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神经阻滞应用解剖(沙龙).

合集下载

腹腔神经丛阻滞培训课件

腹腔神经丛阻滞培训课件
穿刺点定位
通常选择在两侧肋弓下缘与腹正中线交汇处,相当于脐部位置。
穿刺方法
皮肤消毒
在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然后铺巾。
穿刺操作
使用穿刺针进行穿刺,穿刺方向应朝向病 人头部,进针深度约为2-3cm。
局部麻醉
在穿刺点处注射一定量的局部麻醉药物, 以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感。
注射药物
注射一定量的局部麻醉药物,以达到阻滞 腹腔神经丛的目的。
3. 对培训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改 进,提高教学质量。
06
相关知识点链接
神经阻滞基础
神经阻滞的定义
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局部注射麻醉药物或其他治疗性药物,阻断 神经传导功能,达到缓解疼痛或其他治疗目的的技术。
神经阻滞的分类
根据阻滞范围和目的的不同,神经阻滞可分为局部神经阻滞、区 域神经阻滞和全身神经阻滞。
作用
主要用于腹部及下肢手术的麻醉和镇痛,也可用于治疗某些腹部及盆腔疾病 引起的疼痛。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适用于腹部及下肢手术,如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剖腹 产手术等;以及治疗某些腹部及盆腔疾病引起的疼痛,如胰 腺炎、腹膜炎、癌症等。
禁忌症
孕妇、腹部炎症、腹部外伤、肠梗阻、腹腔内大量出血等患 者不宜使用。
VS
局麻药过敏
部分患者可能会对局麻药产生过敏反应。
05
腹腔神经丛阻滞培训计划
理论学习与模拟训练
总结词:掌握基本原理,提高操作技能
3. 通过视频和模拟器进行实践操作,加 深理解并提高操作技能。
2. 讲解腹腔神经述
1. 介绍腹腔神经丛阻滞的基本概念和适 应症。
临床实践与带教指导
神经损伤
穿刺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到神经 ,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腹部神经阻滞应用解剖PPT参考幻灯片共38页PPT

腹部神经阻滞应用解剖PPT参考幻灯片共38页PPT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腹部神经阻滞应用解剖PPT参考幻灯片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共21页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共21页
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疼痛科的神经阻滞适应证、解剖点位、操作要领!

疼痛科的神经阻滞适应证、解剖点位、操作要领!

疼痛科的神经阻滞适应证、解剖点位、操作要领!神经阻滞不是封闭治疗是什么?神经阻滞技术是疼痛科医生最常应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信号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只需注射一处,即可获得较大的麻醉区域。

常用神经阻滞有肋间、眶下、坐骨、指(趾)神经干阻滞,颈丛、臂丛神经阻滞,以及诊疗用的星状神经节和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等。

该治疗具有微创、用药量少等特点,使患者用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疗效。

另外,根据患者病情,还可以注射医用三氧,或者透明质酸钠等。

神经阻滞应用于哪些治疗?对许多肩颈部、腰部、或四肢部位的腱鞘、肌腱炎、骶髂综合症等有不错的效果。

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幻肢痛、烧灼样痛等难治的神经性疼痛,通过阻滞痛觉传导通路、改善神经营养状态,调整神经传导功能,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神经阻滞有效么?神经阻滞治疗所达到的效果在医学上的依据至少有以下三方面:一、阻止交感神经,使血管扩张、水肿减轻、缓解疼痛和缓解由于病症所合并的交感神经紧张状态;二、阻滞感觉神经,阻断疼痛的传导和抑制感觉神经刺激诱发的症状;三、阻滞运动神经,使肌肉松弛或暂时制动,使疼痛部位得到“休息”。

三氧治疗疼痛作用机制抗炎作用臭氧可以诱导抗氧化酶的过度表达以中和过量的活性氧属刺激拮抗性细胞因子和免疫抑制因子白细胞介素-10和成纤维生长因子(transforrning growth factor,TGF)-β1的释放;同时臭氧可以使内皮细胞释放NO[4],使血管舒张,减轻局部组织缺氧,促进炎症消退。

氧化蛋白多糖臭氧直接与滑膜及软骨组织接触,可以氧化其内的蛋白多糖,从而导致水分的脱失,由此减轻滑膜水肿和炎症反应。

改善组织缺氧臭氧可使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加,使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增加氧气的释放,减轻局部组织的缺氧。

