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植被覆盖格局时空演变研究综述

流域植被覆盖格局时空演变研究综述
流域植被覆盖格局时空演变研究综述

流域植被覆盖格局时空演变研究综述Review: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Watershed Vegetation CoverPattern

1前言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1]。植被是土地覆被的最主要部分, 其变化对全球能量循环及物质的生物化学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植被覆盖格局变化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主要意义。地表植被覆盖格局变化对地理环境演变产生着巨大影响。对地表植被覆盖格局变化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可以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水土流失规律探讨、水土保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对区域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建设都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植被是连接大气、土壤和水分的“纽带”,具有截留降雨、减少雨滴击溅、减缓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保土固土等功能,对削弱侵蚀、减少水土流失起着重要作用[2]。近20多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从不同时相、不同波段等信息可以获取植被覆盖动态信息,为研究陆地植被的时空演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同时由于卫星遥感数据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在研究中广泛应用[3]。

在遥感图像上,植被信息主要通过绿色植物叶子光谱特征的差异及动态变化来反映。由于不同绿色植被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率不同,光线照射在植物上时,近红外波段的光大部分被植物反射,而可见光波段的光则大部分被植物吸收,通过对近红外和红波段反射率的线性或非线性组合,可以消除地物光谱产生的影响,得到的特征指数称为植被指数。植被指数是遥感领域中用来表征地表植被覆盖、生长状况的一个简单、有效的度量参数[4],是根据遥感的反射波段的特性计算出来的反映地表植被生长情况、覆盖情况、生物量情况和植被种类情况的间接指标。常用的植被指数有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等,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植被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比例的一个重要指数,也是目前植被监测常用的参数,因为NDVI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地表覆被的变化[5-6]。

植被覆盖格局与水土流失有着密切的联系,合理的植被覆盖格局有助于控制水土流失。因此水土流失研究不仅要研究水土流失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流失的影响,而且要从植被覆盖格局入手,探讨两者之关系。国内许多研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全面分析和探讨了流域的产沙机制,表明流域土壤侵蚀状况是由农、林、草地等生态系统之间产流与拦蓄两种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中作为地表径流滞纳区的林草植被斑块起重要作用。根据其对黄土高原小流域进行的研究,发现农田、林地、草地等要素的配置与坡地的土壤侵蚀有密切的关系[14-16]。国外的有关研究也认为植被覆盖格局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成对土壤侵蚀有重要影响,合理的植被覆盖格局将有利于水分和养分的循环,从而提高生物的生产力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而不适宜的植被覆盖格局将导致水分和养分循环失调,带来水

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17]。

黄土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引起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物源区。该区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方向受到不同领域学者和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18-19]。在诸多影响侵蚀的因素中,植被的根本作用得到人们的充分肯定。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地表是否有植被及其长势好坏是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考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能直观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随着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利用各种遥感数据进行植被检测和植被覆盖变化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中,具有高时间分辨率、低空间分辨率且价格低廉的遥感数据在全球及区域等大尺度植被覆盖变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使过去难以实现的大尺度植被动态变化研究成为可能[20]。常用于植被监测的卫星传感器包括NOAA-AVHRR,SPOT,SPOT-VEGETATION,MODIS,LandsatTM和ETM+(7),ASTER,SPOT4和5,IKONOS,QuickBird。在时间系列长度上,AVHRR从1980年开始被处理和使用,SPOT-VEGETATION从1998年开始提供完成预处理的数据,MODIS从2000年开始接收数据。由于同时具有时间系列长、周期短、覆盖范围广、成本低、波段宽等优势,AVHRR数据是目前最常用的进行长时间系列植被年际变化研究的数据源[21]。SPOT4 与SPOT5 卫星载有植被探测器VEGETATION,具有较高的光谱分辨率和1km空间分辨率,重复周期1天,可以提供单一的数据集,周期短,覆盖范围广,对植被与大气敏感,尤其具有多向功能。MODIS则是中尺度遥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大提高了人类对地表覆盖观测的能力,将在今后的科学和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22]。

2.1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

近20年来,学者们开展了大量全球植被活动年际变化及其与侵蚀关系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遥感成为区域及更大尺度上最为重要的研究手段[23]。

宋怡、马明国[24]利用1998—2004年的SP0T-VEGETATION数据对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变化进行了分析。李忠峰等[25]利用1998-2004年的SP0T-VEGETATION数据对榆林地区土地覆盖变化进行了研究。郭建坤、黄国满[25]利用1998—2003年的SPOT-VEGETATl0N数据对内蒙古地区土地覆被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刘亚玲等[27]利用1998—2003年的SPOT-VEGETATION数据对阴山北麓地区植被覆盖动态

进行了分析。李景刚等[28]利用1983-1999年的NOAA-AVHRR数据和2001年的SPOT-VEGETATION数据对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进行了研究。Zhou 等[29]利用1981-1999年NOAA-AVHRR数据, 分析了欧亚大陆和北美洲NDVI 的年、季节变化过程和趋势; Brogaard等[30]利用NOAA 数据计算了1982-1999年内蒙古地区草原初级生产力, 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规律; Piao等[31]利用1982-1999年的NOAA-AVHRR数据, 得出中国温带草原NDVI 值呈增加趋势。李月臣等[32]基于NOAA-AVHRR数据对北方13省(市、区)l982-1999年植被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a间研究区植被总体呈现增加趋势。

此外,为了更好地研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研究人员还采用了各种分析方法。Lambin和Strahler[33]利用变化矢量分析法分析了非洲的土地覆盖变化。PalmerAR和vanRooyenAF[34]利用LandsatTM数据,采用差值法、均值法和最大合成法对喀拉哈里沙漠南部的植被覆盖进行了分析。方精云等[35]利用GIMMS数据采用累积平均法和均值法研究了1982-1999年间中国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发现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植被覆盖度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生长季节的延长和生长加速是我国植被覆盖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朴世龙等[36]用回归分析法,采用N0AA-AVHRR数据,研究了中国1982-1999年四季植被活动的变化,发现春季是中国植被平均覆盖度上升最快的季节。张镱锂等[37]采用趋势线分析法和影像差异法等利用N0AA-AVHRR数据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变化总态势,通过分析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变化状况及其与主要环境和人类活动因素的空间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植被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人类活动影响区。杨胜天等[38]利用1982-1999年的NOAA-AVHRR数据通过最大合成法和均值法等对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些重点生态保护区植被覆盖增长率达到1~3.8,而一些没有开展保护的生态区植被覆盖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最大为3。阎福礼等[39]利用NOAA-AVHRR数据, 应用图像差分技术、生物量变化线性方程斜率和主成分分析方法, 对1981-2001年中国西部地区植被变化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

2.2植被覆盖格局变化研究

植被覆盖格局变化研究可以理解为对植被覆盖格局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利用植被格局指数,开展不同时空尺度植被覆盖格局演变特征的定量化研究,是植被覆盖格局变化研究的一个特点。目前研究工作主要借助FRAGSTATS 软件包,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选取景观指数进行分析[71-73]。遥感数据的广泛应用及其与GIS相结合,成为探讨植被覆盖格局演变,揭示空间变化规律,建立植被覆盖格局演变数量模型的有效手段。景观的数字化往往以土地利用类型

图作为参照来确定景观类型。因此,植被格局指数的计算结果不仅受到同一景观类型图所带来的幅度效应和粒度效应的影响,而且会受到不同景观分类图所带来的影响。赵文武等[43]以延河流域1:25万和1:50万土地利用图为对象,通过比较不同比例尺下景观指数随粒度增加(粒度值从25~400m)的变化特征发现,除多数景观指数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之外,不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存在进行景观指数计算的适宜粒度范围,如1:25万和1:50万土地利用图的适宜粒度范围分别是70~90m,90~120m。杨丽等[44]以泾河流域1:10万比例尺下的景观类型图为研究对象,探讨景观指数计算的适宜粒度范围。结果表明,基于1:10万的景观类型图进行景观指数计算的适宜粒度范围为30~40m。

土壤侵蚀作为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其发生和发展受植被覆盖格局演变的影响较为深刻。常规的植被格局指数和泛泛的植被覆盖格局分析显然难以揭示这种复杂的关系。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陈利顶等[45]提出了“源—汇”景观理论,并构建了源汇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来定性评价一个地区植被覆盖格局对生态过程影响,已在水土流失、污染物迁移研究方面得到较好的应用和发展[46-47]。此外,游珍等[48]从坡面尺度上,提出斑块顺坡连通度、斑块等高连通度以及斑块相对位置等指数,并以黄土高原地区黄家二岔流域进行实例研究。研究表明这些指数可以较好地评价坡面景观空间位置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植被覆盖格局演变特征总是随着时空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相同时间尺度下,不同空间尺度的植被覆盖格局变化特征也会有所不同。一般认为,随着空间尺度增大,不同景观类型在各时段的变化幅度变小,但景观类型之间转换的复杂性变大。

