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在侦查实践中的应用_邵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微表情越来越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尤其是在司法实践领域。

一、微表情的概念
人类测谎专家、微表情研究专家Ekman 早期认为“微表情(microexpression )是指极大地压缩了正常表现时间的完整的情绪性表情,尽管它完整地表现于脸上,但持续的时间仅止于一瞬,快到让人难以察觉。

”[1]随着不断深入研究,Ekman 等(Ekman,
2003,2009;Ekman &Sullivan,2006)发现,“微表情既可
能包含普通表情的全部肌肉动作,也可能只包含普通表情肌肉动作的一部分;它往往在人撒谎时出现,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它是一种自发性的表情动作,表达了六大基本表情。

”也有人认为“微表情是一种持续时间仅为1/25秒至1/5秒的非常快速的表情,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

[2]
以上观点认为,微表情是指表现在“面部”的非常快速、转瞬即逝的“肌肉运动(动作)”,具有完整性或局部性。

笔者以为这仅是一种狭义的微表情(“面部微表情”或“面部微动作”),还存在一种广义的解释,即微表情是一种“情绪微表达”。

完整理解微表情,首先需了解“表情”和“微”含义。

“表情”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表达感情、情意;表现在面部或姿态上的思想情感等。

英文词典中“表情(expression )”的解释:表现、表示、表达;表情、脸色、态度、腔调、声调等。

因此“表情”可能是通过面
部、身体姿态表达某些思想情感、感情和情意,并非单指“面部肌肉动作”,还包括肢体、声音等。

在表情的研究史中,“表情”一词较早出于1872年达尔文的名著《人类和动物的表情》(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此处的“expression ”被译为“表情”,这就造成部分国内研究
者时常将其狭义地理解为“面部表情”,词义缩小,认识产生了误区。

该书名也有被翻译为《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以及《人类和动物的情感》等,从其主要描述的情绪下动物的声调、姿势、人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调等内容来看,实际阐述的是“情绪表达”或“情绪表达的方式或途径”。

“expression ”在一些英文著作中,有时代指“面部表情”,有时也是其他表情动作,具体理解应结合语境、背景材料。

总之,面部动作不能完全反映情绪,情绪也不仅表现在“面部”,还包括肢体、声音、语言等;表情不等同于“面部表情”,后者只是表情动作中的一部分。

“微”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小、细小;少;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百万分之一等。

“微(micro )”在英文词典中的解释为:细小、细微、极小的等。

可以看出中、英文的解释“微”都有表示“程度、量”的含义。

在面部表情动作中,“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情动作出现和消失的速度快、持续时间短。

例如,普通的悲伤表情:眉头向上提起,视线向下,嘴角
微表情在侦查实践中的应用


(永寿县公安局,陕西
永寿
713400)
摘要:2013年新修订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为侦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微表情是一项新的侦查技术和方法,可用于侦查实践中的测谎、甄别供(陈)述真伪等,有利于防止侦查人员先入为主,改变以往办案中过分依赖经验、直觉、感觉等主观意识的局面。

调查访问、询问和讯问中运用科学、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和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充分保障人权,同时也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和遏制刑讯逼供以及冤假错案的形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微表情;微动作;微语义;侦查技术中图分类号:D6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031(2013)06-0033-06
收稿日期:2013-05-18
作者简介:邵磊(1985-),男,陕西永寿人,陕西省永寿县公安局助理工程师,从事微表情、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画像等研究。

2013年11月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Nov.2013第6期
总第170期
JOURNAL OF JIANGXI POLICE INSTITUTE
No.6
Sum.170
下拉,颏肌上推,从几秒钟到几分钟甚至时间更久;而面部微表情的速度快、时间短,一般在1/4秒到1/ 12秒内完成,甚至会更快、更短。

二是身体外在表现强度低(弱)。

例如,普通表情中的高兴、愉快:眼轮匝肌收缩,眉毛向下,两侧嘴角向上拉动,大颧肌向上推动下眼睑凸起,眼睛有眯起来的动作;而对应的面部微表情可能仅仅表现为两侧嘴角轻微上翘、下眼睑微微隆起。

