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在侦查实践中的应用_邵磊
微表情分析技术在讯问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
![微表情分析技术在讯问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00a15010c1c708a1294a448b.png)
(一)测谎价值
微表情分析技术在讯问中具备良好的测谎价值。这里需要铺垫一个“基线理论”作为论证基础。侦查人员在讯问过程中想用微表情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测谎,首先要“定基线”,这里的基线必须以讯问对象的习惯为标准。举一个抖腿的例子。生活中有人在自然状态下习惯性抖腿,而有人在自然状态下不抖腿。自然状态下的抖腿与否便成为基线的标准。如果讯问对象在坐到位置上的那一刻便开始抖腿,我们的基线应当定为“习惯性抖腿”;反之,应当定“不抖腿”。当我们在讯问一个“习惯性抖腿”的犯罪嫌疑人时,如果突然向他抛出某个问题,导致他停下抖腿动作,那这个时候应当引起讯问人员的注意。“习惯性抖腿”的人突然停下抖腿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此时他内心体现为注意力集中,外部体现为肌肉紧缩。这种不自然的表现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接下来他所言所述撒谎的可能性非常高。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以FACS为代表的Ekman著名理论研究站在一个稳固的生物学理论根基上。微表情理论研究本身不具有理论基础,但借助高度发达的生物学理论,微表情研究也能站稳脚步。Ekman结合生物进化论,提出“天性生理理论”:每一个表情都不是后天学会的,它们都是进化留存下来的本领。人类本身就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产物,除去大脑皮层的控制功能,人类和一般的哺乳动物几乎毫无差别。人类与动物在微表情上的差别在于:人可以迅速控制情绪的外在表现而动物不能。然而,即使人类对情绪的外在表现有超强的控制力也无法抑制本能的冲动。Ekman正是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时间对微表情进行捕捉与研究,将每种微表情归属于某类特定的情绪,从而读懂人们的内心。在这个基础上,Ekman的微表情研究站在了绝对的理论高度,以至于到现在无人能打破他的研究论断。
微表情识别在侦查审查中的应用
![微表情识别在侦查审查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13ec752804d2b160b4ec021.png)
所谓微表情 , 是指持续时 间非常短 、 常常难 以被人察觉的表情 。微 表情近年来 备受科学界 和新 闻界的关 注, 本文就试对微表情识 别在侦 查审查 中的实用性进行浅显探讨。 微表情识别有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 是一 门实用的科学技术 1 9 6 9 年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正式提 出了微表情 的概念 。按照 埃克 曼的定义, 持续 时间在 1 / 2 5 ~1 / 5 秒 以内的表情是微表情 。 日本研 究人员认为 , 持续时 间 1 / 2 秒 以内的表情都可 以被称为微表情 。微表情 具备 的内在基本属性 , 构成微表情识别 应用的科学基础 。其基本属性
三微表情识别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侦查工作领域具有应用推广价值随着微表情研究的深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微表情不但能被察觉发现还能够被仪器设备客观采集记录和捕捉固定这为微表情研究和识别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方法和手段使其在侦查中应用和推广变成可行
科 技 息
微表情 i H R U 在侦查审查【 l 】 晌应用
一
微表情反映 了人试 图压抑与隐藏 的真实情 感 , 是一种有效 的非言 语线索 。通过微表情 识别 , 可较为直接地 了解被观察对象最真 实的感 受和 内在的需要与渴望。在侦查 审查 中。 可据此判断犯罪嫌疑人 、 被调 查人 的内心积极 或消极的情感或情绪状 态 , 帮助侦查人员 制定 和采取 针对性 对策措施 和方式方法 , 这对 侦查 工作有 效开展具有 重要意 义 。 如拒不交代罪行的犯罪嫌 疑人在 听到作案人会受到严重刑罚时 出现 了 “ 恐惧 ” 的微 表情 , 则表 明其畏罪心 理严重。讯问人员可结 合其 性格特 点, 制定相应的讯 问策略 , 促使其交代问题 。 为: 三、 微表情识别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 在侦查工作领域具有应用推 1 . 特定性 广 价 值 微表情 的特定性 , 是特定的微表情 动作表达特定 的情 感情绪和心 随着微表情研 究的深入和现代科技 的发展 , 微表情 不但能被察觉 理状 态 的属性 , 这 是微表情 识别 的科 学依据 。有研究表 明 , 人 在交往 发现 , 还能够被仪器设 备客观采集记 录和捕捉 固定 , 这 为微表情研究和 中, 有9 0 %的非语言信 息来 自面 部 , 眼、 眉、 嘴、 鼻、 面部肌 肉的细微变 识别提供 了非常有用的方法 和手段 , 使其在侦查 中应用 和推广变成可 化, 表达着不 同的含义。通过对各 种文化背景下人 面部表 情进行系统 行 。 研究 发现 , 表情 是人类 共有 的, 不 同的面部 肌肉动作组合构成不 同的表 ( 一) 微 表 情可 被 客 观 采 集 记 录 情, 每一种表情 表达一种特定 的情 感情绪和心理状态 。 比如一个人愤 侦查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司法活动 , 侦查 中运用微 表情识别 , 需要有 怒 时, 不 管是来 自中国还是任何一个其他 国家, 会 出现 眉毛下垂前额 紧 确证信息研判 , 其稍纵即逝的特点对肉眼直接 观察形成挑 战, 要求侦查 皱 的表情 。微表情是表情的一种 , 只是持 续时间非常短 , 它 同样表 达了 人员 必须有 更为可靠 、 可 以提供反复研究 的方法 手段。近年来 。视频 人 内心特定 的情 感情绪。当然 , 很多时候微 表情不 是标 准的基本 表情 , 采集 录像设 备和技术发展很快 , 这为微表情 的采集 记录提供 了物质 和 可以清晰客观地采 它 既可能包 含普 通表情 的全部肌肉动作 , 也可能只包含一部分 , 它究竟 技术基 础。侦查人员运用 高清 的录像 设备和技术 , 表达什么样 的情 感情绪和心理状 态 , 需要具体分析研 究 : 如, 侦查 审查 集 、 记 录特定人特定时 间内包括瞳孑 L 变化等在内的所 有细微 的表情 、 眼 中, 被 讯问人 出现眼皮耷拉 、 眨眼 、 皱眉等表情动作 , 表示有 心理压力 或 神状态及其变化 。当然 。微表情采集是一项技 术。要 注意正确 的操作 要注意选取 当事人在 自然状态下的表情 采集记 录 , 选择合 适 感到了威胁 、 想逃避问题 ; 缩 紧嘴唇 , 则表示 内心对讯 问人员 的说法 或 方法 。如 , 指认 不予认 同 , 等等。 的环境 , 先让 当事人放松下来并集 中注意力 , 尽量排除各种无关 因素干 2 . 自发性 扰; 要选用 1 5 帧/ 秒 以上 的高清录像设备 , 找一个清楚 、 合适 的录像 视角 实施 中要给予特定且具体的信息刺激 , 视情 微表情 的 自发性 , 是微 表情 在外在刺激 和心理 神经机制作用 下 自 和位 置。最好将设备 隐藏 , 然产生的属性 , 它是微表情识别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 , 微表情属于生 形确定刺激次数 , 以供采集后对 比研究 。 理应激反应 , 自然发生 , 不能 被人所控制和 隐瞒 , 因而也无法伪造 。埃 ( 二) 微表情可 以被有效捕捉 固定 克曼认为 , 微表情是无意识 的, 很难被觉察。