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元素与物质分类的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_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导入】【点将接龙】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说出一种物质,并且说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学生接龙】遇到完全重复的元素要求再说一种物质。
【教师点拨】目前发现的元素有110多种,但发现的物质已经超过了1亿。
【问题】这110多种元素是如何组成浩瀚的物质世界的?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教师点拨】就像玩积木一样。
几块积木,排列组合不同就可以撘出很多的形状。
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问题】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回答】【板书设计】一、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二、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问题】超过1亿的物质我们该怎样去认识?逐一研究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你有好的办法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正如图书馆里的书分门别类地摆放。
【问题】说出你想到的含碳元素的物质。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的同时教师板书学生想到的含碳元素的物质。
【活动探究1】按照一定的标准,将黑板上的含碳物质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
一学生到黑板上完成。
【教师点拨】以黑板上学生的分类为基础,通过学生补充,教师点拨,完善分类的结果。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我们后面都会陆续学习到。
【牛刀初试】按照类别,构建硫元素、铁元素的典型物质家族。
【学生活动】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完成。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后,主动到黑板上补充。
【教师点拨】【板书设计】二、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三、构建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二维坐标系【问题】含碳物质家族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吗?请详细分析每种含碳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学生活动】【教师点拨】化合价也是物质分类的标准之一。
更多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家族。
四、基于类别和元素的价态认识物质的性质【教师点拨】建立坐标系之后,就找到了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视角。
这些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问题】在坐标系中分析二氧化碳可以转化成哪些物质?分别体现了它的哪些性质。
小学化学教案认识元素与化合物
小学化学教案认识元素与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知道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
2.能够理解和说明元素的概念,并能举例说明。
3.能够理解和说明化合物的概念,并能举例说明。
4.能够区分元素和化合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并能举例说明。
2.难点:区分元素和化合物的差异。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氧气、氢气、炭2.实验器材:点火器、烧杯、试管、橡皮塞3.教学辅助工具:PPT、图片、实物模型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入元素的概念: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元素吗?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不能再分解成其它物质。
比如氧气、氢气等。
2.引入化合物的概念: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化合物吗?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其它物质。
比如水、二氧化碳等。
步骤二:认识元素(10分钟)1.通过展示PPT和实物模型,介绍常见的元素,如氧气、氢气、金属铁等。
让学生了解元素的种类和应用。
2.运用图片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
比如,点火器点燃炭,观察燃烧过程。
解释燃烧是炭中所含的碳元素和氧气反应产生的。
步骤三:认识化合物(15分钟)1.通过展示PPT和实物模型,介绍常见的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等。
让学生了解化合物的种类和性质。
2.运用图片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合物的概念。
比如,用点火器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观察燃烧过程后,将烧杯里的水蒸汽倒入试管中,观察试管内水滴的形成。
解释燃烧产生的水是氢气和氧气反应产生的化合物。
步骤四:区分元素和化合物(10分钟)1.结合实例让学生区分元素和化合物的特点。
比如,氧气是元素,因为它是由相同种类的氧原子组成的;水是化合物,因为它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按整数比例结合而成的。
2.强调元素是不能再分解成其它物质的,而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其它物质。
步骤五:复习与讲评(10分钟)1.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并口头回答:什么是元素?什么是化合物?2.分组讨论,在小组内互相提问和讲解元素和化合物的例子。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二级标题“元素与物质”的内容,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本节内容既承接了初中的相关知识,又为后续化学反应的分类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对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发展亦起到重要作用。
从章标题来看,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第二章移至第一章,很好地衔接了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降低了学生初学高中化学知识的难度。
从节标题来看,本节内容增加了“物质的转化”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物质转化的途径。
在本课时的具体内容设置方面,新人教版在物质分类方法层面变化不大,但增加了物质分类的角度(通过物质性质分类),并加入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等知识点,体系更加完整。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了解或掌握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如下:(1)物质由元素组成;(2)物质的分类;(3)CO2、CaO的化学性质。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能根据元素组成和物质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能结合物质的类别说明或预测物质的性质,进而实现物质的转化;3.能体会到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评价目标】1.通过对表格中物质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角度和方法的认识;2.通过对酸(碱)性氧化物以及物质转化图的探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及转化的分析推理能力;3.通过对图书分类与物质转化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类价值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树状分类法;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2.教学难点:物质的转化五、教学方法1.问题链(围绕着框图中的物质进行一系列问题驱动)2.演绎推理(含碳元素物质的分类、同素异形体、Na2O的性质物质的转化)3.类比推理(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先从图书馆的分类引入物质分类的意义及角度,而后以框图的形式呈现了一些物质,整节课围绕着这些物质依次探讨两种分类法、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物质的转化。
