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报告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b200af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12.png)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报告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为了深入了解和评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现状与成效,我们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以下是本次评估的详细报告。
一、评估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融合,企业能够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管理效率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增强,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评估目的本次评估旨在全面了解企业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面的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企业制定未来的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评估方法本次评估采用了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对大量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评估结果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网络、服务器、数据库等。
然而,仍有部分企业存在网络带宽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影响了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效率。
2、生产过程信息化在生产过程中,一些企业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化控制,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如 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等,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但仍有部分企业的生产过程信息化程度较低,生产计划、调度和监控仍依赖人工操作,导致生产周期长、成本高。
3、供应链信息化供应链信息化方面,多数企业已经实现了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管理系统等,提高了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
然而,一些企业在供应链风险管理和供应商评价方面的信息化手段还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4、研发设计信息化在研发设计领域,部分企业采用了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等信息化工具,提高了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https://img.taocdn.com/s3/m/cecf617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3.png)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1. 简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是一种标识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的认证,它是目前企业在信息时代下迈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凭证。
通过评定证书可以证明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成熟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企业提升竞争力和适应市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企业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成为了提高生产力和管理效率的关键。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可以解决传统工业化的“做多做大”难题,实现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
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意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是企业转型与升级的必经之路,它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1 提升生产效率与竞争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管理体系可以优化企业内部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评定证书的获得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有助于吸引更多客户和市场份额。
3.2 适应市场变化和创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管理体系可以使企业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快速调整生产和管理策略。
通过评定证书,企业能够展示自身创新能力,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和资源。
3.3 优化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管理体系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评定证书的获得将有助于企业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企业的绿色发展。
4.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的标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信息化水平评估评估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数据管理与安全保障、信息化应用能力等方面,评估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和水平。
4.2 工业化管理水平评估评估企业生产管理的成熟度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包括企业内部流程与组织结构、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
4.3 融合水平评估评估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包括信息系统与工业系统的集成程度、数据流通与应用的协同性等方面。
区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水平评价研究
![区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水平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677cbc305087632311212c8.png)
( S c h o o l o f M a n a g e m e n t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i c s , B e u g b u A n h u i 2 3 3 0 4 1 )
2 0 l 4年 3月
MAR. 2 0 1 4
情 报 探 索
I n f o r ma t i o n Re s e a r c h
第 3期 ( 总 1 9 7期 )
N o . 3 ( S e r i l a N o . 1 9 7 )
区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水平评价研究
