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习题——太阳病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第二章 太阳病篇习题

太阳病篇习题一、选择题(一)A1型题1.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病提纲:A.头痛 B.恶寒 C.项强 D.脉浮 E.身体痛2.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中风脉证提纲:A.恶风B.发热C.汗出D.脉缓E.头痛3.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伤寒证必见之证:A.发热B.恶寒C.体痛D.呕逆E.脉紧4.太阳中风之“脉缓”是指:A.怠慢迟缓B.脉沉弱C.松驰D.柔缓而不紧急E.脉细弱5.“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之“阴阳”指:A.表证与里证B.三阴证与三阳证C.实证与虚证D.新病与痼疾E.寒证与热证6.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A.蒸蒸发热 B.翕翕发热 C.时发热 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E.往来寒热7.桂枝汤服法中,“后服小促其间”适用于:A.一服后汗不出者 B.更服后又不汗者 C.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 D.病重者 E.一服汗出病差8.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A.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B.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 C.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D.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 E.外证未解,脉浮弱者9.太阳病,发热汗出的主要病机是:A.荣弱卫强 B.卫弱荣强 C.风性疏泄 D.热迫津泄 E.卫表不固10.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病机是:A.表邪内陷 B.邪热内扰 C.正虚邪扰 D.正邪搏击 E.阳郁不解11.“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的处理方法是:A.当以扶正,以小建中汤B.当以汗解,宜桂枝汤C.当以温阳,宜附子汤D.当表里双解宜桂枝人参汤 E.当表里双解,宜麻黄附子甘草汤12.“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A.麻黄汤B.桂枝汤C.桂枝加桂汤D.苓桂甘枣汤E.柴胡加龙牡汤13.“伤寒发汗已, 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处理原则是:A.宜辛凉解表B.可更发汗C.宜清泻里热D.宜解表清热E.宜育阴清热14.“病常自汗出者”的处理原则是:A.止汗 B.发汗 C.固表 D.解表 E.收敛15.桂枝加葛根汤的煎服法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啜热粥B.温覆取汗C.如桂枝汤将息D.如桂枝汤禁忌E.先煮麻黄,去上沫16.关于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表证未除 B.阳气虚弱 C.阴亦不足 D.寒凝筋脉 E. 筋脉失养17.桂枝加附子汤证之阴阳俱虚,仲景之法是:A.阴阳双补B.扶阳以固阴C.健中调阴阳D.温肾以固本E.解表以护正18.桂枝去芍药汤,去芍药的理由是:A.因阴液未伤 B.因无腹痛 C.芍药阴柔,有碍宣通阳气 D. 更利于解表 E.无需调和营卫19.“若微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之“微寒”指:A.轻微恶寒 B.指头寒 C.脉微恶寒 D. 胸微恶寒 E.脉微弱20.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新加汤证的辨证要点:A.身疼痛B.脉沉迟C.恶风寒D.发热E.无汗21.麻黄汤证“无汗而喘”的机理是:A.风寒束表,腠理闭塞,肺气不宣B.外寒内饮,壅塞于肺,肺失清肃C.风寒束表,卫强营弱,肺气上逆D.素有喘疾,外感风寒,引动宿疾E.风寒束表,久郁化热,肺气上逆22.对于麻黄汤来说,下列煎服法哪项是错误的:A.温覆取微汗B.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D.禁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E.先煮麻黄去上沫23.下列病证除哪项外,均可用麻黄汤治疗?A.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B.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者C.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D.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E.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24.太阳伤寒如出现衄血是因为:A.感邪较重,病程日久B.阳郁过甚,损伤阳络C.热入营血,迫血妄行D.气虚不能摄血E.脾不统血25.小青龙汤证中“服汤已渴者”的机理是:A.水饮未化不能上润B.津液大伤难以上润C.温解之余,上焦津液一时尚少D.余邪化热,灼伤津液E.温解过度,津液受损26.大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A.风寒束表,阳郁化热,表寒里热B.风寒犯表,内陷心胸,心神受扰C.风寒犯表,营卫不和,卫闭营郁D.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E.素有郁热,复感风寒,外寒内热27.葛根汤的正确处方是A.葛根、麻黄、杏仁、桂枝、甘草B.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C.葛根、麻黄、半夏、桂枝、杏仁、甘草D.葛根、麻黄、黄芩、黄连、甘草E.以上均不是28.大青龙汤主治的烦躁是A.短气躁烦B.胸满烦惊C.口燥渴,心烦D.昼日烦躁不得眠E.不汗出而烦躁29.小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A.风寒束表,阳郁化热,表寒里热B.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表寒里饮C.风寒犯表,营卫不和,卫闭营郁D.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E.素有郁热,复感风寒,外寒内热30.小青龙汤正确组成是A.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B.麻黄、桂枝、炙甘草、干姜、杏仁、半夏、生姜、五味子C.麻黄、桂枝、芍药、杏仁、半夏、五味子、炙甘草、厚朴D.麻黄、细辛、半夏、五味子、桂枝、紫菀、冬花、炙甘草E.麻黄、厚朴、半夏、桂枝、细辛、五味子、炙甘草、干姜31.“淋家,不可发汗”是因为:A.失血过多,气血两虚B.热盛伤阴,阴伤火炽C.阴精亏损,营血不足D.湿热下注,久则伤阴E.阳气虚损,营阴不化32.小青龙汤的作用是:A.化气行水解表B.健脾利水解表C.扶阳发汗解表D.外解风寒,内清郁热E.外解风寒,内散水饮33.葛根汤证的治法是:A.辛温解表,调和营卫B.辛温解表,升津止渴C.辛温解表,清热止利D.辛温解表,升津舒经E.辛温解表,温阳柔经34.大青龙汤证中烦躁的机理是:A.寒邪束于外,阳热郁于内而无从宣泄B.无形邪热内扰心神C.太阳中风,热邪内扰D.浊邪上干,犯扰心神E.少阴阳虚,心神浮越35.下列方中麻黄用量最大的是:A.麻黄汤B.葛根汤C.小青龙汤D.大青龙汤E.麻杏甘石汤36.以下除哪证外均可见喘证A.麻黄汤证B.桂枝汤证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E.小青龙汤证37.以下哪项应取微似汗A.麻黄汤B.桂枝汤C.葛根汤D.大青龙汤E.皆须取微似汗38.太阳病变证的治疗原则为A.先解其表,后攻其里B.表里双解C.先温里,后解表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E.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39.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应选何方A.桂枝麻黄各半汤B.桂枝二麻黄一汤C.桂枝二越婢一汤D.小柴胡汤E.大青龙汤4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的病机是A.里虚B.表阳虚C.内外俱虚D.脾阳虚E.肾阳虚41.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細的治则A.扶阳益阴B.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C.先补阳,后养阴D.先养阴,后补阳E.温补肾阳42.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
太阳病篇答案

太阳病篇答案一、选择题(一)A1型题1.E。
此题审察对太阳病提纲证的掌握。
2.E。
此题审察对太阳病中风的掌握。
3.A。
此题审察对太阳病伤寒的掌握。
4.D。
柔缓而不紧急。
此题提醒学者不要望文生义。
5.B。
三阴证与三阳证。