这也是Ekman对“微表情”的定义:早期“微”指的是具有“完整性的快速表情”,后来又被赋予了“弱”的含义,也称“弱表情(subtle expression)”①。

表情中的“微”与“弱”是两个词,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肌肉表现形式。

笔者以为相对于“充分”的普通表情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词——
—“微弱”,因为两者并无本质区别,都属于情绪微表达。

情绪下的身体外在表现都属于情绪表达的范畴,情绪本身强度低或是其在表达的过程中受到了压抑、干扰就会出现一种“微表达”,反映在表情动作上即为强度较低或是非常快速的“微表情”。

情绪(emotion),简单地说就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这种体验一般通过内隐和外显的方式表达或呈现出来,两者相伴随。

内隐,包括脑电、心率、血压、皮肤电阻、胸肺部扩、收等不易被观察到的体内神经系统活动;外显,指面部表情、肢体、声音、语言等相对易被发现的身体外在表现(反应)。

综上,笔者倾向于广义上的微表情(Micro Expression),即不受个体意识控制,表达试图压抑与隐藏真正情绪的身体外显反应。

其包括面部微表情(microexpression)、微动作、微语义三大组成部分。

面部微表情与微动作分别是指表现在面部和肢体(身体躯干)的情绪性反应;微语义,是指语音、语言信息中个体隐藏和压抑的真实情绪、想法等。

二、微表情的发展
微表情是表情的缩影,也是建立在表情的基础之上,探讨其发展历程需从表情开始。

人类和动物都有表情,可从外在的身体表现推测其情绪。

如:狗“龇牙咧嘴”、“狂吠”、“虎啸”很可能就表示其愤怒的情绪或将有攻击倾向;人际交往中,即使没有任何语言,也可从对方的身体外在表现推断其一时心情或者情绪状态。

如,“喜上眉梢”、“怒目圆睁”等。

这些能被发现的面部表情、肢体、声音等都与肌肉运动(动作)直接相关,不同的肌肉运动产生不同的表情动作。

面部表情的肌肉构成、运动最为复杂,一切有关表情的研究也首先是从其开始。

以下简要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著作。

英国著名生理学家查理士·贝尔爵士(Sir Charles Bell,1774-1842),代表作《表情的解剖学和心理学》(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Expression),其从生理学的角度阐述了表情。

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40年夏季,我读到了贝尔爵士论表情的名著。

这就大大提高了我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这本书的“贡献主要在于说明了表情动作②和呼吸动作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关系”,[3]揭示了情绪引发呼吸变化,呼吸直接影响眼部的肌肉无意识地收缩,以保护眼睛。

这个重要发现解释了大多数微表情动作中都有眼部肌肉参与的原因,为识别和辨别不同的微表情提供了重要依据。

面部肌肉收缩会产生表情,可以肉眼观察到表情是因为面部的皮肤发生了皱褶。

哪些肌肉可以由意志控制?哪些肌肉很难由个体自由收缩?法国科学家纪尧姆·杜胥内·德·波洛(Guillaume Duchenne de Boulogne,1806-1875)博士,著作《人相机制》——
—“利用电诊法和电流刺激来研究了各种个别的肌肉收缩情形和这些收缩运动引起皮肤上发生皱纹的情形以及确定了哪一条肌肉最少受到意志的单独支配等”。

[3]其研究发现真笑与假笑的重要区别主要在于眼轮匝肌是否收缩,后人称“杜式笑容”。

这对于研究微表情产生的大脑生理结构与功能、神经通路及区分伪装的微表情有着重大启发意义。

达尔文对于微表情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872年,达尔文的名著《人类和动物的表情》(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面世,它采用大量详实的文献资料、图片以及其长达30余年的入微观察——
—动物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声音到人类的六大基本情绪性表情、表情的基本原理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目前的情绪表达、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语义等研究基本都是以达尔文的理论作重要参考,其为微表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此之前,人们仍停留在基本表情的研究,真正进入微表情时代是近50年。