0 引 言
在 经济 全球 一 体化 ,现代 信 息技术 快 速发 展 的
知 识管 理 时代 ,迫切 需 要将 先进 的信息 技 术嵌 入 到 工 业化 过程 中 ,以改造 传统 重 工业 。推进 工业 现代 化。 信 息 化与 工业 化是 相互 促进 、 共 同发展 的。信 息
化 的 发展可 以提升 工业 企 业 的产 品性 能 、改进 企 业 管 理水 平 ,而 工业 化 的发 展又 为信 息 化提 供更 先进
Re s e a r c h o n Ev a l u a t i o n o f De e p I n t e g r a t i o n Le v e l o f Re g i o n a l
I n f or ma t i z a t i o n a n d I nd u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报告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13bf45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d.png)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报告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为深入了解某企业或行业的两化融合现状,特进行此次评估,并形成以下报告。
一、评估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信息化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了驱动工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
因此,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进行准确评估,对于把握发展趋势、制定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二、评估目的本次评估旨在全面、客观地了解被评估对象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推进两化融合提供决策依据和改进方向。
三、评估方法本次评估采用了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专家访谈以及数据分析等。
1、问卷调查:设计了涵盖信息化基础设施、业务流程信息化、信息化管理等多个方面的问卷,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广泛调查,以获取第一手数据。
2、实地考察:深入企业生产现场、研发部门、管理部门等,实地观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实际效果。
3、专家访谈:邀请行业内资深专家,就两化融合的关键问题、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交流,获取专业意见和建议。
4、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相关评估指标和模型,得出定量和定性的评估结果。
四、评估内容1、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覆盖与带宽:评估企业内部网络的覆盖范围、稳定性以及带宽是否满足业务需求。
服务器与存储设备:考察服务器的性能、存储容量以及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的有效性。
终端设备:了解员工使用的电脑、移动设备等终端的配置和更新情况。
2、业务流程信息化研发设计:评估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采用的信息化工具和技术,如 CAD、CAM、PLM 等的应用程度。
生产制造:查看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设备、生产执行系统(MES)、质量管理系统(QMS)等的应用情况,以及是否实现了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监控。
供应链管理:分析企业在采购、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如 ERP 系统、供应链协同平台等的应用效果。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现场评估审核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现场评估审核](https://img.taocdn.com/s3/m/d28d227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1.png)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现场评估审核一、综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现场评估审核,则是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一种重要检验和验证手段。
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特点1. 综合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兼具信息化和工业化管理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全面的管理体系。
2. 自动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数据采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实时性:基于信息化技术,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可追溯性:通过信息化技术,管理体系能够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记录,实现产品质量的可追溯。
三、现场评估审核的重要性1. 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现场评估审核是对管理体系的一种验证和检验手段,能够及时发现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提高管理体系的可信度:通过现场评估审核,可以证明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高管理体系的可信度。
3. 改进管理体系:现场评估审核的结果可以为企业改进管理体系提供参考和依据,推动企业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现场评估审核的要点1. 数据采集和分析:对生产过程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了解生产过程的实时状况。
2. 流程控制和管理:对生产流程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生产过程的规范运行。
3. 资源调度和利用:合理调度生产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4. 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重点关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确保生产过程安全和环保。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现场评估审核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能够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践中,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实现管理体系的智能化和优化。
两化融合的发展路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若干问题探讨
![两化融合的发展路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若干问题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7272bd07f1922791688e843.png)
两化融合的发展路径■文/周剑——《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若干问题探讨2011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工信部公告〔2011〕39号)(以下简称评估规范)。
一、目标和导向评估规范引导企业始终保持两化融合工作与其发展战略的一致性。