梁峁、沟坡作为流域/区域的基本构成单元,综合了土地利用演变、水系汇流、地貌发育、土壤生成/退化等过程。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沟壑纵横,众多自然和人文过程都直接发生于坡面,促进和控制着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程度,因此植被覆盖格局演变在坡面上的变化将至关重要。在坡面上,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对植被的自然演替及其分布格局生产影响,而人为干扰使得植被乃至土地利用格局演变过程更为复杂。然而,受限于数据精度、观测手段等因素,常规的方法很难从空间上定量刻画坡面植被覆盖格局的多样化,进而来探究其演变规律。但随着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其他环境变量数据的支持下,坡面尺度上植被覆盖格局的定量化表达精度将不断被提高,探讨坡面尺度上植被覆盖格局演变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将成为可能。

小流域/流域是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地貌的基本单元,研究其格局演变特征有助于理解流域内部土地利用、水文响应等过程。许多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都是从小流域/流域尺度上展开的[49-51]。尽管小流域/流域尺度上的研究对揭示中

小尺度上植被覆盖格局演变特征更为准确,然而,由于研究目的、时段和评价指标的不同,不同流域间植被覆盖格局演变特征相差较大,即便是同一流域尺度上,植被覆盖格局演变特征因植被覆盖格局分析方法不同而异,因此,如何在数据、指标选取上建立一些标准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不仅对小流域/流域尺度,而且对其他尺度上的植被覆盖格局演变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县域是区域发展的基本单元,把握县域尺度景观格局演变的规律和驱动因素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张秋菊等[52]分析了安塞县1980-2001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发现安塞县耕地、水域与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林地、牧草地与居民点及工矿交通建设用地的快速增加,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速度有很大差异。王晓峰等[53]对近14年榆林北6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表明,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最为明显,转变幅度最快的是园地和建设用地,农用地内部各地类转换剧烈,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明显。卞德鹏等[54]分析了吴起县1950-2005年50多年来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发现耕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焦峰等[55]人对黄土丘陵区县域尺度整体景观格局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各种景观类型的优势度的影响十分显著,集中体现在坡耕地和荒坡地上,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增强,景观破碎度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斑块形状受地貌形态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集中体现在有林地和荒坡地上,其形状指数值大于其它景观类型。由于县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自然资源、社会统计资料便于获取,因此定量化分析土地数量变化同其他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成为探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的主要途径。然而在分析县域尺度上土地利用格局空间特征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区域作为人口、资源、环境相互作用较强的单元,其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不仅能够揭示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可以为更大尺度或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基础。郭丽英等[56]以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对榆林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景观多样性在下降,景观优势度逐渐提高,而破碎化程度在增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探讨植被覆盖格局变化的时空特征对认识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信忠宝等[57]利用GIMMS 和SPOT-VEGETATION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从更大尺度上对黄土高原地区1981-2006年期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内蒙古和宁夏沿黄农业灌溉区和鄂尔多斯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区的植被覆盖明显提高,而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六盘山、秦岭北坡等山地森林区植被覆盖明显退化。区域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重要内容,然而,目前该领域还存在针对性研究缺乏、空间特征分析不够深

入等问题。

在景观生态学中,时间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或取样的)频率或事件间隔。植被覆盖格局演变在时间尺度上具有明显的依赖性,表现为各种干扰因素和生态演替驱动下不同景观斑块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由于植被覆盖格局的数据多依赖于各种图形和影像资料,植被覆盖格局演变研究时间尺度的选择与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时相有很大关系。植被覆盖格局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短时间尺度上植被覆盖的季节变化特征较为明显[58],如农地盖度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8月份达到了最大值[59]。也可以借助长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来监测区域的植被覆盖格局变化状况[60]。在黄土高原地区,长期的、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对植被覆盖格局改变的影响最为明显,许多研究都是依此背景来展开。游珍和李占斌[61]从长时间尺度对纸坊沟流域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经历了急剧破坏(1958年左右)、缓慢恢复(1975-1990年)、基本保持(1991-1997年)和快速恢复(1998-1999年)的4个阶段,每个阶段景观格局演变特征鲜明。

2.3植被覆盖格局对地表产流产沙影响

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多数研究认为增加植被覆盖度是控制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但不同的植被类型及其搭配组合控制水土流失的效益不同,且裸地与植被镶嵌构筑成水土流失的源-汇格局,合理的镶嵌格局可以保持水分、养分和植物种子,有利于植被的生长,进一步增强水土流失控制能力。要想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需要合理的植被空间分布格局。而植被与水土流失过程的关系随着尺度的不同又会发生变化,增加了其复杂性,构成了一个等级体系,要想达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必须从斑块、坡面到流域区域甚至全球的尺度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3.3.1单株植被/斑块尺度

大量研究表明,植被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影响因素。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会拦截降雨,降低降雨能量,进而减少降雨侵蚀力,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关系,有些用直线形式或指数形式来表达,很多研究也探讨了有效植被盖度的问题[62],认为只有达到一定盖度之后才能起到减轻土壤侵蚀的作用。

植被能够改善表土的土壤结构、物理化学和水文性质[63]以及微地形,这些性质的改变会进一步影响水土流失,如降低土壤可蚀性、增加土壤入渗能力。Ziegler 和Giambelluca[64]在KahoOlawe岛测定了土壤的物理和水文性质,评价了植被恢复对产流和加速侵蚀的影响,饱和导水率和土壤吸附力的数据证明植被恢复区和裸地区入渗能力有显著差异。植被斑块的分布通常伴有坡面上微地形的改变,往

往在植株上坡向形成小土堆,从而打破了坡面的连续性。

植被覆盖格局从对水土流失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分层结构,各个层次的形态等特征也有显著差异,进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会有不同。针对单株植被的小环境,Bohe等人[65]以植株为中心向外到裸地,对表土性质和溅蚀进行了观测,对比了半干旱地区3种常绿有刺灌丛植被的减蚀效果,结果表明它们的减流减沙方式有所不同。冠层相对稠密的Sipa草丛,具有屏蔽效应,削弱了降雨侵蚀力,减少了溅蚀;Casermeiro等人[66]在西班牙马德里对29个自然小区进行了模拟降雨观测,结果表明植被盖度是主要的减流减蚀因子。植被的结构也很重要,尤其具有分层结构的植被群落比单层植被更能保护土壤,减轻水蚀程度。GonzalezHidalgo等人[67]在西班牙内陆选择两个试验点,分析了植被覆盖和泥沙输移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的个体结构,以及植被之间的组合搭配是泥沙输移的重要影响因子,控制着侵蚀的过程和格局。

斑块尺度的研究表明要想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必须结合当地环境条件合理选择物种及其搭配,尤其要注意植被的垂直结构和形态特征。

3.3.2 面尺度

坡面是地理过程发生发展的重要地理单元,也是流域/区域的基本构成单元。坡面的物质构成和坡面上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一直是生态学家、地理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尤其土壤侵蚀研究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坡面上,而且对坡面的观测具有可操作性,是数据的重要来源。

坡面的坡度、坡向以及土壤性质对植被生长和分布格局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对产流和土壤侵蚀也有着直接影响,坡面上的植被类型、植被在坡面上的位置对水土流失也有直接的控制作用,而水土流失过程和格局又反过来影响植被生长和分布。

Sanhez等人[68]在委内瑞拉安第斯山地区用径流小区法选择4种植被类型对土壤侵蚀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管理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不同。Cerda[69]在西班牙东南部山区的人工降雨试验研究表明极端降雨条件下坡位对侵蚀速率没有影响;由于局部的高入渗特征,使得在整个坡面尺度上没有产流;坡面内植被是土壤侵蚀和产流的最重要控制因素。Lopez-Bermudez 等人[70]在西班牙Muria利用径流小区研究了地中海半干旱气候下的土壤侵蚀与植被之间的关系。两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在常绿带刺灌丛的控制下,山坡尺度的产流和土壤流失量较低。Fullen[71]在英国Shropshire布设了10个径流观测小区,用以分析草地的产流侵蚀效应和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伴随着草地覆盖的增加,侵蚀速率在不断降低。侵蚀速率与坡度没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即使在陡坡条件下这种措施也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在植草措施小区里土壤有机质显著

增加,2a后平均0.39%,4a后平均0.78%。土壤可蚀性显著降低,试验证明将裸地植草是一种有效的水保措施。

植被的存在往往影响侵蚀产沙过程,影响侵蚀运移的土壤颗粒组成。Martinez-Mena等人[72]在西班牙东南部,建立了两种径流小区,一种是自然植被覆盖,另一种人工除去自然植被(扰动小区)。通过4a的泥沙取样,表明两种小区的径流对泥沙的运输都具有选择性。植被覆盖对泥沙的粒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尤其在高雨强的降雨事件中更为明显。最大30min降雨强度I30在40mm/h处是扰动小区产沙粒径分布产生变化的临界值,超过这个值后,团聚体被破坏,径流中携带的砂粒将会增加10%~20%,而有植被覆盖的小区产沙粒径没有随雨强变化而变化。自然植被小区中,植被会减少50%的产生侵蚀的降雨能量,75%的产生径流的能量,阻止了团聚体的破坏,以及粗颗粒的运移。并且指出对有植被覆盖的小区,雨滴是主要的侵蚀因子,而对无植被覆盖的小区,雨滴和径流都是侵蚀的动力。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水分和泥沙的源-汇植被驱动格局与坡面物质流动协同发展,调控着坡面上物质的空间配置[73]。Reid等人[74]根据植被覆盖的不同将斑块分成3种类型,冠层斑块(在木本植被冠层正下方)、冠层斑块之间的植被斑块、冠层斑块之间的裸露斑块。裸露斑块的产流和侵蚀速率最高,其次是冠层之间的植被斑块,最小的是冠层斑块。结果表明,对产流和产沙而言,3种不同的斑块类型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裸露斑块起到了源的作用,而其他两种斑块类型起到了汇的作用,在较小尺度下,这种径流和泥沙的输移过程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可以获取水源)。格局控制过程,过程影响格局,格局与过程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构建反映生态过程的格局指数一直是景观生态学家的重要研究方向。Imeson和Prinsen[75]认为裸地-植被镶嵌格局可以指示水土流失源-汇格局的幅度、空间分布和连通性,提出了4种景观格局指数,用来表征水土流失格局和过程,将景观格局和由其控制的生态过程联系起来。

