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6adcb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c1.png)
21世纪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再次调整,重化工业 重新受到重视,汽车、钢铁、化工等产业迅速发 展,同时,金融、房地产、物流等服务业也成为 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改革开放与轻工业崛起
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开始调整,轻工业和 消费品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逐 渐形成。
新常态与高质量发展
04
案例研究
案例一:美国的产业结构演进
01
工业化初期
在19世纪初期,美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开始
大规模发展纺织、钢铁等制造业,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
02 03
重工业化与服务业兴起
20世纪初至中期,美国产业结构逐渐从重工业转向服务业,汽车、航空 、电子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金融、保险、教育、医疗等 服务业也迅速发展。
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
20世纪末至今,美国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 产业成为主导,知识经济和服务业继续壮大,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和知 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结构。
案例二: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
计划经济时期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产业结 构以重工业为主导,轻工业和农业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高级化
分析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如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产业融合与新兴产业发展
探讨产业间的融合现象,以及新兴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和作用。
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01
02
03
04
05
技术创新: 分析技术创 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 响,如新技术如何推动 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 业的诞生。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升 级成为重要任务,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 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发展重点,推动中国经 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d8682b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16.png)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是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解释的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产业经济研究的深入发展,对于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制定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章将针对产业结构演变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起源产业结构演变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他通过对不同国家之间的产业特长进行比较,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后来,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结果,与自然禀赋、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密切相关。
二、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基本假设三、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1.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会改变产业之间的相对竞争力和市场需求,从而引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2.市场需求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原因。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一些产业会出现衰退,而另一些产业会得到快速发展。
3.自然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是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会形成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4.政策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都会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产生直接的引导作用。
四、产业结构演变的类型产业结构演变的类型包括:范围扩张、结构调整、深层次规模扩张和空间布局调整等。
1.范围扩张:产业结构范围扩张是指其中一产业内的企业数量和规模的扩张。
通过增加企业数量和规模,可以扩大产业整体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2.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结构调整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相对比重的变化。
一些产业的比重会逐渐增加,而另一些产业的比重则会逐渐减少。
3.深层次规模扩张:深层次规模扩张是指其中一产业内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企业可以扩大产能规模,取得更好的经济规模效益。
产业结构演变
![产业结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c3d5c0ef0975f46527d3e141.png)
4
一、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
分类标准: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划分
内容: 为生产生产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
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类(第一部类)
产业 为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 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类(第二部类) 生产必要消费品的部门 生产奢侈消费品的部门
优点:揭示了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时两大部类产业间的实物和价 值构成的比例平衡关系,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 缺点: 覆盖面窄、实际应用困难 难以描述产业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其他产业关联关系
17
五、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
划分标准: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种类和依 赖程度的差异 分类: 资源密集型产业:种植业、林牧渔业、采掘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务 资本密集型产业:钢铁、汽车、机器制造 技术密集型产业:北大方正,科技一条街 缺点:各种产业类型的划分范围不容易界定 优点: 有利于判断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有利于反映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
9
(2)继承者:克拉克
费希尔虽然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但他没 有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克 拉克则在继承费希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1940年出 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一书中,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方法 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的规律, 从而拓展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应用研究,使得三次产业 分类方法得到了普及。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方法更多 地是与克拉克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种产业的分类方 法又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法。
5
二、列宁的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分类标准:以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为标准 内容:
产业 农 业: 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 轻工业:纺织、食品、服装、制革、毛皮、家具、造 纸、印刷 重工业: 燃料、冶金(如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
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1c4cc5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a.png)
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中各个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体现,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科技的进步以及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迁。
