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研究综述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女, 士, 硕 副教 授 , 究 方 向为教 育技 术应 用。 研
心理压力大 , 经济压力大 、 工作压力大 、 际关系疏 人 离。 李庆丰 认 为 “ ” 针对青 年教 师队伍 开展 的培 养、 培训 工 作 在 实 际 操 作 中 , 些 教 师 纯 粹 是 为 了 有 获取 一 纸 证 书 而 已 , 这 些 活 动 往 往 分 散 于 人 事 且 处、 工会 和 教 务 处 , 有 系 统 设 计 。 已有 针 对 青 年 没 教 师 的培训 、 养 的缺 陷非常 明显 。 培 ” 3 .高校 青年教 师教 学能力培养模 式、 策略 的
21 0 2第 9期
戌 人 教 育
ADUIT J EDUCATI ON
No. 2 2 9 01
( 总第 3 8期 ) 0
T tlNo 3 8 o a . 0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冉 怀 敏 , 月念 罗
( 贵州师 范 大学 教 育科 学学 院 ,贵 阳 500 ) 50 1
一
教 师 的现状 有 以下 特 征 : 青 年 教 师 队伍 趋 向 高 学 “ 历 ; 年教 师 队伍 学 缘 结 构 渐 趋 合 理 ; 年 教 师 队 青 青 伍不够稳定 , 流失 比较严 重 ; 年教师教学 能力和 青 科 研水 平有 待提 高 。 杨慧 清 认 为 :青 年 教 师 ‘ ” “ 乐 教 ’ 缺乏动力 ; 视科研 , 视教学 ; 但 重 轻 重视 专 业 技
能 的提 高, 忽视 教 学能 力 的提 升。 束 仁 龙、 生 ” 徐 梅 认 为 : 总体来 看 , 年 教师 教 学 能力 介 于 较 弱 “ 青 与 一般 之 间 , 年 教 师 教 学 能 力 无 论 是 教 学 设 计 、 青 教 学操 作 , 还是 教学 管 理 和 教 学 研 究 等方 面 还 有 待 大幅度 提 高 , 别是 教学 研究 能力 较为 薄弱 。 特 ” 2 .高校 青年教 师教 学能 力的成 因研 究 青 年教 师教 学 能 力水 平 与其 教 学 经 历 、 业 出 专 身、 高校教学制度等诸 多原 因密不 可分 , 相关 研究 对 青年 教师 教学 能 力 成 因进 行 了较 为 详 尽 的 阐 述 。 张 志 明 认 为 “ 响青 年 教 师 教 学 能 力 的原 因 有 : 影 缺 乏有 效 的 青 年 教 师 评 课 激 励 机 制 , 资 培 训 重 师 ‘ 式 ’ 培训 内容无 层次 。 董 勇 、 天 玉等 r 为 : 形 , ” 赵 认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

A bsr tThe c l ge ta he s c up ton te s a d m e a at r t ac : ole e c r ’o c a i alsr s n ntlhe lh p oblm s a e i c e sng at n i Thi pe e r n r a i te ton. s pa r s m m a i e her s a c tt sofc l et a h r ’oc u to lsr s m e t lhe l nd isi lue c n a t s c p— u rz st e e r h sa u ol eg e c e s c pai na tes , n a at a t nf n i g f cor , o h i g sr t gise c a m e a b oa ,a hi n os e tt ut er s a c r ndso o lget a he s n ta e e t . tho nd a r d nd t nk a d pr p c hef ur e e r h te fc le e c r ’oc u — c pa
大 略省 ,并 且 在过 去 5 内 ,有 4 %的 教师 感 到 年 0
压力 在 逐渐 增 大 ,与 压力 相关 的疾病 的患病 率 也
1高校教师的职业压 力
教 师 职业 压 力是 指 “ 由教 师 意识 到 他们 的 工 作 状 况对 其 自尊 和 健康 构 成威 胁 这一 知 觉过 程 而 引起 的 消极情 感 体验 ” 。在 2 世 纪 3 年代 ,美 0 0 国教育 协会 ( A,9 8就 曾对 5 5 名 教师进 行 调 NE 13 ) 10
Aug t 201 us 0
文章 编 号 : 1 7 4 6( 0 00 — 0 70 6 1 9 一 1 ) 30 9 — 4 8 2
教师教学能力文献综述

教师教学能力相关概念鉴定:1教学学者赵风云[4] 赵风云. 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英语研究所,2010:6.】认为教学可从两方面进行诠释:从微观层面上来说,教学是教师把各种策略和技术运用在课堂上,它是一种课堂行为,从整体上来说,教学是对整个教学环境加以考察,理解老师,理解学生和课堂的任务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2能力《教育大辞典》说到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各心理学工作者对能力进行了诠释:如曹宇巍把能力看成是一个人在活动的情景中,以一定的知识与技术能力为基础,对活动目标起直接影响作用,且在影响活动目标达成以及成果效应的个性心理特征。
[5]曹宇巍. 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物理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系研究所,2009:13.康锦堂认为能力是对知识和技能具有驾驭能力,且能使活动能被顺利完成所必须具有的心理特征。
学者杨华:[6] 杨华.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以能力为目标[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研究所,2011:4.认为能力指人们在成功的做完某一活动或者任务时经常地,稳固地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一种整体的效应。
3教学能力学者贺璐认为教师教学能力是指以教师个人智力为基础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发展起来的完美结合。
【【7]贺璐.浅析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J]. 改革与开放,2011(6):156-158.学者周舒舒认为现代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能力,以及拓展能力,即自我完善和自主发展的能力[8]周舒舒. 北京体育大学排球专项本科生教学能力形成影响因素的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系研究所,2011:6.二、教学能力研究的测量工具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关注越来越多,因此,研究工具较以前多样化和丰富化,问卷主要分为自编问卷和经典问卷。
论教师职业特点文献综述怎么写

教师职业特点文献综述一、概述教师是社会上非常重要的一裙人,他们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重要任务。
教师职业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在教研、教学、师德和师能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本文旨在通过对教师职业特点的文献综述,深入探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之处,为教师裙体的专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教师职业特点的内涵1. 义务性质教师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职业,其本质是公益性和专业性的结合。
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继承着传统文化、传播着科学知识、引导着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
2. 尊重性教师职业是一种受人尊敬的职业。
教师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教师具有独特的尊重性,这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之处。
3. 知识性教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传授、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性。
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钻研,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社会、科技的发展需求。
