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学的主流汉赋
汉赋代表作品

汉赋代表作品汉赋代表作品有:1.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2.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3.汉代贾谊的《吊屈原赋》;4.汉代贾谊的《鵩鸟赋》;5.汉代枚乘的《七发》。
以上,就是汉赋的几部代表作品。
汉赋是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样式,兴起并辉煌于两汉时期,尤其受到汉代文人墨客的喜爱。
汉赋的主要特点是专铺叙事,散韵结合,文体特点是大多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汉赋主要分为五大类,分别是记叙帝王游猎、渲染城市宫殿、谈论草木禽兽、叙述旅途所见、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在汉赋上成就最高的是被称为“汉赋四大家”的司马相如、班固、扬雄、张衡。
《子虚赋》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描写了楚国的子虚先生出使齐国,子虚向乌有先生讲述随齐王出猎,齐王问到楚国,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以至于云梦仅仅是他的后花园的小小一角,先生不服,用齐国的大海名山傲视子虚的故事。
首先,文章写了玉子先生和武玉先生的谈话,这引出了皇帝去森林的故事。
后来两人把皇帝要去森林的园子里的植物、动物、树木都夸了一遍,然后写皇帝对郁庆功的狩猎,最后写皇帝的忏悔和反省。
文章主要讲述了贾谊被贬谪,来到屈原被贬谪的响水,表达对屈原这位一心为君的忠臣的哀思。
文章既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也反映了他对非正义和世俗的厌恶。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贾谊借助猫头鹰的问答来表达自己的忧郁和怨恨。
文章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作品,文笔潇洒,格调深沉,文笔苍劲有力,一气呵成。
这篇文章是一篇讽刺赋的作品。
假设楚王病了,吴克去探望。
通过相互问答,最终形成整部作品。
通过吃、乘、乐、猎、宴、观道六件事,太子康复了。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告诫贵族子弟不要沉溺于过度的放荡,同时表达他们对贵族群体奢侈生活的批判。
汉代的文学体裁

汉代的文学体裁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汉代,有许多文学体裁得到了发展和创新,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包括诗歌、赋、乐府、散文等。
其中,诗歌是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汉赋唐诗”之称。
汉代的诗歌以五言为主,形式简洁明快,语言流畅优美,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感情。
代表作品有《离骚》、《长歌行》、《九辩》等。
赋是汉代文学的另一种重要体裁,它是一种以描写事物为主的文学形式。
汉代的赋分为乐府赋和骈文赋两种。
乐府赋以音乐伴奏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乐府之宝”。
骈文赋则注重文辞的华丽和修辞的巧妙,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代表作品有《咏史》、《七发》、《东京梦华录》等。
乐府是汉代民间音乐和文学结合的产物,它是一种以歌谣、民歌为主的文学形式。
汉代的乐府以其朴实自然、感人肺腑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古典音乐和文学中的珍品。
代表作品有《长歌行》、《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
散文是汉代文学中比较新兴的一种体裁,它以散漫、随笔的形式表现人物、事物和社会生活。
汉代散文以其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品有《吕氏春秋》、《淮南子》、《齐民要术》等。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体裁外,汉代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如神话传说、历史演义、官方文件等。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感情,还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汉代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汉代文学体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经历了千年风雨洗礼,但这些经典之作仍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影响着后人的思想和创作。
两汉时期主要文学样式

