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制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农村土地流转》课件

农村土地流转的历史背景
0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
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
02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被提出并
成为发展趋势。
03
三权分置改革的推进
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农业现代化需要,中国政府提出农村土地集体
入股
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作价入 股,参与合作社或农业企 业分红。
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
审查登记
村委会或服务机构对申请进行 审查,登记土地流转信息。
备案鉴证
合同签订后,到乡镇政府备案 并由服务机构鉴证。
提出申请
有意流转土地的农户向村委会 或乡镇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提出 申请。
签订合同
流转双方协商一致后,签订规 范的土地流转合同。
《农村土地流转》 ppt课件
目录
• 农村土地流转概述 • 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与程序 •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 农村土地流转的案例分析 • 农村土地流转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农村土地流转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下,土地经营权依法在农业 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之间转让、入股、租赁、互换,以及土地经营权与 农业产业链相关资产相结合的权益交易。
03
政策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
01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体系
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 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02 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研究的意义和议题
• 意义:土地是稀缺的生产要素,是农业最 基本的生产要素,研究土地制度的根本目 的是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 议题:现行农地制度——家庭承包制 • 怎样产生的? • 为什么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 • 为什么需要发展完善? • 发展完善的方向?
对前所未有的创举,方向是正确的。
合作化后期犯了“左”的错误: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背离了自愿 原则,留下了很多遗留问题。
公有制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公有制实现形式 的选择(集体统一经营)则是错误的。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人民公社的计量和监督问题
农业劳动质量显现的滞后性使每一个生产 环节上的劳动者均具有“偷懒”的激励。
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使监督非常困难 “工分”不能准确反映劳动的质量和数量,
必然导致“出工不出力”。 结局:人民公社的计量和监督困难,必然
使“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泛滥。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一,依据 把私人农业转变为集体农业,是社会主义革
命的重要步骤和内容。 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土改后不久,贫苦农
民出卖土地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建立在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强大的 农业。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研究的意义和议题
• 意义:土地是稀缺的生产要素,是农业最 基本的生产要素,研究土地制度的根本目 的是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 议题:现行农地制度——家庭承包制 • 怎样产生的? • 为什么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 • 为什么需要发展完善? • 发展完善的方向?
对前所未有的创举,方向是正确的。
合作化后期犯了“左”的错误: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背离了自愿 原则,留下了很多遗留问题。
公有制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公有制实现形式 的选择(集体统一经营)则是错误的。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人民公社的计量和监督问题
农业劳动质量显现的滞后性使每一个生产 环节上的劳动者均具有“偷懒”的激励。
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使监督非常困难 “工分”不能准确反映劳动的质量和数量,
必然导致“出工不出力”。 结局:人民公社的计量和监督困难,必然
使“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泛滥。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一,依据 把私人农业转变为集体农业,是社会主义革
命的重要步骤和内容。 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土改后不久,贫苦农
民出卖土地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建立在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强大的 农业。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农村村集体土地利用方式探讨PPT

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 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 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 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推动城中村、城边村、村级工 业园等可连片开发区域土地依 法合规整治入市;
突破!!!过去宅基地虽然也被视作集体建设用地,但并不被 看作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能直接入市。现在可以转为集体 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极大增加村集体在集体经营性建设 用地入市过程中的灵活性和主动权。 但要满足有偿退出、农民自愿、符合规划的条件,才可以真正 入市。
审批权的调整
1、涉及基本农田建设占用,由国务院审批。
2、在规划建设用地
或者其授权的机关批准,就是跟规划审批一个程序,具体由市县人民政府实施。
3、单独选址项目建设占用,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
公布实施 新《土地管理法》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如何利用农村土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 体系的意见》,为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指 明了合规途径。
土地管理法修订情况
1986年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土地法,确立了中国土 地管理的多项基本原则,但随着经济发展其陆续不能满足实际经 济发展的要求,陆续经过三次修订,本次是《土地管理法》第四 次修订。
土地征收改革
农村土地征收 指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将原属于农民集体
所有的土地征为国有的行为。
土地征收
《宪法》第十条规定: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过去《土地管理法》分别规定(删去): “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农民集体所有 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推动城中村、城边村、村级工 业园等可连片开发区域土地依 法合规整治入市;