评估规范引导企业紧紧围绕战略目标,更加强调企业发展的本质需求,充分调动企业内在自发和自主性,从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层面统筹协调,通过不断应用和深化信息化相关的新技术、新理念,推动企业技术、产品、业务、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加速提升。
评估规范与信息化领域一些现有体系和方法不同,我们不是仅关注信息技术的服务能力,也不是仅聚焦信息化(项目)组织、实施、过程控制与改善等方面的信息化能力。
评估规范引导企业通过深化推进两化融合,获取和提升与企业战略紧密相关的,支持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这些核心竞争能力与两化融合密切相关,是能够直接影响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关键成功要素,如质量稳定性、成本控制力、交货期承诺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等。
评估规范引导企业在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中,要坚持信息化新技术、新理念应用的适度性和适宜性。
为技术而技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瞻前顾后,裹足不前”或“冒失激进,过犹不及”都是很容易犯的错误。
在过去我国信息化进程中已经有很多惨痛的教训,我们也已经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和代价。
时至今日,《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是对企业围绕战略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全面融合制订的框架性、规范性指南,是帮助工业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一套思想方法和引导体系,其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已在钢铁、机床、造船、服装等17个重点行业的应用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
深入研究评估规范的目标和导向、特点和原则、框架和内容、应用和改进,有助于更好地领会评估规范,更有力推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工作。
导读我们对信息化已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信息化基础和条件更为成熟,在国际国内新的发展形势要求下,评估规范引导企业从自身战略出发,紧紧围绕技术、业务、管理和市场的发展需要,从企业整体层面统筹考虑和充分权衡,结合自身基础和条件,积极主动且又合理适当地引入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理念,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全面提升。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6bced05bed5b9f3f90f1cae.png)
附件: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二〇一一年目录前言 (I)引言 (II)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1)1 范围 (1)1.1 总则 (1)1.2 应用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3.1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2)3.2 基础建设 (2)3.3 单项应用 (2)3.4 综合集成 (2)3.5 协同与创新 (2)3.6 社会贡献率 (2)4 基本原则与框架 (2)4.1 导向 (2)4.2 价值理念 (2)4.3 原则 (3)4.3.1 科学性 (3)4.3.2 实效性 (3)4.3.3 可操作性 (3)4.3.4 可扩展性 (3)4.4 评估框架 (3)5 评估内容要求 (7)5.1 基础建设 (7)5.1.1 概述 (7)5.1.2 资金投入 (7)5.1.3 组织和规划 (7)5.1.4 设备设施 (8)5.1.5 信息资源 (8)5.1.6 信息安全 (8)5.2 单项应用 (8)5.2.1 概述 (8)5.2.2 产品设计 (9)5.2.3 工艺设计 (9)5.2.4 生产管理 (9)5.2.5 生产制造 (9)5.2.6 采购管理 (9)5.2.7 销售管理 (10)5.2.8 财务管理 (10)5.2.9 质量和计量 (10)5.2.10 能源与环保 (10)5.2.12 项目管理 (11)5.2.13 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11)5.3 综合集成 (12)5.3.1 概述 (12)5.3.2 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 (12)5.3.3 管理与控制集成 (12)5.3.4 产供销集成 (12)5.3.5 财务与业务集成 (13)5.3.6 决策支持 (13)5.4 协同与创新 (13)5.4.1 概述 (13)5.4.2 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 (13)5.4.3 企业集团管控 (14)5.4.4 产业链协同 (14)5.5 竞争力 (14)5.5.1 概述 (14)5.5.2 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 (14)5.5.3 业务效率 (15)5.5.4 财务优化 (15)5.5.5 创新能力 (15)5.6 经济和社会效益 (15)5.6.1 概述 (15)5.6.2 经济效益 (15)5.6.3 社会效益 (16)附录A(资料性附录)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内容要求细化指南 (17)A.1 基础建设 (17)A.1.1 概述 (17)A.1.2 资金投入 (17)A.1.3 组织和规划 (18)A.1.4 设备设施 (20)A.1.5 信息资源 (21)A.1.6 信息安全 (21)A.2 单项应用 (22)A.2.1 概述 (22)A.2.2 产品设计 (23)A.2.3 工艺设计 (24)A.2.4 生产管理 (25)A.2.5 生产制造 (25)A.2.6 采购管理 (26)A.2.7 销售管理 (27)A.2.8 财务管理 (28)A.2.9 质量和计量 (28)A.2.10 能源与环保 (29)A.2.12 项目管理 (31)A.2.13 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31)A.3 综合集成 (33)A.3.1 概述 (33)A.3.2 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 (33)A.3.3 管理与控制集成 (34)A.3.4 产供销集成 (35)A.3.5 财务与业务集成 (35)A.3.6 决策支持 (36)A.4 协同与创新 (36)A.4.1 概述 (36)A.4.2 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 (37)A.4.3 企业集团管控 (37)A.4.4 产业链协同 (38)A.5 竞争力 (39)A.5.1 概述 (39)A.5.2 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 (39)A.5.3 业务效率 (39)A.5.4 财务优化 (40)A.5.5 创新能力 (40)A.6 经济和社会效益 (40)A.6.1 概述 (40)A.6.2 经济效益 (40)A.6.3 社会效益 (41)附录B(资料性附录)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 (42)B.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2)B.1.1 构建原则 (42)B.1.2 构建步骤 (42)B.2 加权评分方法 (43)B.2.1 权重设置 (43)B.2.2 底层指标评分 (43)B.2.3 加权评分 (44)B.3 综合评估分析方法 (44)B.3.1 水平与能力评估分析 (44)B.3.2 效能与效益评估分析 (45)B.3.3 综合评估分析 (46)B.4 评估判定规则 (47)B.4.1 水平与能力评估判定规则 (47)B.4.2 效能与效益评估判定规则 (50)B.4.3 总体水平等级评估判定规则 (50)前言本规范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研究
![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ab1ef3b0b4c2e3f572763be.png)
研究和 区域性融合水平研究 ( 宏观层 面 )、各行业信息
