决人类聚居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创造出良好的人类生活环境。

2当今城市空间的意义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一方面由于社会模式的变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减少,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因此在建筑学科上,比如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人们迫切需要一些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近些年,学界已经提出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能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的破坏,空气和生活垃圾污染,气候异常等再次让人们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不再是只重视经济发展的局面,而是要达到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

3我国人居环境的科学研究和城市公共空间中国古代是以"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思想来造城的,城市设计是在做如何能更好的体现"君权神授"思想,而不是在满足普通人的需要,城市公共空间多是自发形成。

近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建筑理论及实践经验的传入,对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的建设触动很大,城市空间建设方面基本上是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于是,当今流行的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很多理论大多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这也导致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农村的人居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因此,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1. 概念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改善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提升农民居住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

2. 现状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还比较低下,存在着一些问题:1)村庄规划不规范,村民自行建造房屋,导致村庄布局混乱、村民居住条件恶劣;2)卫生设施不完善,污水无法有效处理,垃圾随处可见;3)村里缺乏公共设施,生活用品需要到城市购买,生活非常不便利。

3.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农村人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2)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3)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4.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具体做法1)规范村庄规划,对村庄的布局、建筑风格、绿化保护等进行规范管理;2)加强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3)建设公共设施,例如图书馆、医疗中心等,提升农民的生活便利度和文化水平;4)加强环境保护,保护自然资源、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三、结论总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对于推动农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若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能够共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必将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城市及景观设计现场研讨2学时
7.1城市及景观参观
7.2现场研讨会
8.建筑表皮设计现场研讨2学时
8.1参观双层玻璃玻璃幕墙建筑
8.2现场研讨新研究成果,本人每年将根据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情况更新讲义。故本课程不指定教材,教师将于每次课前发放最新讲义ppt供学生参考。
10.Hassan Fathy, Natural Energy and Vernacular Architecture—Principles and Examples with Reference to hot arid Climates,UniversityofChicago Press,1995
主要参考书:
1.IL麦客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2
2.李保峰译,《托马斯·赫尔左格,建筑+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拉普普(张玫玫译),住屋形式与文化,台北,境与象出版社,1987
5.理查德·罗杰斯,(仲德崑译)小小地球上的城市,中国建工出版社,2004
5.1城市化与气候
5.2夏热冬冷地区城市的热舒适
5.3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原则
5.4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策略
5.5本节参考资料简介
5.6课堂讨论
6.夏热冬冷地区的景观设计策略2学时
6.1夏热冬冷地区自然环境特征(以武汉为例)
6.2夏热冬冷地区的景观设计策略(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
6.3本节参考资料简介
6.4课堂讨论
1.5.关于中国夏热冬冷地区
1.6.本节参考资料简介
1.7.课堂讨论
2.建筑表皮的历史演变与相关理论探讨2学时
2.1建筑表皮之历史演变
2.2建筑表皮之本体思考
2.3建筑表皮之分类研究
2.4关于玻璃的深入分析
2.5本节参考资料简介
2.6课堂讨论
3.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表皮设计的问题及潜力2学时
3.1中国夏热冬冷地区太阳能资源状况
教学方式:授课
适用专业:建筑设计,城市规划
适用层次:硕士□博士■
开课学期:春季
总学时/讲授学时:16/16
学分:1
先修课程要求:
课程组教师姓名
职称
专业
年龄
学术专长
李保峰
教授
建筑
教学大纲:(章节目录)
1.绪论2学时
1.1.关于本领域的研究方法
1.2.关于可持续发展
1.3.关于中国的气候区划
1.4.关于中国的气候特征

课程名称:人居环境研究概论
课程代码:220.808
英文名称:the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Human inhabitation in Hot-Summer
&Cold-Winter area
课程类型:■讲授课程□实践(实验、实习)课程□研讨课程□专题讲座□其它
考核方式:考查
8.David Gissen, Big & Green, toward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in 21stcentury,Princetonarchitecture Press,2003
9.Conlin Porteous, the New Eco-architecture, Spon Press,2003
6.G.Z.Brown and Mark Dekay,Sun, Wind & Light----Architecture Design Strategies,WILEY, 2001
7.DirkU.Hindrichs and Winfried Heusler,Facades-Building Envelopes for the 21st Century,Birkhäuser,2004
3.2中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能耗状况
3.3建筑表皮研究状况综述
3.4本节参考资料简介
3.5课堂讨论
教学大纲(续)
4.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建筑表皮设计策略2学时
4.1研究框架
4.2关于“可变化”的启示
4.3窗户研究
4.4双层皮玻璃幕墙研究
4.5玻璃采光顶研究
4.6本节参考资料简介
4.7课堂讨论
5.夏热冬冷地区的城市设计策略2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