4. 人文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挑战,需要有较强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
教师需要具备理解和包容学生、耐心和爱心等品质,这也是教师职业的一大特点。
三、教师职业特点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教师职业特点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国内,教育学界关于教师职业特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品德修养、职业压力等方面;在外国,也有一些关于教师职业特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专业素养、工作生活平衡等方面。
四、教师职业特点的启示和展望1. 启示教师职业作为一种公益性的职业,具有独特的特点,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
教师裙体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弘扬师德师风,做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2. 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职业的特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新的教师职业特点,如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跨文化责任感等特点。
这些新的特点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动力,也将为教师裙体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综述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综述作者:董秀娜宋月升来源:《成功·教育》2013年第05期【摘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是高校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利于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的科学化,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近年来围绕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这一研究课题出现了不少理论成果。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综述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随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迫切需要辅导员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个人的职业能力,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研究已经出现不少成果,笔者拟对这些成果进行客观和全面的归纳、汇总,以便未来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及意义根据《辞海》的解释,能力是指“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那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成功从事特定职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稳定性、综合性的心理特征,是择业的标准和从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岗位的基本要求。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是高校辅导员在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反馈等环节中,所应具备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的综合能力。
辅导员职业能力具有以下四大特性。
一是应用性。
即要符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能够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困难和问题。
二是整合性。
辅导员获得知识、共享知识并运用知识所形成的整合知识和技能。
三是专长性。
辅导员要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兴趣及优势形成比较稳定的专长,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四是发展性。
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要因需而变。
当前,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教学水平综述范文

高校教学水平综述范文引言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高校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校的整体实力。
本文将对当前高校教学水平的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提高教学水平的策略和方法。
目前高校教学水平的现状1.教师水平:高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导者,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素质较高,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
然而,也存在一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情况,比如教学方法陈旧、对学生缺乏关爱等问题。
2.教学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现在很多高校都引入了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这些手段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学生素质:高校教学水平还与学生的自身素质有关。
尽管高等教育的普及已经使得更多的学生进入大学,但依然存在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
一部分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互动积极,而另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
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策略和方法1.加强教师培训:高校应该加强教师的教学培训,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可以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方法培训班等方式,提供教学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2.创新教学模式:高校可以尝试引入项目式教学、合作学习等创新教学模式。
这些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加强学生素质教育:高校可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
结论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策略和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学水平。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教学水平将得到不断提升,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国内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综述

n mi i a in,e c T a s so o lg e c e s r f si n lsr s n l de te fc o s o c st t u o t . hec u e fc le e t a h r p oe so a te si c u h a tr l g na e n n ro e e ma g me ta d pes n.
