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9a4babe5727a5e9846a616c.png)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大家有没有阅读过我的前半生,大家有没有写过关于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以下是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范文(一)《我的前半生》里主要有两个女性形象,一个是当了十几年家庭主妇的子君,一个是当了十几年女强人的唐晶。
到了三十几岁,作者把她们的生活调过来了。
我想女生嫁人前后必须都有过是做家庭主妇还是女强人或者是两者兼顾的困惑。
我个人认为大多数女人是无法使两者到达平衡的,每个人必定会有倾斜的一方,因为时间、精力、自律性、个人本事等各方面制约着我们。
所以选择更倾向于家庭还是事业,我觉得这得看个人意愿。
可是无论走哪条路,女人必须要有自我的思想。
我认为思想比工作本事更重要。
思想才是人生前进的推动力。
子君从什么都不管的家庭主妇到自立自强又风情万种的美人儿,是因为她有要自强的思想,唐晶从女强人变成家庭主妇,也是因为她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么。
仅有搞清楚自我想往哪个方向走,工作也好,为家人付出也好才会有成就感,否则一天天过得就会很迷茫。
子君在当涓生太太的时候就是一个每一天按部就班生活、没有情绪变化的女人。
当然她每一天也会为了儿子女儿、朋友有喜怒哀乐,可是她内心有那种踏实的感觉吗?我觉得没有,因为一切的情绪都是外界赋予她的。
她没有思考过这个事情究竟为什么到这一步了。
女人的经济本事重不重要?重要,但还是要先有思想的觉悟赚钱才会有意义。
赚钱的意义是什么呢?很多女人都把赚来的钱毫无保留得奉献给家庭,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生病,男人要应酬,于是她们扛起了勤俭持家的大旗,可是又把自我排除在家庭之外。
她们总是把自我放在家庭里最“卑微”的那个地方。
越是这样其实她们自我的幸福感越弱。
因为人是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的。
你习惯卑微,别人也习惯把你看得卑微。
一旦你觉得自我的付出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或是家人因为你的付出而长久对你生有愧疚感,这会使家庭里的每个人都背着一种无形的负担。
一旦发生冲突,这些付出与愧疚都会变成双方讲了一遍又一遍的哭诉素材。
我的前半生读书笔记文档_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读书笔记文档_我的前半生](https://img.taocdn.com/s3/m/04fb1c61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0.png)
我的前半生读书笔记文档_我的前半生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用了大概1个星期的时间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读完!《我的前半生》作者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
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
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
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
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年第一次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
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
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
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
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
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
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20年印刷的《我的前半生》读一读,那绝对是一种“经历”!我的前半生读后感2天气骤然变冷,静坐一下午,一口气把亦舒的我的前半生看完,肚子饿了,出去觅食,偏偏这个时候找不到车钥匙,老是丢三落四,可恨!还好有备用的,下楼时还在疑心是不是昨天匆忙忘记锁了,到楼下,果然!一眼看见我的车,锁上挂着钥匙,呵~还算幸运!踏上车发现已暮色四合,只觉脸庞有冷冷的风拂过,看着柔和路灯,竟有种淡淡的喜悦,因为觉得自己释然些什么,下过雨的路面干净清爽,柏树也翠绿可爱。
《我的前半生》作品读书感想
![《我的前半生》作品读书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48a209bdb84ae45c3a358c8d.png)
《我的前半生》作品读书感想《我的前半生》作品读书感想1这本书挺好看的,第一次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三天我就看完了。
本来我是规定自我每一天阅读一个小时,在看这本书期间,我忍不住的就会多看半个小时。
并且在第二天看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种期待。
整个故事很简单,所以看起来很简便,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就主要的几个人物就凑成了一个故事脉络。
子君和涓生是两夫妻,他们大学毕业没多久就结婚了。
涓生是个西医,也算有钱有地位,自从结婚后,子君就变成了家庭主妇,带孩子,逛逛街,打打麻将。
生活过的逍遥自在。
忽然有一天,涓生说要跟她离婚。
子君一听这个消息就懵逼了。
她奔溃,沮丧。
连她最好的闺蜜和女儿都说是她自我活该。
因为子君从来都没关心过涓生,没把涓生放在心上。
但她心里其实是爱涓生的,可能只是被涓生宠坏了,家里有保姆,不用干活,接送孩子又有司机,她能做的就是逛吃玩玩玩。
涓生跟她说话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从来没放在心上过。
涓生对她说,给你五十万,你走吧。
五十万能买什么,买套房子也只够首付,对于毫无工作和社会经验的她来说,要如何应对接下来的生活,是一种难题。
虽然一开始她很沮丧,但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经过自我的努力,一步步的走向独立,最终让别人刮目相看,最终连她的老公都变得后悔跟她离婚。
