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资料全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桃花源记》是唐代诗人陶渊明的一篇诗文,全文共1400字,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里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是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本文中考复习重点包括以下几点:一、文体和作者背景1.《桃花源记》是一篇散文,别称《桃花源诗》,写于唐代,作者是陶渊明。

2.陶渊明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出生于今江苏涟水人,以其清新自然的反玄作品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以酒为诗、以诗为人"。

二、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1.篇章结构:《桃花源记》共有六段,分别是开篇、介绍桃花源、桃花源居民的起居、居民的名称情况、离开桃花源和终篇。

2.主要内容:文章讲述的是陶渊明偶然发现了一个偏僻的桃花坞,那里的人民与世隔绝、生活愉悦、四季如春,令他非常羡慕。

当地居民告诉他,他们的祖辈在东晋年间因为逃避兵乱而来此隐居,并一直世代繁衍生息,不再与外界联系。

陶渊明在这里与村民们相处,品尝美味食物,欣赏美景,过了几天快意的日子。

后来他告别了桃花源,回到世界上,但深深地怀念那个地方,许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桃花源记》。

三、文学特点和独特价值1.《桃花源记》以它良好的人性、生命、自由、幸福等主题闻名于世。

2.全文透出一种恬静、唯美的豁达,追求唯美的人生境界,充其量只在生命短促的人身上发生。

3.作品中的桃花源生活和世外桃源理想的思想影响至今不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四、历年中考试题1.请用一个原因和两条具体表现描写陶渊明赞叹桃花源的原因和他对这个地方的情感。

(2021年浙江省绍兴市一模)答案:原因:与世隔绝;表现:四季如春、民风淳朴。

情感:爱不释手。

2.诗意《桃花源记》中,作者陶渊明在离开桃花源后,一回头望,始终看不到。

(2020年吉林省)A.桃花C.离愁D.居民答案: B3.《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下列关于这篇诗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2021年云南省)A.桃花源是在唐朝时期发现的B.桃花源在江南地区C.桃花源的人们生活困难D.桃花源中的人们对自然有深厚的感情结语《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深入描述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揭示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与向往。

《桃花源记》复习练习题大全.doc

《桃花源记》复习练习题大全.doc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班级姓名一、作者作品。

作者,诗人,字,名,自号。

二、课文翻译。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 )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 )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三、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便要还家.2、一词多义。

1 (1)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2)处处志之.寻向所志.(3)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4)复前行,欲穷其林.既出,得其船.(5)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6)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闻之,欣然规往.(7)“然”……的样子(有时可不译)。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2.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落花)(繁多的样子)3. 渔人甚异之。

(非常)(以…为异)4. 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5.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6. 便舍船,从口入。

(放下)7. 初极狭,才通人。

(非常)(仅)8.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整齐的样子)(类)9.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全,都)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都)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竟然)(哪里)12.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全,详细)(通邀,邀请)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都)1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更不用说)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详细地说出)(感叹惊讶)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请)1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说)(值得)(桃源之外)1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已经)(沿着)(从前的、旧的)(做标志)2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到了)(到)2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立即)(派遣)(标志)(于是,就)22.闻之,欣然规往。

(高兴的样子。

)(计划。

)23.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实现)(不久)(渡口)二.翻译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2.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打渔的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译: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4.初极狭,才通人。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

他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希望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二十九岁起,曾先后担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污浊。

四十一岁最后一次出任彭泽(今属江西)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仅八十多天就辞官回家。

从此寄身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一生不慕荣华,热爱自然,归隐后写了大量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意境平和、静穆、深远,语言朴实自然、亲切有味。

具有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桃花愿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篇。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 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文,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二、字音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间隔(jiàn) 垂髫(tiáo)语云(yù) 平旷(kuàng) 诣(yì) 遣(qiǎn)要(yāo) 刘子骥(jì) 郡下(jùn)三、节奏划分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古代四大文体:铭、说、表、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本文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本文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名潜,谥号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二.文章主题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三.古今异义四.一词多义便舍船舍弃寻向所志寻找处处志之做标记乃大惊于是舍寻志乃寻向所志标记乃不知有汉竟然屋舍俨然房子寻病终不久五.课文内容及重点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桃花林、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2.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一(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二(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三(4~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时间:晋太元中地点:武陵人物:渔人4.“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