c e b utt e p o lm s o ol g e c e s p oe so a te s M o t o h s e e r h s u e q e to h sa o h r b e f c l e t a h r r fs in lsr s . e s ft e e r s a c e s u sin- n ie s r e n h o eia n l ssm eh d,t ec n e t fwhih r lt o c le e ta he s r f si n l a r u v y a d t e r tc la ay i t o h o tn so c eae t ol g e c r p oe so a sr s t t s q te s sa u uo,sr s o r e,r a o s,ec te s s u c e sn t .,a d g ts me d fe e tc n l so s On t a i fs m - n e o ifr n o cu i n . he b sso u
高校在职教师求职个人综述范文

高校在职教师求职个人综述范文
一、教育背景
本人拥有XX大学的XX专业学士学位,并在XX大学完成了研究生学业。
在学习期间,我深入研究了教育教学理论,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二、研究方向
我专注于XX领域的研究,致力于探索该领域的最新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我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
三、教学经验
我曾在XX大学担任过XX课程的教学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术成果
我曾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此外,我还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为学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语言能力
我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和撰写英文论文。
此外,我还能够流利地使用XX语进行交流和沟通。
六、团队合作
我具备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其他教师和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在研究项目中,我曾与其他教师和同学共同完成了多个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七、学生评价
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我得到了学生和同事的高度评价。
学生们认为我教学认真负责、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同时,同事们也认为我工作勤奋、积极进取,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

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引言近年来,“双师型”教师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之一。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校教师通常以单一角色出现,既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又是学生的“导师”。
而“双师型”教师则是指一名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并具备教学能力的教师,与一名能够运用外语进行教学的外教共同组成一支教学团队,同时承担教学任务。
这种模式源自国际化教育理念,旨在培育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人才。
本文旨在对国内“双师型”教师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了解目前在国内相关研究的趋势和成果,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国内“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现状1. 教育政策的支持国内“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得到了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高中学校外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支持高中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大力推进外语课堂教学质量。
各级教育部门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2. 院校开设相关专业为了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关的专业,如“双师型”教师培养、英语教育、双语教学等专业。
这些专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也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了更加充足的人才支持。
3. 教师培训机构的兴起在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各类教师培训机构也纷纷兴起,为已经从业的教师以及即将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培训和提升机会。
这些培训机构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如语言培训、教育技能培训、国际交流等,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
二、国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1. 高校开设专业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开设相关专业的方式来培养“双师型”教师。
在专业设置上,不仅涵盖了外语教育、教育学等专业课程,还特别设置了对外语语言和文化的深入学习,以及相关的教学能力训练。
2. 教师培训机构提供专业化培训为了满足不同群体教师的培训需求,教师培训机构提供了不同形式的专业化培训。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研究综述

设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又要求教师搞科研 , 申请课 力不 断产生 与增 长。耶鲁大 学心理 系的利特 ( D. M. 题 、发表论 文。超常 的工作 负荷使 高校教 师不堪重 Lt) 等人 指出在 工作压 力表 (o es nSa ) i t Jb ni cl T o e 负 , 生极度疲 劳 , 期处 于极度疲 劳状 态 , 易产 中, 与上司的人际关系” 是与压力最密切相关的 产 长 极 “ 生 职业 压力 ,据 对 6 3名 高校 教 师 的调 查 显 示 , 重 要 因 素 之 一 。 M rco和 Mc d e 1 oac f d n的 研 究 a 9. 0 %的高校教师工作一天之后感到疲劳_ 3 1 ] 。费希尔 ( 94)H rs 15 ) H ag 15 ) 18 、 ar ( 9 5 和 un ( 9 5 的研 究 都 i ( i e, 4) Fs r19 通过对苏格 兰两所 大学的 8 h 9 5名教 师 认为高校教师之间的人际关 系是造成高校教师职
( 8 %)。 1. 【李新玲在 《 6 引 中国青年报 》 上撰文指出: 高
校教师 职业压力 大 , 主要来源 于科 研网 。
1 人 际 关 系紧 张 . 2
1 关 于 高校 教 师 职 业压 力来 源 研 究
虽 然专家学 者们 的分析 角度 和结果不 尽相 同 , 但综 合起来 看 , 主要集 中在工作 负荷 、 际关 系 、 人 社
州芗院 乡
J u n l f i o olg o r a o z uC l e Ch h e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 1 月 第 2 卷 第 6 09 2 3 期
D c 0 9 V0 2 . e .2 o L 3 No 6
-_ _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综述

多元 化 科学 的考 核激 励 机 制和 教学 评 价机 制 : 正 确处 理
高端 人力 资源 配 置_ 5 l 。在 政 府层 面 , 要切 实 提 高教师 的社会 地位 , 提供 充 足 的财政 资金 。 也有 学者 分 析 了我 国高校 教师 教 学能 力提 升 的 岗前 培
训, 专项培训, 传、 帮、 带, 挂职 , 研修, 教学 评 估 等模 式 的 优
提 出提 升 高校 教师 教学 能 力 的策略 。秦 福利 、 罗秋 兰 等1 7 ] 在
分 析 教师 教学 能力 提升 机 制 的含义 、 特 点、 当前 高校 教 师教
学 能 力提升 面 临 的 困境 之 后 , 从政 府 、 高校、 教 师层 面 , 提 出
E 检索 , 发现 1 9 9 9 - - 2 0 0 7 年 的论 文为 8 9 9 篇, 2 0 0 7 -2 0 1 5 年 的论文 为 4 7 8 2 篇 。以高校 ( 大学) 教师 教学 能力提升 为关键
对 高校 ( 大学) 教 师 教学 能力 的研 究在 1 9 9 9年 之 前 是非 常
少的, 1 9 9 9年 之 后 , 特别是 2 0 0 7年 之 后才 逐 年 递 增 , 其 中, 对 高校 ( 大 学) 教 学 能力 提 升 的研 究 相 对较 少 , 但 也 是逐 年 增加 。 ( 二) 高校 教 师教 学能 力的研 究层 次
