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宗族制的特点

合集下载

清朝的宗族制度

清朝的宗族制度

清朝的宗族制度清朝宗族制度清朝宗族制度是指清朝时期对家族和宗族的管理制度。

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宗族制度在各个朝代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宗族制度不仅在社会关系、家族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还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清朝的宗族制度。

一、宗族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清朝的宗族制度源于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其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

宗族制度在夏、商、周等朝代都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

在清朝建立前,满洲部落社会强调家族的重要性。

随着清朝建立和统治的深入,宗族制度也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的传统。

清朝宗族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管理人口、调节家族关系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宗族制度的组成和职能清朝的宗族制度主要由家族和宗族两部分组成。

家族是宗族制度的基本单位,家族内的血缘关系是其核心。

宗族则是由若干个家族组成的更大单位,它们通常以同姓为基础。

宗族制度在清朝的职能主要包括:1. 维护家族秩序:宗族制度通过制定严格的家族规矩,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和生活,以维护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2. 管理人口:宗族制度以家族为单位,对家族成员进行管理,包括户籍登记、世系记录等,以确保家族的正常运作。

3. 调节家族纠纷:宗族制度通过建立家族公堂等机构,解决家族成员之间的争议和矛盾,以维护家族的和谐稳定。

4. 维护家族利益:宗族制度通过建立家族社会经济组织,集体经营土地、田庄、商业等资源,提升家族的经济实力。

三、宗族制度的影响清朝的宗族制度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政治方面:清朝皇帝主张封建家族思想,推崇“忠孝节义”等传统价值观,强化和巩固统治。

宗族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制度,培养和选拔官员,为清朝政权的维护和延续提供了重要支持。

2. 经济方面:宗族制度使得家族之间形成了稳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资源的集中利用和优化配置。

家族成员不仅可以共同经营农田,还可以合作经商,提高家族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古代宗族制度的特点

古代宗族制度的特点

古代宗族制度的特点1 古代宗族制度介绍古代宗族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态,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它是一种具有强烈封建色彩,具有持续性、延续性和稳定性的社会组织形态,影响了古代中国近2000年。

2 宗族制度的特点宗族制度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来,是以族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形态。

特点如下:1、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族制度是以家族和亲戚关系为核心的,强调血缘关系的连续性和传承性,是一种以亲属制度为基础的组织形态。

2、以地缘关系为基础。

宗族制度不仅强调亲属关系,还与地缘与血缘密不可分,人们也以居住在同一个地方或同一片区域的人为一族,形成了以地缘为基础的宗族关系。

3、独特的家族组织形式。

宗族制度使用的是家族组织形式,家族制度是一种以权力为核心的组织形式,所有权力集中在家族精英之手,家族成员则服从家族长老的统治。

4、源于封建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宗族制度在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就是封建社会,其核心思想是“以家园为天下,以宗子为臣民”,是一种封建主义的社会组织形式。

3 宗族制度的影响和作用宗族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族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基石之一,加强了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统治。

2、宗族制度在封建社会中,是基于血缘的人际关系,它强调着亲属之间的团结和利益集中的经济形式,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

3、宗族制度还影响了中国的男女婚姻、家庭、教育等方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念和价值体系。

4 结束语总的来说,宗族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另一种社会组织形态,但是宗族制度仍然在一些地方存在,并且产生了新的特点和意义。

清朝的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

清朝的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

清朝的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在这个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和家族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而家族观念则是指人们对家族关系的重视和尊重。

这两者不仅构成了清朝社会的基础,也对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和社会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清朝的宗法制度使得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不再是个体的唯一依附。

根据宗法制度,人们的身份地位和权益与他们所属的家族相关联。

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由宗法规则所规定的,这些规则包括继承权利、婚姻亲缘关系等。

在这样的制度下,人们的家族背景和家族荣誉是他们社会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往往与家族的声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次,宗法制度下的家族观念也强化了人们对家族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

在清朝社会中,家族被视为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根基,是人们的归宿和安慰。

人们将家族视为自我存在的一部分,对家族的荣誉和利益负有责任。

这种家族观念激励着人们在成长和事业发展中努力奋斗,以维系家族的声誉和利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宗法制度偏重于血缘关系,忽视了其他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容易导致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封建家族的封闭性。

其次,过度强调家族观念可能导致个人利益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在清朝时期,一些家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对外封闭,对新事物持保守态度,这限制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在探讨清朝的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制度和观念也呈现出不适应社会变革的一面,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从清朝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社会走上了一条以家族为基石的道路。

家族的荣耀和利益被认为是个人追求成功和幸福的基础。

清代的宗族与地方文化

清代的宗族与地方文化

清代的宗族与地方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宗族在封建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清代,宗族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相互影响,互相渗透。

一、宗族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宗族是一种显赫的社会关系,是宣扬封建礼教、维系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

清代时期,家族制度更加完备,宗族活动更为活跃,其影响力愈发显著。

宗族在清代的活动范围多样,包括家族祖先祭祀、族谱编纂、家族盛会、家族规章制度等。

其中,家族祖先祭祀是宗族文化的核心活动之一。

清代的祭祖大典,根据家族等级、人数、地位不同,形式各异,提供了展示宗族文化的重要舞台。

而族谱则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谱编纂是宗族的一项长期活动,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维系家族传统,更在于凝聚家族整体力量、为家族儿孙提供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网络。

清代的族谱多以纪大家族为主,其内容包括家族起源、家族人数、家族名人以及家族贡献等。

家族盛会是展示宗族文化的另一种形式。

在清代,许多家族会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庆日举行盛大的聚会,尤以士族、官僚家族为盛。

在家族盛会上,其丰富多彩的仪式、祭祀活动、宴席宴俗、歌舞表演等都是展示家族文化的重要元素。

家族规章制度也是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社会,各个家族各有自己奉行的规章制度,其范围涵盖家族内部人际关系、家产及家族外部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