元素分类教案:根据元素特点进行分类学习
元素分类教案:根据元素特点进行分类学习引言: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能够通过化学反应进行组合,形成各种化合物,同时元素也是化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元素的分类十分重要。
一、学科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了解元素分类学的基本原理;3)了解各个元素的基本特点和区分方法。
2、能力目标:1)具备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能力;2)掌握运用图表法和概念图对元素进行分类;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元素分类学概述1)元素概念;2)元素分类学的意义和目的;3)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定律的内容及作用;4)元素分类的基本方法。
2、元素的物理性质这些属性是指物理上可以观测到的现象或特性,这些特性与元素内部结构或组成无关。
包括原子量、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电导率、密度、熔点、沸点、比热、蒸发热等等。
3、元素的化学性质这些属性是指元素与其他原子的反应性或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包括氧化还原性、酸碱性、亲核性、金属、非金属特性等等。
4、色素元素以颜色为特点进行分类,包括铁系、铜系、钒系、铬系、锰系、钴系等等。
5、物理性质相关元素以物理性质为特点进行分类,包括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惰性气体等等。
6、化学性质相关元素以化学性质为特点进行分类,包括氧化剂、还原剂、酸、碱等等。
三、教学过程1、概述1)通过讲解元素分类学的重要性和目的,引导学生对化学研究的认识和兴趣;2)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含义和组成,并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原则。
2、元素的物理性质1)通过展示实验现象、模型和图表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元素的物理性质;2)引导学生探究元素物理性质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掌握物理性质的分类方式和方法。
3、元素的化学性质1)通过课堂实验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元素的化学反应过程,切实掌握元素的化学性质;2)引导学生分析元素的化学性质,掌握元素化学性质的分类方式和方法。
1.2.1元素与物质分类的教学设计
1.2.1元素与物质分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初步归纳各种常见元素及其组成的物质,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
(2)、认识到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
(3)、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由对单个物质的认识向对一类物质的认识转变,体现分类观的应用,形成元素族初步观念;同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元素的资源意识,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形成物质的元素观和分类观:同时进行化学美学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2、难点:以元素常见化合价找出常见物质并指出这些物质所属的类别。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用具
1、教法、学法:问题情境法、启发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课堂练习法。
2、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设计。
化学必修一鲁科版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两种形态的存在;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建立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使学生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物质简单分类法;建立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概念;了解单质、酸、碱、盐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对熟悉物质分析,建立元与物质的关系;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对物质分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考,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成功。
二、教学重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用分类的方法与观点,对物质进行研究。
三、教学难点物质所属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及关系四、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五、教学过程【联想·质疑】1、生活中的物质丰富多彩,这些物质都是如何组成的?2、为了更好的探讨物质的组成和用途,应该怎样对物质分类?3、各类物质之间具又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这节课【板书】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交流·研讨】你已学过许多物质,如Mg、MgO、MgCO3、C、CO、CO2、H2CO3、CH4、Na、Na2O、Na2O2、NaOH、Na2S、Na2SO4、NaCl、Cl2、HClO、Ca、Ca(ClO)2等(1)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都有哪些?【学生】Mg、O、C 、H、Na、S、Cl、Ca(2)你知道这些元素还能组成那些物质?【布置任务】第一组写单质,第二组些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第三组些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第四组些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学生】展示所写物质【板书】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叫游离态化合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叫化合态(3)}Cl元素常见的化合价为-1、0、+1。
在以上物质中,分别找出含有这些价态的该元素的物质?C的常见化合价有哪些?对应的物质为?【学生】回答问题【讲解】Cl2、HClO、Ca(ClO)2的性质第一章已学过了,C的不同化合价能形成许多物质,在《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中将会体会到。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分类;2. 掌握主要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式;3.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点:1. 无机物质与有机物质的区分;2. 元素与化合物的分类;3. 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三、教学内容:1. 化学物质的基本分类: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的区分;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分;酸、碱、盐的分类。
2. 化学物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类;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根据物质的用途进行分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2. 示范和引导相结合;3. 实验与演示相结合;4. 课堂互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并与学生讨论有机物质与无机物质的区别;2. 讲解:分别讲解元素与化合物的概念,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分,酸、碱、盐的分类;3.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性质并进行分类;4. 练习与讨论:给予学生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互动;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并概括各种分类方法。
六、教学资源:1. 课件PPT;2. 实验仪器与物质;3. 练习题目。
七、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2. 课堂练习;3. 学生表现。
