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一)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一)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与吞咽有关的中枢部位或神经损伤,使吞咽的一个或多个阶段损伤而导致各种症状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见于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的患者,单侧皮质脑干束受损也可出现一过性的吞咽功能障碍。其发生率多达25%~73%1],主要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患者还可因进食困难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机体抵抗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及时有效地进行康复护理,可避免因吞咽困难导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同时,尽早改善吞咽功能,不但可以及时从消化道用药,还可以及时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心理护理 心理防御机制作用,直接影响着康复的成效。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常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产生紧张、悲观、厌食甚至拒食心理,易激怒或抑郁,甚至失去生存信心。因此应通过心理疏导,要注意调整患者心态,在患者进食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运用巧妙的语言积极暗示患者,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其安全感,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提倡集体进食,以减轻或消除孤独感。 2摄食训练 2.1进食体位 (1)坐位:躯干垂直,头轻度向前屈曲,这种体位可最大限度地保护气管,有利于吞咽动作形成。尽可能进食后保持此体位30min。(2)仰卧位:躯干45°仰卧,喂食者位于患者的健侧,该体位可促进残留食物从咽峡部排出,防止吸入气管。(3)侧卧位:向健侧卧位,利用重力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减少食物残留于瘫痪侧。(4)平卧头偏向一侧:由于病情特殊,如脑出血急性期需要平卧时,可采取此体位,防止误吸入气管。 2.2一口量 指最适宜吞咽的每次摄食入口量(正常人约为20mL)。对患者进行摄食训练时,一口量过多,食物就易从口中漏出或残留在咽部导致误咽,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所以一般先以少量食物(一汤匙)试探,后酌情加量。 2.3进食速度 进食速度不能过快,以较正常人相对缓慢的速度咀嚼和吞咽,每进食一口后,要让患者反复吞咽数次。每次进食时间控制在45min左右,进食时尽量不要与患者交谈,防止误吸、误咽。 2.4食物选择 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密度及形态均匀,有适当粘性不易松散,易于咀嚼和通过咽部,不易在食道黏膜上残留的食物,可选果冻、蛋羹、豆腐脑、米糊等半固体食物,从小量逐渐增加固体食物并进而过渡到进食普通饮食和水。治疗同时还要兼顾患者的喜好、营养成分及食物的色、香、味、温度等。 3吞咽训练 对摄入、吞咽各个部位进行训练,增加协调能力。一般安排在饭前,每日3次,每次20min 左右。 3.1舌体运动训练 让患者以舌尖抵硬腭部,舌在齿内侧回旋并发“la”音。对舌体运动障碍患者,用压舌板按摩舌部,护理人员用纱布包裹患者舌尖,向左右口角及上下牙龈等不同方向软牵拉,后嘱患者用力缩舌,促进其舌体前后运动或左右反复伸展。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之中也称之为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康复治疗对针对脑卒中患者出现的认知障碍、卒中后抑郁以及肢体瘫痪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新的康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1]。而如何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本质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言语、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以便使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社交等恢复至最佳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2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具体方面 2.1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发病之后都会发生认知障碍。脑卒中后发现认知障碍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针对失语症患者,可采用认知记忆试验以及Wechsler记忆量表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康复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认知障碍情况越严重,预后效果则越不理想。所以,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主要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给予患者感知觉刺激,同时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强化运动学习,以改善患者记忆能力[3]。 2.2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而言,应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通常先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发育,同时辅助功能电刺激、肌电反射刺激以及药物治疗等。运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给予按摩、主动或者被动性的运动锻炼,具体包括准确进行坐、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行训练、体位训练以及走路训练、保持平衡训练等。在训练

