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徐六泾黑碳的季节变化及环境意义

合集下载

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关联分析

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关联分析

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关联分析随着全球工业化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大量的黑碳(BC)排放成为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气溶胶之一。

黑碳是一种由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纳米级碳颗粒,具有独特的吸收和散射光线的能力,因此它对地球的气候系统和空气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

首先,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黑碳颗粒的吸光性质导致它们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引起局部和全球温度上升。

黑碳的排放主要源自燃烧过程,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

这些活动释放出的黑碳颗粒进入大气层,在大气中存在一定时间后沉降,可能导致气候系统的变化。

其次,黑碳微观特性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黑碳作为气溶胶,在大气中吸收光线后,会产生气象学影响,例如降低地表反照率和加强大气垂直稳定性,进而对降水模式和云的形成产生影响。

其次,黑碳通过与其他气溶胶和水蒸气的作用,参与云的过程,改变云的结构和反射效果。

此外,黑碳沉降到冰雪表面会降低其反射能力,进一步加速冰雪融化的过程。

然而,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黑碳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化学组成会对其吸光能力和环境效应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黑碳的寿命和垂直分布也会对其气候效应产生影响。

因此,准确评估黑碳的微观特性对气候变暖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和观测数据的支持。

为了减轻黑碳对气候变暖的影响,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例如,通过改善燃料清洁度和燃烧技术,可以减少黑碳的排放。

此外,加强森林火灾的控制和管理,也可以降低黑碳排放量。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还对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

黑碳的吸光特性导致其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引起全球温度上升。

黑碳的微观特性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气象学、云的形成和冰雪融化等方面。

环境中的黑碳及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环境中的黑碳及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环境中的黑碳及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韩永明;曹军骥【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05(25)1【摘要】黑碳是生物物质或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难熔物质的连续统一体,从焦化植物残体、木炭到烟炱,以及石墨态黑碳,组成了黑碳的3种主要类型。

它们的理化性质变化很大,焦化植物残体和木炭主要在低温下形成;烟炱是高温气态物质浓缩形成;而石墨态黑碳可能是岩石成因的。

黑碳的分解主要是光化学分解和微生物降解。

黑碳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每年燃烧可产生50~270 Tg黑碳,其中约10%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

细小的黑碳在大气中被搬运到远离燃烧地的土壤或海洋中沉积下来,在沉积物有机碳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从地质历史时期看,它对于大气圈中CO2、O2的含量演化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黑碳的分析测量方法归纳为 5 类:显微镜法、光学法、热氧化法、化学方法和分子标志物法。

同时指出当今黑碳研究中需要一种标准参考物,黑碳的测量应进一步细化到分子水平,并加强不同类型黑碳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

【总页数】8页(P125-132)【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地质历史;大气圈;全球碳循环;形成;海洋;微生物降解;烟炱;化石燃料【作者】韩永明;曹军骥【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X701.3【相关文献】1.谁是“全球变暖”的主因——碳的自然排放源与地球化学循环及气候变化主因研究评述 [J], 张景廉;杜乐天;范天来;李相博2.碳同位素和水化学在示踪贵阳地下水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污染中的应用 [J], 李思亮;刘丛强;陶发祥;郎赟超;韩贵琳3.夏季南极普里兹湾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Ⅳ:有机碳的垂直迁移与转化 [J], 扈传昱;潘建明;张海生;刘小涯4.黑碳在全球气候和环境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在相关研究中的意义 [J], 曹军骥;占长林5.微生物在碳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J], 郑天凌;王海黎;洪华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碳在全球气候和环境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在相关研究中的意义

黑碳在全球气候和环境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在相关研究中的意义

黑碳在全球气候和环境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在相关研究中的意义曹军骥;占长林【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1(033)002【摘要】Black carbon(BC) particles emit into the atmosphere during the combustion process, which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radiation balance, leading to global warming. BC that deposited in the rivers, lakes, oceans and soil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It became a hot topic in th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research. The definition, emissions, deposition and degradation processes of BC were reviewed, and its important role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in the present and past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system were summarized. BC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inert carbon pool and it was involved in the global slow carbon cycle. Due to its strong adsorption properties, BC exerts positive impact on the regional climate warming. Since it is difficult to degrade, BC can be stored for millions of years, which provides clue for the reconstructions of paleoclimate and paleoenvironment. BC records from marine sediments indicated the evolution of natural fire over the past few million years. BC records from the Late Quaternary loess sections also showed the variation of natural fire. BC records from lacustrines and ice cores over the recent thousand years not only reflected the changes of natural fire, but also implied the signals of human activities. Futureresearch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s to standard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then the function of black carbon could be truly understood in the glob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systems.%燃烧形成的黑碳粒子进入大气中可影响辐射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沉降在河流、湖泊、海洋、土壤等环境中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到重要的作用,成为当前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了黑碳的定义及排放、沉降、降解过程,并总结了其在现在及过去环境和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与研究意义.黑碳是全球惰性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慢速碳循环中发挥潜在作用.因其具有很强的吸光特性,它在区域气候变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沉降在不同地质载体中的黑碳难以降解,可以保存几百万年,为地质历史时期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海洋沉积物过去数百万年的黑碳记录指示了天然火的演化信息,晚第四纪黄土剖面黑碳也指示了天然火的变化信息,最近千年的湖泊和冰芯黑碳记录既反映了天然火的信息,也指示人类活动的信号.未来黑碳研究应进一步关注标准测量方法,以真正理解黑碳在全球气候与环境系统中的作用.【总页数】8页(P177-184)【作者】曹军骥;占长林【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5;西安交通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49;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5;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2【相关文献】1.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欧盟——中美欧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行为研究之一[J], 蒋琛娴;武艺2.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美国——中美欧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行为研究之二[J], 蒋琛娴;武艺3.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中国——中美欧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行为研究之三[J], 蒋琛娴;武艺4.黑碳气溶胶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意义 [J], 秦世广;汤洁;温玉璞5.CAM3.0模式中黑碳及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变化对东亚春季气候的影响研究 [J], 胡海波;刘超;张媛;蒋益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南背景区冬、夏季黑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来源

