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全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孟子原文翻译赏析

孟子原文翻译赏析

孟子原文翻译赏析【原文】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

所以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

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原文】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孟子说:“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

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万物旨备于我矣【原文】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

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

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随波逐流,平庸之人【原文】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无耻之耻,无耻矣【原文】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①耻,无耻矣。

”【注释】①之:至。

【译文】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

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耻之于人大矣【原文】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注释】①机变:奸诈。

【译文】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

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古之贤士,乐道忘势【原文】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则而忘人之势。

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①见之。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注释】①亟(qi):多次。

【译文】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王喜欢听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权势放在心上。

孟子《民为贵》原文和翻译译文

孟子《民为贵》原文和翻译译文

孟子《民为贵》原文和翻译译文1、孟子《民为贵》原文和翻译译文孟子《民为贵》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译文:孟子说:“百姓最重要,土神谷神次要,君主较轻。

因此,得到众百姓之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之心的做诸侯,得到诸侯之心的做大夫。

诸侯危害社稷国家,就另外改立。

牺牲已经长成,祭物已经洁净,能按时祭祀,但仍发生旱灾涝灾,就另立土神谷神。

”2、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1、【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解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儒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该书主要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孟子》原文的详细翻译与解读,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之作。

目录1. 孟子简介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3.2 公孙丑上3.3 滕文公上3.4 离娄上3.5 万章上3.6 告子上3.7 尽心上3.8 告子下3.9 尽心上3.10 滕文公下3.11 离娄下3.12 万章下3.13 告在下1.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强调道德修养、仁政爱民,倡导王道政治,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上。

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观念: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人们应当努力培养和践行这些道德品质。

2. 政治主张:孟子主张仁政爱民,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实现国家和谐稳定。

3. 哲学思想: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心自我完善。

4. 教育观念:孟子主张因材施教,强调启发式教育,提倡“不言之教”和“存心养性”。

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解读:孟子在此段中批评了梁惠王只关注国家利益而忽视道德修养的做法。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则春秋孟子(一)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得兼:同时获得。

(2)苟得:苟且取得。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7)勿丧:不丢掉。

(8)蹴:用脚踢。

(9)何加:有什么益处。

(10)奉:侍奉。

(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而有人却不用,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去做。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孟子全文注释译文,供大家参考。

《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孟子之第一节》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孟子之第一节》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第一节》原文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第一节》译文
孟子说:“梁惠王真是很不仁爱啊!仁爱的人把所喜爱的推及到所不喜爱的,不仁爱的人把所不喜爱的推及到所喜爱的上面。

”公孙丑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孟子说:“梁惠王为了扩张土地,不惜让自己的百姓上战场流血牺牲,打了败仗,又想要报复继续打仗,担心不能获胜,因此驱使自己所喜爱的子弟去献身,这就称之为把所不喜爱的推及到所喜爱的上面。

”。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1、《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2、《晋文公攻原》原文及翻译译文《晋文公攻原》原文及翻译韩非子原文: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解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

孟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孟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孟子论语全文及翻译孟子论语原文孟子说:“学而时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以礼乐聊时,乐母父之言;以礼乐学,乐友之言;以礼乐问,乐先圣之言。

”孟子说:“身未动心未热,惟观于已成之功,盖未定之是与?”孟子说:“人生而知之者少,然而可教也;人未有完全无知者,亦未有完全无教者。

言教数,其道存。

”孟子说:“人之所以能,我而能者也。

”孟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吾从之。

”孟子说:“弟子问曰,‘大人有过而不改,可以为仁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孟子说:“不知生之乐者,寿之年也;不知老之苦者,夭之年也。

”孟子论语翻译孟子说:“研究并且及时复,不也是愉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过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而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孟子说:“君子应该有三个戒律:在年少时,要戒色欲;到了壮年时,要戒斗争冲动;到了老年时,要戒得失欲望。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在适当的时候,以礼乐来康乐自己的父母;以礼乐来研究,乐于倾听朋友的言辞;以礼乐来提问,乐于追随先圣的言论。

”孟子说:“身体没有动,心不会热,只能观看已经完成的成就,岂不是没有确定的事情吗?”孟子说:“人生而具备一些知识的人很少,但他们是可以被教育的;人生中没有完全无知的人,也没有完全无法被教育的人。

只要授以教导,他们会有所成长。

”孟子说:“人能力有所表现,那是我发挥了人的潜能。

”孟子说:“言语忠诚诚实,行为真实尊敬,哪怕是蛮夷的国家,我也要追随。

”孟子说:“弟子问道:“如果大人有错误但不改正,可以称其为仁吗?” 子曰:“君子遇到困境时会坚持原则,小人在遇到困境时会骚乱。

”孟子说:“不懂得生命的乐趣,是指长寿的年岁;不懂得老年的痛苦,是指夭折的年岁。

”。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孟子三章》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内容包括了孟子对于人性、仁义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下面将为大家呈现《孟子三章》的全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孟子三章》全文。

第一章。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斯益矣,达斯益矣。

”。

第二章。

孟子曰,“其为人也,若让于天地,若让于鬼神,如何其不善?故曰,‘无不善也。

’”。

第三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善之心,人皆有不善之心。

夫能去人之不善,自当为善人矣。

”。

《孟子三章》译文。

第一章。

孟子说,“在穷困的时候,要专心致志地修身养性;在达到成功的时候,要尽心尽力地造福天下。

在穷困的时候,是可以得到益处的;在达到成功的时候,也是可以得到益处的。

”。

第二章。

孟子说,“人类生来就应该尊重天地,尊重鬼神,怎么会不善呢?所以说‘人人都是善的’。

”。

第三章。

孟子说,“人都有不善的心,人都有不善的心。

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

解读与分析。

《孟子三章》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性和善恶的看法。

在第一章中,孟子指出了在穷困和达到成功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行善,以及行善的益处。