这些规章制度被视为维系家族传统的重要规范,也是宗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地方文化宗族与地方文化在清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地方文化是宗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的重要依托,宗族活动也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文化在清代的范围广泛,形式多样。

清代时期,各地方文化呈现出高度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例如:在南方,崇拜岳飞、文天祥、陆游等文化英雄的群众组织及文化活动活跃;在北方,鼓吹关公、岳飞、秦琼等武将文化,也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比于宗族文化,地方文化重在塑造的是一个城市或是一个地区的居民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种共同的地域文化氛围。

清朝的宗族和家族家族关系与社会地位

清朝的宗族和家族家族关系与社会地位

清朝的宗族和家族家族关系与社会地位清朝的宗族和家族关系与社会地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朝社会中,宗族和家族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对个人的社会地位与命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将从宗族和家族关系的形成与演变、家族地位的体现以及社会地位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清朝宗族和家族关系与社会地位的关系。

一、宗族和家族关系的形成与演变在古代中国社会,宗族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由血缘关系构成,是一种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团体。

而在清朝时期,宗族和家族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巩固。

封建贵族家族成为清朝政治与经济的核心,宗族和家族关系的形成与演变成为维系这些家族的关键机制。

在清朝,皇族、宗室和贵族家族被视为最高的社会阶级。

皇族是直系后嗣的血统,享有极高的特权和地位。

宗室则是皇族的分支,虽然权力相对较低,但仍然在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贵族家族则是以某位贵族为祖先的血缘团体,拥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特权,他们通过持久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巩固了自身的家族地位。

二、家族地位的体现在清朝社会中,家族地位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贵族家族通过家族世袭传承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权力和地位,父亲将家族权力传给儿子,从而使家族的势力继续扩大。

其次,贵族家族通过内部的婚姻联姻,与其他有权势的家族达成联盟,通过亲缘关系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地位。

此外,贵族家族还通过土地拥有和官职任命来体现其社会地位。

贵族家族通常拥有大片的土地,这使得他们可以掌控生产力和农业资源,从而获得巨大的财富和政治影响力。

同时,贵族家族成员通常被任命为地方官员,担任重要的职务,这使得他们在地方政府中享有较高的权威和声望。

三、社会地位的影响清朝宗族和家族关系对个人的社会地位与命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贵族家族中出生的人通常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机会。

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进入更高级的官职和权力阶层,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和家族的地位。

清朝的特点有哪些?有何区别?

清朝的特点有哪些?有何区别?

清朝的特点有哪些?有何区别?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8年,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清朝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还与之前的历史阶段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以下将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变迁等角度展开分析。

一、政治制度:1. 皇权至上:清朝政权的核心是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皇帝通过大学士、内阁等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但实际上仍由皇帝决策。

这种强调皇权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是独特的。

2. 汉族与满族融合:清朝建立初期,满洲民族建立了政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族地位得到提升。

康雍乾时期,满汉融合的政策得到推行,汉族逐渐成为清朝的主体民族。

二、文化传统:1. 满族文化影响:清朝统治者是满洲人,因此满族文化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风貌。

满族的服饰、礼仪、音乐等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元素,同时也取得了广泛的影响。

2. 多元文化交流:清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王朝,与各族人民进行了广泛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还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

三、社会变迁:1.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清朝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逐渐兴起。

相比之前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比较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封建等级体系:清朝继承了封建等级体制,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封建等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流动和个人发展,给人们带来不同程度的束缚。

总结起来,清朝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政治制度的集权、汉族与满族融合的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发展与封建等级体系的社会变迁。

与之前历史阶段相比,清朝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然而,清朝的统治也面临着各种挑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其灭亡。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清朝的特点和区别,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管理制度)清朝宗族制度

(管理制度)清朝宗族制度

(管理制度)清朝宗族制度清朝宗族制度宗族的法规和要求宗族组织为维护其血缘共同体的存于和利益,有壹套要求族人的行为规范,且受传统文化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制约。

祠堂族长对族人拥有审判权。

如四川唐氏宗族,倘族人犯有种种“非为”,“各房长确知,先以理戒,以情谕,至情理所不能感服,房长告知族长,族长会同族众,以其所犯过恶告明祖先,爰请家法,从重惩责”①。

宗族惩治族人,要将族人“所犯过恶告明祖先”,向祖先“爰请家法”。

《即墨杨氏家乘》所收康熙时所定《家法》规定:族人相讼,族中“尊长传其本支年老正直者,焚香誓于家庙,示无所徇,吐其实,定其曲直,小事开罪..大事告于祖宗朴责之..强悍不遵约束者,则公曰于官,以法处之”。

“焚香誓于家庙,示无所徇”。

江苏常州庄氏祠堂乾隆时所定宗约,对于祠堂的审判权叙述较细。

该约:“族人相争,大干法纪,自难解免,倘属田土口争、壹切家庭细故,族人可为调处者,不得邃行兴讼,告以情祠具禀宗祠,听族长、分长暨族之秉公持正者传集俩造,于祖宗神位前论曲直、剖是非,其理屈和不肖者,当即随事惩罚,甚则绳以祖宗家法,令其改过自新,若顽梗不灵,轻则鸣鼓共攻,解官求治,重则祠中斥革,谱内削名,断勿徇纵”②。