突破!!!过去宅基地虽然也被视作集体建设用地,但并不被 看作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能直接入市。现在可以转为集体 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极大增加村集体在集体经营性建设 用地入市过程中的灵活性和主动权。 但要满足有偿退出、农民自愿、符合规划的条件,才可以真正 入市。
审批权的调整
1、涉及基本农田建设占用,由国务院审批。
2、在规划建设用地
或者其授权的机关批准,就是跟规划审批一个程序,具体由市县人民政府实施。
3、单独选址项目建设占用,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
公布实施 新《土地管理法》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如何利用农村土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 体系的意见》,为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指 明了合规途径。
土地管理法修订情况
1986年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土地法,确立了中国土 地管理的多项基本原则,但随着经济发展其陆续不能满足实际经 济发展的要求,陆续经过三次修订,本次是《土地管理法》第四 次修订。
土地征收改革
农村土地征收 指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将原属于农民集体
所有的土地征为国有的行为。
土地征收
《宪法》第十条规定: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过去《土地管理法》分别规定(删去): “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农民集体所有 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农村土地利用及其制度课件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如水土流失、土地 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土地利用制度不完善
我国土地利用制度存在不完善之处,如土地流转不畅、土地权益保 障不足等,制约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发展趋势与前景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未来我国将更加注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 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入市意义
有利于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01
宅基地定义
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用于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集体建设用地,
包括住房、附属用房和庭院等用地。
02
改革试点政策
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具体实现形式,结
合发展乡村旅游、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
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流转方式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 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 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土地流转原则
土地流转应当遵循平等协商、自愿 、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 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 包经营权流转。
土地流转程序
承包方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应当与受让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流转合同应当 报发包方备案。
生活垃圾治理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生活污水治理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 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等方式,提高生活 污水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
07
结论与展望
总结农村土地利用及其制度课件主要内容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如水土流失、土地 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土地利用制度不完善
我国土地利用制度存在不完善之处,如土地流转不畅、土地权益保 障不足等,制约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发展趋势与前景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未来我国将更加注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 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入市意义
有利于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01
宅基地定义
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用于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集体建设用地,
包括住房、附属用房和庭院等用地。
02
改革试点政策
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具体实现形式,结
合发展乡村旅游、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
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流转方式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 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 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土地流转原则
土地流转应当遵循平等协商、自愿 、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 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 包经营权流转。
土地流转程序
承包方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应当与受让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流转合同应当 报发包方备案。
生活垃圾治理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生活污水治理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 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等方式,提高生活 污水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
07
结论与展望
总结农村土地利用及其制度课件主要内容
农村土地权属管理共22页PPT资料

(一)土地权属争议的含义:
土地权属争议,是指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 属争议。它一般发生在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 间、单位与单位之间。权属争议的特征是,争议 的土地权属不明确,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归属 处于不确定状态,争议双方都有各自的主张。调 查处理土地权属争议,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因土 地所有权、使用权归属而发生的争议确定土地权 属,简称确权,是指依法对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 进行确认、登记的行为。