两汉时期主要文学样式两汉文学的主要形式是散文、赋、楚辞体、乐府诗。
一、赋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
它借鉴楚辞,、战过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有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发,将诗歌融入其中。
赋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
它的文体来源广泛,是一种综合性文体。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形成。
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最高成就。
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二、楚辞体作品楚辞体作品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都是在摹仿《离搔》、《九章》。
汉代盛行解读楚辞的风气,文人对屈原一往情深。
楚辞重在咏物抒情。
发展中慢慢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被称为骚体赋。
三、两汉叙事散文两汉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
《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
《汉书》继承了它的体例,并使之完善。
《吴越春秋》强化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东汉时期还出现了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的新文体。
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
汉代政论文承先秦诸子散文的余绪,在形式上没有大的突破。
四、诗歌四言诗在汉代继续沿用,但不在居于主导地位,汉代出现了五言诗。
五言诗在西汉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大量出现。
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五言诗抒情诗的典范是《古诗十九首》。
西汉已出现大量七言诗,附属于汉赋的七言诗通常是句句用韵,反映了早期七言诗的特点。
散文风格多样,有历史散文、政论散文。
其特征为别为前者开辟了新的文体样式,以人物为中心来记叙历史。
而政论散文则主要继承先秦散文的模式,但是却有所发展,散文结构更加严谨质实。
赋的风格是大赋、小赋、骚体赋相辅相成。
特征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一种新体制。
乐府诗风格承载先秦诗歌样式,但又有其鲜明的特点,如有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诗词歌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常用的体裁,相比诗词的脍炙人口,现代人对赋的了解却相对较少,但是在古代,诗与赋可是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文学。
陆机曾在自己的著作《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观念,可见赋的兴盛,一篇优秀的赋论足以造成"洛阳纸贵"的盛况。
但相比贯穿整个历史,至今仍保持活力的诗歌,赋这一文学体裁在汉唐时期的辉煌之后,却逐渐开始衰退,至明清时期,几乎已经彻底被淘汰了。
这样一种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学体裁,为何消失了呢?赋的推动者司马相如,使它成为汉朝主流文学"赋"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况著有《赋篇》一书,让"赋"这个称呼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在战国时期,赋并没有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当时主流文体是诗和文这两种,《赋篇》全文也并没有采用赋这一体裁。
真正开创了赋这一文体的是楚国诗人屈原。
屈原所创作的《天问》等一系列作品,风格介于与诗、文之间,语言充满诗意与浪漫,铺张恣意之风迎面而来,但这些文章又无法像诗歌那吟唱,只能诵读。
于是后世史学家司马迁选用了"辞"和"赋"这两个词来称呼屈原的作品,赋这一文体才真正出现。
不过屈原作品是后人为其命名为赋的,真正将自己的作品称为赋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也正是从司马相如开始,赋开始兴盛起来,成为主流文体。
赋代表汉唐文化的载体,反映出当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自汉唐以来,赋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优点,讲究文采和韵律,又吸收了纵横家善用铺张排比的特点,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酣畅淋漓感,当时的文人中,诗歌虽然兴盛,但只是用于陶冶情操。
真正判断一个人的才识学问则要看他写赋的能力,擅长写赋而不会诗歌的依然是文学大家,但却从未听闻文人有会写诗而不会赋论的。
赋也被称为"汉代五绝"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学符号,是最能代表汉文化的文体。
小升初文学常识专题一先秦两汉

小升初文学常识—系列全集制作人:优胜教育李静静制作人:李静静前言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又两晋,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是记录一个时期一个朝代文化特征的重要工具,中国古代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的传承靠的就是文字的记录,有了文字,自然就会出现文学。
古代文学区别于现代,是指所有的文字作品。
文学是内涵,是艺术,是一个民族传承的保证,先秦的诸子百家,秦一统六国后,书同文。
而后历朝历代慢慢的都出现了具有朝代特征文学特征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大致可分为散文、诗歌、诗、词、曲、赋、文、小说、戏曲。
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到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朝代都涌现了大批具有朝代特征的文学作品。
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历史文化大致同步,音乐、舞蹈、绘画和造型艺术等彼此关联,互相影响。
综合所学,结合历史各朝代文学特征,在此我把他们大致归纳为先秦既春秋战国的散文、诗歌,秦文汉赋晋书,南北朝辞歌,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名著导读。
正如:“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目录1、小升初文学常识————先秦两汉2、小升初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3、小升初文学常识————大唐诗歌4、小升初文学常识————宋词元曲5、小升初文学常识————名著导读第一讲:文学常识——先秦两汉课程目标:1、了解这个时期的文学背景。
2、掌握主要人物及其作品。
3、熟记易考知识点。
常识初探: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指什么?秦朝统一了哪六国?顺口溜——喊赵薇去演戏(韩赵魏楚燕齐)优胜讲坛:小神话-----------蚩尤和黄帝一、古代神话——浪漫主义文学源头含义:上古文学,幻想、远古先民生产力和认识水平极其低下,充满情感、富于想象力。
代表作:《山海经》、《淮南子》、《列子》、《庄子》、《楚辞》等古代文献,其中以《山海经》中保存的课堂互动: 学生讲故事 考点对接:1.我国第一部神话集:《 》2.列举其中的经典神话故事二、《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概况: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辑录了春秋中叶以前的诗歌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四:汉代辞赋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四:汉代辞赋中国秦汉文学之四:汉代辞赋辞赋是两汉400 年间最流行的一种文学形式。
西汉初期,是骚体赋向散体大赋的过渡时期,辞赋以抒情为主,其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
汉武帝时代是辞赋最兴盛的时代,辞赋内容广阔、辞彩富丽、体制宏大,因此成了文苑的宠儿,共有赋400 余篇。
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
此外,还有朱买臣、东方朔、枚皋等。
西汉末年,较有成就的辞赋家是扬雄。
东汉时期,散体大赋呈日益僵死的趋势,抒情小赋逐渐发展起来。
抒情小赋文字清新,体制短小,表现了汉赋晚期的重大变化。
其代表人物有张衡、蔡邕、赵壹等。
1.枚乘枚乘(公元——公元前140 年),字叔,淮阴(今属江苏)人。
西汉著名的辞赋家。
他生活在文景时代,初为吴王刘濞郎中,曾上书谏阻吴王谋反,未被采纳,遂投奔梁孝王,为梁孝王门客。
后来吴王发动叛乱,他又上书劝谏。
因此知名当世。
景帝召拜他为弘农都尉。
后来以病辞官,复游于梁。
" 梁客皆善辞赋,乘尤高"。
梁孝王死后,他回到老家淮阴。
汉武帝即位后,慕其文名,以安车蒲轮征其入京,卒于道中。
《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9 篇,今存《柳赋》、《菟园赋》、《七发》3 篇。
前两篇后人多怀疑是伪作。
《七发》比较可靠,它是标志汉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七发》是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说七事以启发太子。
作者铺写了8 段文字。
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序,叙述楚太子得病的缘由,指出楚太子的病根是腐化懒惰:" 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 这些话切中贵族子弟的要害,批判色彩非常鲜明。
以下7 段是吴客用7 种办法来启发楚太子,为他治病。
前6种办法分别是描述美妙的音乐、丰盛的饮食、排场的车马、宏深的宫苑、壮阔的田猎和舒心的观涛。
一问一答,逐段铺陈,一步步启发太子,诱导他改变生活方式。
结果太子都以病推辞。
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
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2.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
蔡邕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样性。
3 乐府诗: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这些采集、保存而流下来的歌辞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4.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文选》,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留下作者姓名。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
古代抒情诗的典范,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是其一大主题。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刘勰喻为“五言之冠冕”。
5.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指建安时期的作家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和抒写雄心壮志时所形成的悲凉慷慨、明朗刚健的写作风格,是对建安文学成就的经典概括。
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
6.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把逞才作为创作目标,并形成拟古风气。
在诗歌技巧方面,追求“繁缛”的艺术风貌,这也是太康诗风的重要特征。
它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是个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7.玄言诗:指盛行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一方面是围巾鲜血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证据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汉朝时流行新型文学体裁汉赋,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汉赋作家。搜集并欣赏汉赋名家的名篇,了解汉赋的基本特点