这种变迁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产业结构变迁的内在机制,以及它如何推动经济的发展与转型。
一、产业结构变迁的概念和理论产业结构变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和相对地位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种变化通常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第一产业(如农业)、第二产业(如工业)、第三产业(如服务业)之间的比例变化;第二,各个具体行业内的产出和就业结构的改变;第三,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以及政策环境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影响。
理论框架关于产业结构变迁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克劳斯和德国人突出的“三阶段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服务社会逐步演进。
这种演进过程显示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而现代经济则偏好发展服务业。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各国或地区由于资源禀赋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使得全局效益最大化。
技术进步理论:认为科技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
随着技术水平提高,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传统行业则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竞争力,从而导致整体结构发生变化。
二、近代中国的产业结构变迁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几轮明显的产业结构变迁。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农业为主导,逐渐向工业和服务业倾斜。
(一)改革开放初期:农业主导时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仍然面临着以农业为主导的传统型经济。
在这一阶段,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由于技术水平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政府逐步放开农村市场,进行土地承包制改革,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此外,政府支持农村工业化,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出路。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89d72eb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a.png)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一、引言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经济部门的组合,包括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消费需求变化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理论,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二、产业结构演变的背景1.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旧产业逐渐被替代。
例如,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使得许多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而高科技产业则得到了迅猛发展。
2.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和跨国公司的崛起。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竞争日益激烈,这导致了分工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些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而高附加值的产业则集中在技术先进的国家。
3. 消费需求变化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生产加工型产业逐渐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服务业的需求则逐渐增加。
例如,餐饮、旅游和娱乐等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了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
三、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解释1. Lewis模型Lewis模型是经济学家亚瑟·刘易斯提出的,解释了农业向工业转变的过程。
根据该模型,当农业劳动力的资本边际产出递减到零时,农业劳动力将转移到非农部门。
这种结构性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整体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表现。
2. 克鲁格曼模型克鲁格曼模型是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的,主要用于解释产业的空间分布。
根据该模型,产业的空间分布取决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市场规模等因素。
高附加值的产业往往集中在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而低附加值的产业则分布在边远地区。
3. 西奥多模型西奥多模型是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的,解释了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不断扩大。
根据该模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服务业的需求将逐渐增加。
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7143b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a.png)
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产业结构演进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研究对象是各种经济行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变迁。
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旨在揭示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基础1.1 理论思想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经济学领域的新古典经济学和新结构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产业结构的演变受到技术变革、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新结构主义经济学进一步强调了制度、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决定性影响。
1.2 理论框架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框架包括:初始状态和路径依赖、技术进步和创新、市场需求和规模经济、自然禀赋和资源配置、制度和环境等。
二、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研究2.1 实证数据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研究依赖于大量的宏观和微观数据。
此类数据包括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行业产值和利润数据、就业和人力资本数据、科技研发和创新数据等。
2.2 实证方法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统计描述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
三、结论和启示3.1 结论产业结构演进是一项动态、复杂和非线性的过程,既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其演进规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路径依赖和惯性,也受到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和制度等因素的驱动和引导。
产业结构的演进对经济增长、就业和资源环境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
3.2 启示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参考。
要深入发掘产业特色和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培育,拓展内需市场和转变外贸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加强制度改革和协同,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其研究成果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国民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结构理论演变课件
![产业结构理论演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af1b6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c.png)
国际经济合作
合作基础
产业结构理论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理 论基础,有助于各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 寻找共同点和合作基础。
VS
合作模式
通过产业结构理论的指导,各国可以探索 更加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 赢的局面。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产业结构理论演变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 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 新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 新兴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 现代产业结构理论