Haggard和Isaacs(1966)率先发现微表情,但并未引起其他研究者的重视。

三年后,Ekman和Friesen(1969)受一位精神病学的委托,在检测一段抑郁症患者撒谎以掩盖其自杀意图的录像时,发现了患者脸上一个仅仅1/12秒的强烈
①弱表情(subtle expression),强度非常低。

有的研究者将“弱表情”单列为一种独立的表情,与微表情(面部微表情)相区分。

②此处的表情动作特指面部表情。

痛苦表情,即“微表情(microexpression)”。

Ekman团队成为当今世界微表情、情绪研究的主要力量,其著有《情绪的解析》(Emotions Revealed)、《说谎——
—揭穿商业、政治与婚姻中的骗局》(Telling Lies:Clues to Deceit in the Marketplace,Politics,and Marriage)等,并研发出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METT)以及表情编码(FACS)系统。

Ekman的研究涉及面部微表情、肢体微动作(身体姿势)、微语义等方面,基本涵盖了人类所有的情绪微表达。

受到个体压抑或隐藏的外在表现微弱,很难被发现和识别的微表情也正是个体撒谎时常见的身体反应,这为“测谎”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2009年,随着Ekman担任技术顾问的美剧——
—《lie to me》热播,国内外掀起了“微表情热”。

剧中将面部微表情、肢体微动作、微语义在实践中的应用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微表情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微表情的研究、发展与生理学、神经科学、进化理论以及用于捕捉瞬间的现代科技密不可分。

情绪微表达通过面部、肢体、语义等三方面共同体现,压抑或隐藏某种情绪,通过意志可以控制了其中一到两个,几乎无人可以完全控制,都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相对微弱的身体外显反应,因为这是由于其产生的机理所决定的。

三、微表情产生的机理
微表情从外在表现来看是肌肉的运动,而肌肉的运动的前提是神经系统发挥了作用。

神经系统的启动在于情绪的产生,而情绪又源于人类进化历程中的适应性,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微表情也与自我(ego)防御机制有关。

(一)微表情与神经生理学
神经生理是表情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表情都与大脑生理结构、功能、神经运动、肌肉组织等相关,甚至直接体现。

如,惊讶的表情。

由于出现意外刺激,身体瞬间静止,睁大眼睛寻找刺激源,瞳孔微微扩张。

眼睛是生物进化的一大奇迹,是获取信息的窗口。

发现未知的刺激,睁大眼睛可以增加视网膜的感光面积;扩张瞳孔可以增大进入光线量,通过眼睛获取了更多信息,以便神经系统指挥下一步的行动——
—逃跑或战斗。

身体瞬间静止,一是因为眼睛的特殊结构。

眼球在观察事物时会不断出现跳动,往往两次才能“对上焦”,同时必须保证身体稳定,否则视线易模糊。

二是视觉皮层在接受外界信息时,突然大量的信息快速进入脑神经系统,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需要“注意”占用了部分运动皮层及神经回路,导致身体瞬时“冻结”现象。

现代生理学研究,基本的情绪表达依赖于大脑边缘系统回路,其中杏仁核和前扣带回是最主要参与者。

特定的大脑生理结构和功能表达情绪,情绪通过表情来反映,而表情通过肌肉运动(动作)体现,无论是面部、肢体还是声音(声带)的表情动作。

肌肉运动又受神经系统支配,即大脑和脊髓神经系统,久而久之几者间相对固定的神经通路形成,即情绪——
—表情,也称条件反射。

兴奋是神经系统活动的主要表现之一。

个体一旦产生某种情绪,大脑相对应的神经细胞通常会产生兴奋,同时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神经通路以电脉冲的形式传递、扩散,其首先会选择惯熟的路线,即正常的情绪表达。