止痛作用臭氧可以提高局部神经末梢的痛域,产生直接止痛作用。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臭氧可刺激氧化酶过度表达,中和炎症反应中过量产生的反应性氧化产物,拮抗炎症反应中的免疫因子释放,扩张血管,改善回流,减轻神经根周围的水肿。

腹部区域阻滞pptx

腹部区域阻滞pptx

T1外侧点 • 2、QLB2后点 • 3、QLB3前点 • 4、肌肉内
QLB3原理
• 局麻药浸润于腰方肌与腰大肌之间,通过筋膜平面向上渗透至胸 椎旁间隙,向外扩散至腹横筋膜,阻滞:t10-12脊神经前支、髂 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
腰方肌阻滞
QLB3
• 腰方肌前对下肢外周神经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可用作下肢手术 术后多模式镇痛的组成部分之一,不过,如果是腰方肌旁或者后 QLB后出现下肢神经阻滞,似乎是目前有报道的唯一QLB的并发 症,怀疑可能是间接的椎旁扩散或者腰大肌间沟扩散阻滞了L2神 经或者导致腰大肌、髂肌或者四头肌被阻滞而出现下肢屈髋和屈 膝困难。 • 腰方肌前QLB也需注意椎管内注射以及神经根损伤的可能,穿刺 过程中使用针头较钝的穿刺针,减少局麻药浓度及用量,注药前 应回抽且注药过程中分次回抽,防止血管内注射,最大程度上较 少并发症的产生。
腹部区域阻滞
腹部区域阻滞
• 腹横平面(TAP)阻滞
侧方入路 肋下入路 髂腹下-髂腹股沟入路 后路(腰方肌阻滞) 高位肋下入路(腹直肌)
QLB1外侧点 QLB2后点 QLB3前点 肌肉内
• 腰方肌阻滞( QLB)
• 胸腰筋膜间隙阻滞
腹壁后外侧解剖
• 1、腰大肌 • 2、腰方肌 • 3、多裂肌 • 4、最长肌 • 5、髂肋肌 • 6、背阔肌 • 7、腹外斜肌 • 8、腹内斜肌 • 9、腹横肌
腹壁解剖
Tap阻滞
• 入路 • 1、侧方 • 2、肋下缘 • 3、高位肋下缘 • 4、髂腹下-髂腹股沟 • 5、Petit三角(后方)
Tap阻滞(侧路)
Tap阻滞范围
入路 侧路 肋下缘 高位肋下缘 髂腹下-髂腹股沟 T10-L1 T6 -T9 T7-T8 T12-L1 阻滞范围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NCPB操作过程
腹侧穿刺技术
CT扫描T12-L2,选取腹腔动脉干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层面,确定进针位置、角度及深度。
穿刺,注入少量的造影剂,扫描确定针尖位置满意(针尖位于主动脉前方,造影剂向两侧弥散)。 腹侧穿刺技术
试验性阻滞: 0·75%布比卡因2ml 注入阻滞剂40~80ml,注射一半时CT扫描
影响疗效的可能因素
尤其适用于胰腺癌、下段食管癌及胃癌所致的顽固性上腹痛
不排斥其它止痛方案,减少其它药物剂量
切实有效,达70~94%
结论与展望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定位更加准确
不仅可以解决上腹部晚期癌性疼痛,而且对于盆腔和下腹部晚期癌性疼痛也可行盆腔丛或下腹神经丛的阻滞
阻滞部位不再局限于神经丛,可扩大到内脏大神经及疼痛的其它传入路径
禁忌证
2
3
4
1
术前不用任何镇静药和镇痛药
术前谈话,说明治疗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患者术前已对度冷丁或吗啡等镇痛剂成瘾,需放弃阻滞治疗
术前建立静脉通道,对体质极差、血压偏低者,术前术中应补液,以防阻滞术中及术后的低血压反应
碘过敏试验,如为阳性,则需在脱敏治疗后,使用非离子造影剂,术前应作好抗过敏抢救准备工作
NCPB操作过程
01
局麻后穿刺,CT扫描确定针尖位置
03
05
常规消毒铺单
02
诊断性治疗 注入造影剂和利多卡因混合液
04
后方进针方式
NCPB操作过程
定位 T12~L2水平进行CT轴面扫描,了解腹主动脉、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
前方进针方式
光标拟定进针点及进针深度、角度,并标志进针点
仰卧位
针尖于主动脉前壁前方正中,腹腔干开口头足侧均可,以后同