一
、
背 景
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研究 ( 中观层 面 )、企业两化融合 水平评估研究 ( 微观层 面 ) 等。
两 化融 合概念 的提 出是个 渐进 的过程 ,从模 糊到 清 晰 ,从萌芽到成熟 ,从抽 象到具体 ,是工业化进程与 信 息化进程重叠发展的必然结果 。2 0 0 2 年1 0 月, “ 十六
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该体 系由社会信息化与工业化
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 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工业化和城镇化 良性互动 、城镇 化和农业现代 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 、信 息化 、城镇
化 、农 业现代化 同步发展 。 两化 融合 的发展 历程 ,充分 体现 了党和 国家对 工
业信 息化与工业化 融合 水平三部分 内容构 成。在 这3 个
一
实施工业企业 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 ,深入 研究企业 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客观评价
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比较企业 之间两化融合水平方 面的差 异和特点 ”。为有效 了解与把握企业信息化与工 业融合 的现状 ,对其发展水 平做 出客观 、合理 的评价 ,
级指标下 ,设有 7 个二级指标 、2 2 个三 级指标 及5 7 个
四级指标 。权重方面 ,使用层次分析法来进行计算 ,根 据得分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 以划分为三个 阶段 ,及 初始 阶段 、提升整合 阶段 、优化 ( 一体化 )阶段 。
从上述研究文献 中可以看 出 ,研究者们对两化融合 指标体 系研究主要是对两化融合水平 ( 广度和深度 ) 进 行测评 。两化融合广度 主要考察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两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4a3768e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8.png)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调查问卷问卷编号:审核:复核:企业名称所在地区□伊犁州□乌鲁木齐□昌吉州□塔城地区□吐鲁番地区□巴州□博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哈密地区□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和田地区□石河子地址邮编机构代码注册资本万元成立日期门户网址E-mail 传真姓名职务学历职称办公电话移动电话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企业联系人工厂地址所在地电话建筑面积平方米公司人数:企业资产万元企业登记类型□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合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其它所属行业:□现代服务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煤炭工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现代农牧产品加工业□纺织工业□钢铁、建材、化工和轻工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经营范围填写说明:1、本调查问卷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能真实反映行业“两化融合”水平,请企业如实填报,调查问卷中涉及到填报数据仅作为评估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之用,不用于其它用途,不对外泄漏。
2、本调查问卷应由企业专人负责统筹管理内容的填报,填报人应认真理解评估指标的含义,读懂调研问卷说明,确保填报数据正确、合理。
部分需要计算的指标按“解释”中给定的公式统计计算。
1、基础建设水平与能力评估指标资金投入:1). 自动化生产设备资产占企业生产设备总资产的比例自动化生产设备资产占企业生产设备总资产的比例%。
组织和规划1).信息系统运维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①近五年信息化建设投入万元。
②近五年信息系统运维投入万元。
2).信息化部门设置情况。
○A.企业设有信息化部门或相关外包服务部门。
○B.信息化部门下属于其他业务部门。
○C.信息化部门是专职的一级部门建制。
○D.集自动化、信息化、流程与创新管理等职能于一体的专职一级部门建制。
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2e9f564e53a580217fcfedf.png)
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年月年月工信部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年)》,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
鼓励各地开展省级试点示范,配合开展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支持行业协会和地方继续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测度、企业对标和示范推广工作,引导企业参与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和普及推广。
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提高两化融合服务支撑能力。
”年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苗圩部长提出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升信息产业支撑能力。
两化融合着力点在于营造良好环境,确立标准标杆,汇聚政策资源,激发企业行业的内在动力。
”两化融合区域发展水平评估是推进两化融合的有力抓手,也是各地摸清两化融合现状、发现问题、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引导、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年,在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连续两年开展了全国两化融合区域发展水平评估。
评估工作得到了各地的肯定和支持,部分省市还借鉴评估指标体系和工作方法,对本省地市级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开展评估。
年,在前两年评估的基础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开展了第三次两化融合区域发展水平评估。
为确保评估的连贯性和可比性,本次评估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与年基本保持一致,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应用效益三类共项指标,其中项指标数据来自公开统计数据,项指标数据来自抽样调查,企业数据采集量由首次评估的多家扩大到本次的多家。
最后,基于数据校对和指数计算,编写完成《年度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目录一、综合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基础环境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城(省)域网出口带宽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固定宽带普及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移动电话普及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互联网普及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两化融合评估诊断报告内容
![两化融合评估诊断报告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875e69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5.png)