01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产业结构理论是研究产业之间相互关 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念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关注产业间的比例 关系、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关联度、 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旨在揭示产业发 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02
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亚当·斯密理论
总结词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详细描述
亚当·斯密认为,通过劳动分工,每个工人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技能和生产效率。分工使得生产 过程变得更加专业化,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亚当·斯密还强调了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能够 自动调节供求关系,使经济达到均衡状态。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
1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另一个核 心理论,它研究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和最优 配置。
2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 下,资源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优状态,从而实现社 会福利的最大化。
3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它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持。
产业结构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c04b6c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76.png)
产业结构理论综述产业结构理论是指对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体系。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产业的组织和发展规律,预测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并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概述几种重要的产业结构理论,并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一、熊彼特的A-B-C三部曲理论熊彼特提出的A-B-C三部曲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一个国家的产业会经历从农业(A)到制造业(B)再到服务业(C)的转变。
这一理论强调了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第一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源于资源和劳动力的相对丰富;第二阶段,制造业成为主导部门,由于劳动力和技术的结合,生产率大幅提高;第三阶段,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起到主导作用,源于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的改变。
熊彼特的理论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对于制定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包括一个富裕的城市工业部门和一个穷困的农村部门。
城市工业部门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资本积累和产出增长,而农村部门则维持着大量的农民就业。
这一模型强调了城乡差距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办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的特点是简洁明了,但是它只适用于一些特定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其他国家的产业结构分析有一定局限性。
三、波洛克的“特殊化”与“分工”理论波洛克的“特殊化”与“分工”理论认为,不同行业的发展呈现出特殊化的趋势,即不同地区和国家会形成各自具有竞争优势的特定产业。
这一理论强调了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根据波洛克的理论,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需要考虑到比较优势、资源禀赋、技术能力等因素。
波洛克的理论对于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各国制定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
四、波特的“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波特的“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要素:内部需求条件、因素条件、相关和支持性行业以及企业结构、竞争与策略。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概要PPT课件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概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95ac9b89eb172dec63b719.png)
(三)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的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在经济上变得更为先进,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 制造业的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服务业的人数趋于 下降。”
随着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 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 移动。
经济总量规模越大,分工专业化程度越高,产业门类越齐全, 产业结构越复杂
需求因素
包括需求总量和结构。总量方面与产业结构规模成正相关
供给因素
包括自然资源要素供给,资本投入要素供给,人力资源要素 供给和生产技术要素供给
科学技术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
2.1古典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 配第定理
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691年出版《政治算术》 “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对各个产业收入不同的描述,揭示了产业间收入相对差距的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一、产业结构概述
1.1产业结构类型 1.2产业结构形成机理 1.3产业结构影响因素
二、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1 2.2新古典理论 2.3现代理论
1.1、产业结构类型
➢ 1 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以国民经济
为整体,以某种标志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个产业, 从而形成的产业之间的关系。
3、服务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发展趋势是大 体不便或略有上升,但相比之下,服务业部门吸收劳 动力的能力却是显而易见的,它所占的劳动力比重呈 显著的上升趋势。这也说明服务业的部门劳动生产率 不高。
3、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
将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到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计量模型 101个国家在1950—1970年间统计资料 得出“标准结构”,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 结构标准数值 1986年《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发展 了“发展类型”理论和方法 主要思想:经济发展中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是不变的, 从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学说。指出,经济发 展中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对外贸易中初级产业出口将 会减少,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962307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8.png)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17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与克拉克提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该理论将产业结构的演进置于经济发展的运动之中来研究,随着经济发展及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又出现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
此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并且对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做了更科学、更合理的统计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
他指出,农业国民生产总值占全部总产值的比重同农业劳动力占所有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然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却呈现上升的趋势,服务业劳动力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
可见,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主要从总产值和劳动力两个指标考察了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其研究结果比配第—克拉克定律更能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