坡面尺度的不同植被类型、裸地-植被斑块镶嵌格局、植被的条带格局对坡面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坡面植被恢复格局设计的重要参考。

2.3 域/区域尺度

流域/区域尺度植被与环境因子、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更加复杂,更多的受到了地貌特征的影响。因此多数研究是从不同地貌部位的植被及其分布格局、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及其格局的水土流失效应方面进行探讨。

Guerrero-Campo等人[76]在西班牙东北部通过植被调查发现,海拔高度和坡向决定了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这些格局与土壤和土壤侵蚀特征以及某些植被特

征有紧密的联系。较高的多年生植被控制着谷底,灌丛主要控制着山坡和山顶。有效水分、土壤深度和土壤颗粒的下移决定了这种植被隔离格局。许炯心[77]和Xu[78]以黄土高原为例研究了降雨-植被-侵蚀的关系,找出了对植被覆盖度和土壤侵蚀强度及其两者关系有很大影响的临界降雨量,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许多研究也表明流域尺度的植被空间变异对水土流失过程和格局会产生很大影响,加上降雨的时空变异使得二者之间关系更加复杂。

由于大尺度调查的难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成为获取和分析数据的重要手段,许多研究根据植被光谱特征提出了反映植被覆盖度的植被指数,并构建植被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中植被指数的参数化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为了服务于流域/区域管理,许多研究提出了流域/区域水土流失预报模型,用于模拟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情景下的水土流失效应。流域水土流失预报与评价模型可以作为植被覆盖格局优化设计的重要工具,使得格局与过程紧密联系起来,可以深化对景观生态学的认识。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模型的简单易用性,经验模型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广泛应用。VanRompaey等人[79]引入了SEDEM 模型(SedimentDeliveryModel),在RUSLE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泥沙输移的模拟,较好的预测了输入河流的泥沙量,并且可以模拟土壤侵蚀与泥沙沉积的空间分布。此模型可以模拟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和水土保持措施的水土流失效应,在其他地区的应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Fernandez等人[80]以及Fu 和McCool[81]将RUSLE、SEDD(SedimentDeliveryDistributed)和GIS相结合,对流域的土壤侵蚀及泥沙输移路径进行了模拟,

可以用于模拟不同土地覆盖情景下的水土流失效应。虽然流域模型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来讲,大尺度的水土流失预测尤其空间分布格局的预测仍然是一个热点也是个难点,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流域/区域尺度的研究更多的是对一定气候条件控制下土地(植被)覆盖-水土流失效应方面的探讨,尤其土地覆盖水土流失效应预测模型更是流域/区域管理的迫切需要,可以为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及格局规划和设计提供服务。

尺度不同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差异。上述研究中,坡面及以下尺度主要使用了定点采样、室内试验、小区监测等方法,而在流域/区域尺度主要采用站点(水文、降雨)监测、遥感监测、GIS分析和数学模拟等方法。

2.4当前研究不足及今后展望

由以上可以看出,近年来在植被覆盖格局变化及其对植被水土保持功效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同时,发现在研究流域植被覆盖格局对产流产沙的影响时,与侵蚀因子(如坡度、坡向等)结合不够,这

样所得结果仅能说明某处植被覆盖在某一特定情况下的试验结果,而不能代表所有植被在这种条件的结果,也就是说研究成果很难在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植被是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因素。植被覆盖可以有效降低雨滴能量、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径流量与泥沙量[20]。由于植被覆盖度与径流量、土壤流失量之间的强相关性,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以植被覆盖度评价研究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21-26],但是由于不同学者研究的对象、区域以及方法和目的的差异,使得研究结果在推广使用时存在着难以对比的问题[27-35]。

根据地形差异揭示植被空间分布规律,了解相关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36-38]。在山地生态研究中,高程、坡度和坡向是衡量地形分异的3个主要特征,也是决定植被生境其他要素分异(如土壤、小气候和水文等)的主导因子[39-41]。地形影响一方面可以表现在植被垂直带谱、群落分布和种群分布等不同生物组建层次上[42-44];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群落结构甚至物种的能量结构上[43,45-47],是山区植被空间分异的主要因子。

黄土高原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广大地区,多为天然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脆弱地区[48],因此,其演变趋势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植被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加速或者控制土壤侵蚀的敏感因子,植被覆盖一直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同时,植被覆盖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因此,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况一直被公众和科学界所关注。自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政策以来,仅1999-2001试点期间西部地区完成退耕还林124.5万hm2,荒山荒地造林109万hm2[49]。研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格局的变化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格局时空变化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

研究选择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北洛河流域。北洛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地区的二级支流,其上游吴起县属于典型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据统计,全县25°以上坡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6.86%,属极强度水土流失区。造成如此强烈水土流失的原因,除自然因素以外,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植被破坏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吴起县自退耕还林以来,植被恢复效果显著,植被覆盖率得到了普遍提高;由退耕前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9.8%,年土壤侵蚀模数呈逐年减少趋势,由退耕前的15280.2t/km2?a减少到目前的5865.1t/km2?a,减少9415.1t/km2?a[50];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土壤容重降低,持水能力增强,养分含量增加,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政策实施对区域植被覆盖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植被覆盖格局的变化导致的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其结果对黄土高原的治理和政策的实施有一定指导意义。因此,分析北洛河流域植被覆盖格局的演变,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建设及水沙变化研究提供科技信息支持。

4参考文献

[1]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

学报, 1996 ,51 ( 6):553 -557

[2]孙红雨,王常耀,牛铮,等. 中国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基于NOAA 时

间序列数据[J]. 遥感学报,1998,2(3):204-210.

[3]武永利,栾青,赵永强,等.近25年山西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生态环境,2008,17

(6):2330-2335.

[4]罗亚,徐建华,岳文泽.基于遥感影像的植被指数研究方法述评[J].生态科

学,2OO5,24(1):75-79.

[5]Hansen M,DefilesR,Townshend J R G,el a1.Global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at 1 km spatial

resolution using a classification tree approac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0, 21:133l-1364.

[6]郭建坤,黄国满.1998年-2003年内蒙古地区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

(4):84-89.

[7] Tucker CJ,Nicholson S E.Variations in the size of the Sahara desert from 1980 to 1997.

Ambio,1999,28(7):587-591.

[8]金则新.浙江天台山七子花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7,16 (4):15-19.

[9]苏志尧,吴大荣,陈北光.粤北天然林优势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00,ll

(3):337-341.

[10]安树青,王峥峰.海南五指山热带山地雨林主要种群结构特征分析[J].应用生态学

报,1999,10(6):641-644.

[11]XUXN.Structure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 leaved Forest in

NorthernOkinawaIsland[J].Japan J For Res, 2001(6):203-210.

[12]贺金生,陈伟烈,江明喜等:三峡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J].生态学

报,1998,l8(4):399- 407.

[13]ShabanovN,ZhouL,Knyazikhin Y.et al.Analysis of Inter-annua1 Changes in Northern

Vegetation Activity Observed in AVHRR Data From 1981 to 1994 [J].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2002,40(1):115-130.

[14]王晗生,刘国彬,王青宁.流域植被整体防蚀作用及景观结构剖析[J].水土保持学

报,2000,14(5): 73-77.

[15]焦菊英, 王万中, 李靖. 黄土高原林草水土保持有效盖度分析[J]. 植物生态学报,2000,

24(5): 608- 612.

[16]查轩, 唐克丽, 张科利, 等. 植被对土壤特性及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1992, 6(2): 52- 59.

[17] John A Ludwig, John A Wiens,David J Tongway.A scaling rule for landscape patches and

how it applies to conserving soilresources in Savannas [J].Ecosystems,2000(3): 84-97.[18]刘耀林,罗志军.基于GIS 的小流域水土流失遥感定量检测研究[J].武汉大学学

报,2006,31(1): 39-42.

[19]倪晋仁,李英奎.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水土流失动态评估[J].地理学报,2001,56(5):

109-119.

[20]Zhou Z C, Shangguan Z P. Effects of ryegrasses on soil runoffand sedimentcontrolPedosphere,

2008, 18(1) : 131-136

[21]马雪华. 森林水文学[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21]韦红波,李锐,杨勤科. 我国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2002,26(4 ):

489-496.