祠堂族长依据家法对族人的处理,各族是不同的。

前述杨氏宗族对于犯“大事”者要“朴责”,庄氏宗族对于小事“随事惩罚”,不改悔者“解官求治”,最严重的“祠中斥革、谱内削名”,即开除族籍。

四川唐氏的“家法”于《宗规》中列有专条:“置家法壹具,用竹片,长三尺,宽寸半,厚五分,上书唐氏家法字样,悬祠中内高朗处,祭祀时昭然若见,令其知惧。

当用则用之..只用之族人者,示家教也”③。

有的宗族对于不肖者,“举族鸣其罪,纳诸竹笼,沉诸海而不为过”④。

江苏镇江赵氏宗族“有干犯名教伦理者,缚而沉之江中以呈官”①。

祠堂族长仍能够处死族人。

安徽《弘农杨氏宗谱》则将宗族处死族人的权力作为“家法”明确地写入《宗族规条》:“族长既立,家法攸司,其于不肖子弟,轻则令其拜伏自悔,重则族长执法笞惩,至若大逆不孝,则族长会合族众,鸣公处死,虽独子不恕,另立贤嗣。

清朝的家族与世袭制度

清朝的家族与世袭制度

清朝的家族与世袭制度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家族与世袭制度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清朝家族与世袭制度的历史背景、体制机制、优缺点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清朝自建立之初,便奉行家族与世袭制度。

此前明朝由于内部政治动荡以及汉族士大夫的精英统治,国家运行逐渐失去稳定性。

清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家族与世袭制度。

这种制度通过确立清朝皇族及满洲贵族的地位,使得国家政权得以顺利传承,同时也为清朝政府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

二、体制机制清朝家族与世袭制度主要体现在皇族和贵族的拥有特权以及世袭继承上。

在皇族方面,清朝设立了多个王府,供皇族成员居住。

这些王府内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管理皇族成员的生活和事务。

至于贵族,清朝设立了爵位系统,贵族世袭制度就是基于此建立的。

贵族可以通过自己的功勋和贡献,或者是通过朝廷的特许,获得相应的爵位,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员或地方豪绅。

这些爵位在贵族世袭继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优点清朝家族与世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政权稳定性。

由于清朝确立了皇族和贵族的特权地位,使得整个政权有了清晰的继任机制。

在社会层面,世袭制度也为家族提供了一种稳定的生活保障和社会地位,可以促进家族的团结和发展。

四、缺点然而,清朝家族与世袭制度也存在一些严重缺点。

首先,这种制度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僵化。

世袭制度限制了社会上部分人士的晋升渠道,使得社会阶层难以流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其次,由于世袭制度的存在,一些无能、贪污或腐败的皇族或贵族子弟也可以继承爵位和地位,导致国家治理能力受到一定的削弱。

最后,家族与世袭制度与现代社会的平等价值观相冲突,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潮流。

五、对社会的影响清朝家族与世袭制度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种制度加强了清朝政权的稳定性,使得统治者可以更好地传承权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其次,世袭制度也为一部分贵族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对地方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维护地方的稳定。

清朝的封建制度家族与等级的秩序

清朝的封建制度家族与等级的秩序

清朝的封建制度家族与等级的秩序清朝的封建制度:家族与等级的秩序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最后一个以家族和等级为基础的王朝。

清朝的封建制度在政治、社会结构和文化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家族和等级的秩序更是其中核心的组成部分。

一、封建制度的基础清朝的封建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实行了共主与藩属的关系。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代表天的意志统治全国。

而藩王作为皇帝的亲属或功臣的后代,被封在各地,是皇帝分封的直接授受者。

这种共主与藩属的关系构建了清朝封建制度的基石。

二、家族制度的重要性在清朝封建制度中,家族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

家族的地位与势力常常决定一个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家族制度以祖籍、世系和继承为核心,明确了个人与家族之间的紧密联系。

1. 祖籍和族谱祖籍是家族制度的起始点。

清朝鼓励人们记录祖先的信息,并形成详细的族谱。

族谱是家族历史、家族成员关系以及家族事务的重要记载。

族谱的保存与传承,有助于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并使其在封建社会中保持地位的稳定。

2. 家族的权力与责任家族在封建社会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权力。

家族的长辈通常被认为是家族成员的指导者和决策者,他们会代表家族与其他家族进行联络、交流和合作。

家族成员有责任为家族的荣誉和利益而奋斗,世代相传。

三、等级秩序的建立封建制度所伴随的等级秩序在清朝尤为明显,分为九等爵位和四班百户制度。

1. 九等爵位制度九等爵位制度根据功绩与地位划分,分为亲王、贝勒、郡王、伯、子、男、侯、世子和嗣子九等。

皇室成员和重要功臣通常被封于高等爵位,享有特权和荣誉。

其他官员或功臣则根据功绩和社会地位被封于相应的爵位,这种等级制度旨在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2. 四班百户制度四班百户制度是清朝封建制度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管理农民和士兵。

四班百户制度将农民和士兵分为四个班级,将每百户作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管理。

这种制度不仅限制了农民和士兵的地位和权力,也为统治者提供了对他们的有效控制机制。

清朝的家族制度宗族与家族的权威

清朝的家族制度宗族与家族的权威

清朝的家族制度宗族与家族的权威清朝的家族制度与宗族的权威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家族制度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典型表现。

在清朝,家族制度对于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关系的建立以及权威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家族制度以及宗族在其中的权威。

一、家族制度的基础家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传统,而在清朝,家族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清朝实行血统继承制度,宗族是家族制度的核心。

宗族是以共同的祖先为依据,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所组成的社会组织。

宗族内部有明确的等级制度,主要分为宗亲和外戚。

宗亲是以某一位祖先为中心,围绕着其后代形成一个大家族。

宗亲内部有严格的血缘关系,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扶持。

宗亲之间还有明确的继承规则,通常由家族长辈或族长担任指挥的角色,维护家族的利益和权威。

而外戚则是指通过婚姻关系与宗亲建立起联系的家族。

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外戚的地位,将其视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的重要力量。

外戚通常通过与宗亲建立联姻关系来增加自身的权威和影响力,同时也能够通过家族的关系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利益。

二、家族的权威与社会关系在清朝社会中,家族的权威与地位是与其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息息相关的。

家族在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仅是家庭成员的血缘关系,还是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力量。