超声引导下胸腹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胸腹部神经阻滞
识别标志: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走形的胸肩峰动脉胸肌支。
Page 9
胸神经阻滞
PECS- Ⅰ
超声引导法:锁骨下腋前线2-3肋间 Preze法:将高频线阵探头垂直于身体长轴,应用B超识别 胸大肌、胸小肌、胸肩峰动脉、头静脉四个解剖结构,采用 平面内技术,由内向外将局麻药注入至胸大肌和胸小肌之间。 该入路的优势在于远离胸膜和血管,规避了阻滞路径上的骨 性结构,如喙突,且易于置管。
Page 52
双侧肋缘下腹直肌后鞘阻滞技术
探头位置:垂直于 腹直肌,探头内侧 端朝向剑突
Page 53
超声下的腹直肌(鞘)
Page 54
腹直肌 腹直肌鞘 腹膜
腹直肌后鞘阻滞注药后的超声图像
腹腔
Page 55
在成人,通常每侧10ml局麻药(比如0.5%罗哌卡因)足以 成功阻滞。对于儿童来说,每侧0.1ml/kg可完成有效阻滞 。
Page 4
胸外侧神经
胸外侧神经源起C5-C7, 自臂丛外侧束发出,跨 过腋动静脉的前方,穿 过锁胸筋膜后行走于胸 大肌深面,并发出分支 分布至该肌肉。在行走 过程中,胸外侧神经还 发出一分支与胸内侧神经 汇合后分布于胸小肌。
Page 5
胸长神经
胸长神经源自C5-C7,在 臂丛主要结构的后方斜 向外下行至前锯肌表面, 主要分布于该肌肉和胸 部的外侧份。
Page 64
腰方肌的超声定位
Page 15
Page 16
Page 17
PECS
Page 18
PECS : Zielregion
M. pectoralis major
lateral
medial
5. Rib
M. pectoralis minor

腹腔神经丛阻滞培训课件

腹腔神经丛阻滞培训课件

•腹腔神经丛阻滞基本概念•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操作技巧与要点•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目•病例分析与讨论•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收集录定义原理定义与原理适应症禁忌症适应症与禁忌症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超声引导下确定穿刺点,局部麻醉后使用穿刺针进行穿刺,回抽无血后注入药物。

术毕拔出穿刺针,局部加压包扎。

注意事项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和药物过敏史,做好术前准备。

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器官。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穿刺部位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同时,应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手术风险和效果,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局部麻醉药神经调节剂辅助药物030201药物种类及特点根据患者情况确定药物剂量确定药物浓度药物剂量与浓度确定药物配制在无菌环境下,按照药物说明书和医生建议使用无菌注射用水将药物粉末溶解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注意药物的相容性和稳定性,避免不同药物混合使用。

药物保存将配制好的药物溶液存放在无菌容器中,密封保存。

注意药物的保存温度和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药物。

药物配制与保存方法穿刺部位选择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抱膝,头尽量贴近膝盖,使腰椎间隙充分暴露。

术者用拇指沿棘突向下触摸,确定穿刺椎间隙。

体表定位方法影像定位方法穿刺部位选择及定位穿刺针选择操作技巧注意事项穿刺针选择与操作技巧感觉阻滞评估运动阻滞评估自主神经阻滞评估阻滞效果评估方法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原因01020304穿刺损伤局麻药毒性反应神经损伤感染提高穿刺技能严格掌握局麻药用量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强化无菌观念预防措施建议穿刺损伤处理局麻药毒性反应处理神经损伤处理感染处理处理方法和经验分享案例二针对不同病症的腹腔神经丛阻滞成功案例,展示技术应用的广泛性。