很多情况下人甚至意识不 般简单 的操作方法是通过 回放和仔细观察采集的录像 寻找微表 到 自己已出现 了微表情 。微 表情的心理和神经机 制 , 还有待 于心理 学 情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 术的发展 , 如微光摄像 系统以及红外摄像 系 家和神经 学家进一步深 入系统研究 。但可 以肯定的是 , 表情包括 微表 统的进步 、 信号处 理领域 中新 的算法 的涌现 , 一些专业设备和技术可以 然状 态下面部表情微妙的变化和变化的有关数据。相信 情的产生 和表达 , 是有生 物学 、 神经心理学 基础 的 , 它与人类 内在 的情 捕捉 到人在 自 感信息加工过程 紧密相关 。如 , 大脑中的杏仁核 区域 , 就控制着人的害 不久的将来 , 具有视频逐 帧编码 、 计算功能 的有效的微表情 自动分析工 怕情绪表情 , 人受到威胁 时 , 杏仁核 区传递 信息 , 人就会做 出恐惧 的表 具将会被开发 出来并会 逐渐得到完善 。在现有条件下 , 侦查人 员可 以 利用具备视频逐 帧显示 功能的设备或具 有逐 帧播放功能 的软件 , 通过 情。这是 自然的反应。 还可通过存储或拍照予 以同定 , 作为 二、 微表情识别可 以作 为有效 的侦查辅助手段 , 在侦查 中发挥重要 视频逐帧分解去查 找捕捉微 表情 , 作 用 微表情识别解读 的基本素材 。 微表情识别作为一项现代化科技手段 , 能够在侦查讯问 、 调查取证 ( 三) 微表情可 以被准确识别解读 等环节 上帮助侦查人 员获取有价值 的信 息 , 进而发挥重要 作用。需要 国内外实验证明 , 经过微表情识 别强化训 练, 能大大提高对 于微表 注意 的是 , 微表情识别还处在实践探索 阶段 , 目 前还 只能作为侦查审查 情的辨识率和对微表情所表达含义的解读 能力 。尽管人类 的表情非 常 但典型的 、 经常出现的表情 、 微表情动作是能够被准确识别 的, 其 的一种辅助手段 , 其结果 只能为侦查工作 提供参考 , 而绝不 能作 为定案 丰富 , 依据 。 所对应表 达的情感情绪 和心理 状态 , 也能够被准确判 别和解读 。侦查 ( 一) 可辅助识别判定犯罪嫌疑人 , 查找知情人 人员应有 意识地强化训练 或参 加专门培训 , 提高微表 情识别及基于微 侦查 中办案人员有时会圈定较多的嫌疑人和可能的知情人 。按传 表情 的心理情感研判解读 能力。需要注意 的是 , 微表情表达受诸 如认 统 方法排 查往往需要 大量人力 、 物力和时间 , 有时甚至无从 下手 。在已 知理解错误 、 情感错乱 、 精神疾患 、 面部整容 、 外在环境 刺激等多方面条 找到知情 人的情 况下 , 微表情识别则可辅助判定作案人 和其他知情人 。 件 因素 的影响和制约 , 其识别应注意深入分析 , 尽力排除可能的干扰因 ( 二) 可识别犯 罪嫌疑 人 、 知情 人 的谎 言 , 促使其 讲实情 、 说实话 。 素, 同时还要注意与语言信息和其他非语言信息( 如肢体动作 、 呼吸等 ) 微表情 可以作 为谎言监测 的线索 综合分析运用 , 提高准确率和成功度 。另外 , 研究者们近年来 已经开始 微表情 自动谎 言识别系统也 已取得 了 研究表 明 , 一个人要想掩饰 自己 , 首先做 的就是调整 自己的表 情 , 着手研发微表情 自动识 别工具 , 而存调 整表情 前后 的过程 中会 出现反 映真实情感 情绪 的微表情 。而 定的进展 , 可 在不被当事人觉察 的情 况下 自动进行谎言识 别。国 内 确立 且, 高说谎动机者说谎时暴露 出更 多更 明显的说谎线索 , 更容易让人识 侦查学界和 司法部 门应更加关注和积极促 进微表情研究 与实践 , 积极投入力量 , 深入研 究实践 , 培 养专 门人才 , 推动微表情识 别 其在撒谎 。就犯罪嫌疑人或知情人而言 , �
微表情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
![微表情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c853ec233d4b14e8524681b.png)
微表情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作者:赵旭初张驰刘玥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11期摘要微表情是不受思维控制,持续时间短暂或肌肉收缩不充分的表情,其对公安工作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本文深入分析微表情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针对微表情在公安工作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数据库技术与微表情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微表情数据库侦查讯问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410329024y;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作者简介:赵旭初、张驰、刘玥,江苏警官学院。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4-208-02微表情,也叫面孔微反应,是指人们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二十五分之一秒到五分之一秒内,不由自主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
一个人,可能因为知识、阅历、能力的原因,能够在内心波涛汹涌的时候做到面不改色,他也许很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他无法控制自己的微表情。
因为微表情是面部肌肉不充分收缩而产生的,它作为微反应的一种,是人类经过长期进化而遗传、继承下来的,是人类实现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反应。
将微表情应用到侦查审讯中,能够帮助我们判定他人说法与想法是否一致,从而使我们的判断更加准确有效,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一、微表情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最近几年风靡全球的美剧《Lie to me》就是以研究微表情为题材,其灵感来源于行为学家Paul Ekma博士的真实研究。
虽然微表情是一个积极有效的辅助判断工具,但由于一定的复杂性,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却差距较大。
早在1872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表《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一书,在书中他第一次对人类表情进行了研究。
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Ekman受此启发开始了对人类微表情的研究。
之后,Ekman与Friesen围绕人的面部肌肉群对表情的控制进行研究,并进行了深入的技术开发,并于1978年发布了“面部行为代码系统Facs”,该系统在2002年进行升级后对表情的捕捉准确率高达90%。
关于微表情识别与应用的深入研究
![关于微表情识别与应用的深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e9a2be20b4c2e3f5627635f.png)
关于微表情识别与应用的深入研究作者:唐娜娜来源:《现代盐化工》2020年第02期摘; ;要:在国内外刑事侦查的研究应用当中,微表情识别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微表情识别可以判断查证对象最真实的情感反应,可以帮助被测者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进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帮助其在为人处世当中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情商。