首先,家族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解和仲裁作用。

清朝社会存在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家族可以通过维护家族的利益、传承家族的传统与规矩来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共同的血缘关系和传统习俗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共同遵守规矩来维持。

其次,家族在经济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家族财富的主要来源,而家族的血缘关系也决定了土地的继承和传承方式。

家族内部通常会共同经营和管理土地,确保家族的经济利益。

此外,家族之间也通过物质财富进行互换和交流,通过建立联姻关系来扩大财富和利益。

最后,家族在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清朝的宗族与家族文化传统

清朝的宗族与家族文化传统

清朝的宗族与家族文化传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宗族与家族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朝,宗族与家族被视为社会关系的基础,承载着家族的传统和荣誉。

本文将从宗族与家族的定义、家族价值观、宗族制度以及家族艺术四个方面来探讨清朝的宗族与家族文化传统。

一、宗族与家族的定义宗族与家族在清朝的定义略有差异。

宗族是指由一系列的血缘关系构成的大家族,通常有共同祖先,并在宗族世系中共享同一个姓氏。

而家族则是指由共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小家庭团体,以祖先为根基,代代相传。

在清朝,宗族和家族一直是中国社会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代代相传的家族荣誉和传统在其宗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家族价值观清朝的家族价值观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如孝道、忠诚、和谐等。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家族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朝社会中,普遍强调儿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尊重长辈、关爱亲人,维系家族的亲情纽带。

忠诚是清朝家族价值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忠诚于国家和皇帝,对家族的忠诚也是家族团结的基石。

和谐是清朝家族价值观的核心要素之一,家族成员之间注重和睦相处,互相支持,共同维护家族的荣誉。

三、宗族制度在清朝,宗族制度充满着浓厚的封建色彩,宗族是一个世代相传、固定的组织形式。

宗族制度通过严格规定宗族内的成员身份、权利和义务,维系着宗族的秩序和稳定。

宗族内有严密的族谱记载,记录了宗族的血统和世系,以及各个成员的身份和地位。

在宗族制度中,宗法原则被广泛应用,男性成员继承家族财产和家族事务的权益,女性成员在嫁入另一个家族之后通常不能享有相同的权益。

四、家族艺术家族艺术是表达家族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的重要形式。

在清朝,许多宗族和家族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著名,如宗祠和家族墓葬等建筑,家族的祭祀和祈福仪式等宗教活动,以及家族传统的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表演。

这些家族艺术不仅是宗族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宗族和家族内部团结和凝聚成员的纽带。

中国宗族的历史特点及其史料——《清代宗族史料选辑》序言

中国宗族的历史特点及其史料——《清代宗族史料选辑》序言

作者: 冯尔康[1]
作者机构: [1]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82-9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7期
主题词: 宗族史料;清代宗族史料选辑;民众性;宗法性;自治性
摘要:中国宗族组织经历大众化过程,宋代以降拥有广大成员,是民众性、宗法性、自治性的合法团体。

它是家国一体专制主义的基础,又是实行民主政体的基础。

宗族具有依附于政权及为其成员谋利益的双重性,作为民间组织,反映成员诉求、关注成员生活,它的宗法性意识形态是一回事,生活实践本身是另一回事。

“选辑”资料取材于清代形成的各种类型的记录清代宗族史的文献,也部分取材于民国时期的有关图籍。

图书文献包括实录、政书、史书、文集、方志、笔记、档案等各种类型,尤以族谱为主体。

“选辑”汇录的宗族史资料有三个特点,一是尽量保持史料的原始性和完整性;二是官方有关宗族的方针政策文献与民间宗族活动文献的结合;三是资料拥有量比较多,约有200万字。

这是就宗族史研究而言,同时对历史学的整体研究有特殊意义——为勾勒中国历史全貌提供丰富的不可缺少的素材,为史学的综合研究法的进一步实现提供可能。

它还能为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经济学、教育学、文献学、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提供学术资料,意义不凡。

古代宗族制度的特点

古代宗族制度的特点

古代宗族制度的特点
古代宗族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制度。

宗族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族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它以家族为单位,由同一祖先的后代组成。

宗族成员之间有着亲属关系,这种关系是天然的、不可改变的。

2. 严格的等级制度。

宗族制度中,家族成员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按照长幼、男女、血缘关系等因素进行排列。

家族中的长辈有着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而晚辈则要服从长辈的指挥。

3. 具有共同利益和责任。

宗族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责任,他们共同维护家族的利益和荣誉,共同承担家族的责任和义务。

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他们必须相互支持和帮助。

4. 严格的家族规矩和传统。

宗族制度中,家族有着严格的规矩和传统,这些规矩和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是家族的文化遗产。

家族成员必须遵守这些规矩和传统,否则就会被视为违反家族的利益和荣誉。

宗族制度在古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组织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宗族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对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宗族制度已经逐渐消失,但是它的影响仍然存在,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
会和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浅论满清的统治特征

浅论满清的统治特征

浅论满清的统治特征摘要:清朝是以我国少数民族满族上层为主体而建立的封建统治机构,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王朝。

满清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着以汉族为主体的四亿多中国人民,它以自身的民族特色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当时的政局。

其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不可避免地采取了一系列压制其他民族的政策,加强皇权,禁锢思想,如:圈地、文字狱等。

这些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政府的利益,但也阻碍了中华民族的进步,使清朝由盛而衰。

关键词:清王朝统治特征封建化一、历史背景十七世纪前期,满族崛起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世界和中国正处在剧烈的革命和动荡之中。

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在全球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明末国家出现了内外交困、民不聊生的混乱局面。