[22]徐宪立,马克明,傅伯杰,等. 植被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 ):

3137-3143.

[23]王光谦,张长春,刘家宏,等. 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植被覆盖变化与减水减沙效益分析[J].

泥沙研究,2006 (2 ): 10-16.

[24]刘斌,罗全华,常文哲,等. 不同林草植被覆盖度的水土保持效益及适宜植被覆盖度[J]. 中

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 (6):68-73.

[25]罗伟祥,白立强,宋西德,等. 不同覆盖度林地和草地的径流量与冲刷量[J]. 水土保持学

报,1990(1 ): 32-37.

[26]张光辉,梁一民. 植被盖度对水土保持功效影响的研究综述[J].水土保持研究,1996,3 (2):

104-110.

[27] Zhang Y,Liu B Y,Zhang Q C,eta.l Effect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n soil erosion by

water[J].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3, 45 (10): 1 204-1 209

[28]吴钦孝,刘向东,苏宁虎等. 山杨次生林枯枝落叶蓄积量及其水文作用[J]. 水土保持学

报,1992,6 (1 ): 76-80.

[29]刘启慎,李建兴. 低山石灰岩区不同植被水保功能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4,8(1):

78-83.

[30]赵鸿雁,吴钦孝,韩冰,等. 影响水土流失主要因子的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1995,2(1):

99-102.

[31]曾思齐,余济云,肖育檀. 马尾松水土保持林水文功能计量研究——Ⅱ. 水文功能预测及

功能计量表研制[J]. 中南林学院学报,1996,16(4): 1-9.

[32]姚毅臣,李相玺,左长清. 花岗岩侵蚀区人工植物群落水保功能评价及其结构优化[J]. 土

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7,3(4): 62-68.

[33]汪有科,吴钦孝,韩冰,等. 森林植被水土保持功能评价[J]. 水土保持研究,1994,1(3): 24-30.

[34]孙昕,李德成,梁音. 南方红壤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定量评价方法探讨[J]. 土壤学

报,2009,46(3): 373-380.

[35]彭熙,李安定,李苇洁,等. 不同植物篱模式下土壤物理变化及其减流减沙效应研究[J]. 土

壤,2009,41 (1): 107-111.

[36]Florinsky I V, Kuryakova G A.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on Some Vegetation Cover

Properties [J]. Catena, 1996, 27(2):123- 141

[37]Carmel Y, Kadmon R. Effects of Grazing and Topography on Long- term Vegetation Changes

in aMediterranean Ecosystemin Israel[J]. Plant Ecology, 1999, 145(2): 243- 254

[38]Urban D L, Miller C, Halpin P N, et al. Forest Gradient Response in Sierran Landscapes: the

Physical Template [J]. LandscapeEcology, 2000, 15(7): 603- 620

[39]Miller J R, Joyce L A, Knight R L, et al. Forest Roads and Landscape Structure in the

Southern Rocky Mountains[J].Landscape Ecology, 1996, 11(2): 115- 127

[40]Ostendorf B, Reynolds J F. A model of arctic tundra vegetation derived from topographic

gradients [J].Landscape Ecology, 1998, 13(3): 187- 201

[41]Pearson S M, Turner M G, Drake J https://www.360docs.net/doc/898808185.html,ndscape Change and Habitat Availability in the

Southern Appalachian Highlandsand Olympic Peninsula[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9, 9(4): 1288- 1304

[42]Roberts M R,Wuest L J. Plant Communities of New Brunswick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Variation[J].Journal of VegetationScience, 1999, 10(3): 321- 334

[43]沈泽昊, 张新时. 地形对亚热带山地景观尺度植被格局影响的梯度分析[J]. 植物生态学

报, 2000, 24(4):430- 435

[44]邱扬, 张金屯. DCCA 排序轴分类及其在关帝山八水沟植物群落生态梯度分析中的应用

[J]. 生态学报, 2000,20(2): 199- 206

[45]Jobbagy E G, Paruelo J M, Leon R J C. Vegetation Heterogeneity and Diversity in Flat and

Mountain Landscapes ofPatagonia (Argentina) [J].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1996, 7(4): 599-608

[46]任海, 彭少麟. 鼎湖山植物群落及其主要植物的热值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9, 23(2):

148-154

[47]Clark DB, Clark DA. Landscape- scale Variation in Forest Structure and Biomass in a

Tropical Rain Forest[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0, 137(1- 3): 243-254 [48]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区域特征及其治理途径[M].北

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9]熊敏.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 政策评析及农村产业转型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

师范大学,2004.

[50]杨光,丁国栋,赵廷宁,等.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以陕西省吴

旗县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26(2):20-23.

[20]夏露,刘咏梅,柯长青.基于SPOT4数据的黄土高原植被动态变化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

用,2008,23(1):67-71.

[21] Stow D,HopeA,McGuireD,et al. Remote Sensing of Vegetation and Land-cover Change in

Arctic Tundra Ecosystems[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4,89: 281-308.

[22] Christopher J,John T. Special Issue on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a New Generation of Land Surface Monitoring [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2,83:1-2.

[23]张月丛,赵志强,李双成,等.基于SPOT NDVI的华北北部地表植被覆盖变化趋[J].地理

研究,2008,27(4);745—753.

[24]宋怡,马明国.基于SPORT/VEGETATION数据中国西北植被覆变化分析[J].中国沙

漠,2007,27(1):89-93.

[25]李忠峰,李零梅,蔡运龙,等.基于SPOT-VEGETATION数据的榆林地区土地覆盖变化研

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2);56-59.

[26]郭建坤,黄国满.1998年-2003年内蒙古地区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分析[J].资源科

学,2005,27(6);84-89.

[27]刘亚玲,潘志华,范锦龙,等.阴山北麓地区植被覆盖动态时空分析[J].资源科

学,2005,27(4);168—174.

[28]李景刚,何春阳,史培军,等.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J].地理学

报,2004,59(2);274-282.

[29]Zhou L, Tucker CJ, Kaufm ann RK, et al. Variations innorthern vegetation activity inferred

from satellite data ofvegetation index during 1981 to 1999[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1, 106: 20069- 20083

[30]Brogaard S, Runnstrom M, Seaquist JW. Primary production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between 1982 and1999 estimated by a satellite datadriven light use efficiency model [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05, 45:313- 332

[31]Piao SL, Mohammat A, Fang JY, et al. NDVI-basedincrease in growth of temperate

grasslands and its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s in China[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6, 16: 340- 348

[32]李月臣,宫鹏,刘春霞,等.北方13省1982-1999年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资源

科学, 2006,28(2):109-117.

[33]Lambin E F,Strahler A H.Indicators of Land-cover for Change-vector Analysis in

Multitemporal Space at Coarse Spatial Scales[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1994, 15(10):2099-2119.

[34] Palmer A R,Van Rooyen A F.Detecting vegetation change in the southern Kalahari using

Landsat TM data [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1998,(39)2:143-153.

[35]方精云,朴世龙,贺金生等.近20年来中国植被活动在增强[J].中国科学C辑,2003,33(6):

554-565.

[36]朴世龙,方精云.最近18年来中国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1,21(4):294-302.

[37]张镱锂,丁明军,张玮,等.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J].地理

研究,2007,26(3):500-506.

[38]杨胜天,刘昌明,孙睿.近20年来黄河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分析[J].地理学

报,2002,57(6):679-684.

[39]阎福礼,李震,邵芸.基于NOAA/AVHRR数据的地表覆盖变化检测方法与监测[J].遥感信

息,2003,3:15-18.

[40]陈利顶, 傅伯杰, 王军. 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以陕西延安地区大

南沟流域为例[J].地理科学, 2001, 21(1): 46-51.

[41]马明国, 陈贤章. 基于遥感与GIS 的黄土丘陵区生态监测系统研究: 以定西地区4 县为

例[J].中国沙漠, 2003, 23(3): 280-284.

[42]李宇, 董锁成. 基于GIS 的定西地区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2004,

20(3): 248-252.

[43]赵文武, 傅伯杰, 陈利顶. 景观指数的粒度变化效应[J].第四纪研究, 2003, 23 (3):

326-333.

[44]杨丽, 甄霖, 谢高地, 等. 泾河流域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分析[J]. 资源科学, 2007, 29 (2):

183-187.

[45]陈利顶, 傅伯杰, 徐建英, 等. 基于“源-汇”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识别方法: 景观空间负

荷对比指数[J]. 生态学报, 2003, 23 (11): 2406-2413.

[46]索安宁, 王天明, 王辉, 等. 基于格局—过程理论的面源污染实证研究: 以黄土丘陵沟壑

区水土流失为例[J]. 环境科学, 2006, 27(12): 2415-2420

[47] Chen L D, Tian H Y, Fu B J, et al. Development of anew index for integrating landscape

patterns with ecologicalprocesses at watershed scale[J]. Chinese GeographicalScience, 2009, 19(1): 37-45.

[48]游珍, 李占斌. 黄土高原小流域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

报, 2005, 22 (4): 447-453.

[49]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延安

市羊圈沟流域为例[J]. 地理学报, 1999, 54(3): 53-58.

