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共21页
中国历史上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
![中国历史上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644bf45b50e2524de5187ed3.png)
中国历史上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该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满志敏利用文献物候资料研究了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均一性原理、限制因子原理、气候影响的同步性原理、人类影响的差异性原理和模式、生物响应气候冷暖变化的不对称原理等基本理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22]历史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经济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倪根金认为其变化原因,除了社会因素外,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破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23]王晖利用古代土壤学的新研究成果和先秦古文献与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对商末黄河中下游的气候环境进行考察,认为商后期干旱的气候和饥荒是周武王克商的直接导火线,导致商周之际的改朝换代。
[24]秦冬梅以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气候异常期,具体表现为冷暖变化、干湿变化的异常及各种自然灾害数量的增多,这种异常的气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粮食歉收,从而间接地影响社会安定程度。
[25]王开发通过对上海地区大量孢粉样品的研究。
发现沪杭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具有多次的波动,表现出5个凉期和4个暖期。
[26]中国是个水灾频仍的国度,水与生态环境问题必然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樊自立和方英楷撰文对塔里木河水资源问题进行探讨。
樊文指出,在气候极端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消耗由以自然生态为主转向以人工绿洲生态为主,从而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其变化规律是:沙漠化与绿洲化并存,互有消长,“人进沙退”和“沙进人退”皆有,但以沙进人退为主;上游灌区引水增加,人工绿洲由原先多分布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向山前平原推进,面积不断扩大,使这里生态环境改善;河流中下游由于水量减少,古代绿洲消亡,天然植被退化,沙漠化扩大,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处于沙漠和绿洲之间由林地、草地和自然水域构成的过渡带不断缩水,防护功能不断减弱,形成了沙漠危逼绿洲的严峻形势。
[27]方文则总结了历史上塔里木河下游5次改道,引起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剧变、绿色走廊衰退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保护塔里木下游绿色走廊的18条措施。
第一讲中国自然环境历史变迁
![第一讲中国自然环境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6ef0f6c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61.png)
二、植被变迁 由于中国在五六千年前曾经有过相当长的温暖湿
润的气候时期,大部分地区覆盖有面积广大而丰富的 天然植被,从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森林、草原及 荒漠两个地带。
16
(一)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大致占中国总面积1/2左右,约北起大兴安岭北 段,东南沿嫩江折向西南,经冀北、晋北、陕北、川 北至西藏东南一线,此线以南为古代主要森林地带。 从北至南可分为四个地区: 1.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森林地区。 2.华北暖温带地区。 3.华北、西南的亚热带林地区。 4.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地区。
主要内容:
一、气候变迁
(一)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湿润气候 (二)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迁 (三)5000年以来的干湿旱涝变化
二、植被变迁
(一)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二)草原和荒漠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三)植被的变迁
1
一、气候变迁
(一)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湿润气候
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 (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曾 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年至 2500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中 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 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 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 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18
(三)植被的变迁
全新世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各地天然植被分 布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天然植被地 区逐渐减缩,栽培植被代替了天然植被。
1.华北平原。
2.黄河中游地区。
3.太行山区及晋北地区。
4.豫鄂川陕交界地区。
(完整版)韩茂莉历史地理讲义(2009年版)
![(完整版)韩茂莉历史地理讲义(2009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18c895550e2524de4187e24.png)
