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
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分析
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显现,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种不均衡的发展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也使得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变得愈发困难。
本文将分析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资源分配不均。
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或政策扶持等因素,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和经济机会,进而引领了较快的发展。
而其他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或政策支持不足,发展滞后,形成了发展的鸿沟。
例如,一些沿海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得到了更多的海洋资源和经济活动,而内陆地区则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相对落后。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配置直接影响了区域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其次,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
传统上,工业化和城市化往往是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过度依赖工业发展和城市扩张又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社会不平等等。
在这种模式下,一些经济活动中心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脆弱的农村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则面临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因此,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不到位也是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在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定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对于落后地区的关注和支持不够,导致了发展不平衡。
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包括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也使得落后地区在吸引投资和发展产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是关键。
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
通过在落后地区引入优势产业和技术,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其次,加大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与对策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与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文将从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希望能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一、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1.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不均:地理位置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些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的地区往往难以吸引投资和人才,无法实现良好的经济增长,从而导致不均衡的发展。
2.产业结构失衡:一些地区长期以来只依赖于某一或几个产业,这种单一产业结构导致了经济的脆弱性。
当该产业受到冲击时,整个地区的经济便会陷入困境,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3.政策导向不当:一些地区得到了政府的特殊关注和优惠政策,而其他地区则缺乏支持。
这种政策导向不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源的平衡配置,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针对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1.推动资源的流动与再配置: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交通网络,可以使资源在不同地区的流动更加便捷。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鼓励跨区域的资本流动和跨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以促进资源的再配置,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2.培育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政府可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各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
二、环境发展不均衡的原因1.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一些地区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导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加剧。
这种矛盾不仅严重损害了环境,也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2.环境规划和管理不善:一些地区缺乏有效的环境规划和管理手段,导致环境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环境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原因
2.人均指标的差异。人均 GDP 客观地反映了社会的 发展水平,本身具有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含义,是提高居民 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参照指标。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 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这个指标增长的越快,表明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越快、消费能力越强。正因如此, 这个指标是国家决策的重要依据。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均衡性也很明显。 2009- 2011 年四大经济区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依次 为 : 中 原 城 市 群 分 别 为 14451.37 元 、16043.67 元 和 18499.75 元;豫北经济区分别为 14058.07 元、13853.63 元 和 17723.01 元;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分别为 13483.50 元、 15054.65 元和 17175.35 元;黄淮经济区分别为 12109.83、 元 13476.50 元和 14698.62 元。其中,2009 年郑州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7117 元,为河南省最高;周口 11362 元,为河南省最低,郑州是周口的 1.5 倍。而到 2011 年郑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1612 元,为河南 省最高;信阳 10452 元,为河南省最低,郑州是信阳的 2.1 倍。由此可见,地区差异在逐渐拉大。如果一个地区城镇 居民可支配收入越低,那么该地区的消费市场就会越不 景气,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经济 持续增长的最终牵引力,而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对我国 整体消费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收集河南各市的统计年鉴可知,中原城市群 2009 年 - 2011 年 的 人 均 GDP 分 别 为 :29349.67 元 、