案例一患者信息、手术过程、效果评估及随访情况,重点分析成功关键因素。

案例三特殊病例的成功处理,体现医生临床经验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性。

成功案例展示和分析案例一案例二案例三失败案例剖析和教训总结问题二问题三问题一疑难问题解答和讨论环节培训效果评估方法介绍考核成绩分析学员自我评价教师评价1 2 3问卷调查座谈会反馈整理学员反馈收集途径和整理方式改进意见汇总和下一步计划制定改进意见汇总下一步计划制定。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治疗, 最好在术中完成该阻滞。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第17页
注意事项
7.如欲进行神经破坏性阻滞, 应在X线透视或CT引 导下穿刺, 使得神经破坏性阻滞安全性深入提升。 治疗之前, 应充分向患者或家眷说明诊疗、预期疗 效、原有其它器质性疾病在治疗期间可能加重、 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 并解答患者或家眷 提出问题。应备有相关知情同意书, 列明上述事项, 在患者或家眷充分理解基础上, 推行签字手续确认 后方可治疗。未经患者或家眷书面同意, 不应进行 神经破坏性阻滞。
进针方式 常见分前、后两种。少数报道经腰部侧位
进针、经后方椎间盘进针及胃镜下经胃内 进针等方式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第8页
背侧穿刺技术
最常见入路方式为膈肌脚前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体位: 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第9页
CT在T12-L1之间横断扫描, 层厚为5mm, 预 选最正确进针点和进针方向, 穿刺点选在 T12棘突下缘、中线向外旁开左约4cm,右约 6cm处,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第18页
谢谢!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第19页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第3页
3.腹腔神经丛阻滞术适应症
腹腔脏器肿瘤转移性内脏疼痛 腹腔血管痉挛性疼痛 良性内脏神经痛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第4页
4.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禁忌症
注射部位感染 患者不能合作 有出血倾向患者 全身状态过于衰竭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第5页
5.准备
1.术前谈话, 说明治疗过程及可能出现并发症。 2.术前不用任何镇静药和镇痛药 3.出凝血时间: 要求患者凝血时间正常PLT>8万/ml 4.碘过敏试验, 如为阳性, 则需在脱敏治疗后, 使用非离子造影

腹腔神经丛阻滞

腹腔神经丛阻滞
,



, 2


L;
腔器 官
腔脏 器
腹 腔 丛 支 配腹 内脏 器 腹 腔 丛 具有 传 入
。 、
腹 下 丛 支 配盆
,
腹腔 丛 在 T
. .
椎体 前方腹 腔 动脉 干 与
,

传 出 的 内脏 交 感 神 但 主要 是 交
肠 系膜上 动 脉 根 部 周 围 长 约

2
2
.
5一 4
.
c m o
,

经 纤维 及副 交感 神经 的节 前纤 维 感 神经 纤维
使 针 尖从
,
L
,
横 突 的 头 侧 越过
(图 3b )


,
少 能
3
.
并 发症也 少
但 有 发 生 腹 膜后 血 肿之 可
:
体后
记下 其深 度
,
然 后退 针 至皮 下
椎 前 节换 元 脉
,
腹 腔 丛 发 出 的 分 支伴 随 附 近 的 动
,
形 成一 些 次 级神 经 丛

如幅 丛

胃丛




系膜 上 丛
(图 l
;
肝丛
2

脾丛

肾上 腺 丛

精索丛等
2
a r
图 [ d
见 封三 )
.

腹 腔 丛 阻 滞 对 减 轻或 消 除上腹 部 内脏疼 痛
W

,
“〕
从 尸 检 发 现 腹 腔神 经 节 有 不 同变
有 血溢 出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编辑词条编辑摘要摘要腹腔神经丛阻滞术(neurolytic celiac plexus block,简称NCPB)是治疗中晚期上腹部肿瘤顽固性疼痛的有效方法。

目录1概述2解剖学基础3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目录1概述2解剖学基础3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收起编辑本段概述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是治疗癌性疼痛晚期胰腺癌和晚期肝癌或其它上腹部晚期肿瘤,可压迫腹腔神经丛,引起顽固性上腹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临床上对中晚期肿瘤顽固性疼痛没有太好的治疗办法,常应用杜冷丁等强止痛药物,长时间使用麻醉药易成瘾,往往剂量越用越大,效果越来越差。

据文献报道[1],肿瘤引起的慢性顽固性疼痛,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00% ~ 94.00%,直到死亡仍有44.40% ~ 70.00%有效,且有效期与患者生存期一致。

编辑本段解剖学基础1腹腔神经丛由腹腔神经节、终止于该节的内脏大神经及神经节发出的纤维和迷走神经后干的腹腔支共同组成。

位于腹主动脉上段前方,围绕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的根部,前方有胰腺、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左侧有左膈角及左肾上腺;右外侧有右膈角及下腔静脉。

