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元素与物质分类的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题目: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
这一节教学设计是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高效教学。本课时学习的是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及物质分类的依据两个知识点。这两点学生通过初中化学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知和量的层次。本节课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的认识将会有质的飞跃。以后,学生站在方法论的高度上,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将事半功倍。
本节课以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为主线,展开两个教学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物质的分类依据。
课堂形式,采用我校的课改模式,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老师做好课堂中各个环节的链接引导,对于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点拨。运用ppt课件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组成物质的一般规律,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两种存在形态游离
态和化合态。
2、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分类方法。着重了解根据物质组成特点和性质对
物质进行分类。了解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3、学习以已知的常见的物质诠释总结归纳规律提升理论水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的分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科学探
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生经过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学生探究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为载体,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分析
事物的能力。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将自己对本节课的预习情况制作成Word、ppt 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技辅助学习的能力。(三)教学重点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2、根据物质组成特点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四)教学难点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分类的归纳整理。
三、教学准备
1、制作ppt课件。
2、实物试剂:镁带、铜丝、大理石、无水硫酸铜、食盐、氧化镁。
3、课前检查学生预习,学生板书课堂中必要的展示内容。投影优秀学案。
A 碳酸钙硝酸纯碱蓝矾
B 氧化钙次氯酸熟石灰小苏打.
C 氧化钠盐酸烧碱氯化铁
D 过氧化钠硫酸碱式碳酸铜纯碱
3、某物质经过分析,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
A 一定是一种单质
B 一定是纯净物
C 一定是混合物
D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4、下列关于二氧化硫说法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硫由硫原子和氧气分子组成
B 二氧化硫由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组成
C 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按1:2组成
D 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它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5、下列每组中均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所属类别不同,请把它找出来。
①食醋、牛奶、碘盐、水. ②氯化钠、氧化铜、盐酸.、氢氧化钠
③冰、干冰、氧化铁、金刚石. ④纯碱、烧碱.、碳酸钙、硝酸银
【结束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正是我们以后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一把利器。生活中许多时候,事情总是显得纷繁复杂,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的学习对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中本节课后:练习与活动2
2、预习: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
【板书设计】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组成化合物的一般规律:
1、金属元素与非金属之间可以组成一种或多种化合物
2、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可以组成一种或多种化合物
3、组成的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二、物质分类的依据
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O
2 + 2NaOH = Na
2
CO
3
+ H
2
O
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aO + 2HCl = CaCl
2 + H
2
O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定位。本节课是一节方法论课,是以后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重要方法工具。初中化学中对单质、氧化物、酸、碱及盐的性质有一定的介绍,本教材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中介绍了钠、氯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些让本节课堂显得比较充实丰富,同时也让学生温故知新。之后的章节逐步进入到高中化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习。所以,本节安排在高一化学第二章第一节是有深意的,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课时划分。这节教学设计选取的内容是第一节的“一、元素与物质关系”和“二、物质分类1.物质的分类依据”。从数据上看不完美,但是从方法论角度看将其划归到一个课时比较合适。即以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为主线,展开两个教学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物质的分类依据。课堂中涉及的物质、名词,学生也比较熟悉,课堂容量适合一个课时教学。
3、教学中对本节课的教学误区。本节课内容看起来比较简单,所涉及的问题绝大部分学生也容易回答。在教学中常会轻视本节课的基本内容教学,有时会由于内容过于简单,而拓展到物质的性质以丰富课堂内容。这样,既没有领会教材和课标的精神,也没有从更高的层次理解本节课。这点我和我的同事都深有体会。对于学生,尤其是中等程度的学生,进入高二、高三后,发现以前学习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容非常凌乱繁杂,复习起来也头绪不清。究其原因,与本节课有着莫大的关系。
4、学生经过课前预习、课堂中交流、展示,老师的点评点拨,收获很大。在课堂中,学生充分展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浓厚,学生学习热情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教学中用词“一般”。中学化学中,一般规律即经典规律。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一般性质和特例性质,这一对矛盾在中学化学中非常普遍。不仅仅对于学习研究,在日常生活中,先清楚一般规律是常识,知规矩方能破规矩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