因而在国安安全、司法实践以及普通人际交往中,微表情识别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微表情;识别;应用;研究表情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与信息交流中非常重要的非语言行为,自1872年达尔文出版的《人与动物的表情》之后,人类对于面部表情研究的脚步就一直没有停下过。
尽管到目前为止,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面部表情的研究已經非常丰富,但是对于微表情这种常常难以被人察觉的面部表情的研究却是相对较少。
所谓微表情,是人类一种强度非常弱的表情反应,是一种持续时间短暂(仅为1/25~1/5 s),或幅度较小,或形态不完整的表情[1]。
对于微表情的识别与应用,可以从面部微表情、身体微反应、非言语行为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以保罗·埃克曼为原型的电视剧《Lie to me》中展现了无数微表情分析技术在犯罪调查及其人际欺骗检验中应用的经典案例,对于微表情识别与应用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分析参考。
1; ; 激发情绪,应用例举微表情与普通表情有所不同,作为一种非常快的情感反应,生活中大多数人在通常情况下是很难察觉到其存在的,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认为,微表情可能包含普通表情的全部肌肉,也可能只包含普通肌肉动作的一部分,往往出现在人们撒谎的情况下,表达的是人们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2]。
要想让被测者的这种微妙情绪充分暴露出来,就要采用一些刺激性的倒逼方式。
1.1; 快速交错追问,出其不意制胜快速追问就是不给被提问者一点思考的时间,在无意识形态下所说出的答案,能够更加直接并真实地反映出对方的内心想法,这就要求提问者对于所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有精准的设计,这些问题可以是与案件有关的,也可以是存在于案件之外的其他问题,但是都要能够直接地测试出隐藏在被提问者背后的情感属性。
视频侦查与其他侦查手段的结合应用
![视频侦查与其他侦查手段的结合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dae60ac6c85ec3a86c2c544.png)
2019年7 月 辽 宁 警 察 学 院 学 报 July 2019 第4期(总第116期) JOURNAL OF LIAONING POLICE COLLEGE No.4(Ser. No. 116)视频侦查与其他侦查手段的结合应用邵 雷1,闫 薇2(1.黑龙江省公安厅人民警察训练中心 侦查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2.辽宁警察学院 公安信息系, 辽宁 大连 116036)摘 要:对视频监控图像中隐性信息的分析,主要依据视频监控图像中涉案对象的行为来确定。
视频监控图像会反映出犯罪嫌疑人行走、通话、驾车、上网、住宿、取款等动作,将这些关键特征行为与精确的时空信息相结合,然后有针对性地调取网吧上网、银行卡、车辆轨迹、手机通讯、宾馆住宿、出入港航班等信息,再通过运用人脸识别、数据模糊碰撞和公安部云搜等多种平台技术进一步深度分析研判,从而固定证据,锁定犯罪嫌疑人,提高破案效率。
关键词:细节辨识;宾馆住宿信息;上网信息;通信信息;银行卡信息;GPS 中图分类号: D6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727(2019)04 -0027-04收稿日期:2019-02-26作者简介:邵 雷(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视频侦查,信息化侦查。
闫 薇(198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视频侦查。
视频侦查作为信息化侦查中的重要手段,与其他技术密不可分,其他技术手段在案件侦办前期没有明确线索作为突破口时,又需要视频录像提供侦破线索抓手开展工作。
因此,视频侦查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关系。
在对视频信息进行研判分析时,除了要对视频图像中显而易见的信息进行分析,还要更深层次挖掘和查证视频图像背后隐藏的隐性信息,从视频监控提供的表面看似简单的图像资料入手,经过深入研判分析后往往能够发现隐藏着的潜在破案关键信息,进而找到案件的突破口[1]。
微表情识别训练对警察情绪智力的影响研究
![微表情识别训练对警察情绪智力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73b086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d.png)
微表情识别训练对警察情绪智力的影响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表明,警察的情绪智力对其执行任务的能力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对警察进行微表情识别训练,有望提升其情绪智力水平,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他人的情绪变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
针对警察情绪智力的训练研究还比较有限,因此有必要开展对微表情识别训练对警察情绪智力的影响研究,为提升警察综合素质、提高执法效率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深入探讨微表情识别训练对警察情绪智力的影响,可以为警察培训和心理健康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微表情识别训练对警察情绪智力的影响,通过系统性的训练,提高警察对微表情的辨识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其情绪智力水平。
在日常执勤和工作中,警察面临各种复杂的情境和压力,情绪智力的提升对于他们的工作表现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微表情识别训练对警察情绪智力的影响,可以为警察培训和心理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警察队伍的专业化和素质提升。
本研究也旨在为微表情识别训练在警察领域的应用提供实践指导,为警务工作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深入研究微表情识别训练的效果,可以为警察人员的情绪管理和智力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警务领域的创新与进步。
1.3 研究意义通过微表情识别训练,可以提高警察对于不同情绪的敏感度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识别和理解他人情绪,有效改善工作中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通过训练可以帮助警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影响工作效率和决策能力。
微表情识别训练还可以提升警察在高压情境下的应对能力和工作表现,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工作失误。
研究微表情识别训练对警察情绪智力的影响不仅可以提升警察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效率,还有助于改善警察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微表情识别训练的理论基础微表情识别训练的理论基础主要基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相关理论。