【实用】-脑卒中的康复护理常规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常规 由于各种原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疾病的总称,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神经功能缺失为特点。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康复护理评估】 1.运动功能评估:对患者的运动模式、肌张力、肌肉协调能力进行评估。 2.感觉功能评估:评估患者的痛温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像觉是否减退或丧失。 3.认知功能评估:通过意识障碍、智力障碍、记忆障碍、失用症和失认症等对患者进行评估。 4.言语功能评估 5.摄食和吞咽功能评估 6.ADL评估:常采用PULSES评估法、Bartyel指数评估法或功能独立性评估法。 7.心理评估: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与环境适应能力,了解有无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否健全有效。 8.社会活动参与能力评估 【护理问题】 1.自理能力下降 2.舒适的改变 3.排便模式的改变 4.吞咽障碍 5.沟通交流障碍 6.不良情绪反应 7.潜在并发症:肩关节半脱位或脱位、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痉挛、再次出血或再次梗死的可能、癫痫。 8.潜在护理不良事件跌倒、走失。 【护理措施】 1.运动能能障碍的护理

1.1良肢位的摆放: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的。 1.2肢体的被动活动。 1.3体位变换:被动向健侧翻身;被动向患侧翻身;主动翻身动作训练。 1.4上肢训练:患者上肢的肩、肘、腕、指关节都应根据关节运动的原理进行训练。 1.5下肢训练:髋和膝的屈曲或伸髋时的屈膝,可避免行走时产生偏瘫步态。 1.6坐位训练:只要病情允许,应尽早坐起来。如床上坐位、床边坐位、坐位平衡训练等。 1.7站位训练:辅助患者站起;训练患者独立站起;站立平衡训练。 1.8步态训练:提倡利用部分减重训练装置提早进行步态训练 2.言语功能障碍的护理主要包括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的康复护理 3.吞咽功能障碍的护理间接地吞咽训练和进食训练 4.认知障碍的护理 5.肠道护理和膀胱护理 6.心理护理主动关心患者,使患者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并密切关注患者心理变化,严防发生自杀、自伤等意外事件。 7.并发症的护理 7.1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良好的肢体摆放好,同时鼓励患者经常用健手帮助患臂做充分的上举动作。 7.2肩--手综合症早期应保持正确的坐卧姿势,避免长时间处于手下垂位;加强患臂主动和被动运动;采用冰水疗法;避免患侧输液。 7.3压疮 7.3.1避免由压力造成的损失。 7.3.2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皱褶,避免擦伤皮肤。 7.3.3避免由于剪力、摩擦力、钝力造成的损失。 7.3.4避免碰到热源造成烫伤。 7.3.5保证均衡饮食。 7.3.6检测皮肤的完整性。 7.4偏瘫后要预防失用综合症、误用综合症和过用综合症

中风病人的康复护理

中风病人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1-11-18T10:02:54.4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8期供稿作者:周会敏吕冬王向阳 [导读] 总而言之,有效及综合性的康复护理不仅可以促进中风病人功能恢复,同时还能极大改善其生活质量。 周会敏吕冬王向阳(河南省西平县中医院心脑科4639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342-02 【摘要】目的对中风病人的康复护理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50例中风病人且给予综合性的康复护理措施,同时对其进行观察,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此次康复护理措施总有效为82.00%且在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上均优于护理前(▲p<0.05)。结论有效及综合性的康复护理不仅可以促进中风病人功能恢复,同时还能极大改善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风康复护理 据流行病学调查学显示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影响,中风的发病率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如我国每年新增中风患者高达130万、目前已逾700万[1])由于中风具有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病人往往遗留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所以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影响,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对中风病人在病情稳定后给予了康复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本院选取50例中风患者且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2]有关诊断标准且为首次发病,同时对存在以下情况者给予排除:①中风急性期者;②心、肝、脑及肺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疾患者;③因认知功能下降等原因而影响交流沟通者;④未按照本次研究规定执行者。同时所有患者或是家属均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回顾性观察50例中风病人资料显示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56-72岁、平均(64.00±1.00)岁,病程为15天-30天;同时存在基础疾病分类:高血压26例、糖尿病18例、高脂血症16例(注:同一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疾病)。 1.2 观察方法 根据《护理学基础》[3]及目前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标准,由专人在康复护理前后对患者一般资料(姓名、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病程、临床表现及康复护理措施及其效果等相关内容进行观察与记录,同时对所得数据给予统计学处理分析。 2 康复护理方法 此次中风病人康复护理方法主要含有:①常规护理,包括严密观察中风病人病情变化、判断其气血盈亏情况和皮肤等相关护理;②有目的性的情志护理,根据病人所存在的具体心理障碍类型给予情志护理;③中风病人的饮食起居等护理;④中风病人肢体、语言等功能恢复护理。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所观察到的数据均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疗效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4 临床护理效果评定标准 护理效果评定标准参考《护理学基础》[3]及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将其分为:①临床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能自理、患者可以参加一般工作;②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得以改善、能独立行走30米及上下楼梯,但刷牙、穿衣、吃饭梳头等功能需在他人帮助下完成;③有效:患者下肢功能基本恢复、上肢功能丧失;④无效:患者临床症状虽有改善,但生活却难以自理。 5 结果 5.1 50例中风病人康复护理效果见表1所示。 