两化融合评估诊断报告内容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可以包括对两化融合的定义和背景简要介绍,以及对本篇报告内容的总体概括。
我们可以在这一部分引入两化融合的概念,即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它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并对各行业和企业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也可以简要说明本报告的目的,即对两化融合的评估诊断,为相关企业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报告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对两化融合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在正文部分,将首先定义两化融合的概念,然后探讨两化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对当前的现状和挑战进行分析和评估。
最后,在结论部分中,将总结两化融合的优势和益处,提出推进策略和措施,并展望两化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本报告将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评估两化融合的情况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决策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文章的目的是对两化融合进行评估和诊断,深入了解其定义、重要性、现状和挑战,以及优势和益处,推进策略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报告,我们旨在为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促进两化融合在各个领域的健康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请编写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两化融合的定义两化融合是指信息技术(IT)与工业化技术(OT)的融合,也称为工业互联网。
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中,生产设备和生产系统往往与信息技术系统相互独立,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互联和数据共享。
而两化融合则是通过整合信息技术和工业化技术,实现设备之间及设备与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利用等目的。
两化融合的核心是实现设备之间的连接和数据的无缝传输,从而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管理和控制。
通过两化融合,工业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两化融合的重要性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我国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的效果、评价及相关建议
![我国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的效果、评价及相关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523b565168884868762d652.png)
世界电信\2016年第4期我国推进摘要:针对2005-2015年31个省份的相关统计数据,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五大目标为因变量,以“两化融合”领域的要素投入为自变量,通过控制区域和年份指示变量,开展一系列面板回归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为中国31个省份落实《中国制造2025》、继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出了相关建议: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特别是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以提高工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教育,增加工业和信息产业就业人员,以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业增加值能耗;要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同时也要更加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
关键词:两化融合;新型工业化;智能制造■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成微1“两化融合”提出的背景及意义“两化融合”,即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并逐渐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引起传统工业的巨大变革。
信息化不仅成为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的高效手段,更进一步渗透到工业的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两化融合的理念,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从两化融合到“两化深度融合”,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精准定位。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评价分析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评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60e42aa5e9856a56126068.png)
产业链 的升级。
其次 ,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 例如企业可 以出 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促进两者的融合 , 不断完善企业 的人才 队伍建设 , 并在工业生 产的过程 中加 大对科技 的投 资力 度 , 从各个方 面为实现两
投资理财
我 国工业化 和信 息化 融合 的评价分析
济南市长清 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刘军
摘要: 目前 , 我 国仍然 处于社会 主义的初级 阶段 , 工业化 的发展 虽 然取得 了很 大的成 就 , 但是 却仍 然存在 的一定 的问题 , 任务还 没有 完 成 。而且 随着我 国进 行信 息时代 , 使得我 国又要 面对信 息化 的冲击 。 在 目前的这种形 势下, 要 想实现工吧工业化和信息化 , 就只能将 两者进 行融合 , 促进我 国经济的大发展 。本文就是在这种 时代背景之 下, 对我 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进行 了评价。 关键词: 工业 化 信 息 化 融 合 评价
( 一) 信 息化促 进效率中工业化 因素的评价 指标 这 一方 面的评价 指标 中整体上 可 以分 为投人指 标和产 出指标 两 种, 其 中的投入 指标就是 固定 投资额 、 经费费支 出 、 工人总数 和企业 规 模 的经济效益 , 是对企业人力 资源 、 资金资源 和技术资源 的综合 利用。 而产 出指标则 是指息产业 的增加 值 、 移动通信设 备百人拥有率 的增 长