[50]朱恒峰, 赵文武, 康慕谊, 等.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与驱动因子分析[J]. 干旱

区资源与环境, 2008,22(8): 17-22.

[51]杨丽, 谢高地, 甄霖, 等. 泾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J]. 资源科学, 2005,

27(4): 26-32.

[52]张秋菊, 傅伯杰, 陈利顶, 等.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耕地变化驱动要素研究: 以安塞县为

例[J].水土保持学报,2003, 17(4): 146-148, 152.

[53]王晓峰, 任志远. 近14 年榆林北六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13(6): 201-204.

[54]卞德鹏, 常庆瑞, 柳艺博,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以吴

起县为例[J]. 干旱区农业研究, 2009, 27(3): 245-248.

[55]焦峰, 温仲明, 王飞, 等. 黄土丘陵县域尺度整体景观格局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2): 167-170.

[56]郭丽英, 刘彦随, 任志远.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 资源科

学, 2005, 27 (2): 128-133.

[57]信忠保,许炯心,郑炜.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J].中国科学D

辑, 2007,37(11):1504-1514.

[58]李正国, 王仰麟, 张小飞. 陕北黄土高原景观动态的植被覆盖季节响应[J]. 地理学报,

2005, 60(2): 299-308.

[59]伍永秋, 张清春, 张岩, 等. 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特征及其季节变化[J].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1): 104-107.

[60]陈操操, 谢高地, 甄霖, 等. 泾河流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降雨的关系[J]. 生态

学报, 2008, 28(3):925-938.

[61]游珍, 李占斌. 小流域人类活动的时空分异的景观格局特征: 以纸坊沟流域为例[J]. 干

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21(3): 89-94.

[62]焦菊英, 王万中, 李靖. 黄土高原林草水土保持有效盖度分析[J]. 植物生态学报,2000,

24(5): 608- 612.

[63]查轩, 唐克丽, 张科利, 等. 植被对土壤特性及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1992, 6(2): 52- 59.

[64]Ziegler A D, Giambelluca T W. Influence of revegetation efforts on hydrologic response and

erosion, KahoOlaweIsland, HawaI[J] . Land Degradation&Development, 1998, 9: 189- 206.

[65]Bochet E, Rubio J L, Poesen J. Relative efficiency of three representative matorral species in

reducing water erosion at the microscale in a semi arid climate(Valencia, Spain) [J].

Geomorphology, 1998, 23: 139-150.

[66]Casermeiro M A, Molina J A, de la Cruz Caravaca M T, Hernando Costa J, et al . Influence of

scrubs on runoff and sediment loss in soils of Mediterraneanclimate[J]. Catena, 2004, 57: 91-107.

[67]Gonzalez Hidalgo J C, Raventos J, Echevarria M T. Comparison of sediment rat io curves for

plants with different architectures [J]. Catena, 1997, 29: 333-340.

[68]Sanchez L A, At aroff M, Lopez R. Soil erosion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covers in the

Venezuelan Andes [J].The Environmentalist, 2002, 22: 161-172.

[69]Cerda A. The influence of geomorphological position and vegetation cover on the erosional

and hydrological processes on a Mediterranean hillslope [J].Hydrological Processes, 1998, 12: 661- 671.

[70]Lopez-Bermudez F, Romero-Diaz A, Martinez-Fernandez J. Vegetation and soil erosion under

a semi aridMediterranean climate: a case study from Murcia(Spain) [J]. Geomorphology,

1998, 24: 51-58.

[71]Fullen M A. Effects of grass leyset aside on runoff, erosion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levels in

sandy soils in east shropshire, UK[J]. Soil& Tillage Research,1998, 46: 41- 49.

[72]Martinez-Mena M, Alvarez Rogel J, Albaladejo J, Castillo V M. Influence of vegetal cover on

sediment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n natural rainfall conditionsin a semiarid environment[J].

Catena, 1999, 38: 175-190.

[73]Puigdefabregas J. The role of vegetation patterns in structuring runoff and sediment fluxes in

dry lands [J]. Earth Surf 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005, 30:133-147.

[74]Reid K D, Wilcox B P, Breshears D D, Macdonald L [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9, 63: 1869-1879.

[75]Imeson A C, Prinsen H A M. Vegetation patterns as biological indicators for identifying

runoff and sediment source and sink areas for semi arid landscapesin Spain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Environment, 2004, 104: 333-340.

[76] Guerrero- Campo J, Alberto F, Hodgson J, Garcia-Ruiz J M, et al . Plant community patterns

in a gypsum area of NE Spain[J]. Interactions withtopographic factors and soil erosion.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 1999, 41: 401-410.

[77]许炯心. 黄土高原植被—降水关系的临界现象及其在植被建设中的意义[J]. 生态学报,

2005, 25(6): 1233-1239.

[78] Xu J X. Precipitation-vegetation coupl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eros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J]. Catena, 2005, 64: 103-116.

[79]Van Rompaey A J J, Verstraeten G, Van Oost K, Govers G, et al . Modeling mean annual

sediment yield using a distributed approach [J]. Earth Surface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001, 26: 1221-1236.

[80]Fernandez C, Wu J Q, McCool D K, et al. Estimating water erosion and sediment erosion with

GIS, RUSLE and SEDD [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Conservation, 2003, 58(3): 128- 136.

[81]Fu G, Chen S, MCool D K. Modeling the impacts of no-till practiceon soil erosion and

sediment yield with RUSLE, SEDD and Arc view GIS [J]. Soil &Tillage Research, 2006, 85: 38-49.

[82] Tucker C J,Townshend J R G,Goff T E.African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using satellite data

[J].Science, 1985, 227(4685):369-375.

[83]GramerW,https://www.360docs.net/doc/898808185.html,paring global models of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Overview and key results[J].Global Change Biology,1999 (Supp1.1): 1-15.

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及其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及其发展模式 发表时间:2018-04-26T14:38:51.7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3期作者:贺金虹 [导读] 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生态城市发展取得突出的成就,在后续管理阶段要了解建设进程,做好数据处理工作。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110006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生态城市发展取得突出的成就,在后续管理阶段要了解建设进程,做好数据处理工作。我国生态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后续管理中要了解构建模式,按照要求落实。本次研究中以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为基础,对具体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城市;时空演化路径;发展模式 城市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各国社会文明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联合国统计,近些年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水平大幅增长,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中国城市化率增长尤为迅速,随着全球范围内城市化程度的加深,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急需解决,科学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建设环境、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已成为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共识。 1. 生态城市建设时空演化路径 1.1时间维度 我国生态城市的空间分布经历了一个离散、聚集、离散的过程,这说明在我国开展生态城市建设一直以来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生态城市的空间分布从最初的随机分布,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出相似值之间的空间集聚,并且这种聚集效应从总体趋势看也是逐渐提高的,但是在近期表现出离散效应。经历了由离散到集聚,再到离散的变化路径,显示出较明显的倒U型演化路径。 1.2空间维度 生态城市的分布显示出了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建设初始到现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都有较明显的区域梯度变化.以2011年为例,我国生态城市的分布密度有一个自东向西逐渐减小的梯度变化,表现为东部地区密度最大,中部地区仅次于东部地区,但远远高于西部地区的生态城市分布密度。同时,沿海各省份的生态城市密度都较高,尤其是北部沿海与东部沿海地区,生态城市在这个区域高度聚集,这与其本身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 2.中国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根据前文中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分析,相应的提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空间散点模式-空间集聚模式-空间溢出模式-空间平衡模式。 2.1空间散点模式 生态城市构建的空间散点模式是指在生态建设初期,一个区域内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城市提出构建生态城市的目标,与区域内其他城市联动欠缺,整个区域并没有明确的生态城市构建规划。我国提出生态城市建设初期,绝大多数的拟建生态城市属于空间散点分布模式,如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宁夏自治区与新疆自治区。这些省份只有一个城市开始了生态城市的建设,例如,广州省只有珠海市提出了拟建生态城市构建目标,海南省也只有三亚市开启了生态城市建设,这些城市的生态城市构建处在起步阶段,一个区域内的孤立城市进行生态建设,而与周边城市甚至整个区域没有形成联动。然而,这些离散的生态城市建设地区具有明显的建设特色!比如贵阳市,是典型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贵阳市是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第一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试点城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逐步将以往传统粗放式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过渡到可持续循环资源型发展模式。而北京市是典型的政治型生态城市,这类城市由于政治地位突出,城市的职能定位比较单一,突出表现为政治中心,聚集着国家决策精英,工业区远离城市,污染性较强的企业也被迁移。因此,在此发展阶段找出本地区生态城市建设特色是各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空间散点模式也是生态城市构建的第一阶段!即为了在某一区域中独立发展其生态城市建设,需对城市本身的建设特色予以定位,才能有效的开展其生态城市建设。 2.2空间集聚模式 空间集聚模式是指区域内拟建生态城市分布较为密集,城市与城市间联系紧密,整个区域通过制定区域规划推动城市的生态建设!这是生态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区域内会有大量生态城市孕育而生,形成比较有规模的城市群,例如江苏省、浙江省、辽宁省及湖南省,这些省已经提出构建生态省的目标,并制定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旨在以区域为整体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因此这些拟建生态城市之间能够互相合作,在生态城市构建方面互相促进、目前我国城市处于空间集聚群构建模式的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如目前提出的三大拟建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渤海湾地区。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拟建生态城市的数量最多,分布也最为集中,各个城市均提出了拟建生态城市建设,是我国生态城市构建中最为庞大的集聚群。 2.3空间溢出模式 空间溢出模式是指某一区域内生态城市建设已达到较高水平,区域间开始出现良性互动,实现生态城市空间联动发展。由于目前我国沿海省份的生态城市密度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这种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对周围区域有了明显的正向输出。山西、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生态城市的数量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或已实现点面结合模式。而西部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虽然拟建生态城市数量有限,城市间未能联动,但密度上升趋势明显。这一构建模式也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未来发展方向,通过东部沿海省份的概念溢出,加强区域间合作,实现生态观念较弱省份的生态建设[1]。 2.4空间均衡模式 空间均衡模式是指所有区域的生态城市建设都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区域之间形成有效联动,实现所有区域的生态发展。这一构建模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也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总体而言,生态城市构建的四种模式是生态城市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四种模式可以看成是生态城市构建的四个阶段。大部分城市在构建生态城市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经历空间离散模式与空间