其位置有94.4% ± 5.4%平对第12胸至第1腰椎体,5.6% ± 5.4%平对第11胸至第12胸椎体[2]。

2 腹腔神经节腹腔神经节是腹腔神经丛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右成对,位置较深。

位于第12胸椎至第1腰椎之间,直径在05 cm ~ 45 cm之间,内侧达腹腔干根部或肠系膜上动脉根部,腹主动脉前面或侧缘,外侧达肾上腺,且有的伸入肾上腺后方。

左腹腔神经节多在左肾上腺、左膈角前方,右腹腔神经节一般在左肾上腺静脉入下腔静脉的上交角内,常被下腔静脉部分或全部覆盖[3]。

腹腔神经节形态变异较大,根据其形态可划分为长条型(占77.9%)、结节型(占10.3%)、薄片型(占7.4%)、半月型(占4.4%)[4]。

长条型为整个神经节呈长条状,又根据走行方向分为纵行、斜行和横行。

腹腔神经丛阻滞培训课件

腹腔神经丛阻滞培训课件

腹腔神经丛阻滞培训课件汇报人:日期:•腹腔神经丛阻滞简介•腹腔神经丛阻滞技术•腹腔神经丛阻滞的应用•腹腔神经丛阻滞的并发症及处理•腹腔神经丛阻滞培训计划•相关知识点链接01腹腔神经丛阻滞简介定义作用定义与作用孕妇、腹部炎症、腹部外伤、肠梗阻、腹腔内大量出血等患者不宜使用。

适应症与禁忌症禁忌症适应症常用药物常用局麻药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

剂量剂量因个体差异而异,需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单次注射量为10-20ml,但具体剂量需根据手术或治疗的需要进行调整。

常用药物与剂量02腹腔神经丛阻滞技术体位穿刺点定位体位与穿刺点定位穿刺方法01020304皮肤消毒局部麻醉穿刺操作药物注射操作注意事项适应症操作规范03腹腔神经丛阻滞的应用手术前镇痛术中镇痛术后镇痛030201腹部手术的镇痛诊断性治疗疼痛控制慢性腹痛的治疗其他应用场景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治疗04腹腔神经丛阻滞的并发症及处理血管损伤气胸神经损伤穿刺相关并发症局麻药毒性反应神经系统毒性局麻药过量使用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如头晕、眩晕、视物模糊等。

心血管毒性局麻药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如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

由于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可能会引起局部感染,严重时可能引发全身感染。

处理方法包括局部消毒、使用抗生素等。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对局麻药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

处理方法包括给予抗过敏药物、吸氧等。

感染其他并发症及处理方法VS05腹腔神经丛阻滞培训计划理论学习与模拟训练3. 学习如何根据患者的反馈和表现,对阻滞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2. 学习如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阻滞方法,并掌握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1.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腹腔神经丛阻滞的实际操作。

详细描述临床实践与带教指导考核与总结评估详细描述2.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总结评估,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总结词:考核与评估培训效果1. 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疼痛科的神经阻滞适应证、解剖点位、操作要领

疼痛科的神经阻滞适应证、解剖点位、操作要领

疼痛科的神经阻滞适应证、解剖点位、操作要领神经阻滞注射治疗是疼痛学科领域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但很多患者会认为注射治疗就是打封闭,会使用大剂量激素,会导致骨质疏松等等各种副作用,造成心理恐惧。

那疼痛科的神经阻滞是封闭吗?01神经阻滞不是封闭治疗“封闭”一词在国内流传甚广,在五十年代产生于国内的,那时由于和国外的学术信息交流很困难,难以了解国外的正确的术语,时间长了,也就被叫习惯了。

很多非疼痛治疗医护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和训练,但热心于在疼痛点、穴位或神经末梢处注射多种药物来缓解疼痛,他们自称为'封闭疗法'。

有的在注射液中加入少量局麻药物,有的则不加入。

有的医生在局部注射的药物种类繁多,例如在注射液内加入抗生素、动物血液制品、动物脏器制品、中药制剂、抗免疫制剂、抗肿瘤药物。

02神经阻滞是什么?神经阻滞技术是疼痛科医生最常应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信号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只需注射一处,即可获得较大的麻醉区域。

常用神经阻滞有肋间、眶下、坐骨、指(趾)神经干阻滞,颈丛、臂丛神经阻滞,以及诊疗用的星状神经节和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等。

