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我说课的课题是《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教材分析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与上面两节内容一样,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参考系、坐标系等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后提出的,可以说是对这些内容的运用。教材通过坐标的变化量,明确运用矢量描述位置变化的方法,然后将其与时间变化量的比值定义为速度。教材在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表述中,用位移代替了初中的路程,因而使速度概念变成矢量,并且首次用比值法来进行定义。同时平均速度是从整体角度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综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瞬时速度是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移)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在引出瞬时速度概念时,利用极限的思想进行思维,是学生学习极限思想方法的很好途径,也是学生对瞬时速度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此外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
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来支持。
2、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有关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对于速度也有较多的感性知识,在高中重新学习应该困难不大。但学生在初中学习中,速度是一个标量,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速度,而高中确是将速度变为矢量,而且采用比值法对速度下了一个规范的定义,达到了由原有的通俗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改变了学生已有的认识,拓展概念的内涵,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设计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刘翔2004雅典夺冠”拉开学习的序幕。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通过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由此得到速度的定义。自然地得出用比值法定义速度。讲述平均速度时,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圆形跑道上学生用不同的时间跑完一圈时,比较他们跑得快慢。引起学生对初中速度定义和高中速度定义的认知冲突,从而很好地区分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在突破瞬时速度这个难点时,可以通过“百米赛跑”中运动员运动快慢的变化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及结合教材中“说一说”先感性地认识瞬时速度,至于理性理解瞬时速度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加强。
教学目标
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①理解速度的定义,能正确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②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③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通过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基本现状的分析,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以及例题和实例的引导,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高中阶段的同学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基础,对学习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对知识的渴望也不同于一般的学生,因此我确定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通过所学的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知识的强烈愿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的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学习,对知识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但他们理性认识还有所欠缺,往往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要远远强于理性思维能力,所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
速度,平均速度以及瞬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是:
①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②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观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最后归纳出概念。
教学过程
1、通过生活实例,体悟判断快慢的方法
首先用多媒体播放“刘翔2004雅典夺冠”的视频,让学生比较运动员的快慢情况,并追问学生:快到底有多快,慢到底有多慢?怎么描述?从而得到建立坐标系的必要,以及如何在坐标系上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也即完成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的教学
然后播放:自行车、汽车运动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自行车和汽车运动现象,并让学生比较两者运动的快慢,并追问学生是如何比较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总结,得出两种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思路,即: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以及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
从具体的生活场景出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使学生隐约体会快慢的感觉,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思考,得出比较快慢的方法。
2、运用比值法,建立速度的概念
展示自行车、汽车、火车和飞机的运动情况,让学生观察四者的初位置、经历时间以及
末位置,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火车、飞机在不同初、末位置,经历不同的时间的情况下,如何比较两者运动的快慢。这样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教师引导学生从“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以及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中受到启发。让学生思考“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表示的意义,从而引出速度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用比值定义法定义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合理性。向学生介绍比值定义法的特点及在物理中的运用。
在计算速度的过程中,再次出现在坐标系中研究位置坐标和坐标的变化,学生已经处理“思考与讨论”中的矢量问题,在此处再次认识到正、负值与方向关系的重要性。
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直接向学生介绍由“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定义的速度是平均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Δt内或位移Δx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对于瞬时速度的概念的建立,先播放“百米赛跑”视频,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运动员平均速度的值?运动员不同的时刻速度是不是保持这个值不变?接着向学生介绍瞬时速度,让学生体会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极限思维。然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和区别,并让学生观察教材“常见物体的速度”表提问学生表中的数据时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最后让学生思考初中学习过的“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特点。
然后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汽车、磁悬浮列车、飞机等工具的速度,并让学习观察汽车速度计显示的速度,引入速率的概念。
例举生活中几种有关速度的语言描述让学生体会是指“速度”还是“速率”?
最后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圆形跑道上学生用不同的时间跑完一圈时,比较他们跑得快慢。通过分析让学生体会高中学习的“速度”与初中学习的“速度”(也即“平均速率”)之间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