此题审察对病发于阴与病发于阳的理解。
6.B。
翕翕发热。
此题重在掌握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
7.B。
更服后又不汗者。
此题审察对桂枝汤服法掌握。
8.C。
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此题审察对桂枝汤适应证掌握。
9.A。
荣弱卫强。
强调掌握太阳病发热汗出的主要病机,余为干扰答案。
10.D。
正邪搏击。
强调掌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病机,余为干扰答案。
11.B。
此题审察对“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原文熟悉,余为干扰答案。
12.B。
此题审察对“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原文熟悉,余为干扰答案。
13.B。
此题审察对“伤寒发汗已, 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原文的熟悉,余为干扰答案。
14.B。
发汗。
此题审察对“病常自汗出者”相关原文的熟悉。
余为干扰答案。
15.A。
啜热粥。
此题审察对桂枝加葛根汤的煎服法的了解。
16.D。
寒凝筋脉。
此题审察对桂枝加附子汤证病机的掌握。
17.B。
扶阳以固阴。
此题审察对桂枝加附子汤证仲景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精神的理解。
18.C。
芍药阴柔,有碍宣通阳气。
D部分正确,但非最佳答案。
余为干扰答案。
19.C。
脉微恶寒。
此题审察对“若微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之“微寒”理解。
20.E。
无汗。
此题审察对桂枝新加汤证辨证要点的掌握。
21.A。
答案分析:风寒束表,腠理闭塞,故无汗;肺气不宣,故喘。
22.B。
答案分析:麻黄汤和桂枝汤的煎服调理法基本相同,只是麻黄汤不须歠热稀粥。
23.D。
答案分析: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其余项均可用麻黄汤治疗。
24.B。
答案分析:阳郁过甚,损伤阳络,故出现衄血。
25.C。
答案分析:温解之余,上焦津液一时尚少,故由不渴转为口渴。
伤寒之太阳病篇练习题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每小题有A, B, C, D, 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
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哪一项是太阳病提纲:A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B脉浮,发热恶寒,头痛C脉浮数,头身疼痛,恶寒D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而喘E脉浮缓,发热恶寒,汗出2.太阳病的性质是:A表证B表寒证C表热证D寒热夹杂证E以上都不是3.太阳中风证汗出的机理是: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B卫气不共营气谐和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E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4.以下除哪项外,均为桂枝汤证可见之脉症:A脉浮弱B脉浮数C身体疼痛D项背强E鼻鸣干呕5.应用桂枝汤治疗下列病证,哪项是错误的:A太阳中风证B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C营卫不和之发热,自汗出D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不上冲者E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发汗后,表证未解者6.太阳中风证的治法是:A调和营卫B解表发汗,固护卫阳C调和营卫,益气和营D解肌祛风,调和营卫E解表祛风,宣肺发汗7.“将息”是指:A喘息B将养调息C斟酌之意D体息E将就8.太阳伤寒证的病机是:A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B风寒袭表,经气不利C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D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E、以上都不是9.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症是:A发热,微恶寒,咳嗽,口渴,脉浮略数B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身痛,脉浮紧C发热,恶寒,无汗,项强,脉浮紧D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痛,脉浮紧E发热,恶寒,咳嗽,喘息,脉浮紧10.太阳伤寒证的治法是:A解肌祛风,宣肺平喘B发汗解表,升津舒经C发汗解表,内清郁热D发汗解表,宣肺除饮E发汗解表,宣肺平喘11.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当治以:A桂枝加桂汤B桂枝汤C瓜蒂散D麻黄汤E苓桂枣甘汤12.下列麻黄汤的煎服法中,哪项是错误的:A温覆取微汗B暖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C先煮麻黄,去上沫D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E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13.桂枝加葛根汤证的辨证要点是:A汗出、项强B汗出、恶风C汗出、发热D无汗、项强E无汗、恶寒14.桂枝加葛根汤方的组成是:A桂枝汤加葛根B桂枝汤加葛根、麻黄C麻黄汤加葛根D葛根汤加桂枝E葛根汤加桂枝、麻黄15.桂枝去芍药汤的主症病机是:A胸阳受损、表证陷里B表邪入里、郁而化热C里热炽盛、鼓动脉促D表邪未解、胸阳受损E脾肾阳虚、虚阳外浮16.《伤寒论》中,通过发汗而止利的汤方是:A大青龙汤B麻黄汤C小青龙汤D葛根汤E葛根芩连汤17.下列哪一项不是大青龙汤证的主症:A发热B恶寒C无汗D烦躁E筋惕肉瞤18.大青龙汤证的病机主要是:A寒邪束表、内郁化热B风邪袭表、营卫不和C寒邪袭表、营阴郁滞D风寒外袭、少阴阳虚E外感寒邪、内伤饮食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小青龙汤证的主症:A干呕B发热C咳D微喘E烦躁2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针对这种病机,选方应用: A小青龙汤B大青龙汤C麻黄汤D桂枝汤E葛根汤21.下列哪一组药不属于小青龙汤方:A麻黄、芍药、细辛B干姜、甘草、桂枝C五味子、半夏、甘草D麻黄、桂枝、细辛E桂枝、芍药、葛根22.小青龙汤证“服汤已,渴者”,其病机是:A水饮初化、津液一时不布B服药辛燥、伤及津液C水饮阻遏、津液不达D里热伤津E引水自救23.桂枝甘草汤证的服法,应该是:A清酒送服B分温三服C顿服D昼二夜一服E分温二服24.桂枝甘草汤证的病机是:A发汗过多、损伤心阳B发汗过多、损伤卫阳C发汗过多、伤及营血D发汗不彻、邪不外达E以上都不是25.桂甘龙牡汤证“烦躁”的病机是:A心阳虚B心阴虚C心火重D心血虚E心气虚26.桂甘龙牡汤方中,桂枝的用量是:A三两B四两C半斤D二两E一两27.下列哪一项不属112条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A伤寒脉浮B亡阳C医以火迫劫之D必惊狂E脉阴阳俱停28.下列哪一组不属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A桂枝、甘草B大枣、生姜C蜀漆、甘草D龙骨、牡蛎E蜀漆、白芍29.苓桂枣甘汤的主症是:A脐下悸、欲作奔豚B脐周痛、欲大便C脐中痛、月经不利D脐下痛、小便不利E脐上悸、腹部胀满30.原条文要求苓桂枣甘汤的煎煮溶剂是:A清酒B清水C甘澜水D潦水E麻沸汤31.桂枝加桂汤证,重用桂枝的用意是:A温通心阳、以制肾水B温阳解表C增强行水D温通太阳、调和营卫E通阳散寒32.桂枝加桂汤中桂枝的用量是:A三两B二两C八两D五两E四两33.下列哪一项不是苓桂术甘汤证:A心下逆满B气上冲胸C起则头眩D脉沉紧E身为振振摇34.苓桂术甘汤证的主要病机是:A脾阳虚、水气停B肾阳虚、水气停C水停下焦D水气凌心E外寒里水35.下列哪一项是小建中汤证的主症:A恶寒发热B汗出恶风C心中悸而烦D腹胀满E大便干结36.临证用小建中汤时,必用何药才不失仲景组方原义:A桂枝B芍药C甘草D饴糖E大枣、生姜3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主症腹胀满,是属下列哪一项:A虚胀B实胀C食湿停滞D虚少实多E虚多实少38.干姜附子汤证的治则应该是:A急救回阳B回阳救逆C滋阴回阳D温补肾阳E脾肾两补39.干姜附子汤证的“昼日烦躁”一证,应属下列何项:A阳虚烦躁B阴虚烦躁C热邪烦躁D阴阳俱虚烦躁E虚中挟实烦躁40.下列哪一项不应属真武汤证:A发热、心下悸B头眩、身瞤动C小便不利D四肢沉重、疼痛E汗出而喘41.桂枝新加汤中,芍药和生姜的用量正确为:A芍药三两,生姜三两B芍药五两,生姜五两C芍药五两,生姜三两D芍药四两,生姜四两E芍药一两,生姜三两42.太阳中风兼阳虚汗漏证的主治方为:A桂枝附子汤B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C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E桂枝加附子汤43.下列除哪个方证外,均为太阳中风表虚证的兼证:A桂枝去芍药汤证B葛根汤证C桂枝加葛根汤证D桂枝新加汤证E桂枝加附子汤证44.桂枝加附子汤用于:A风湿相搏而身体疼痛,汗多者B麻黄汤证汗后所导致大汗不止者C太阳病发汗太过而阳虚汗漏者D少阴病复感寒邪E太阳中风误下导致阴阳两虚者45.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治疗用:A先温中扶阳,后酸甘化阴B桂枝汤C附子汤D桂枝新加汤E大青龙汤46.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病机为:A过汗亡阳,经脉失养B太阳表虚,发汗过多而阳虚漏汗C阴阳两虚,表虚为主D阳虚自汗,阴血不足E表证未解,里虚不足47.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区别为:A前者附子用量轻,后者附子用量重B前者去芍药,后者有芍药C药物组成相同,只是治疗作用不同D前者重用附子,后者重用桂枝E前者重用桂枝,后者重用附子48.桂枝加附子汤证中的“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机理是:A太阳中风过汗,损伤营血,筋脉失养B外邪未解,经气不舒,筋脉失养C汗伤营血,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D阳不温煦,阴不濡养,筋脉失养E风寒湿留滞关节,肢节不利49.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广中医10级伤寒真题