据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农村土地归属不明时,适用 集体所有优先的推定。但《宪法》第9条对自然资源属性的广 义之地的所有权界定的规定是:“矿藏、水流、森林、山岭、革 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伞民所有;由 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 外。”《物权法》第48条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条也做 了类似规定。显然,对于具有自然资源属性的广义之地而言, 上述规定体现的是国家所有优先推定,这与《宪法》第lo条、 《土地管理法》第8条和《物权法》第47条对农村土地集体所 有的优先推定相矛盾。这种矛盾不仅导致了对法律认识的分 歧,而且在法律适用上也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实践中,政府 在处理涉及国家与集体土地权属争议时,采取的做法是困家 所有优先推定,而争议一旦诉至法院,法院的裁决则往往是 集体所有优先推定。这导致了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在法律适 用上相互对立的局面,对正确解决土地权属纠纷十分不利。
农村土地权 属管理
目录
一、什么是农村土地权属管理 二、农村土地权属管理现状 三、农村土地权属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四、解决农村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权属管理问题的办
法
一、什么是农村土地权属管理
• 土地权属:土地权属是指土地产权的归属,是存在 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它包括土地所有权
农村土地管理知识培训ppt课件

四、土地征收征用制度
(一)征收和征用的概念。 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
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家所有并给予补偿的行为。 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强
制使用集体土地,在使用完毕后再将土地归还集体 的一种行为,类似于临时使用土地。
四、土地征收征用制度
(二)征收与征用的区别 征收和征用的共同特点在于强制性。征收和
征用,均仅依政府依法作出的征收命令、征用命 令而发生效力,无须征得被征收、被征用的单位 的个人的同意。
征收和征用的不同点是:征收的实质,是国 家强行收买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意味着所有权性 质的改变;征用的实质,是国家强行使用集体土 地,使用完毕再返还原集体,并不改变所有权性 质。
第二部分 农村建设用地
二、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
什么是农用地转用? 农用地转用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
土地利用计划和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后,将现 状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行为,又称为农用地转 为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批准分为农用地转用批准和集体土地 征收批准两种形式。
二、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
1、审批前提 ⑴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⑵必须具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⑶涉及占用耕地的,必须先行对占用的耕地进
三、当前有关耕地开发民心工程
(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 当前我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投资3200元/亩
(包括200元/亩统一采购的生物有机肥;直接工 程费约2400元/亩;其余600元/亩为工程设计费、 测量费、管理费用、青苗补偿款等),全部由政 府出资。
县政府以20万元/亩价格向相关乡镇支付指标使用 费,项目可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实施期限为一年。
《中国土地制度史》课件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奴隶制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制度
添加 标题
定义:封建土地制度是指封建社会中封建国 家将土地分封给宗亲和功臣,并允许其世代 承袭,享有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一种制度。
添加 标题
特点:封建土地制度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 料,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农民 依附于地主,受其剥削和压迫。
添加 标题
• a. 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新的土地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保障。 • b. 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新的土地制度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 c.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新的土地制度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使农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第六章
中国现代土地制度
现代土地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的合法权益。
土地制度的信息 化:利用信息技 术手段,建立土 地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土地信息的
共享和利用。
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土地制度改革的目 标:实现土地资源 的合理配置和高效 利用
土地制度改革的方 向:推动土地流转 和规模化经营
土地制度改革的具 体措施:完善土地 法律法规,加强土 地监管和执法力度
土地制度改革的意 义:促进农业现代 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土地制 度改革可以优化资源配 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促进经济发展。
保障农民权益:通过 改革,可以更好地保 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推动城乡一体化:土地 制度改革可以推动城乡 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 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演变: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漫长 的发展过程,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秦汉时期的 郡县制,再到隋唐时期的均田制,逐渐演变为明 清时期的租佃制。
奴隶制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制度
添加 标题
定义:封建土地制度是指封建社会中封建国 家将土地分封给宗亲和功臣,并允许其世代 承袭,享有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一种制度。
添加 标题
特点:封建土地制度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 料,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农民 依附于地主,受其剥削和压迫。
添加 标题
• a. 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新的土地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保障。 • b. 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新的土地制度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 c.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新的土地制度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使农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第六章
中国现代土地制度
现代土地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的合法权益。
土地制度的信息 化:利用信息技 术手段,建立土 地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土地信息的
共享和利用。
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土地制度改革的目 标:实现土地资源 的合理配置和高效 利用
土地制度改革的方 向:推动土地流转 和规模化经营
土地制度改革的具 体措施:完善土地 法律法规,加强土 地监管和执法力度