八、拓展延伸:1.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物质分类方法;2. 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3. 教师布置相关阅读或实验作业,加深对化学物质分类的理解。
以上为化学物质分类教案范本,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化学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案(沪教版)
化学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案(沪教版)第一章: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1.1 元素的概念与命名介绍元素的概念,理解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学习元素的命名规则,掌握元素名称与符号的对应关系。
1.2 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构成,理解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学习周期表中常用的一些特殊标记,如金属、非金属、半金属的区分。
第二章: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周期性2.1 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介绍原子的组成,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
学习原子的电子排布,掌握能级、轨道的概念。
2.2 元素周期律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原理,理解周期表中元素周期性的体现。
掌握同一周期、同一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第三章:化学键与化合物的类型3.1 化学键的基本概念介绍化学键的类型,理解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区别。
学习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过程。
3.2 化合物的类型学习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金属化合物的特点与区别。
掌握一些常见的化合物类型及其应用。
第四章:元素的存在与分布4.1 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学习地壳中元素的分布规律,理解地壳中元素含量的排序。
掌握一些重要元素的地质来源。
4.2 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存在与作用学习生物体中元素的分布与作用,理解生物体对元素的摄取与利用。
掌握一些对人体健康重要的微量元素。
第五章:元素的主要化合物及其性质5.1 氧化物学习氧化物的概念,理解氧化物的分类与命名。
掌握一些常见的氧化物及其性质。
5.2 酸碱盐学习酸碱盐的概念,理解酸碱盐的分类与命名。
掌握一些常见的酸碱盐及其性质。
化学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案(沪教版)第六章:金属元素6.1 碱金属学习碱金属的特性,理解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掌握碱金属(如锂、钠、钾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6.2 碱土金属介绍碱土金属的特点,理解它们在周期表中的排列。
学习碱土金属(如镁、钙、锶等)的典型化合物及其性质。
第七章:非金属元素(上)7.1 卤族元素学习卤族元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的原子结构。
掌握卤素(如氟、氯、溴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具体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混合物体系的认识,进而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以及“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生产生活实际。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性质,涉及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
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
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由此可分析学生的发展点如下:1、基于分类思想,构建化学知识框架,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丰富,形成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模式。
2、认识物质转化基本规律,将初中记忆型的思维模式进阶成高中阶段推理型的思维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_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
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教学重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 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难点难点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五.教学过程设置物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情景,引入新课提出问题,(1)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3)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一、物质与元素的关系让同学们阅读教材31页交流研讨,完成交流研讨中的问题交流研讨知道这些元素还能组成哪些物质举例说明问题探究1:找出组成元素;这些元素还能重新组合成哪些物质?2、现有物质: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碳酸钠、甲烷。
高中化学元素的分区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的分区教案教学内容:元素的分区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分类方法及原则。
2. 掌握元素按性质分类的方法。
3. 能够根据元素的性质及周期表位置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1. 元素的分类方法及原则。
2. 元素的性质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1. 掌握元素分类的原则。
2. 弄清元素性质对分类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实验材料:若干元素样本3. 教辅资料:相关元素分类表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实验或图片引入元素的概念,引起学生兴趣。
2. 提出:元素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如何进行分类?二、讲解1. 介绍元素的分类方法:按原子结构和性质分类。
2. 详细讲解元素性质分类方法: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过渡元素等。
3. 分析元素性质分类的原则:以周期表为基础进行分类。
三、实验1. 搭配适当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元素性质的体现。
2. 让学生利用实验结果对元素进行分类。
四、讨论1.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元素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类方法,强化理解。
五、展示1. 利用PPT展示不同元素的分类图表。
2. 比较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分析周期表对元素分类的帮助。
六、练习1. 配发作业,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对元素进行分类。
2. 教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了解元素的分类方法及原则,掌握元素按性质分类的方法,并能根据元素的性质及周期表位置进行分类。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接下来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元素分类的原则和方法,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质的分类教案高中化学
物质的分类教案高中化学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分类原理,能够根据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教案、幻灯片、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初步引入:请学生谈谈平常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有哪些,这些物质都有什么特点?
