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微博的是与非-精品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记者微博发布新闻的法律规范及其中_省略_语境思考_基于_著作权法_的分析_胡睿

记者微博发布新闻的法律规范及其中_省略_语境思考_基于_著作权法_的分析_胡睿

新闻界ISSN1007-24382014年第03期博士生新论记者微博发布新闻的法律规范及其中国语境思考——基于《著作权法》的分析胡睿摘要 传统媒体的记者在微博上发布新闻信息,除了要遵守普遍性的道德层面上的新闻伦理规范,还应受到法律的规约。

本文明确新闻作品至少属于一般职务作品,同时记者通过微博发布新闻的行为实则体现了网站微博媒体以与记者所在媒体同样的方式采用新闻作品从事新闻传播活动,进而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提出记者应当保证所在媒体优先作品采用权一般性规范原则。

同时结合中国现实语境提出例外选择,即在新闻强控制状态下,公共利益在具体情况下可能是优先选项,但中国特色的新闻职业化与新闻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关键词 微博;职务作品;《著作权法》;公共利益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 胡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有学者认为,微博的本质和根本逻辑在于其“嵌套性”,对于信息传播来说,即是一种“嵌套式传播”。

[1]这意味着每一个微博用户生产的信息都可能像“裂变式(One To N To N)”[2]的得到广泛传播,这在技术层面上让信息把关机制受到极大弱化,“如果把它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每个人都将有可能成为影响信息传播和流动的关键节点,从而加大信息封锁和监控的成本,让信息流通更自由”[3]。

庞大用户数量和嵌套式传播特性相结合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微博信息的海量和相对自由的传播,这对于以搜集事实发布新闻为业的传统媒体记者而言,无疑具有十分的吸引力。

如新浪网CEO曹国伟所言,媒体人天生对微博有好感,缘于新闻人可以通过微博最低成本地发现获取新闻线索,同时媒体可以低成本地推广自己。

[4]因而,大量记者成为微博用户,仅就截至2010年12月24日的数据就显示,有将近6000名传统媒体人注册了新浪微博。

[5]根据美通社(亚洲)在2010年10月至11月对2503名中国记者的调查,有超过90%的记者已经在使用微博,其使用微博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以及交流互动”。

记者与网民微博互动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记者与网民微博互动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 键词】 者微博 关 记
在微博 中, 人们 的互动往往不需要一
个 共 同 的话 题 和 兴 趣 点 , 只需 要 通 过 “ 好
蔓 延 。 我 们 常 常 会 看 到 这 样 或 那 样 的感
发, 导致 恶性循环 , 博环境变 得乌烟 瘴 微
气。
慨, 抱怨微博 上充斥着让人 心情 压抑 的负 面消 息 ,认为 灰色 的情 绪是这 里的 主旋
主要具有九大心理特点 : 第一 , 渴求新 知; 第二 , 猎奇探究 ; 三 , 第 彰显个性 ; 四 , 第 娱 乐时尚 ; 第五 , 减压宣泄 ; 第六 , 风从众 ; 跟
的参与热情 , 引导 网民 自我提 升 , 提高 网
民的媒介素养 。 网民在 网络传播 中不人 使
云 亦 云 , 活 应 变 , 够 理 智 地 分 析 新 闻 灵 能
民微 博 与 其互 动所 产 生 的消 极 影 响
首 先 , 博 成 为 了宣 泄 物 , 面 情 绪 微 负
不 同 的 心 理 和 动 机 , 民热 衷 于 参 与 各 类 网
影 或 网 络 视频 为 主 要传 播 渠 道 , 发 网 民 激
新 华 出版社 , 9 2 18
话题和群体性 事件 , 有学者提 出我 国网民
我 实 现⑥ 。 针对 这 样 的现 状 , 体 介 养 教 育 必 须 媒
介素 养的理论 研究路径 》, 中国广播 电
视 学 刊 》, 09 1 20 ( )
① 杨 彦 红 、赵 媛 , 论 网 民 的媒 介 素
⑥毕 宏 音 , 网民心 理特 点 分析 ,
社 科 纵横 》,0 6 9 20 ( ) ( 者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信 息 技 术 作 学 院 2 1 级 传 播 学研 究生 : 导 老 师 , 0 1 指 张 学波 )

记者微博圆桌对话内容实录

记者微博圆桌对话内容实录

记者微博圆桌对话实录主持人语:微博的兴起,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

面对自媒体带来的新闻信息个性化、个人化生产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服务于专业媒体的记者也纷纷介入微博,成为微博世界中的一个活跃群体。

审视记者行走“微博漫道”的“开头一公里”,有叫好声,也有争议。

叫好,说明记者微博的出现,是专业媒体与社交媒体业务对接融合发展的有效平台,是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在这里,记者们发现线索,共享观点,开展微直播、微访谈……;争议,说明记者的一些“行走方式”仍需要厘清和有待完善。