微表情分析技术在侦查讯问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微表情分析技术在侦查讯问工作中的应用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7c4984f9ad51f01dc281f155.png)
微表情分析技术在侦查讯问工作中的应用探讨作者:常文婷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2017年第04期【摘要】微表情是人类大脑在接触一定刺激后引发的外部反映,具有表现时间短、自发性、真实性等特征。
而这种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侦查讯问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对为微表情的研究与分析引发了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微表情分析技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
本文从微表情以及微表情分析技术的概述出发,对微表情分析技术在侦查讯问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阐述。
【关键词】微表情分析技术;侦查讯问;应用一、引言在侦查讯问工作中,通常采用语言表述分析与非言语行为分析的方式进行侦查与判断,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提升工作质量。
微表情作为非言语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所具有的情绪真实性、生理自发性与直观体现性等本质特性,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通过对微表情的分析与研究,证明微表情分析技术在社会实践工作,如在与观察工作、心理学、侦查讯问等相关的工作实践中,微表情分析技术的应用存在科学性,且具有广阔的应用与发展空间。
二、微表情与微表情分析技术微表情,主要是指人类在受到一定的外界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受意识控制、具有真实情绪表现且在瞬间发生的外部反映。
微表情与普通表情最大的区别在于,微表情具有表现时间短暂性(持续时间在1/25秒之间)、生理自发性(大脑无意识的自发反映)、情绪体现真实性与客观反映性的特征。
微表情作为心理学名词,其表情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寓意着高兴、厌恶、蔑视、诧异、恐惧、愤怒与悲伤等情绪。
微表情分析技术是基于微表情概念产生后,依托于人们对人类表情的研究得以产生的相关体系,旨在通过对微表情识别与分析,实现微表情的有效应用与表达。
目前,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对微表情以及微表情分析技术应用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三、微表情分析技术在侦查讯问工作中的应用分析侦查讯问工作的实践,主要是侦查工作人员与犯罪嫌疑进行直接沟通,获取信息并掌握情况的过程。
?跟犯罪心理学借招,用微表情识人
![?跟犯罪心理学借招,用微表情识人](https://img.taocdn.com/s3/m/6a0ceb2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f.png)
跟犯罪心理学借招,用微表情识人近期犯罪事件频频出炉,弄得人心惶惶,苏州一女子在停车场遭割喉、南京女子取款被割喉、宁国市高三女生购书被割喉等等。
似乎这些案件是采取的是同一个犯罪手段——割喉,那么这到底是连环作案还是多人多起多地的实施犯罪呢?实际上犯罪者对犯罪对像、时间和道具等,有特殊的习惯。
有的人带走被害者的物品,或只强调特定的对象、时间或道具。
但如果无法分辨出到底是习惯还是偶然,再或者犯罪者的蓄意行为,即使找到了重要的线索,也不能派上用场。
尤其是连环 ... 手的犯罪手法,在无意识中会受到日常习惯的影响。
因此,在连环案上,找出犯人的习惯极其重要。
通常,通过追踪犯人习惯形成过程,来对其习惯进行分析。
全国各地的割喉案件肯定不是一人所为。
枪是被严格管制的,能拿到枪的人不多,爆头哥在犯罪世界中流行不起来,但割喉所需的就是一把刀子,操作起来简单得多,于是乎割喉的手段像流感一样传开,大概犯罪分子认为这个 ... 好用,效率高。
当我们去银行取钱,或者走在比较偏僻道路上的时候,要格外留个心眼,看看是否有人尾随,或者正在偷偷观察著自己。
在这里并不想危言耸听,但宁可长个心眼,也不要疏忽大意。
幸运的是犯罪分子毕竟是少数人群,我们能够遇上犯罪分子的几率也不太高。
但是应用在刑侦上的识慌术和微表情勘测,也不是不能用在生活中。
因为无论是意识和潜意识,都是人类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是无法被掩盖的,和涂抹掉的,它具有超强的记忆储蓄功能,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储蓄仓,储藏着人生所有的认知和思想感情。
如果一件事情你做过,那么你的潜意识也会牢牢将它吸纳在储蓄仓里,帮助你记忆和认知事情,你磨灭不掉,也替换不了。
面部表情研究及犯罪心理学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 1934.02.15],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华盛顿。
主要研究脸部表情辨识、情绪与人际欺骗。
1991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他提出不同文化的面部表情都有共通性。
微表情心理学的相关论文范文
![微表情心理学的相关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ea0457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8.png)
微表情心理学的相关论文范文微表情是心理学名词,是指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微表情心理学的相关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微表情心理学的相关论文篇一:《浅析微表情》摘要:不论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有一点是相似无疑的,那就是我们的身边从不乏谎言。
本文以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现为例,讨论微表情研究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表情,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铁道部,高铁事件,说谎,《lie to me》,真相。
2011年7月23日D301次高铁列车行驶至温州路段时,与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列车追尾造成35人死亡,210人受伤的严重事故。
7月25日,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代表铁道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其中语出惊人,会后网络传言沸沸扬扬。
但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王的话几句真几句假?下文参考以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组长姜振宇的微表情分析,来探讨王在此次发布会中的“小动作”。
什么是“微表情”呢?微表情属于新兴的心理学名词,是内心掩饰的不自觉表露。