这个方面 的评价指标也有六个 , 具体如下 。第一 , 信息业增加值 和 G D P 的比重 , 也就是信 息产业生产 总值中增加 的部 分和国民生产总值 所 占的比例 , 能够综合反 映出我 国的信 息化发 展状况 。第二 , 第 三产 业 中信息 化的人均劳 动效率 , 就是将 信息产业 的工作 人数 除以信息化所 获得 的经济利益 , 就能判 断出整个信 息行业 的生产效 率。第 三, 信息 同 定投 资额的 比例值 , 具体的计算方 法就是将信息 的投资总额除 以全部 的投资 总额 , 这样 就能看 出社会 对信 息产业 的重视程度 。第 四 , 信息产 业和 工作人员 的数量 , 这一个评价 指标主要反映 的内容就是信息产业 技术研发水平 的高低 。第 五 , 移 动通信 设备 的拥有率 , 包括 固定电话 和 移动 电话 , 就是统计每 1 0 0 个人里 面拥 有的移动通信设备 的总和 , 这个 指标 就是对信 息产业社会 服务水 平的综合反 映。第六 , 每1 0 0 个人使 用互联 网的数量 , 这也是能够反映信息产业社会服务水平 的重要指标 。 三、 我 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效率的评价指标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评估内容细化指南、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一)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评估内容细化指南、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一)](https://img.taocdn.com/s3/m/e2dbc8b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2.png)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评估内容细化指南、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一)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其在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系统评估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水平,需要针对该领域的关键要素进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的研究。
下面对该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一、评估内容细化指南1. 评估对象:本次评估的对象是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水平。
2. 评估范围:本次评估的范围是全国范围内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状况。
3. 评估周期:本次评估的周期为一年。
4. 评估工作:评估工作主要包括调研、采集数据、指标编制、指标评定、评估报告撰写等。
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1. 产业结构调整指标。
如产业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升级、产品创新等。
2. 全要素生产率指标。
如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等。
3. 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
如信息技术应用、电子商务发展、数据与网络的安全等。
4. 绿色低碳技术指标。
如清洁生产实施、节能减排、环保措施等。
5. 制度创新指标。
如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等。
三、评估分析方法1. 基于指标体系的数据采集分析。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国家统计数据、企业年报等,来获取评估指标所需要的实际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
2. 主观评估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基于专家经验和分析,通过构建专家评估模型,进行评估得分计算。
它对数据或环境主观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进行相对准确估计。
3. 合成指数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组合不同指标间权值的确定,计算加权综合指数,进行评估。
其优点在于能够反映不同指标间的复杂关系和它们所起的作用。
四、总结评估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水平,需要通过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的应用,充分反映出评估对象在其产业结构、全要素生产率、信息化状况、绿色低碳技术以及制度创新的方面的发展情况。
两化融合的评定范围
![两化融合的评定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4e5b56c2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c.png)
两化融合的评定范围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和管理,改造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基础性变革。
工业化是指以工业为主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有机结合,是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两化融合的评定范围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化水平。
评估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的两化融合水平,首先要考察其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水平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程度,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等。
信息化水平高的企业和国家,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2. 工业化水平。
工业化水平是评估两化融合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工业化水平包括工业产值、工业结构、工业技术水平等方面。
工业化水平高的企业和国家,具备较强的制造能力和竞争力,能够更好地与信息技术结合,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
3.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两化融合的核心内容之一。
产业融合即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与协同发展,使得各个产业之间可以形成互补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产业融合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4. 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评定两化融合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情况。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来体现。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涉及到生产计划、生产监控、质量控制、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能够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和灵活性,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
5. 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
两化融合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才和创新能力。
评定范围中应关注企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平台和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是推动两化融合的重要保障,能够培养出具备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背景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两化融合的评定范围主要包括信息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产业融合、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及应用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fafecacf61fb7360b4c65c7.png)