记者作为“人人”中拥有公开职业身份的一分子,能否像普通用户一样表达个人观点和言论博取公众关注,这其中又涉及怎样的职业伦理;微博属于个人表达的媒体,记者的微博发言是职业行为还是纯属私人行为,与其服务的专业媒体有无“株连”关系;如何规范管理记者微博,……这些涉及记者微博健康发展的崭新话题不仅为中国记者所面对,也为国外记者所思考;而关于记者微博规范管理这一崭新课题,中外媒体也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处于摸索阶段。

无论如何,作为一种“现实存在”和“虚拟存在”,记者微博都需要引起我们重视和正视。

近期,新华网采访部和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有关编辑部联合举行“自媒体时代记者的微私博公——记者微博圆桌对话”,特别邀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陈昌凤、新华社央采中心副主任和对外部副主任韩松、新华社对外部港台部采访室副主任张勇、新华社湖南分社副总编辑段羡菊、新华社北京分社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程义峰、新华社国内部新华视点主任记者陈玉明、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报道研究室主任编辑代和铭、新华网安徽频道总监卢尧、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项开来、《新京报》评论部资深编辑、评论员高明勇,以“自媒体时代记者的微私博公”为主题,围绕记者微博的兴起与发展、记者微博发言的策略与追求等多个议题共同展开了探讨。

“记者微博圆桌对话”一:如何看待“记者微博热”现象?主持人:近年来,许多媒体的记者纷纷开设微博,成为微博“自媒体”世界里特别活跃的一个群体。

浅析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浅析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浅析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引言如今,日益多元化与碎片化的利益表现,使得各种媒体争夺媒介资源十分激烈。

话语的权威性和传播的效率,在传统媒体中,不断下降。

而新兴媒介则越来越兴盛。

自2006年,微博诞生以来,外界对微博发布内容的关注逐渐增加,追随者也逐渐增加。

作为传播领域的后起之秀的微博强势兴起,是由当前社会的大环境所决定的。

但微博自身的传播特点也是原因之一。

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特点和微博的传播特点有较大的不同之处,微博具有互动性强的传授双方、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草根化的传播主体、碎片化的传播内容、即时化的传播速度。

新闻业对微博的发展已经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本文基于这样的大环境,对微博的传播特征和模式进行分析,分析微博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

怎样应对微博新闻传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怎样利用微博的传播优势,对传统媒体进行新闻传播分析,这些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微博 ,新闻传播,传统媒体 ,碎片化第一章微博的中外发展史微博的概念微博(Micro-blogging} Microblog),2006年,在美国诞生。

由于日新月异的科技,改变了原有的传播规则和媒体生态的互联网,成为新兴的传播形态。

普通民众不但可以近距离接触大众媒介,还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介自由地表达自我。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在英文中用Micro-blogging或Microblog。

Twitter,一个著名的微博网站,也可表示这一意思。

有国内的学者认为,微博是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最近兴起,以Web3. 0平台为基础。

当下, 在海内外新闻传播界,微博这一新兴社会化媒介的探索和研究成为了最热门的议题之一。

但是关于微博的定义,至今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仍是众说纷纭,。

微博的国外发展史微博2006年从美国起源,Twitter是第一个微博网站,多尔西和斯通、威廉姆斯共同创建了它。

Twitter的主要操作方式是:注册用户通过手机短信(或彩信)、软件和AP工应用向Twitter发布消息(140个字符以内),该用户的关注者不仅可以即时对一些消息发表评论,还可以及时接收其更新的消息。

记者在微博上的言论边界——以“明胶事件”为例

记者在微博上的言论边界——以“明胶事件”为例
之处。 如今,自媒体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
据统计调查,截至 2012 年 6 月底,新浪 微博注册用户数超过 3.68 亿,其中包括 大量名人,记者开微博的也不在少数。记 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微博上的 言论边界在哪,记者在微博上的言论有着 怎样的影响,如何符合职业身份,是一个 值得探讨的问题。
所限
. All微博R作i为gh一t个s开R放e的s平e台rv,在ed不.触犯
法律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有发微博的权 利。记者作为一个自由人,同样也拥有发 微博的权利。
但在微博上,我们发现名人需要身份 的验证,记者往往会冠以所任职媒体的名 称,正是因为媒体人的身份,他们微博的 影响力才区别于草根。虽然在微博上公与 私、个体与职业之间的界限有些模糊,但 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边界是清晰的。记 者发布某些微博客观上确实可能给就职 媒体带来一定的困扰。传统媒体挖掘的重 要、独家以及突发性新闻若是被记者在微 博上率先发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其就 职媒体的利益,也侵犯了媒体从业者的智 力成果。
一、微博—人人都是传播者
互联网时代,人们沟通与交流的方式 多 种 多 样 ,MSN、QQ、FACEBOOK、 人 人 网、开心网、博客、微博等,它们潜移默化 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尤以微博的发 展最为迅猛,它有如下传播特性:
1、实时传播 一个无线网络接收终端,无论何时何 地何人,都可以借助微博发布自己的所见 所闻所感所想。尤其是突发事件,微博传 播的速度是其他媒体所望尘莫及的。 2、全民传播 微博限制 140 个字,便捷、高效,更加 适应现代都市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推动 了公民新闻的进程。微博成为一种流行, 人们开始在微博上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 形成全民传播的奇观。 3、互动性强
2012 年 4 月 9 日 上 午 11 时 ,央 视 《晚间新闻》 主持人赵普发出微博,称 “转发来自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 (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