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5.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然景象:环境优美宁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社会景象:生活安乐幸福)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所闻)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7.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024年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全是精华

2024年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全是精华

2024年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全是精华这两天很多同学在后台私信老师,问我要《桃花源记》的学习资料,很多同学都知道,虽然《桃花源记》是八年级的知识点,但在中考时常常出现,所以为了不让同学们丢冤枉分,老师特意整理了一份《桃花源记》的必考知识汇总,同学们可要好好收藏哦。

一:写作背景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时年57岁。

当时正处于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生灵涂炭,陶渊明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虚构出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二:作者简介1名: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2时:东晋(约365—427)3地: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

4评: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象及农村生活。

语言质朴自然,被称为“田园诗人”。

5作: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三:字音字形遂(suì)邑人(yì)间隔(jiàn ɡé)语云(yù)俨然(yǎn)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舍船(shě)屋舍(shè)怡然(yí)豁然开朗(huò)便要还家(yāo)四:文章节奏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五:文章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原文全览(注意加点字的写法)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实词1.落英:落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惊异,诧异。

4.俨然:整齐的样子。

5.桑竹之属:类。

6.鲜美:新鲜美好。

7.缘:沿着,顺着。

8.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9.咸:全,都。

10.穷:尽。

1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3.延:邀请。

14.不足:不必,不值得。

15.扶:沿着、顺着。

16.向:先前的。

17.处处志之:做记号。

18.规:打算,计划。

19.寻病终:随即,不久。

20.问津:询问渡口。

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21.未果:没有实现。

22.诣:拜访。

23.叹惋:感叹惋惜。

24.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25.妻子:妻子儿女。

26.具:详细。

27.才:仅仅,只。

2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2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30.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桃花源记》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名篇。

1. 内容概述《桃花源记》是一篇以桃花源为主题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偶然发现的桃花源的仙境,描写了那里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与外界隔绝的状态。

文中主人公一行人偶然间发现了这个遗世独立的桃花源,感叹于这里人民的自给自足、和平安宁的生活,但遗憾的是他们离开后无法找到回去的路。

这篇文篇通过描绘遗世独立的桃花源,寄托了人们对乌托邦式美好未来的向往。

2. 人物角色2.1 主人公主人公是一个意外来到桃花源的旅人,他和同伴偶然发现了桃花源的位置,被这里人民的美好生活所折服。

他试图向外界传达桃花源的存在,但并未成功。

2.2 桃花源人民桃花源人民生活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乌托邦般的地方。

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食物丰足、人民安宁。

他们对外界的生活和社会动态一无所知,过着与世隔绝的状态。

3. 美好生活的描绘《桃花源记》通过详细描绘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美好乌托邦一般的世界。

在桃花源的山水之间,环境优美,水清花丽,动物和谐相处,形成了一片人间仙境。

而人民的生活也十分幸福、和平,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劳动也有丰盛的食物,没有纷争和矛盾。

他们与世隔绝,没有被外部的世俗所困扰。

4. 寓意与反思4.1 平和与安宁《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被视为一个理想的人间仙境,给人们展示了平和与安宁的生活场景。

这一点反应了古代文人对平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也给现代社会传递了人们对和谐共处、追求内心安宁的重要性的思考。

4.2 隔绝与怀旧作为一篇描绘与外界隔绝的故事,不禁让人们思考与现实生活的差异。

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寻找一些养生活、减压的方式,以及与社交网络、繁忙的工作相对立的的生活方式呢?5. 文学风格《桃花源记》以叙事散文的方式呈现,旨在描绘和表达一种理想和未来的美好愿景。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之祖。

它以想象的形式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国,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味,深刻地反映了陶渊明优美、深沉的情感和人文思想。

一、故事情节故事讲述了陶渊明在山野放羊时,一不小心走进了一处美丽的山林深处。

他发现那里居住着一群和平相处、乐于助人的人。

居民们生活简单、无忧无虑,自给自足,吃的粮食、喝的水都是由山林之间的自然资源提供,农具、家具、衣物都是自己动手制造的。

房屋都是随意搭建,在山林中谁都可以随意取用。

马路、桥梁、田垄、水渠,一切都是自主设计建造,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居民们友爱相处、互相合作,没有任何的争执和欺诈,不需要官府法律来维持秩序。