• 计算机辅助的产品工艺规划和工装设计水平与能力;计算机辅助的工艺过程动 态仿真与分析水平与能力;计算机辅助的工艺过程与参数优化情况;专用工艺 装备的优化设计水平与能力,工艺设计的集成化、智能化发展情况
生产管理:
• 信息化生产计划与调度的应用覆盖范围、业务内容和管理精度;物料需求计划 的业务覆盖情况和管理精细化水平;物料配送管理的业务覆盖情况和管理精细 化水平;外协计划和外协过程管理水平与能力
评估跨企业的业务 协同和创新情况
评估企业跨部门、跨业 务环节的业务综合和集 成情况
评估信息技术在企 业部门级单一业务 环节中的应用情况
评估两化融合基础 设施和条件建设情 况
评估企业经济和 社会效益水平
评估与两化融合 紧密相关的企业 竞争能力
9
评估规范解读—框架
三条主线
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三个一级指标的评估内容主要从产品、 企业管理、价值链三个维度展开
11
评估规范解读—框架
两化融合 水平与能力评估:
两化融合 效能与效益评估:
协同与创新 …
阶 段
综合集成
跃
升
单项应用
… …
… 竞 争 力
…
经济 效 和益
社会 提 效益 高
基础建设
级别提升
…
能力增强
持续改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能 力增强,实现市场竞争力 提升,并进一步促进经济 和社会效益提高,其提升 作用随企业两化融合阶段 跃升而跃进,并与各阶段 的水平与能力级别呈正相 关性。
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 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
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 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 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概 念和体系框架
两化融合的评定范围
![两化融合的评定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f4e1613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0.png)
两化融合的评定范围随着信息技术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两化融合成为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两化融合的评定范围是指对企业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方面融合的程度进行评估和判定的范围。
本文将从两化融合的概念、评定标准以及评定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两化融合的概念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传统工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
两化融合不仅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两化融合的评定标准1.信息化程度: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和运用程度是评定两化融合的重要指标。
包括企业在信息化设备、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情况,以及企业在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2.工业化程度:企业在生产工艺、设备自动化程度以及产品质量稳定性等方面的情况是评定两化融合的重要指标。
工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融合深度:融合深度是指企业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程度。
包括企业在生产线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实践和成果。
三、两化融合的评定方法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对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信息化应用和工业化程度等方面进行调查,根据回答情况进行评分和评级。
2.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代表性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方面的融合程度,总结经验和不足,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3.专家评估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团队,对企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程度进行评估和判定。
专家根据自身经验和专业知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分和评级。
四、两化融合的意义1.提高企业竞争力:两化融合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2.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工业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柔性化,推动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升级。
3.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化融合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调查问卷问卷编号:审核:复核:企业名称所在地区□伊犁州□乌鲁木齐□昌吉州□塔城地区□吐鲁番地区□巴州□博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哈密地区□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和田地区□石河子地址邮编机构代码注册资本万元成立日期门户网址E-mail 传真姓名职务学历职称办公电话移动电话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企业联系人工厂地址所在地电话建筑面积平方米公司人数:企业资产万元企业登记类型□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合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其它所属行业:□现代服务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煤炭工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现代农牧产品加工业□纺织工业□钢铁、建材、化工和轻工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经营范围填写说明:1、本调查问卷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能真实反映行业“两化融合”水平,请企业如实填报,调查问卷中涉及到填报数据仅作为评估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之用,不用于其它用途,不对外泄漏。
2、本调查问卷应由企业专人负责统筹管理内容的填报,填报人应认真理解评估指标的含义,读懂调研问卷说明,确保填报数据正确、合理。
部分需要计算的指标按“解释”中给定的公式统计计算。
1、基础建设水平与能力评估指标资金投入:1). 自动化生产设备资产占企业生产设备总资产的比例自动化生产设备资产占企业生产设备总资产的比例%。
组织和规划1).信息系统运维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①近五年信息化建设投入万元。
②近五年信息系统运维投入万元。
2).信息化部门设置情况。
○A.企业设有信息化部门或相关外包服务部门。
○B.信息化部门下属于其他业务部门。
○C.信息化部门是专职的一级部门建制。
○D.集自动化、信息化、流程与创新管理等职能于一体的专职一级部门建制。
3).信息化主管领导的层级。
○A.无信息化专职主管领导○B.中层管理者○C.高层管理者4).信息化规划制订和执行情况。
○A.无规划○B.分散在业务规划中○C.有企业级专项规划○D.有企业级专项规划且年度信息化计划的执行情况作为业务部门的考核指标设备设施1).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2).企业主干网覆盖情况。