记者微博的现状及特点研究

记者微博的现状及特点研究

记者微博的现状及特点研究提要:微博的产生与快速发展使微博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重要的网络传播媒介,对网络舆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由于记者的特殊身份,使得记者微博成为了微博平台上一个对网络舆论有着较普通微博更大影响力的传播群体。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对记者微博总体状况进行了概述,并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和受众三个方面总结出了记者微博的特点,并根据记者微博的不足对记者微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记者微博;意见领袖;媒体微博自产生至今,凭借其开放性和草根性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了重要的新兴网络传播应用。

记者作为使用微博平台的一个特殊群体,相对于其他人有着系统的专业知识,进行过系统的新闻报道培训,并以传统媒体为支撑和背景。

记者微博兼具了微博的交互性和快捷性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优势。

一方面,记者微博的传播者是具有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传统媒体记者,这就克服了一般微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低的缺点,使记者较易成为舆论领袖;另一方面,微博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快捷性,也克服了传统媒体因版面不足、节目时长有限和把关时间成本等诸多因素带来的新闻迟发或不发的缺点,微博互动性强的优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其弥补了传统媒体因反馈渠道和沟通渠道不畅通而缺乏及时互动的不足。

一、记者微博概况及特点由于目前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众多,而新浪微博作为国内最早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其微博平台无论从发展历史、用户数量、微博数量、用户种类、还是技术开发水平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且新浪微博的用户身份认证体系也方便研究中对于记者身份的认证,因此本文采取以新浪记者微博为例进行研究。

1.传播者角度(1)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新闻报道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如何敏锐地从身边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什么是事件的关键等都是需要积累了丰富的采访经验后才能把握好。

同时记者的专业素质也使其在语言的表达上较少出现偏激、极端的言论,而多客观公正。

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使他们面对事件更易产生质疑并努力探究事件的真相与细节,不会听信某些人的片面之词或仅凭捕捉拼凑而来的只言片语便轻易发布信息,传播流言。

一辩稿 微博时代人人当记者利大于弊

一辩稿 微博时代人人当记者利大于弊

众所周知,我们已经进入了以微博为主流的信息传播时代。

微博,这种融合多种媒介传播特点的工具,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好的特点,给信息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这样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可以用负责任的态度,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从事件现场采集信息,并向大众分享自己知道的事实,成为微博记者。

(那么,微博时代人人当记者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我方认为,微博时代人人当记者利大于弊,理由有三:首先,微博时代人人当记者能使得不同阶层的人亲临现场后在微博上及时分享信息,他们多元化的视角使新闻报道呈现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化的趋势,使事件更加丰满和确凿;相比于传统报刊新闻一本正经的所谓正统的、主流的声音,这些公民记者所呈现的一种清新而又自然的表达方式,也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愿意去透过那些文字,触碰到社会的“神经末梢”;另一方面,通过发挥人人当记者的长处,即使是节假日期间、在传统媒体休刊的状态下,我们也能在第一时间发出的声音,发布第一手资料,告别在节假日期间失声的状况,承担起社会守望者的重任。

(多元化、平民化、第一手)其次,微博时代人人当记者能够最大化的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专职记者由于工作利益关系,可能会故意去隐藏或歪曲部分真实真相,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职业记者调查出了某造纸厂排污不达标的情况,正准备写一个稿子披露。

结果,领导找到他说,不行,这个造纸厂可是咱们的赞助商,你要是非得写还不如顺便把辞呈交上来,当然,即使你写了我们报纸也不会登的。

/ 而微博记者则不会面对这样的利益威胁和潜规则。

在微博时代,我只要遵纪守法,就能够畅所欲言,及时曝光社会的黑暗,更好地行使监督权;/ 同时,这种监督并不只是单向的,在信息流通无碍的微博时代,公民记者必须具备“市场竞争”的信誉。

如果发布者传播虚假信息,必然会被网友唾弃,其影响力和传播能力自然相应减小。

而且,随着微博的发展,在微博上传播虚假信息越来越难,如果说,在古代谣言止于智者,那么,微博时代,谣言就止于自由流通并充满竞争的信息公开。

记者微博困惑与问责原则

记者微博困惑与问责原则

记者微博困惑与问责原则
曹爱民;张正其
【期刊名称】《现代视听》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记者微博是以个人身份还是以职业身份发言?面临重大新闻事件是爆料还是禁言?对于获取的新闻信息是直接转发还是参与其间?这是记者微博面临的现实困惑。

记者微博是专业媒体与社交媒体业务对接、融合发展的有效平台,记者微博的问责和管理应该按照尊重记者言论自由权、细化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公共利益高于一切这三项原则进行。