土地制度改革的意 义:促进农业现代 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土地制 度改革可以优化资源配 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促进经济发展。
保障农民权益:通过 改革,可以更好地保 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推动城乡一体化:土地 制度改革可以推动城乡 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 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演变: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漫长 的发展过程,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秦汉时期的 郡县制,再到隋唐时期的均田制,逐渐演变为明 清时期的租佃制。
农村土地政策法规【PPT课件】共28页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பைடு நூலகம்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农村土地政策法规【PPT课 件】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பைடு நூலகம்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农村土地政策法规【PPT课 件】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PPT课件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性质的两种说法: 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使用权:承包权是集体让 渡给该集体成员的使用权 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在现 实中演变为两部分,当发生农地流转时,所有权、 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其承包权本身就具有所 有权性质。
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局限性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具体归结为以下三个问题: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 尽管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制订了诸 多法律法规,但破坏土地承包期等已是司空见惯。说明有 法不依的情况在农村已是相当严重,同时也说明执法机关 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力。 无法可依。 2005年3月1日起农业部施行《农村土地承包 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作 出了规范,在这个管理办法形成以前 有关农地承包经营权 的买卖以及地役权的界定和实施规则是没有相应的法律法 规的。 法律法规内容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农业法》规定了 土地承包权可以在发包方同意的条件下有偿转让,但如何 转让没有具体规定,实际操作有很大的随意性。 总结:局限性为:承包经营权的不完整性、法律法规的无 效性。
1949——1978年的中国农村土地使用制
1、土地农民个人使用制的建立与实施(1949-1952)
通过土地改革,农民个人拥有土地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 ,调 动积极性 ,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2、土地集体使用制的建立与实施(1953-1978):将农民个 人所有的土地制度转为集体所有和统一经营与使用的土地制 度。经历了三个阶段:
产权流转是市场交易的基础,也是资源有 效配置的保障。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因有国家用途管制规定, 其流转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市场机制难以 充分发挥作用。 在用途管制条件下,土地产权不能充分流 转,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资源难 以达到最优配置。
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局限性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具体归结为以下三个问题: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 尽管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制订了诸 多法律法规,但破坏土地承包期等已是司空见惯。说明有 法不依的情况在农村已是相当严重,同时也说明执法机关 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力。 无法可依。 2005年3月1日起农业部施行《农村土地承包 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作 出了规范,在这个管理办法形成以前 有关农地承包经营权 的买卖以及地役权的界定和实施规则是没有相应的法律法 规的。 法律法规内容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农业法》规定了 土地承包权可以在发包方同意的条件下有偿转让,但如何 转让没有具体规定,实际操作有很大的随意性。 总结:局限性为:承包经营权的不完整性、法律法规的无 效性。
1949——1978年的中国农村土地使用制
1、土地农民个人使用制的建立与实施(1949-1952)
通过土地改革,农民个人拥有土地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 ,调 动积极性 ,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2、土地集体使用制的建立与实施(1953-1978):将农民个 人所有的土地制度转为集体所有和统一经营与使用的土地制 度。经历了三个阶段:
产权流转是市场交易的基础,也是资源有 效配置的保障。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因有国家用途管制规定, 其流转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市场机制难以 充分发挥作用。 在用途管制条件下,土地产权不能充分流 转,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资源难 以达到最优配置。
第八章农村集体.ppt

挤的建房户; (3)一些需要分居、分家,在现有宅基地又无法解决的
建房户; (4)经批准由于工作需要等原因确需在集体土地上进行
建房的非农业居民(如:干部、城市居民等)建房; (5)已有正式批准手续回乡落户而无宅基地的离休、退
休、退职职工、复转军人以及回乡定居的华侨、侨眷、 港澳台同胞等非农业建房户;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人员。
2.审批宅基地的程序
(3)审核:
使用非农用地的,由乡级人民政府进行审核,审核后,乡级人民政府 应当提出意见,并上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需要使用农用地的,经乡级人民政府初步审查、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 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后,方可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 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核,提出审核意见,逐级上报 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章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
第一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概述 第二节 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
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管理 第三节 农村村民宅基地管理源自第三节 农村村民宅基地管理
一、农村村民宅基地概念 二、使用农村宅基地的要求 三、农村村民宅基地的审批程序和批准权
限 四、农村宅基地的审查 五、加强农村村民宅基地管理的措施
(二)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规范 审批程序
(三)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 土地集约利用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执法
(一)严格实施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 用地规模
1.抓紧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按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 3.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