我觉得这本书异常适合女生看,她会告诉你,女人不能单单靠男人,即使结婚后,也要一份属于自我的事业,只要经济独立了,才不会被生活牵着鼻子走。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个感悟。
就是写书,并不需要多么跌宕起伏的情节,多么宏伟的场面,简单故事也能够写的很好看。
异常是在看村上春树《且听风吟》的时候,故事更是简单,虽然我没怎样看懂。
但这两本书给了我一个期望。
原本我以为,写书肯定要有精彩的人物或精彩的事情才能写出一本好书,不然太过平凡的事情谁会看啊。
所以我总是在想,我要哪里去找那么多精彩的事情啊,我得走遍多少地方,遇到多少人啊。
总觉得不现实,想多了就会气馁。
但看完这本后,我才明白,简单事情也能够同样精彩,身边的小事情,只要稍微发挥一些想象,也能够写出一本精彩的书。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f699c5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9.png)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溥仪:我的前半生》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亲笔书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这本书是关于溥仪从幼年到即位为清朝末代皇帝的经历和感悟。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溥仪的遭遇和思想所触动,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溥仪的自述感到震撼。
作为末代皇帝,他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和责任,在充满诱惑和危险的宫廷生活中,保持着他的信仰和原则。
他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自己的少年时光,他的失落和迷茫。
他对自己平凡的家庭和情感的渴望,对历史和信仰的追问,都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他的自述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展示,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注解和反思。
其次,我对溥仪的思想转变感到敬佩。
在书中,溥仪描述了自己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到沦为政治人物的过程。
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历史的局限和改革的必要。
他对西方文化和现代科学的兴趣,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渴望,都表明了他对改革的思考和努力。
虽然他的尝试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但他的努力和勇气让我敬佩不已。
此外,在整个书中,溥仪以一种坦诚和平和的态度展现了自己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皇帝的局限和责任,他对历史的反思和自省,对自己的错误承担了责任。
尽管他曾经犯下过严重的错误,但他并没有回避或逃避。
他用文字记录和澄清自己的历史形象,向读者表达了他内心的纠结和悔意。
这种坦诚和自责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一个被封建制度束缚的皇帝的悲剧。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部对历史背景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溥仪的自述,我认识到了中国历史的复杂和苦难,了解到了清朝的衰落和中国近代史的转折。
我也从中领悟到,个体的命运往往受到历史的制约,但同时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去改变命运。
溥仪的遭遇和思想转变,给了我深思和启示,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总之,《溥仪:我的前半生》是一部读后感十分深刻的书。
通过溥仪亲笔书写的自传,我感受到了溥仪的遭遇和思想转变。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我的前半生》溥仪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我的前半生》溥仪](https://img.taocdn.com/s3/m/4d75afe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0.png)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我的前半生》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名字取自鲁迅的小说〈伤逝〉,鲁迅有句名言:“爱必须有所附丽。
”亦舒把附丽具体化了。
这篇小说里有几段看上去很美的婚姻,其实充分验证了亦舒一贯的一个观点:爱情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一回事。
爱情可以要死要生,掏心掏肺,婚姻不一定需要这些,但一定要彼此独立,彼此尊重,彼此爱护(是爱护,不是爱)。
这个小说,看到最后,让人心里凉凉的,婚姻理想主义者请在指导下观看。
重温亦舒《我的前半生》小说里的女人,子君,唐晶,子群,和抢了子君老公涓生的电影明星辜玲玲其实代表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在生活里我们都能遇到。
子君:美女一个,品位不错,年轻的时候是师太笔下“美则美矣,没有灵魂”的那一类代表,第一次结婚就是为了寻找个物质上的依靠,借助老公的力量,飞上枝头变凤凰,结果生儿育女以后,老公有了新欢,她被迫下岗了。
每个人都以为她完了,没想到离婚成了她人生的契机,她变的幽默,独立,眼角有淡淡的沧桑,更迷人了。
写到这里,我不由长叹:这不就是香港的尼可基德曼吗和她那个矮个老公分手以后,她终于挺起腰杆,迎接人生第二春了!所以,该离的婚还是要坚决彻底的离呀!唐晶:如果说子君是先进围城后混社会,那唐晶就是先混社会后进围城。
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努力工作,小有成就。
不要以为人家是那种男性化的女强人哦,人家可是很会撒娇又很性感的哦(书中写她穿白衬衫是不带BAR的),闲时看看红楼梦和聊斋,还有骆驼祥子!30多了才结婚,这个剩女生涯可是有点漫长啊。
咱们身边就有这样的女人,成天叫嚣着不结婚,单身生活过的无比精彩,千万别下结论,她们通常忽然就结婚了,立刻就生孩子了,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无限的家庭事业中去了。