【总页数】6页(P65-70)
【作者】曹爱民;张正其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省宣城市广播电视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4.2
【相关文献】
1."微博记者"的角色分析——以记者闾丘露薇的微博为例
2.记者微博困惑与问责原则
3.记者使用微博的边界与原则
4.记者微博面临的困惑与问责原则
5.何以生困惑?记者自己打答案——《记者的困惑》一文出台经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记者的微博使用及其职业影响研究

记者的微博使用及其职业影响研究

记者的微博使用及其职业影响研究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走转改》“踩头条”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秦晖在自己的微博上表示,记者的微博,已然成为影响记者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记者们来说,微博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自我展示和表达观点的方式,更是对个人形象和职业发展的一种考验。

首先,记者的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记者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记者不仅要对事件做出客观准确的报道,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并通过微博分享给读者。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肩负着舆论监督的责任,需要遵循新闻道德和职业操守,呈现给读者一个客观、真实、公正的报道。

如果没有掌握好使用微博的技巧和度量,或者出现了控制不住情绪和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等瑕疵,就容易引发公众不满,影响自身的形象和职业发展。

其次,记者的微博也反映了记者的网络素养和交际能力。

记者们的微博账号往往是自己的个人品牌,需要创造自己的个人风格,从中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

除此之外,记者还需要利用微博与同行、专家、读者建立联系,扩展自己的社交网络,促进在媒体圈内的交流和学习。

因此,记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网络素养,掌握各种新闻工具的使用方法,同时也要善于与人交往,建立自己的信任和影响力,以便更好地发挥职业作用。

最后,记者的微博还是传递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微博已成为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渠道。

而记者们恰恰在这个渠道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微博向公众发送最新的新闻资讯,引导公众关注社会热点,促进公众舆论的形成。

但是,同时也需要注意从众效应,避免在微博上一味跟风,引发无谓的口水战和争议。

总体而言,记者的微博使用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自身形象和职业操守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记者在使用微博的同时,应该时刻保持客观的态度,遵循新闻道德,掌握好度量和技巧,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形象和职业发展,同时更好地履行媒体人的职责。

微博时代,人人当记者利大于弊 基本资料

微博时代,人人当记者利大于弊 基本资料

正:首先,可以发挥微博监督的职能,像一个民间检察院一样,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

让老百姓们可以揭露贪官、土豪强们的恶劣行径。

其次,让我们可以时时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事,分享我们个人生活中的美好与精彩。

再次,通过微博这个平台,加强国民教育,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生命观!最后,微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存与再发展,都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微博是这个时代智慧的结晶反:微博世界里,字数少信息含量高,制造传播微谣言很容易 其一,140字的低信息容量很难全面客观地传递信息,容易滋生假消息,这是物理基础;其二,字数简短,阅读和传播方便,加上多数是匿名,有些人为了吸引眼球就喜欢发布一些耸人听闻和刺激的信息,这是造假的心理基础;其三,微博传播极易变成情绪传染,这是社会基础。

所以,人人当记者弊大于利。

微博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所谓“微博”,是博客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是在字数上有特定的限制,一般140字以内。

微博可以说是一句话新闻,一句话的短信,也可以是实时滚动播放的短信息。

微博这个平台上,人人都是直击现场的记者和信息的传播者,有的博主还是抨击时事的辩手,我们称之为“微博记者”。

微博记者的诞生,主要是由于普通群众出于某种兴趣、动机或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自发地、独立地利用微博对相关社会事件或人物进行报道和传播,是与“职业记者”行为特征相似的非职业化的个体传播者。

微博记者作为独立于主流传统媒体之外的一支新生力量,主要是重构传统传播生态中的传受关系,帮助受众多角度地、立体地感知事实,从而更趋向了解事实真相。

而且在传播活动中,微博的平台依靠灵活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传播活动中单调的传受关系。

虽然传统媒体愈来愈重视传受的双向互动,但是相比之下,微博时代引发的自媒体,明显拥有更好的双向互动渠道。

特别是最近两年,中国的不少公共事件、群体性事件或者腐败大案,往往都是由“微博记者”通过微博在网络上进行爆料,引起公众关注、评论和挖掘,从而使真相大白于天下,并最终促使当局处理解决,因此,随着微博的应用逐渐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掀开了微博时代全新的一页。

从角色理论看记者微博的身份定位

从角色理论看记者微博的身份定位

从角色理论看记者微博的身份定位作者:廖建国李晓蔚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11期摘要:记者微博拥有多重角色,承担的角色期待各不相同。

然而各种角色并不总能和谐一致:毫无限制地释放信息可能会伤害“喉舌”角色,影响社会和谐,守口如瓶则会流失粉丝;鲜明的政治家身份会削弱亲和力,扮演舆论领袖过度则易违反宣传纪律。