[收稿日期] 2012- 11- 16 [作者简介] 田媛(1989- ),女,河南濮阳人,青海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民营经济。 - 78 -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不平衡发展问题分析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不平衡发展问题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不平衡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分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原因分析1.地理环境因素: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导致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存在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和便捷的交通网络,更有利于外贸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而内陆地区受制于交通不便的限制,产业发展较为困难。
2.政策扶持措施的差异:政府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的政策扶持度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流入,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较少获得政府的支持,发展相对滞后。
3.历史和文化因素:历史和文化传承影响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经济观念,进而影响了经济发展。
例如,一些地区拥有悠久的商业文化传统,有利于商业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二、问题影响1.经济增长率不平衡: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导致全国整体经济增长率的不平衡。
2.人口流动和资源失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口流动不均衡,一些地区人口过度集中,而其他地区则面临人口外流的问题。
同时,资源的分布也不平衡,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的问题。
3.社会问题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社会问题的加剧,如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加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三、解决方案1.制定差异化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和措施。
对于资源丰富的地区,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资源匮乏的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引导,促进经济增长。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
特别是加大对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消除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3.促进人才流动:建立人才交流和流动机制,鼓励优秀人才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促进知识和经济资源的流动和交流,推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间合作的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议题。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存在的,这给各个地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不平衡现象的表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
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明显,有的地区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而有的地区则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2. 资源配置不平衡。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差异较大,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
这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些地区过度依赖某种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则无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3. 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一些地区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如交通、信息技术等,这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发展潜力。
4. 社会服务水平不均衡。
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不均衡,有的地区面临教育资源短缺和医疗服务不足的问题。
二、不平衡现象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包括:1. 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发展潜力和资源分布。
2. 政策因素。
一些地区拥有更好的政策扶持和适宜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资源和资金流入,从而加速了经济发展。
3. 经济结构差异。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一些地区侧重于传统产业,而另一些地区则更加注重创新与科技。
4. 历史遗留问题。
历史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至今,并深深影响着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解决不平衡的对策和措施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政策引导。
制定差别化的政策,给予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引导资源向这些地区倾斜。
2.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及对策