汉朝时流行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裁——汉赋,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汉赋作家。
试搜集并欣赏汉赋名家的名篇,了解汉赋的基本特点。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传统之一,流行于汉朝时期。
以下是几位汉赋名家的代表作品,让我们一起欣赏并了解汉赋的基本特点:1.杨雄《七谏上》:七谏上天状同:“凡精神之所致行,贤者之所以成名,人之本心,安敢忽忽;而诚为表难,安敢怠怠乎?臣杨雄敢顾肆情,在先帝之节下,有所属焉。
然而天遣至灾,社稷至患,而先帝自息于兹,无垂念之色,则臣合神寿欲结舌矣。
……”2.司马相如《子虚赋》:人,亦有命于天。
既命丧乱,或有炎火百灾变化,俄而变多奇;或有雷震飘风大雹,俄而集以处安。
人岂可以窥天一隅而知盖世之变哉!而君不察天之殊行,而谓之疑阴势,怠废重权,陷余于忧患之中,亿几何哉!无宁辱以位为上天之制,置身事抚乎可贱,背至公乎可亲,运将至矣,君不可见。
3.司马迁《仓颉颂》:奏颂圭璋,大年碑列。
渊符星绂,旌组祯神。
著狐白豹,坫鸡丹凤,大成而缺风雨凄凄。
既造至人,上下难之。
言传日遄,开发出屡。
……奏哀清和,时翼负扆。
忿我诉如片二人城。
昔文王配八骏四帝雄,兔举道高,君来万里程。
4.司马贞《七发赋》:丧乱每多奇,任宠忽可欺。
谗邪竞作纪,雄猿斗于梨。
凤皇在寥廓,大光照晦期。
怀哉未尝愤,且孚用共辞。
十年上与下忧哉间之。
汉赋的特点包括:言辞华丽、修辞巧妙、意境丰富、气势雄浑、情感激烈等。
它以富丽堂皇的辞章、华美绮丽的语言,表达作者对社会现实、人生境遇和个人情感的意境。
通过夸饰和修饰,描绘出丰富多样的景物和形象,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态度和情感。
汉赋的语言华美曲折,意象繁多,以此创造出雄奇壮丽、奇特夺人的艺术效果。
这些名篇代表了当时汉朝士人的思想情感,展现了他们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对命运和历史的思考。
它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佳作,也是对当时历史背景和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表达。
通过欣赏这些汉赋名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赋的风采和特点,感受汉朝文化的魅力。
汉代的文学作品

汉代的文学作品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之一,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汉代文学作品:
1. 赋:赋是汉代最重要的文体之一,包括骚赋和雅赋。
其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固的《二京赋》最为著名。
2. 乐府诗集:乐府诗是汉代的一种民间诗歌形式,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朗朗上口的韵律而闻名。
汉代编有《乐府杂录》和《乐府集》等乐府诗集,包括了许多经典之作,如《长歌行》、《木兰辞》等。
3. 神话传说:汉代的神话传说也被广泛流传,包括《山海经》、《史记》等记载的神话故事。
4. 史书:汉代编纂了许多重要的史书,如《史记》、《汉书》等,不仅记录了汉朝的历史,也融入了丰富的文学表达。
5. 散文:汉代的散文作品较为丰富,主要有《汉赋》、王充的《论衡》等。
6. 骈文:汉代也以骈文的创作而著称,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就有许多优秀的骈文佳作。
这些作品在汉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影响了后世,也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汉赋四大家都有谁及代表作