填空题10分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伤寒转系阳明。
霍乱分哪两种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名解10分
合病先其时口不忍两耳无所闻下厥上竭
简答题15分
48.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是什么?48.病机是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逆。
辨证要点是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20.治疗湿热发黄有哪几首主要方剂?20. 治疗湿热发黄的主要方剂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3.为什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不用干姜、附子,而用吴茱萸、生姜?3.因为“四逆”乃血虚寒凝所致,“久寒”因肝胃虚寒而成,病不在脾肾,而在肝胃。
附子、干姜大辛大热,入肾而温肾中之阳;吴萸、生姜苦降直入厥阴。
同时厥阴风木之脏,内寄相火,附子、干姜辛热,易化燥伤阴。
而生姜、吴萸宣泄芳降,散寒而不燥伤阴血。
论述题10分
14.试述少阴吴茱萸汤证的病机、主症。
14. 《伤寒论》原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其症吐利,手足逆冷,酷似四逆汤证,何以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其辨证关键是烦躁欲死,其病机是标志着阴邪虽然充盛,而阳气尚能与阴邪剧争,而不是阴盛阳亡。
治疗宜用吴茱萸汤温降肝胃,泄浊通阳。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习题——阳明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习题——阳明病一、选择题(一)A1型题1、下列哪项不属于“胃家”的含义:A.胃B.大肠C.小肠D.膀胱E.阳明经2.脾约的病机是:A.阴亏肠胃燥热B.脾阴虚心火旺C.脾气虚失运D.肠胃气滞邪结E.血虚肠胃失润3.濈然汗出的表现是:A.汗出不畅B.大汗淋漓C.汗出连绵D.目合则汗E.但头汗出4.下列哪项不属于阳明病外证:A.身热B.汗自出C.恶热D.大便硬E.不恶寒5.阳明病的主脉是:A.浮脉B.大脉D.浮滑脉E.沉脉6.白虎汤的药物组成中有:A.石膏、黄芩B.石膏、黄连C.知母、黄柏D.知母、黄芩E.粳米、甘草7.以下哪项不属于白虎汤证必见之症:A.发热B.口渴C.汗出D.脉滑E.不大便8.以下哪项不属于白虎汤证之主症:A.腹满身重,难以转侧B.口不仁,面垢C.讝语,遗尿D.脉浮滑E.背微恶寒9.栀子豉汤证见“但头汗出”的病机是:A.里热亢盛B.湿热蕴结C.虚阳上越D.郁热上蒸E.热扰清空10.白虎汤证的治法是:A.苦寒清热B.辛寒清热D.滋阴清热E.凉血清热11.下列关于白虎加人参汤的药物组成,哪项是错误的:A.知母六两B.人参二两C.石膏半斤D.甘草二两E.粳米六合12.下列哪项是白虎汤的治禁:A.肢冷,胸腹灼热B.发热无汗,脉浮C.遗尿D.腹满,身重E. 讝语13.下列哪项是猪苓汤的治禁:A.发热,汗出多而渴B.口渴,小便不利C.脉浮发热D.下利E.心烦不得眠14.下列哪味药不属于猪苓汤药物组成:A.茯苓B.泽泻C.白术D.阿胶E.滑石15.调胃承气汤证见“蒸蒸发热” 的机理是:A.湿热蕴蒸B.郁热上达C.上焦热盛D.里热外蒸E.燥结外发16.下列哪项属于调胃承气汤的药物组成:A.大黄、厚朴B.大黄、枳实C.甘草、枳实D.甘草、厚朴E.甘草、芒硝17.下列有关调胃承气汤证治法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A.通便泻热B.消滞除满C.泻热和胃D.润燥软坚E.泻热去实18.下列有关小承气汤证治法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A.通便泻热B.消滞除满C.泻热和胃D.润燥软坚E.泻热去实19.下列哪项不属于调胃承气汤的适应症:A.蒸蒸发热B.心烦C.讝语D.心下硬满E.潮热20.下列哪项不属于小承气汤证的主症:A.潮热B.下利C.呕吐D.讝语E.微烦21.下列哪项不属于急下证的见症:A.大便难B.发热汗多C.腹满痛D.身微热E.燥屎22.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脉滑而数者,提示:A.少阳受邪B.木旺乘土C.胃气已衰D.土虚木旺E.有宿食23.下列有关大承气汤的药物组成哪项是错误的:A.大黄、厚朴B.大黄、枳实C.大黄、甘草D.芒硝、厚朴E.芒硝、大黄24.发热、恶寒、汗出、腹满痛、不大便,治当:A.峻下B.过经乃下C.轻下D.急下E.润下2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提示:A.热实腹满B.寒实腹满C.虚寒腹满D.虚热腹满E.瘀血腹满26.下列有关大承气汤药物组成的论述,哪项是正确的:A.厚朴二两B.枳实三枚C.大黄六两D.芒硝三合E.甘草二两27. 下列有关调胃承气汤药物组成的论述,哪项是正确的:A.厚朴二两B.枳实三枚C.大黄六两D.芒硝三合E.甘草二两28.下列哪项不属于用大承气汤急下的理由:A.保存阴液B.防止传变C.遏止亡阴D.燥屎已成E.燥实势迅29.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治宜:A.栀子豉汤B.栀子厚朴汤C.栀子干姜汤D.大承气汤E.小承气汤30.治疗阳明实证的主要治法是:A.通便泻热B.和胃通腑C.急下存阴D.攻下实热E消滞除满31.麻子仁丸证的治法是:A.破气消滞攻下B.泻热润肠通便C.峻下热实燥结D.泻热和胃润燥E.泻热除满通便32.吴茱萸汤证的病机是:A.胃阳亢盛,胃气上逆B.腑气壅滞,胃气上逆C.胃阳不足,浊阴上逆D.脾失健运,胃失和降E.上焦有热,胃失和降33.茵陈汤证的治法是:A.温中化湿退黄B.泻热逐瘀退黄C.清热利湿退黄D. 和解少阳,清热祛湿E. 清热利湿,解表散邪3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的治法是:A.温中化湿退黄B.泻热逐瘀退黄C.清热利湿退黄D.和解少阳,清热祛湿E.清热利湿,解表散邪35.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能食,治宜: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调胃承气汤D.大陷胸汤E.小陷胸汤36.“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适宜用:A.栀子柏皮汤B.茵陈蒿汤C.麻黄连轺赤小豆汤D.抵当汤E.小柴胡汤37.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适宜用:A.栀子柏皮汤B.小柴胡汤C.麻黄连轺赤小豆汤D. 抵当汤E. 茵陈蒿汤38.脉浮而涩,小便数,大便硬,腹无所苦,适宜用:A.小承气汤B.小柴胡汤C.柴胡加芒硝汤D.麻子仁丸E.蜜煎39. 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而喘,潮热,手足濈然汗出,适宜用: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调胃承气汤D.麻子仁丸E.大柴胡汤40.下列属可攻的是:A.伤寒呕多,有阳明证B.阳明病,心下硬满C.阳明病,面合色赤D.阳明病,胃中虚冷E.阳明病,潮热,谵语,不大便41.阳明证,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色黑,适宜用:A.桃核承气汤B.抵当汤C.小承气汤D.大承气汤E.调胃承气汤42.吴茱萸汤的功效是:A.温阳健脾,利水降冲B.温中散寒,健脾燥湿C. 温中补虚,调和气血D.温中散寒,和胃降逆E.温阳化湿,镇痛祛寒43.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脉浮,适宜用:A.茵陈蒿汤B.大承气汤C.小柴胡汤D. 大柴胡汤E.柴胡加芒硝汤44.下列适宜用大承气汤的是:A.潮热,谵语,不大便,腹满硬痛B.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其热不潮C.自汗出,小便自利,大便硬D.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E.发热七八日,脉浮而数,消谷喜饥,不大便45.下列具有解表散邪功效的方剂是:A.小柴胡汤B.