要解决角色冲突,记者微博回归职业微博也即政治家角色应是目前最可行的路径。

为此,宣传主管部门、媒体、记者应各司其职,将记者微博的内容约束在公共表达的范围内,促其回归职业微博本位。

关键词:记者微博角色冲突自2010年新浪微博等微博平台推出认证服务以来,新闻从业者纷纷入驻,记者微博逐渐发展为记者的标配,成为网络舆论领袖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微博是传统媒体服务的延伸,是打造名记者,扩大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密切联系群众,践行“走、转、改”精神的一种实现方式。

然而,由于记者微博集合了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甚至内向传播等特点,造成了记者多重角色的混乱,记者微博如何处理个人表达与职业表达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成为记者、媒体、宣传主管部门等各方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记者微博的角色丛与角色冲突角色是规定演员行为的脚本,是他人对相互作用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的行为的期望系统,也是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期望系统。

任何一个社会主体都承担着多种角色,记者微博作为虚拟空间中的传播主体,同样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见下表)。

作为“党报”体系的一员,记者承担着“喉舌”的角色功能;作为新闻人,记者是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践行主体;作为自媒体,记者是舆论领袖;作为社交工具,记者是见多识广的“侃爷”。

记者微博如何平衡各种角色期待和避免角色冲突,是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个人扮演的多个角色间并不总是能和谐一致,角色冲突时常会出现。

记者微博的角色包含的冲突主要有三种。

1. 政治家VS新闻专业主义者。

喉舌角色也即政治家角色,这一角色关注的是信息的宣传价值,强调“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最新 微博新闻的写作及其文体特征-精品

最新 微博新闻的写作及其文体特征-精品

微博新闻的写作及其文体特征新媒体写作谈之二新闻文体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重大的传播媒介变革都会对新闻文体造成深深的影响,使之不断创新、发展。

微博作为一种互联网的新技术,成为今年媒体报道两会的重要传播途径。

相应地,通过微博发布的新闻报道表现出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和写作手法。

微博,又称微型博客,它起源于美国的twitter微博。

与博客一样,它们都是一个可与他人分享自己感想、意见、经历、即时状态的地方,与博客不同的是,大多数微博有字数限制,一般不能超过140个字,相当于两条手机短信的长度。

并且,微博具有即时性的特点,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客户端等随时随地的发微博。

两会作为年度最重要的会议,全国各家媒体会穷尽各种手段,利用各种技术来参与报道,而刚刚兴起的微博就成为2010年两会报道中的一个新武器。

据统计,今年通过微博报道两会的主流媒体多达26家。

本文将以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开办的“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为样本,分析通过微博发布的新闻所表现出的文体特征。

一、“新华视点两会微博”的报道概况3月1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在新浪网正式开通了“新华视点两会微博”,这是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第一次通过微博进行新闻报道。

两会期间,新华社安排了300多名记者报道重大的现场活动,解读两会的重要精神,全天候跟踪代表委员的履职情况,并且随时记录和发布两会期间现场的精彩花絮、代表委员们的精彩观点等。

两会微博刚一开通,就受到了网友们的热烈追捧。

在随后的半个月时间里,“新华视点两会微博”共开设了28个微栏目,其中“代表委员一言”、“现场微报”、“两会微照”、“两会微读”等是常态化的栏目,也是发表博文数量占比例较高的几个栏目,它们贯穿于两会报道的始终。

而“代表委员侃房”、“代表委员论教”、“代表委员评医”、“关注收入分配”等栏目则是根据两会热点变化而即时设置的一些新栏目。

各个栏目名称不同,分工也不同,如“代表委员一言”栏目主要是发表参会代表的精彩话语、观点、提议,“现场微报”栏目主要是报道现场精彩花絮和记者的感触等, “两会微照”栏目主要是发布记者在现场拍摄的图片,并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自媒体时代微博“公民记者”的特征分析

自媒体时代微博“公民记者”的特征分析

自媒体时代微博“公民记者”的特征分析“自媒体”即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

带有鲜明“自媒体(we media)”特征的微博进一步改写了传统新闻业的新闻产生标准,使用微博发布信息的低成本和易得性,以及微博节点传播的特性,则进一步推进了新闻信息发布和扩散速度,尤其是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方面更为突出。

更多的微博“公民记者”,成为了自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并在传播新闻过程中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记者和其他网络用户的新特征。

标签:微博;新闻;公民记者;意见领袖1 微博“公民记者”的界定微博(Micro-blogging,Microlog),微型博客的简称,允许用户以个人博客的方式随时随地发布信息。

微博新闻指的是以微博为平台发布的新闻。

“公民记者”,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

微博新闻“公民记者”是指利用微博发布新闻的非职业普通民众。

2 4A要素下的微博“公民记者”特点微博作为开放平台,其功能具有无限延展的可能性,从技术层面上更趋近人类信息传播沟通的Anyone、Anything、Anwhen、Anywhere(任何人、任何事、随时、随地)的4A理想情境。

自媒体时代的微博用户,由于技术的支持和网络环境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开始发挥记者的作用,成为能够独立发布微博新闻的“公民记者”。