走不通或被刻意压制时坚持从近到远的原则,即从面部、颈部、肩部再到四肢。

出现的微表情除基本面部表情外,包括眨眼频率、视线偏移、舔嘴、强迫性吞咽、摸鼻子、摸脖子、触摸手指、抖腿等。

当个体试图压抑和隐藏某种已产生的情绪时,会瞬间先后产生两种不同神经冲动,各自沿着不同的神经回路运行:一套与情绪表达有关,位于前扣带回、其他边缘系统(位于颞叶内则)和基底神经节;另一套则是非情绪性的肌肉自助运动,受运动皮层及其锥体束所控制。

两套神经回路中的共用部分冲突或被占用,后出现神经冲动对前者起到了部分抑制作用,先前的身体(表情)动作被干扰,外在表现程度减弱或出现瞬间“冻结”反应以及其他的表情动作,由于是有意识的压抑和控制,表情动作出现和消退都较为迅速。

(二)微表情与进化心理学
情绪性表情首先需要相应的情绪支撑,不同的情绪产生不同的表情,长达数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生存是首先必须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

表情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化而来,与人类生存相适应,每一种表情都具有生存的原始意义。

表情的外在表现、内在机理与生存息息相关。

如,惊讶的表情。

其产生不仅有神经生理的原因,更是由于进化中生存的需要。

惊讶是对意外情况(危险)的最初反应:眼睛睁大、嘴巴微微张开,快速吸口气,身体瞬时静止。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险象环生,不管是逃离还是捕捉猎物,时间尤为关键,因而在发现意外刺激的时候,需要在最短的时间(1/4秒)内观察获取信息。

在睁大眼睛观察的刹那呼吸一口气(氧气),为下一步的行动——
—逃或进攻做好生理准备。

氧气是身体发生化学反应的充要条件,而后通过各种体内的化学反应增加肌肉的力量,且快速做出反应。

在未确定“刺激”是猎物还是天敌时,身体静止非常重要—防止惊动猎物或者逃避天敌,这些都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生存本能。

再如悲伤、愤怒、厌恶、高兴等表情。

婴儿悲伤时会发出哭声,面部表情的重要特征是眼轮匝肌收缩,眼睛有闭合的动作,两侧嘴角向下,嘴巴张开,颏肌上推,甚至流泪。

眼轮匝肌收缩、眼睛闭合的是为保护眼睛,以免嘴巴张开时产生的肌肉压力挤压眼球而造成视网膜充血,损害人体较为脆弱的器官——
—眼睛。

眼泪的初始意义是对干涩的眼睛进行润滑。

两侧嘴角向下,嘴巴张开,颏肌上推,这是能够长时间发出最大声音的巧妙肌肉组合。

发出声音的初始意义在于向外界传递一种信号,获取帮助(关怀)以便更好生存下去。

愤怒的面部表情特征是眉毛下压,眼轮匝肌收缩,嘴巴通常张开或咬牙切齿。

眼轮匝肌的收缩同样出于对眼睛的保护,眉毛下压很可能眼轮匝肌的收缩带动眉肌的附属结果。

人类早期和动物相似,牙齿是最为重要的攻击武器,张开嘴巴、咬牙切齿很可能是要发起攻击的前兆。

同时愤怒产生时鼻翼扩张、呼吸加快,以便获取更多的氧气,为战斗做好准备。

厌恶的原始意义是人类在进化中对于腐败、变质食物、异味等对人体有害东西本能的嗅觉排斥,表现为“不看”、“不闻”——
—皱鼻、嘴巴紧闭、颏肌收缩、眼睛趋向闭合等。

“高兴(愉快)”具有社会性的原始意义,对超过预期、符合心理需求的一种满意的情绪,最主要的特征两侧嘴角向上提、眼轮匝肌收缩,这是由于嘴巴张开,形成的肌肉压力会挤压到眼睛,所以眼轮匝肌的收缩可以有效保护眼睛。

人类经过数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进化、发展,用于生存的基本情绪被永久植入大脑,通过DNA遗传了相似的大脑结构和功能,表情也被遗传了下来,只要类似情绪出现,对应的表情将会产生。