茵陈蒿汤C.栀子柏皮汤D.吴茱萸汤E.麻黄连轺赤小豆汤46.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而喘,其热不潮,腹大满不通,适宜用:A.白虎汤B.大承气汤C.小承气汤D.调胃承气汤E.抵当汤47. 饭后吐不消化之物及粘液,四肢欠温,畏寒,乏力,舌淡,苔白,脉沉,适宜用:A.理中丸B.获苓桂枝白术甘草汤C.吴茱萸汤D.桂枝人参汤E.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48.下列汤证病机为湿热内蕴,熏蒸肝胆,兼风寒束表的是:A.栀子柏皮汤证B.茵陈蒿汤证C.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D.抵当汤证E.小柴胡汤证49.阳明病,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身黄,宜用:A.栀子柏皮汤B. 茵陈蒿汤C.麻黄连轺赤小豆汤D. 抵当汤E.小柴胡汤50.“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适宜用:A.麻子仁丸B.大承气汤C.小承气汤D.调胃承气汤E. 抵当汤51.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用大承气汤后,又发热,大便复硬而少,适宜用:A.麻子仁丸B.大承气汤C.小承气汤D. 调胃承气汤E. 蜜煎52.阳明病,自汗出,小便自利,大便硬,属:A.腑实已成B.阳明热盛C.燥屎内结D. 津液内竭E. 湿热内蕴,腑气不通53.“伤寒,身黄,发热,”适宜用:A.栀子柏皮汤B.小柴胡汤C.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D. 抵当汤E. 茵陈蒿汤54.麻子仁丸的药物组成是:A.麻子仁、芍药、杏仁、大黄、芒硝、枳实、厚朴、蜜B.麻子仁、芍药、杏仁、大黄、枳实、厚朴、蜜C.麻子仁、芍药、杏仁、大黄、芒硝、甘草、蜜D.麻子仁、芍药、杏仁、大黄、厚朴、蜜E.麻子仁、芍药、杏仁、大黄、枳实、蜜55.阳明蓄血证的病机是:A.太阳之邪,随经入里B.太阳之邪与新瘀相结C.阳明邪热与宿瘀相结D.阳明邪热与新瘀相结E.太阳之邪与宿瘀相结(二)A2型题1.患者,男,40岁。
伤寒试题(广中医)

本科伤寒试卷(一)一、词语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1.中风2.热色3.纯阴结4.四逆辈5.蛔厥6.追虚逐实7.口不仁8.往来寒热9.合病10.面垢二、原文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1.太阳病,发热,汗出,,者,名为中风。
(2)2.太阳病,,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者,麻黄汤主之。
(35)3.伤寒,医下之,,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3)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微呕,,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6)6.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汗自出,不恶寒,也。
(182)7.太阴之为病,,食不下,,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8.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
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7)9.凡厥者,,便为厥。
厥者,。
(337)10.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五苓散主之;,理中丸主之。
(386)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则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则打“×”,每小题1分,共10分)1.阳明病初起,可能有不发热而恶寒的情况。
2.茯苓甘草汤方的药物组成是:茯苓、甘草、桂枝、生姜。
3.苓桂术甘汤可用于痰饮病。
4.白虎加人参汤证有背微恶寒一症。
5.伤寒,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宜用当归四逆汤。
6.桂枝人参汤由桂枝汤加人参组成,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神疲乏力,四肢倦怠。
7.悬饮兼表证的治疗原则是先治表后治里。
8.“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是针对热厥证而言。
9.在《伤寒论》中治疗湿热发黄的方剂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0.少阴病根据寒化和热化的不同情形,可以选用“急温”或“急下”之法。
四、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太阳伤寒与中风的鉴别要点,下列解答哪项是正确的?A.或已发热、或未发热B.恶寒与否C.恶风与否D.汗出与否E.头痛与否2.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满不痛,最适宜用的方剂是。
太阳病复习题

太阳病复习题太阳病复习题太阳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分类,它是指由外邪入侵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太阳病被视为一种表证,即病邪尚未深入体内,仅局限于表层,因此治疗太阳病的关键在于解表。
下面是一些关于太阳病的复习题,帮助我们回顾太阳病的相关知识。
1. 太阳病的发病特点是什么?太阳病的发病特点是急性起病,病程短暂,常伴有寒战、发热、头痛、身痛等表现。
患者常感觉寒冷,喜欢盖被子,但被子盖多了又感到燥热,欲脱被子。
舌苔白腻,脉浮紧。
2. 太阳病的病因是什么?太阳病的病因主要是外邪入侵,如风寒、风湿等。
外邪入侵后,侵袭人体表层,阻断了正常的阳气运行,导致阳气不足,出现太阳病的症状。
3. 太阳病的病机是什么?太阳病的病机主要是表邪束表,阳气不足。
外邪入侵后,阻断了阳气的运行,导致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肌表,出现表证症状。
4. 太阳病的诊断要点是什么?太阳病的诊断要点包括:急性起病,寒战、发热、头痛、身痛等表证症状,舌苔白腻,脉浮紧等。
5. 太阳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太阳病的治疗原则是解表。
治疗太阳病时,首先要解除外邪的束缚,使阳气得以恢复正常运行。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汗法、解表药物等。
6. 太阳病的辨证要点是什么?太阳病的辨证要点包括:表证明显,如寒战、发热、头痛、身痛等;舌苔白腻;脉浮紧等。
7. 太阳病的预后如何?太阳病的预后一般较好。
经过及时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很快康复。
但是,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太阳病可能会转为阳明病或落入深部,预后较差。
8. 太阳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太阳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抵抗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等。
9. 太阳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要点是什么?太阳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要点包括:太阳病发病急骤,表证明显;舌苔白腻,脉浮紧等。
与其他疾病如阳明病、少阳病等相比,太阳病的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10. 太阳病的常用药物有哪些?太阳病的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石膏、防风等。
中医伤寒考试题目及答案

中医伤寒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伤寒论中,以下哪个症状不属于太阳病的典型症状?A. 发热恶寒B. 头痛项强C. 口干舌燥D. 脉浮紧答案:C2. 伤寒论中,关于阳明病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身热不恶寒B. 汗出而渴C. 脉象沉细D. 大便硬答案:C3. 少阳病的主要症状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胸胁苦满B. 口苦咽干C. 心烦喜呕D. 身热不扬答案:D4. 太阴病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哪项?A. 腹满而吐B. 食不下C. 脉沉迟D. 以上都是5. 少阴病的主要症状不包括以下哪项?A. 脉微细B. 但欲寐C. 口干舌燥D. 四肢厥冷答案:C6. 厥阴病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哪项?A. 手足厥冷B. 呕吐清涎C. 脉象沉迟D. 以上都是答案:D7. 伤寒论中提到的“白虎汤”适用于哪种病症?A. 阳明病B. 少阳病C. 少阴病D. 厥阴病答案:A8. “桂枝汤”是治疗伤寒论中哪种病症的常用方剂?A. 太阳病B. 阳明病C. 少阳病D. 太阴病答案:A9. 伤寒论中提到的“真武汤”适用于哪种病症?B. 少阳病C. 少阴病D. 厥阴病答案:C10. 伤寒论中提到的“小柴胡汤”适用于哪种病症?A. 太阳病B. 阳明病C. 少阳病D. 太阴病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症状可以出现在太阳病中?A. 发热恶寒B. 口干舌燥C. 脉浮紧D. 头痛项强答案:ACD12. 阳明病的症状可以包括哪些?A. 身热不恶寒B. 汗出而渴C. 脉象沉细D. 大便硬答案:ABD13. 少阳病的症状可能包括以下哪些?A. 胸胁苦满B. 口苦咽干C. 心烦喜呕D. 身热不扬答案:ABC14. 太阴病的主要症状可能包括以下哪些?A. 腹满而吐B. 食不下C. 脉沉迟D. 以上都是答案:D15. 以下哪些症状可以出现在少阴病中?A. 脉微细B. 但欲寐C. 口干舌燥D. 四肢厥冷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和脉浮紧。