势 。按 照 落 实 科 学 发展 观 的要 求 , 实现 区域 经 济之 间协 调 发 展 是 当前 及 今 后 一 个 时 期 的 重要 任 务 ,关 系到 全 面 建 设 小康 社 会 、 实现
中原 崛 起 的 大局 。
关键 词 : 区域 经 济
不 均衡
对 策
・
2 .人 均 水 平 差 距 明 显
改 革பைடு நூலகம்开放 以来 ,河 南 省 以大 城 市 为 中心 、发 展 水 平相 近地 区
的经济联 系和合作加强 ,逐渐形成 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按区域 经 济 地理 位 置 划分 ,大 致 可 以分 为 中原 城 市群 、豫 北 经 济 区 、豫
西豫西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 。 四 大 经 济 区 经 济 发 展 状 况 的 比较 近 年来 各 省 辖 市经 济呈 现 普 遍 快 速增 长 的 良好 格 局 。但 区域
中原城 市 群人 均 指 标 均高 于 其 他经 济 区 。2 0 0 5年 中原 城市 群 人均 G P 111 ,是 全省 平均 水平 的 1 4 。豫 北 地 区 、 西 D 为 56 元 I倍 3 豫 豫西 南 地 区 略低 于 全省 平 均水 平 ,但基 本 处 于 同一 水平 。2 0 年 05 两个 经济 区 的人均 G P 别为 197 和 17 4 ,分别 为全 省平 D 分 01元 03 元 均水 平 的 9.% 和 9 .%。黄 淮地 区远 低 于全省 平 均水平 。 20 年 6 2 46 05 人均 G P 68 元 ,为全 省平 均水 平 的 5 . D 为 15 4 %,比 20 5 00年下 降 了 6 . 8个百 分 点 。 19 中原城 市 群人 均 G P分 别 是豫 北地 区 、黄 淮地 区的 1 9 0年 D 、 2 、2o 倍 ,2 0 年 中原城 市 群则 是豫 北 地 区 、黄淮 地 区的 1 9 3 . 3 05 . 、 3 2 5 。黄 淮 地 区与 中原 城 市 群之 间 的 差距 在 明显 扩 大 ,1 9 . 倍 4 9 0年 黄淮 地 区人均 G P比中 原城 市群 低 7 6 ,到 20 年 则 比 中原 城 D 4元 05 市群 低 87 元 。 96 3 产 业 结 构 差 距较 大 ,工 业 化 实现 程 度 存 在 差 异 . 中原 城 市 群 的产 业结 构 优 于 全 省平 均水 平 。 2 0 年 三 大产 业 05 增加 值在 生 产 总值 中 的 比例为 l .:5 .:3 .,第 一 产业 比重 低 1 6 63 21 于全 省 5 个 百分 点 ,第二 、三产 业 比重分 别 高出 全省 3 . 9 . 2 个 7和 . 2 百分 点。豫 北经 济 区第 二产 业 比重较 高 ,第 三产业 比重较低 。20 05 年三 大产 业 增加 值 在生 产 总值 中的 比例 为 1.:5 .:2 .,第 二 63 97 40 产 比重 高 出全 省 71 .个百 分点 ,第 三 产 比重低 于 全省 59 .个百 分 点 。 豫 西 、豫 西 南 经 济 区 第 一 产 业 比重 较 高 ,第 三 产 业 所 占 比重 较 低 。2 0 年三 大 产业 增加 值在 生产 总值 中 的 比例 为 2 .:5 .:2. 05 23 2 7 5 0 ,第 一产 比重 高 出全 省 48 .个百 分点 ,第三 产 比重低 于 全省 49 .个 百 分 点 。黄 淮 经济 区产 业结 构 相 对滞 后 。2 0 三大 产 业增 加 值 0 5年 在 生 产总 值 中的 比例 为 3 .:3 .:2 .,第 一产 比重 高 出全 省 1. 32 91 7 7 5 7 百分 点 ,第二 、三产业 比重分 别低 于全 省 1.和 2 个百 分 点。 个 35 . 2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出现 地 区经济 的非 均衡 发 展 和 不 同程 度 的差 距 , 但欠 发达 地 区 的落 后 所 带 来 的负 面影 响 已 经 有
碍于 发达地 区的经济 发展 。
绝 对差异是 用一组 数据 中最大 的值 减去 最小 的值 , 采 用 前 5位 地 区 人 均 C P 的 平 均 值 即 D ( m x下 文同 ) X a, 与后 5位 地 区人 均 G P的平 均值 D ( mn下文 同 ) X i, 之差 , 它反 映 了区域 之 间经 济发展 的实际差距 , 达式为 : 表 绝对差异 = m x X i, X a — mn
对 明确 各 区 域 的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和 制 定 合 理 的 发 展 对策具 有 重要 的现实 意义 。
百比 分, 著 即
×0, 式 : 1 表 为 0 达 相 %
收 稿 日期 :08一叭 一1 20 2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3 J0 2 ; 0 B L5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0 7 05 4 1 12 )
相 对差异 和 变异 系数呈 波浪 式发展 , 总体 差异 水平在 不 断扩 大 。利 用 S S 1 . 件把 河南各 P S 15软
地 区分 为 经济发达 区、 发展 区和 欠发 达 区三类 , 区域 发展 战 略 、 资源 条件 、 资政 策 、 投 区位 优 势
等 因素是 导致 河 南省 区域 经济差 异 的主要 原 因 。促 进 河 南 省 区域 经 济 协调 发展 , 重 点解 决 应 好 以下几 个 问题 : 1 加 大对 欠发达 地 区 的扶持 力度 。 ( ) () 2 促进 区域 产 业协 调 发展 。( ) 动 3推 地 方政府 间区域经 济合作 。 ( ) 4 促进 区域 市场统 一 。 关键 词 : 河南省 ; 区域 经 济差异 ; 绝对差 异 ; 对 差异 相 中图分 类号 : 17 F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7— 7 4(0 8 0 0 0 — 5 10 9 3 2 0 ) 2— 0 1 0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某个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者存在明显差距的情况。
在中国,由于历史、地理、资源等各种原因,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资源、人口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浅析。
政策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过去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的政策更多地偏向于东部地区,这导致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的倾斜使得东部地区更有优势。
虽然近年来政府也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但要实现真正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还需要更加全面和长期的政策调整和支持。
资源禀赋不均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资源分布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主要得益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较早的产业布局。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资源相对匮乏,地理位置偏远,导致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就需要在资源配置上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将各地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实现资源的有机互补,实现合理的产业布局。
人口流动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我国各地的人口分布存在着较大差异。
东部地区人口聚集,而中西部地区人口相对分散。
这种不均衡的人口流动也使得东部地区在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就需要通过人口政策等手段,引导和调动人口流动,促使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合理流动,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均衡分布。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政策、资源、人口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