该治疗具有微创、用药量少等特点,使患者用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疗效。

另外,根据患者病情,还可以注射医用三氧,或者透明质酸钠等。

神经阻滞应用于哪些治疗?对许多肩颈部、腰部、或四肢部位的腱鞘、肌腱炎、骶髂综合症等有不错的效果。

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幻肢痛、烧灼样痛等难治的神经性疼痛,通过阻滞痛觉传导通路、改善神经营养状态,调整神经传导功能,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神经阻滞有效么?神经阻滞治疗所达到的效果在医学上的依据至少有以下三方面:一、阻止交感神经,使血管扩张、水肿减轻、缓解疼痛和缓解由于病症所合并的交感神经紧张状态;二、阻滞感觉神经,阻断疼痛的传导和抑制感觉神经刺激诱发的症状;三、阻滞运动神经,使肌肉松弛或暂时制动,使疼痛部位得到“休息”。

临床腹直肌鞘阻滞相关解剖结构、阻滞方法、常用药物、并发症及临床应用

临床腹直肌鞘阻滞相关解剖结构、阻滞方法、常用药物、并发症及临床应用

腹直肌鞘阻滞相关解剖结构、阻滞方法、常用药物、并发症及临床应用神经阻滞是术后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腹直肌鞘阻滞是临床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之一,主要阻滞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对腹部中线切口具有明确的镇痛效果,同时在疼痛诊疗中也有良好的应用。

概述腹直肌鞘阻滞(RSB)是将局麻药注入腹直肌与腹直肌后鞘之间,阻滞走行于两者之间的神经,为正中前腹壁切口的腹膜、肌肉、皮肤提供镇痛的技术。

腹腔镜下行RSB。

行腹腔镜脐疝修复时,脐伤口闭合后,从其他端口通过腹腔镜检查脐,通过皮肤在腹直肌和后鞘之间的 4个部位(双侧脐上下各 3 cm)注射局麻药,使用 22 G 针头分次注射 10 ml 0.25% 左旋布比卡因(总计 40 ml),注射时目测到后鞘肿胀,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此为 RSB 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解剖学特点腹直肌鞘位于腹前壁,由腹外侧壁三块扁肌的腱膜构成,分前、后两层包绕腹直肌。

腹横肌平面和腹直肌鞘均位于腹壁。

腹直肌鞘的局部解剖腹直肌鞘位于腹前壁,为包裹腹直肌、锥状肌的致密且不完整的结缔组织鞘,鞘内除两条直肌外,其他内容物有 T7~T12神经的前皮支、淋巴管、腹壁上动脉和静脉、腹壁下动脉和静脉。

腹直肌鞘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腱膜构成(图 1~3),可分为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构成。

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脐以下 4~5 cm)以下,3 层扁肌的腱膜均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层,后层缺如,形成一弯向下的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半环线)。

弓状线以下腹直肌后面紧贴腹横筋膜。

T7~T11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前皮支从腹横肌平面穿出后,向内走行于腹直肌和腹直肌后鞘之间,从正中线两旁穿出。

从 T8~T11的所有肋间神经均在腹直肌外侧缘穿腹直肌鞘,并在腹直肌后方走行约 5 cm 后进入肌肉(偶尔在外侧缘进入腹直肌)。

肋间神经的前皮支走行与腹直肌鞘的关系可能存在解剖变异,或同一患者可能存在双侧变异,阻滞时需考虑这些变异的影响。

腹腔神经丛阻滞和神经毁损术

腹腔神经丛阻滞和神经毁损术

腹腔神经丛阻滞和神经毁损术牛捷平翻译岳剑宁倪家骧审校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一.概述腹腔神经丛阻滞毁损术( NCPB)是所有神经毁损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腹腔神经丛阻滞毁损术对70%—90%胰腺癌和其他腹部癌症的患者具有长期疗效。

很多技术被用于腹腔神经丛的定位。

经典技术采用经皮后入路法,借助体表和骨性标志将穿刺针定位于神经丛附近。

大量报道描述了通过平片,X线透视、CT或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定位途径。

没有一个新方法被证明在安全性和成功率方面皆具有显著优越性。

最近几年,已一致认为放射线引导下腹腔神经丛定位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医生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毁损术时已倾向于常规使用CT,以利用其可使邻近结构显影更加清晰的优势。

二、解剖腹腔神经丛由分散的神经纤维网和位于主动脉前外侧缘相当于T12/L1椎体水平独立的神经节组成。

腹部内脏的交感神经分布是由T5-T12水平脊髓前外侧角发出的。

来自于腹部内脏的伤害性刺激信息由伴行于交感神经的传人神经传递。

节前交感神经纤维自胸交感链发出至交感神经节,分别以较大内脏神经(T5~T9)较小内脏神经(T10~T11)和最小内脏神经(T12)横越低位胸椎的前外侧部(图11-1)。