摘要 : 文章 从 关注 程度 、 研 究层 次 、 研 究广度 、 研 究深度 几 个维度 , 对 高校教 师教 学能 力进行 分析 , 发现 对 其进行 研 究的程 度 高 , 层 次 多样 化 、 精 细化 , 注重跨 学科研 究 , 注重 对 国外研 究 经验 的借鉴 , 但研 究的质 量不 高, 国外研 究没 有 很好 的 结合 我 国 实际情 况 , 对落后 地 区的研 究力度 不够 , 研 究 中理 论 与 实践的 结合 不够 。 关键词 : 高校 ; 教 师; 教 学能力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5 文献标 志 码 : A
我国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_崔新玲

(一)对教师职业认同内部机制的研究成为未
技
术
维模型,汤国杰[15]根据 Meyer 等人的三维模型认 来研究的一个趋势
学 院
为教师职业认同包括情感认同、规范认同和持续
现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对教师
学
认同三个部分组成。宋光文,魏淑华认为,教师职 价值观、工作满意度、幸福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对
报 二
学
(三)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价值观、工作满意
报 二
○
度、工作倦怠、幸福感、离职意向之间关系的研究
一
国内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
一
职业认同与工作价值观、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 年
第
离职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的一致结论是,教
四
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价认同与工作倦怠和离职
伴的互动、师生的互动以及社会环境中其他人的 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
互动。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认同伴随于人的一 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教师职
68
生,从一个认同到另一个认同的动态过程。可以 业认同是当下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
晋
说,认同是社会化过程的结果。
的认同程度。
业 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研究的研究运用以问卷为
认 主,访谈为辅的研究方法。
同
随着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发展,实验的方法也
研
究 开始运用。例如魏淑华的博士论文中将社会认知实 综 验模式引进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探索了不同职
述 业认同水平的教师的社会认知加工的特点。[3]
趣、个人实践、潜意识获得的理解等。 家庭因素。影响教师认同的社会家庭因素主
业包括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情感、意志、 教师离职意向有着很好的预测功能。因此,对教师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综述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综述本文着重从近五年来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关注点、较之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新进展、研究不足之处及其展望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整体概况,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综述我国学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以后尤其是扩招政策实施之后,随着大量青年教师加入高校教师队伍,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成了近年教育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可谓硕果累累。
本文以国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是2009年至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相关期刊所发表的相关论文,并与2009年之前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近五年来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近况、新进展、不足及未来的研究趋势,以供后续研究参考。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关注点(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研究关于教师教学能力构成问题在2009年以前众多学者已经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基本已经确定,近五年来学者多引用前人已有的成果,不再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
在这一领域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大良认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一个立体多维的结构,从教育学角度把教师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研究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把教师能力分为教学认知、教学操作及教学监控能力,从社会学角度分为教师沟通、终身学习、心理辅导及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能力;蔡宝来根据教学层次划分理论,在申继亮和唐玉光研究的基础上,把教学能力划分为一般教学、学科教学及特殊教学能力,并将每一种能力细化为若干指标。
在研究中,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与普遍意义上的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研究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学者们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专家问询法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了总结,普遍认为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群体学历高、有活力,发展潜力大,专业知识储备渊博,科研能力强,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综述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Education Science Edition)·89·2019 年 06 月第 21 卷第 2 期Jun.2019,Vol.21,No.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综述王仕松 吴玉才(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摘 要】 “05方案”实施以来,学界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主题,主要从构成要素、现状、策略与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重点在学习能力、理论阐释转化能力、道德想象力、实践教学能力、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也存在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特别从关注教师内在成长的角度展开研究的较少。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综述A Summary of th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Promotionin College【Abstract 】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05 program”,the academic community took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s the theme,mainlyresearched from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strategy and the path,etc. achieved many valuable results,such as learning ability, the theory explanation transformation ability, the moral imaginati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the network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o on.But there were insufficient ,for examplemacro-level studies, micro-level studies of less, 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 internal growth.【Keywords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promotion; SummaryWang Shisong , Wu Yucai(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 232038, China)“05方案”实施以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下同。