西南背景区冬、夏季黑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来源

第50卷 第1期Vol.50, No.1, 67–742021年1月GEOCHIMICAJan., 2021收稿日期(Received): 2020-02-22; 改回日期(Revised): 2020-04-13; 接受日期(Accepted): 2020-05-09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63003); 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计划项目(20171BCD40010); 江西省“双千计划”项目(S2018CQKJ0755) 作者简介: 毛东阳(1995–), 男, 硕士研究生, 地球化学专业。

E-mail:*****************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XIAOHong-wei,E-mail:**************;Tel:+86-791-83890190Geochimica ▌ Vol. 50 ▌ No. 1 ▌ pp. 67–74▌ Jan., 2021西南背景区冬、夏季黑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来源毛东阳1,2, 肖红伟1,3,4*, 肖化云1,3, 曾梓琪1,3, 黄莉磊1,3(1. 江西省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江西 南昌 330013; 2. 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3. 东华理工大学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4. 迈阿密大学 罗森斯蒂尔海洋与大气科学学院, 美国 佛罗里达州 33149)摘 要: 为确定中国西南背景区不同季节细颗粒物中黑碳的浓度水平和来源特征, 分别于2018年冬季(1月)和夏季(7月)在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采集细颗粒物样品, 测定其水溶性离子成分、黑碳浓度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 BC ), 结合贝叶斯模型探讨黑碳来源贡献。

结果表明, 采样期间黑碳冬季平均浓度为(1.2±0.6) μg/m 3, 夏季为(1.9±0.6) μg/m 3, 接近于其他区域背景点浓度水平。

武汉市大气干湿沉降中溶解态黑碳的季节分布特征

武汉市大气干湿沉降中溶解态黑碳的季节分布特征

武汉市大气干湿沉降中溶解态黑碳的季节分布特征
首先,在不同季节的大气干湿沉降中,溶解态黑碳的含量存在季节变化。

研究表明,武汉市夏季的溶解态黑碳含量较高,冬季相对较低。

夏季
气温高、太阳辐射强,大气中的活性物质较多,有利于黑碳的形成和氧化,从而导致夏季溶解态黑碳含量高。

而冬季气温低、相对湿度高,黑碳的形
成和氧化作用相对较弱,导致冬季溶解态黑碳含量较低。

同时,影响武汉市大气干湿沉降中溶解态黑碳季节分布特征的因素还
包括气象条件、大气环流和降水等。

气象条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黑碳的形
成和氧化过程,如夏季高温和湿度促进黑碳的形成,而冬季低温和相对湿
度高导致黑碳含量较低。

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影响黑碳的输送和扩散,从而
影响其分布。

降水作为一种清洗剂,会降低黑碳的浓度,夏季和秋季降水
较多,有利于减少溶解态黑碳的含量。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现象的探讨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现象的探讨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现象的探讨【摘要】:本研究在实验室建立了海洋中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

并以此为基础,测定了长江下游徐六泾、长江口和毗邻东海北部海区悬浮颗粒物以及现场有机物降解培养实验中的颗粒物色素浓度,同时还测定了长江口E4柱状沉积物中的色素含量;分析了1999至2003年共计5个航次的长江口、东海颗粒有机碳样品并进行了相关的动力学探讨。

在此基础上,以2005至2007年共计5次长江口现场观测为依托,同时充分考虑颗粒有机碳、营养盐等其他生物地化参数,结合历史资料和文献报道,针对长江口和毗邻海区夏季出现的底层水低氧现象,对其历史趋势、严重程度、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对长江口和毗邻东海的生物地球化学背景研究显示,长江口、陆架区域和黑潮为主的外海POC平均含量分别为26.5,7.7和3.3μM。

断面分布上,底层较高的TSM值(117mg/L)有时甚至达到表层的13倍之高。

在E4站位,连续站观测说明POC含量分布呈现周期变化:正弦函数拟合显示,长江口POC日变化周期约为13h,和长江口半日潮周期相吻合;结合文献资料估算E4站位POC在真光层的停留时间在10天左右,且向外海呈现增加的趋势。

在从长江口到冲绳海槽的整个东海陆架上,我们观测到底层存在一个高悬浮颗粒物浓度的雾状层。

配合文献中的流场数据,估算出通过该雾状层向冲绳海槽输运的POC通量为0.22×10~(12)g/yr,占长江输入东海POC 通量的约2%。

2004年8月至2007年2月在长江下游徐六泾的月际观测表明,长江口徐六泾色素以叶绿素a(Chla)含量最高(平均值0.9μg /L),2006年Chla含量比2005年增加了0.2μg/L,其余色素含量平均值从0.02μg/L到0.32μg/L不等。