在乡镇村建设用地中,用地单位或者个人和被用地单位之 间尽管不转移土地所有权,但内于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必 定会给被用地单位和原土地使用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因 此,用地单位或者个人应该对被用地单位给予补偿,并妥 善安置被用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具体补偿办法和标准, 吻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国家建 设征收土地的补偿、安置规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建房户; (4)经批准由于工作需要等原因确需在集体土地上进行
建房的非农业居民(如:干部、城市居民等)建房; (5)已有正式批准手续回乡落户而无宅基地的离休、退
休、退职职工、复转军人以及回乡定居的华侨、侨眷、 港澳台同胞等非农业建房户;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人员。
2.审批宅基地的程序
(3)审核:
使用非农用地的,由乡级人民政府进行审核,审核后,乡级人民政府 应当提出意见,并上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需要使用农用地的,经乡级人民政府初步审查、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 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后,方可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 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核,提出审核意见,逐级上报 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章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
第一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概述 第二节 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
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管理 第三节 农村村民宅基地管理源自第三节 农村村民宅基地管理
一、农村村民宅基地概念 二、使用农村宅基地的要求 三、农村村民宅基地的审批程序和批准权
限 四、农村宅基地的审查 五、加强农村村民宅基地管理的措施
(二)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规范 审批程序
(三)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 土地集约利用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执法
(一)严格实施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 用地规模
1.抓紧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按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 3.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
在乡镇村建设用地中,用地单位或者个人和被用地单位之 间尽管不转移土地所有权,但内于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必 定会给被用地单位和原土地使用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因 此,用地单位或者个人应该对被用地单位给予补偿,并妥 善安置被用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具体补偿办法和标准, 吻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国家建 设征收土地的补偿、安置规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中国的土地制度》课件

制定土地转让和租赁制度,促进土地有效利用和 农村产业升级。
3 个人拥有土地难度大
4 土地征收问题
改革土地拥有制度,减少土地征用和流转的限制, 保障农民权益。
加强土地征收程序和补偿机制,保障被征收人合 法权益。
总结
中国土地制度的特点
灵活适应国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制度。
中国土地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加强土地管理和保护,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 增收。
《中国的土地制度》PPT 课件
土地制度对中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将介绍中国土地制度的定义、 历史沿革、现状以及问题及解决办法。
什么是土地制度
1 定义
土地制度是指关于土地权属、土地使用、土地转让等方面的规定和制度。
2 作用
土地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稳定和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沿度为基础,
新民主主义时期土地制度
2
地主对土地拥有绝对的统治权。
新民主主义时期,土地由地主分配给农民,
实行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改革。
3
社会主义时期土地制度
社会主义时期,土地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资本主义时期土地制度
4
农民有土地经营权利。
资本主义时期,土地经济逐渐市场化,土地 买卖和流转逐渐普遍。
中国土地制度的现状
公有制土地
国家所有的土地,由政府统一管理。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用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土地。
宅基地
供农民居住和耕种的土地。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中国土地制度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 土地资源分配不均衡
2 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
《农村土地制度》课件

农村土地流转的限制与规范
总结词
农村土地流转受到法律和政策的限制,必须遵守相关规 定,确保公平、公正、合法。
详细描述
农村土地流转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包括不得改变土地的 农业用途、不得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得违反国家有 关环境保护的规定等。同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 政策规定,确保公平、公正、合法。为了规范农村土地 流转市场,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 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与客体
总结词
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包括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 等。
详细描述
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客体是农村集体所 有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 。
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取得与丧失
总结词
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取得和丧失分别依据不同的法律规定和程序。
详细描述
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取得主要通过继承、赠与、买卖等方式,需要办理相关手续 ;而丧失则可能因为放弃、转让、被征收等方式,同样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办理 手续。
05 农村土地征收与补偿制度
农村土地征收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农村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并给予补偿的 行政行为。
详细描述
农村土地征收具有强制性、公益性和补偿性等特点。强制性是指土地征收是国家行政行为,被征收人 必须服从;公益性是指土地征收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补偿性是指国家依法给予被征 收土地的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合理的补偿,保障其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减少 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