目录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 (1)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 (1)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 (1)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 (1)第三节行政区划的原则 (4)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4)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 (4)第二节川陕交通 (5)第三节西南交通 (5)第四节丝绸之路 (5)第五节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 (6)第六节越岭通道 (7)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7)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 (7)第二节历史上长江中游河道与主要湖泊的变迁 (9)第三节海岸线变迁 (10)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 (11)第一节近五千年气温变迁 (11)第二节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 (12)第三节全球变化与气候变暖 (12)第七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13)第一节地区开发 (13)第二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 (14)第三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 (14)第四节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 (14)第八讲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15)第一节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15)第二节古代都城位置变化 (16)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及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1.两汉时期:《史记》中《河渠书》、《货殖列传》;《汉书》中《地理志》传统中国历史地理成熟;2.1909年:张相文“中国地学会”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地理的开端;3.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创办“禹贡学会”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一个更高阶段;4.侯仁之阐释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区别;中国历史地理的定义: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五千年气候的变迁PPT教案
![五千年气候的变迁PPT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107fc63169a4517623a339.png)
(3)、1970s—今 ➢ 现代气候变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共同造
成的,而近30年的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
的。这种科学的共识促成了国际政治层面重大决策的 产生,即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 都议定书》。
第33页/共56页
第34页/共56页
近100年来,全球气温波动上升
1、考古时期 2、物候时期 3、方志时期 4、仪器观测时期
第10页/共56页
➢ 西安半坡遗址中的斑鹿、獐、 竹鼠和貉等动物遗骸。说明存 在森林、芦苇滩、草地等。现 在的獐生活在长江下游。
第12页/共56页
➢ 殷墟出土的竹鼠、獐、象、貘、 水牛等
第13页/共56页
第14页/共56页
第15页/共56页
第16页/共56页
河南简称“豫”
第17页/共56页
(2)、第二次温暖时期:
前770年至公元初。从春秋开 始一直到西汉末
春秋鲁国冬天无冰。 梅、竹广泛种植。
第19页/共56页
➢《荀子 富国篇》:“今是 土之生五谷也,一岁而再 获之。”
第20页/共56页
(3)、第二次寒冷时期:
从公元初至公元600年。相当东汉
三国到六朝时,持续时间长达6个
世纪。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冬十月,行
·
·
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
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
还。”
第21页/共56页
曹操所建三台(铜雀、金虎/凤、冰井) 之一的冰井台位于三台的最北端,建于建 安十九年,因其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
《水经注》记载, 冰井台有屋140间, 上有冰室,室有数 井,井深十五丈, 藏冰及石墨(煤炭)、 栗窖、盐窖,以备 不测。在明末已被 漳水冲毁。
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
![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213ca2658fb770bf78a555a.png)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1
2 3 4 5 6 7
美国
中国 俄罗斯 日本 印度 德国 加拿大
1494
853 400 318 243 237 131
24.3
19.9 6.5 5.2 4.0 3.9 2.1
5.57
0.69 2.72 2.52 0.25 2.89 4.32
第 五 讲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系统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第 三 节 全 球 变 化 与 气 候 变 暖
冰冻圈、生物圈,发生在地球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各种现象、过 程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全球变化的过程涉及三个基本 方面: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之间也 存在着相互作用。此外,人类活动正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 上影响着地球系统。同时,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全球 变化带来的影响。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第 五 讲 五 千 年 冷 暖
——
第 五 讲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从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1万年前后开始,地球从第
四纪冰期中的最近一次亚冰期,进入到现代的亚间冰期,人们
第 一 节
也称之为冰后期。这一段时间大体上相当于人类进入到有文字 记载的历史时代。关于这时期的气候,挪威的冰川学家曾做出 近10000年来的雪线升降图,说明雪线升降幅度并不小,表明冰 后期以来,气候