我国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就国内近十年的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进行了梳理,首先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现状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综述,然后总结反思了现有研究存在概念界定不一、研究对象范围受限等不足,提出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这一课题的实践研究,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教师;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教师职业认同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心理基础,在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随着教师心理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职业认同逐渐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
纵观国内近十年来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文献,发现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并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本文拟对我国近十年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作一个综合分析与介绍,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厘清发展脉络,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1.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范畴国内学者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研究、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关于教师职业认同与其他变量关系的研究。
1.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研究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目前学界尚无统一认识,但多数研究倾向于从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方面去分析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
以下梳理了较具代表性的几位学者对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划分,总体来看,有三分法、四分法等划分方法。
首先来看三分法。
多数按此类方法划分结构的研究者倾向于将“教师职业认同”视为一种“态度”,并从态度的三个主要成分(认知、情感、行为倾向)去考量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
例如,孙利和左斌(2010)通过实证研究提炼出教师职业认同由职业认知(“敬业负责”、“教学行为”、“精力投入”、“教学结果”等)、职业情感(“工作时精神状态”、“成就感”、“教育理念”、“坚持性”的整合)、职业价值(“职业价值感”、“成就感”、“人际关系”的整合)三个维度构成。
李笑樱和闫寒冰(2018)提出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效能感三因素模式,以分析受这三方面影响的教师个体的行为倾向。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引言:高校教师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工作特点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普遍面临着工作满意度的问题,同时也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高校教师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减轻职业倦怠提供参考。
一、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1.工作满意度的定义和测量: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总体评价,通常包括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同事关系、工资待遇等方面的评价。
测量工作满意度常用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
2.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a.个体因素:如个人价值观、个人特质、工作经验等。
b.工作环境因素:如工作压力、工作条件、领导风格等。
c.组织因素:如组织文化、组织支持、激励机制等。
3.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其中,工作特点、工资待遇、工作条件、领导风格等是影响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研究也发现,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其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1.职业倦怠的定义和测量:职业倦怠是工作疲劳和耗竭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对工作的不满、疲劳感和缺乏工作动力等。
测量职业倦怠常用的方法包括马斯洛伯恩职业倦怠量表、西姆斯职业倦怠量表等。
2.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a.工作量:工作负荷过大容易引发职业倦怠。
b.社会支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对预防职业倦怠起重要作用。
c.工作特点:如工作压力、任务重复性等。
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呈现增多的趋势。
研究发现,高校教师普遍面临着较高的工作压力和较长的工作时间,这导致他们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教育资源不均衡、任务重复性和缺乏支持等因素也是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结论: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
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

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1. 引言1.1 背景“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教师资格证书,又有相关产业工作经验和技能的教师。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迅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界人士加入到了教育行业,他们作为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实用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1.2 研究意义双师型教师的出现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通过引入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支持人员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研究双师型教师可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培养具备教育技术和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可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研究双师型教师还可以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通过对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效果进行研究和总结,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进步。
研究双师型教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变革不断深化。
2. 正文2.1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指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其特点是由学科教师和教育教学专家共同担任教学工作。