其中岩藻黄素(Fuco)是次于Chla的最高浓度色素(平均值0.3μg/L),再次是多甲藻素(Perid,平均值0.1μg/L)。

浅谈黑碳的影响及其减排措施

浅谈黑碳的影响及其减排措施

有 组织 燃烧 的排放 是黑 碳排 放 削减 的主要 策略 。 我 国是世 界
黑碳 ,英 文名 称 为 Black Carbon,也 称 为 黑碳 气溶 胶 ,是 由 上 重要 的黑碳 排 放大 国 ,随着 社会经 济 的快速 发展 ,黑碳 排放 量
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 的一种无定型碳质 ,是大气气溶胶中 在逐年上升。有研究表明 ,我国黑碳排放具有季节性特点 ,峰值
黑碳 具有 较特 殊 的物理 化学 性质 ,具 有 多孔 性 ,粒 径约 在 对 气候 变化 和人体 健康 均具 有影 响 。
0.O1—1微 米 。黑碳 对 可见 光和 部分 红外光 谱 有很 强 的吸收 能力 , 黑碳 是 一种 具有 潜 在气 候强 迫 能力 的气 溶胶 ,与大 多数 气
是推 动 全球 气 候变 化 的仅 次 于 二氧 化碳 的第 二大 物 质 ,对 人 体 燃 烧分 为有组 织燃 烧 和无组 织燃 烧 ,有 组织 燃烧 主要包 括化 石
健康 也带 来 较大 的影 响 。有 必要 对黑碳 的来源 及其 作用 机理 进 燃 料燃 烧 、工 业 排放 、柴油 发 动机 和 居 民生 活 的排 放等 ,无组 织
最主要的光学吸收成分 ,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Ill生活中因 在 每 年 12月 份 至第 二 年 1月 ,谷 值 在每 年 7月 到 8月 ,表 明 了
燃烧 产 生 的黑 碳 随处 可见 ,如 工 厂 的烟 囱 、汽 车尾 气 排放 、点燃 供 暖和 秸秆燃 烧对 大气 中黑 碳浓 度增 加 的贡献 度 ;另外 ,我 国东
氧化 反应 ,主要是 碳元 素 和氧元 素发 生 的不完 全反 应 。黑碳具 同。
有 类石 墨结 构 ,在 大气 中近 乎 惰 性 ,在普 通温 度 下 不 发 生 氧 化 2.2黑 碳 的影 响

长江口徐六泾颗粒态正构烷烃的月变化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_魏星

长江口徐六泾颗粒态正构烷烃的月变化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_魏星
2005 年 1 月 输 沙 量 和 径 流 量 均 为 最 低 值 ,分 别
第6期
魏 星 等 :长 江 口 徐 六 泾 颗 粒 态 正 构 烷 烃 的 月 变 化 组 成 特 征 及 来 源 解 析
607
图 2 输 沙 量 、径 流 量 、总 悬 浮 颗 粒 物 含 量 与 颗 粒 态 有 机 碳 相 对 含 量 的 月 度 变 化 Fig.2 Monthly record of sediment runoff,sediment discharge,TSM and POC in Xuliujing from 2003to 2005
将分离收集 到 的 正 构 烷 烃 样 品 浓 缩 至 100μL 进行测定分析。
仪器参数设 置 如 下:色 谱 柱 型 号 为 J&WDB-1 毛细柱(d=30m ×0.32 mm ),分 流 比 为 1∶50, 进样量为1μL,进样口温度为 270℃,FID 检测器温 度为300℃。色谱柱升温程序:初始温度 为 120℃, 保持1min,然后以6.0 ℃·min- 1的速率程序升温 至300 ℃,并保持10min.
现场采集 表 层 水 样 后,迅 速 返 回 实 验 室,当 日 内用直径142 mm 、孔径 0.70μm 的 GF/F 玻 璃 纤 维 滤 膜 (预 先 在 500℃ 下 灼 烧 5h)进 行 过 滤 ,保 存 2
收 稿 日 期 :2012-12-26;改 回 日 期 :2013-06-02 基金项目:科技部“973”项目(2011CB4098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076052;41276081)。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魏 星 (1986— ),女 ,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为 海 洋 有 机 地 球 化 学 。E-mail:bnuwx@163.com. * 通 讯 作 者 :吴 莹 ,女 ,教 授 ,从 事 海 洋 生 物 地 球 化 学 研 究 。E-mail:wuying@sklec.ecnu.edu.cn.

长江有机碳通量的季节变化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

长江有机碳通量的季节变化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
量 分别 为 2 9 l6 和 1 3 16约 7 %的总有 机碳 在洪 季输 送入 海 , 以颗粒 态 为主 . 0 — 04年 间 P . x 0t 6 .  ̄ 0t 6 6 , 组成 2 3 20 0 OC通 量 急剧减 少, C通 量与 DO
P C 通量 的 比值 迅速 增 大, 能与三 峡水 库对颗 粒 物 的拦 蓄 、改造 及 富营养 化 有关 . O 可 关 键词 :溶解 有 机碳 ;颗 粒有机 碳 ;有机 碳 通量 ;长江 中图分 类号 :X 2 5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0 —9 320 )20 4 —4 00 6 2(0 70 —26 0

J g WU ig , H G n , AN h ln Z h oy ( t eK yL b rtr f s a n n o s ee rh i , n Y n Z AN J g Y G S i u , HU Z u - i Sa e a o a yo t r ea dC at R sac , i — t o E u i l a E s C i a oma Unv ri , h g a 2 0 6 , hn ) C iaE v o me t ce c , 0 72 ( ) 2 6 2 9 at hn r l ies y S a h i 0 0 2 C ia. hn n i n n in e 2 0 , 2 : 4  ̄ 4 N t n r S 7
摘 要 :2 0 年 6月一0 5年 7月在 长江 口每 月采 集表 层水 样, 定溶解 有机 碳 (OC和 颗粒 有机 碳(O ) 03 20 测 D ) P C . 表 明, C和 P C平 均浓度 结果 DO O 分 别为 1 902 和 09 + . mg , 中枯 季的 D C 浓度较 洪季 高, P C 则呈 相反 趋势 . . : .1 5e .10 2 / 其 4 L O 而 O P OC浓 度与 水体 中总悬 浮颗 粒物 (S 浓 度有 T M) 显 著性 正相 关关 系, T M 中的 P %随着 T M 浓 度的 增加 而减 小. 0 , 0 在 S OC S 2 32 4年长江 的 D 0 0 OC通量 分 别为 1 2 l6和 1 0 l6 P . x 0t 3 . x 0t OC通 2 ,