各地农民不断组织起义,最终给予了明王朝毁灭性的打击,将其灭亡。

在这一历史关头,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满清乘虚大举向关内进攻,将李自成刚刚建立的农民政权推翻,随即又占领了全国,终于在经历了明末大动乱以后,于17世纪中叶建立了清王朝,中国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统治特征(一)封建化、加强皇权1601年,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狩猎时实行“牛录“组织的基础上创建旗制,规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厄真一人,固山厄真即旗主。

[1]上(p47-49)八旗制度是一套完整的军事组织和政权统治机构,它把分散的女真各部都组织在旗下,是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使统治者掌握了后金的最高权力。

后努尔哈赤子皇太极创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组成与满洲八旗相同,由固山额真统领,但其固山额真都是由皇太极任命,与满洲八旗旗主世袭制不同。

[1]上(p85-86)后皇太极称帝,满清的封建化进一步完成。

1664年,清朝顺治帝进驻北京,清王朝中央政权开始确立。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最高的权力机构,对建立和巩固以满族为主体、满汉联合统治的政权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体制使权力分散于一小撮王公贵族之手,不适于专制统治的需要,后来议政制度随着王公旗主势力的削弱而趋于衰落。

明清时期的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

明清时期的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

明清时期的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明清时期被认为是宗法制度盛行的时期。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家族的组织和家族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宗法制度对家族的影响、宗法传承与家族文化以及宗法制度的优缺点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明清时期的宗法制度,对于家族而言,是一种组织和管理模式。

一方面,宗法制度规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家族关系,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宗法制度还约束了家族成员的行为准则。

在家族中,长辈对于晚辈的教育和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传授礼仪、家训等手段,传承和弘扬着家族的价值观和思想。

同时,每个家族固定了一些家训、族谱等文书,记录家族的历史和重要事件,这也是家族文化的一部分。

宗法制度的传承与家族文化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宗法制度通过血统和家族姓氏的传承,保证了家族的延续。

在明清时期,家族维持最基本的方式是要延续家族的血统,传承宗法制度也就是传承家族的根基。

如何正确地传承宗法制度则成为了当时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宗法制度强调家族的集体利益,通过血统关系和等级制度在家族中形成了一种互助和奉献的文化。

明清时期的家族文化注重“忠义”观念,家族成员之间要相互帮助、扶持,共同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宗法制度的优缺点也值得我们关注。

宗法制度的优点在于,它保证了家族的延续和稳定。

在中国古代农村社会中,家族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宗法制度的延续也意味着家族的延续,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宗法制度还可以维护社会稳定,通过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使得家族成员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减少了家族内部的纷争和冲突。

然而,宗法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如血缘至上和等级制度的僵化,给了家族长辈过多的权力,导致了长辈专断和排除他人的问题。

同时,宗法制度也强调了家族的封闭性,对外界的交流和影响比较有限,有时会阻碍家族个体的发展。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宗法制度对于家族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清代宗族制的特点-南开大学

清代宗族制的特点-南开大学

清代宗族制的特点1987年,我和常建华教授合撰《清人社会生活》一书①,其中由我撰写的《清人的宗族社会生活》一章,将清代宗族制的特点归纳为三条,即(1)宗族制度的规制的不断完善与其不能彻底实行的矛盾;(2)一般地主拥有了对宗族的控制权;(3)政府注意调节政权与族权的矛盾关系,并拥有绝对的主动权,迫使宗族处于被动地位。

近两年,我对古代宗族史作了初步探讨,同时陆续读到李文治的《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政权作用——论封建所有制是宗法家族制发展变化的最终根源》等三篇宏文②,受到很多启发,今因从我国古代宗族发展史的角度,从宗法宗族制度的变化过程,进一步考察清代宗族史,有了一些新的理解,故不厌其繁,草此小文。

其中有史料重复利用之处,尚乞读者惊宥。

一、宗族的绅衿化与富裕地主商人化有血缘关系的人相互之间是为族人,但他们是否成为一个社会群体,还要看他们是否有组织,这组织在古代就体现于祭祀祖先的宗庙祠堂。

在周代,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③,即天子所祀之祖先百世不祧,诸侯五世而祧,大夫祭曾、祖、父三世,士只能祭父亲一世,庶人无庙制,祭祀自然不能超过一世。

不同社会集团的人有不同的祭祖法则和宗族组织,社会层次越低,祭祖祖先的权力越小,宗族组织因受到较多的限制而不健全。

到了我们所要论述的清代的前一个王朝的明朝,如李文治在《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政权作用》一文中所说的,明朝政权废除关于建祠及追祭世代的限制,于是“庶民户皆有权建置祠庙,在一村镇中几乎所有农民都被纳人一个族姓的宗祠或家庙,由祠庙所联系的族众人数大为增加”。

这就是说,由于祠堂的被允许在民间设立,宗族组织民众化了④。

清承明制,宗族政策亦然,允许民间建设祠堂,追祀远代祖先。

清人,尤其是农村居民,大多聚族而居,因而设置祠堂。

乾隆朝协办大学士陈宏谋说:“直省惟闽中、江西、湖南皆聚众而聚,族皆有祠”⑤。

他说的闽、赣、湘三省宗祠多,自是事实,此外,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广东、四川宗族建祠堂的也很普遍,北方各省亦有宗祠的建立,尤其是山东,为数不少,不过要比南方少得多。

清朝的宗族与家族制度

清朝的宗族与家族制度

清朝的宗族与家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之久。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实行着独特的宗族与家族制度,这一制度在辽阔的中国土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清朝的宗族与家族制度。

一、宗族制度在清朝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宗族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以族系为核心,凝聚了一个封建家族的成员。

在清朝社会中,宗族制度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宗族制度在政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清朝皇帝是宗法制度的体现者和主持者,皇帝通过宗法制度管理和控制全国各地的宗族。

“家天下”是清朝皇帝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制度是皇帝实现“家天下”理念的重要手段。

其次,宗族制度在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朝实行八旗制度,八旗族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并组成了封建社会中的统治阶层。