伤寒论太阳病篇试题

伤寒论太阳病篇试题1.下列哪一项是太阳病提纲:()A.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正确答案)B.脉浮,发热恶寒,头痛C.脉浮数,头身疼痛,恶寒D.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而喘E.脉浮缓,发热恶寒,汗出2.以下除哪项外,均为桂枝汤证可见之脉症:()A.脉浮弱B.脉浮数C.身体疼痛D.项背强(正确答案)E.鼻鸣干呕3.太阳伤寒证的病机是:()A.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B.风寒袭表,经气不利C.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正确答案)D.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E.以上都不是4.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症是:()A.发热,微恶寒,咳嗽,口渴,脉浮略数B.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身痛,脉浮紧C.发热,恶寒,无汗,项强,脉浮紧D.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痛,脉浮紧(正确答案)E.发热,恶寒,咳嗽,喘息,脉浮紧5.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当治以:()A.桂枝加桂汤B.桂枝汤(正确答案)C.瓜蒂散D.麻黄汤E.苓桂枣甘汤6.桂枝加葛根汤证的辨证要点是:()A.汗出、项强(正确答案)B.汗出、恶风C.汗出、发热D.无汗、项强E.无汗、恶寒7.《伤寒论》中,通过发汗而止利的汤方是:()A.大青龙汤B.麻黄汤C.小青龙汤D.葛根汤(正确答案)E.葛根芩连汤8.大青龙汤证的病机主要是:()A.寒邪束表、内郁化热(正确答案)B.风邪袭表、营卫不和C.寒邪袭表、营阴郁滞D.风寒外袭、少阴阳虚E.外感寒邪、内伤饮食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针对这种病机,选方应用:()A.小青龙汤(正确答案)B.大青龙汤C.麻黄汤D.桂枝汤E.葛根汤10.桂枝甘草汤证的病机是:()A.发汗过多、损伤心阳(正确答案)B.发汗过多、损伤卫阳C.发汗过多、伤及营血D.发汗不彻、邪不外达E.以上都不是10.桂枝加桂汤证,重用桂枝的用意是:()A.温通心阳、以制肾水(正确答案)B.温阳解表C.增强行水D.温通太阳、调和营卫E.通阳散寒11.下列哪一项不是苓桂术甘汤证:()A.心下逆满B.气上冲胸C.起则头眩D.脉浮紧(正确答案)E.身为振振摇1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主症腹胀满,是属下列哪一项:()A.虚胀(正确答案)B.实胀C.食湿停滞D.虚少实多E.虚多实少13.下列哪一项不应属真武汤证:()A.发热、心下悸B.头眩、身瞤动C.小便不利D.四肢沉重、疼痛E.汗出而喘(正确答案)14.太阳中风兼阳虚汗漏证的主治方为:()A.桂枝附子汤(正确答案)B.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C.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E.桂枝加附子汤15.桂枝加附子汤用于:()A.风湿相搏而身体疼痛,汗多者(正确答案)B.麻黄汤证汗后所导致大汗不止者C.太阳病发汗太过而阳虚汗漏者D.少阴病复感寒邪E.太阳中风误下导致阴阳两虚者16.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治疗用:()A.先温中扶阳,后酸甘化阴B.桂枝汤C.附子汤D.桂枝新加汤(正确答案)E.大青龙汤17.桂枝加附子汤证中的“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机理是:()A.太阳中风过汗,损伤营血,筋脉失养B.外邪未解,经气不舒,筋脉失养C.汗伤营血,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D.阳不温煦,阴不濡养,筋脉失养(正确答案)E.风寒湿留滞关节,肢节不利18.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伤寒太阳病练习题

伤寒太阳病练习题伤寒太阳病练习题伤寒太阳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由伤寒杆菌引起。
它以高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状为特征,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为了更好地了解伤寒太阳病,下面将提供一些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1. 伤寒太阳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哪些?伤寒太阳病的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头痛、咽痛、咳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患者通常会感到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疲倦。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皮疹、肝脾肿大等症状。
2. 伤寒太阳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伤寒太阳病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当食物或水源被污染,其中存在伤寒杆菌时,人们摄入这些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后,就会感染伤寒太阳病。
3. 伤寒太阳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伤寒太阳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抗生素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抗生素有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
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治疗,如退热药物、止咳药物等。
支持治疗包括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4. 伤寒太阳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伤寒太阳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
个人卫生方面,要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
饮食卫生方面,要选择新鲜、熟透的食物,避免食用生食或不洁食物。
环境卫生方面,要保持环境清洁,避免蚊虫滋生。
5. 伤寒太阳病的并发症有哪些?伤寒太阳病的并发症包括肺炎、心肌炎、肾炎、肝脓肿等。
这些并发症可能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更大的威胁,需要及时治疗。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伤寒太阳病的相关知识。
对于预防和治疗伤寒太阳病来说,掌握这些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对伤寒太阳病的认识,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伤寒案例病例分析题-太阳病

病例分析题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1周。
现病史:1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5℃,皮肤湿润。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桂枝汤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守。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海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1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1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汁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3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3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