黑碳对大气加热与气候变化的贡献度分析

黑碳对大气加热与气候变化的贡献度分析

黑碳对大气加热与气候变化的贡献度分析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气中的污染物也逐渐增多。

其中,黑碳作为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加热和气候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首先,黑碳是一种高效的吸热物质。

由于其颗粒细小且表面积大,黑碳能够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而不将其反射回太空。

这样一来,黑碳会导致大气吸收更多的热量,进而加剧了地球的暖化。

根据科学研究,黑碳对全球变暖的贡献度仅次于二氧化碳。

其次,黑碳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气候变化。

黑碳颗粒在大气中的存在使得太阳光线更容易被散射,从而导致地表的冷却。

此外,黑碳也可作为云凝结核,促进了云的形成,进而改变了地面辐射平衡。

这些影响因素使得黑碳对气候系统的调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具体贡献度仍需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观测和模拟研究,对黑碳的贡献度进行了估算。

他们发现,在全球变暖中,黑碳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根据研究结果,黑碳对于全球气温升高的贡献度约为20%至30%左右,而对于北极地区的升温影响更大,贡献度可超过50%。

这一发现使得减少黑碳排放成为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之一。

减少黑碳排放能够有效地控制全球变暖速度,缓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为了应对黑碳排放问题,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一系列行动。

例如,世界各国签署的“巴黎协定”中,就明确指出要控制黑碳排放并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出台了具体的调控措施,如提高燃煤电厂的污染处理设施,推广清洁能源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减少黑碳的散发,更好地保护地球的气候系统。

然而,减少黑碳排放并非易事。

由于黑碳来源广泛,不仅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工业黑碳,还包括生物质燃烧和野火等自然源黑碳。

因此,减少黑碳排放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控制黑碳排放,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地球暖化的挑战。

综上所述,黑碳作为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加热和气候变化有着显著的贡献。

虽然目前对黑碳的贡献度估算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了黑碳对全球变暖和气候系统的重要影响。

黑碳对气候的影响和中国黑碳减排措施

黑碳对气候的影响和中国黑碳减排措施
第 3 卷第 5 6 期 21 0 1年 5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 0NM墨NTAL CⅡ CE S AND M NAGEM口NT £
Vo 6 L 3 N 5 M& 01 y2 1
文章编 号 :6 4— 19 2 1 )5— 0 9—0 17 63 (0 10 0 2 4
年平均强迫值为 + .3W/ 在地表产 生 的全球 03 m , 年平均强迫值为 一 .6W/ 而在晴空条件下 , 0 5 m ; 黑
碳在大气顶和地表的全球年平均辐射强迫值分别为
2 黑碳 的排放
燃烧分为两类, 有组织燃烧和无组织燃烧。有组
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 工业 + . l 一 . 1W/ 02 和 07 m 。同时 , 云层 与黑碳层 相对 织燃烧占主导作用 , 柴油发动机和居民生活的排放 ; 无组织燃烧 , 主 位置也会影响辐射强 迫。 当云层 位 于黑碳层 以上 排放、 要包括固体和农业垃圾的燃烧 、 森林和草原 的火灾等 1 。有组织燃烧排放物 中黑碳 的含量很高; 。 而无 碳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极大地减少 ; 而当云层 位于黑 等[。 黑碳含量较小。所 以, 减 碳层 以下 时, 由于云对太 阳辐射 的反射 , 造成黑碳对 组织燃烧主要排放有机碳 , 时, 能够反射部分直接到达黑碳层 的太 阳辐射 , 黑 使
量, 其中正强迫使地球 表面增暖 , 负强 迫则使 其变
冷。黑碳的辐射强迫为正值 , 可使气温升高 , 而其辐 射强迫又可分为直接辐射强迫和间接辐射强迫。

2 ・ 9
2 1 年 5月 01 第3 6卷第 5期
张蕾 等 ・ 黑碳 对气候的影响和中国黑碳减排措施
vL 6N 0 3 n5
1 黑碳对气候 的影响

“双碳”背景下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分析

“双碳”背景下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分析

“双碳”背景下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分析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耕地碳排放问题备受关注。

耕地碳排放是指在耕地利用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碳通过人类农业活动而释放到大气中,是耕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

本文将基于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提供参考。

一、时空特征1.时序特征: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量的时间序列变化明显,受到气候变化、农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的提出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耕地碳排放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

2.空间特征:不同省市的耕地碳排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沿江地区的耕地碳排放量一般较高,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密度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等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因素1.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耕地碳排放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产耕地和休耕耕地的碳排放量较高,而旱地和水田的碳排放量较低。

2.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也是影响耕地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从而影响碳排放量。

3.农业管理措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量、作物种植结构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耕地碳排放量。

合理施肥、轮作休耕、增加绿肥覆盖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

三、对策建议1.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制定长江经济带的耕地碳排放减排目标和措施,实现区域间的碳平衡。

2.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土壤有机质的破坏,降低碳排放量。

3.加强科研力量,开展针对性的耕地碳排放监测和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农民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推动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

综上所述,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深入研究该问题,才能找出合理的减排方案,推动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希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为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沉积物有机碳、总氮和碳酸盐组成及古环境意义