八旗族人之间通过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有力的社会网络和群体凝聚力。

这种宗族制度的特点使得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第三,宗族制度在经济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封建社会中的土地所有权是围绕着封建家族展开的,宗族成员共同拥有和管理土地资源。

土地的分配、使用和继承在宗族制度的框架下进行,这为清朝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和稳定。

总之,宗族制度在清朝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在政治、社会稳定、经济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家族制度在清朝社会中的影响和特点家族制度是宗族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更加注重个体家庭内的家规家训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相互支持。

在清朝社会中,家族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影响:首先,家族制度体现了封建家庭的权威性和尊严感。

作为封建家庭的核心组织形式,家族制度使得家族成员对家庭的忠诚感更加强烈,尊重家中长辈的命令和决策。

其次,家族制度在清朝社会中形成了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家族中的家规家训、祭祀仪式等活动都是家族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活动旨在传承封建礼教和家族价值观念,稳定家族的秩序和凝聚力。

清朝的封建统治制度

清朝的封建统治制度

清朝的封建统治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封建统治制度中,官僚阶层和皇室贵族掌握了绝对的政治和经济权利,而普通百姓则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本文就清朝的封建统治制度展开探讨。

一、皇权统治清朝的封建统治制度基于皇权统治,皇帝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并被认为是神权至高无上的代表。

皇帝统治的基础是儒家文化,传统儒家思想认为君权神授,皇帝是上天赐予的治理者。

因此,皇帝的统治权是不容置疑的,所有臣民必须尊敬他的权威。

二、官僚阶层清朝在行政管理上沿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学官、庶吉士等官员,形成了统治者的核心阶层。

这些官员有谋取地位和财富的动机,因此他们在政治经济上往往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谋取私利,形成了官本位的腐败现象。

此外,清朝也会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来监督官员依照法律法规进行职务,防止官员滥用职权和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

如翰林院、八旗都统等职位,便是清朝设立的监察机构之一。

三、封建土地所有制清朝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分为皇室所有土地和私人土地,皇室所有土地又进行分封,落到皇室亲属和高级官员手中。

而私人土地是在商人、地主和豪绅手中,这些人可以拥有大量土地和农民。

土地所有权的巨大不平等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农民往往要忍受重税负担和长期苦役。

封建土地所有制也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无法获得足够的农业收益和财富积累,这一方面妨碍了农业技术的更新和普及,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四、宗族制度清朝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族制度,这种制度将族群分为宗和姓,从而构成一个大家庭或家族。

每个家族都有根深蒂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信任,这种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中的一个独特特点。

宗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合作,许多家族的成员在经济上联盟,从而增加了家族的影响力和财富。

但是,宗族制度也存在着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宗族制度不公正,只有富人才有可能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机会。

其次,宗族制度也会导致腐败现象,与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盟相妥协,而不是与皇室统治权妥协。

清代的宗室管理制度是范文

清代的宗室管理制度是范文

清代的宗室管理制度是范文清代的宗室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延续。

在清朝,宗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维护皇室尊严、巩固统治、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宗室的起源、宗室的地位和特权、宗室的后嗣继承制度以及宗室的禁闭制度等方面,详细介绍清代的宗室管理制度。

清朝的宗室起源于女真族的建州王家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的辽朝时期。

女真族的晚辽时嫡长孙率部归附金朝,并被封为女真王。

女真王的子孙后来建立了金朝,但金朝灭亡后,部分女真王族被元朝册封为蒙古王,成为元朝的内臣。

明朝建立后,女真王族逐渐与明朝皇室结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太祖朱棣与女真王族永乐公主、建文帝朱允炆与女真王族建文皇后的婚姻。

到明成祖洪武年间,明朝皇室为了巩固与女真王族的联姻关系,将女真王族封为宗室,派遣宗室成员到女真地区当地宗王府担任地方官。

这一举措标志着宗室制度在中国正式开始。

清朝宗室的地位和特权在封建制度中是极其重要的。

作为皇室的亲属,宗室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享有特权。

首先,在政治方面,宗室成员可以担任重要的政府职位,如内务府、东宫、西宫等。

其次,在经济方面,宗室成员可以拥有庙产和封地,可以独立经营、租赁、抵押、转让等。

再者,在军事方面,宗室可以担任军队指挥官,宗王可以拥有自己的兵马。

宗室的后嗣继承制度是宗室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清代宗室的继承制度遵循了封建制度的原则,即“长子继父业,宗子继父职”。

根据这一原则,宗室成员的继承权力主要由皇帝来决定。

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政治需要,确定继承顺序和继承人选。

尤其是在明朝末年,随着明朝政治的动荡不安,皇室内部争斗尤为激烈,宗室继承问题更加敏感和复杂。

为了确保宗室的纯洁性和尊严,清朝也采取了严格的禁闭制度。

宗室成员一旦被立为宗室,就必须居住在皇室内的宗人府,严禁外出。

在宗人府内,宗室成员受到严格的约束和管制,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生活和事务。

同时,宗室成员的婚姻也受到严格控制,必须经过皇帝批准,违反禁令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宗族制的特点1987年,我和常建华教授合撰《清人社会生活》一书①,其中由我撰写的《清人的宗族社会生活》一章,将清代宗族制的特点归纳为三条,即(1)宗族制度的规制的不断完善与其不能彻底实行的矛盾;(2)一般地主拥有了对宗族的控制权;(3)政府注意调节政权与族权的矛盾关系,并拥有绝对的主动权,迫使宗族处于被动地位。

近两年,我对古代宗族史作了初步探讨,同时陆续读到李文治的《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政权作用——论封建所有制是宗法家族制发展变化的最终根源》等三篇宏文②,受到很多启发,今因从我国古代宗族发展史的角度,从宗法宗族制度的变化过程,进一步考察清代宗族史,有了一些新的理解,故不厌其繁,草此小文。