顾名思义,微表情的动作幅度及持续时间都很小,甚至有的只会闪现1/25秒的时间。
虽然这种下意识的表情动作只出现在一瞬间,却很容易暴露人们极力掩饰的情绪或真相。
人类属于社会性动物,从出生起就在不断地嗅探及体会这个社会。
这个过程心理学称作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对事件或他人整个的认识和推理过程。
主要分为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归因三个阶段。
不幸的是,谎言在整个社会认知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美剧《lie to me》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一般人在每十分钟的谈话里就有三句谎言。
欣慰的是,大多数谎言中并无明显敌意。
下面转回新闻发布会,在开始之前,王勇平先鞠了一躬,随后坐下。
正式开始后又站起,询问要不要站着说。
但此时,他的表情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首先,皱眉纹,左侧眉头略有上扬;上眼睑提升。
脸颊隆起,有鼻唇沟,嘴角轻微向两侧后方拉开(证明有上唇提升和颧大肌运动)。
应用微表情识别技术实现公安预警模式的探讨
![应用微表情识别技术实现公安预警模式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942f41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6.png)
82Application of micro expression recognition technology to realizeearly warning mode of public security摘 要: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深入,计算机识别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以微表情行为识别、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已经进入新的研究阶段,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微表情识别技术由传统的经验传承到由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智能化识别,使得该项技术有了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应用的场景将更加广泛,通过对微表情的识别原理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微表情识别技术的识别原理和技术特点的简要介绍,拓展延伸出该项技术在侦查讯问、视频侦查、监所预警、重点人员筛查和大型活动预警等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微表情;微表情识别;微表情应用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deep learning, computer multi-dimensional recognition should also have a new developmentopportunity. The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such as micro expression behavior recognition, face recognition, voiceprint recognition, have entered a new research stage, and achieved very significant results. Micro expression recogni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inherited from traditional experience to intelligent recognition based on deep learning, which makes it more widely used. With the continuous maturity of the technology, its application scenarios will be more extensive. Through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recognition principle of micro expression and the recognition principle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expression recogni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deep lea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the fields of investigation and interrogation, video investigation, prison early warning, key personnel screening and large-scale activity early warning will be expanded.Keywords: Micro expression; micro expression recognition; micro expression application夏乾馨1 ,付强2(1.阜新市公安局刑警支队,阜新 123000,中国;2.阜新市阜蒙县公安局刑警大队,阜新 123100,中国)应用微表情识别技术实现公安预警模式的探讨引 言“普通人在每十分钟的谈话中会说三个谎话”是2009年侦探题材的热播系列美剧《别对我撒谎》经典台词,该剧的主人公原型就是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他最早是在 1969 年提出“微表情”这一概念,并认为可通过分析一个人的脸、肢体动作、声调和话语来洞悉真相,这使得微表情这个词迅速蹿红。
微表情_微反应研究在侦查中的应用_董宁
![微表情_微反应研究在侦查中的应用_董宁](https://img.taocdn.com/s3/m/49d2741e6c175f0e7cd1376a.png)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面部表情展开研究,他深入新 几内亚原始部落中,对当地居民与西方人的面部表 情进行研究,发现二者有惊人的雷同。之后,艾克曼 与 Friesen 围绕人的面部肌肉群对表情的控制进行 研究,并进行了深入的技术开发。他的研究主要针 对人的面部表情识别、情绪的解析与人际欺骗,其著 作有《情绪的解析》、《说谎》等。保罗·艾克曼的研 究成果被 美 国 司 法 部 门 应 用,其 本 人 也 成 为 美 剧 《别对我说谎》的主人公原型。
53
中引入微表情、微反应研究,其研究对象与研究侧重 点与目前我国心理学界关于微表情、微反应的研究 略有不同。为了更好地将该研究与讯问、询问工作 相结合,需要一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既 要具备心理学的相关专业知识,也要懂得微表情、微 反应的知识,同时还要了解侦查和预审方面的专业 知识。对公安一线办案民警进行微表情、微反应专 业知识的培训,是实现该研究与侦查实践工作结合 的有效途径。在这项工作展开的初期,可以聘请目 前国内本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提供相关帮助与辅 导。工作起步之后,就应该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促进 公安机关内部专业人才的成长,培养并储备后备力 量。
一、微表情、微反应研究现状