根据产业结构的演进理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步下降,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也将随之逐步下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提高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就必须打破农业发展的传统模式,并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都市型现代农业正是顺应这一趋势成为产业结构演进的必然结果。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功能的日益多样化,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从工业演变为第三产业与高科技产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生与发展,符合产业结构演进与升级理论。
在城郊农业发展时期,其功能主要局限于农业生产,即供应农副产品、提供纤维原料等。
伴随城巿化进程,农产品加工程度的加深,都市农业逐渐扩展至工业领域;而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不断呼唤着都市农业的休闲服务等第三产业功能。
都市型现代农业从第一、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现代新型农业转变,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演进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产业链条的延长。
第二章-产业结构理论演变PPT课件
![第二章-产业结构理论演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2f95d1daef5ef7bb0d3c1a.png)
反垄断行为 哈佛学派
激励性管制
传统管制
27
反对政府对市场结构的干预。因为高 集中度市场结构是高效率的结果,如果 对这些企业进行分割,就堵住了效率的 源泉。
政策主要对卡特尔等企业价格共谋和 产量共谋实行禁止和控制。
18
第四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自由进入
沉没成本=0 自由退出
可竞争市场的定义
19
第四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企业行为
这种影响竞争对手预期的行为就称为策略
性行为。
限制性 掠夺性 定价 定价
提高对 手成本
研发 竞赛
25
第四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四、新产业组织理论:分析范式 分析范式
行为主义
行为决定 多重关系
博弈论
不完全信息 动态竞争
26
第四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四、新产业组织理论:政策主张
温和干预
芝加哥学派
政策特点
发现知识来实现。
23
第四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三、新奥地利学派:放任自由的政策
× 政府 信息不完全 制定政策 市场
扭曲市场调整机制 进一步控制,恶性循环
24
第四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四、新产业组织理论:策对
手对该厂商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
期的基础上作出对该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
第二篇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 第二章 理论演变 第三章 企业 第四章 市场 第五章 中国文化产业组织
1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演 变
我们也 有道理
芝加哥学派
哈佛学派 PK
奥地利学派
新产业组织理论
2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
产业经济学8.2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产业经济学8.2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以及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8ffa98a10c22590103029d59.png)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
1 制度及社会因素 2 科学技术因素
3 供给因素 4
科技进步推动 产业结构高度化
科技进步影响 需求结构 科技进步影响 供给因素
科技进步改善 产业结构
自然条件和 资源禀赋
劳动力资源
资本供应状况
4 需求因素
需求总量 需求结构
1 霍夫曼分类: 消费资料工业 资本资料工业 其他 2 霍夫曼系数: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二)霍夫曼定理(Hoffman Theorem)
3 霍夫曼的工业阶段指标:
工业阶段
霍夫曼系数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阶段
5(±1)
第二阶段
2.5(±1)
第三阶段
1(±0.5)
第四阶段
1以下
4 结论: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
5 国际因素
第八章 产业结构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1. 配第定理: 制造业比种植业进而服务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 的收入。
2. 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前提: 经济发展和不断提高的人均国民收入相对应。 仅考察劳动力指标 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2.库兹涅兹产业结构论-原因分析
库兹涅兹认为引起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各产业间变动的 原因主要有:(1)导致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 相对比重趋于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由农产品的需求特性所引起的低收入弹性,即农产 品为最终生活必需品,当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人 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并不随着收入增加的程度而同步增加, 这样就使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下降。使农产品在价格 和获取附加价值上处于不利地位。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 份额便趋于减少。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09717719b6648d7c1c74659.png)
2、罗斯托 主导产业转换理论 认为,不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中, 前进冲击力之所以能够保持,是由于为数有限的主要部门(即主导 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些部门的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 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
3、产品循环发展论
描述的是欧美工业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模式 雷蒙德· 弗农,1966年《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
1.2产业结构形成机理
1 产业结构演进的市场机制
主张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 认为应减少政府干预
2 产业结构演进的政府调控
指中央政府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出发,为从总体 上及时、有效地协调产业结构所运用的一切宏观经济杠 杆、产业政策的总称
1.3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因素
4、霍夫曼定理
对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权威性的 研究 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 提出了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后被称为霍夫曼系 数或霍夫曼工业化法则 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资本品工业的 净产值 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 降的。
四个阶段
Hale Waihona Puke 消费品工业在制造业占主导2、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
纳克斯,1953年《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 供给方面: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 入 需求方面: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诱惑-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 产出-低收入 主张均衡发展策略,打破恶性循环
2、非均衡发展论
理论可追溯到亚当· 斯密。
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1691年出版《政治算术》 “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对各个产业收入不同的描述,揭示了产业间收入相对差距的 规律性
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名词解释
![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3fe34c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8.png)
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是由俄罗斯物理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
结构演变理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充分呈现出了现代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简单
性到复杂性,形成了再生产,逐渐走向精密性”。
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包括三个特点:
1、产品类型演变: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指出,随着新技术和新
产品的推进,产品类型从简单到复杂、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到成品,逐
渐演变成有技术含量的高档产品,形成了再生产。