其中有史料重复利用之处,尚乞读者惊宥。

一、宗族的绅衿化与富裕地主商人化有血缘关系的人相互之间是为族人,但他们是否成为一个社会群体,还要看他们是否有组织,这组织在古代就体现于祭祀祖先的宗庙祠堂。

在周代,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③,即天子所祀之祖先百世不祧,诸侯五世而祧,大夫祭曾、祖、父三世,士只能祭父亲一世,庶人无庙制,祭祀自然不能超过一世。

不同社会集团的人有不同的祭祖法则和宗族组织,社会层次越低,祭祖祖先的权力越小,宗族组织因受到较多的限制而不健全。

到了我们所要论述的清代的前一个王朝的明朝,如李文治在《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政权作用》一文中所说的,明朝政权废除关于建祠及追祭世代的限制,于是“庶民户皆有权建置祠庙,在一村镇中几乎所有农民都被纳人一个族姓的宗祠或家庙,由祠庙所联系的族众人数大为增加”。

这就是说,由于祠堂的被允许在民间设立,宗族组织民众化了④。

清承明制,宗族政策亦然,允许民间建设祠堂,追祀远代祖先。

清人,尤其是农村居民,大多聚族而居,因而设置祠堂。

乾隆朝协办大学士陈宏谋说:“直省惟闽中、江西、湖南皆聚众而聚,族皆有祠”⑤。

他说的闽、赣、湘三省宗祠多,自是事实,此外,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广东、四川宗族建祠堂的也很普遍,北方各省亦有宗祠的建立,尤其是山东,为数不少,不过要比南方少得多。

聚族而居的人们建立宗祠祭祖,在清代是一个普遍现象,宗族组织确实是民众化了。

现在要提出的问题是宗祠由什么人掌握,它的性质如何?与古代有何不同?由于宗祠是以祭祖的名义设立的,所以需要从祠堂祭祀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自从明朝解除民间祭祖代数的限制之后,清代民间追祀远祖,所谓“自始祖以下皆立主而祀之”⑥。

而且亲尽不祧,故祀至十几代、几十代,正如嘉道间学者李兆洛所说:“今士庶家宗祠,动辄数十世,族之繁者,木主几无所容”。

①这些宗族,皆把祖先牌位放在宗祠的正堂,有的宗族考虑到正堂不可能容纳那么多神位,就有选择地在正堂设始祖木主,并另辟享①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②李文治:《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政权作用——论封建所有制是宗法家族制发展变化的最终根源》,《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另二文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关系与宗法宗族制》,见《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西周宗法制释义——论西周典型宗法制从属于封建领主制》,见《谱牒学研究》第一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出版。

③《礼记正义》卷12《王制》,十三经注疏本上册第1335页④早在1944年,高达观在《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一书中,对宗族普遍化已有所涉及,见该书正中书局版第72页。

⑤《皇朝经世文编》卷58《寄杨朴园景素书》;卷58陈宏谋《选举族正族约檄文》;卷58辅德《请禁祠宇流弊疏》;卷23《复方本府求言札子》;卷59《别籍异财论》。

⑥张惠言:《茗柯文四编·嘉善陈氏祠堂记》。

堂,供奉其他祖先。

江苏宜兴篠里任氏宗祠一本堂,奉祀始祖,袝祀二世至十一世祖先,十二世以降的先人的配享,于康熙五年(1666年)、嘉庆四年(1899年),先后议定,视其德、功、爵的情况来定:“十二世以下,论德、论爵、论功,率众论者配享”。

论爵,指文官七品、武官三品以上的官员;论功,是子孙给祖先向祠堂捐银,捐多少,又根据其人生前地位而定,如文官八品、武官四品皆交银40两,从九品官员70两,吏员90两,无职者100两②。

论德的条件,可以参看明代广东南海人、曲靖知府庞嵩宗族的祠制,该族祠堂有崇德龛,供奉“隐而有德,能周给族人,表正乡里,解讼息争者;秀才学行醇正,出而仕,有德泽于民者”。

即能够在族内外帮助别人,有善德、义行。

任氏以德、爵、功决定祀享者,屈大均在介绍上述庞嵩的祀法之后,表示“吾族将举行之”③,可能也是实践了的。

江苏武进庄氏的庄恒,明季浙江督学御史,于顺治八年(1651年)“修葺宗祠,增置义田”,康熙间刑部郎中庄朝生再次兴修祠堂,至道光间庄氏特设“缔造祠”,奉祀庄恒、庄朝生,并且规定此后子姓中有增修祠宇、续捐祭田,大有功于祠堂的,可以袝祀缔造祠④。

任氏、庄氏而外,还有一些宗族以德、爵、功作为祖先从祀标准。

《洛阳戈氏宗谱·例言》写道:“宗庙之礼,以序昭穆,此不刊之典也。

曾见绅士家止序贵贱,不论尊卑长幼,其与名分何”?虽然对以贵贱定袝祀的宗族表示不满,但反映这样的宗族为数不少。

祠堂祭祖,若按昭穆之序,依亲尽则祧的原则,符合于血缘关系的自然法则,可是论德、爵、功则违背了人之常情。

然而任氏等宗祠那样做,也有其道理。

论爵,是尊族内做官的成员;论德,是推崇有功名的读书人和行为高尚者。

论功,是嘉尚对祠堂有贡献者。

这些人以其修祠宇、设族产,团结宗族;以其为官作宣,科举进学,提高宗族的社会地位。

为此表彰他们,而不惜破坏宗族伦理常情。

这就是它出现的必然性。

宗调配享的德、爵、功原则,表明活着的人是怎样看待祠堂祭祖的,这祠堂是为了论德而设立的,那就是说官僚、读书人和大商人生前是宗祠的主人,死后是崇祀对象。

这个结论还可以从宗祠祭祀后的食馂余活动来观察。

各宗族在冬至大祭之后,有经济条件的,要向族人发放少许钱物,有的给制钱,有的分胙肉,有的举行会餐——食馂余。

在发钱、会餐中,一般根据敬老的原则,多予高龄者以钱物,但是也有一些家族,按照族人的社会地位,给以不同的对待。

浙江山阴王氏宗祠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规定:“宗庙之中,亲亲又当贵贵,凡有超群衣顶子弟,其给胙又较执事者次第倍之,以表奖劝之意”⑤。