表1 50例中风病人康复护理效果(n,%) 护理效果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例数 24 15 2 9 41 构成比例 48.00 30.00 4.00 18.00 82.00▲ 注:总有效率与无效率相比z=-17.95、▲p<0.05。 5.2 50例中风病人神经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见表2所示。 表2 50例中风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分) 时间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 康复护理前 20.21±5.00 4.40±1.00 康复护理后 15.00±5.22▲ 3.35±1.13▲ 注:康复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对比t=18.32、▲p<0.05,日常生活能力对比t=15.63、▲p<0.05。 6 分析 中风作为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彻底根治,而有效的康复护理作为治疗中重要的环节对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从本次研究表1及表2中相关数据可知此次实施的康复护理总有效达82.00%且能够极大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病人生活能力(▲p<0.05)。鉴于此种情况,我们现对本次康复护理措施分析如下:①常规护理,包括严密观察中风病人病情变化、判断其气血盈亏情况和皮肤等相关护理,例如加强患者神志、舌苔、脉象、血压及二便的观察;同时对患者定期进行翻身、擦洗皮肤、保持床单被褥干净、干燥与平整等。②中风发病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同时发病后往往由于机体功能障碍等影响,因此此类人群多存在忧思、悲观和失望等不良心理问题,所以对其康复具有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而有目的性的情志护理则可达到消除病人对陌生环境及疾病的恐惧心理,同时对树立生活自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便使患者能够更加配合护理工作,进而达到平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方法 导语:人一旦上了年纪,毛病就多了起来,骨质疏松啊、高血压啊、糖尿病啊都是老年人普遍都有的毛病,。而这些毛病中最严重最棘手的还属于脑卒了。 人一旦上了年纪,毛病就多了起来,骨质疏松啊、高血压啊、糖尿病啊都是老年人普遍都有的毛病,。而这些毛病中最严重最棘手的还属于脑卒了。脑卒可以说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病了,而且这种毛病也不仅仅存在于老年人,年轻人中也可能发生这种病,只是几率较低罢了。而脑卒中的康复护理也是很受众人所重视的。 1、传统脑卒中康复护理被临床视作后疗法,康复护理重点关注脑卒中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存在的遗留障碍。现阶段,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为康复护理工作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脑卒中康复护理早期就进行介入。介入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各不相同,针对重症脑出血患者,在患者病情发作24内,在监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期间即介入康复护理;针对脑梗死患者,3d后进行康复护理介入;针对脑出血患者, 3~5d进行康复护理介入等。脑卒中康复护理介入时间的指导思想多为,在患者生命体征得到控制、神经系统症状平稳48h后再开展康复介入。据临床调查研究认为发病6个月内进行的康复治疗即为早期康复,近年来大多康复医学专家指出,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的情况下就可进行康复训练,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十分不稳定,这是康复护理所要面对的巨大难题,要求即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护理,还要有针对性、预防性的进行护理。 2、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2.1肢体功能康复护理肢体功能护理多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通过神经发育推进技术为主的运动训练,同时给予药物治疗、肌电反射刺激以及功能电刺激进行辅助。积极护理患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 脑卒中(stroke)亦称脑血管意外(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它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 一、主要护理问题 (一)、自理能力下降:与运动障碍、共济失调有关。 (二)、舒适的改变:与肩手综合征等引起的疼痛有关。 (三)、排便模式的改变:与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直肠有关。 (四)、吞咽障碍:与球麻痹有关。 (五)、沟通交流障碍:与言语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有关。 (六)、不良情绪反应:焦虑、抑郁、恐惧等。 (七)、潜在并发症:肩关节半脱位或脱位、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痉挛、再次出血或梗死、癫痫。 二、护理措施 (一)、急性期的护理: 脑卒中急性期通常是指发病后的1~3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1~2期。此期患者从偏瘫肢体无主动活动到肌肉张力开始恢复,并有弱的屈肌与伸肌共同运动。康复治疗是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合并症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的基础上,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 1、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动,脑出血患者一般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如需搬动应在固定头部情况下,出血情况已控制时。 2、良肢位的摆放: ①主张偏瘫侧卧,以增加偏瘫侧的感觉刺激,此时偏瘫侧上肢呈肩关节前曲90°、伸肘、伸指、掌心向上;偏瘫侧下肢呈伸髋、膝稍屈、踝背屈90°,而健侧肢体放在舒适的位置。 ②仰卧位时偏瘫侧肩胛骨和骨盆下垫薄枕,偏瘫侧上肢呈肩关节稍外展、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偏瘫侧下肢呈屈髋、屈膝,足踩在床面上(必要时给予一定支持)或伸髋、伸膝、踝背屈90°(足底可放支持物或置丁字鞋,痉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及康复护理措施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及康复护理措施 【摘要】探讨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常见护理要点及康复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吞咽障碍,躯体活动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吸入性肺炎等以及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早期为脑卒中病人制定家庭康复护理,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关键词】脑卒中; 护理要点; 康复措施脑卒中发病后,由于植物神经中枢受损,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可导致多种临床并发症,加之患者往往年纪较大,多数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从而极易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及正确的护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以下我将根据其常见护理要点及护理措施做简要概述。 1.常见护理要点1.1 吞咽功能障碍:与意识障碍或延髓麻痹有关吞咽障碍主要是指当脑血管疾病时,控制口、咽、喉、食管的神经功能障碍,致使咀嚼肌、舌肌、咽喉、会厌部肌肉运动发生障碍。脑卒中、脑外伤、中枢神经感染或脱髓鞘病均可导致吞咽障碍。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约50%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出现吞咽障碍。吞咽障碍影响病人营养物质的摄取,容易产生误咽,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同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痛苦,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致使生活质下降,死亡率增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在脑卒中早期有计划地根据病情对意识清楚的摄食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综合神经康复训练与指导,对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1.2 躯体活动障碍:与偏瘫或平衡能力降低有关脑卒中是主要致残疾病之一,脑卒中所致躯体功能障碍可引起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使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因此恢复偏瘫患者躯体功能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使其重返社会的前提。脑卒中偏瘫后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如感觉缺失、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感觉异常等,尤其是在发病的急性期,据报道,约有65%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感觉障碍,约有50%的偏瘫患者有某种程度的感觉障碍。根据患者主观感觉的叙述,不能用客观的方法直接进行测定,而且经常受到病人的精神状态、分辨能力、言语表达等很多其它因素的影响,且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的刺激反应也不同,因此,在临床上如何认识与评价脑卒中偏瘫后感觉障碍,这对确定病人病残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判断疗效以及预测结局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脑卒中患者鉴于自身特殊性较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症( VTE) ,主要表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DVT) 及肺血栓栓塞症( PTE) ,以下肢DVT 较为常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增加其病死率。相关文献报道,如在卒中后不采取预防措施,DVT 发生率高达16. 2% ~40%,如合并偏瘫的患者发病率则更高,约60% ~70% 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因此对脑卒中患者并发DVT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1.4 吸入性肺炎:意识障碍导致误吸等有关急性脑卒中患者常存在意识障碍,且多并发有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和咳嗽反谢减弱,易发生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发生呼吸系统的吸入性感染,吸入性感染厌氧菌的检出率为60% ~100%,其中1/3~1/2为单纯厌氧菌感染。厌氧菌感染与其他致病菌感染一样,其疾病的转归与机体的抵抗力及细菌的致病力有关。脑卒中合并吸入性肺炎患者病死率高达40% ~50%。要想得到最佳的预防,必需从预防误吸开始,根据脑卒中患者并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应尽早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1.5 便秘:与长期卧床有关脑卒中为常见急症,危重、多发。便秘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大约有40. 00% ~65. 38% 脑卒中的急性期患者可伴有便秘的症状,尤以2 周内最为多见,便秘是粪便在肠腔内停滞过久,水分被过多吸收,粪便坚硬,排便困难。便秘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可见于多种疾病的症状群,便秘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对脑血管疾病本身的康复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用力排便可使血压和颅内压骤增,发生脑血管破裂,每年由于用力排便导致的卒中猝死事件都屡见不鲜。因此,应及时给予脑出血卧床便秘患者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脑血管疾病的康复。 2 康复护理措施 2.1 对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康复护理措施 2.1.1 基础训练①颈部的活动度训练。利用颈部屈曲位可以帮助多数病人引起咽下的反射,这种体位当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关键词】脑卒 据有关报道,中国脑卒中发病率为185/10万~219/10万,生存者中,病残率高达70%~80%[1],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负担。