政府需要更加注重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手段,支持和鼓励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还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环境和生活水平。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级指标 综合经济实力
二级指标 经济发展水平( X 1 ) 居民消费水平( X 2) 经济发展状况( X 3 ) 工业化水平( X 4 ) 区域资本积累水平( X 5) 政府调控能力( X 6) 外贸依存度( X 7 )
三级指标 人均 G D P ( 元) 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 元) 城市化水平( % ) 工业总产值 /G D P ( % )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元) 人均财政支出( 元) 进出口总额 /G D P ( % ) 第三产业总产值 /GD P ( % ) 公里线路里程( 公里) 国际互联网用户( 万户)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每万人高等教育在校人数( 人 ) 科技支出 /G D P ( % ) 每万人医疗技术人员( 人) 人均绿地面积( 平方米)
[ 收稿日期] 2010 - 1 1 - 1 3 [ 8 6� ) , 作者简介] 陈娜( 1 9 女, 河 南商丘人, 河南大学 2008 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孟庆强( 198 4 �) , 男, 河南 泌阳人, 河南大学 2008 级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47
原则 � 综合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 系统性原则� 易获得性原则等原则, 从河南省各省辖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 发展两个方面选取 1 6 个指标构建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 1 ) � 所用原始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来源 � � 于 河南统计年鉴( 2009) �
第 24 卷第 6 期 2010 年 1 2 月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ou rnal of Hen an Col leg e of F i nan ce & Taxat i on
V ol. 24 .No. 6 Dec. 2010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探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探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开始从注重公平转向注重效率,在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投资效益高的情况下,实行了向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和新的经济增长源的形成。
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区域差距的日益显现,这违背了我国和谐发展战略。
本文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策略分析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负面影响1、强化了“双重错位”的区域格局。
我国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东部资源贫乏而中西部资源相对丰富,再加上多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三大地带形成了垂直型的分工格局:资源开发型产业大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资源加工型产业基本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这种“双重错位”格局,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布局重心大规模向东倾斜,加剧了不平衡的矛盾。
比如80年代以来,煤炭运输量占据了铁路新增运输量的一半以上,平均运距也上升了40%,这样“六五”新建的几条铁路几乎都以缓解煤炭运输紧张为目的,但由于东部地区煤炭产量急剧下降,而需求量却不断增加,西煤东运的紧张状况始终没有得到缓解。
2、致使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进入了剧烈的变动期,这种结构变化推动了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由于财政、投资、价格机制没有理顺,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引导不力,各地区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盲目追求高技术、高附加价值、高收入弹性和综合发展,重复建设,重复引进。
中西部地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尽快改变越来越落后的状况,没有认真考虑自己的特色、立足于比较优势,而是一哄而起,致使小规模、低水平的结构趋同,抑制了各地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发挥。
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突出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低技术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能力又十分不足;二是由于地方利益竞争的强化,为保护地方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贸易与要素流动的壁垒,不仅扭曲了资源配置,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不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能力;三是阻碍了地区优势的发挥,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持续下降。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种不平衡现象是地区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也是制约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地理位置、资源配置、政策扶持等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地理位置因素地理位置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市场狭窄等因素,导致其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这些地区的资源开发、产业布局都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比如中国的西部地区由于地域辽阔、交通不便,相对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较低。
地理位置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针对地理位置因素所导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
可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偏远地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水平,缩小地区间的交通不便差距。