随着现代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像远古时期需要表达强烈情绪的情景减少;人类大脑新皮层的发达,社会文明的进步,理性的增加,控制情绪也成为现代人际交往的必修课。

因而正常的情绪表达受到有意识的隐藏和压抑,即出现了情绪微表达,曾经原始的饱满的表情也被代之以微表情。

(三)微表情与自我(ego)防御机制
微表情产生的机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一种自我(ego)防御,即自我面对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的做出的反应机制,为求保持内心平衡而表现在潜意识上的冲突。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类基本的情绪主要存在于本我(id),但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①都可以对情绪产生干预和影响。

本我(id)表达某种情绪,但自我意识到了不利面,随即压抑、阻止。

如,欺骗的愉悦。

个体发现自己欺骗了对方,本我出现了满足、愉悦的情绪,脸上露出了笑容,但自我意识到表达有误,开始压抑、控制,因而产生不完整或快速消失的表情动作。

自我表达某种情绪,但该情绪在本我中并不存在或者本我中存在有其他情绪,因而出现虚假或混合的情绪性表情。

如,假笑、假怒等,担心被识破谎言的恐惧感以及撒谎时的罪恶感。

自我表达愉快、愤怒等情绪,但是这些情绪并不存在于本我,无法真实表现,即出现“虚假”、“伪装”的表情动作。

撒谎时自我表达对自己有利的情绪却使本我感到谎言可能被识破产生的恐惧与不安,或是引起了超我强烈的负罪感、愧疚感,潜意识冲突、情绪混合。

导致前者表达未完毕后者抢先出现或多种表情动作同时出现,致使都不完整或较为迅速,甚至偶尔出现了无表情或表情变形、扭曲的情况。

自我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不受意识所控制,类似的如:口误、欲言又止、语调的突然大幅变化、肢体符号失误、语言和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的不协调等。

微表情是微情绪的客观反映,是人类进化历程中大脑生理结构、功能、肌肉动作、心理机制等共同作用的产物,具有人类共性,可以准确反映个体内心的真实情绪和想法,这对于侦查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四、微表情在侦查中的应用
微表情操作简便、准确率高,可用于侦查实践中的调查访问、询问和讯问以及测谎、有针对性的调查取证、制定有效的讯问策略等,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笔者以讯问为例,对微表情在侦查实践中的可靠性、具体操作、注意事项等进行探讨。

(一)言辞证据与微表情可靠性比较
我国刑事诉法法第四十八条对证据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等言辞证据占八类证据的比例高达37.5%。

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客观的痕迹、物证等十
①本我(id),是精神分析术语,原意是人格结构中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那部分,此处主要代指表现基本情绪的部分;自我(ego)是指理智的我,引导本我按照社会允许的方式活动;超我(superego)是指道德化了自我,与情绪有关的主要是“良心”部分。

分有限,致使言辞证据实际比例进一步上升,甚至在有的案件中成为关键证据。

司法机关虽不断强调“重证据、轻口供”,但言辞证据一直以来被视为直接证据,法庭采信率较高,这也是导致了刑讯逼供、诱供等非法证据获取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言辞证据较主观、易伪装、伪造、可靠性低,比较而言微表情的可靠性要高,可以更客观、准确的反映个体内心的真实的情绪情感和想法。

笔者以为,“重证据,还要重口供”,关键是如何利用科学的理论和原理对犯罪嫌疑人“口供”进行有效甄别,而并非一味的轻“口供”,甚至将其真实的供述和辩解视为“狡辩”、“不老实”。

从大脑生理结构和功能来看,语言中枢为人类大脑皮质所特有,负责控制人类进行思维和意识等高级活动及语言的表达,该部分也是谎言的“生产地”;人类基本情绪的表达依赖于大脑边缘系统,生理构造上几乎不存在“撒谎”的基础。

从进化史来看,人类语言表达晚于情绪表达,前者是人类进化到高级阶段的特有技能,易撒谎;后者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本能,较为低级、原始和“诚实”。