所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早期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1 临床资料 我康复中心自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12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全面进行了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其中男68例,女57例;年龄为30~79岁,平均56岁;脑梗死72例,脑出血53例,均经CT 检查确诊,入院时都有不同程度偏瘫,平均住院日为81d。3个月后经评定效果明显者58例,效果不明显者17例,效果最好的患者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由0分增至75分,差者ADL由75分增至85分,ADL 分数提高平均为34.2±13.97分。治疗前后总体ADL的Barthel指数的评价表见表1。 表112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后ADL的Barthel指数评价(略) 2 护理措施 2.1 体位护理、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首先,良肢位的正确摆放是预防关节挛缩、变形的重要措施之一。良肢位是指患者在卧位或坐位时躯干及四肢一种良好体位或姿势[2]。早期患者体位是使患者上肢保持肩关节向前,肘伸直,腕关节伸展、旋后,指关节外展。患者

下肢应放在中立位,膝关节微屈,防止下肢外旋。每1~2h对患者的体位进行变换,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再到患侧卧位,但仰卧位尽量少采用。其次,是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有学者认为康复训练越早越好[3],从发病至24h内采取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功能锻炼是最佳时间[4]。但临床上多以脑梗死发病48h后、脑出血1周后[5],生命体征平稳、疾病不再发展,给予患侧肢体、关节被动运动每日2次,护士或康复治疗师的手法要轻柔、缓慢,按由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的顺序依次进行,每次每个关节至少重复活动5~7次。一般先从被动活动开始,随着运动功能的恢复逐渐减少辅助量,直至患者能完成主动运动。在护士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主动运动,每日2~3次,每次20~30min,主要训练方法有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行翻身、起坐运动等,应在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避免引起疼痛。 2.2 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的护理由于长期卧床,机体运动感觉障碍,血液循环不良,易发生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因此,根据病情每2h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为患者勤换床单、被套、衣服,床铺平整、无碎屑,必要时受压部位按摩。应鼓励患者咳嗽、排痰;给患者翻身时应进行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 2.3 肩手综合佂的预防及康复护理肩手综合征早期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手浮肿、疼痛、皮温上升。后期表现为皮肤及手部肌肉萎缩,手指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为了预防上述情况的发生,病人坐位或乘坐轮椅时,应避免患侧上肢垂于一侧,上肢放于前面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 教案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康复护理学计划学时2 第六章常见神经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授课章节 第一节脑卒中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脑卒中的概念、病因、诊断和流行病学特点 2熟悉脑卒中引起的功能障碍 3熟悉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评估 4掌握脑卒中康复护理原则、目标、措施 5掌握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指导 教学基本内容: 1脑卒中的概念、诊断及危险因素; 2脑卒中引起的主要功能障碍; 3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原则、目标和护理措施 3卒中后的康复护理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措施;难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评估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方式:多媒体与板书结合 方法和手段:启发式、互动式情景教学、案例分析 作业与思考题: 1、脑卒中患者患病早期应当介入哪些康复护理措施? 2、如何指导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第六章常见神经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第一节脑卒中 一、脑卒中的概述 1定义: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的持续性(超过24小时)、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 2病因:血管壁病变;心脏病;血流动力学因素;血液成分异常 3 危险因素: 可干预的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是脑血管病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血粘度增高、吸烟、酗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等;不可干预的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和家族遗传性等。 二、脑卒中主要的功能障碍 1运动功能障碍:由锥体系统受损引起,是致残的重要原因;多表现偏瘫。运动功能的恢复经过: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 2言语功能障碍:发病率高达40%~50%; 3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构音障碍和失语症 ; 4摄食和吞咽功能障碍; 5感觉障碍:65%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感觉障碍。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痛温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形觉减退或丧失; 6认知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记忆力障碍,失认证,失用证; 7心理障碍:脑卒中患者经历心理反应阶段:震惊、否定、抑郁反应、对抗独立、适应;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心理,发生率为32%~46%等。 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