可以引导开展适合当地条件的产业,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实施一些财政政策,加大对偏远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资源配置差异地区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由于资源的丰富,如石油、矿产等资源,会吸引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入,从而加速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
而一些资源匮乏地区则会因资源短缺而难以发展,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这种资源配置差异会加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为了解决因资源配置差异导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调整。
可以通过资源开发的合理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互补。
可以鼓励资源匮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
通过加强资源之间的互通互联,推动资源共享和协作开发,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政策扶持不均衡政策扶持不均衡也是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和不均衡现象。
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区经济总量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地区发展
速度的差异、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等。
地区经济总量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
在中国,沿着东部沿海
地区和少数发达城市的带动下,广大中西部地区以及一些贫困地区的经济总量明显低于发
达地区。
发达地区的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相当大比重,而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总量仅占很
小比重,这导致了中国经济的整体不平衡。
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
更加多元化,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链更加完善。
而相对落后的地
区则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了地区
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地区发展速度的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一些发达地区和沿海
地区往往在经济发展速度上明显快于其他地区,而一些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速
度相对较慢。
这种差异导致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加
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力资源培
养质量等方式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只有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才能实现全国
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河南区域经济差异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探讨
一
个地 区区域 经济的发展 与该 地区的
河 区 经 差 与 南 域 济 异
可 持续发 展关系 探讨
■ 安杰 山 ( 南商业高等 专科 学校 郑 州 河
◆ 中 图分 类 号 :F 2 . 8 03 文 献 标 识 码 :A
依 然 严 峻 ;城 镇 居 民 收 入 增 长 缓 慢 ,就 业
力、技 术等要素上 与开放 地区相 比处于 劣
势 ,从 而造 成 经 济 发 展 迟 缓 。
是 先建 设 油 田 后 建 设 城 市 ,城 市 是 在 开 发 当地 资 源 的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从 而 成 为
河南经 济异军突起地 区 而豫西 、豫南等
地 区 由于 山 大 沟 深 ,沟 壑 纵 横 交 锚 、 土 地
些 地 区 在 开 发 利 用 自然 资 源 、资 金 、劳 动
关 键词 :经济 差 异 可持 续 发展 区域
差 异
河 南 地 处 我 国地 势 第 二 阶 梯 向第 三 阶 南 省 是 我 国 的人 口和 农 业 大 省 ,
\
梯 的过 渡带 ,西部 山地 绵延起伏 ,海拔高 度 千米 以上 ,中部和东部 为辽阔的黄淮海 冲积 大平原 ,海拔在百 米以下。三 门峡是
可持续 发展 问题更具 有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本 文 分 析 了河 南 省 区域 经 济 差 异 形 成 的原
区域 经 济 的 全 面 均 衡 发 展 和 区 域 问 的共 同
深 居内陆的河南凭借 当时特殊的历史 背景和 自然条件 ,即工业基础 相对落后于 东部沿海地 区、地形复杂 、战略地 位重要 及能源和矿产 资源丰富等 ,成 为我 国进行 工业化布局 和投 资建设 中优先考虑 的地区
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与不平衡
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与不平衡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与不平衡现象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与不平衡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一、原因分析1.资源分布不均:不同地区拥有的资源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不同。
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能够迅速发展起来,而其他资源匮乏的地区则相对滞后。
2.区位条件差异: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等因素也是导致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
一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地区更容易吸引资本流入并促进经济增长,而偏远地区则面临交通成本高和市场接触不畅的问题。
3.历史文化传统:各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一些地区拥有长期发展的产业基础和经验积累,这使得其经济发展较为顺利;而另一些地区则受制于历史传统,发展相对滞后。
4.政策扶持不均:政府扶持政策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政府资源投入、税收政策、行业政策等方面的扶持不均衡,就会导致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加剧不平衡现象。
二、不平衡现象的影响1.经济增长率差异: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各地区经济增长率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地区以快速增长的势头脱颖而出,而另一些地区则增长乏力,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2.人口流动不均: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也会引发人口流动的不平衡。
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面临人口外流的问题,人口流动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3.社会福利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也会带来社会福利差异。