从心理学理论观点来看,语言表达通常是趋利避害,往往是先经过思考、加工,与后天的学习、经历有关,受自我控制,是有意识的;情绪表达往往是个体内心真实想法和感受的反映,主要受本我控制,学习、经历只对其外在表现强弱程度造成影响,是无意识的。

从外在表现形式来看,语言表达较为单一,多限文字内容本身;微表情除此外还包括音量、声调、语速、回答间隔、面部表情、肢体反应等多方面,表达较为丰富、完整。

综上,言辞证据主观、易伪装、伪造,微表情相对真实、客观、可靠。

利用微表情甄别供述真伪,可弥补言辞证据的不足,有利于实现不枉不纵。

(二)微表情应用的难点
实践检验证明,微表情完全可以作为一种侦查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我国的刑侦实践中,但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易出现可识别率低、准确率差的情况。

1.面部微表情。

面部微表情与人类的基本表情相对应,个体差异小、准确率高,但在审讯中的出现率较低。

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个体刻意控制。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喜怒不形于色”深入人心,俨然成为社会交际的必修内容,因而很多人从小就学习控制面部表情,不轻易表露情绪,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丰富社会阅历的犯罪嫌疑人,其很可能在情绪出现之前控制自己的面部肌肉,压抑情绪,减少面部微表情出现的可能性。

(2)有效刺激不够。

微表情产生的前提是个体存在情绪体验,有效刺激是必要条件。

如,与案件相关的问题、证据、物品等;同时案件本身也很重要,一起普通的盗窃案与杀人案对犯罪嫌疑人形成的心理压力有着天壤之别,造成的情绪波动程度也不尽相同,身体外在表现也有强弱,较弱的刺激很难引起面部肌肉反应。

(3)个体存在差异。

情绪产生身体反应,但并不是每一人都出现在面部,由于习惯或者意志的控制,有的人情绪产生的神经冲动会先流向肢体,表现为肢体微动作;或者流向声音,表现为音量、音调、语速骤变等。

因此侦查实践中的犯罪嫌疑人并不一定都会出现面部微表情,强弱程度有差异。

2.身体微动作。

微动作也是情绪表达的主要表现之一,通常具有外在表现明显,幅度大,易识别、出错率高的特点。

几乎每一个犯罪嫌疑人在讯问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微动作。

例如,头部动作、视线偏移、抓耳挠腮、摸鼻、手势、双手触摸、手指伸缩、身体摇晃、抖腿等,这些微动作也被称为“行为线索”,用于甄别谎言。

实践证明,撒谎的人和说真话的人都会出现这些身体反应,甚至说真话的人表现的更多,习惯是影响识别的一大因素。

由于受到个体行为习惯、文化、教育、社会经历的影响较大,每一个人的微动作表现不同:有的犯罪嫌疑人习惯抖腿,有的习惯晃动身体,有的喜欢轻咬、舔嘴唇、动手指等,每个人均具有类似的不同习惯,以及情景的压力、身体原因、睡眠不足、疲惫等都会影响到微动作的准确识别,出错率较高。

微语义发现难、易忽略。

理论上,情绪必然会通过语音、语言体现出来。

如,恐惧、愤怒、兴奋会使音调升高、音量增大、语速增快而恐惧、悲伤则会使音调降低、音量减小、语速放慢等。

在真实的情景中,犯罪嫌疑人会表现出或多或少的紧张、恐惧,有可能是因为其涉案,也有可能是因为环境改变,产生一种本能、莫名的紧张,这些都会影响到语音的变化。

语言不会直接反映情绪,但可以通过语言特征识别个体被压抑或隐藏的真实的情绪、想法。

如,回答问题的速度、间隔、停顿、没有意义的重复、突然增多的感叹词、代词的使用、偷换概念、沉默、敏感词的回避、套用对方的话等。

由于特定情景、个体差异,语音、语言的外在表现往往呈现出反应微弱、谎言与真话混合的特点,依靠讯问者的耳朵去识别,难度高且易被忽略。

(三)微表情的应用步骤
微表情在实践中的应用较为复杂,要能够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