○A.尚未建有企业主干网○B.建有企业主干网○C.企业主干网覆盖50%以上办公和生产区域○D.企业主干网覆盖80%以上办公和生产区域3).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占生产设备总数量的比例 %。
4).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联网的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占数字化生产设备总数量的比例 %。
信息资源1).实现企业级统一编码。
(多选)□A.产品□B.物料□C.资产□D.组织□E.人员□F.供应商□G.客户代码□H.财务科目代码2).企业数据统一和集中管理程度。
○A.数据分散管理○B.分区域集中管理○C.统一集中管理信息安全1)员工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A.无○B.有,但并未严格执行○C.有,且行之有效2)应急预案系统。
○A.无○B.有3).企业信息安全措施。
(多选)□A.机房安全管理□B.防火墙□C.入侵检测□D.防病毒4).信息安全保护程序。
○A.无备份○B.以离线备份为主○C.以双机热备份为主5).网络安全保护程度。
(多选)□A.网络分区防火墙隔离□B.服务器入侵检测□C.数据文件加密□D.网络准入管控□E.互联网出口安全审计、安保情况6)计算机安全防护水平。
○A.个体防病毒软件建设○B.区域统一防病毒软件建设○C.企业防病毒体系建设7).维护网络安全的防范工具。
○A.未采用防范措施○B.采用安全的操作系统○C.企业级防病毒软件系统/防火墙8)是否通过ISO/IEC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A.未通过○B.正在审批中○C.通过2、单项应用水平与能力评估指标研发设计1)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研发设计情况。
(流程、混合)○A.尚未开展计算机辅助研发设计○B.开展了产品配方信息化建模和产品性能仿真分析与优化○C.开展工艺流程设计和仿真分析与优化○D.开展工艺过程控制仿真分析与优化产品设计1)产品二维建模的比例(离散)建立了二维数字化模型的产品占产品总数的比例 %。
2).产品三维建模的比例(离散)建立了三维数字化模型的产品占产品总数的比例%。
3).数字化预装配建模水平。
(离散)○A.未实现○B.可建立部件级预装配模型○C.可建立产品级预装配模型4).是否能构建数字样机。
(离散)○A. 是○B. 否5).产品性能与功能的数字化验证情况。
(离散)○A.无法实现产品性能与功能数字化验证○B.仅能实现零件级性能与功能仿真○C.能够在零件级性能仿真基础上实现部件级性能仿真○D.能够在部件级性能仿真基础上实现产品级性能仿真○E.能够在产品级性能仿真基础上实现可制造性分析工艺设计1).是否开展了三维的工艺设计。
(离散)○A.是○B.否2).计算机辅助产品工艺规划和工装设计情况。
(多选)(离散)□A.信息化工艺流程规划□B.工艺文件自动生成□C.计算机辅助材料定额制定□D.计算机辅助工时定额制定□E.信息化工装设计3).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动态仿真与优化情况。
(多选)(离散)□A.加工工艺动态仿真与优化□B.装配过程动态仿真与优化□C.产品维护过程动态仿真与优化4).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生产计划管理情况。
○A.尚未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生产计划管理○B.应用信息化手段自动生成生产计划○C应用信息化手段自动优化生产计划5).按自动生成的生产计划排产的比例①按照系统自动生成的生产计划排产的产品品种数占产品品种总数的比例 %。
②按照系统自动生成的生产计划排产的产品数占产品总数的比例 %。
生产管理1)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物料需求计划管理情况。
○A.尚未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物料需求计划管理○B.应用信息化手段自动生成物料需求计划○C.应用信息化手段自动优化物料需求计划2).自动物料需求计划比例按照系统自动生成的物料需求计划供应的物料占全部物料供应总量的比例 %。
3).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配送管理情况。
○A.尚未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物料配送管理○B.应用信息化手段自动生成物料配送计划 C.○应用信息化手段自动优化物料配送计划4).自动配送计划比例自动生成配送计划的物料占全部配送物料总量的比例 %5).物料信息动态跟踪能力。
○A.未实现物料信息的动态跟踪○B.实现对在制品库存物料信息的动态跟踪○C.实现对物料配送信息的动态跟踪○D.实现对生产物料全过程信息的动态跟踪6).是否能够通过信息对外协全过程进行监管。
○A.是○B.否7).自动外协计划比例按照系统自动生成的外协计划采购的物料占全部外协物料采购总量的比例 %。
8).PLC/DCS生产线(装置)覆盖率(流程、混合)应用了PLC/DCS的生产线(装置)数占生产线(装置)总数的比例%。
9).自动化生产线的覆盖率自动化生产线数量占生产线总数的比例%。
1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离散)①应用NC/CNC关键工序数量占关键工序总数量的比例 %;②应用DNC的关键工序数量占关键工序总数量的比例 %;③应用FMC/FMS的关键工序数量占关键工序总数量的比例 %。
11).APC(先进过程控制系统)生产线(装置)覆盖率(流程、混合)应用了APC(先进过程控制系统)的生产线(装置)数占生产线(装置)总数的比例 %。
12).计算机辅助编程(CAM)的数控工序覆盖率(离散)计算机辅助编程(CAM)的数控工序数量占数控工序总数量的比例 %。
生产制造1). 信息化排产(车间级作业计划)覆盖率(流程、混合)实现信息化排产的最小排产单元(或生产线)数占最小排产单元(或生产线)总数的比例 %。
2).利用信息系统编制的准时制车间作业计划(JIT)覆盖率利用信息系统编制准时制车间作业计划(JIT)的车间数量占车间总数的比例 %。
3).利用信息系统编制的车间作业计划覆盖率利用信息系统编制车间作业计划的车间数量占车间总数量的比例 %。
4).信息化生产作业计划与车间调度直接控制的层级。
○A.没有实现信息化生产作业计划与车间调度○B.只能控制到单个车间○C.能够控制整条生产线或工序○D.能够直接控制到设备5).应用信息化手段自动下达数字化设备(或生产岗位)的生产调度(作业)指令占全部生产调度(作业)指令的比例。
○A.无○%以下○%以上○%以上6).实现自动优化调度的生产线比例通过建立过程控制数学模型等实现自动优化调度的生产线比例 %。
7).可实现信息化生产监控的层级。
○A.没有实现信息化生产监控○B.仅能监控到单个车间○C.能够监控到整条生产线或工序○D.能够直接监控到设备8).生产制造过程信息跟踪与管控情况。
○A.未实现生产制造过程信息跟踪与管控○B.实现产品加工全过程的信息跟踪与管控○C.实现产品装配全过程的信息跟踪与管控○D.实现在制品物流信息跟踪与管控9).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的生产制造现场物料管理精度。
○A.无○B.精确到物料品种○C.精确到不同物料品种的不同批次○D.精确到单一物料采购管理1).应用信息系统实现的采购管理业务覆盖范围 (多选)。
□A.采购寻源□B.采购成本管理□C.采购计划生成与发散□D.采购合同管理□E.采购报表分析□F.采购索赔2).应用信息系统进行入场物流和原料库存管理实现的功能。
○A.尚未实现原料库存信息化管理○B.利用信息化实现原料出入库管理○C.利用信息化实现原料配送管理○D.实现原料自动分拣3).应用信息系统实现的供应商管理业务覆盖范围。
○A.未实现供应商信息化管理○B.供应商基本信息管理○C.供应商准入管理○D.供应商评价管理4).采购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 (多选)。
□A.采购需求计划□B.网上询报价□C.网上招标□D.订单交互□E.物流交互□F.网上结算5).网上采购率上年度网上采购率 %。
销售管理1).应用信息系统实现的销售管理业务覆盖范围 (多选)。
□A.市场信息管理□B.销售计划管理□C.售前活动管理□D.销售合同管理□E.销售价格管理□F.销售订单处理和跟踪□G.销售渠道管理□H.销售分析2).应用信息系统产成品库存管理情况。
○A.尚未实现产成品库存信息化管理○B.利用信息化实现产成品出入库管理○C.利用信息化实现产成品配送管理○D.实现产成品自动分拣3).应用信息系统实现的物流配送管理覆盖环节 (多选)。
□A成品发运□B配送过程□C产品交付4).应用信息系统进行售后服务管理实现的功能 (多选)。
□A.质量异议管理□B.质量问题统计分析□C.索赔管理□D.召回管理5).应用信息系统实现的客户(分销商)管理业务覆盖范围 (多选)。
□A.客户(分销商)基本信息管理□B.客户(分销商)分析□C.客户(分销商)评估6).销售电子商务实现的功能 (多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