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更容易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而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则无法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造成社会福利的差异。
三、解决方法1.均衡发展策略:政府应制定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地区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这包括在资源配置、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贫困地区更多扶持,减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2.优化政策环境:政府应制定统一的政策环境,消除地区间的优惠政策差异,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河南省城市发展差异分析
第三产业 增加值占 G P比重 ( D %)
工业总产值( 元 ) 万 资 金 供应 能力
经 济基 础 、 国家 政策差 异等 因素 的影 响 , 地 区之 各 间存 在 着明显 的发展 差异 。作 为 区域 经济 文化 中
后 的综 合指标 。具 体 的处理 方法 为 : 医疗 卫生 水平 =( 十万人 拥 有 医生数 * 每 每 十万人 拥有 医 院床位 数 )
心 的大 中城市 的社 会 经 济 发展 状 况 , 出各 大 中 找 城市 发展 差异 的 主要 方 面 , 于制 定 河 南 省各 地 对 区社 会 经济协 调发展 的相关 政 策具有 重要 的理论
维普资讯
1O 2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 06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负荷 , 以命 名为 环境 因子 , 可 见表 4 。
根据 S S P S运 算 的结果 , 建立 城 市的 因 子得 分
南省 1 7个地级 市 3个 因子 的 得 分 以及 因子 总 得 分 , 按 照因 子总 得分 的大 小对各 城 市排 序 , 结 并 其
河 南省 的城 市发 展 不 均 衡 。
[ 键词 ] 关 因子 分 析 法 ; 南 省 ; 市 ; 河 城 区域 经 济
[ 图分类号]20 中 F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6153 (06 0一l9o 17 3020 )2O 1一3
河 南省 作 为 中 国 中部 的重 要 省 份 , 其社 会 经
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
关键词 第三产业÷ 区域差异 经济发展 水平_
一
薯 誓 誊 薯 薯 薯
誊 薯薹 曩
曩 薯 曩 曩 萎 _ 噩 曩 பைடு நூலகம்
、
第 三 产 业 的 内涵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 ( 广 义的农业 ) 、 第二产 业 ( 广 义 的 工业 ) 以外 的其 它 各 行 业 。 它 以服 务 产 品 的运 动 为 轴 心 。 在 我 国 ,
第三产 业具体包 括如下行 业 : 交通运输 、 仓 储 和 邮政 业 : 信 息 传 输、 计 算机 服务 和软件 业 ; 批 发和零 售业 ; 住 宿和餐 饮业 ; 金 融 业; 房地产业 ; 租赁 和 商 务 服 务 业 ; 科 学研究 、 技 术 服 务 和 地 质 勘 探业 ; 水 利、 环 境 和公 共 设 施 管 理 业 ; 居 民服 务 业 和其 他 服 务 业 ; 教育业 ; 卫生、 社会保 障和社会 福利业 ; 文化 、 体 育和娱乐 业 ; 公 共 管 理 和 社会 组织 ; 国际 组 织 等 。 二 河 南 内部 区域 的划 分 在 本 文 的研 究 中 .根 据 河 南 省 自然 条 件 和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综合特征, 考虑到地理上的连片 、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类 似 、 生 产 力 布 图 1 2 0 0 7 - 2 0 1 1年 河 南省 四大 经 济 区域 第三 产 业 人 均 生 产 总值 局和 区域分工 的要求, 主 要 基 于 河 南 省 中 原 城 市群 、 豫北 、 豫 西 我 们 从 图 1中 可 以看 到 . 中原 城 市 群 的第 三 产 业人 均生 产 总 豫西南、 黄淮 四个 经 济 区第 三 产 业 发 展 差 异 的研 究 。 值基本上是黄淮经济 区的 3 倍 说 明黄 淮 经 济 区第 三 产 业 发 展 ( 一) 中原 城 市 群 的 速 度 要 明显 落 后 于 中原 城 市 群 ; 相对 黄淮经济区 , 豫 北 和 豫 西 中 原 城 市 群 以郑 州 为 中 心 , 包 括洛 阳 、 开封 、 新乡、 焦作 、 许 豫 西 南 经 济 区 第 三 产业 发展 趋 于 平 稳 , 两者相差不大。 昌、 平顶 山、 漯河 、 济 源 共 9个 省 辖 f 管) 市, 1 4个 县 级 市 , 3 3个 县 。 形 成 河 南 省第 三产 业 发 展 区域 差 异 的 影 响 因素 众 多 . 与 河 南 区域 土 地 面积 5 . 8 7万 平 方 公 里 . 占河 南 省 的 3 5 . 1 %; 2 0 1 1年 末 总 省 各 个 区域 的 具 体 状况 有 密 切 的关 系 。总 的来 说 , 形成 河 南 省 不 人E l 4 2 3 5万 人 , 占河 南 省 的 4 O . 4 %。 该 经 济 区位 于 河 南 省 中部 , 各 同地 区 第 三 产 业 发 展 不 均 衡 的 根 本 原 因是 各 个 区 域所 具 备 的 推 城 市 之 间距 离 较 近 . 距 离中心城市郑州 大都在 1 0 0公 里 以 内 : 区 动 第 三 产 业 发 展 动 力 的差 异 性 .其 中不 同 区域 的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域 内矿 产 资 源 丰 富 , 煤炭 、 铁 矿石 、 铝土矿 、 钼 矿 等 储 量 居 河 南 省 是 其 中 的 主 要 因 素 之一 前列 , 工业 门类齐 全, 发展 基础较好; 公路 、 铁 路交通便 利, 河 南 省 四 第 三产 业 的 发 展 与 经 济 发展 水 平的 关 系 9 o %以 上 的 高 等 院 校 和 一 些 具 有 国 内 一 流 水 平 的 科 研 院所 聚 集 第 三 产 业 的 发 展 与经 济 发 展 水 平 互 为 因果 关 系 由 于 人 均 此地, 区位 优 势 显 著 。 G D P综 合 反 映 了社 会 生 产 率 、生 产 总 量 、消 费 者 与 生 产 者 的 比 例、 人 口、 收入 水 平 以及 整 个 国 民经 济 发 展 水 平 等 方 面 的 总 体 状 ( -) 豫 北 经 济 区 豫 北 经 济 区 由安 阳 、 鹤壁 、 濮 阳 3市 组 成 , 土 地面积 1 . 3 9万 况 ,所 以 。人 均 G D P是衡 量经 济发 展水 平 的最重 要的 指标 。 平方公里. 占河 南 省 土 地 面 积 的 8 . 3 %: 2 0 1 1 年 末 总 人 口为 1 1 1 4 F u c h s f 1 9 8 0 ) 研 究结论得 出第三产业 就业 比重和人均 G D P 之 间 万人, 占河 南 省 总 人 口的 1 0 . 6 %。该 经 济 区位 于河 南 省 北 部 , 与山 存 在 着 显 著 并 且 稳 定 的 正相 关 关 系 . 第 三产 业 就 业 比重 随着 人 均 西省 、 河 北省 和山东省相邻, 油气 、 煤炭资源比较 丰富。 G D P的 增 加 逐 渐 提 高 我 国 的李 江 帆( 2 0 0 4 )  ̄ 曾对 9 2个 国家 的 ( 三) 豫 西 豫 西 南 经 济 区 进 行 了 两 者 关 系 的实 证 分 析 , 结果显示 : 第 三产业在 G D P 中 的 豫 西 豫 西 南 经 济 区包 括 三 门峡 和 南 阳 2市 . 土地面积 为 3 . 比重 与 人 均 G D P之 间存 在 着 严 格 的 正 相关 关 系 笔 者在 对 河 南 7 1 万平方公里. 占河南 省土 地 面 积 的 2 2 . 3 %: 2 0 1 1年末 总人 1 : 3 为 省 各 区域 的第 三 产 业 进 行对 比分 析 后 . 也 可 以看 出随 着 经济 发 展 1 3 9 0万 人 , 占河 南 省 总 人 1 : 3的 1 3 - 3 %。该 经 济 区 位 于 河 南 省 西 部 水 平 的 提 高 . 第 三 产 业 在 经 济 总量 的 比重 也 将 随 之 上 升 的这 一 规 西南 部, 与 山西省 、 陕西省和湖北省相邻, 工业有 一定基础, 煤炭 、 律 。因 为 第 三 产 业 的发 展 离 不 开 服 务 需 求 的 提 高 。 服 务 需求 增 大 有 色 金 属 资 源 比较 丰 富 。 了, 将 拉 动 产 业 结 构 做 出相 应 的 变 化 。