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沉积物有机碳、总氮和碳酸盐组成及古环境意义

演化史具有相 当的难度 ,必须充分考虑沉积地层不连续性 、粒度 、有机质来源、埋藏成岩环境 以及陆海相互作用等 多
因素的复 杂影 响 ,同时需要结合有机碳 同位素等分析来深化 古环境研究。
关键 词 :有机碳 ;碳 酸盐 ;第四纪 ;古环境 ;沉积物 ;长江三角洲

中图分类 号 :P596;P595
paleoclimate var iability and great cha n ges of the plant types.W ith t he onset of Holocene,the paleoclimate turned walTfl and wet and organic matters were well preser ved in the sediments.Late Cenozoic pa leoclimatic cha n ges in the
于东 部 地 区复 杂 的沉 积地 层 和陆海 相 互作 用 ,准确 质结核 、褐 色铁锈 斑和 黑 色锰结 核发 育 ,反 映 出河 湖 揭示其沉积物所记录的古环境演化信息相当困难。 相 沉积 特征 。下更新 统 (Q1)的下段 主要 由灰 色 、灰 黄
过 去 20多 年来 一 些 学 者研 究 了长 江三 角 洲 的 第 四 色含 砾 中粗 砂 、粉细 砂和 粘土质 粉 砂组成 ,上段 为细
relatively warm a n d wet in the late Neogene a n d paleo—lakes well developed.However,organic matters decomposed to a great extent and yielded poor reservation in the sediment because of sulfate :reducing action. In the early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解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
使用GIS空间分析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和演 变趋势进行可视化表达。
运用数理统计法
建立碳排放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统计 模型,通过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 方法探究各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结合多元时间序列分析
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的时间演变特 征进行分析,识别碳排放的周期性 和趋势性变化。
通过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 素的分析,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意义
深入了解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的时空演 变特征。
系统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为减排措施 的制定提供参考。
为其他地区和国家提供借鉴,推动 全球气候治理。
0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法
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相关的学术论文 、报告和政策文件进行深入研读,了
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
经济发展阶段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能源消费和碳排 放量均处于高位。
绿色发展理念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开始重视绿色发展,推动低 碳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高能耗、高污染 产业比重下降,低能耗、低排放产业比重上升。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
01
02
03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技术创新
长江经济带第二产业比重较高, 特别是重工业比重较大,导致碳 排放量较大。
长江经济带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 升,特别是服务业发展迅速,对 碳排放的贡献逐渐降低。
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部分 传统产业开始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和设备,降低碳排放强度。
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需 进一步验证。

研究黑炭的意义

研究黑炭的意义

研究黑炭的意义一、黑炭是什么黑炭啊,它可不是咱们平常说的那种用来烤肉的炭哦。

黑炭其实是一种在环境里挺特别的存在呢。

它主要是由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

比如说森林大火的时候,那些树木没有完全烧成灰,就会产生黑炭;还有农村里烧柴禾做饭的时候,烟囱里冒出来的烟里也有黑炭。

二、对环境的意义1. 土壤改良黑炭要是到了土壤里,那可就像给土壤吃了大补丸一样。

它可以让土壤变得更肥沃,就像是给土壤里的那些小生物们建了一个个舒适的小窝。

土壤里的微生物在黑炭的陪伴下,变得更活跃了,它们可以更好地分解有机物质,让植物能吸收到更多的养分。

2. 碳循环在地球这个大的碳循环系统里,黑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在土壤、大气和生物之间进行碳的传递。

比如说,植物吸收了含有黑炭颗粒的养分,然后又通过呼吸或者其他的方式把碳释放出去,这一吸一放之间,就参与了碳循环的大工程。

三、对气候的意义1. 减缓全球变暖你可别小看黑炭,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减缓全球变暖呢。

黑炭可以吸收太阳光,然后把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

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太阳辐射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速度。

2. 影响云的形成黑炭还能影响云的形成。

当大气中有黑炭颗粒的时候,它们就像一个个小核心,水汽可以聚集在这些小核心周围,慢慢地就形成了云。

云多了或者少了,都会对气候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在科学研究里的意义1. 历史气候研究从古老的土壤或者冰川里找到的黑炭,可以像一把钥匙一样,打开过去气候的大门。

科学家们通过分析黑炭的含量、分布等情况,就可以推测出以前的气候是啥样的,是干旱还是湿润,是寒冷还是炎热。

2. 火灾研究因为黑炭的产生很多时候和火灾有关,所以研究黑炭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火灾的情况。