学科教师主要负责教授学科知识和技能,而教育教学专家则负责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评价等教育教学环节。
双师型教师通过合作互补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双师型教师的提出源于对传统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批评,以及对综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双师型教师的出现,旨在整合学科知识传授和教育教学方法指导,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双师型教师的实践主要体现在教师团队中,学科教师和教育教学专家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等。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需要在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全程指导和支持,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
双师型教师是一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其概念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

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国内“双师型”教师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双师型”教师则将教师和行业专家的角色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实践性的教学体验。
本文将对国内“双师型”教师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和概念“双师型”教师,简单来说就是由学校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团队。
学校教师担任“主讲教师”角色,负责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指导;而行业专家则担任“实践教师”角色,通过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实际案例分析、行业最新动态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持。
这种教学模式融合了学校和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实用和贴近实际的教学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目前,国内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模式探索: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探索“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其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中的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数据。
2.教学效果评估:部分研究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和测量,研究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能力和就业情况等方面的变化。
3.学生体验研究:一些研究关注学生对“双师型”教师的学习体验和感受,探讨他们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知和态度。
4.教师培训与发展:一些研究从教师的角度入手,探讨了如何培训和发展“双师型”教师,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国内“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教学资源不足:目前“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资源大多集中在一些知名高校和少数行业合作伙伴上,一些地方和学校尚未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2.教师队伍建设不足:国内缺乏一支真正具备双师特色的教师队伍,一些学校和企业尚未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研究综述
作者:郭冠华,李瑞风,胡安霞,杨莉,张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4期
摘要: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高低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重要影响。
本文对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发展现状、影响因素、相关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和综述,为高校教师认识职业能力、参与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内涵;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46-03
21世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教师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讨高校教师职业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内涵
由于高校教师职业能力隶属于职业能力的研究范畴,对于职业能力的结构界定各位学者有着不同的意见,目前的研究主要代表观点有三种。
职业能力两维论,即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这是基于动态职业发展观的德国职业理论的研究结果,两维论是从纵向性质结构层面划分职业能力[1]。
职业能力三维论,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维论是德国职业理论从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划分职业能力,如我国学者胡伟研究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专业外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他认为专业外能力是关键能力[2]。
职业能力三维论的典型划分方式还有学者陈宇将其划分为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3];吴晓义将其划分为特定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强调职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成功地进行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整合[4];徐有华将其划分为职业基本素质、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5]。
不同学者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界定有所区别,主要源自他们对职业能力的定义有所不同。
职业能力四维论,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性能力、社会能力。
学者徐朔认为个性能力是个体在职业生涯、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判断和认清目标并发展自己聪明才智的能力和意愿,在三维论的基础上强调了个性能力[6]。
对于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研究,罗树华和李洪珍把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基本能力、专业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
其中的专业能力包括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他们认为这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7]。
孙玉洁的研究突出了自主学习、专业发展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性[8]。
杨晓惠认为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分为业务能力、心育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9]。
孙伟认为高校教师职业能力除了教科研能力,还体现在专业知识、教育心理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10]。
二、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现状
大多高校教师主要从事的仅是单纯的教育科研工作,接触社会中的具体应用管理和实践较少。
研究发现,在同等条件下,教师比其他职业享有较少的晋升、加薪机会,这意味着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通道相对狭隘。
要突破种种阻碍,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除了教师个人提升职业能力,尚需高校整个大环境做出改变。