近 五 千 年 气 温 变 化
有明显的变化。 我国有悠久的历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ac3c102bb68a98271fefa4d.png)
4 仪器观测时期
一.距今5000年前气候的变化
• 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5000年以前气 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 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
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 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 的遗迹:
• 中国北方发现阔叶乔木、水蕨孢子、梅氏 糜鹿(“四不像鹿”)。
• 按:柑桔和梅树只能抵抗-8℃及-14℃的最低温度,而现 在的西安,每年的绝对最低温度都在-8℃以下,有时降到14℃以下,梅树已生长不好,更不用说柑桔了。
5.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 气候又转向第三个寒冷期。
• 公元十一世纪初期,华北已没有梅树了。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1037—1101年)有 哀叹“关中幸无梅”的诗句。王安石 (1021—1086年)的《咏红梅诗》有“北 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之句,嘲笑北方 人到南方误认梅为杏。
• 第二节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变动的规律 一、我国历史时期气候波动的总趋势 历史时期气候波动总的趋势是:温暖时期 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1.第一个温暖期:前3000年—前1100年左 右,历经两千年以上。 2.第二个温暖期:前770年—公元初,历经 七百多年。 3.第三个温暖期: 600年— 1000年,历经 四百多年。 4.第四个温暖期:1200年— 1300年,经历 一百年
一氧化二氮。
这是地球表面温度变化 趋势,2000年后部分为数值 模拟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 看到,气温的递增趋势从人 类步入工业社会之后就开始 了,如果这种趋势继续维持, 今后一百年气温将上升到一 个惊人的水平。
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模拟。红线为实 际观测值,黑线为数值模拟结果。a图 表示自然因素导致的升温,b图表示人 为因素导致的升温,c图表示综合两种 因素综合的结果,可见最近五十年以来 观测到的增温,绝大部分是由人类活动 造成的。
2-1自然历史地理-近五千年气候变迁
![2-1自然历史地理-近五千年气候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8478e259804d2b160b4ec052.png)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 我国著名的气候学 竺可桢在 家竺可桢在《中国 科学》 科学》1973(4) ( ) 刊登《 刊登《中国近五千 年来气候变迁的初 步研究》 步研究》,根据考 古资料及历史文献 中丰富的气象学 气象学和 中丰富的气象学和 物候学的记载 的记载, 物候学的记载,进 行了卓越的研究. 行了卓越的研究
西周前期 寒冷期
• 1.从公元前 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 年到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前期, 年的西周前期, 从公元前 年到公元前 年的西周前期 我国气候在长达几百年的第一温暖期之后, 我国气候在长达几百年的第一温暖期之后,进入 了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了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 这个时期,我国已有文字记载可供查考。据《竹 这个时期,我国已有文字记载可供查考。 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 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前903年)“冬, 年 大雨雹,牛马死, 汉俱冻” 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现代江汉流域 在一般年份是不封冻的, 在一般年份是不封冻的,这就说明当时我国长江 中游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诗经·豳风 七月》 豳风·七月 中游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寒冷。《诗经 豳风 七月》 相传是周初时期的作品,诗中描述豳( 相传是周初时期的作品,诗中描述豳(邠)地: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也反映了当时陕西关中地区气候的严寒。 也反映了当时陕西关中地区气候的严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貘和象都是东南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动物。现代的 貘和象都是东南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动物。 象目前在我国只能自然生存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 象目前在我国只能自然生存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 的密林中。亚洲现代的貘 更局限于马来半岛 纳的密林中。亚洲现代的貘,更局限于马来半岛 及苏门答腊的沼泽森林。这些喜暖的古动物遗骸, 苏门答腊的沼泽森林。这些喜暖的古动物遗骸, 的沼泽森林 指示了当时黄河流域气候的温暖和湿润。 指示了当时黄河流域气候的温暖和湿润。 • 考古学家尹达还在山东历城县一处稍晚于仰韶文 化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的竹节 龙山文化遗址中 炭化的竹节。 化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的竹节。现代 竹类大面积的生长大体上已不超过长江流域。 竹类大面积的生长大体上已不超过长江流域。竺 可桢氏据此假设五千年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 南后退了1—3°纬度,从而证实当时的年平均温 南后退了 °纬度,从而证实当时的年平均温 比现在高 ℃左右,冬季1月的平均温度 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 度比现在高2℃左右,冬季 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 高3—5℃。 ℃
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一近五千年气温
![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一近五千年气温](https://img.taocdn.com/s3/m/a111340b52ea551810a68711.png)