汉赋四大家都有谁及代表作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文誉其名。
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风格,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
杨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则以司马相如诸赋为蓝本,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
班固代表作《两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
张衡所著《二京赋》比之《两都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的作品,标志着汉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
四大家简介: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西汉大辞赋家。
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本名司马长卿,因崇敬战国蔺相如,改名相如。
少好读书、击剑,曾为景帝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辞官,游于梁会王门下。
后回蜀,期间与才女卓文君私奔,留下千古美谈。
汉武帝后来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召其入宫,司马相如由此成为宫廷辞赋家。
晚年任文园令,后免官居茂陵,元狩五年前后病卒。
汉代,赋这种文体大盛,涌现出了一批善于写赋的作家,而司马相如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除《子虚赋》外,司马相如还作有《上林赋》、《美人赋》、《长门赋》等。
其中,《子虚赋》、《上林赋》内容相连,以子虚和乌有先生争相夸耀本国的故事为基本构架,极尽铺叙、夸张、想象、排比之能事,气势恢弘,典故堆砌,文字华彩,从各个方面体现了散体大赋特点,奠定了散体大赋的体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长门赋》为代表的骚体赋对我国宫怨文学有不小的影响。
因其文学影响,司马相如被认为是与司马迁齐名的重要作家。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言:“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二十九篇,其它古籍还引用了相如两篇赋的一些文句和篇名。
其赋作多佚,今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和《哀二世赋》六篇,其中《长门赋》与《美人赋》的作者仍有争论。
汉代文学代表——赋

汉代文学代表——赋今天我们讲讲汉赋。
我前面说过,赋的出现和盛行实际上是早于乐府诗的,当然,从文学体裁上讲我们也不应该把这两者作比较。
汉赋实际上是一种有韵散文,在两汉时期,文人们更多的都是致力于这种文体,所以赋有时读来让人觉得无趣,语言华丽,叙事铺陈,偶有作品脱离实际,脱离百姓。
赋从内容题材上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作者怀才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老实说,我不喜欢赋,这些作品大多极尽奢华之词,不过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罢了,有骨气的文人怎么能写这种东西呢?因为这个缘由,我对汉赋的代表作家也没有什么好印象。
当然,这是我个人眼中的汉赋,不妨碍大家对汉赋的喜爱。
我们今天虽然常说汉赋,但赋并不是汉朝独有,实际上,赋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就是我前面讲的百家争鸣,诸子散文和《楚辞》对赋都是产生了一定影响的。
我们能在一些汉赋中读到鬼神之奇幻,也有较严谨的排比和论点,这方面讲汉赋绝不是一无是处。
另一方面,汉赋的一些作家也不全是谄媚之徒,他们在卖弄文采之余也没有忘记对君王的劝诫。
比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虽然当中对上林苑和统治者拍了阵马屁,但也透出对帝王奢靡生活的不提倡。
而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讲,赋的出现让文学史真正有了“文章”的概念,它在创作上文法词藻的运用,也算独树一帜。
尤其是司马相如,刚刚提到他的代表作《上林赋》,这是文学史上第一篇全面体现汉赋特色的赋,从对皇家园林壮丽风光的渲染,气势磅礴的言辞,再到排比、对偶的大量使用,以及对帝王的劝勉,这篇作品使得司马相如成为汉赋的奠基人。
提到司马相如,大家一定对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津津乐道,他到底算不算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不好说,但我更喜欢他的《长门赋》。
《长门赋》和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属于骚体赋,骚体赋是由楚辞中发展而来,楚辞对汉赋有影响,这个刚刚讲过了。
骚体赋在内容上更多的表现怀才不遇,抒发郁闷之感,相比较很多内容空洞的汉赋,骚体赋更得人心。
秦汉文学试题参考答案

秦汉文学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1.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____吕氏春秋________》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___李斯_________),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3.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多出自(__________李斯__)之手,除《琅邪台》铭文外,都是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
4.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____文帝与景帝________)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
5.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___五经_________)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
6.西汉时期,解读(《楚辞》)是一种专门学问,例如武帝时的朱买臣、淮南王刘安都擅长此学,宣帝亦修武帝故事,深推重之。
7.汉宣帝时,宫中曾经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的方法,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了诵读(王褒赋)的风气。
8.诵读(辞赋)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
9.因擅长文章辞赋而被录用的著名作家,武帝朝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朝有王褒,成帝朝有(扬雄)等。
10.自武帝起,许多高官显宦都参与其间,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的是创作辞赋,由此形成了向天子(进献辞赋)的制度。
11.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
12.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武帝)还有诗赋传世。
13.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是一个从事(辞赋)创作的群体。
14.东汉后期,长期把持政权身居显位的(外戚),大量招纳宾客,东汉许多著名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
15.“妄自菲薄”、“作奸犯科”出自(《出师表》)。
汉赋的发展过程及其作家、作品

