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素养的概念
(一)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的定义最早是1974 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柯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其后, 随着信息素养研究的不断深人, 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也说法不一。其中比较权威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89 年给出的定义, 即认为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需要信息, 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能力。[1]其中,最基本的信息素养是信息能力。笔者认为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高效的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信息素养构成要素
在已有的对信息素养构成的研究中有多种说法。从理性上说, 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伦理三方面。有人曾提出过一种过程性的信息素养结构, 俗称信息素养的六大技能, 包任务、决定策略、搜索获取、加工利用、合成展示和鉴赏评价。[2]笔者认为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应该涉及信息知识、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信息伦理几个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表现为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和批判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且追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1.信息知识
知识具体包括基础知识和信息知识。信息素养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是指学习者平日所积累的学习知识和生活知识,基础知识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信息素养所涉及到的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的了解,包括信息技术基本常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了解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问题。
2.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指个人平时具备的自我知识积累的意识, 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 对信息价值有敏感性, 有寻求信息的兴趣, 具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并具有一定创新的意识。意念决定行动,信息意识的提高是塑造信息素养的先决条件。
第一,自我知识积累的意识。具备这方面素质的人会有意识地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积累各方面感兴趣的有价值的知识, 丰富自己的视野
和头脑。
第二, 有意识地运用身边的信息技术手段与资源。信息的不完全性决定了我们对信息的认识只能是从某个侧面或多个侧面去认识, 要想对信息了解更加全
面及时,就得有意识地去运用身边的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 来辅助我们对周边事物的认识。
第三,对信息价值的敏感性。能够意识到哪些信息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有价值,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第四,具备创新意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一些新技术、新产品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掌握一种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了,这就要求学习者要创造性的尝试应用一些新技术、新软件、新方法来辅助自己问题的解决。
3.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中的信息能力隐含着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无论我们如何研究信息素养,最终的落脚点都应该是使学习者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这才是最实实在在的目的。所以, 我们将这种问题解决能力也就是信息能力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这种能力具体包括: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综合表达能力。
4.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伦理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 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 不从事非法活动, 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三﹑信息素养的提出及发展
(一)70年代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随着20世纪70年代的产生,到八、九十年代的发展,直到21世纪以来的逐步趋于完善,它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丰富与扩展。最早的关于信息素养的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朱克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1976年,在一篇论述图书馆事业的文章中,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认为:信息素养的准确定义应包括如下内容:许多问题(不是全部)可以借助获取适当信息来解决;了解和使用各种信息源(使用者到哪里寻找信息)是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有信息获得策略(何时和如何使用信息)。[3]分析70年代提出的关于信息素养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信息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认识,信息素养的概念也由此产生,但是当时对于信息素养涵义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比如上述各种定义多数都强调需要获得信息的技能,还没有对信息素养这个定义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剖析。
(二)80年代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
1.与技术相关的信息素养的含义
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这一阶段的信息素质研究以强调技术因素为主要特征。1982年,图书馆协会对美国的信息结构提出了四卷本
调查。调查将信息素养看作是一种差别,即有的人精通信息,知道何时、如何使用技术利用信息,有的信息新手不知道利用技术,因此限制了他们对知识源的查询。同年,Forest Horton讨论了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一种资源的潜在作用,他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示为计算机素养,计算机素养有二个组成部分:硬件和软件,信息素养的内涵要超出计算机素养的内容。Horton提出的信息素养定义标志着信息素养的定义由70年代向80年代的转变,它把我们带进计算机辅助信息处理领域。
2.与图书馆界及教育界相关的信息素养的含义
80年代中期,美国的学术图书馆在展望未来,回顾图书馆用户教育历史的同时,确定了以实现信息素质教育为目标的项目和计划。到了80年代末,美国出版了两个重要文献,强调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第一份文献是由Patricia Breivik和E. Gordon Gee合作出版的著作—《信息素质:图书馆中的革命》一书,该书把信息素养当作图书馆和教育问题的关键,他们的主要信念是:高质量的教育是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成为有效信息消费者的必要条件,具备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在任何个人和专业需要时找到相关信息,成为自主和独立学习者。第二份文献是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质主席委员会于1989年发表的年度报告。这份报告强调了信息素质对于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性,提出了“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人的生存能力之一”的重要论断。[3]它作为第一份论述信息素质的纲领性文件在全球迅速引起轰动,以至于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质的界定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的信息。从根本上讲,这些人知道如何进行学习、如何去寻找信息,以及如何利用信息。这两份文献的发表促进了美国图书馆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合作。
(三)90年代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
1994年澳大利亚哥里菲斯大学信息服务处的布鲁斯总结出了信息素养人的7个关键特征: (1)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 (2)具有完成信息过程的能力; (3)能利用不同信息技术和系统; (4)具有促进信息利用的内在化价值; (5)拥有关于信息世界的充分知识; (6)能批判性地处理信息; (7)具有个人信息风格。
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它的提出,使90年代以来的关于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步成为与终身学习相关联的定义。
(四)21世纪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
20世纪以来,信息素养的定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逐渐趋于完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目前为止较为权威的解释是2000年1月由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标准委员会根据多年来美国高校开展的项目,制定的高校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质标准,该标准共有五条。标准一:具有信息素质能力的学生明确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