第五讲 五千年冷暖—— 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一 近五千年气温变迁1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1000 年左右,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期,这个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最冷月温度约比20世纪60年代高3℃— 5℃。
证据:北京一带泥炭层中发现阔叶树种花粉;辽南、内蒙察右中骑旗发现发现喜温、喜湿的阔叶树种-栎、天津附近发现水蕨(今生长在淮河流域)、西安半坡发现獐等动物骨骼(今生存在长江流域)、山东历城发现炭化竹节等。
2从公元前1000 年左右到公元前850 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喜温的动植物消失;长江、汉水结冰。
3从公元前770 年到公元初年,即秦汉时代,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4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 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
5从公元600 年到1000 年,即隋唐时代是第三个温暖期。
这时梅树可以生长在长安。
6从公元1000 到1200 年,即南宋时代是第三个寒冷期。
7从公元1200 到1300 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是这次不如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8在公元1300 年以后,即明、清时代以来,是第四个寒冷期。
证据:山东段黄河11月出现冰冻;北京一带的物候期比20世纪70年代晚1-2星期。
二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1 五六千年前与温暖期相同,为一湿润期,此后气候转干,距今2500 年前气候稍湿润,然后再次变干,近500 年旱灾多于水灾。
2 过去2000 年大部分时期内旱灾发生北部多于南部,西部多于东部;涝灾发生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
880-1230 年间气候异常,出现西涝东旱。
三过去2000 年冷暖旱涝对比2000 年以来中国东部南涝北旱的气候一直存在。
冷期旱灾主导区的界限南移,暖期旱灾主导区界限北退,因此冷期气候趋于变干,暖期气候趋于变湿。
近一万年的气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近一万年的气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a16ef31c59eef8c75fbfb30b.png)
近一萬年的氣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转贴2008-10-23 11:53:53] 字号:大中小近一萬年的氣候距今一萬年以內,地質史上稱為「近代」(Re-cent),和更新世都在第四紀內,第四紀冰期內的第四間冰期就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分析北美和歐洲冰河沉積物中遺留下來的花粉,才知道冰河退卻之後,溫度回升。
原先被冰河覆蓋地區,冰河消失後,先變冷到大約距今5000年為止,此後溫度就逐漸上升,這一段溫暖時期稱之為「氣候最適期」(climatic optimum)。
到了2500年前,雪線又降低,表示氣候又轉冷,羅馬時代曾經一度好轉,但不久又惡化。
公元前870-1200年,雪線又上升,大致和現在相當,此後又轉冷,17-19世紀史稱「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
氣象專家根據我國古代的記錄已經繪出一條過去5000年來的溫度曲線。
(如圖2)曲線中顯示這段時期內有四個明顯的暖期:(一)第一暖期約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此段時期內氣候並非一直溫暖而是有變化,但以溫暖為主。
同期內,歐洲則為公元前5000年來的最暖期,本期初溫度已有下降,到公元前1000多年又回升到另一暖期。
(二)第二暖期在公元770至公元初。
(三)第三暖期在公元600至1000年。
(四)第四暖期在公元1200至1300年。
另外還有四個冷期:(一)第一冷期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至公元前850年。
(二)第二冷期在公元初到公元600年。
(三)第三冷期在公元1000-1200年。
(四)第四冷期在公元1400-1900年。
曲線中還可以看出:溫暖期越來越短,程度越來越弱;而冷期前正好相反,時間越來越久,程度越來越強。
以朝代來說,從三國到南北朝是溫度較低時期;隋唐至五代則溫度顯然升高;北宋至南宋,溫度亟降,一直到清朝都較正常為冷,雖然其間也有波動,尤以南宋和元朝冷暖的變動最大,本世紀初才回復正常。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根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进行了卓越的研究,提出我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一、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竺可桢把它称为“考古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主要是根据考古发掘的遗迹来加以考证推断的。
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21页PPT
![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21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3232601833d4b14e84246880.png)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PPT课件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98906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2.png)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温变化曲线图
(二)九个时段的划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仰韶暖期: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从物 候记录可以看出, 仰韶和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暖时期。
仰韶温暖期中国大地上的动植物景观: A.东北 以栎为主的阔叶林植物群落 B.华北 (1)北京西郊、燕山南麓泥炭层中发现了大量阔叶树种花粉带 (2)渤海湾西北岸的地下埋藏有大量喜温暖湿润的阔叶树种 (3)天津地区生长有今天见于淮河流域的水蕨
证据:(1)公元之初的东汉,首都洛阳在晚春还降雪,冻死了 很多人。
(2)《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十 月,行幸广陵故城(今淮安市淮阴区),临江观兵,戎卒十 余万,旌旗数百里,帝于马上为诗。是岁大寒冰。舟不得入 江,乃引还。”
(3)东晋咸和九年(334年)起,从昌黎到营口的渤海湾结冰 “连年冻者三矣”,冰上可往来车马及三四千人的军队。这 是目前已知的这一寒冷时期达到寒冷高峰的气候现象,估计 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2-4度。