先做职业女性,再做家庭主妇。
子群:让我想起安妮宝贝小说里的女人。
很早就离开家,然后从一个男人的怀抱流浪到另一个男人的怀抱,自杀过,沉沦过,你还以为她是爱情动物,忽然有一天忽然就嫁给一个或者大龄或者忠厚的男人了,但一定比较有钱(参照《暖暖》)。
我的前半生溥仪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溥仪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1a3350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c.png)
我的前半生溥仪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是一部关于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是溥仪本人。
这部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详细地描述了溥仪从出生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经历和感受。
通过这部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溥仪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帝王的孤独和无奈。
在读完《我的前半生》之后,我深受震撼。
溥仪的经历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
从小就被置于一个特殊的身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然而,这个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和快乐,相反,他的生活充满了磨难和挣扎。
在他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他对于自己身份的无奈和痛苦,他渴望自由,渴望摆脱束缚,但却又无能为力。
这种内心的挣扎让我深感同情,也让我对他的人生充满了敬佩。
除了对溥仪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描述,这部书还通过溥仪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晚
清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在他的叙述中,我看到了当时中国的种种问题和困境,以及这些问题对于一个皇帝的影响。
溥仪对于清朝的衰落和国家的动荡,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通过他的叙述,我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总的来说,读完《我的前半生》,我对于溥仪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帝王的孤独和无奈,也让我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书不仅仅是一个帝王的自传,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生动描绘,让人们可以通过一个历史人物的视角,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我相信,这部书将会对于每一个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于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篇模板范文整理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篇模板范文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a6e1f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8e.png)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篇模板范文整理第一篇:用了也许个星期的时间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读完!《我的前半生》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
由于我读的是中国最终一位皇帝的语言。
好像我已经到了那个年月,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
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简单,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
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2X年第一次印刷,与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感动。
对于我这个特别喜爱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头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终的“特赦”认仔细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
我把自己当作,像是自己在经受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怜悯。
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慢慢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惋惜,由于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损害来自于孤独、难过。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可怕”、“难过”、“仇恨”。
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欢乐。
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
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终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妙!平安静静、安平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欢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妙的生活,人生不易,欢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有爱好的朋友可以买202X年印刷的《我的前半生》读一读,那肯定是一种“经受”!其次篇:我今生最喜爱两位女作家,一个张爱玲,另一个当数亦舒了。