骚体赋 ———主要继承楚辞的余绪
贾谊《吊屈原赋》 《鵩鸟赋》
枚乘《七发》 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3
(二)汉赋的兴盛阶段 这一时期盛行汉大赋,是汉赋的主体和代表
1 司马相如 《子虚赋》《上林赋》
————其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2 扬 雄 《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
劝,鼓励,勉励。讽,讽谏。劝百讽一是汉
汉大赋形式上的特点:
一是篇幅较长, 规模宏大, 一般在千言以上。 二是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结构成篇, 韵文
与散文混用, 散文成分较多。
7
对汉大赋的评价
汉赋反映出封建王朝在全盛时期的宏大规模和
气象。
汉赋的铺陈夸张细腻的描写,丰富的词汇对后
9
5
第二节 司马相如与汉大赋
一 汉大赋特点
也称散体大赋、新体赋,这是汉赋的主体。
内容上以体物为主,大多采用铺张扬厉的手
法、富丽的辞藻来描写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 事物, 以及统治者的政治、军事活动和他们的声 色犬马、田猎驰逐生活。
6
“劝百讽一”: 大赋常见的表现原则和结构模式。 讽谏一般 只是在篇末提一下,即曲终奏雅。而大量的 笔墨却用于铺陈渲染作者所不赞成的社会现 象,“劝”和“讽”的篇幅相差悬殊。
汉 赋
1
第一节 汉赋概述
一、汉赋兴盛的主要原因
(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使汉代文
人具有宏大的视野,因而产生宏大的作品 。“赋
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
(二)汉武帝好大喜功,雅好文艺,招纳很多
文学侍从之臣,提倡辞赋,诱以利禄,促进了汉 大赋的产生和兴盛。
名词解释(秦汉文学)

汉赋汉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散韵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
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七言。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一种是综合性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赋体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赋体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赋体的主要作家是扬雄。
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赋体的两篇力作。
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了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七体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
西汉枚乘的《七发》辞藻繁复,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后来的《昭明文选》曾将《七激》《七依》《七辩》《七启》等单列为一种文体并称之为“七”。
自此以后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的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模拟。
乐府乐府的含义是演变的。
在汉代,所谓乐府是指乐府机关,乐是音乐,府是官府,这是他原是的含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也叫乐府,乐府便有一种机关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六朝人的着眼主要是在音乐上,显然是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
至唐,已经撇开音乐,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皮日休的《正乐府》等,都不入乐,但都称之为乐府。
于是乐府又变为一种批判现实的挖苦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是单从乐府入乐来说的。
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
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汉代辞赋与汉代诗歌

•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 《子虚》、《上林》则以四千余字的长篇, 铺写游猎一事。……作者以“苞括宇宙,总 览人物”的巨大时空意识所作的呆板堆砌而 又浑厚雄伟的铺陈描写,正是展示了中华民 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之际,那种征服世 界、占有世界的自豪、骄傲,展示了那个时 代繁荣富强、蓬勃向上的生气。这里弥漫着 令后人不断回首惊叹的大汉气象。
汉赋(大赋)的美学特征
• 繁富靡丽是汉大赋美学风貌的主要特 征。
• 扬雄《法言.吾子》: “诗人之赋丽以 则”; “辞人之赋丽以淫”。
3.抒情小赋(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
一百多年间,是汉赋的转变、衰落期。
• 东汉中叶以后,宦官外戚争权,政治日趋腐败,加以帝王贵族奢侈成风,横征暴敛, 社会动乱频仍,民生凋敝。文人们失去了奋发扬厉精神,失望、悲愤,乃至忧国忧民的 情绪成为他们思想的基调,这就促使赋的题材有所扩大,风格有所转变。这种情况的 出现始于张衡。
• • •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就是说,赋是由 《诗经》和《楚辞》发展而来的。 3)赋直接受到屈宋楚辞的极大影响。 《楚辞》特别是《离骚》的较长的篇幅、华美的词藻、局部设为问答(与灵氛、巫咸 的问答)以及宋玉赋中的铺排等都是赋的主要来源。宋玉学习屈原的辞赋,创作了 《神女赋》、《高唐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赋体作品。 4)另外,战国恣肆之风、《战国策》的铺排手法(以《苏秦始将连横》为例)也是赋 的来源之一。
• 赵壹的《刺世嫉邪赋》揭露批判时政,笔锋犀利,犹 如匕首投枪式的杂文。这篇赋对封建集权制社会的揭 露、批判是大胆而深刻的,无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已 超过了“怨刺”文学的界限,而更接近于“诗人的愤 怒”,这在整个汉赋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汉赋名篇欣赏