而 人 均 G D P是 影 响 服 务 ( 四) 黄 淮 经 济 区 需 求 的最 重 要 的 因素 。 当 人 均 G D P迅速提高时 , 人 们 对 服 务 产 黄 淮 经 济 区包 括 驻 马 店 、 商丘、 周1 : 3和信 阳 4市 , 土 地 面 积 为 品 的需 求 会 逐 渐 大 于 对 实 物产 品 的需 求 。服务 需 求 提 高 了 . 自然 5 . 6 7万 平 方 公 里 . 占河 南 省 土 地 面 积 的 3 4 . 1 %: 2 0 1 1年 末 总 人 口 会 刺 激 第 三 产 业 快 速地 发 展 为3 7 4 9万人 . 占河 南 省 总人 口的 3 5 . 7 % 该 经 济 区位 于河 南 省 东 ( 一) 数 据 采 集 南部 , 与 湖北省 、 安 徽 省 和 山东 省 相 邻 , 以平原 为主, 河 网密布 , 农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 河南省统 计年鉴》 提 供 的 统 计 数 据 整 理 业发展条件优越. 但 矿 产 资 源 比较 匮 乏 和计算得表 1 . 三、 河 南 省 四 大经 济 区域 第 三 产 业 发 展 水 平 差 异 分 析 河 南 省 四大 经 济 区 域 由于 区域 面 积 和 人 口数 量 有 着 巨 大 的 差异 , 本 文 为 了便 于 进 行 横 向对 比 。 以其 第 三 产 业 人 均 生产 总 值 作为参考指标 , 如图 1 所 示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发展速度不一致的现象。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给社会经济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决。
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有多种多样。
第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是重要因素。
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更便捷的交通条件,便于外贸发展和外资吸引,因此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而内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第二,政府政策的不均衡也是造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政府对于发达地区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大,政策优惠多,但对于欠发达地区则不够重视。
历史原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
曾经的不平等条约和战争破坏,使得部分地区发展遭到了严重损害。
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人口流动和就业压力加大。
由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吸引力较大,大量人口涌入这些地区,导致人口过度集中和就业压力增加,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人口外流和就业机会匮乏的问题。
资源利用不均衡。
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迅速,资源利用也更加集中,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资源匮乏和利用率低的问题。
社会发展不平等。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也存在差异,导致公共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服务质量不均衡,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减少和消除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建立健全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各地区间资源要素的互补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强人才培养和普及教育资源,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地区间的差距缩小提供人力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去解决。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引言河南省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其县域经济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河南的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对河南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分析1. 产业结构单一河南的县域经济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和重工业,而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支持。
这导致了经济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 区域发展不均衡河南省内各县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县域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原因,经济相对发达,而另一些县域地区却远远落后。
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状况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社会不稳定。
3. 人才流失严重河南的县域经济在人才引进和留住方面存在困难。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生活条件的差异,优秀的人才普遍流失至发达地区或者其他一线城市,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4. 基础设施薄弱一些河南的县域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公路、铁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这对于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都存在一定的制约。
对策建议1. 优化产业结构河南应该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
通过引进外部资本、技术和人才,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河南应该制定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通过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提升其发展水平,减少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3. 加强人才引进和留住河南应该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留住力度,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待遇。
通过建立良好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4.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河南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加强与中央政府的协调,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结论河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但也存在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
区域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