2、产品功能演变:库兹涅茨产品结构演变规律指出,产品的功能越来
越复杂和多样化,从而成为丰富多彩的产品功能特征,并不断改变消
费者的需求,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
3、增强精密程度:库兹涅茨产品结构演变规律还指出,随着科学技术
的发展,物质产品的生产力越来越高,单个产品精密程度越来越高,
从而促进了产品垂直特性及其结构变化。
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是宇宙自然界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广泛存在于当今的产业中。
库兹涅茨的理论也充分反映了人类社
会的发展过程,更细致地描述了技术发展的不断变化和产品演变的联系,提出了技术驱动、需求引导和市场定位三个主要驱动产品变革的
发展经济定位。
此外,库兹涅茨理论提醒我们,要更加发挥技术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有效引领市场变化,持续深化市场再造,以更多更
好的产品服务消费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பைடு நூலகம்
王国兵
一、产业的概念和理解
1、产业的概念
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并且随 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分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英文中,“产业”、“工业”、“行业”都可以称 “Industry”,而我们所研究的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 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 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简单地说,产业是指具有 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
(三)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的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在经济上变得更为先进,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制造业的 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服务业的人数趋于下降。” 随着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 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1)Ⅰ(C+V+M)=Ⅰ(C+Δ C)+Ⅱ(C+Δ C) (2)Ⅱ(C+V+M)=Ⅰ(V+Δ V+ M/X)+Ⅱ (V+Δ V +M/X)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二)农轻重分类法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发源于前苏联,并 在社会主义国家制订经济计划时普遍 采用。 农轻重产业分类,就是将社会生产划 分成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个产业 大类。
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 学生了解产业的概念、 产业的一般分类法、 重点掌握产业结构演 变的一般规律、工业 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以及影响产业结构演 变的主要经济因素 。 课时安排:6课时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一节 产业及产业分类
一、产业的概念和理解
二、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三、产业的分类
(二)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的几个重要前提
1、克拉克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探讨和分析,是通过对时间序列下国家情况的比较而进 行的。 2、该定理使用劳动力的分布作为分析产业结构演进的具体指标,详细考察了经济发展过 程中,劳动力在各产业重的分布状况所发生的变化。 3、克拉克的产业结构演进分析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作为前提基础的 。 4、引入了与最终需求相对应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三个参数,并借 助于对它们变动的分析来规范经济事实。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下中等收入国家或地 区 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 上中等收入国家或地 区 发达国家或地区 低收入国家或地区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三、库兹涅茨理论
(一)依据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 分布得出的结论
2、产业的理解
产业既不是微观经济的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而是 介于二者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二、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产业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同社会分工的产生 与发展相联系的。
在远古石器时代,人类只靠采集、狩猎为生,原始 群体共同劳动,没有社会分工,也就没有不同的生 产部门,产业也就无从谈起。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分工导致了农业的出 现。 农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之后,相继发生了三 次大的社会分工。 18世纪下半叶的产业革命,把工业推上了历史的前 台。
两大部类产业分类法,是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在分析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怎样使总 产品既实现价值补偿又实现实物补偿问题时所 创立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
马克思凭借两大部类产业分类法,对社会再生产顺 利进行的条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Ⅰ(C+V+M)=ⅠC +ⅡC (2)Ⅱ(C+V+M)=Ⅰ(V+M) +Ⅱ(V+M)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四)标准产业分类法
标准产业分类法是指以统一国民经济统 计口径为目标,由权威机构编制和颁布 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五)按照战略性划分
按照战略性划分是指根据各产业在国民 经济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将产业分为主 导产业、支柱产业、衰退产业、战略产 业和基础产业,等等。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二、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 三、库兹涅茨理论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1、产业结构就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 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2、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联系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二、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
(一)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的由来
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1691年出版《政治算术》;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科林· 克拉克出版了其著的《经济进步的条件》。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六)其他划分方法
1、按资源的集约度为标准进行的产业分 类法。
根据各产业对资本、劳动和技术不同依赖程 度,可划分为三类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可将产业分为两类: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
2、按照技术先进程度进行产业分类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1960年各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 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结构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 低收入国家或地区 下中等收入国家或地 区 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 上中等收入国家或地 区 发达国家或地区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1980年各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 应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结构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三)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西方产业结构研究中最重要 的分类法之一,正是这一方法的开拓使用,使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更进一步。 三次产业分类法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作 为产业分类标准,它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成第 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分类法还存在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矛 盾。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三、产业的分类
产业经济分析的目的不同,对具体产业 边界的确定也是不同的。
(一)马克思的二部类分类法 (二)农轻重分类法 (三)三次产业分类法 (四)标准产业分类法 (五)按照战略性划分 (六)其他划分方法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一)马克思的二部类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