汉赋名篇欣赏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是汉朝时期最高水平的文学形
式之一。
汉赋的特点在于咏物、咏志、咏情三个方面都非常突出,风
格优美华丽,词藻华丽而严谨,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下面就来
欣赏一些汉赋名篇。
《长门赋》是汉代儒生杨雄写的一篇赋。
这篇赋以长门为主题,
全篇表达出作者对长门从历史、文化和人文方面的赞美之情,既有情
感的表达,又有典故的描绘,赋中琐事无遗,极尽细腻之能事,被人
称为汉赋之极品。
《扬雄赋》是扬雄为他的老师司马迁所写的一篇赋。
这篇赋以司
马迁为主题,比较具有人文学的特色。
全篇描写了司马迁一生的经历
和他为汉朝史书《史记》所作的贡献。
文中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文献、人物铭记的高度敬重之情,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感情性,是汉赋中的
佳作之一。
《白马篇》是汉代书法家张怀瓘所作的一篇赋。
这篇赋以白马为
主题,描写了白马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白马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赋中用词华丽,情感真挚深刻,表达了对于精神品质的重视和人
性的追求。
汉赋是中国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思想表达和感情描写,深深地打动了几千年的中国人。
回顾这些传世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
感知古人的文化、思维和审美情趣,也更能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和
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汉赋 名篇 汇总

吊屈原赋《吊屈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作品。
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渡湘水,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人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遂作此赋。
此赋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对屈原深深的同情。
作者也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但他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认为屈原最终的不幸在于他未能“自引而远去”。
作者主张“远浊世而自藏”,以此保全自己,这才合乎“圣人之神德”。
此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也是汉人最早的吊屈之作,开汉代辞赋家追怀屈原的先例。
作品原文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2),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3),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
被谗放逐,作《离骚》赋(4)。
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
”遂自投汨罗而死(5)。
谊追伤之,因自喻(6)。
其辞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7)。
侧闻屈原兮(8),自沉汨罗。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9)。
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10)。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11)。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12)。
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13)。
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14)。
谓随、夷溷兮,谓跖、蹻为廉(15);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16)。
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17)。
斡弃周鼎,宝康瓠兮(18)。
腾驾罢牛,骖蹇驴兮(19)。
骥垂两耳,服盐车兮(20)。
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21)。
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22)。
谇曰(23):已矣(24)!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25)?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26)。
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27)。
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28)?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使骐骥可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29)?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30)。
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31)?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32)。
见细德之险征兮,遥增击而去之(33)。
赋在汉代盛行的原因分析