2.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物质的分类。
二、概念讲解
1. 讲解什么是物质的分类,为什么需要对物质进行分类。
2. 介绍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如按物质的组成分类、按物质的性质分类等。
三、分类实验
1. 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观察结果进行
分类。
2.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四、拓展应用
1.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不同类型的物质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2. 讨论物质的分类方法是否存在局限性,如何更好地分类物质。
五、归纳总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强调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实际应用。
2. 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加深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
应用。
同时,通过拓展应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分类的方法教案
高中化学分类的方法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分类的意义和基本原则;2. 掌握元素的分类方法和周期表的结构;3. 认识无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4. 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元素的分类方法和周期表的结构;难点: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化学元素周期表;3. 化学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介绍化学分类的意义,并让学生讨论平时生活中我们如何对物质进行分类。
二、元素的分类方法和周期表的结构(20分钟)1. 讲解元素的分类方法:金属、非金属、半金属;2.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让学生分析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三、无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15分钟)1. 讲解无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按元素种类、按化学键类型;2. 通过实例让学生分辨不同种类的无机化合物。
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15分钟)1.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按碳原子数、按官能团;2. 让学生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并举例说明分类方法。
五、练习与讨论(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讨论交流。
六、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形成对化学分类的整体认识。
拓展延伸:可以与学生一起研究现代元素周期表的演变过程,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方法的发展历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分类的基本原则,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的整体把握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理分类,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1.1.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高一化学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学生现有的化学知识是肤浅的、模糊的。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同时,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
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学中一定要与学生的基础相结合,要在学生原有基础上逐渐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
教材在编排思路上,也注意与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合理衔接,以物质的分类为线索,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在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方面,突出分类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既可以减轻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学习化学,有利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N 2、O 2等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不是化合物,胆矾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D 项错误;故选C 。
活 动活活动二、认识树状分类法和交【过渡】物质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化学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有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问题1】阅读教材P7页内容,结合图13思考什么是树状分类法?尝试对HCl 、CO 2、CaO 、NaOH 、Na 2SO 4、CaCO 3、Ca(OH)2、H 2SO 4进行树状分类法分类。
【学生1】①定义:树状分类法是指采用树状形式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学生2】②特点:能认识各类物质之间的从属关系。
按照层次一层一层分,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交叉,各物间有子概念和母概念的包含关系,即“并列”和“包含”关系。
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以下是一个关于高一化学物质分类及转化的详细讲解。
第一部分:物质的分类1. 物质的基本分类1.1. 纯物质和混合物1.1.1. 纯物质:由同一种类型的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特定的性质。
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1.1.2.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物质混合而成,可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1.2. 元素和化合物1.2.1. 元素:由同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1.2.2.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确定的化学比例结合而成,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2. 物质的进一步分类2.1. 元素的分类2.1.1.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大部分为固体。
2.1.2. 非金属元素:导电性和导热性较差,大部分为气体或固体。
2.1.3. 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中B族元素的区域,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
2.2. 化合物的分类2.2.1. 无机化合物:主要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组成。
2.2.2.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和氢元素组成,通常还包含其他非金属元素。
第二部分:物质的转化1. 物质的化学变化1.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1.1.1. 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是参与反应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1.1.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1.2. 化学反应的类型1.2.1. 合成反应:两个或更多物质结合成一个新物质。