02 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
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课件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办法学习解读ppt演示

学习解读《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办法》
总则
承包方承包土地后,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其承包地 的土地经营权,由他人经营。
第六条 农业农村部负责全国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的指导。
同样是一份六十页,四十张左右图片 的文件 ,一个 是4M 左右, 一个却 近50M ,这是 怎么回 事呢? 经仔细 检查, 原来是 因为一 个用BMP图片 ,一个 用JP G格式 的图片 。在该 文件中 ,由于 原图片 较大(A3纸大 小), 存成BMP格式 的作者 ,看一 个文件 就4M 左右, 就将其 在图片 编辑器 中缩了 15倍( 长宽各 为原来 的25%), 结果BM P文件 仅为200K左 右。而 用JPG 格式的 作者, 看每个 图片文 件只不 过120K左右 ,就直 接在文 件中插 入,结 果一个 Power Point 文件中 存一个 BMP 图片, 其大小 就变成 了4.7M 。所以 用大小 适中的 BMP 图片, 可以使 你做的 文件不 至于太 大LHJ+FHX 。
2
2
目录
一
同样是一份六十页,四十张左右图片 的文件 ,一个 是4M 左右, 一个却 近50M ,这是 怎么回 事呢? 经仔细 检查, 原来是 因为一 个用BMP图片 ,一个 用JP G格式 的图片 。在该 文件中 ,由于 原图片 较大(A3纸大 小), 存成BMP格式 的作者 ,看一 个文件 就4M 左右, 就将其 在图片 编辑器 中缩了 15倍( 长宽各 为原来 的25%), 结果BM P文件 仅为200K左 右。而 用JPG 格式的 作者, 看每个 图片文 件只不 过120K左右 ,就直 接在文 件中插 入,结 果一个 Power Point 文件中 存一个 BMP 图片, 其大小 就变成 了4.7M 。所以 用大小 适中的 BMP 图片, 可以使 你做的 文件不 至于太 大LHJ+FHX 。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幻灯片PPT

1、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 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 流转。
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 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 流转; (2)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 业用途; (3)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只限承包方使用。
第三条 承包耕地、园地、荒山、荒沟、荒丘、 荒滩等农村土地从事种植业生产活动,承包方依 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应颁发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权证予以确认。
承包草原、水面、滩涂从事养殖业生产活动的,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渔业法》等有关规定确权发证。
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 活动;
(三)依照承包合同约定为承包方提供 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
(四)执行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组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13
三、 承包方享有下列权利: (一)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
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 置产品;
14
(4)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 (5)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 成员享有优先权。 3、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 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 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 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 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 备案。
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 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 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 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 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 流转; (2)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 业用途; (3)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只限承包方使用。
第三条 承包耕地、园地、荒山、荒沟、荒丘、 荒滩等农村土地从事种植业生产活动,承包方依 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应颁发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权证予以确认。
承包草原、水面、滩涂从事养殖业生产活动的,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渔业法》等有关规定确权发证。
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 活动;
(三)依照承包合同约定为承包方提供 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
(四)执行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组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13
三、 承包方享有下列权利: (一)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
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 置产品;
14
(4)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 (5)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 成员享有优先权。 3、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 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 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 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 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 备案。
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 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 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 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权行使的困难:公社内各级组织和农民 享有的产权被严重弱化。
2,激励和监督机制的弊端
理论工具:团队生产假说(team production)
第2章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
Land Tenure System in Rural China
研究的意义和议题
意义:土地是稀缺的生产要素,是农业最基 本的生产要素,研究土地制度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议题:现行农地制度——家庭承包制 • 怎样产生的? • 为什么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 • 为什么需要发展完善? • 发展完善的方向?