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4.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桂枝加葛根汤证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
伤寒论 太阳病辨证论治练习题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练习题一、A11、太阳中风表虚证,其发热的特点是A、潮热B、翕翕发热C、燥热D、身大热E、蒸蒸发热2、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中,治疗“阳浮而阴弱”的主要药物是A、生姜、大枣B、桂枝、生姜C、桂枝、芍药D、芍药、大枣E、芍药、甘草3、太阳伤寒的治法是A、解肌祛风,宣肺平喘B、温阳散寒,温肺化饮C、调和营卫,疏风散寒D、发汗解表,宣肺平喘E、发汗解表,固护卫阳4、下列不属于麻黄汤证病机的是A、风寒束表B、卫阳被遏C、内有郁热D、营阴郁滞E、肺气失宣5、发热恶风,头身疼痛,无汗而喘,宜选用的方剂是A、小青龙汤B、大青龙汤C、麻黄汤D、麻杏甘石汤E、桂枝加葛根汤6、大青龙汤的主治病证是A、表实兼里寒证B、表实兼下利证C、表实兼内饮证D、表实兼里热证E、表实证7、大青龙汤证的禁忌证为A、表虚兼里寒证B、表虚兼下利证C、表虚兼内饮证D、表虚兼里热证E、表里俱虚证8、大青龙汤中重用麻黄意在A、解表散寒,温肺化饮B、解表化饮,降气平喘C、宣肺降气,祛痰平喘D、温肺化饮,降气定喘E、外散风寒,开郁解表9、外有表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欬,宜选用的方剂是A、麻黄汤B、小青龙汤C、桂枝加葛根汤D、麻杏甘石汤E、大青龙汤10、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脉象特点是A、脉浮数B、脉浮紧C、脉浮滑D、脉浮缓E、以上都不是11、下列不属于小青龙汤证或然证的是A、口渴B、少腹胀满C、下利D、小便不利E、汗出12、小青龙汤的主治证候是A、表实兼里寒B、表实兼下利C、表虚兼内饮D、表寒兼水饮E、表寒兼里热13、水逆证的主要症状是A、脉浮或浮数,微热,消渴B、消渴或烦渴,干呕C、渴欲饮水,水入则吐D、小便不利,上气冲心E、心下痞,少腹满14、患者太阳病发汗后,表现为脉浮,微热,口渴多饮,小便不利,宜选用的方剂是A、麻杏甘石汤B、桂枝汤C、五苓散D、葛根黄芩黄连汤E、小建中汤15、桃核承气汤治疗A、太阳蓄血瘀重热轻证B、太阳蓄血热重瘀轻证C、太阳伤寒兼里热证D、太阳邪热兼表证E、以上都不是16、治疗“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宜用的方剂是A、复元活血汤B、少腹逐瘀汤C、血府逐瘀汤D、桃核承气汤E、小建中汤17、《伤寒论》中麻杏甘石汤用于治疗A、里热夹表证B、痰热壅肺证C、邪热壅肺证D、肝火犯肺证E、以上都不是18、治疗“协热下利”的方剂是A、大承气汤B、大黄牡丹汤C、小建中汤D、小承气汤E、葛根黄芩黄连汤19、患者感冒两天,仍发热恶寒,突然出现心中悸动不安,心神烦乱,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桂枝去芍药汤B、小建中汤C、桂枝加桂汤D、桂枝甘草汤E、炙甘草汤20、小建中汤证心悸而烦的病因为A、里气亏虚B、气血双亏C、心脾不足D、里虚邪扰E、以上都是21、功用为通阳化气,利水解表的方剂是A、小青龙汤B、五苓散C、大青龙汤D、小建中汤E、猪苓汤22、小陷胸汤证的治法是A、泻热,逐水,破结B、清热,涤痰,开结C、清热涤痰,宣肺平喘D、温下,化痰,破结E、逐水,降逆,化痰23、小结胸病的病机为A、瘀血内停B、肝气犯胃C、痰热互结D、痰饮内停E、以上都不是24、炙甘草汤治疗A、心阳虚证B、心阴虚证C、心血虚证D、心气虚证E、心阴阳两虚证25、患者心下痞满,按之疼痛,脉浮滑,治宜选用A、大陷胸汤B、小陷胸汤C、半夏泻心汤D、炙甘草汤E、旋覆代赭汤26、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治宜选用A、大陷胸汤B、小陷胸汤C、半夏泻心汤D、炙甘草汤E、旋覆代赭汤27、下列不属于表里双解之剂的是A、葛根黄芩黄连汤B、小青龙汤C、大青龙汤D、五苓散E、半夏泻心汤28、旋覆代赭汤主治A、邪热内陷,痰热互结证B、肝气犯胃,胃虚痰阻证C、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D、寒热错杂,中焦气机痞塞证E、以上都不是二、B1、A.清热止利,兼以解表B.调补气血,安内攘外C.清宣肺热,降逆平喘D.通阳化气,利水解表E.泄热化瘀,疏络开结<1> 、桃核承气汤证的治法为A B C D E<2>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治法为A B C D E2、A.清热止利,兼以解表B.调补气血,安内攘外C.宣肺清热,降逆平喘D.通阳化气,利水解表E.泄热化瘀,疏络开结<1> 、小建中汤治法为A B C D E<2> 、麻杏甘石汤的治法为A B C D E3、A.小柴胡汤B.小陷胸汤C.大陷胸汤D.半夏泻心汤E.旋覆代赭汤<1> 、伤寒误泻下,出现心下满而鞕痛者,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 B C D E<2> 、伤寒误泻下,症见但满而不痛者,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 B C D E4、A.阿胶、干姜B.黄连、黄柏C.麻仁、麦门冬D.半夏、生姜E.黄连、黄芩<1> 、炙甘草汤的药物组成包括A B C D E<2> 、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包括A B C D E。
伤寒论试卷

一、原文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1.太阳病,发热,汗出,,者,名为中风。
(2)2.太阳病,,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者,麻黄汤主之。
(35)3.伤寒,医下之,,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3)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微呕,,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6)6.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汗自出,不恶寒,也。
(182)7.太阴之为病,,食不下,,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8.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
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7)9.凡厥者,,便为厥。
厥者,。
(337)10.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五苓散主之;,理中丸主之。
(386)答案:1.恶风;脉缓2.头痛发热;无汗而喘3.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清便自调者4.呕不止;心下急5.支节烦疼;心下支结6.身热;反恶热7.腹满而吐;自利益甚8.里寒外热;手足厥逆9.阴阳气不相顺接;手足逆冷者是也10.热多欲饮水者;寒多不用水者二、选择题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太阳伤寒与中风的鉴别要点,下列解答哪项是正确的?A.或已发热、或未发热B.恶寒与否C.恶风与否D.汗出与否E.头痛与否2.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满不痛,最适宜用的方剂是。
A.半夏泻心汤B.生姜泻心汤C.甘草泻心汤D.大柴胡汤E.十枣汤3.太阳伤寒表实证见“未发热”的原因,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卫阳不足,无力与邪抗争B.感邪较轻C.风寒较重,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D.邪热内郁,不能外发E.以上都不是4.下列证候,除哪项外,皆为附子汤的主证?A.背恶寒,手足寒B.身体痛,骨节痛C.口中和D.脉沉E.下利5.太阳中风汗出的的机理是。
伤寒太阳病练习题

伤寒太阳病练习题
伤寒太阳病练习题
伤寒太阳病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症状复杂多样,给临床医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伤寒太阳病的诊断与治疗,医学生们常常需要进行相关的练习题。
伤寒太阳病练习题旨在帮助医学生们通过解答问题来加深对该疾病的理解。
这些练习题通常包括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施治等方面的问题,涵盖了该病的各个方面。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医学生们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伤寒太阳病的认识和诊疗能力。