我们从区域不均衡测量出发,对河南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差距进行专题研究。
我们用泰尔熵系数分解法把河南省地区差距分解为各个经济区内部及它们之间的差距,再用基尼系数阐述产业结构对地区差距变化的影响,以阐明河南省地区差距演变的结构性因素。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的经济差异,主要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等诸方面所存在的差异。
这里主要从经济角度出发,探讨河南省分地区差距的情况。
由于GDP是一个关于区域生产规模的概念,所以用GDP(包括各产业增加值)作为基础数据构造某个指标来衡量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是合适的。
以下采集的基础数据,均来自1995—2005年的《河南统计年鉴》、《河南省、市地、县国内生产总值历史资料汇编》以及《河南五十年》等相关资料。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区构成
(一)对组内与组间差距的泰尔熵系数分解
运用泰尔熵系数(Theil Entropy coefficient),可将河南省经济发展变化的总体差距进行分解,从而看出总体中的各个组(如四大经济区内、四大经济区之间)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值及变化趋势。
计算得到1996年—2005年间河南省及四大经济区以及各经济区之间的泰尔熵系数,反映了1996年以来河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情况。
分析看,1996年—2000年间,河南省的经济差异、中原经济群的经济差异和四大经济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是趋于缩小的;但在2001年以后差异是扩大的;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豫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一直都是比较小的。
(二)经济区域之间的差异贡献率测算
表1是我们测算的1996年—2005年四大经济区内部以及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
从中看出,河南省整体差异的三分之一左右是由于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引起的;三分之二的差异是由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而其他三大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不明显。
这也就是说,中原城市群内部各省辖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四大经济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对河南省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较为
显著;而除中原城市群以外的其他三个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较为均衡,对于河南省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相对来说不够显著。
因此,不仅要关注中原城市群内部各省辖市之间差异的存在,更要关注四大经济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的存在。
详见表1:
表1:各经济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测算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各地区工业化实现程度存在差异。
其中,工业化实现程度最高的中原城市群区域内各省辖市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和第二产业劳动力份额的提升幅度远高于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
同时,中原城市群制造业内部领先的是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表明这个地区已形成门类众多、分工齐全的制造业体系,而这正是制造业在一个地区聚集的前提条件。
因此,河南省各地区制造业已向中原城市群开始聚集。
同时,也正是这一情况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区域间差距持续扩大。
(三)区域经济差异的部门构成
1.对分项收入的基尼系数分解
我们对河南省的地区差距进行按产业的结构分解,分析研究各产业部门的不均衡分布与增加值份额对地区差距的贡献度情况。
而基尼系数1[1](Jini coefficient)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它所具有的总收
入差距在不同分项收入差距之间的可分解性。
如果国内生产总值GDP由3项收入构成,那么基尼系数也可以分解成3部分。
这就使得我们可以考察不同分项收入下的收入差距以及各种收入来源对总差距的贡献份额。
为此,对基尼系数进行按产业分解。
其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将历年河南省GDP分为3个分项。
即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并将18个省辖市历年的GDP也分为3个分项,即当地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
第二步:将历年18个省辖市的f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分别计算每项增加值来源在总的f分项收入(河南省第f行业的增加值)增加值中的比重。
第三步:分别计算三次产业增加值的集中率。
第四步:计算总基尼系数G。
它是三次产业增加值集中率的加权平均数,权数是各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比重。
根据上式,还可以计算出各产业增加值对当年河南省基尼系数的贡献百分比。
各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不仅受到其自身分项基尼系数大小的影响,而且还受各产业增加值份额的影响,我们利用上述公式对河南省1996年—2005年间数据进行测算处理,结果如下表2:
表2:基尼系数分解测算表
从表2看虽然河南省的基尼系数比较低,但在2005年已经接近0.2,这说明目前河南省的整体地区差距处于“相对平均”的状态。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第一产业集中率水平在大多数年份持续小于总基尼系数,这说明第一产业是促使总体差距缩小的因素;第二产业在1996年—1999年以及2005年的集中率水平大于总基尼系数,而在2000-2004年小于总基尼系数,说明第二产业在1996年—1999年以及2005年对地区差异起着“促增”作用,而在2000年—2004年对
地区差异起着“促减”作用;第三产业集中率水平在大多数年份持续大于总基尼系数,说明它对总体不平衡起着扩大的作用。
第二、三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远远超过第一产业,可见河南省的地区差距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差距引起的。
2.基尼系数的变化分解
为了进一步探寻区域差距上的变化,可以用对基尼系数对地区差距的变化分解为三大部分。
经过计算,我们得出1995年—2005年间河南省地区差距的结构性效应、集中效应和综合效应,如下表3所示:
表3:河南省地区差距的结构性效应和集中效应
从上表3观察分析,导致河南地区性差异变化的主要来源是结构性效应。
当前,河南省的整体地区差距还处于“相对平均”的状态,这种“相对平均”的状态说明地区差距虽然明显存在,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仍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不去给予过多地关注。
并且,这种差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要素的合理配置的。
因此,河南省可出台改变目前结构性效应的政策,继续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
这就需要紧紧抓住加快工业化这个关键,大力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