植被遥感的现状与展望_英文_

Pres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of Remote Sensing of Vegetation Juhan Ross (T artu Obse r va tory,EE2444Tor a vere,T artu,Estonia) During the recent decades a new discipline of biogeophysics remote sensing of vegetation has been born.T his w as stimulated by the need to describe in more detail the energy and m ass ex chang e betw een the g round surface and atmosphere in the mathemat-i cal models of the global and reg ional climate,by the need to have rapid inform ation about biological productiv ity and yield of the vegetation over the large areas and probably to most extent by m ilitary needs, connected w ith rocket piloting.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 has based on: i)The existence of Earth s satellites,originally constructed for military and astronom ical needs. ii)The availability of the powerful enoug h com-puter technolog y for recording,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iii)The possibility to use the radiative transfer theory originally elaborated for astrophysics, atmospheric physics and neutron transport in nuclear reactors. T he main problem of remote sensing of the veg e-tation might be formulated as follow s:measuring from satellites or airplanes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optical,therm al and microw ave spectral regions reflected from vegetation and the solv ing the inversion problem to obtain information for classification, distribution,functioning and productiv ity of different kinds of vegetation over the w hole Earth surface. Reflected from veg etation electromag netic radi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following factors: i)Conditions of illumination above the veg eta-tion. ii)The disturbing influence of the atmosphere in propagation of the reflected radiation. iii)T he properties of the vegetation and soil in scattering of the radiation. iv)The architecture of the w hole canopy as w ell as individual plants. There ex ist different fundamental and practical difficulties which limit the solving of the m ain prob-lem. 1)Within a certain type of vegetation the varia-tion of the reflected radiation is great within pix els variations m ay ex ceed variations between pix els.T he main reason of these variations is the semiregular structure and inhomogeneity of vegetation itself. These v ariations are sm aller for cultural vegetation and greater for natural one, e.g.for forests and shrubs. 2)Nonflat relief of the g round surface changing the conditions of illum ination. 3)The existence of the cloud cover in the Earth atmosphere drastically limiting the possible time for remote sensing in optical and thermal spectral reg ions. 4)Lack of detailed enough information about3D distribu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atmosphere resulting in erroneous atmospheric correction. 5)Different technical errors,connected w ith sensor calibration and stability,w ith reg istration,da-ta processing,etc. Due to these difficulties the inverse problem having the measuring data of the reflected radiation about some certain type of vegetation to determine the optical and architectural parameters of this vegetation must be m athematically treated as incorrect inverse 第1卷增刊1997年 5月 遥 感 学 报 JOURNAL OF REM OTE SENSING V ol.1,Suppl. M ay, 1997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方法综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目录 摘要

摘要 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其目标是通过确定景观格局来分析生态过程。本文主要对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分别从景观格局分析概述、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结合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阐述,并通过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对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的景观中的运用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GIS;景观格局;特征指数;景观类型 引言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 作用的综合性学科[1]。它以生态系统的空间关系为研究重点关注尺度的重要性 与时空的异质性。随着景观生态学的逐步发展其研究范围和内容都进一步扩大 突破了原先只是从类型或区域角度对自然综合体进行研究将地理过程与生态过 程也列为研究重心并且从单纯的地理过程研究发展到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研 究。在研究理论和方法方面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 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学中也被广泛提出和应用为 其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2 -3]。 1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 景观格局分析概述 景观生态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的关 系这一特点也已成为景观生态学与其他生态学科的主要区别之一。研究景观的 结构(即组成单元的特征及其空间格局)是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空间格 局分析方法是指用来研究景观结构组成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的分析方法既包括 一些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同时也包括一些专门用于解决空间问题的格局分析方 法。笼统地讲这些方法可分为两大类:格局指数方法和空间统计学方法。前者 主要用于空间上非连续的类型变量数据(categorical data)而后者主要用于空间上 连续的数值数据(guantitative data)[4-5]。 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武汉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实 验 报 告

成员: 一、实验背景 曾经,市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三镇,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百湖之市”,湖泊成为市民的骄傲。然而,据2010年市水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的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五十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还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和消亡的原因之一。但对市消亡的近百湖泊而言,这一因素几可忽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的湖泊被填,用以养殖或者建造城市用地。 客观地说,湖泊的大面积缩小和消亡,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市缩减的湖泊面积有六成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造成的,市的各大湖泊几乎均受波及。特别是面积较大的湖泊,在这一阶段面积剧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或转化为人工精养鱼池,如东西湖、汊湖等;有的则被切割成若干小湖泊,如沙湖、东湖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逐渐加快旧城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设,旧城的改造和城市的兴建,使得土地的价值不断上升,道路的规划和商品房、工厂厂房的兴建,在巨额利益趋势下,填埋湖泊的惩罚已经不被人所重视,填埋的湖泊特别是一些被污染了的湖泊上长起了繁华的街市,大量的湖泊在城市的喧嚣中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 二、实验意义 湖泊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湖泊的消亡将对陆地水文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它的主要危害是加剧洪涝、干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时空演化控制问题初论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时空演化控制问题初论 发表时间:2019-09-02T09:28:21.7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作者:李红梅卢传亮 [导读] 摘要: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特别是喀斯特与物理、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相结合,借助于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加速了喀斯特地貌理论与应用的发展。 武汉大业地质环境保护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80 摘要: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特别是喀斯特与物理、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相结合,借助于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加速了喀斯特地貌理论与应用的发展。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各种内外因紊十分复杂,在地质结构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新构造运动及河流排水墓准面,对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发育;时空演化 喀斯特的形成因素很多首先是地质因素,它是喀斯特发育的基础。而碳酸盐岩是喀斯特赖以发育的物质基础,其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不同,使喀斯特形态发育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和地貌发育阶段不同,也使喀斯特的特点发生差异,但只是丰富了不同气候带中的喀斯特类型。通过该地区的考察,了解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主要岩性特征。 一、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岩性特征 喀斯特地貌由喀斯特作用所成,有物理的也有化学的作用,但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喀斯特作用的空间十分广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表与地下地貌。而溶蚀作用是否能够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解力,但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因此,以下仅讨论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 1、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分与岩石结构。可溶性岩石有三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和卤盐类岩石。由于后两者岩石分布不广,溶解速度快,地貌不易保存,故地貌意义不大。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小,在永安喀斯特地貌区以石灰岩为主的碳酸盐类岩石分布较广,岩体较大,具有地貌意义和价值。在碳酸盐岩类中,又因CaCO3,含量不同而溶解度也有较大的差别。一般而言,CaCO3,的含量越高,其溶解度就越大。而在岩石结构方面,结晶岩石的颗粒愈小,相对溶解速度越大。岩石的结构类型对溶解速度有较明显的影响,鲕状结构与隐晶一细品质结构的石灰岩有较大的溶解速度。岩石的原生孔隙度对喀斯特的影响甚大.孔隙度越高,越有利于喀斯特的发育。 2、岩石的透水性只有当岩石具有透水性时,含CO2:的水才能在岩石中流动,进行溶蚀而不易饱和。透水性不良的岩石,溶蚀作用只限于岩石表面,很难深入岩石内部。透水性好的岩石,地表和地下溶蚀都很强,地貌发育也好。鳞隐石林厚度大的石灰岩出露地表,有垂直节理发育,流水顺节理流下侵蚀,容易发生流水溶蚀作用。且构造发育的地段喀斯特作用强,褶皱和断裂作用使岩石的破裂程度加大,从而使岩石透水性大大增强。 二、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闲受到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作用的支配,其地貌形态十分复杂,按其出露与分布的情况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两者虽然各自发展,但义相互影响。 1、地表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喀斯特作用过程中,可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地貌,考察过程中见到的主要地貌形态如下: 石芽与溶沟。石芽是相对突出于沟槽之间的尖形岩石。它有裸露的也有埋藏的,裸露于地面的石芽因形态不同可分为山脊式、石林式、车轨式和棋盘式。我们在永安鳞隐石林中所见到的石芽有车轨式石芽和石林式石芽。溶沟是地表流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时所溶蚀出来的石质小沟。溶沟的发育受到构造裂隙、层面等影响。在永安考察中也见过这种地貌。溶斗和落水洞。溶斗和落水洞是喀斯特地面上发育最广泛的漏陷地貌。溶斗是现代喀斯特作用下的产物,起着汇集地表水的作用。通过实地考察推测永安下头窠的地貌发展到中期阶段。它形成溶蚀漏斗的原因是因为石灰岩出露在地表,在湿热地区被风化剥蚀,外表形成一层红色含碳酸物质的残积层,其中的碳酸钙会逐渐流失,而后得到补充,形成新的岩层残积的风化壳。落水洞是排泄地表水的近于垂直的或倾斜的洞穴。由于落水洞是地表汇水地点,故流量大,流速快,溶蚀强,冲蚀作用也强,甚至造成洞壁崩塌,洞体扩大。 溶蚀谷地。溶蚀谷地宽阔而平坦,两侧多被峰林夹峙,谷坡急陡但谷底平坦。在永安下头窠附近农田与周围山体所构成的喀斯特地貌就是长条行的溶蚀谷地。其地处老虎洞组与船山组地层,从地质可观察到为断裂带,断裂带易受侵蚀,岩石孔隙裂隙处比较多,后期流水侵蚀,底部堆积了一层沉积物,水土肥美,形成谷地。从地形图上还可以看出农田附近有河流经过,因而判断农田所在地为溶蚀谷地。溶蚀谷地朝一向发育的规模大,从地貌组合看谷地两侧谷坡较陡,两侧地物为峰丛,且处于发育中期。 峰丛。峰丛是一种由碳酸盐岩石发育而成的连座峰林。该地峰丛看不到基部,其原因是断裂走向带出现断层线,断裂带活动活跃,两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为可溶性岩石,容易遭受侵蚀。 三、喀斯特地貌演化模式 1、喀斯特地貌时间演化模式 对于一个区域的喀斯特地貌系统要完成一次地貌循环各阶段演化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前一期循环要达到准平原阶段,确保新一期循环各阶段不会缺失,(2)构造运动使系统抬升至一定高度,能量的转化使系统远离平衡态;(3)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构造运动相对稳定,保证地下通道的发育成熟和系统通过自组织机制完成各阶段喀斯特地貌的发育;(4)在系统能量和物质输入和输出不同的情况下,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系统演化以峰林洼地为界,峰丛洼地代表了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而峰林洼地_峰林盆地_峰林溶原则代表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反映了潜流基面对喀斯特地貌演化的作用。实际上,具备这样条件的情况很少,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就使乌江宽谷期的循环发育受到影响,而第四纪冰期气候也对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现在所观察到的喀斯特地貌往往是多期不完整发育的喀斯特地貌循环叠加的产物。 2、喀斯特地貌空间演化模式。该河西岸,由于河没有切穿侵蚀基准面,板寨地下河流域的喀斯特地貌,从上游向下游保持宽谷期形成的正向演化序列:峰丛洼地_峰丛谷地_峰林谷地。对于一期喀斯特地貌循环,下游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时间上比中游和上游早,因此,从喀斯特地貌时间演化的角度,其地貌类型更“老”,喀斯特发育更成熟。西岸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黄后地下河流域的喀斯特地貌,从上游向下游逆向回春演化序列:峰林盆地_峰林谷地一峰丛谷地_峰丛洼地一峰丛峡谷。宽谷期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以峰林盆地和峰林谷地形态在上游和中游地区得以保存,而下游宽谷期形成的地貌则被峡谷期强烈改造,从喀斯特地貌时间演化的角度,下游地区喀斯特地貌类型反