我国农地制度的历史线索
原始社会
封建社会
旧中国
新中国
氏族公有制 国王所有与封建领主制(井田制)大地主与自耕小农二元所有制 大地主与自耕小农二元所有制 土改(农民个人所有制) 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 人民公社 家庭承包责任制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第一节 农地制度历史遗产
一 中国封建社会农地制度的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并存着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自 耕农小土地所有制的二元制度,前者处于主导地 位,后者处于次要地位。
三,人民公社制度的弊端
1,产权弊端 理论工具:产权理论的要点 (1)产权的内涵:产权是人们制定的行为规范。 (2)产权是一组权利(权利束),一般包括使用权、
收益权、转让权。 (3)产权可分解于不同的主体,增加了资源配置的机
会,因而可以提高效率;但界定给每个人的产权 必须是排他的。 (4)产权的类型及其效率机制(私人产权、公共产权、 集体产权)。 (5)产权界定的原则:成本最小
土地问题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一方面, 地主残酷兼并土地,占有绝大多数土地,残酷剥 削佃农;另一方面,农民大众渴望“耕者有其 田”,顽强抗争。
哪一个阶级、政党及其领袖,能够正确认识和解 决土地问题,就将主宰中国。
二,近现代中国
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第 一次系统表达了农民要求平均地权的主张:废 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天朝公有,按人口 平均分配给农民。但未能付诸实施。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解放 区已有1.5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1/3)进行了土 改,获得了3.7亿亩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颁布,没收地主的土地,无偿分给农民。
1950年冬,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全国范围 的土改展开。
1952年底土改完成,3亿多农民获得了7.5亿 亩土地,免除了每年7亿斤粮食的地租。
*注意每个阶段的时间;并不是所有地方都经历了上述三 个阶段பைடு நூலகம்很多地方是“一步登天”跨入社会主义
对农业合作化的基本评价:
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是前所未有的创举,方向是正确的。
合作化后期犯了“左”的错误: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背离了自愿 原则,留下了很多遗留问题。
人民公社制度的局部调整
1960年11月,党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 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2条)开 始纠正人民公社化过程中的偏差。
1962年9月《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 (60条)缩小人民公社的核算单位,规定 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但是,人民公社的基本制度安排没有改变。
由此形成了土地的农民个人所有制。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
一,依据 把私人农业转变为集体农业,是社会主义革
命的重要步骤和内容。 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土改后不久,贫苦农
民出卖土地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建立在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强大的 农业。
二,道路:合作社
人民公社产权弊端的表现
(1) 模糊的产权 人民公社是一种公共产权制度,公社的财
产名为“集体”所有,但没有明确的产权
主体——集体是谁?形成“人人所有,但
人人不管”的无主局面。
(2)残缺的产权
何为产权残缺?(P31-32)
人民公社的产权结构残缺:土地的种植权, 农产品的定价权、销售权,农地的转让和 处置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第二阶段(1955上半年):农业生产初级社(土 地等生产资料农民个人所有,由合作社统一安排使 用,收入不仅按个人投入的劳动进行分配,土地和 大型农具也入股分红——“半社会主义”)。
第三阶段(1955夏-1956):农业生产高级社(土 地等大型生产资料归集体公有,统一经营,按个人 投入的劳动进行分配。)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王 朝,提出了三步走的“平均地权”主张:限田; 赎买国有;耕者有其田。但未能付诸实施。
蒋介石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阶级的利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把土地问题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首 要问题,把农民作为自己的同盟军,制定了 “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并在根据地和解放区 实施,从而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并最终夺 取了国家政权
经典作家的合作化理论—— 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小农对社会主义改造具有矛盾的心态 用合作社,并辅以示范和帮助,逐渐地 把个体小农引上社会主义道路。
三,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
第一阶段(1953-54):农业生产互助组(临时互 助组,常年互助组: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个人所有, 相互帮助,生产合作,组织规模小。)
公有制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公有制实现形式 的选择(集体统一经营)则是错误的。
第三节 人民公社制度及其失败
一,人民公社的建立 人民公社是在炽热的政治氛围和很短的时间
中,通过“小社并大社”进行和完成的。 1958.8-11月,三个月内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
社合并为2.4万个人民公社,入社农户达99%。
二,人民公社的制度特征
1,“一大”:生产的规模大(大呼隆) 2,“二公”:公有化的程度高(归大堆) 3,“三平”:分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 4,政社合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人民公社弊端的初步显现 ——公社成立初期农业生产的下降
2.5
2
1.5
1
0.5
粮食(亿吨)
农业产出指数
0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2,激励和监督机制的弊端
理论工具:团队生产假说(team production)
第2章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
Land Tenure System in Rural China
研究的意义和议题
意义:土地是稀缺的生产要素,是农业最基 本的生产要素,研究土地制度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议题:现行农地制度——家庭承包制 • 怎样产生的? • 为什么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 • 为什么需要发展完善? • 发展完善的方向?