我喜爱亦舒小说中的女主角,虽然形貌性格各不相同,却都一样有着一双黑漆漆,清亮透亮的眼睛,直直的看透人心,看穿世情,内心是火热的,表面是冰冷的,看似出世而无情,为了保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却将一股热肠隐蔽在世故的外表之下,爱自己首当其冲,肯定的冰雪聪慧,肯定的一颗七窍玲珑比干心。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ea8352cbed5b9f3f90f1cdb.png)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导读:本文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整理了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用了大概1个星期的时间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读完!《我的前半生》作者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
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
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
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
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第一次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
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
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
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
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
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
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2007年印刷的《我的前半生》读一读,那绝对是一种“经历”!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我的前半生》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体小说作品,初看时,满族人的名字都类似,又多生僻字,看得有点晕,分不清谁是谁,人物关系被我看乱了,看得不急,慢慢看,反正情况以前都大致了解,就没有什么迫切想知道的人物命运,缓缓读来,静度时光。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feb76dcfab069dc502201ae.png)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
这本《我的前半生》写的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的往事,
从中让我深深的为他感到悲哀。
溥仪的家族,那些世袭的王爷们
和出自他们家的两个皇帝或许会让很多人羡慕这个昌盛的家族,
但在我看来,他们却是可怜的。
一群本来能够有自己理想抱负的
贵族男生们,却正因一个女生——慈禧的几道圣旨而将自己的大好
人生葬送在了晚清的战火中。
还记得溥仪在回忆他进宫时的情景时,在他幼小的脑海里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在一个阴森森的帷帐,里面露出一张丑的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
慈禧虽然干涉朝政多年,但我并不觉得她多有潜质,多
有胆识。
她给我更多的印象是阴险、狠毒、迂腐且贪恋权势,胆
小怕事。
为了自己能够继续垂帘听政,她甚至被给自己的儿子立
嗣却把外甥载�要去做儿子。
溥仪的祖父也正是正因看透了慈禧的
真面目,才会在慈禧宣布立载�为嗣的话一出口,立即“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晚清在慈禧和一群顽固派的阻挠下,上演成了一场闹剧,让我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痛心。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精选6篇500字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精选6篇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bcad59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8c.png)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精选6篇500字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当你爱上一个人,默默地念在心里,而他却因喜欢来看你时,这种快乐和欢欣的感受是不是世界上众多的快乐而无法比拟的?人还是需要这种感情的。
即使是分了手受过了伤,离了婚做了孤身或单亲,对未来对生活没有了希望。
可是人为什么终究要在感情里翻了船才说不要再经历?是痛定思痛?还是别的?爱上的感觉太美,让人年轻,令人自信,基至对原先计较在意的都可不必在乎,快乐得那么忘乎所以,没什么是比得上的,哪怕是学业,事业的成功,哪怕是拥有亿万资产,哪怕是自由,洒脱,自得其乐的灵魂,无论是哪种都会觉得寂寞,无聊,都没有这种满心的欢喜,整个灵魂都快乐起来的感觉,甚至是天伦之乐,也是借助在孩子身上,那是一种完满的满足,是骄傲,却没有颤抖得仿佛世界都不存在的感觉。
也许我说的不好,也不准确,那是因为我拿捏不准,词语匮乏,但是你不相信,只能说明,你不明白这种感受,你体验不了。
只能意会了。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2前几天在网上无意看到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的简介,然后一直在网上找这本书,找了好久,才找到可以在网上在线看的,找的好辛苦。
我很喜欢这本书,我对清朝的历史也比较感兴趣。
之前看的《非常公民——溥仪和他的五个女人》,是我对这位末代皇帝的初步了解。
也就是这样,我开始想知道溥仪更多的点点滴滴。