关于微表情、微反应研究的有关介绍,在影视剧 《别对我 说 谎 》和《读 心 神 探 》中 均 有 详 细 的 描 述。 微表情、微反应存在于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之中。世界各国针对微表情、微反应都已展开了深 入研究。
( 一) 国外 1872 年,英国著名学者达尔文出版了《人类与 动物的表情 》,这 本 书 虽 然 是 以 人 与 动 物 的 情 绪 表 现的共同点为论据为进化论作进一步论述,但也是 最早对人的情绪展开的研究。后来,在电影表演领 域,一些学者从表演的角度研究了人类的表情,使关 于表情的研究又深入了一个层面。美国心理学家保 罗·艾克曼受到达尔文观点的影响,针对不同种族、
论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信息价值及运用
![论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信息价值及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6fa7619bfe4733687f21aa88.png)
论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信息价值及运用微表情是指人在有效刺激下的最初瞬间表现,包括表情、动作、声音变化等。
这些表现时间短、幅度小,但不受思维控制,真实可靠,因此被用来识别谎言。
本文首先分析了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之后思考实际采访中运用微表情存在的问题,最后研究如何更好地在采访中应用微表情。
标签:微表情;新闻采访;非语言符号“微表情”这个词进入到公众视野源自2009年美剧《Lie to me》(别对我说谎)的热播。
它是指人在有效刺激下的最初瞬间表现,包括表情、动作、声音等。
这些表现时间短、动作幅度小,但不受思维控制,被认为是一种自发的表情,因此可以作为辨识谎言的依据。
也正因为这一特点,微表情在国外引起了影视界、新闻界和科学界等各方的关注,国内目前此领域涉猎不多。
一、文献综述传播学中,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流活动中能够发挥意指作用的其他符号形式。
包括我们所运用的手势、姿态、动作、表情、腔调及身体接触等。
①“微表情”是个心理学名词,应到传播学中,不难看出非语言符号的研究中更侧重于对微表情的关注。
目前国内已经有多篇文献提到了运用非语言符号对于新闻采访的意义,但将微表情与新闻采访联系在一起的很少,能查到的相关的文献如《隐藏的传者——人际传播中的微表情符号分析》、《从“微表情”看访谈节目中的人际传播》等文的重点也不是论述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是如何运用的。
新闻采访是以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形式进行的一种传播活动,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总是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微表情这种无声语言来传达信息。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微表情最主要的两个作用就是强化语言符号携带的信息和否定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
事实上,微表情研究能为传播领域,尤其是人际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多翔实的案例和新的角度,笔者认为相比之下,微表情对于情绪的解读更加地仔细、准确、专业,对身体语言的研究也更加全面、深入。
微表情在刑侦中的应用
![微表情在刑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0ece798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d.png)
微表情在刑侦中的应用微表情是一种非常微小的面部表情,通常持续时间非常短暂,难以察觉。
然而,微表情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可以被应用于刑侦领域,帮助警方破案。
本文将探讨微表情在刑侦中的应用,并分析其意义和局限性。
一、微表情的定义与特点微表情是指人在情绪激动或压抑时,面部肌肉产生的微小、瞬间的表情变化。
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1/25秒,难以察觉。
微表情的特点是真实、难以伪装和瞬时性。
由于人类大脑对微表情的处理速度较慢,常人很难在面对他人微表情时做出及时的反应。
1. 破译嫌疑人虚假陈述:微表情可以帮助警方识别嫌疑人是否在做虚假陈述。
当嫌疑人试图掩饰真实情感时,微表情往往会透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状态。
警方通过观察和分析嫌疑人的微表情,可以判断其是否在撒谎,从而提供线索和证据。
2. 发现隐藏的情绪线索:在刑侦过程中,嫌疑人或证人可能会试图隐藏自己的情绪,以防止被察觉。
然而,微表情可以透露出隐藏的情绪线索,如恐惧、愤怒、焦虑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微表情,警方可以发现隐藏的情绪,了解嫌疑人或证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为案件调查提供线索和方向。
3. 辨认案发时的情绪状态:刑侦案件发生时,涉案人员的情绪状态往往会对案件调查产生重要影响。
微表情可以帮助警方辨认案发时的情绪状态,如恐惧、紧张、愤怒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微表情,警方可以了解案发时的情绪氛围,为案件还原和调查提供线索和线索。
三、微表情的局限性与挑战1. 观察和分析难度大:微表情持续时间极短,通常难以察觉。
即使察觉到微表情,也需要专业的训练和经验才能准确分析和解读。
因此,微表情的观察和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2. 个体差异性:不同个体的面部表情习惯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微表情的解读也会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警方需要了解个体差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3. 环境干扰:微表情的观察和分析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如光线、噪音等。
警方需要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以保证微表情的准确观察和分析。
微表情在侦查实践中的应用
![微表情在侦查实践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d2130dc26fff705cc170a15.png)
关键词 : 微表情 : 微 动作; 微语义 ; 侦 查技 术
中图分类号 : D6 3 1 . 2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 2 0 3 1 ( 2 0 1 3 ) 0 6 — 0 0 3 3 — 0 6
近年 来 .微 表情 越 来 越 引起 国内研 究 者 的广 泛
以 上 观 点认 为 . 微 表情 是指 表 现在 “ 面部” 的 非
者 时常将 其 狭 义地 理解 为 “ 面部 表 情 ” . 词 义缩 小 。 认
识产 生 了误 区 。 该 书名 也有 被 翻译 为《 人类 和 动物 的 情绪 表 达》 以及 《 人 类 和动 物 的情感 》 等, 从其 主 要描
2 0 1 3年 l 1月
江 西 警察 学 院 学报
J OUR NAL OF J I ANGXI P OL I C E I NS 1 r I T U T E
NO V .2 01 3 No . 6 Su m. 1 7 0
第 6期 总 第用
“ 表 情 ”在 汉语 词 典 中 的解 释 为 :表 达感 情 、 情