比如火灾发生的频率、强度等。

通过对黑炭的研究,我们就可以提前做好预防火灾的措施,保护好我们的森林和家园。

五、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1. 能源方面要是我们能把黑炭的产生过程研究透彻了,说不定能找到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呢。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颗粒物浓度和粒径的时空变化特征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颗粒物浓度和粒径的时空变化特征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颗粒物浓度和粒径的时空变化特征高永强;高磊;朱礼鑫;李道季【摘要】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Estuary is a typical high-turbidity estuary,and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have large variation ranges of mass concentration, and show quite active and complicated behaviors there.SPM at 99 and 89 stations in this area was studied using OBS and LISST instruments in July 9-20,2015 and in March 7-19,2016,respectively,and parameters of tur-bidity,beam attenuation coefficient,floc total volume,mean size,and size spectrum of SPM were obtained from the two instruments.SPM mass concentration at surface,middle,and bottom layers of all stations were obtained after filtration,and δ13C(‰)values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δ15N(‰)val ues of particulate nitrogen (PN),and molecular ratios of POC/PN in SPM at typical stations were also obtained.The three parameters of turbidity,beam attenuation coefficient,and floc total volume all showe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SPM mass rger SPM mean sizes were generally found at bottom rather than at surface in the study are-a,and generally found in the dry season rather than in the flood season.The mean sizes of SPM released by the Changjiang freshwater were also much larger in March than in July.The SPM contents with similar size spectra could be further differentiated by their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δ13C and δ15N values.The parameter of SPM mean ef-fective density,calculated by mass concentration divided by floctotal volume,can help elucidate the field deposi-ting processes.The two parameters of SPM mean effective density and size showe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during both cruises.All the abov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March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trong vertical mixing,the Changjiang-originated SPM(with larger size,lower density and then lower depositing velocity)would be mixed with the resuspended sediments near the Changjiang mouth bar,and then transported as far as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However in July,the Changjiang-originated SPM with smaller size,higher density and then higher depositing velocity would deposit rapidly near the river mouth.%长江口是典型的高浊度河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浓度跨度大,泥沙过程活跃、复杂.2015年7月9-20日(洪季)和2016年3月7-19日(枯季),使用OBS和LISST分别测定了该区域99个和89个站位的 SPM浊度、光衰减系数、总体积浓度、平均粒径和粒径谱等参数;同时通过现场过滤测定了各站位表、中、底3层的SPM质量浓度以及典型站位SPM中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δ13C、颗粒氮(particulate nitrogen, PN)的δ15N以及POC/PN摩尔比值.结果表明,浊度、光衰减系数、总体积浓度等3个参数均与SPM质量浓度显示出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区域SPM平均粒径一般表层大于底层、枯季大于洪季;长江淡水端元输出的SPM粒径枯季也明显大于洪季.具有相似粒径谱特征的 SPM可以通过测定δ13C和δ15N值来进一步区分其来源和组成.SPM质量浓度和总体积浓度等参数结合还可以计算SPM有效密度,用以了解研究区域SPM的沉降过程.结果表明两个季节SPM有效密度和粒径之间显示出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枯季长江输出的SPM由于粒径大、密度小、沉降速度低,加之强烈的垂直混合和口门拦门沙附近的再悬浮,随着环流可能到达研究区域北部的最东端;而洪季长江输出的SPM由于粒径小、密度大、沉降速度高,在口门附近快速沉降.【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8(040)003【总页数】12页(P62-73)【关键词】光学后向散射仪;激光现场散射透射仪;悬浮颗粒物;絮团粒径;长江口【作者】高永强;高磊;朱礼鑫;李道季【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1 引言河口海岸地区泥沙的来源、输运、沉积、沉降、冲淤收支等过程一直是河口海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

古老地质样品的黑碳记录及其对古气候、古环境的响应

古老地质样品的黑碳记录及其对古气候、古环境的响应

古老地质样品的黑碳记录及其对古气候、古环境的响应宋建中;胡建芳;彭平安;万晓樵【摘要】黑碳是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等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具有高度稳定的芳香性结构,在地质样品中可以长期地保存。

首先介绍了黑碳的化学性质和地质样品中黑碳的分离测定方法,然后对地质样品中黑碳记录的科学价值进行讨论,并详细论述了不同环境地质样品中黑碳的分布和古气候、古环境意义,并指出了地质样品中黑碳研究的重要方向。

%Black carbon (BC) are a series of carbonaceous products of the incomplete combustion of biomass and fossil fuels, that have both high armoaticity and high resistance to degradation, thereby they can be preserved in the geological sediments for thousands to millons of years. Firstly,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d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BC and the methods for iaol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BC in geological samples. Then, the paper summaried the scientific values of BC record in ancient soils and sediments and reviewed the distribution of BC and their significances in paleoenvironments and paleoclimates in various systems. Finally, the new directions in BC biogeochemistry in ancient geological samples were discussed.【期刊名称】《自然杂志》【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7页(P86-92)【关键词】黑碳;火灾;古气候;古环境【作者】宋建中;胡建芳;彭平安;万晓樵【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黑碳(BC)是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等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系列含碳物质,包括部分炭化的植物残体和木炭,以及由挥发性组分重新聚合而成的烟灰颗粒等[1-5]。

“双碳”背景下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分析

“双碳”背景下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分析

与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运用碳排放系数法,对 1995—2017 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
放量进行了系统核算,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究了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
关键词:“双碳”背景;耕地;碳排放;长江经济带;时空特征
文章编号:1004-7026(2021)24-0129-03
山西农经 / 2021 年 24 期
3 000
7
碳排放量 / 万 t 增长率 /%
2 800 2 600 2 400 2 200 2 000 1 800 1 600
1995
5.95
6
2.24 1.95 1.64
4.08 3.03 2.75 2.84
3.52
1.86 1.69
1.05
1.66
2.44
2.34 1.58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长江中游地区农村居民家庭食物碳排放测算、影响机制及减排策略研究”(GJJ200423)。 作者简介:王智鹏(1991—),男,汉族,江西上饶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与环境。
李亚丽(1990—),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与政策。
·130·
[2]黄和平,王智鹏.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及改善路径研究—— —以江西省 11 个设区市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 学报(中英文),2019,27(5):803-814.
[3]李波,张俊飚,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80-86. [4]段华平,张悦,赵建波,等.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5):203-208.
基于前文测算的 1995—2017 年长江经济带耕地 碳排放量结果, 采用等距法选取 1995 年、2000 年、 2005 年、2010 年以及 2017 年各地市(州)的耕地碳排 放量截面数据, 并运用 ArcGIS 10.2 软件绘制区域分 布图(图 2),反映出 1995—2017 年长江经济带各地 市(州)耕地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