2.1 Anyone可以成为记者2016年初,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无线网络覆盖明显提升,网民Wi-Fi使用率达到91.8%。

发布微博新闻的“公民记者”在人数上的优势,对于挖掘新闻线索、发布新闻事实有着巨大的贡献作用。

与传统媒体记者不同,“公民记者”在发布新闻的过程中没有采编制作的环节,更不需要电话访问等过程2.2 Anything可以成为新闻信息在微博的环境下,“公民记者”人数上的优势决定了他们所涉及的新闻来源和影响范围相比较传统媒体专业记者更广,更接近“Anything”。

全媒体记者岗位职责

全媒体记者岗位职责

全媒体记者岗位职责第1篇:岗位职责之自媒体时代记者的职责自媒体时代记者的职责微博、微信是目前自媒体的主要代表,相当于给每个手机拥有者颁发了一张“自媒体记者证”,使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是观察家,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在新闻平民化的年代,如何重新审视并积极履行记者的职业职责,是作为记者的我们必须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

在我看来,自媒体时代记者有三大职责:一是与时俱进,迅速客观报道新闻事件。

微博、微信并非谁的专利,更非职业记者的禁区和对立面。

既然微博、微信已成为当下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那幺,以报道新闻事实为职业的记者理所当然应顺应潮流,尽快学会并熟练使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善于借助自媒体发现、掌握新闻线索,善于利用自媒体传送、发布新闻事实。

与随时随地可发布新闻的自媒体相比,需要出版周期的报纸确实缺乏时效,一些权威报纸开通法人微博、一些名记者名编辑开通个人微博微信后,新闻“刊登在报纸上”之前先“发表在网络上”,原先的劣势便转化成了优势。

多年形成的媒体公信力与高科技传播手段有机结合,使这些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一经发布,往往成为同类新闻报道中的权威报道。

二是专业敬业,深入全面追寻新闻真相。

在自媒体时代,虽然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但由于缺少职业训练,自媒体发布的“新闻”大都存在随性、单一、片面等特点,这就给专业记者深入采访、全面客观报道新闻事件真相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2011年7月23日,浙江温州境内发生特别重大动车追尾事故,最早发布这一消息的是动车上一名旅客的手机微博。

新华社驻温州记者张和平获悉后,15分钟赶到现场采访,新华社随即率先向海内外正式发布这一重大消息。

此后半个月余,新华社一直跟踪这一新闻事件的进展,相继播发后续报道30多篇,其传播时效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远,令任何自媒体望尘莫及。

第2篇:记者岗位职责1.及时捕捉新闻线索,及时采写重要新闻和独家新闻。

2.保质保量完成记者部下达的选题。

新闻记者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为与不为”

新闻记者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为与不为”

新闻记者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为与不为”摘要:新媒体给新闻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快多广的机遇,借助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传播媒介,新闻信息得以以更快的速度传播给全球范围内更多的受众。

这种突破了时空界限的传播方式所体现的优势是传统媒体不具备的。

作为新闻记者,应该顺势而为,了解新媒体语境,掌握新媒体使用技术和传播方式,而不应固守成规。

本文主要围绕新闻记者在新媒体这一特殊语境下的“为与不为”展开讨论。

关键词:新闻记者;新媒体;技术;方式一、新媒体建构的特殊新闻语境与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依赖传统媒体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不同,新媒体是以数字化技术和网络等最新的科技成果为载体发展起来的,其信息传播形式更加多样,传播效果也更强大。

新媒体的出现也给新闻领域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变革,建构出了与传统新闻模式不同的新闻语境。

首先,新媒体建构了双向传播的新闻语境。

传统新闻媒介对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单向性的,传播者享有对传播内容的控制权,这种传播模式下,受众只是信息的接受者。

而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打破了这种单向的传播方式,重新确立了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

该种模式下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受众对传播的内容也享有控制权,这一转变也标志着新闻传播已经进入人人传播的新时期。

其次,新媒体建构了个性化传播的新闻语境。

新媒体提供了信息传播的多种方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便捷的新媒体工具获取信息,诸如博客、论坛和微博、微信等,同时每个人都拥有筛选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权利,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浏览新闻,可以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传播新闻信息。

这将会将新闻推入个性化传播的新时期,能够改变千篇一律的新闻传播格局。

二、新媒体语境下新闻记者的“可为”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全新语境,新闻记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顺应和利用新媒体即为可为选择,同时,新闻记者还要从诸多方面提升自己:(一)接受新媒体对传受关系的重构,树立用户至上的传播理念。

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这种改变使得新闻记者必须要重新审视受众观念。

“微博事件”与记者微博话语克制

“微博事件”与记者微博话语克制

作者: 张晓昭
作者机构: 大连报业集团,辽宁大连116000
出版物刊名: 文化学刊
页码: 86-8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微博话语克制
摘要:我国网民已成为媒体受众的超大群体,微博客的出现,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媒体掌握着各种信息,通常自成意见领袖。

就算是一张影响有限的地方小报,它们的记者和编辑一旦(通常也是)与自己所就职的媒体"绑"在一起,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自然成为了当地的公众人物和名人,无论何时发表何种言论,都会被受众当作来自媒体的声音。