最早的《我的前半生》的基调即“我罪恶的前半生”,是一本具有忏悔性质的作品。
《我的前半生》记载着中国一位皇帝的戏剧人生。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一个大半生都被别人操纵控制的傀儡,一个前半生都过着奢侈富裕的生活,后半生却在监狱中重新改造的中国皇帝,也许是他的不幸,更或许是他的幸运。
这本书是从溥仪家世写起的,一直写到1957年溥仪参加战犯管理所组织的社会参观。
溥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思想转变过程杂乱不清。
在当代出版史上,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我的前半生读后感3一直很喜欢亦舒,喜欢她的女权主义,喜欢她笔下那些个性鲜明的女子,她们或豪放或强势或固执或坚韧,但真的都令人疼惜,都非常可爱,即使有时会有一些自私,但都是生活所迫,都是逼不得已。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24a45e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3.png)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我的前半生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用了大概1个星期的时间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读完!《我的前半生》作者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
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
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
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90xx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
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xx年第一次印刷,与90xx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
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
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
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
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
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
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c6e8929b7360b4c2e3f64d4.png)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又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
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
这里面,有闹剧,有悲哀,有疑惧,有希望。
1906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话,改变了溥仪的一生。
1911年清帝溥仪逊位,从此,清室的复辟闹剧便一幕幕的开始上演了。
先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然而没做几天皇帝的溥仪就又退位了。
溥仪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1934年初称帝。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
1967年,病逝于北京。
宣统皇帝,大清逊帝,伪满执政,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公民,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利用溥仪强烈恢复祖业的愿望,以溥仪为扶植对象建立了伪满,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对东北的统治,这十四年,能活过来的人本身就是个奇迹。
溥仪在答应日本出任伪满执政时,也许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为了一个中国人的皇位而忙活,他们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
当溥仪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经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这个执政和皇帝无非是个幌子而已。
日本人给溥仪戴上了一顶繁华的皇冠,然而这顶皇冠繁华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
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不仅毁了自己,更毁了整个满洲。
日本就这样以东三省和台湾省为跳板,对中国开始了大肆侵略。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
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000字五篇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000字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ab7f92a32d7375a517802a.png)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000字五篇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溥仪的父亲本是摄政王,也就是醇亲王,载沣。
由于当时慈禧太后之子光绪帝没有儿子,而溥仪的外公荣禄,为慈禧太后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他的外孙溥仪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继承皇位的人选。
爱新觉罗宣统皇帝一登基,就过起了富贵无忧的生活,他在书里记下了他的弟弟溥杰来到宫中看望哥哥时,处处拘束,行为让他感到很不自在,因为他是皇帝,所以连亲人,长辈都要敬他三分。