节前神经纤维经过大致L1水平位于主动脉前侧方的腹腔神经节内的内脏神经突触走行,周围有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起始部。

从腹腔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支配除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和盆腔脏器以外的所有腹腔脏器。

采用经膈脚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可将局麻药或神经毁损药直接注入位于主动脉前侧方的腹腔神经节(图11-1)。

穿刺针直接经横膈脚至腹腔神经丛,药物向主动脉后表面扩散受限,有可能减少神经根或者脊髓动脉受损的机会。

相对而言,内脏神经阻滞术(图11-1)避免了穿透主动脉的风险,而且需要更少的药物进行阻滞,其成功率不受由于肿瘤扩散或胰腺内淋巴结肿大而造成解剖位置改变的影响。

因为穿刺针位于横膈脚的后方,与T12椎体紧密并排,故此法一直被称为横膈脚后穿刺技术。

腹腔镜下腹腔神经节阻滞术的临床解剖

腹腔镜下腹腔神经节阻滞术的临床解剖

腹腔镜下腹腔神经节阻滞术的临床解剖刘婷婷;沈思远;魏子恒;吴敏靓;郭晓丹;许家军【期刊名称】《解剖学杂志》【年(卷),期】2017(040)005【摘要】目的:为腹腔镜引导下腹腔神经节阻滞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人体标本腹腔神经节,观测腹腔神经节的形态、各径及其周围的标志性结构以及神经节与周围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探究左、右侧腹腔神经节在以腹腔干中心点建立的三维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X,Y,Z).结果:左侧腹腔神经节上下径1.73 cm、左右径1.75 cm、前后径0.38 cm;至贲门右缘4.04 cm、幽门上缘5.79 cm、角切迹上缘3.85 cm、胰上缘1.67 cm、脾静脉上缘1.64 cm;三维直角坐标系坐标为(1.35,-0.03,1.19)cm,易在脾动脉后方附近找到.右侧腹腔神经节上下径1.30 cm、左右径1.52 cm、前后径0.27 cm;至贲门右缘5.48 cm、幽门上缘5.68 cm、角切迹上缘4.90 cm、胰上缘3.04 cm、脾静脉上缘2.41 cm、距肝门静脉内侧缘1.81 cm、距下腔静脉内侧缘1.00 cm;三维直角坐标系坐标为(1.38,0.10,0.99)cm,易在肝总动脉后方附近找到.结论:腹腔镜直视下阻滞左、右侧腹腔神经节,应分别以腹腔干两侧脾动脉和肝总动脉后方为标志寻找.手术时注意保护神经节周围毗邻脏器,防止损伤重要血管和神经.【总页数】6页(P553-558)【作者】刘婷婷;沈思远;魏子恒;吴敏靓;郭晓丹;许家军【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解剖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学员三队,上海 200433;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解剖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学员三队,上海 200433;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解剖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学员三队,上海 200433;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学员一队,上海 200433;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解剖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解剖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腹腔镜下上尿路解剖和腹膜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临床分析 [J], 程洲平;吴荣海;林绮平;曹嘉正;朱瑞龙2.星状神经节阻滞对H型高血压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围术期循环及脑代谢的影响 [J], 刘萍;刘岳鑫;李飞;刘庆;张英3.腹腔镜下上尿路解剖和腹膜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J], 汤学权4.腹腔镜下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在早期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疗效对比 [J], 李杰原; 陈焕伟; 王锋杰; 胡健垣; 符荣党5.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椎旁神经节阻滞对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J], 张楠;姜万维;刘宏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壁神经解剖