所以,慎言微博更是新闻人的一种义务,在微博上发表或转发一则涉及公共范畴的事实性消息时就必须如履薄冰。

知名记者微博议程设置与公众议程关系研究3

知名记者微博议程设置与公众议程关系研究3

3.1.1博主与粉丝间互动行为分析——以邓飞为例在本次校车事故中,邓飞的微博议程设置特点比较鲜明,在议题关键词和内容的设置上、议程设置的时效性与密集性上、议程设置方式类型的多样化以及与粉丝互动等方面上均体现出了微博媒介议程设置高度影响公众议程设置的特征。

表九:邓飞在11月16日至12月11日之间的微博议程设置校车微博条数粉丝转发、评论总量粉丝互动条数互动微博粉丝转发评论总量11月16日24条3435 21条226111月17日25条3209 19条247211月18日9条904 6条55511月19日14条1698 8条88311月22日1条40 --11月24日1条61 --11月26日4条906 2条45011月27日2条504 --12月11日1条40 --统计总量81条10797 56条6621在对邓飞与粉丝的互动微博内容进行筛选时,将其转引并评论权威网站、消息源的微博内容与粉丝间的评论回复内容相区分开来,互动的微博内容仅限于邓飞与媒体同行、知名人士之间的评论回复,和与普通网友所构成的粉丝群体之间的对话内容,筛选后的互动性微博全部以新一条微博的形式发送,也即是说,本案所选取的邓飞在与粉丝的微博互动,全部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原始数据和微博议题发生转变的全部过程,并且以新一条微博的形式进行设置,完全、完整地呈现在公众视野中,使所有的网络浏览者都看得到。

在全部81条有关校车事故的微博中,邓飞与粉丝进行互动的微博达到56条,粉丝的转发、评论总量为6621,互动微博条数和粉丝转发评论总量均占到全部数量的一半以上。

这说明,邓飞与粉丝的互动行为极频繁、密切,同时也符合了我们在前文定量分析中推导出的微博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所具有的高度相关性,即博主与粉丝的频繁互动,将更加影响公众议程设置。

其余六位记者与粉丝互动的微博数据,则远远没有达到相关程度。

由于邓飞兼有“免费午餐行动”发起人和组织者的身份,因此校车事故发生后,其在微博上与粉丝的互动总的来说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就校车事故进行捐款购买校车的倡议类内容,在这一部分中,有与各界知名人士进行的微博互动,也有与普通粉丝进行的互动;一是与粉丝进行思想交换,就校车事故阐发自己的观点,与粉丝对自己的留言评论观点形成对话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者微博的是与非
记者微博的影响记者微博,大都是经过实名认证的,如新浪微博上的加V认证,给新浪微博提升了人气。

根据2010~2011年美联社《中国记者社交媒体工作使用习惯调查报告》,90%的记者表示已经在使用微博,其中近三成的记者表示“每天使用”;超过60%的记者表示微博会影响自己对博客和其他社交媒体的使用;媒体记者使用微博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交流互动,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记者微博在推动新闻事件、促进舆论监督方面崭露头角,始于2010年江西宜黄拆迁户自焚事件。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记者加入到微博用户的行列,通过微博的裂变传播提升自身的形象和影响。

记者通过个人微博积极参与社会事件,为记者在传统媒体之外发挥影响力提供了一个窗口。

一些实名认证的记者微博的影响力,甚至远远超过其服务的媒体机构的官方微博。

越来越多的新闻开始扭转原先在传统媒体率先发布的模式,更为迅速地通过记者个人微博得到传播,公众往往将阅览记者个人微博理解为新闻阅读。

①这些记者微博由于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已然使他们的微博升级为“社会公器”,成为社会的“意见领袖”。

微博给记者带来的便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蔡雯教授认为:“在2010年,
很多突发性新闻的传播起始于微博这一个人媒体,新闻竞争已经不再只是大众媒体之间的较量,自发的、碎片化的个人传播随时可能聚合成一股冲击和制衡大众传媒的力量,并影响事件发展的走势。


《新民周刊》首席记者杨江的经历刚好可以说明,微博作为媒介融合的产物,影响力非常大。

2011年2月,杨江做了一次个人微博信息发布与新闻采访报道的互动尝试,取得了新闻效应与社会效应的双丰收。

杨江在发现河南太康存在杂耍老板租用幼童以杂耍之名、借暴力手段逼幼童行乞的事实后,与多家媒体的同行一起去调查。

考虑到这个选题不存在独家性、社会关注度较高、政治风险度较低,杨江就决定对这一新闻的调查采访进行全程微博直播。

他说:“目的有三:一,将这一现象及时通过微博曝光,吸引更多的媒体与公众的关注,迅速形成微博舆论场,阻止不正常力量对新闻调查的阻挠,也利于各界对童丐问题引起重视并着手解决;二,微博也可以变为记者手中的利器,为记者所用,对后期的新闻报道进行预热;三,《新民周刊》是一份时政类新闻杂志,出版周期是一周,此次采访与诸多日报同行,存在新闻竞争,通过微博直播,可以扭转新闻性周刊在时效性方面的劣势,抢占主动权。