首先,伤寒太阳病的病因是什么?其发病机制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涉及到了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医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伤寒太阳病的发生原因和发展机制。
其次,伤寒太阳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进行辨证施治?这些问题涉及到了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医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伤寒太阳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此外,伤寒太阳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有哪些?这些问题涉及到了疾病的预防和护理工作,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医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伤寒太阳病的预防和护理要点,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水平。
通过伤寒太阳病练习题的学习,医学生们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伤寒太阳病的认识和诊疗能力。
同时,通过解答问题,医学生们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伤寒太阳病练习题对于医学生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解答这
些问题,医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伤寒太阳病的诊断与治疗,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水平,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医学生们应该充分利用伤寒太阳病练习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伤寒论判断是非题.docx

是非推断题:1.太阳温病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瞄0答案:对.2.太阳经输证既是葛根汤证答案:错。
3.凡脉浮者,均是太阳病。
答案:错。
4.凡恶寒者,均是太陌病。
答案:错。
5.太阳病传变与时日亲密相关。
答案:错。
6.风家,指常患太阳中风的患者。
答案:错。
7,桂枝汤证就是太阳中风证.答案:错。
8.“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是指阳气浮盛,而阴气柔弱.答案:错”9.只要方药组成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汗草”五味,即称桂枝汤。
答案:错。
10.桂枝汤组方耍点是桂枝与芍药的剂量比例相等.答案:对。
11.桂枝汤证的“自汗出”均由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所致。
答案:错。
12.患看•脏无他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亦为桂枝汤证答案:对。
13.凡桂枝汤证,其脉必浮缓。
答案:错。
14.“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是指服桂枝汤的副反应。
答案:错。
15.桂枝加葛根汤方药组成是桂枝汤加葛根。
答案:对。
16.桂枝加附子汤既是桂枝汤与附子汤的合方。
答案:错。
17.桂枝去芍药汤证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属于内伤杂病的范畴.答案:错。
18.太阳病,项背强儿几,无汗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答案:错"19.大青龙汤证的病机是:伤寒表虚,兼内有体热。
答案:错。
20.大阳与阳明合病者,必白发热,葛根汤主之。
答案:错。
21.麻黄汤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束,卫阳不同,营阴失守。
答案:错。
22.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的鉴别要点是:汗之有无及脉之浮缓与浮索。
答案:对。
23.葛根汤的方药组成是:麻黄汤加国根。
答案:错。
24.小吉龙汤证的病机是:风寒束茶内有水饮。
服小青龙汤后,由“不渴”转为“口渴”者,表明寒饮已消,是病欲解之佳兆。
答案:对。
25.小仔龙汤的方药组成是:麻黄、芍药、细辛、生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华夏。
答案:错。
26.桂枝麻黄各半汤是因各取原方一半量而得名答案:错”27.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的治法为微发其汗答案:错.28.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的治法为小发其汗答案: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选择题(一)A1型题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A.王叔和B.成无己C.张机D.林亿E.华佗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A.孙思邈B.王叔和C.成无己D.林亿E.柯韵伯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A.循经传B.表里传C.直中D.并病E.合病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A.直中B.并病C.表里传D.两感E.越经传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A.113首B.112首C.111首D.397首 E.245首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二)X型题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C.《内经》的成书年代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A.《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汤液经》E.《甲乙经》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C.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系统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并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E.制定了若干基本治则,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并为中药制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素有:A.正气的盛衰B.发病的季节C.邪气的轻重D.治疗的当否E.感邪的性质6.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八纲是对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趋势等方面的总的概括B.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C.六经辨证来源于八纲辨证D.八纲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六经辨证体现着八纲E.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辅相成,互相补充7.影响伤寒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有:A.体质因素B.自然因素C.文化因素D.种族因素E.社会因素8.六经病传变的方式有:A.越经传B.循经传C.表里传D.上下传E.手足传9.六经病发病的方式有:A.合病B.并病C.直中D.两感E.晚发10.下列哪几项属于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A.治病求本,本于阴阳B.祛邪扶正,分清主次C.调和阴阳,以平为期D.明确标本,分清缓急E.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题1.伤寒:2.六经:3.六经病:4.六经辨证:5.传变:6.直中:7.合病:8.并病:9.两感:10.表里传:(二)填空题1.《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和两部著作。
2.现今通行的两种《伤寒论》版本是本和本。
3.一般而言,三阳病的治则是以为主,而三阴病的治则是以为主。
4.六经病是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也可看作既,又的证候群。
5.六经辨证是以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