◆ T6 ~T11
◆ 肋下神经 (T12)
◆ 髂腹下神经 (T12)
◆ 髂腹股沟神经 (T12, L1)
腹壁血管解剖
◆ 肋间后动静脉(1-10) ◆ 肋下动静脉 ◆ 腹壁上动静脉 ◆ 腹壁下动静脉 ◆ 旋髂深动静脉分支
Young MJ et al. Anesthesiol Res Pract. 2012;2012:731645
腹横肌平面阻滞穿刺方法
1. 经典入路
3. 侧方入路 (B超)
2. 肋下入路 (B超)
4. 后方入路 (B超)
TAP阻滞肋下入路
SC=皮下组织 R=腹直肌 T=腹横肌 A=腱膜区 E=腹外斜肌 I=腹内斜肌
Young MJ et al. Anesthesiol Res Pract. 2012;2012:731645
腹直肌鞘阻滞
腹直肌鞘解剖
起点:耻骨联合和耻骨嵴 止点:剑突和第5~7肋软骨前面
腹直肌鞘解剖
◆ 白线
◆ 半月线 ◆ 弓状线
◆ 脐上3 cm
腹直肌鞘解剖
◆T ◆ E/T ◆ E/I/T
◆ I/T
腹直肌鞘神经血管解剖
◆ T6 ~T11 ◆ 腹壁上动静脉 ◆ 腹壁下动静脉
腹直肌鞘超声解剖
Willschke H et al.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2006; 97 (2): 244–9 )
肌后缘
Petit三角
腋中线
髂嵴
髂后上棘
髂前上棘
“腰疝“
Jankovic ZB et al. Anesth Analg 2009;109:981–5)
腹壁和神经的解剖
后侧皮神经 后支
外侧皮神经
腹直肌
骶脊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前侧皮神经
腹壁肌肉解剖
腹外斜肌
起点:下位8根肋骨
止点:后部肌束止于髂嵴前部 上中部肌束向内移行于 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 前鞘
腹壁肌肉解剖
腹内斜肌
起点:胸腰筋膜、髂嵴及腹 股沟韧带外侧半
止点:上部止于下3对肋骨 中下部移行为腱膜,参 与构成腹直肌前鞘、后 鞘
腹壁肌肉解剖
腹横肌
起点:下6个肋骨、胸腰筋膜、 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 侧1/3段
止点:移行为腹横肌腱膜,参 与构成腹直肌后鞘
腹壁肌肉解剖
腹壁神经解剖
Rozen WM et al. Clinical Anatomy. 2008;21:325–333
TAP阻滞侧方入路
Lissauer J et al.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Anaesthesiology 2014;28 :117e126
TAP阻滞后方入路
Carney J et al. Anaesthesia. 2011; 66:1023–1030
腹壁神经阻滞的应用解剖
腹壁神经阻滞
腹横肌平面阻滞 腹直肌鞘阻滞 髂腹下神经阻滞 髂腹股沟神经阻滞
腹横肌平面阻滞
◆ 55岁女性 ◆ 阴阜上皮样肉瘤+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 腹腔镜探查+化疗、放疗
+腹膜后肉瘤切除 ◆ 腹部顽固性疼痛 ◆ 腹横肌平面神经毁损(石碳酸) +下腹下神经丛毁损 VAS: 7 → 2
Rafi
髂嵴最高点后2.5 cm (petit三角)
“POP” (blunt) sensation of giving
away
腰三角
petit三角(1774,French)
petit三角
-----法国外科医生Jean Louis Petit(1774)
背阔背肌阔肌 腹外斜肌
外侧缘
腹外斜
腹直肌鞘阻滞
Sandeman DJ. et al. ANZ J Surg. 2008 ;78(7):621-3
腹直肌鞘阻滞
前 针
局麻药
后鞘
Willschke H et al.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2006; 97 (2): 244–9 )
谢 谢!
Carney J et al. Anaesthesia. 2011; 66:1023–1030
药液扩散(后方入路)
沿腰方肌扩散
扩散至椎旁(T5)
Carney J et al. Anaesthesia. 2011; 66:1023–1030
TAP阻滞平面(肋下+侧方)
BØRGLUM J et al.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11; 55: 658–663
药液扩散
腹内斜肌
髂前上棘
腹外斜肌
Sondekoppam RV et al. Acta Anaesthesiologica Scandinavica. 2015; 59 :369–376
药液扩散(经典入路)
1. L3水平
3. 椎旁扩散 (T4)
2. L2水平
4. 椎旁+胸导管 (T6)
Carney J et al. Anaesthesia. 2011; 66:1023–1030
药液扩散(经典入路)
IC=髂嵴,bIC=髂嵴下,QL=腰方肌 ,MAL=腋中线,DAL=腋后线,LRS=腹直肌外侧缘
Carney J et al. Anaesthesia. 2011; 66:1023–1030
阻滞范围(经典入路)
◆ 0.3 mL/kg ◆ 0.6 mL/kg
药液扩散
肋下入路
侧方入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