我国农地制度的历史线索
原始社会
封建社会
旧中国
新中国
氏族公有制 国王所有与封建领主制(井田制)大地主与自耕小农二元所有制 大地主与自耕小农二元所有制 土改(农民个人所有制) 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 人民公社 家庭承包责任制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第一节 农地制度历史遗产
一 中国封建社会农地制度的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并存着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自 耕农小土地所有制的二元制度,前者处于主导地 位,后者处于次要地位。
三,人民公社制度的弊端
1,产权弊端 理论工具:产权理论的要点 (1)产权的内涵:产权是人们制定的行为规范。 (2)产权是一组权利(权利束),一般包括使用权、
收益权、转让权。 (3)产权可分解于不同的主体,增加了资源配置的机
会,因而可以提高效率;但界定给每个人的产权 必须是排他的。 (4)产权的类型及其效率机制(私人产权、公共产权、 集体产权)。 (5)产权界定的原则:成本最小
土地问题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一方面, 地主残酷兼并土地,占有绝大多数土地,残酷剥 削佃农;另一方面,农民大众渴望“耕者有其 田”,顽强抗争。
哪一个阶级、政党及其领袖,能够正确认识和解 决土地问题,就将主宰中国。
二,近现代中国
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第 一次系统表达了农民要求平均地权的主张:废 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天朝公有,按人口 平均分配给农民。但未能付诸实施。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解放 区已有1.5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1/3)进行了土 改,获得了3.7亿亩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颁布,没收地主的土地,无偿分给农民。
1950年冬,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全国范围 的土改展开。
1952年底土改完成,3亿多农民获得了7.5亿 亩土地,免除了每年7亿斤粮食的地租。
*注意每个阶段的时间;并不是所有地方都经历了上述三 个阶段பைடு நூலகம்很多地方是“一步登天”跨入社会主义
对农业合作化的基本评价:
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是前所未有的创举,方向是正确的。
合作化后期犯了“左”的错误: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背离了自愿 原则,留下了很多遗留问题。
人民公社制度的局部调整
1960年11月,党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 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2条)开 始纠正人民公社化过程中的偏差。
1962年9月《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 (60条)缩小人民公社的核算单位,规定 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但是,人民公社的基本制度安排没有改变。
由此形成了土地的农民个人所有制。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
一,依据 把私人农业转变为集体农业,是社会主义革
命的重要步骤和内容。 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土改后不久,贫苦农
民出卖土地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建立在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强大的 农业。
二,道路:合作社
人民公社产权弊端的表现
(1) 模糊的产权 人民公社是一种公共产权制度,公社的财
产名为“集体”所有,但没有明确的产权
主体——集体是谁?形成“人人所有,但
人人不管”的无主局面。
(2)残缺的产权
何为产权残缺?(P31-32)
人民公社的产权结构残缺:土地的种植权, 农产品的定价权、销售权,农地的转让和 处置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第二阶段(1955上半年):农业生产初级社(土 地等生产资料农民个人所有,由合作社统一安排使 用,收入不仅按个人投入的劳动进行分配,土地和 大型农具也入股分红——“半社会主义”)。
第三阶段(1955夏-1956):农业生产高级社(土 地等大型生产资料归集体公有,统一经营,按个人 投入的劳动进行分配。)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王 朝,提出了三步走的“平均地权”主张:限田; 赎买国有;耕者有其田。但未能付诸实施。
蒋介石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阶级的利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把土地问题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首 要问题,把农民作为自己的同盟军,制定了 “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并在根据地和解放区 实施,从而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并最终夺 取了国家政权
经典作家的合作化理论—— 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小农对社会主义改造具有矛盾的心态 用合作社,并辅以示范和帮助,逐渐地 把个体小农引上社会主义道路。
三,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
第一阶段(1953-54):农业生产互助组(临时互 助组,常年互助组: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个人所有, 相互帮助,生产合作,组织规模小。)
公有制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公有制实现形式 的选择(集体统一经营)则是错误的。
第三节 人民公社制度及其失败
一,人民公社的建立 人民公社是在炽热的政治氛围和很短的时间
中,通过“小社并大社”进行和完成的。 1958.8-11月,三个月内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
社合并为2.4万个人民公社,入社农户达99%。
二,人民公社的制度特征
1,“一大”:生产的规模大(大呼隆) 2,“二公”:公有化的程度高(归大堆) 3,“三平”:分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 4,政社合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人民公社弊端的初步显现 ——公社成立初期农业生产的下降
2.5
2
1.5
1
0.5
粮食(亿吨)
农业产出指数
0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