这表明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认为人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应该去做善事,这样才能得到益处。

在第二章中,孟子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天地和鬼神,这是因为人类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

这种观点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本善”相符合,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乐观看法。

而在第三章中,孟子再次提到了人都有不善的心,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这表明了孟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认为人应该努力去除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

总的来说,《孟子三章》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善恶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人应该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去行善,尊重天地和鬼神,摒弃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以及后世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孟子三章》中汲取到宝贵的道德教诲。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

《孟子》原文及翻译鉴赏《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孟子》三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纵横家。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参考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往之女家()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 _____.义和。

参考答案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

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礼。

三:[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

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

《孟子两章》的原文及翻译

《孟子两章》的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 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 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 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 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 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 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 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 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 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 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 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能行“仁政”的君 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 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 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翻译

孟子-全文翻译.

孟子-全文翻译.

《孟子》解读万章上(共九章)(一)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万章问道:“舜走到田里,对着天诉说、哭泣,他为什么要诉说、哭泣呢?”孟子曰:“怨慕也。

”孟子说:“因为他(对父母)既抱怨又眷念。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然则舜怨乎?”万章说:“‘父母喜欢自己,高兴而不忘记父母;父母讨厌自己,忧愁而不抱怨父母。

’(按您这么说,)那么舜是抱怨父母吗?”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①:‘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②: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

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③,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孟子说:“(以前)长息曾问公明高:‘舜到田里去,我听您解说过了;对天诉说、哭泣,这样对父母,我还不理解。

’公明高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了。

’公明高认为,孝子的心是不能像这样无忧无虑的:我竭力耕田,恭敬地尽到做儿子的职责就行了,(要是)父母不喜欢我,我有什么责任呢?(舜却不是这样。

)帝尧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带着大小官员、牛羊、粮食,到田野中侍奉舜,天下的士人投奔他的也很多,帝尧还将把整个天下让给他。

(舜却)因为不能使父母顺心,而像走投无路的人无所归宿似的。

天下的士人喜欢他,这是人人想得到的,却不足消除他的忧愁;漂亮的女子,这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财富,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富有天下,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地位尊贵,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尊贵到当了天子,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尽心下(共三十八章)(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 (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二)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

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

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

”②策:竹简。

(四)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

’大罪也。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

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

’若崩厥角稽首。

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

孟子文言文翻译

孟子文言文翻译

孟子文言文翻译导读:孟子文言文翻译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6)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1)领:即脖子.(12)由:通"犹"(13)定:安定。

(14)孰:谁。

(15)嗜:喜欢。

(16)与:归附。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原文:___:“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为人臣者,莫先于事君;为子者,___于事亲;为弟者,莫先于事兄。

言之有文而行之,远着;言之无文而行之,不远。

言行远者,天下莫能御也。

夫业者,人之所由养也;故为之者至矣。

无业者,天之所借也。

故无疾风,无暴雨,无天灾。

当是之时也,率土之滋蔬者分列也。

故治有时,乱有时,富有时,贫有时,云有时,雨有时,三光有时,水有时,鱼有时,世无常处也。

故人无常业,而常求也;无常求,而常毁也。

惟至德者,能有世无常处也,___不远。

”翻译:___说:“如果言辞雄辩而行为不远,那是没有意义的。

作为臣子,没有什么比侍奉君主更先要的;作为子女,没有什么比孝顺父母更重要的;作为弟兄,没有什么___从兄长更关键的。

言辞雄辩却不付诸实践,只是徒有其表;言辞不雄辩却付诸实践,能够远大的成就。

能够言行一致的人,在天下无人能够阻挡。

工作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人们会竭尽全力去工作。

没有工作的人,则是___的贷款。

因此,没有狂风,没有暴雨,没有天灾。

在这个时候,大地上的作物茂盛而分布广泛。

因此,治理有时机,混乱有时机,富裕有时机,贫穷有时机,云有时机,雨有时机,三光(指太阳、月亮、星星)有时机,水有时机,鱼有时机。

世界没有永恒不变的地方。

因此,人们没有永恒不变的工作,但是始终在寻求;没有永恒不变的追求,但是始终在毁谤。

真正具有至高德行的人,才能在世界中找到没有永恒不变的地方。

从古以来的教训就没有远离。

”。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五马分尸,可为寒心哉!”孟子曰:“不仁不义而可以得利者,未之有也。

仁者无敌,义者无难。

王欲得天下,必先自正也。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未可也;诸大夫皆曰可杀,未可也;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曰:“吾闻之也:‘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子欲孝,而亲不待;子欲悌,而兄不待;子欲忠,而君不待;子欲信,而友不待;此五者,君子所以庇其身也。

不仁不义,而可以庇其身者,未之有也。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其所待者近,则必有所归。

故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孟子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属其耆老,与之谋曰:‘吾闻之也:‘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今天子无道,诸侯力政,不仁不义而可以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今吾狄人所为,非仁义也。

吾闻之也:‘仁者无敌。

’吾欲以仁义伐之,何如?’众曰:‘善。

’遂起而攻之,狄人亡去。

大王之仁,盖有如此。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仁者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孟子曰:“昔者齐景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行仁政,可乎?’孔子对曰:‘有诸?’景公曰:‘吾欲招怀天下之民,而天下之民归我,为之奈何?’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欲为仁者,必先自正也。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未可也;诸大夫皆曰可杀,未可也;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