他从小就欺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说的动他的只有奶妈王焦氏,她说:“皇上,您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
”从此,他改变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因为他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讨好皇上,也从不惧怕皇上,是她,教会了皇上做人。
溥仪到了青年时期,王焦氏离开了他,他开始喜欢外国东西,他开始穿西装,戴眼镜,甚至让大清国的男人都开始剪辫子,留短发。
这使大清国开始西洋化。
从此,街上开始卖西洋玩意了。
溥仪开始选妃时,就在相片上画圈,当时他才十五岁,对这些并不感兴趣。
所以随便选了婉容和文绣分别做他的皇后和贵人。
由于婉容思想开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宠,开始排挤文绣,当时的大清国正腐败,沦陷,文绣提出和他离婚,婉容开始吸毒,后来和他的侍卫私奔,病死他乡。
后来共娶进福贵人和玲贵人,其中一死一失。
溥仪把他们比作金笼中的鸟。
日本侵略了中国,他们要中日联姻,让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结婚。
这对年轻人很快也有了好感。
当然,溥仪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自己没有儿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儿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
溥仪开始日夜恐惧,甚至连嵯峨浩做的饭都一口不碰,但最终她生下了靓女,溥仪这才放心,日方却大大失望。
最后由毛主席带领大家,溥仪被关进了监狱,最后改造被释放,还找了一个夫人,最后病终。
这本书读完了,我不得不感叹人世的沧桑和变化,不得不感叹溥仪那坚强的精神。
他由一个皇帝到一个公民,无半点抱怨,而是笑对人生。
看着他那一张张微笑干活改造的相片,我不得不为之震撼。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000字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eaf72d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5.png)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000字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1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又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
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
这里面,有闹剧,有悲哀,有疑惧,有希望。
1906 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08 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话,改变了溥仪的一生。
1911 年清帝溥仪逊位,从此,清室的复辟闹剧便一幕幕的开始上演了。
先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然而溥仪就又退位了。
溥仪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 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1934 年初称帝。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
1967 年,病逝于北京。
宣统皇帝,大清逊帝,伪满执政,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公民,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
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
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而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用意是多么的明显,多么的可耻。
或许只要稍作思考,顺应历史潮流,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邀请,这十四年的血泪史就不会发生了。
作为个人,我尊重溥仪先生在改造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溥仪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一书本身就是对国家和历史的贡献,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当时的中国。
读溥仪《我的前半生》有感
![读溥仪《我的前半生》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20b6de9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a8.png)
读溥仪《我的前半生》有感整理有关读溥仪《我的前半生》有感的范文,欢迎阅读。
读溥仪《我的前半生》有感(一)当然不是我的前半生,是人家末代皇帝的。
套用王蒙老先生的一句话,半生,多事。
这是一本书的书名,知道这本书是是好久了,但是一直没有看见这本书在市面上有卖。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买到了这本号称是大陆唯一的正式授权版本。
那叫一个贵的,看上去不怎么厚的卖了50块。
我只能自我安慰着,话说这里面大部分的成本不是作者的书写,而是历史的积淀。
买回来的时候就随便的翻了几页,现在有空都看了一下。
放在桌上的书,黑色的封面,那是末代的皇帝和末代的妃子。
一个消瘦的年轻人,戴着厚厚的眼镜,怎么都看不出来曾经也算是统领天下的帝王,在历代的帝王里,我似乎想不出来哪个是戴着眼镜的,虽然看上去很有学识,但怎么的都缺少了君临天下的气魄。
戴眼镜的人,在我看来,心底深处,总会有那么一丝的柔弱,而柔弱,恰恰是领导人最不需要的美德。
书自然就是显摆着末代皇帝的家世经历,光荣与屈辱。
不想谈这本书的内容,最讨厌写的就是读后感。
就谈谈溥仪。
小时候看书的时候就能倒背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对清朝我也有史无前例的好感,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太喜欢汉唐盛世,谦和大宋和金戈铁马的铁木真忽必烈。
就对这个朝代,感觉不错。