赋在汉代盛行的原因分析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普涨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的文体。
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分别代表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
形成期(汉初)——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长门赋》,上承楚辞,下启西汉中期的新体大赋。
兴盛期(汉武帝~东汉中叶)——新体大赋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班固、张衡枚乘——《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
衰落期——抒情小赋西汉:对于汉代文学的发展,汉初诸侯王比最高统治者具有更直接、更重要、更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文、景时代,皇帝整天忙于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无暇顾及文学,而当时的各路诸侯多有富甲一方、实力雄厚者,在既不能开拓疆土,又不甘寂寞无为的情况下,于是聚栏宾客,大兴养士之风。
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限,这些宾客除在特定的政治邦交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之外,更多的人则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创作上。
各路诸侯也对此大加倡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赋的发展。
《七发》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一是对先秦文学的借鉴。
(不但内容,手法上也极其相似;汉赋是在综合前代诸多文学样式融合而成,也说明了汉赋在继承中有创新,有不同于前代文学的取向和生命活力。
)二是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
(赋中讽喻意图的表达是通过重重超越和逐步盘升来实现的。
)三是移步换形个夸张手法的运用。
(赋写七事,一事一转,如行山间,人移景变,给人耳目新生之感,俨然是后世山水的笔法精神。
)四是《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首先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其次,枚乘个他的《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侯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上网创作时代的到来。
)汉武帝即位后,汉王朝在各个方面均逐步步入极盛,不但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天下一统,而且也掀起了汉代文学发展的新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汉代文学的主流:辞赋 2.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司马迁的《史记》以人 物为中心来反映 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 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汉书》继承 《史记》的体例, 并且使之更加完善。《吴越春秋》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 文 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3.政论散文承先秦诸子散文的余绪,在形式上没有大的突破。 3. 诗歌:四言诗体继续沿用,但已不再占主导地位;产生 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这种诗体西汉时期多见于歌 谣和乐府诗,东汉开始大量出现文人五言诗。
枚乘(?—前140),字叔,江苏淮阴人。先后游于吴、 梁。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七国之乱前, 曾上书谏阻吴王起兵;七国叛乱中,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 吴王均不听。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景帝时, 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辞官。武帝即位后,慕 名召他入宫,结果因年老死在途中。《汉书·艺文志》著录 他的赋九篇,其中的《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均 为前人所称道。今存可靠而完整的,仅《七发》一篇,但 这却是标志着汉代新体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多方 面奠定了汉赋的基础。
贾谊辞赋的两篇代表作 1.《吊屈原赋》
汉文帝四年(前176),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赴任途中,经过湘江。湘江是屈原当年遭放逐时所经之地, 贾谊感念屈原生平,而作《吊 屈原赋》,名为吊屈原,实 为自吊。作者描写了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 表现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也流露出 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但他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认 为屈原最终的不幸在于他未能“自引而远去”。贾谊同情 屈原,但他和屈原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不同的。
《七发》的内容 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说七事以启发之
(《七发》之名即由此而来),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 文字。“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 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 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 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向 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 太子乃霍然而愈。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 溺于安逸享乐。
“吴客”的描绘都属于人间难得的享乐,是太子素日优越生活的极端 化的写照。这与太子耽乐其间的生活只有程度的差别,而没有本质的不同。 因此,不论“吴客”如何渲染,还是无法激发太子的兴趣。
《七发》的内容
“吴客”所渲染的上述生活都属于“宫居而闺处”的范围。随即, “吴客”引导太子 越过宫墙,以较有益于健康的贵族生活方式启发太子。 他讲述田猎的盛况:“极犬马之才,困野兽之足”,结果,捕获猎物之 众多,庆功酒宴之丰盛, 均为宫苑所罕见。他讲述曲江观涛的恢宏气象: 波涛未起时,可以涤荡胸怀;波涌涛起的不同阶段,鸟不及飞,鱼不及 回,以吞噬一切的气势和力量构成“天下 怪异诡观”。对这两方面的生 活,太子有兴趣,有起色,阳气见于眉宇之间,但却为身体所限,不能 参与。
原文: 客曰:“将为太子奏方术之士有资略者,若庄周、魏牟、杨朱、墨濯、
便蜎、詹何之伦,使之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孔、老览观,孟子持 筹而算之,万不失一。此亦天下要言妙道也,太子岂欲闻之乎?”于是太子 据几而起,曰:“涣乎若一听圣人辩士之言。”涩然汗出,霍然病已。