凡具有举人、进士和品官身份的族人,分到的胙肉,比祠堂主事人员还要多,更不要说一般成员了。

胙肉加倍给,所值有限,问题在于这是荣誉,表示获得者在族内有崇高的地位。

食馂余中的贵贵原则,使活着的官僚和科举功名者在家族祭祀中取得高于族众的地位。

祠堂祭祀与故世、存世绅衿的关系,由族长掌握,他们的身份地位又是如何呢?传统的大宗法法则,族长应由大房的尊长担任,在清代有遵行的,而较多的是另有原则。

如武进城南张氏于道光时定议:“族长虽序行序齿,以有德为主,若份虽尊而德不足以信于人,即强为武断,众共摈之,弗听命,焉可也!倘信义足重,品行端方,即非尊长,当共推为族贤,凡事必资禀而听命焉”⑥。

该族族长之任,辈高年尊之外,要有贤德,与此同时还要设立能干的“族贤”,与族长共理事务。

许多家族与张氏一样,有若干祠堂管理人员,如武进庄氏公举“有身家、能干办、励廉节者”为祠堂经济的“经管”⑦。

由此可知,祠堂的管理人员要具备四项条件:一是位尊年高,二是为人贤德公正,三是家庭经济富有,四是能廉节奉公。

①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3《孟岸金氏族谱序》;卷9《薛民义庄记》。

②民国《宜兴篠里任氏家谱》卷二之四、二之五。

③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册第46页。

④常州《毗陵庄氏族谱》卷15《袝祀缔造祠旧记》、《旧定经理何产各条》。

⑤绍兴《中南王氏宗谱》卷首《宗祠规制》。

⑥民国《毗陵城南张氏宗谱》卷2《宗约》。

⑦常州《毗陵庄氏族谱》卷15《袝祀缔造祠旧记》、《旧定经理何产各条》。

这样不依传统大宗法用人,注意德、才、财的条件,是希望选出合适的人来,真正把宗族事情办好。

符合这四个条件的人,大多不会是城乡贫民,实际情形呢?请看下述几个族长的事例:宜兴篠里任氏祠堂,宗子由大分出任,其他执事为:宗相,任惇典,其父朝铨有田五万亩。

宗正,先后担任的有任恒,通永道道台;任绳隗,举人;任允淳,虁州知府①。

徐州李氏家族,身任浙江总督的李卫为“大宗嫡长,平素家居,族内诸事,例得主之”②。

直隶雄县何氏宗族,族长何珠,是监生③。

绍兴山阴欢沄田邦俊,务农兼经商,晚年为族长④。

民国间纂修的《云阳县志》记载,该县清代所建立的宗祠、支祠,说明其姓氏、所在镇乡、建设朝年、创始人及有无祠产,在建祠人名下书写或不写功名。

不载者显系无有,占大多数,今录其所记录者如下表:许多宗族有公共经济,如祭田、义庄、义塾田、堂舍等,其大项产业,多系族子个人捐献建置,他们有侍郎、布政使、州县官、生监、商人、地主⑥。

综观祠堂的建设者、族长、祭祀的对象和祭祖中优待的成员,使我们知道,清代宗祠所尊崇的人物是官员及其致仕者、有功名的读书人、有钱的地主和商人。

这中间高官少,中下级官员多。

而不论是什么官,他们对祠堂的经营和掌握,多半是在做官以前或致仕之后,即在为绅衿的时候。

这些人中有一些人员是通过捐纳获取的官职,他们原来是富有的地主和商人。

因此有特权的绅衿和平民的地主富商是家族祠堂的主要经营者和管理者,换句话说,是这类人控制着祠堂,祠堂实际上是属于他们的。

桐城派大家姚鼐曾经就山西代州冯氏宗族的状况,指出它的兴旺,“非第仕宦贵显也,盖贤哲君子多矣”。

与姚鼐周游的冯氏族人冯弼,官湖北按察使,冯弼从弟右军,为安徽布政司经历,右军弟汝咨无官职⑦。

代州冯氏不凭高官显宦取得望族地位,缙绅和丰财是该族维持的条件。

姚鼐以当代人总结出清代宗族掌握在缙绅和富有的平民手中的特点。

至此,我们可以回顾古代宗族制度发展史,说明清代的特质。

先秦时期,士大夫以有不同规制的家庙,有不等的祭祖权,而祭始祖是周天子的特权,诸侯只能以始封君为祖,卿大夫以“别子为祖”,庶人无家庙,虽有宗族活动,但是附属于领主贵族的,所以那时是贵族掌握宗族,是贵族宗族制时代。

汉唐间,士族是社会重要成分,他们控制宗族。

反映了宗族制的特质。

宋代以后,士族消失,官僚,尤其是大官僚,有兴趣于对宗族的经营,将之置于自身的掌管之下。

到了清代,掌握宗族的官僚在层次上明显下移了,且与无身份的富人结合在一起,这同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特色正相吻合。

雍正朝河东总督田文镜说:“绅为一邑之望,士为四①民国《宜兴篠里任氏家谱》卷二之一;卷九之六。

②《朱批谕旨·李卫奏折》,雍正六年七月十八日折。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内阁全宗·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第3085号。

④绍兴《欢沄田氏家谱》第二本《鼎和公行述》。

⑤民国《云阳县志》卷23《族姓宗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