松辽盆地晚三冬期的黑碳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松辽盆地晚三冬期的黑碳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松辽盆地晚三冬期的黑碳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祝孟博;宋建中;童晓宁;胡建芳;席党鹏;曹怀仁;彭平安;万晓樵【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7(24)1【摘要】黑碳(BC)是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等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含碳物质,古老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可以重建过去的火灾事件和陆地植被演化历史.文中通过对晚三冬期松辽盆地姚家车站剖面、后金沟剖面和岳王城剖面的黑碳记录进行分析,来揭示嫩江组一段到二段下部的火灾事件、气候特征及植被变化信息.研究结果显示:嫩江组一段BC的含量较低,为0%~0.22%,表明可能存在的火灾事件规模很小;在该段时期有几次BC/TOC值较高,暗示着小规模的火灾事件.在嫩二段下部BC的含量突然升高,最高可达1.4%,反映了大规模火灾事件的发生.黑碳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 CBC)数据表明:在嫩一段,黑碳的δ13 CBC值(-29.4‰~-25.0‰)表现为逐渐偏正的趋势,可能是由大气CO2浓度逐渐降低所导致;在嫩二段下部,δ13 CBC值先呈现突然偏负的趋势,可能是由于大规模的火灾事件以及火山活动引起的大气CO2浓度短暂升高以及植被类型的变化所造成的,之后δ13 CBC值又表现为逐渐偏正的特征.综合来看,在嫩江组一段仅发生小规模火灾事件,嫩二段下部则发生大规模火灾事件,由嫩江组一段到二段下部大气CO2浓度呈现降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总页数】8页(P166-173)【作者】祝孟博;宋建中;童晓宁;胡建芳;席党鹏;曹怀仁;彭平安;万晓樵【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7;P539.6;P534.53【相关文献】1.松辽盆地东岭区块烃源岩饱和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J], 朱战军;崔鸣;张志琳;金晓辉;林壬子2.分子标志物揭示的松辽盆地晚三冬期气候环境 [J], 童晓宁;胡建芳;祝孟博;彭平安;席党鹏;宋建中3.羌塘盆地冬曲地区上三叠统巴贡组古网迹的发现及古环境意义 [J], 占王忠;彭清华;陈文彬4.松辽盆地嫩江组草莓状黄铁矿及其古环境意义 [J], 王天天;黄永建;张之辉;王成善5.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古、新近系古生物记录及古环境意义 [J], 李君;王任;覃军干;邱琨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料大桶,经自然沉降后,取其底部颗粒物。
图 1 长江徐六泾站位位置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Xuliuj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1.2 分析方法
BC 测量方法采用 CTO-375 法(Gustafsson et al., 2001; Elmquist et al., 2004) ,具体步骤 如下:取 5-10mg 样品置入银舟(6×9mm,山西新大技术有限公司)中,放入马弗炉中在 充足空气及 375℃下加热 24h 后, 冷却, 加入少许 1M HCl 去除无机碳, 烘干, 包好测定 BC。 另取少量样品,加入少许 1M HCl 去除无机碳后用于测定颗粒有机碳。POC 和 BC 含量测定 均在 Finnigan 生产的 Delta Plus XP 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计上进行。质量控制采用 vertisol 土 壤标准品(Hammes et al. 2007) ,测定结果与推荐值接近。
[6]
,另外有研究认为在古老岩石的风化过程中也会产生石墨型黑碳[7]。由于 BC 具有在环境
中难以降解, 可能作为长期的碳库在全球慢速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潜在的作用, 因此研究其 在不同介质的迁移过程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比如通过河流向海洋输运, 其在如密西西比河 中的输运等因而受到研究人员广泛的重视[8-10]。 作为世界上最大河流之一的长江每年向海输送的淡水量和沉积物通量分别 900×109t 和 0.25~0.5×109t[11, 12],随之输出的有机碳通量达到 2~5×106t[12, 13]。其中每年所蕴含的黑碳的 数量及来源还不十分清楚, 由于黑碳的难以降解的特性, 可能会显著改变该区域碳循环的过 程,因此准确计算长江的黑碳输送通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标。
Fig.4 TSM, BC/POC ratio in Xuliujing`water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
图 5 徐六泾水体中 POC 与 TSM 之间的关系 Fig.5 Relation between POC and TSM in Xuliujing`water
A X i Yi
i 1
n
F A YM
%) ,Yi为输沙量。由于观测期间有部分月份数据缺失,分别采用 枯季或者洪季的BC含量的平均值代替。由于无法获得徐六泾处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在计 算通量时只能采用相应时间段大通站的检测数据代替。 大通站和南京站的径流量和含沙量可 相差6-31%和20%[20],因此地域的差异可能对通量的估算造成20%以上的误差。计算结果见 图6 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期间,徐六泾输送的输送的颗粒POC约有2.14×106t,这与林晶
图 2 观测期内长江大通站的径流量及泥沙通量 (数据来自长江泥沙公报,2009,2010) Fig.2 Water discharge, sediment load in Datong st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采样站位如图 1 所示。自 2009 年 8、10 月和 2010 年 1、3-7 月在长江口南北支分流点 徐六径(31°46′N 121°2′E)处采集表层水样。采样器具为潜水泵,容器为 100L 的聚乙烯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30850,410760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40721004) 作者简介: 黄亮 (1978-) , 男, 江西九江人, 讲师, 在读博士, 主要从事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E-mail: huangliang2002@