虽然它曾经闭关锁国,丧权辱国带给古老中国沉重的伤与痛。
但这毕竟是离我们年代最近的一个王朝,相对较短的时间差距或许增加了我对它的判断力,相对空间的某些能遗留至今的痕迹能够加深我对它的感触,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北京的原因。
康乾盛世自然远不能和汉唐盛世相比,同光的中兴或许也只是封建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
溥仪,就是这个王朝最后的终结。
我有一本书叫做《历代皇帝之陵》,生时享受万丈荣光,死后还霸占一大片的土地做地下统治者,这就是皇帝的待遇。
清帝们的陵墓是分东陵西陵的,传说也很多,像陵墓里的皇帝都是隔代的,比如康熙和乾隆是一个陵群的,起因仅仅是因为虎视鹰啼的雍正不敢和他龙骧虎步的老父亲葬在一起,说是怕地下不宁,就不一一细数。
关于《我的前半生》读后感5篇
![关于《我的前半生》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0b009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1.png)
关于《我的前半生》读后感5篇《我的前半生》相比中国正统的皇帝,爱新觉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我的前半生》读后感5篇,欢迎借鉴参考。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溥仪在天津的这七年是没有一天不在所“复辟”的梦的。
真是一个可悲又可怜的人啊!这就是我最大个感受,初三作文,至于其他,关于他支持的和寄予希望的那些“骗子”以及日本方面的军政两种势力我都没有太记住什么。
总之是溥仪在“出洋”与“还宫”的摇摆中日本对中国的进步行动开始了。
于是罗振玉的那一伙势力极力劝说溥仪前往东北,而以郑孝胥和遗老们为首的另一方却觉得时机不对,极力反对着。
溥仪再一次陷入了选择之中。
最终他还是在一种糊里糊涂的情况下踏上了日本人为他铺的路。
离开天津,一切便更加得有不了他自己了。
我觉得他处在一种几乎是被软禁的地步下。
当他到达了旅顺被安排在一家旅馆,继续他的等待。
他自己这样说:“事实上,这些口口声声叫我皇上的,这些绞着脑汁、为我奔波着的,他们心里的我,不过是纸牌上的荒地,这种皇帝的作用不过是可以吃掉别人的牌,以赢得一笔赌注而已。
日本人为了应付西方的摩擦和国内外的舆论压力,才准备下我这张牌,自然他们在需要打出去之前,要严密的加以保藏。
罗郑之流为了应付别的竞争者,读得日本人的犒赏,也都想独占我这张牌,都费尽心机把持我。
于是形成了对我的封锁,使我处于被隔离的状态中……”唉!想想之所以他还能得到所谓的礼遇,无非是因为他还有利用的价值,否则早就被掷弃一旁了。
一个身不由己,被人当抢来使的对“复辟”痴心不改的人,好可怜,也好可笑!看看溥仪身边的人,真是可悲。
每个都只是在为了自己的地位而奔波着。
“复辟”一时间似乎已没有那么的重要。
尤其是那个郑孝胥,根本可以说就是为自己的地位把溥仪的“复辟”忽略了!身边根本再无可信之人,可用之人。
日本有日本的野心,臣民由臣民的打算,就只有溥仪一个人做着“复辟”的梦,没有任何把它变为现实的可行之举动!溥仪再也得不到有力的“复辟”支持,最终成为了那个“满洲国”的执政。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3e7b413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3.png)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看完《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这本书,我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啊,真是五味杂陈,跟打翻了调料罐似的。
你说这书吧,讲的是一个末代皇帝的故事,可它讲的又不仅仅是皇帝那点事儿,它还让人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家族的兴衰,还有一个人啊,他怎样从云端跌到尘埃里,再慢慢爬起来,找回了自己。
溥仪这哥们儿,打小就是皇帝命,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书里说他小时候那生活,简直就是天堂里的日子,想要什么有什么,身边围着一群太监宫女,前呼后拥的,那场面,想想都让人羡慕。
可是啊,这好日子没过多久,大清就亡了,溥仪也从紫禁城的小皇帝变成了“普通公民”。
这落差,比坐过山车还刺激呢!最让我感慨的,是溥仪那种从高高在上到跌入谷底的经历。
他经历过被日本人利用当傀儡皇帝的屈辱,也尝过在苏联监狱里的孤独与绝望。
这些经历,换成咱们普通人,怕是早就崩溃了。
可溥仪呢,他虽然有过迷茫,有过挣扎,但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的路,重新站了起来。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书里头还有好多细节,看得我是又哭又笑的。
比如溥仪回忆自己小时候跟弟弟妹妹们一起玩耍的场景,那叫一个温馨啊,就像咱们小时候跟兄弟姐妹打闹一样。
可转眼间,他又得板起脸来,学着皇帝的样子处理朝政,那份无奈和辛酸,真是让人心疼。
还有啊,溥仪对故宫的怀念之情,也是溢于言表。
他说起故宫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像是老朋友一样熟悉。
那种对家的眷恋,对过去的怀念,让我这个看客都忍不住动容。
我想啊,不管他后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故宫始终是他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吧。
最让我感动的是溥仪晚年对国家的贡献。
他放弃了过去的恩怨情仇,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特视角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这种胸怀和格局,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读完这本书啊,我觉得自己好像也跟着溥仪经历了一生。
他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深深地触动了我。
我想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书吧,有的书平淡无奇,有的书跌宕起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
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又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
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
这里面,有闹剧,有悲哀,有疑惧,有希望。