陶渊明惊奇又感动,为了不打扰那里的和平生活,便默默离去,回到了现实的世界中。

二、思想内容1. 描绘了美好的世外桃源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世界,没有交通、通讯、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居民们过着简单、安稳、快乐的生活,与外面骚动无关,与高速发展无关。

这个简单却充实、安稳却快乐的世界令人向往,同时也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人间天堂。

2. 平和共处、互助合作“邻里相逢,悉数问好,各自主客,意气相投。

山林之内,无有违约之民;侯王之邦,不见猜忍之君。

”故事中的每个居民都能够和睦相处,大家没有丈量彼此利益的芥蒂,相信对方是能够与自己平等相对的,所以就不需要去猜心思、猜度颜色、分辨真伪,相互都已用心做到严守合约,让人感到平和与善良。

同时在这样一个自给自足的环境里,居民们共同劳动,互帮互助,实行互利共赢。

3. 追求自由、平等、自主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等级、没有权贵的社会,因此没有人受到压迫,也没有人受到歧视。

每个人都能够摆脱庸俗的世俗,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享受着自由、平等、自主的权利,实现人性的自由追求。

三、历年考题1. 翻译句子笔者称赞桃花源的颐养之道“其去物难禁,去情易止,去欲无痕”。

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课件

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课件
4.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例句:菜市场上,那个阿姨的菜看着不是很新鲜, 所以无人问津。
5.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纭飘落的美丽情景。 例句:公园里的梅花伴着夕阳,落英缤纷,景致非常 迷人。
6.鸡犬相闻: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相闻,可以互相听见,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示一种 和睦的景象。
回顾作者:
陶渊明,又名 潜 ,
字元亮 ,谥号 靖节 、 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 著 名 山水田园 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著有《陶渊明集》 。
陶渊明爱好农村的田园躬耕生活,归 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 作文,描画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 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所做诗文,大 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 素自然。以《归田园居》、《饮酒》、 《桃花源诗并序》等为代表作。今存《陶 渊明集》。
专题练习
• 9、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 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 样的理想?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 • 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
实现的;
• 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评,客观 上反应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 有一定的复古偏向。
7.黄发垂髫:借指老人和儿童。
句子翻译 1
• 1、初极狭才通人。 •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具:通“俱”,详尽。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要:通“邀”,邀请。 无论:不必说,更不必说。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桃花源记 课件(共55张PPT)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桃花源记  课件(共55张PPT)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渔人一一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中人)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
皆 出 酒 食 。 停 数 日 , 辞 去 。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离开。
参考译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在那里)便出现
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口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 容一人通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视线)由狭窄幽暗
4.渔人甚异之 异: 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5.欲穷其林 穷: 尽
第20篇
桃花源记花源记
三、重点实词
6.仿佛若有光 7.才通人 8.豁然开朗 9.屋舍俨然 10.阡陌交通
仿佛: 才: 豁然: 俨然: 阡陌: 交通:
第20篇
桃花源记花源记
三、重点实词
6.仿佛若有光 7.才通人 8.豁然开朗 9.屋舍俨然 10.阡陌交通
桃花源记花源记
三、重点实词
11.悉如外人 12.黄发垂髫
13.并怡然自乐 14.咸来问讯 1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悉:全,都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怡然:快乐的样子 咸:全,都 妻子:妻子儿女
第20篇
桃花源记花源记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

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例句】有闻而传之者。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代词,指“这,这些……”“那,那些……”
【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之”做助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翻译为“的”
【例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记公式:主(名、代)+之+谓(动、形)
【例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之”做助词,宾语前置标志词,不译
【例句】何陋之有
“之”做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词,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音节助词,一般与表时间词语连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之”做动词,译为“到,往”,助记公式:之+表地点名词
【例句】已而之细柳军
8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 得埋下了伏笔。
《桃花源记》文言文基础
• 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同“邀”,邀请)
• 古今异义芳草鲜美( 新鲜美好源自)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 作者如何描写桃花林的?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用: 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 花源。 其二,有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上作 了铺垫。
• 《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 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 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 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 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全文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泂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样。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二、内容赏析:1、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平和③百姓生活和乐。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2、文言词语【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缺点。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理想世界。