[13]
等人在2003年及2004年的观测结果和王敏等[15]在2006年6月至2007年的观测结果相近,分
别为2.69×106t/y、1.63×106t/y和1.88×106t/y。另洪季的输送通量占到总量的82.5%,这与长 江流域内水文动力条件密不可分,洪季降水强度大,易形成大面积的流域侵蚀,枯水期蓄积 在河床和冲积平原内的大量可搬运有机质在地表径流的携带下进入河流, 形成有机碳的输送 高峰期[21]。 同期经徐六泾长江输送的颗粒BC通量约有2.77×105t,且BC通量占到总有机碳通量的 12.9%。尽管洪季黑碳的含量较低,但是由于其流量较大,TSM含量较高,因而洪季的输 送通量要明显高于枯季,占到全年总量的80.4%。 2.3 长江黑碳输出的环境意义 对黑碳从陆地向海洋输运过程的了解有助我们认识全球的碳循环过程。有研究表明, 在全球尺度上,通过河流输送到陆架沉积物中的黑碳通量是大气输送的2-3倍[22]。我们的结 果表明,长江输送的颗粒BC通量约为2.77×105t/yr,要低于密西西比河年黑碳输送量(5.0 ×105t/yr)[23],而高于7条北冰洋附近的河流的黑碳通量(为2.0×105t/yr)[24],以及经切萨 皮克湾流入大西洋西北部的河流通量(为0.24×105t/yr )[25](表1) 。而在全球尺度上河流 黑碳的年输出通量,不同的研究人员得出的的结论各不相同,Druffel认为有0.2×107t/y[26], Suman等人(1997)认为有1.26×107 t/y,而Elmquist等人(2008)的计算结果高达2.60×107 t/y,这是由于这些结果均是通过采用一条或几条河流颗粒物中黑碳含量外推所得,因而具 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便于比较,取三个结果的平均值(1.03×107 t/y)作为参考,长江 作为全球最长的河流之一,每年输送的黑碳通量约占全球河流输送总量的2.69%。 据估计,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总有机碳通量约为10.65×106t/y[27],假设其中颗粒态黑碳 的含量平均为10%, 则中国河流每年入海颗粒态黑碳通量约为1.07×106t/y; 而每年通过燃烧 活动进入大气的黑碳通量约为1.5×106t/y[28],二者数值接近,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月径流量、月输沙量、POC及BC的变化 如图2所示,采样期间的大通站月平均径流量在(280-1130)×108m3之间,平均值为 (786±438)×108m3,并且呈明显的季节变化,枯季(10月到来年的4月)的流量明显低于 低于洪季(5月-9月)的流量;观测期间的大通站月平均输沙量在(254-3814)×104t之间, 平均值为(1492±1240)×108m3,且与月平均径流量呈显著性正相关(r2=0.97,P<0.01) 。 如图 3 所示,观测期间,徐六径水体中 POC 含量在 0.34-0.92mg/l 之间,其中最高值 出现在 2010 年 5 月,最低值出现在 2010 年 6 月,平均值为 0.57±0.22mg/l,要低于林晶等 于 2003 年 6 月至 2005 年 6 月间在该站位的观测值(0.91±0.42mg/l)[13]。另观测期间水体 中 TSM 在 25.0-64.9mg/l 之间,并且与 POC 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2=0.70,P<0.05) (图
5) ,说明悬浮物作为河水中 POC 的主要载体,对 POC 的时空分布有重要作用[14, 15]。POC% (POC 在 TSM 中的质量百分含量,POC%=POC/TSM)在 1.03-1.74%之间变动,洪季小枯 季大,均值为 1.41±0.26%,与长江主流中悬浮颗粒物的 POC%(1.15±0.45%)水稻土的 POC% (1.25±1.43)%的结果相当[16],这表明流域内的土壤可能是 POC 的主要来源;另 POC%随颗粒物的浓度增大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 在其他河流如亚马逊河[17]、 西江[18]等也发 现了类似的趋势,林晶(2007)等人认为这是由于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使长江呈现明显的洪 枯变化,洪季径流量大,冲刷能力强,大量矿物质随地表径流进入长江,导致水体混浊度增 加,降低了现场生产,也稀释了 POC。
(1)长江输送的黑碳除来源于各种燃料的燃烧活动外,还包括土壤中的古老黑碳,部分来 源于岩石风化的石墨型黑碳[7]; (2)对来自森林燃烧等生物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黑碳通量的 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29]。此外,水体中溶解态的BC作为BC降解的中间产物,其在水体 中的含量亦不可忽视,在一些区域溶解态BC最高可占到水体DOC中的50%[30, 31],因此有必 要加强这方面在该长江区域的研究,以加深我们对长江流域碳输送过程的认识。 表1 世界河流输送的黑碳通量 Tab.1 Black carbon fluxes of the world`s rivers 位 置 BC通量(t/yr) 5.0×105 2.0×105 0.24×105 1.26×108 2.60×108 0.2×108 [10] [24] [25] [22] [24] [26]
图 3 观测期内长江徐六泾水体中 POC 及 BC 的含量变化 Fig.3 POC, BC contents in Xuliujing`water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
图 4 研究期内长江徐六泾水体中 TSM 及 BC/POC 中的含量变化
长江徐六泾黑碳的季节变化及环境意义
黄亮 1,2,张国森 3,吴莹 3,张经 3
(1.九江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江西九江 332005;2.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062;3.华东师范大学, 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
摘要: 2009 年 8、10 月和 2010 年 1、3-7 月在长江口徐六泾悬浮颗粒物进行了采样,系统分析了悬浮颗 粒物中有机碳及黑碳含量, 研究了季节变化特征,并计算了相应的输送通量。结果显示,水体中 POC 含 量在 0.34-0.92mg/l 之间,BC 含量在 0.035-0.096mg/l 之间;POC 含量与水体中的 TSM 含量有显著的正相 关关系,但 POC%随着 TSM 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此外,水体中 BC 含量与人类的燃烧活动密切相关。观测 期间长江的 POC 通量为 2.14×106t,BC 通量为 2.77×105t,且 BC 通量占到颗粒有机碳通量的 12.9%。 关键词:长江,黑碳,通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