1.2.2. 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的物质。
1.2.3. 置换反应:一个元素或离子取代另一个元素或离子。
1.2.4. 双替换反应:两个化合物中的离子交换位置。
2. 物质的物理变化2.1. 物质的相态变化2.1.1. 固态到液态:熔化2.1.2. 液态到气态:汽化2.1.3. 固态到气态:升华2.1.4. 气态到液态:凝结2.1.5. 液态到固态:凝固2.2.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2.2.1. 溶解: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新教材高中化学2.1.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分类与物质性质教学设计(2)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2.1.1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分类与物质性质本节教学内容是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的第一课时。
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安排了“元素与物质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阶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分类方法的系统学习,可以分类梳理一下已经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将这些化学知识在头脑中进行系统化处理,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分类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
而在本章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要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化合物的分类,反应类型的分类等等,这种方法实际也要贯穿于学生整个的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学习对物质的分类,从微观上辨析物质的分类,体会微观粒子的变化对宏观物质的性质的影响。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物质分类的基本模型,理解通过对物质的分类来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学习探究,经历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过程,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科学思想,体会化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物质分类过程和分类应用的理解,体会掌握科学方法就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建立高效学习的科学精神。
建立分类的科学思想,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多媒体一、导语在图书馆中为什么我们很容易就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在网页上为什么我们能迅速挑出所自己需要的信息呢?这是因为因为书、信息都按一定标准进行了分类且根据类别已经摆放好了。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投影:超市图片、一些碳元素的物质在我们接触的事物中,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很多,分类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分类是有依据的,我们也可以称为分类的标准。
二、知识回顾1、初中学习中,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2、对于自然界中的物质,从状态上可分为固态、气态、液态三态。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方法。
2.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1. 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2. 各种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
1. 化学物质分类的基本原理。
2. 化学物质分类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的种类和应用。
二、讲解:
1. 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 按物质的组成分子结构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 按物质的聚合程度可分为原子、分子和离子;
- 按物质的性质可分为金属、非金属和金属loid等。
2. 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 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和 ductility性质,广泛应用于电器和建筑材料中;
- 非金属:多为离子晶体或分子固体,广泛应用于化工和医药行业;
- 金属loid:具有介于金属和非金属性质的物质,如硼、硅等,应用于材料和电子工业中。
三、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分类练习,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对各种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四、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化对化学物质分类的理解。
五、拓展: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化学物质分类方法和应用领域。
六、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并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分类方法,并掌握各种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题目: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一、教材依据这一节教学设计是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高效教学。
本课时学习的是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及物质分类的依据两个知识点。
这两点学生通过初中化学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知和量的层次。
本节课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的认识将会有质的飞跃。
以后,学生站在方法论的高度上,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将事半功倍。
本节课以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为主线,展开两个教学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物质的分类依据。
课堂形式,采用我校的课改模式,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
老师做好课堂中各个环节的链接引导,对于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点拨。
运用ppt课件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组成物质的一般规律,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两种存在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2、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分类方法。
着重了解根据物质组成特点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了解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3、学习以已知的常见的物质诠释总结归纳规律提升理论水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的分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生经过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学生探究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为载体,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分析事物的能力。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将自己对本节课的预习情况制作成Word、ppt 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技辅助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根据物质组成特点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四)教学难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分类的归纳整理。