(三)判断说明题1.《伤寒论》成书于西汉末年。
2.《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3.《伤寒论》所论述的伤寒是狭义的。
4.六经的实质是指外感热病的六个不同阶段。
5.东汉末年,中医认为人体感受外邪的途径是“从口鼻而入”。
(四)简答题1.简述“伤寒学”的概念,并说明确立“伤寒学”的依据。
2.试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3.《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与《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有什么关系?二者有哪些不同?4.六经病为什么会发生传变?试述传变概念及影响传变的主要因素。
5.简述“合病”、“并病”的概念及二者的区别。
6.为什么说《伤寒论》系统运用了八法,请举例说明。
(五)论述题1.什么是六经、六经病、六经辨证?三者有何不同?2.《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哪些。
3.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什么关系?4.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什么关系?5.《伤寒论》的基本治则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一)A1型题1.E.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杂病论》成书年代的掌握。
2.C.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杂病论》作者的掌握。
3.C.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注家及学术发展史的掌握情况。
4.B.此题审查对并病概念的掌握。
5.C.此题审查对合病概念的掌握。
6.B.此题审查对伤寒概念的掌握。
7.B.此题审查对伤寒传变方式的掌握。
8.D.此题审查对伤寒发病方式及传变规律的掌握。
9.B.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所载方剂数量的掌握。
10.B.此题审查对《伤寒论》论述内容与全书性质的掌握与了解。
(二)X型题:1.ABDE。
本题审查对《伤寒学》研究内容的掌握。
2.ABCE。
本题审查对《伤寒学》构成要素的掌握。
3.ABCD。
本题审查对《伤寒论》学术渊源的掌握。
4.ACDE。
本题审查对《伤寒论》学术成就的掌握。
5.ACD。
本题审查对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素的掌握。
6.ABDE。
本题审查对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关系的掌握。
7.ABE。
本题审查对影响伤寒发病因素的掌握。
8.ABC 。
本题审查对六经病传变方式的掌握。
9.ABCD。
本题审查对六经病发病方式的掌握。
10.ABCD。
本题审查对六经病证基本治则的掌握。
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题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六经:是生理性概念,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由于每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3.六经病:是病理性概念,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
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作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证候群。
4.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5.传变: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但传变常并称。
6.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7.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8.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9.两感:指以表里相合的阳经与阴经同时发病的起病方式。
10.表里传:指六经病传变时表里相合的两经相互传变。
(二)填空题1、《伤寒论》《金匮要略》2、明·赵开美复刻宋本/宋·林亿本成无己《注解伤寒论》3、祛邪扶正4、中医基础理论不同阶段互相联系相互独立5、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外感疾病(三)判断说明题1、不正确。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
2、不正确。
《伤寒论》一书不仅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的证治,还阐述了部分杂病的证治,为外感热病与某些杂病的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与方法,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治疗的一般规律,从而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不正确。
《伤寒论》以伤寒为名,书中又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温病等,所以全书所论应属广义伤寒的范畴,但从全文的篇幅来看,又重在以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为主。
4、不正确。
六经即太阳、阳明、太阴、厥阴的总称,统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六经病才是病理性概念,才可以看作外感热病的六个不同阶段。
5.不正确。
秦汉时代,直至东汉末年,中医对人体感受外邪的认识,多局限于“邪从肌表皮毛而入”,而“从口鼻而入”是后世温病学家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理论。
(四)简答题:1.“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确立“伤寒学”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本学科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这无疑是中医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
其次,本学科有近一千八百年连续不断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史,而到明清之际,就已有学术流派的形成。
虽然学者对学术流派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这一学术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流派的观点却是一致的。
其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日本、朝鲜、韩国,都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对《伤寒论》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研究成果。
本学科的研究领域,除《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之外,尚包括其成书背景、版本流传、学术沿革,以及历代注家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成就、时代特征等,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第四,《伤寒论》作为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著,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奠定中医临床发展基础的重要作用,其影响不仅遍及中医临床各科,而且还涉及到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学科,其在中医药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学术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见,对《伤寒论》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连续不断的学术发展史,众多的学术流派,大批的研究人员,大量的研究文献,研究对象明确,研究范围清楚,是中医诸多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术领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学术地位。
《伤寒论》这一学术领域,已由一部著作逐渐发展为一个具有丰富研究内容的独立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