城市遥感的应用综述

课程论文 城市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展望综述 课程名称:遥感技术导论 姓名:王旭阳 学院: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学号:220140869 指导老师:党玉 论文评分:

摘要:城市遥感技术为全面、高效、实时地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它逐渐渗透到城市建设和研究的各个领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巨大的作用也日益显现。该文阐述了遥感技术在城市基础数据获取、生态环境监测以及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展望了城市遥感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城市遥感技术数据获取数字城市 1 引言 城市是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集中和资源相对集中的空间地域。城市又是人类活动的缩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面貌不断发生变化,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监测和分析。近20年来,我国在遥感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均取得了重大进步,遥感应用研究在抗洪、防灾、土地资源调查、农作物估产、矿产资源调查、城市综合调查等领域均取得了可喜成就,尤其在城市遥感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遥感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支持,成为各级政府强有力的辅助决策工具和指导与加强地区管理的现代化手段。 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城市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有效管理,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另外,传统的城市基础信息获取手段由于周期长、费用高、围有限,难以及时反映城市空间发展趋势,也已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制约因素。因此,采用新兴的信息获取技术对现代城市进行合理的规

划管理已显得十分迫切。 2 城市遥感应用的领域 2.1 制作城市图像 包括卫星遥感图像制作、航空像片镶嵌、计算机制图及彩红外正射影像图研制等。利用遥感资料使用光学或计算机技术可制作不同种类、各种比例尺的专题图或影像图,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不论是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或决策者,均可以从图中了解所需要的信息,在图上拟定方案或对策。 2.2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当前,城市用地共分为十个大类,分别是: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库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进行相应类型的遥感调查,获取相应的遥感资料,然后绘制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演变图,并自动测算出该区域各种用地的面积、分布、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城市规划和管理者通过这些资料,可以判断城市布局是否合理?城市绿地是否足够?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如何改进?从而因地制宜,为城市制定相应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方案。 2.3 城市人口普查 在定性、定量、定位的调查了城市各种土地利用现状后,可迅速而准确地获得城市的总建筑密度、住宅房屋密度等城市用地特征参

城市设计文献综述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一词首次出现于195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的“城市设计系列研讨会”。它的出现取代了含义较窄的“市政设计”(Civic Design) ,而是更多地从人的体验和社会试用角度去关注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对“公共领域”(Public Realm)的设计和管理(Carmona, 2003)。城市设计从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至今,已基本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及创作方法,并在过去的20年里,得到实践操作的验证日趋成熟,被越来越多地被东西方学界所认知和接受。 城市设计最初起源于对当时西方社会盛行的“现代主义”城市建设的一种批判声音、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思考,它包括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等的颠覆性质疑。这种对当时权威的质疑首先出现于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61)一书。书中从一个普通城市居民的角度,强烈地谴责了以CIAM为首的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对美国城市的大肆破坏,并指出现代主义设计中所提倡的所谓“花园城市”会导致城市高犯罪率的产生。而真正的和谐城市的设计应该更多地鼓励公众回归街道、广场及其他公共空间。 此外,对城市设计的理论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文献和思想还包括: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City,1961)所提出的城市空间的“可读性”(legibility),强调了城市设计中,公众对城市场所的认知;高登库仑在《城镇景观简编》(Gordon Cullen, The Concise Townscape, 1961)中提出用创造“一系列视觉印象”(a serial vision)来构筑城镇景观,并为后来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美学创作方法;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Aldo Rossi,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1965)从对传统城市的类型学研究关注人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度,并提出城市的“集体性记忆”概念;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Yan Gehl, Life between Buildings, 1971)中深刻地剖析了街道、步行道和公共广场做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容器”和社会交往的场所的重要性;而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Christopher Alexander, A Pattern Language,1977)则为设计师提供一种“有用(但并非预先确定的)行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序列”,使城市设计具有了全局控制及阶段发展的可能性;科林若于1984年在《拼贴城市》中提出新老形式在城市空间中的并存,再次强调了城市的多元性(Variety)的重要;1985年牛津理工学院以本特利等所组织的学术团队完成的《共鸣的环境》(Responsive Environments: A Manual for Designers)首次填补了城市设计实践方法指南的空白,从此城市设计逐渐从理论研究步入实践操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处在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及其提出的“新传统邻里”(NTDs)、“步行口袋”(TOD)等等,这些理论的出现都不断地为当今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垫定基础。 随着七、八十年代城市设计理论逐渐成熟和发展,基于学界对前期理论的认可和共识,进入90年代以后,对城市设计的研究有了更全面和系统的发展。Leon Krier于1990年提出了四种城市空间的类型(见图),并严厉地批判了“现代主义”设计师们创造出来的只注重建筑形式而完全忽略城市形态的发展模式。Albert Pope又在《阶梯》(Ladders, 1996)中就城市街道网的蜕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快速交通及交通层级系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中断了网格空间的连续性,排除了选择机会,形成了‘超级街坊’”,并把这种过程称为“网格系统腐蚀”(见图)。1998年John Montgomery以图表的形式提出增强城市空间潜在场所感的设计要素,他们分别是:活动(Activities),意象(Images),及形式(Forms),并详细地罗列了每个要素所包含的详细设计内容. 城市设计理论发展至今一直在反复地探讨着几个话题:“什么是城市设计”、“什么是好的城市设计”、“好的城市设计必须具备的要素”,等。Kevin Lynch于1981年为城市设计的5个功