三、教学准备1、制作ppt课件。
2、实物试剂:镁带、铜丝、大理石、无水硫酸铜、食盐、氧化镁。
3、课前检查学生预习,学生板书课堂中必要的展示内容。
投影优秀学案。
A 碳酸钙硝酸纯碱蓝矾B 氧化钙次氯酸熟石灰小苏打.C 氧化钠盐酸烧碱氯化铁D 过氧化钠硫酸碱式碳酸铜纯碱3、某物质经过分析,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A 一定是一种单质B 一定是纯净物C 一定是混合物D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4、下列关于二氧化硫说法正确的是()A 二氧化硫由硫原子和氧气分子组成B 二氧化硫由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组成C 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按1:2组成D 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它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5、下列每组中均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所属类别不同,请把它找出来。
①食醋、牛奶、碘盐、水. ②氯化钠、氧化铜、盐酸.、氢氧化钠③冰、干冰、氧化铁、金刚石. ④纯碱、烧碱.、碳酸钙、硝酸银【结束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正是我们以后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一把利器。
生活中许多时候,事情总是显得纷繁复杂,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的学习对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启示呢?【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中本节课后:练习与活动22、预习: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板书设计】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化合物的一般规律:1、金属元素与非金属之间可以组成一种或多种化合物2、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可以组成一种或多种化合物3、组成的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二、物质分类的依据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O2 + 2NaOH = Na2CO3+ H2O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aO + 2HCl = CaCl2 + H2O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定位。
本节课是一节方法论课,是以后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重要方法工具。
初中化学中对单质、氧化物、酸、碱及盐的性质有一定的介绍,本教材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中介绍了钠、氯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些让本节课堂显得比较充实丰富,同时也让学生温故知新。
之后的章节逐步进入到高中化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习。
所以,本节安排在高一化学第二章第一节是有深意的,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课时划分。
这节教学设计选取的内容是第一节的“一、元素与物质关系”和“二、物质分类1.物质的分类依据”。
从数据上看不完美,但是从方法论角度看将其划归到一个课时比较合适。
即以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为主线,展开两个教学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物质的分类依据。
课堂中涉及的物质、名词,学生也比较熟悉,课堂容量适合一个课时教学。
3、教学中对本节课的教学误区。
本节课内容看起来比较简单,所涉及的问题绝大部分学生也容易回答。
在教学中常会轻视本节课的基本内容教学,有时会由于内容过于简单,而拓展到物质的性质以丰富课堂内容。
这样,既没有领会教材和课标的精神,也没有从更高的层次理解本节课。
这点我和我的同事都深有体会。
对于学生,尤其是中等程度的学生,进入高二、高三后,发现以前学习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容非常凌乱繁杂,复习起来也头绪不清。
究其原因,与本节课有着莫大的关系。
4、学生经过课前预习、课堂中交流、展示,老师的点评点拨,收获很大。
在课堂中,学生充分展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浓厚,学生学习热情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教学中用词“一般”。
中学化学中,一般规律即经典规律。
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一般性质和特例性质,这一对矛盾在中学化学中非常普遍。
不仅仅对于学习研究,在日常生活中,先清楚一般规律是常识,知规矩方能破规矩求创新。
附件:学案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元素组成物质的一般规律,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两种存在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2、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分类方法。
了解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重难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分类的归纳整理。
【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完成下列概念并举例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N2 SO2H2SO4FeCl3KClO3Cu Fe2O3NaOH CaCO3KMnO4二、新课学习(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联想·质疑】自然界中已经发现的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用途呢?【交流·研讨】1、罗列教材31页交流研讨1中所列举的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组成以上物质的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些元素还能组成的常见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罗列教材31页交流研讨2中的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这些物质中的核心元素是____,它分别与____________等元素组成这些物质。
(2)含有该核心元素化合价为+2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有该核心元素化合价为+4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以上讨论,请归纳总结自己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认识:【迁移·应用】1、请你说一说图2-1-3的理解,你能丰富这个图示,进一步展现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吗?2、化合价口诀中有句“二四六硫都齐全”,请你列举硫元素对应这些价态的常见物质,说一说这些物质分别属于哪个类别。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物质的分类依据【交流·研讨】请你列举10-30种所知道的物质,然后选取两个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并绘制图表表示分类结果。
【新名词概念解释】酸性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性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