(2)长江下游
❖ 1111年第一次记载太湖全面结冰,且坚实可以通车。
❖ 1153~1155年,金朝使臣到杭州时,苏州一带的运河 冬天常常封冻。 金·蔡珪《撞冰行》:“船头傅铁横 长锥,十十五五张黄旗。百夫袖手略无用,舟过理棹 徐徐归。吴侬笑向吾曹说:‘昔岁江行苦风雪,扬锤 启路夜撞冰,手皮半随冰皮裂。今年穷腊波溶溶,安 流东下闲篙工。江东贾客借余澜,贞元使者比春风。”
獐
竹鼠
貉
2、西周冷期:气候开始恶化, 属干冷时期。 证据: 喜温的动植物消失:相当于西周早期的河南淅川县下
王岗文化遗址中未见喜暖动物遗骸。 长江、汉水结冰:《竹书纪年》记载了周孝王时,长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doc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doc](https://img.taocdn.com/s3/m/6726d4179e3143323868933c.png)
标题: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作者:竺可桢播发日期: 1973-06-19出处:选自《人民日报》1973年6月19日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有些人认为在人类历史时期,世界气候并无变动。
这种唯心主义的论断,已被我国历史记录所否定。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在丰富的过去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可惜非常分散。
这篇论文就手边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希望把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写出一个轮廓。
在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趋极端,而温度的变化在冬春即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我国冬季温度主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所控制,升降比较统一。
因此,本文以冬季温度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
近五千年的时间,根据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1100年)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用14C同位素测定为约5600——6080年前)和河南安阳殷墟(约公元前1400——1100年)的发掘表明,当时猎获的野兽中有竹鼠、麞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而现在西安和安阳一带已经不存在这些动物了。
此外,在殷代留下来的甲骨文上可以看出当时安阳人种稻比现在大约要早一个月。
在山东历城县发掘龙山文化遗迹中找到一块炭化竹节,有些陶器外表也似竹节。
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竹类的分布在黄河流域,可直到东部沿海。
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假设,五千年以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1°—3°纬度。
对照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温度,可以说五千年前的仰韶到三千年前的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平均温度高3°—5℃。
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公元1400年)人们要知道一年中寒来暑往,常常用肉眼来看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等,这就是物候。
第三章 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
![第三章 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4937953ded630b1c59eeb5e8.png)
第三章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当天气变得干燥的时候,我们可以擦点保湿的化妆品来滋润自己;当挥汗如雨的时候,我们可以跑到海边去冲浪;当朔风萧瑟的时候;我们知道添衣保暖;当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会脱去棉衣,沐浴着春风。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五千年来我国的气候经历了那些干湿冷暖的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如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的?这些变化与中国历史的进程有关系吗?换句话说,这些变化能引起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动吗?这些变化能引起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南下吗?北方民族的南下,又多大程度上促使了我国疆域的变迁?第一节5000年前气候温暖期“一个地方气候的变化,一定要影响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只是植物结构比较脆弱,所以难以保存;但另一方面,植物亦不像动物能够移动,作为气候变化的标志或比动物化石更为有效”1下面我们就可以通过各地的考古发掘的动物骨骼与孢粉分析,看一下当时全国各地气候的变化。
今新疆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中期云杉的生长树线比今天高,说明当时气候较今天温和。
内蒙古察哈尔右翼中旗细石器文化层的孢粉分析表明,5000年前这里经历过一段温暖气候时候。
东北各地占优势的是以栎树为主的阔叶林植物群落,气候也比今天温暖。
这是北纬40°以北我国各地气候的情况。
北纬30°˜40°之间各地的气候:西藏高原的湖泊分布比今天多,人类活动遗迹分布也很广。
在今天藏北无人区有细石器的发现。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当时的气候比今天湿润温和。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建筑多用立木支撑房屋,有的主竖墙体竟用150根大小木柱。
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还不能长途运输,这些木材只能采伐自当地,证明距今6000年前渭河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上游是森林草原类型的景观,比今天要湿暖。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距今约6000年前亚热带动物水獐、竹鼠动物的化石,可是今天这些动物却生活在关中以南的长江流域,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潮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