”②
杨江通过实名认证的微博发布的每一条关于童丐问题的新
闻调查信息,都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转载率最高的一条当日达
到上万次。

《新民周刊》也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随着新闻调查的不断深入,更多惊人的信息被杨江发布到个人微博上,《新民周刊》在网络上俨然变成了“新民日报”,其信息报道及时度甚至超过同行的日报。

有了前期的微博直播预热,公众对《新民周刊》即将面世的报道产生了极大的期待。

一周后,《新民周刊》的封面报道《中国童丐真相》一面世就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由此可见,微博的出现迅速改变了传媒生态,成为记者获取新闻线索以及增强新闻影响力的重要渠道。

微博在以下几个方面会给记者的工作带来便利:
1.微博具有社交功能,便于记者建立异质性较强的弱关系社会网络,扩大信息来源。


2.用户的实名认证确保了信息来源明确,便于记者的核实工作。

3.微博用户数量偏大,便于碎片化还原事件的真相,同时集聚网民智慧,提供更多背景资料和思考方向。

4.帖文被转发和评论的多与寡,又成为衡量其社会关注度的标尺,便于记者进行新闻价值判断。

转发的多与寡,表明了受众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5.微博用户对新闻的反馈,便于记者寻找事件发展的线索和相关观点,有利于追踪报道。

从这些作用来看,新闻媒体应该鼓励记者最大限度地使用微博。

微博应该成为每个新闻记者的“标配”。

记者微博独特的公共属性
由于媒体人本身的双重社会属性,作为媒体人的职业身份和作为公民的个人表达难免出现交叉。

记者以公开职业身份博取公众关注,有利于扩大记者的社交网络,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但这必然会引发公众对记者微博的特别期望,意味着记者在微博上必须履行相应的职业义务——客观地报道新闻,并对自己的发言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法律责任,甚至是政治责任。

清华大学教授刘铮对知名记者微博的抽样调查表明,专业新闻记者利用微博发布新闻的数量和频率高于普通用户,新闻类微博数量占总微博数的44.4%。

记者在使用微博时,更关注近期发生的、具有争议性的社会新闻,他们不是新闻信息的生产者和散布者,更像是“议程设置者”和“意见领袖”。


但是,一些记者在认知上发生了偏差,在微博上抛弃了自己的记者身份,随意转发言论,在涉及敏感话题时没有政治的缰绳,在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上没有同所在媒体单位保持一致。

这样一来,记者微博一旦出错,不可避免地会损害个人以及所在媒体单位的声誉及利益。

越来越多的记者将其新闻采访的过程进行微博直播,如果做法不当,无异于泄露新闻选题,或向被调查方泄露行踪、打草惊蛇,给新闻采访工作带来阻力。

记者微博是具有公共属性的,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新闻宣传纪律和所属媒体管理规定的制约。

记者微博不是单纯的“自媒体”
记者怎么使用微博,才能实现在新闻效应、社会效应双丰收的同时,也可以对所从属的媒体单位的影响力发挥正面积极作用呢?
路透社认为其记者应当建立一个私人社交媒体账户和一个
用于新闻采集的工作账户。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禁止其员工对政治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在线发表自己无法在媒体上播出的言论。

国外媒体还特别注意树立记者中立的形象。

美国弗吉尼亚州《罗阿诺克时报》认为,记者在社交媒体上需要保持观点和立场的一致性和平衡性。

另外,国外媒体还特别注意微博消息的准确与否。

一些国内媒体机构的好方法也值得借鉴。

如杭州的《青年时报》制订了一些限制使用微博的规定:新闻记者以微博发布的新闻信息,必须参照日常新闻发布管理规定执行,做到准确、严谨、鲜活,不道听途说、不信谣传谣、不泄露机密、不介入过度敏感话题、不做不恰当的评论、不过度低俗娱乐,努力维护报社及自身形象。

从这些媒体机构的经验,可以看出,由于微博具有传播速度快、不可更改、不可撤销的特性,媒体人使用微博,尤其是实名微博传播消息应该十分谨慎。

记者需要有这样一种意识:记者微博尤其是实名认证的记者微博,具有公共性和客观性,已经不是单纯的“自媒体”,它已
经超越了“自媒体”的界定范围,更多的是记者职务在网络上的延伸。

笔者认为,记者微博更多的是要传播规范的新闻信息,若想发布与职业行为无关的个人表达,另行注册其他微博账户较为妥当。

注释:
①②杨江:《微博这把双刃剑,度的拿捏是关键》,《南方传媒研究》,第30辑,2011年6月版
③陆扶民:《记者微博的公与私》,《南方传媒研究》,第30辑,2011年6月版
④刘铮:《试析记者微博客使用特征与专业身份的建构》,《南方传媒研究》,第30辑,2011年6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