意: 表现 在 面部或 姿 态上 的思 想情感 等 。 英 文词 典 中 “ 表情 ( e x p r e s s i o n ) ” 的解释 : 表现 、 表示 、 表达 ; 表情 、 脸色、 态度 、 腔调 、 声 调等 。因此 “ 表情” 可能 是通 过 面
作, 具 体理解 应 结合语 境 、 背 景材 料 。
总之 . 面部 动作 不 能 完全 反 映情 绪 , 情 绪 也不 仅 表 现 在“ 面部 ” , 还 包 括肢 体 、 声音 、 语言等 ; 表情 不 等 同于 “ 面部 表情 ” , 后 者 只是表 情 动作 中的一 部分 。 “ 微” 在汉 语词 典 中的解 释为 : 小、 细小 ; 少; 与某
微表情在侦查审讯中的应用_李念
![微表情在侦查审讯中的应用_李念](https://img.taocdn.com/s3/m/dbed5bc776a20029bd642d84.png)
理论前沿2014年第3期一、微表情的产生及研究微表情是一种非常快速的表情,持续时间仅为1/25秒至1/ 5秒因此,大多数人往往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
它是一种自发性的表情动作,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
当人受到某种刺激,作为情绪最高调节和控制器的大脑皮层会先作出反应,再传达信息给控制面部表情的神经元,再由神经元控制面部肌肉群作出相关反应。
当面部做某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
这些表情就是“微表情。
人们对于人脸表情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生物学家Darwin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就对人类的面部表情与动物的面部表情进行了研究和比较。
心理学家Mehrabian提出,在人们的交流中,只有7%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递,而通过面部表情传递的信息量却达到了55%。
1966年,Haggard和Isaaes发现了一种快速的不易被察觉的面部表情并认为其与自我防御机制有关,这种表情往往表达了某种被压抑的情绪。
1969年,Ekman和Friesen也独立发现了这种面部表情,并将其命名为微表情。
(一)微表情训练。
微表情研究的早期阶段,研究者们都在关注构造有效测量微表情识别能力的工具。
2002年,微表情识别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Ekman研制出第一个微表情训练工具。
该工具包含前测、训练、练习、复习与后测5个部分。
其前测程序与JACBART相同,测量未受训练情况下人的微表情识别能力。
其训练、练习与复习三个部分构成METT的训练程序,在训练部分,Ekman用视频方式讲授识别微表情的要点;在练习部分,被试练习使用在训练部分学习到的技巧对微表情进行识别;在复习部分,被试进一步巩固学习到的技巧。
后测程序也与JACBART相同,但使用了与前测不同的数据集,以测量被试接受训练后的微表情识别能力。
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的差异,反映了被试微表情识别能力的变化。
METT提供训练程序能在1.5小时的时间内提高人识别微表情的能力,后测的成绩能较前测平均提高30%-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微表情越来越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尤其是在司法实践领域。
一、微表情的概念人类测谎专家、微表情研究专家Ekman 早期认为“微表情(microexpression )是指极大地压缩了正常表现时间的完整的情绪性表情,尽管它完整地表现于脸上,但持续的时间仅止于一瞬,快到让人难以察觉。
”[1]随着不断深入研究,Ekman 等(Ekman,2003,2009;Ekman &Sullivan,2006)发现,“微表情既可能包含普通表情的全部肌肉动作,也可能只包含普通表情肌肉动作的一部分;它往往在人撒谎时出现,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它是一种自发性的表情动作,表达了六大基本表情。
”也有人认为“微表情是一种持续时间仅为1/25秒至1/5秒的非常快速的表情,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
[2]以上观点认为,微表情是指表现在“面部”的非常快速、转瞬即逝的“肌肉运动(动作)”,具有完整性或局部性。
笔者以为这仅是一种狭义的微表情(“面部微表情”或“面部微动作”),还存在一种广义的解释,即微表情是一种“情绪微表达”。
完整理解微表情,首先需了解“表情”和“微”含义。
“表情”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表达感情、情意;表现在面部或姿态上的思想情感等。
英文词典中“表情(expression )”的解释:表现、表示、表达;表情、脸色、态度、腔调、声调等。
因此“表情”可能是通过面部、身体姿态表达某些思想情感、感情和情意,并非单指“面部肌肉动作”,还包括肢体、声音等。
在表情的研究史中,“表情”一词较早出于1872年达尔文的名著《人类和动物的表情》(The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此处的“expression ”被译为“表情”,这就造成部分国内研究者时常将其狭义地理解为“面部表情”,词义缩小,认识产生了误区。
该书名也有被翻译为《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以及《人类和动物的情感》等,从其主要描述的情绪下动物的声调、姿势、人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调等内容来看,实际阐述的是“情绪表达”或“情绪表达的方式或途径”。
“expression ”在一些英文著作中,有时代指“面部表情”,有时也是其他表情动作,具体理解应结合语境、背景材料。
总之,面部动作不能完全反映情绪,情绪也不仅表现在“面部”,还包括肢体、声音、语言等;表情不等同于“面部表情”,后者只是表情动作中的一部分。
“微”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小、细小;少;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百万分之一等。
“微(micro )”在英文词典中的解释为:细小、细微、极小的等。
可以看出中、英文的解释“微”都有表示“程度、量”的含义。
在面部表情动作中,“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情动作出现和消失的速度快、持续时间短。
例如,普通的悲伤表情:眉头向上提起,视线向下,嘴角微表情在侦查实践中的应用邵磊(永寿县公安局,陕西永寿713400)摘要:2013年新修订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为侦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微表情是一项新的侦查技术和方法,可用于侦查实践中的测谎、甄别供(陈)述真伪等,有利于防止侦查人员先入为主,改变以往办案中过分依赖经验、直觉、感觉等主观意识的局面。
调查访问、询问和讯问中运用科学、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和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充分保障人权,同时也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和遏制刑讯逼供以及冤假错案的形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微表情;微动作;微语义;侦查技术中图分类号:D63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031(2013)06-0033-06收稿日期:2013-05-18作者简介:邵磊(1985-),男,陕西永寿人,陕西省永寿县公安局助理工程师,从事微表情、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画像等研究。