职业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对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不及时跟进,势必造成教师对职业能力全新内涵的盲视。
此外,由于教师个体知识背景、主观努力的差异,也会导致职业能力片面化发展。
教师职业能力建设的系统性不佳,会影响师资队伍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尽管高校教师所需的职业能力、素质结构专业性较强,但他们大多是分工有一定灵活性,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要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许多方面的工作;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也对其职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高校教师由狭隘的岗位技能拓展为综合职业能力,由单一的满足上岗要求转变为适应社会发展。
就目前状况来分析,职业能力建设顾此失彼的现象较为严重,许多教师重业绩,忽视了学生心理、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工作,职业能力结构的单一特征十分明显。
此外,不少高校教师仅仅关注课堂上的四十多分钟,对于工作的效果反馈责任淡化,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重要职责的工作做得不到位,许多职责内的工作都流于形式,甚至忽视,更不必说需要扩展的工作。
长期下去,教师的整体能力和素质将会受到不良冲击,高校教师的职责泛化,己经成为制约队伍职业能力发展的瓶颈[11,12]。
三、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影响因素
对于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傅道春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影响因素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13]。
国外的研究观点有费斯勒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因素论,他把影响因素分为个人环境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积极的关键事件、生活的危机、个人的性情与意向等;组织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的规章、管理风格、公共信任、社会期望等。
此外,还有格拉特霍恩的个体-情境论,把影响因素分为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他认为个人因素与教师个人相关,如认知水平、所处阶段、发展动机,情境因素与生活、工作相关,如社会与社区、学校系统、教学小组等。
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异于归类方式的不同,可以首先将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影响因素分为个体因素(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个性心理)和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组织环境、家庭环境)[14]。
人力资本体现在学历、参加培训情况、身体状况方面;社会资本体现在个人在学术界参与的学术团体、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上;个性心理体现在性情与意向、职业认知、发展动机及工作压力方面。
四、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对策
现阶段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建设之所以出现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不足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没有很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职业能力建设理念。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真正成为自觉的活动主体,这是高等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建设的中心所在。
这种理念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包括观念、思维、方法等方面,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突破,不断开创新局面。
此外,关于高校教师
职业能力的发展对策,武军莉认为对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要总体把握前期目标设定、中期过程管理和最终结果评估[15];王晋鹏认为高校教师应当掌握更多的反思性策略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助其更有效地成为学者型教师[16];曾柳宁认为通过强化培训、校企合作来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制定出高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框架和内涵[17];陆季春则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运用管理学理论探索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途径,运用压力管理方法促进教师在职业能力方面显著提高[18]。
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认清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现状、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定位以制定提升方案与对策,并注意讲究提升过程中的系统性,运用合理的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与评价体系,才能使得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更加有效,也更加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雷正光.德国职业教育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2]胡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陈宇.职业能力以及核心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3,(33).
[4]吴晓义.“情境-达标”式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5]徐有华.高职院校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制度创新[J].中国地质教育,2009,(4).
[6]徐朔.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7]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8]孙玉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的研究综述[J].跨世纪,2008,(10).
[9]杨晓惠.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与培养[J].文教资料,2008,(10).
[10]孙伟.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J].机械职业教育,2007,(6).
[11]杨晓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探析-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D].暨南大学,2008.
[12]孙潇.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D].长安大学,2009.
[13]李薇.高校女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14]万玉群.江西省高校女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2.
[15]武军莉.对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思考[J].学理论,2012,(31).
[16]王晋鹏.反思性教学与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17]曾柳宁.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开发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研究,2011,(2).
[18]陆季春.论教师职业能力持续提升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14).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山西中医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314):医药管理学院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