1906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话,改变了溥仪的一生。
1911年清帝溥仪逊位,从此,清室的复辟闹剧便一幕幕的开始上演了。
先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然而没做几天皇帝的溥仪就又退位了。
溥仪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1934年初称帝。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
1967年,病逝于北京。
宣统皇帝,大清逊帝,伪满执政,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公民,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利用溥仪强烈恢复祖业的愿望,以溥仪为扶植对象建立了伪满,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对东北的统治,这十四年,能活过来的人本身就是个奇迹。
溥仪在答应日本出任伪满执政时,也
许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为了一个中国人的皇位而忙活,他们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
当溥仪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经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这个执政和皇帝无非是个幌子而已。
日本人给溥仪戴上了一顶繁华的皇冠,然而这顶皇冠繁华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
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不仅毁了自己,更毁了整个满洲。
日本就这样以东三省和台湾省为跳板,对中国开始了大肆侵略。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
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
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而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用意是多么的明显,多么的可耻。
或许只要稍作思考,顺应历史潮流,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邀请,这十四年的血泪史就不会发生了。
作为个人,我尊重溥仪先生在改造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溥仪先生所着《我的前半生》一书本身就是对国家和历史的贡献,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当时的中国。
历史,给了我们教训!我们必须谨记,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
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看到了很多历史秘闻。
历史真有意思,其实它很人性,很自然,不象我们学到的历史书写的那么简单,不是
黑就是白。
被历史书写成白脸的人未必就没干过坏事,被写成黑脸的也未必没干过好事,并且他做那件事自有他的道理。
了解历史要先了解人性。
复辟大清之业虽然艰难,但浦仪一生都在为之努力。
虽然他的方法没用对,找的人也没找对,还花了不少冤枉钱,但谁又能保证,换另一个人会比浦仪做得好呢?复辟大清的路如果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也许会小有成就,但真正要复辟成功在当时那个时代何其之难!没有了财政支持和军队支持的遗老遗少们再努力再不惜一切代价也难以成功,因为在乱世没有军队一切就如同画饼而已!可惜这一点浦仪看不到。
或者,他错误地以为,借助别人的军队可以帮自己实现目的,可是他忘了,每个人都有私欲,既然别人有军队可以统治全国,为什么别人非要让他当最高统治者呢?所以,在建立国家方面,军队是无法借的,溥仪用了一生才明白。
前半生忙忙碌碌,自以为大业垂成,却谁知只是白送了别人银子,给别人做了嫁衣;后半生颠沛流离,更有牢狱之困,最终以平民身份完结。
有谁能象溥仪一样,能有这样戏剧性的大起大落的人生?想来历代末代之君皆有此感吧?不过,溥仪唯一可以感到幸运的是,他没有象有的末代之君那样,被现世之君杀掉。
这是他的运气。
叹哉!前半生如在梦里,以为自己能改写历史;后半生知其不可为,却也不由自己能决定了。
叹哉溥仪一生!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三)
放下了厚厚的群众出版社发行的俗称“灰皮本”的溥仪在抚顺
战犯管理所写成的《我的前半生》,再结合我在长春期间参观的“伪皇宫”,对这个末代皇帝的前半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在这本“忏悔录”中,溥仪以一个历史罪人的身份和语气反复唾骂自己,同时深深感激共产党和毛主席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溥仪的文采很好,不愧是学“帝王之学”出身,全书以自述的形式把自己的前半生分成五个阶段记述,分别是宫中生活、天津时代、长春时代、苏联的五年、回到祖国。
一边回忆,一边悔过。
尤其是在最后一部分,战犯管理所安排包括溥仪在内的战犯到东新中国的东三省的各条战线去参观。
当溥仪走在曾经自己是这个地盘的“主人”的土地上的时候,他被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深深的触动和感动着,同时在心里将眼前的“新面貌”和解放前的自己领导下的“旧面貌”做了深切的比较,感觉到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中国还将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
自己在东三省犯下的罪行是“百死不得已赎其身”,自己过去犯下的各种罪行是永远不可饶恕的。
在哈尔滨,他们参观了包括儿童公园、太阳岛在内的许多地方。
儿童公园是我很熟悉的地方了,园中有许多古树,我每天走在里面的时候,就是感觉这个公园有些年头了。
这里空气清新,干净整洁,树木郁郁葱葱。
要是这样算起来,这个公园至少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而且公园里的小火车也有同样的年头了。
在哈尔滨期间儿童公园是留给溥仪印象最深的地方,因为溥仪看到的这一切让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最最幸福的,而且会世世代代幸福下去。
时光荏苒,现在的儿童公园同样是绿树成荫,各种年龄的儿童在这里蹒跚学步、
奔跑欢笑,但是这里的景物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