2013年11月江西警察学院学报Nov.2013第6期总第170期JOURNAL OF JIANGXI POLICE INSTITUTENo.6Sum.170下拉,颏肌上推,从几秒钟到几分钟甚至时间更久;而面部微表情的速度快、时间短,一般在1/4秒到1/ 12秒内完成,甚至会更快、更短。
二是身体外在表现强度低(弱)。
例如,普通表情中的高兴、愉快:眼轮匝肌收缩,眉毛向下,两侧嘴角向上拉动,大颧肌向上推动下眼睑凸起,眼睛有眯起来的动作;而对应的面部微表情可能仅仅表现为两侧嘴角轻微上翘、下眼睑微微隆起。
这也是Ekman对“微表情”的定义:早期“微”指的是具有“完整性的快速表情”,后来又被赋予了“弱”的含义,也称“弱表情(subtle expression)”①。
表情中的“微”与“弱”是两个词,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肌肉表现形式。
笔者以为相对于“充分”的普通表情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词———“微弱”,因为两者并无本质区别,都属于情绪微表达。
情绪下的身体外在表现都属于情绪表达的范畴,情绪本身强度低或是其在表达的过程中受到了压抑、干扰就会出现一种“微表达”,反映在表情动作上即为强度较低或是非常快速的“微表情”。
情绪(emotion),简单地说就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这种体验一般通过内隐和外显的方式表达或呈现出来,两者相伴随。
内隐,包括脑电、心率、血压、皮肤电阻、胸肺部扩、收等不易被观察到的体内神经系统活动;外显,指面部表情、肢体、声音、语言等相对易被发现的身体外在表现(反应)。
综上,笔者倾向于广义上的微表情(Micro Expression),即不受个体意识控制,表达试图压抑与隐藏真正情绪的身体外显反应。
其包括面部微表情(microexpression)、微动作、微语义三大组成部分。
面部微表情与微动作分别是指表现在面部和肢体(身体躯干)的情绪性反应;微语义,是指语音、语言信息中个体隐藏和压抑的真实情绪、想法等。
二、微表情的发展微表情是表情的缩影,也是建立在表情的基础之上,探讨其发展历程需从表情开始。
人类和动物都有表情,可从外在的身体表现推测其情绪。
如:狗“龇牙咧嘴”、“狂吠”、“虎啸”很可能就表示其愤怒的情绪或将有攻击倾向;人际交往中,即使没有任何语言,也可从对方的身体外在表现推断其一时心情或者情绪状态。
如,“喜上眉梢”、“怒目圆睁”等。
这些能被发现的面部表情、肢体、声音等都与肌肉运动(动作)直接相关,不同的肌肉运动产生不同的表情动作。
面部表情的肌肉构成、运动最为复杂,一切有关表情的研究也首先是从其开始。
以下简要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著作。
英国著名生理学家查理士·贝尔爵士(Sir Charles Bell,1774-1842),代表作《表情的解剖学和心理学》(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Expression),其从生理学的角度阐述了表情。
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40年夏季,我读到了贝尔爵士论表情的名著。
这就大大提高了我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这本书的“贡献主要在于说明了表情动作②和呼吸动作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关系”,[3]揭示了情绪引发呼吸变化,呼吸直接影响眼部的肌肉无意识地收缩,以保护眼睛。
这个重要发现解释了大多数微表情动作中都有眼部肌肉参与的原因,为识别和辨别不同的微表情提供了重要依据。
面部肌肉收缩会产生表情,可以肉眼观察到表情是因为面部的皮肤发生了皱褶。
哪些肌肉可以由意志控制?哪些肌肉很难由个体自由收缩?法国科学家纪尧姆·杜胥内·德·波洛(Guillaume Duchenne de Boulogne,1806-1875)博士,著作《人相机制》———“利用电诊法和电流刺激来研究了各种个别的肌肉收缩情形和这些收缩运动引起皮肤上发生皱纹的情形以及确定了哪一条肌肉最少受到意志的单独支配等”。
[3]其研究发现真笑与假笑的重要区别主要在于眼轮匝肌是否收缩,后人称“杜式笑容”。
这对于研究微表情产生的大脑生理结构与功能、神经通路及区分伪装的微表情有着重大启发意义。
达尔文对于微表情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872年,达尔文的名著《人类和动物的表情》(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面世,它采用大量详实的文献资料、图片以及其长达30余年的入微观察———动物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声音到人类的六大基本情绪性表情、表情的基本原理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目前的情绪表达、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语义等研究基本都是以达尔文的理论作重要参考,其为微表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此之前,人们仍停留在基本表情的研究,真正进入微表情时代是近50年。
Haggard和Isaacs(1966)率先发现微表情,但并未引起其他研究者的重视。
三年后,Ekman和Friesen(1969)受一位精神病学的委托,在检测一段抑郁症患者撒谎以掩盖其自杀意图的录像时,发现了患者脸上一个仅仅1/12秒的强烈①弱表情(subtle expression),强度非常低。
有的研究者将“弱表情”单列为一种独立的表情,与微表情(面部微表情)相区分。
②此处的表情动作特指面部表情。
痛苦表情,即“微表情(microexpression)”。
Ekman团队成为当今世界微表情、情绪研究的主要力量,其著有《情绪的解析》(Emotions Revealed)、《说谎———揭穿商业、政治与婚姻中的骗局》(Telling Lies:Clues to Deceit in the Marketplace,Politics,and Marriage)等,并研发出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METT)以及表情编码(FACS)系统。
Ekman的研究涉及面部微表情、肢体微动作(身体姿势)、微语义等方面,基本涵盖了人类所有的情绪微表达。
受到个体压抑或隐藏的外在表现微弱,很难被发现和识别的微表情也正是个体撒谎时常见的身体反应,这为“测谎”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2009年,随着Ekman担任技术顾问的美剧———《lie to me》热播,国内外掀起了“微表情热”。
剧中将面部微表情、肢体微动作、微语义在实践中的应用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微表情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微表情的研究、发展与生理学、神经科学、进化理论以及用于捕捉瞬间的现代科技密不可分。
情绪微表达通过面部、肢体、语义等三方面共同体现,压抑或隐藏某种情绪,通过意志可以控制了其中一到两个,几乎无人可以完全控制,都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相对微弱的身体外显反应,因为这是由于其产生的机理所决定的。
三、微表情产生的机理微表情从外在表现来看是肌肉的运动,而肌肉的运动的前提是神经系统发挥了作用。
神经系统的启动在于情绪的产生,而情绪又源于人类进化历程中的适应性,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微表情也与自我(ego)防御机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