[与世隔绝]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二、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宁静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一、字词释义1 基本词语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桑竹之属.:类悉.如外人:都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阡陌:田间小路邑人:同县的人相闻:可以互相听到鸡犬相闻:听到乃.不知有汉:竟然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具.答之(具.言所闻)详细地咸.来问讯:都桑竹之属:类叹惋:感叹,惋惜各复延.至其家:邀请不足.为外人道:值得既.出:已经便扶向..路:沿着;以前的及.郡下:到了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寻向.所志:以前欣然规.往:计划未果:没有实现问津:问路。

文中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缘.溪行:沿着2 古今异义芳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等)味道很好仿佛..若有光古:隐隐约约,看不清楚今:好像阡陌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邑人古: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来此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走投无路的境地无论..魏晋古:更不用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3 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以(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怪欲穷.其林:原意是形容词,尽,完。

这里活用作动词,走完。

6 一字多义(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向)捕鱼为.业(当做)(2)寻.病终(不久)寻.向所志(寻找)(3)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遂.迷,不复得路(终于)(4)寻向所志.(标记)处处志.之(做标记)二翻译句子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草遍地,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5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初中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xíng),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 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 mò)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zhuó),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 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 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 己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叹息。
18.闻之,欣然规往。 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19.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 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
课文中的成语
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
课文中的成语及解释
豁然开朗: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 朗。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渊明,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时期)伟大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本文选自《渊明集》。

二.古今异义词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
三.一词多义
(1)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2)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下船”丢弃。

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3)志:①处处志.之(动词,“作记号”)
②寻向所志.(做的记号')
(4)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5)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6)乃:①乃.大惊(于是)
②乃.不知所措(竟然)
四、一义多词(1)缘、扶=沿着 (2)要、延=邀请 (3)悉、咸、具、皆=都
五、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六、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形容词意动用法尽、走完)
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作记号)
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七、重点实词
缘.溪行缘:沿着
落英
..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豁然
..开朗豁然:敞亮的样子
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通达
黄发垂髫
....黄发:老人垂髫:儿童下垂的头发,指小孩
怡然
..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
具.答之具:完全
咸.来问讯
..咸:都问讯:探问消息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具:通“俱”详尽,详细。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便扶向
..路扶:循,沿着向:原来的、以前的诣.太守诣:至
规往:计划前往
未果:未能实现
问津.:问路。

这里指寻访。

津:本指渡口
八、课文中的成语及其解释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

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无人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

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

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也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好,和一种安宁的生活环境。


九、课文填空
(1)写渔人见到桃花林的美景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纷纷。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描写桃花源人民生活恬适(精神风貌)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桃花源在林尽水源;山有小口的地方,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用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等句说明它不易被人发现。

(6)写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与轼《水调歌头》中发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疑问相类似的句子: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8)写桃花源自叙来此绝境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时乱
(9)本文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十、问题解答
1、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描写了从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最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经过。

结构:第一部分: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寻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2、描写桃林美景的作用:使桃源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3、、本文描写了桃源的美好图景,请从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自然环境优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

社会环境安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社会风尚淳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总结特点:桃花源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自给自足,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民风淳朴,和谐安定,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4、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5、“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
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说了些什么,村民为什么叹惋?
点拨:(1)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以后的变迁。

(2)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

(3)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为桃花源以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痛苦地生活而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什么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点拨: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

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

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3、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这样剪裁,能突出主题。

14、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渔人离开桃花源后,还写太守与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作用
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神秘色彩。

16、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里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主题)
为了表达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黑暗现实的不满。

17、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你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积极意义: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消极意义:又复古倾向,空想,原始的农耕生活痕迹。

18、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文中渊明虚构的理想社会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种幻想,根本无法实现。

而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立在物质丰富,文化发达的基础上的,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劳动人民的努力,定能实现。

19、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

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