《七发》的意义
事实很明显,《七发》的重点不是说理,也不是批判,而是 展示各种令人向往的生活嗜欲,并以语言的形式,将这些素材创 造为新鲜的文学美感。在人类文化中,克制欲望的道德要求,与 满足欲望的享乐要求,始终是一对深刻的矛盾。两者之间的合理 平衡,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七发》在这方面,并不打算作深 入的思考,只是以很高尚却很空洞的“要言妙道”作为道德上的 立足点,然后展开它的铺陈部分。这个简便的方法,为后来的赋 家所利用。只是随着儒学定于一尊,把“要言妙道”改变为“引 之节俭”。
该赋是楚辞与汉赋之间的过渡。由于重视说理,直接抒情的 成分已经减少;它的文句,除去语气词“兮”字,基本上都是整 齐的四言句,这已经脱离了楚辞的风格;赋的内容,以假设自己 与服鸟的问答展开,也开了汉赋问答体的先河。
以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群体的出现
汉初为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刘氏集团先后消灭了具有 实力的异姓诸侯,而广建同姓诸侯。这些刘氏宗亲不具备秦 以前诸侯那样独立王国的地位,却也具有相当强大的势力。 他们不能像战国诸侯那样开疆拓土,于是,便向着经济、文 化、享乐等方面发展。此时的诸侯国,还有养士的遗风。大 国诸侯多礼贤下士,延揽人 材。当时诸侯国的宾客除在政治、 邦交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之外,更多的人则将 注意力转移到 文学方面。
辞赋的概念
西汉王朝的建立,使楚文化声势大张。不但是楚地的歌谣,由屈原、 宋玉等文人创制的楚辞,也获得了新的地位。它先是在南方诸侯王的爱 好和提倡下复兴起来,并通过南方文人之手,逐渐北移,流传和影响到 全国范围。
在楚辞的影响下,汉代文人从事着新的创作。这里既有模拟楚辞传 统风格和体式的,也有从楚辞中脱胎而出成长起来的新文体。对于楚辞 和汉代新兴的辞赋,当时人都通称为“赋”或“辞赋”,并不加以严格 的区别。
《七发》的意义
3.《七发》所铺陈的内容,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的题材,这些 题材在后来的赋作中得到进一步发挥。在枚乘以前,《招魂》 对音乐歌舞与宴游景象已有较多的描写,《七发》继承了《招 魂》而表现得更为集中、丰富和细致;对狩猎、观涛、车马的 描写,则是前所未有的。以后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中关于游猎和酒宴场面的描写,可以看作是对《七发》第四节 (宴游)、第五节(狩猎)的扩充与发展;王褒专写乐器和音 乐的《洞箫赋》,可说是对《七发》第一节(音乐)的发展; 《七发》中写海涛的第六节,则启迪了后来木华《海赋》、郭 璞《江赋》等江河湖海题材的辞赋。
《七发》的意义
2.《七发》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铺陈描写为中心 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这篇赋的基本内容,就是以美丽的语言 竭力描述音乐、美味、车马、宴游、狩猎、观涛六方面的情状 (所谓“七发”,实以此六事为主),最后引申到贤哲的“要 言妙道”。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虽然 楚辞中也有较多铺陈的成分,而《招魂》尤为突出,但刘勰为 赋所下的定义,只有对《七发》以后的赋才是充分适用的。与 铺陈的特征相适应,《七发》的文句,也改变了楚辞文句富于 变化,多用虚词和语气词的特点,使用排比整齐的句法,使语 言本身更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从根本上说,楚辞(或称“骚体”)虽有散文化的因素、但仍旧 是一种感情热烈的抒情诗。而典型的汉赋,已经演变为一种介于诗文之 间的、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
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期,汉初至武帝初年 第二阶段:鼎盛期,西汉武帝、宣帝、元帝、成帝时期 第三阶段:模拟期,西汉末至东汉中期 第四阶段:转变期,东汉中期至汉末
《七发》的内容
《七发》以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往探病为开端。“吴客”指出, 太子的病是“久耽安乐,日夜无极”造成的,是“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 安”的结果。此病虽令扁鹊、巫咸共同医治,也不可能见效。只有请博闻 强识的君子经常启发、诱导, 改变其贪恋佚乐的情志,才可以救治。
紧接着,“吴客”以夸张的语言描绘了太子平素享乐生活的极境:欣 赏音乐,便以特殊的材料制成琴,请最有名的琴师、乐师,唱出“天下至 悲”之歌;品尝饮食,则选最鲜美的食材,令人做出“天下之至美”的菜 肴;驰逐争胜, 则乘坚车、驾良马,使最著名的车手和勇士驾车;游乐遣 兴,则登台纵目,置酒高会,既有博辩之士撰文,又有美女侍御。
传统的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
1.汉初君臣多为楚地人,他们在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和 审美感受付诸文学时, 便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楚辞》所 代表的文学样式,从而创造出汉代文坛独具风 貌的赋。 2.代表人物:贾谊 3.代表作品:《吊屈原赋》 、《服鸟赋》
贾谊(前201—前16 9),河南洛阳人。年仅二 十二岁,便受到汉文帝赏识, 任太中大夫,参与国家事务, 为朝廷中年轻有为的政治家。 他性格尖锐,敢于说话,好 论天下大事,引起朝中元老 的不满,被贬到湖南任长沙 王太傅,因此写下了他的两 篇主要赋作。
梁孝王刘武 给予汉初文学发展以巨大推动力的人,首推梁孝王刘武
(前184年?-前144年)。他与汉景帝同为窦太后所出,是 汉文帝嫡次子。在反对吴、楚七国之乱中有功,又为大国, 居天下膏腴之地。 于是,孝王广筑苑囿,招延四方豪杰、文 士。一时俊逸之士如枚乘、公孙诡、邹阳、庄忌、羊胜等从 孝王游于梁园,形成极具影响的文学群体。梁客皆善于创作 辞赋,而枚乘尤为突出。
最重要代表作家: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 前118),字 长卿,蜀郡成都 人。少年时喜欢 读书,因仰慕战 国时名相蔺相如 的为人,而改名 相如。《史记》 有《司马相如列 传》。
司马相如生平
青少年时期,好读书,又学击剑。二十多岁时以訾(钱 财)为郎,在景帝身边任武骑常侍,时常随从狩猎。但这远 不符合其 志向,而且景帝不喜辞赋,所以相如意颇不自得。
代表作家
1.东方朔(前154-?),武帝周围文学侍从中较突出者。在武帝征天 下贤良文学时,他上书自荐,夸大其词地自我炫耀。武帝颇为欣赏,令待 诏公车,累迁 至太中大夫。其为人滑稽多智,时时进谏,然多以诙谐话语 论事,故终不见重用。遂作《答客难》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另有《非 有先生论》, 也是发愤述志的作品。 2.枚皋(前156-?),汉代文坛成果最多的作家。他是枚乘的庶子, 武帝拜为郎。他“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为赋颂好嫚戏”。然而才思敏 捷,从侍左右, 武帝有所感,辄使赋之。皇子出生、从行至甘泉宫、封泰 山等大事,以至于骑射打猎、 驾驭狗马、蹴鞠等,无不入于作品中。枚皋 应诏而赋成,故所作赋的数量大大超过他人,史称其作品可读者百二十篇, 此外尚有数十篇。他的作品不以讽喻谏说为宗旨,表 现出有别于传统的审 美情趣和文学观。不过其作品多为匆促而就,缺少锤炼,故后世 罕有流传。
《七发》的意义
4.《七发》已经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出现“劝百讽一”的现象, 这也成为后来汉赋的基本特征。《七发》开始一大段,写“吴客”问“楚太 子”疾,指出内宫淫糜安逸的生活是致病之由,并提出要以“要言妙道”来 治病,带有一定的批判性。但随后铺陈的七件事,却有六件是渲染声色犬马 之乐;最终归结到“要言妙道”,仅仅是很空泛又很简短的一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