高光谱应用研究综述

浙江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遥感理论与技术 开课时间: 2014-2015年第一学期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科专业自然地理学 学号2014210580 姓名张勇 学位类别全日制硕士 任课教师陈梅花 交稿日期2015年1月21日 成绩 评阅日期 评阅教师 签名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高光谱遥感应用研究综述 张勇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环境与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高光谱遥感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谱像和一的遥感前沿技术。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由于其本身的特点,使其获得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本文阐述了高光谱遥感的特点、优势,以及在航空及航天领域的发展情况,列举了几种典型高光谱成像仪的光学系统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概述了高光谱遥感在植被生态、大气环境、地质矿产、海洋、军事等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对高光谱遥感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低反射率目标遥感、高信噪比、高空间分辨率及宽覆盖范围等方面。 关键字:高光谱遥感;应用;成像光谱以;研究综述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Zhang Yong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Abstract: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developed in the late twenty years, is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of remote sensing. Because of its characters,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has bee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and used widl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are presented in the fields of aviation and aerospace. Several typical hyperspectral imager optical system principle and the main technical indicators are particularized. At the same time, the applications with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in vegetation ecology, atmospheric science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marine and military fields are summarized.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are given in the end,including the remote sensing of low reflectivity target,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and wide coverages. Keywords: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application;imaging spectrometer 1 引言 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在遥感平台、遥感传感器、还是遥感信息处理、遥感应用等方面,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遥感正进入一个以高光谱遥感技术、微波遥感技术为主的时代。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分析技术及应用方面的发展概况,并简要介绍了高光谱遥感技术主要航空/卫星数据的参数及特点。 1.1高光谱遥感简介 高光谱遥感技术又称为成像光谱技术,是指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

武汉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成员: 实验背景 曾经,市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三镇,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百湖之市”,湖泊成为市民的骄傲。然而,据2010年市水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的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五十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还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和消亡的原因之一。但对市消亡的近百湖泊而言,这一因素几可忽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的湖泊被填,川以养殖或者建造城市用地。 客观地说,湖泊的大面积缩小和消亡,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市缩减的湖泊面积有六成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造成的,市的各

大湖泊几乎均受波及。特别是面积较大的湖泊,在这一阶段面积剧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或转化为人工精养鱼池,如东西湖、汉湖等;有的则被切割成若干小湖泊,如沙湖、东湖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逐渐加快旧城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设,旧城的改造和城市的兴建,使得土地的价值不断上升,道路的规划和商品房、工厂厂房的兴建,在巨额利益趋势下,填埋湖泊的惩罚已经不被人所重视,填埋的湖泊特别是一些被污染了的湖泊上长起了繁华的街市,大量的湖泊在城市的喧嚣中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 二、实验意义 湖泊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湖泊的消亡将对陆地水文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它的主要危害是加剧洪涝、干旱、风沙以及土地沙漠化等灾害,进而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湖泊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面对日益萎缩和消失的湖泊,我们应该具有一种责任感,树立保护湖泊的意识。本次实验就是从自身的专业知识出发,运用RS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对湖泊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分析和输出,分析湖泊数量和面积的变化以及湖泊面积减少的驱动力,希望对市湖泊的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并以真实的数据警醒呼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湖泊,保护水资源。 三、实验方案 1、数据准备与处理 本次实验所用到的主要数据有:1980—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市行政区划边界SHP 文件,75年?2010年气温、降雨等气象数据,市社会经济因素数据。数据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波段合成、影像纠正、影像拼接和影像裁剪四个部分,最终结果是得到各个年份的市遥感影像图。波段合成就是用ERDAS勺layer stack功能模块将包含于每幅影像中的四个tif文件合成为一幅img影像;影像纠正是利用A0I裁剪的原理去除合成后影像的彩色条纹边缘部分,有些影像边缘较纯净,则不需要进行这一步骤;彫像拼接是将每个年份的四幅img影像通过erdas的 mosaic功能拼接得到一整幅图像;在影像裁剪之前,首先要将市行政区划边界SHP文件转化为img格式,利用mask功能用边界影像在各年份的拼接影像中裁剪出属于的行政区划的部分。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乡土景观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但缺乏统一的归纳梳理和对比。本文以国内外乡土景观相关著作和文献为研究对象,从乡土景观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乡土景观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我国的乡土景观研究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最后讨论了本文对后续研究者的意义。 关键词:乡土景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 Key words: Vernacular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乡土”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主题,但学界对“乡土景观”的正式研究却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西方对乡土景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早期并未对“乡土景观”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因而很多研究都是隶属于“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研究的范畴。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如今西方的乡土景观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其研究内容也是具备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我国学者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乡土景观这一领域,研究多集中于自然地理学、民俗学、建筑学、人类学等领域。从90年代起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也日益丰富。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试图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同时也为相关人士从整体上把握乡土景观的研究提供参考。 1.乡土景观的理论研究 1.1乡土景观的概念 “Vernacular”一词源于拉丁文“verna”,意为在领地的某房子中出生的奴隶(J. B Jackson,1984)[1],在英文中意为“白话的、方言的、当地的”[2]。美国著名景观地理学家J. B Jackson在其著作《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中较早地把“vernacular”与“landscape”相关联,作为文化景观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展开详细阐述,形成了极具启发性的思想认识,同时也成为西方关于乡土景观较早的并颇具权威性的系统论述。“Vernacular Landscape”在国

我国农业遥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第19卷第6期2003年11月农业工程学报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Vol .19 No .6Nov . 2003 我国农业遥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邢素丽1,2,张广录2 (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2.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石家庄050021) 摘 要:目前,遥感技术在我国农业上主要应用在农用地资源的监测与保护、农作物大面积估产与长势监测、农业气象灾害 监测和作物模拟模型等几方面。该文对我国农业遥感上述几方面的研究、应用进行了讨论、分析与评价,认为3S 一体化、灾害预测研究、高光谱遥感、定量遥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我国农业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词:遥感;农业应用中图分类号:S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03)06-0174-05 收稿日期:2003-03-21 基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2-SW -317;K ZCX2-313)作者简介:邢素丽(1966-),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遥感农业应用研究。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00039。Email :sophi -axing @s ina .com . 1 引 言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现代物理学(包括光学技术、红外技术、微波雷达技术、激光技术和全息技术等)、空间科学、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学方法和地球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一门先进的、实用的探测技术[1],它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农业、地理、地质、海洋、水文、气象环境监测、地球资源勘探、军事侦察等多个方面。在我国农业应用中,从早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面积估测研究、农作物大面积遥感估产研究开始,已扩展到目前的3S 集成对农作物长势的实时诊断研究、应用高光谱遥感数据对重要的生物和农学参数的反演研究、高光谱农学遥感机理的研究、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以及草地产量估测、森林动态监测等多层次和多方面。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使农业生产和研究从沿用传统观念和方法的阶段进入到精准农业、定量化和机理化农业的新阶段,使农业研究从经验水平提高到理论水平。 2 遥感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1 农用地资源的监测与保护 在我国,由于耕地的数量减少与质量下降,耕地保护已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遥感信息因其覆盖面大、实时性和现势性强、速度快、周期性和准确可靠以及省时、省力、费用低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测定农用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动态变化[2~7]常用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方法基本上分为两种,即:逐个像元比较法(pixel to pixel composition )和分类后比较法(post classfication composition )。前者首先是对同一区域不同年份同一时相影像的光谱特征差异进行比较,确定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分类的方法 来确定土地利用变化信息[8]。该方法优点是先确定土 地利用变化的位置,缩小分类范围,提高监测速度。后者是针对整个监测区域的逐影像系列同一位置分类结果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位置和所属类型,其优点是可以回避前一种方法所要求的影像系列一致的条件,以及影像间辐射纠正、匹配等问题,但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来改善精度。 在分类方法上,目前农业遥感中计算机自动分类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种:统计方法、神经网络法、模糊法、小波变换理论分类法等。尤以统计方法和神经网络法研究和应用得最多。统计分类法又可分为“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两种实施方案。以最大似然法应用得最为广泛。最大似然法的基本前提是认为每一类的概率密度分布都是正态分布。其算法内在缺陷少、可靠性好、分类精度较高,缺陷是需要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密度函数模型,模型的精度直接影响分类精度。后来有人发展了改进的最大似然分类法,如最小距离分类结果估计先验概率法[9]、Markov 模型分类技术[10]等。 神经网络分类法[11]与传统分类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神经网络分类法并不基于某个假定的概率分布;它在非监督分类中,从特征空间到模式空间的映射是通过网络的自组织来完成的,是一种聚类过程;在监督分类中,网络通过对训练样本的学习,获得网络的权值,形成分类器。一般可以分为前馈网络、后馈网络、自组织网络三大类。神经网络中多层前馈网络的反向传播神经算法(又称BP 算法)在遥感分类中应用得最为广泛。B P 算法的神经网络容错能力强,有较好的适应性,适于解决遥感图像中的“同物异谱”和“同谱异物”问题。 模糊分类技术比传统的最大似然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模糊分类认为一个像元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某类而同时在另一程度上属于另一类,这种类属关系的程度用像元隶属度表示。模糊分类技术的关键是确定像元的隶属度函数。 小波变换的基本思想是将任一平方函数或能量的有限信号通过多分辨率分析表示成小波系数的叠加。小波变换在边缘检测和纹理分析中可反映出不同尺度 1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